少买点书,你读不了那么多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76 篇原创文章
这周有几个朋友让我推荐一些书,准备 618 大肆采购。我把自己读过,认为还不错的书都推荐了。其中有个朋友问我打算买哪些书?
我说暂时不买,并且给他一个建议:「少买书,少买书,多读书,多读书!」
一般重要的事情需要说三遍,我不确定对别人是否重要,就只说了两遍。我说的少买书,是建议他少囤一些书,因为他读不了那么多,用选书买书的时间来读书,而不是只顾着买买买。
以前我也经常买书,一般看到好书就想买,担心再不买就成绝版书,以后很难买到了。过了一两年有些书真的绝版了,于是我就把同一本书多买的两本放在孔网去卖,赚了三五倍,甚至更高。
比如一本《形式综合论》卖了一百二;一本《唐代行书技法四十例》卖了三百。
不过我发现自己成了倒卖图书的贩子了,以这样的目的买书囤书总不太好。而我担心的某一本书错过了以后买不到,真是杞人忧天。
过了一两年真想读那本书了,我总有办法买到的,大不了多花一点钱,用不着提前多买书,只要够读就行。当然,只为了藏书、不读书,就另当别论了。
虽然多买几本书花不了多少钱,尤其在电商平台促销时,买 100 本书只需一两千,正常人家都买得起,但如此囤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少买一点书,就可以把时间放在手边少数的精品书上,把一本好书多读几遍总是不会错的。
我现在买书基本上是根据阅读需求去买的。
倘若不是我真的想读的书,只是为了以后有可能读到才买,我一般不会买,更不会为了凑单买多余的书;如果有阅读的必要,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不管多少钱。实际上单本书再贵也不过两三百块钱,相当于别人一餐饭钱而已。
在每个月的月初,我都提前列出当月的书单,把要读的书准备好,书架上没有的话就买回来。
在买书时,我只买接下来要读到的那一本,即使凑单购买更省钱,算下来买两本书比买一本书还划算,也不会多买。我可不想像以前一样为了贪这个便宜,到处找凑单的书,浪费了大把时间。
自从我告诉自己要少买书,多读书之后,买书的冲动就少了许多,尤其在想买一本书时,就这样想:「这本书真的比我书架上的另一本好吗?」
一般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这便打断了我买新书的念头。即使是一本好书却不是急需的,也不买。因此,好书加急需,是我买书与否的参考。
那么选书买书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是多读书了。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发现好书真的不太多,而有些书值得多读几遍,不买新书也不闹书荒,至少我知道自己读不了那么多新书,还是少买为好。
因为我一直都相信,把一本书读五遍比读五本新书一遍,收获更大,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坚持的读书原则:重读。
假如只是读书,而没有输出的话,就谈不上多大的收获,只有把书读熟了之后有计划地输出才算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你若是不知道如何有效输出的话,我就用一个例子简单说明。
比如你读完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就去网上找 30-50 篇书评来看,把自己的读后感和别人的书评对比,看自己有哪些地方理解不够深,或者压根就没有想到的。
读完这些书评,你对这本小说的理解更深了,接下来就开始动手写与之相关的文章。
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也不管是商业,还是为人处世,你都有话题可写。因为你已经对这本书相当熟悉了,还有了自己的看法,想写什么都写得出来。
在写的过程中,你还可能联想到更多,补充了这本书之外的许多知识,也让你把其他读熟的书联系起来,辅助你更清楚地表达某一个话题。
这个写作的过程让你对一本书的理解更深入了,也悟到了许多在读书时没有明白的道理,当别人提到这本书时,你自然比对方懂得更多,也能大言不惭地说:「这个我懂!」
一般如此读书和输出,一本书大概需要花费一周时间,相当于读两遍书,看几十篇书评,写3-5篇文章。
一年下来你用这种方法读书和输出,可能只读了50多本左右,却写了一两百篇文章,足以让你脱胎换骨了。而这几十本书,值得你多读几遍。
因此,把一本书多读几遍,甚至一二十遍,是多读书的一种,它不是堆积数量的多读书,而是花在一本书上的时间更多,也是一种多读书。
当你意识到了自己读不了那么多书,就少买点新书。我所坚持的「少买书,多读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