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总结

在论证当中,证据是我们的起点,主张是我们的终点,而连接起点与终点之间的道路,就是推理。
在《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六章中,我们会看到从受众的角度,有哪些常见的推理关系,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先来看这个章节的结构:
6.论证
6.1.论者的作用
6.2.形式逻辑和实用推理
6.3.推理即提出推论
6.3.1.准逻辑推理
6.3.1.1.传递性
6.3.1.2.不相容性
6.3.1.3.相互性
6.3.2.类比论证
6.3.2.1.文字类比
6.3.2.2.形象类比
6.3.3.归纳和举例论证
6.3.4.因果论证
6.3.5.共存论证
6.3.6.分离论证
6.4.本章小结
6.5.练习
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本章节想要介绍6种最常用的推理形式。分别是:
6.3.1.准逻辑推理
6.3.2.类比推理
6.3.3.归纳推理
6.3.4.因果推理
6.3.5.共存推理
6.3.6.分离推理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现实中的论证,是可以同时归属于两种甚至更多推理形式的。所以,上述六种推理形式,之间并不是互斥的。比如,一个论证用一个类比来主张某个因果关系存在。这就同时算是类比推理和因果推理。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几种推理形式的特色:
6.3.1.准逻辑推理:
这里介绍了常用的三种类似三段论的推理:
6.3.1.1.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C都是A,因此,所有的C都是B。
书上的例子是,所有私立大学的学生都要支付高额学费。小明是私立大学的学生。因此,小明要支付高额学费。
在很多情况下,作为大前提的第一句话常常是省略的。比如,我们在分析代孕议题时,里面就有这样的论证:
代孕和买卖儿童是一样的,因此,代孕是不对的。
这里省略的大前提是“买卖儿童是不对的”。由于说话人认为这是受众早已接受的信念,所以说话人就将其省略了。
在三段论里,这个叫“AAA-1”形式的论证,是最常见的论证形式: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有S是P
更多关于三段论的技能,我们会等到《逻辑学导论》时,再专门训练。
6.3.1.2.要么A要么B,既然A,因此,不是B。要么A,要么B,既然不是B。因此,A。
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你要么转发这条信息,要么就不是中国人。你既然转发了这条信息,那么你就并非不是中国人。(消除双重否定就得到肯定)
又比如:你要么转发这条信息,要么就不是中国人。你没有转发这条信息,因此,你就不是中国人。
再比如:你要么当个好学生,要么做个早恋的学生。你既然是个好学生。因此,你就不能早恋。如果你早恋,那么你就不是好学生。
这个论证简单来说,就是给出一个非此即彼的双选题,要么选A,要么选B。不能都选,也不能都不选。
再比如:要么是张三谋害了李四,要么是王五谋害了李四。的确是王五谋害了李四,因此,张三没有谋害李四。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这个论证所预设的双选题,是不是真的必须选且只能选一个答案?有没有可能两个答案都对?有没有可能两个答案都不对?
6.3.1.3.这里说的“相互性”,其实是在讲“等值”,也就是“当且仅当”。不过,它也有一种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意义。
例子:你尊重你的老师当且仅当你的老师尊重你
“当且仅当”相当于两个“如果那么”。如果你尊重你的老师,那么你的老师会尊重你。并且,如果你的老师尊重你,那么你也会尊重你的老师。
“当且仅当”也相当于两个命题的析取。你爱他并且他爱你,或者,你不爱他并且他不爱你。这实际上就是在说,你爱他当且仅当他爱你。
考虑到在《逻辑学导论》中,我们还要更深入地学习词项逻辑和命题逻辑,这里就不再多说这三种准逻辑推理了。
6.3.2.类比论证可能是人们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论证。它是从两个东西在一些方面上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另一些方面上也相似。
本书区分了文字类比和形象类比。我们不做这样的区分,统称为类比。
书上的一个例子是:富勒顿校区的禁烟政策很成功,萨克拉门托校区和富勒顿校区很相似。因此,在萨克拉门托实施禁烟政策,也会取得成功。
而要想评价这个推理是否可靠,我们就要知道,富勒顿校区和萨克拉门托校区究竟有多相似?它们在哪些方面相似?在哪些方面不相似?相似之处是否是重要之处?不相似之处是否是不重要之处?
另外,在提及类比推理时,不得不提到隐喻。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再次推荐大家读一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里无法展开讨论。
6.3.3.归纳和举例论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例子。简单来说,它是从被观察到的样本推论出为被观察到的样本的推理方式。这里隐含的假设就是,被观察到的和未被观察到的,应该是类似的。
书上的例子是,一个妈妈从她看到的周六早间动画片的案例中,推论出所有的周六早间动画片都充斥着唯利是图和暴力内容,而这是不是和孩子观看的。
下面还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不要招90后的员工。上次那几个90后员工一点都没有责任感。
男人就没一个好东西。我的几任前夫,都只是贪图我的钱,根本就不爱我。
小明,你要学计算机专业。你看到李四哥哥和王五哥哥了吗?他们现在收入这么高,说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收入多半都很高。
虽然并没有一本名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归纳法》这样的书,但是归纳推理的方式的确是每个人每天都要使用的推理方式。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从少量的样本中,推测总体大概是什么情况。
做菜时,我们尝尝那一汤勺的菜,然后以此为证据,推测锅里的菜是什么味道。我们不可能把整锅菜都尝一遍。
约会时,我们也根据与约会对象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的相处,推测那个对象在往后的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小时里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我们不可能用余生的时间来和那个人约会。如果我们这么做了,那这就不叫“约会”了。
6.3.4.因果论证也是一类很常见的论证,就是在说,A会导致B。现在A出现了,那么B会出现。或者,B出现了,因此,A曾经出现过。
比如,吸烟导致肺癌。报个补习班导致考试成绩提高。增大教育拨款导致教育质量增加。降水量减少导致山火。
当然,不是每一个吸烟的人都患有肺癌。也不是每一个患有肺癌的人都吸了烟。所以,吸烟并不是肺癌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肺癌的充分条件,而是一个贡献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错误是单因思维和误把相关当作因果。
单因思维是指,任何结果都是由单一一个原因造成,而任何原因也只会造成单一一个结果。
我最喜欢的例子是:他不爱我,因为我太胖了。
这里,说话人认为,“他不爱我”这个结果,是由“我太胖了”这个单一原因造成的。麻烦在于,如果说话人变瘦了,但“他不爱我”继续保持为真,那她的希望就可能破灭。
再比如,“只要我买了这辆车,她就会喜欢上我的”,这里是认为“拥有这辆车”是导致“她喜欢我”的单一原因。
在美国这种反智主义横行的国家,也有很多“XX价格上涨了,都是总统的错”和“XX这么这么好,都是总统的功劳”这种单因思维的表现。在中国,只要把“总统”换成“政府”,也符合很多人的思路。
把相关误当作因果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全球平均气温和海盗数量有一个负相关。但这其实并不是温度增加导致人们不当海盗,也不是因为人们不当海盗导致温度增加。更有可能是因为工业化发展导致气温增加且人们不当海盗。
6.3.5.“共存论证”这里我们不多涉及。作者把诉诸权威、根据迹象的论证以及一些其他论证都统称为“共存论证”,但实际上这些论证的作用和评价这些论证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分开处理会更好。
6.3.6.“分离论证”也很难被看作一种特定的推理方式,它更像是一种特定的修辞技巧。这里也不细说了。
总之,关于推理关系的分类,我更倾向于采用《逻辑学导论》的处理方式。先分演绎和归纳。归纳还可以细分。所以,等我们读到那本书时,会再细说。
而且,当我们采用“论证格式”这种工具来分析和评价论证时,我们实际上是将所有论证方式都划归为了演绎论证,并且在前提中补充了一个类条件句的理由,说明论者想表达的推理关系。在这种“刻意操纵”之下,理由和结论之间的推理关系,大多数都是“肯定前件”。所以,大家只要熟练掌握“肯定前件”这种推理方式,就能应对大多数情况。
最后,社群的休假到2月22日就结束了。2月22日到28日这一周,我们要读《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的第七章,还有《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七章,并完成作业。
考虑到一些小伙伴没有跟上进度,那可以自己做出一些取舍,比如放弃一本书的作业,只是自己稍微浏览一下书本,并且看看别人写的作业。《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七章会有一点难度,需要多投入一些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