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6)战国大局初成

读通鉴(6)战国大局形成

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年)

秦伐蜀,取南郑。〔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俈。既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南郑县属汉中郡,唐为梁州治所。〕

魏文侯薨,太子魏击上位,〔王者以嫡长子为太子,谓之国储副君。诸侯曰世子。周衰,率上僭。〕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在河中间感叹,赞扬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注:西河郡是吴起攻秦打下来的,后设郡,吴起当了太守。魏设郡县给后来的商鞅在秦国变法提供了借鉴。魏武侯上位后,首先视察这里,因为这里面临秦国的压力,还是改革地试点,其管理制度是和过去的周朝搞的井田制完全不同的。武侯赞美吴起搞得好,但又没有在全国推行,这都是人的拖延症,或者懒病,不到火烧眉毛都不会将自己振奋起来。

很多老板嘴上说自己的企业缺少人才,但大多数老板并不真的爱惜人才,他们从来没有花哪怕一点点时间用在谈人或者寻访人才上,即使遇到人才也会心里忐忑,把人才放在第一位的公司并不多。他们喜欢奴才远胜过喜欢人才。

海南椰树搞出的那个招聘广告,要求人才抵押房产给公司,这哪能招到人才,只能招到企奴。

很多老板接受不了人才身上天生带着的强势气质,就像遇到钢板一样让他们疼,常会击痛创者业脆弱的内心!所以最后公司留着的都是老板喜爱的家奴或者企奴。

这就好像普通的人好像人人都喜欢钱,但是真正爱钱,把钱排在第一位的人并不多,有些天天喊穷的人,只要下班就会放飞自我,说到工作就愁眉苦脸,他们喜欢懒,要远远胜过喜欢钱。

吴起说:"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

武侯曰:"善。"

注:吴起想说的是西河郡之所以稳定,守在魏国西大门,秦兵攻不进来,核心不是地形险要,而是新的制度让老百姓喜欢,人们对于自己珍惜的事就会努力爱护,希望武侯能改革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方面吴起要向武侯汇报他的功绩之所在,不光是打仗,其实治国方面也不差,另一方面,吴起也对魏国未来的形势提出新建议。

武侯明显对这些不是特别感兴趣,他知道吴起厉害,就行了。所以一句“不错”就中止了这样的深度谈话,吴起在魏国不得志由是可见。

 魏武侯要提升一个新国相,最后选的田文(非孟尝君田文)。吴起很失望,找到田文问:"我要与你争论一下,谁是更适合当国相?"

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吴起说:"带兵打仗、内政治理、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你田文都不如我,但现在你却位居我吴起之上,我心里不服?"

田文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

吴起默然良久说:"属之子矣!"

注:吴起有一身抱负,想要施展,却一直得不到机会,魏武侯上位第一站去看了他的打下来并守着战略要地西河。回来后却让田文当了国相,这对吴起是有打击的,吴起不服,找田文理论,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出身微末,而且品德上有瑕玼,对于新君稳固政权上很不利,所以默然良久,这一句道尽了多少出身门庭低微人的悲哀。

过了一段时间,魏后国相公叔担心吴起能力强,会丢了相位,用嫁公主的计策谋害吴起。

公叔的一个下属说:"吴起很容易搞的。吴起为人刚劲自喜(不是特别圆滑)。子首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厉害的人,而我们魏国现在还不算大,臣担心吴起无久留之心。君盍试延以女,吴起假如不愿意留在魏国,则必然推辞。』子再请吴起到家里作客,而故意让公主羞辱子,吴起见公主这么凶悍,一定会推辞武侯,则其必不能久留魏国。"

公叔按计行事,吴起果然推辞公主。魏武侯由于怀疑吴起,对他不再信任,吴起惧诛,遂离魏赴楚国求职。

注:历史上情况大多如此,专心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人,大多数不会花时间想着这些损招,而坏人不择手段往往都能有效,所以儒家真君子都渴望遇明君,什么是明君,就是能一眼看清谁在搞事情,这个公叔搞事件很厉害的,后来被秦献公抓了,才感叹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厉害。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厉害,吴起一到楚国,马上被任命为国相。

吴起明法审令,开始在楚国搞改革,一些不干事的官史都被撤换,一些闲散无能的公族都减少了国家财政补贴,省下钱进行军改,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将国内一些只会空谈搞所谓纵横者全都赶走,(胡三省注:以利合曰纵,以威力相胁曰横。〕。很短的时间内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对楚国特别害怕,但楚国自己的贵戚大臣却恨吴起入骨,都要除之而后快。

注:吴起到楚国后,楚国国力马上强势起来,诸侯惧楚,楚国自己的内部的人并不会因为国家强盛而高兴,反而风凉话不段。

什么时代都这样,恨国党自古皆多。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出,非諡也;以其失国出死,故曰出公。〕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諡法:夙夜警戒曰敬。〕

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田氏自此遂有齐国。田和是为太公。〕

注:此处封公,比前面的侯升了一级。三晋创业都死了,掌权的都是下一代。

 赵公子朝作乱,逃到魏国;借魏兵袭击赵都邯郸,不克。

 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后秦制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据史记:威烈王十一年秦灵公卒,子献公师隰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出子,简公之孙也。今庶长改迎献公而杀出子。〕

注:秦献公是在魏国作人质的,亲眼目睹了魏国的发展。后来向魏武侯请命,说自己想要回国当政,魏武侯巴不得秦国内乱,就把献公放回秦国,这就有了秦献公夺权成功的事。献公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死于秦魏之战,未能对秦国进行彻底地改革,但是也将秦国政治氛围调整得非常好,为秦孝公后来求贤改革打下了基础。

韩伐郑,取阳城;〔汉阳城县属颍川郡;是为地中,成周于此以土圭测日景。〕伐宋,执宋公。

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年)

魏败赵师于兔台。

二十年(己亥,公元前382年)

日有食之,既。〔既,尽也〕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2年)

楚悼王薨。楚国的贵戚大臣立即起兵作乱,进攻吴起;吴起没有办法抱着悼王尸体。那些作乱的人乱箭射刺吴起,很多箭射中悼王尸。楚悼王安葬后,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因为吴起坐连而被灭宗的家族有七十余家。

注:历史有时候不能假设,楚悼王死得太早,假如楚悼王再活个20年,天下可能会尽归楚国,可惜国有国运,天下有天下的归处,天才吴起这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吴起最后拉了这把楚国,把这个快要灭亡的国家延了几十年的命。

(0)

相关推荐

  • 吴起在魏国走上人生巅峰,为何最终选择离开魏国转投楚国呢?

    吴起最终选择离开魏国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他的志向是想当国相,在魏国没有机会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声望很高,魏武侯即位后,魏国国相一职没有合适人选,众人都以为吴起最终会坐上这个位置,吴起也是志在必得 ...

  • 想要让政敌滚得远远,只需要一顿饭

    会谈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国君魏武侯在上,名将 吴起 在下. 魏武侯示好,提议要把公主嫁给吴起:吴起婉拒,说自己配不上.会谈在友好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之后吴起迅速不告而别.离魏奔楚.两个人都未必知道 ...

  • 博弈与心理·公叔痤的心计

    战国时代. 魏武侯九年(西元前387年),魏国的相国是公叔痤.当时公叔痤深得魏武侯的宠信,又娶了魏国公主为妻,越发显得位高权重.但公叔痤的心胸不够宽广,他很忌惮大将吴起.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今陕西 ...

  • 杀妻求将的吴起为何要离开魏国?前往楚国变法,却死在楚悼王怀中

    谈秦说汉(382)杀妻求将的吴起为何要离开魏国?前往楚国变法,却死在楚悼王怀中 吴起离开魏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嫌魏国给他的官阶不够高,久久没有达到他预期. 吴起是卫国人,年轻时家境还是比较富裕的.后来, ...

  • 通鉴道场6•官场上的吴起

    吴起带兵有些一成不变的作风: 穿的吃的和最下等的士卒一样,丝毫不搞特殊. 带兵在外,休息时身下不铺席,走路时不乘车马,也是与士卒一样. 干粮自己背,有劳苦之事与士卒共同分担. 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俯 ...

  • 读通鉴(228)三国疆域初定

    读通鉴(228)曹操的依法治国 解读:每一个英雄人物内心里都有一个榜样式的人物,马云崇拜的是风清杨,曹操则崇拜的是始皇帝,曹操不喜欢花太多时间搞什么教化,因为教化这种事,最后就全成为顶级世家的玩物.曹 ...

  • 读通鉴(142)汉军初起刘秀一战成名

    读通鉴(142)汉军初起刘秀一战成名 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 春,正月,九庙成,纳神主.王莽谒见,大驾乘六马,以五采毛为龙文衣,著角,长三尺.又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载以四轮车.挽者皆呼" ...

  •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嘉平二年庚午,公元250年 夏,五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 当初,会稽人潘夫人有宠于吴主,生少子孙亮,吴主有偏爱.全公主既与太子孙和有矛盾,想要预先自 ...

  •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嘉平元年己巳,公元249年 春,正月,甲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皆跟从前往.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 ...

  •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嘉平三年辛未,公元251年 春,正月,王基.州泰攻击吴兵,皆攻破,降者数千口. 三月,任命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夏,四月,甲申,任命王昶为征南 ...

  • 读通鉴(249)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读通鉴(249)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正始七年丙寅,公元246年 春,二月,吴国车骑将军朱然进击柤中,杀略数千人而去. 幽州刺史毌丘俭因为高句骊王位宫数次侵叛,督诸军征讨:位宫败走,毌丘俭于是屠丸都,斩 ...

  • 读通鉴(253)三个国家的权臣性价比

    读通鉴(253)三个国家的权臣比对 嘉平五年癸酉,公元253年 春,正月,朔,蜀汉大将军费祎与诸将大会于汉寿,郭修在坐:费祎欢饮沉醉,郭修起身而刺杀费祎,刺杀成功.(这个人准备刺杀刘禅的.) 费祎生性 ...

  • 读通鉴(248)博弈的平衡点

    读通鉴(248)末大必折,尾大难掉 魏国宗室曹冏上书说:"古代的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亲,必树异姓以明贤贤.亲亲之道专用,则其政治败坏得也微弱:贤贤之道偏任,则其敝也劫夺.先圣知道其中道理,故 ...

  • 读通鉴(254)曹魏被落井下石

    读通鉴(254)曹魏为何没有忘身捐躯以扶纲常的重臣? 感悟:天下所有做大事的人,实际上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最初所得靠什么?之后维持凭什么?得天下不以道,守天下不以仁,用人才不以礼,这是曹魏这个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