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大学生被强制实习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虹野:高校不能为实习而实习,要把实习融入专业课程

文/虹野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0%受访者在大学期间遇到过强制实习,其中,41.6%的受访者支持强制实习,43.5%的受访者不支持。

看到这则消息之后,本人第一直觉认为媒体不应当聚焦在实习是否应当“强制”,而应当挖掘近半数的大学生不支持实习的原因。

实习不仅仅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了解工作的环境,也不仅仅是锻炼技能的途径,而是在导师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修课程。当然,不同学科对于实践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偏理论的学科,比如理论数学、哲学、文学等学科实习的意义并没有想象的大;而偏应用的学科,如投资、管理、统计则需要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工科等偏技术类的则需要不断的锻炼……

之所以近半大学生反对实习,事实上是大学生们对实习质量不满的一种表现。根据调查,有49.6%的受访者认为实习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类型和品质”。当前有些高校认为实习很重要,在不考虑实习单位的态度和实习环境对学生的专业应用的条件下,简单的在寒暑假中增加实习的次数和时间;更有甚者,学校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毫无关系。这样简单的实习安排不仅仅无法对学生能力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主发展。

学校为学生联系更多的实习单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对实习设计的不足却非常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得学生变成廉价的劳动力。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仔细设计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要考虑到专业方面,也要考虑到生活方面。有的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单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创造机会进行培养,学校和学生需要缴纳一定的实习费用;而对于一些需要技能训练的专业,当学生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时候,则需要实习单位给实习学生相应的实习工资。

对于大学生实习,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强制”或者“放任”去理解,而应该去督促高校把大学生实习工作做好。但是高校建立合作的实习单位既要考虑到企业的专业水平和信用,又要考虑到行业需求,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们不能因为当前实习中存在很多问题而否认实习的价值;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实习就一定有好处,为实习而实习,而不去改进实习设计。只有高校注意到什么样的实习有好处,把实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断地改进实习方案,让学生在实习中有所收获,实习不用强制,大家都会争着参与的。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