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极境界是什么?苏轼《浣溪沙》词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奥义

引言

关于人生境界的划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哲学家冯友兰将其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佛教禅宗中则有“三见山”之论,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来判定人生境界之高下。不过相较于这些人生境界论,最为人熟知的一种人生境界论则当属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诗词来表达了他认为的人生三大境界,它们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立;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守;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得得。正是在立志、践行,在守得初心之后,人生才能得,才能见旁人所不见,能旁人所不能,才能大不同。

不得不说德十,这些人生境界论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又都蕴含着深奥的哲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在追求人生的终极境界上,苏轼也曾有一首《浣溪沙》词,其中的一句话更是道出了人生的奥义。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这个人满腹才华,在文、诗、词乃至绘画上都是造诣极高,更是堪称宋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满腹才华的文人,他的一生却几乎都是在贬谪、被贬谪路上度过的。为官四十载,被贬的时间段却有近三十年,偌大的宋庭他最远时甚至曾被贬谪至“天涯海角”的儋州(今海南岛)。

至于原因,既是命运作弄,又是性格使然。他在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的同时,又反对守旧派的固步不前,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的被贬谪的结局。

但是,他又不同于寻常文人。面对贬谪,他当然也与一众文人一般落寞、孤独,也会写下“寂寞沙洲冷”这般表达之词;但与他们相比他又更加豁达,更会写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正是这种卓尔不凡,这种即便是遭受打击后仍能不羁、豪迈的人生态度,在让苏轼名动天下的同时,对人生境界上的认知自是不凡。

那么苏轼笔下的人生终极境界又是什么呢?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写下了《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在这首词中,这个一生满是挫折的词人却用他的认知告诉我们“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背景以及赏析

在写这首词之前,苏轼遭遇到了人生之中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这个生性跳脱却又极有抱负的文人,在此前即便是在外放地方时亦能以苦为乐,造福一方。但既是文人,又有这等性格,说心里没有几分怨气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我兢兢业业,绩效考评优良,却落得一个差评,任谁也难免会腹诽一番,可不同的是苏轼却将这等“不可为外人道”的不满写在了公文上。

元丰二年(1079年),他自徐州调任湖州,按照常理他写了一份《湖州谢表》奏陈皇上。这本就是例行公事,可苏轼却在文章中“夹枪带棒”,而这也让新党人抓住了机会。于是参劾者众,而是年他的一些诗词也被挑出来——因为皆含“讥讽”之意。

就这样“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锒铛入狱,落入九死无生之地。幸亏王安石以及一些元老上书才算作罢,但苏轼也因此被贬黄州出任团练副使。

经历了这样一场“大祸”的苏轼 ,人生似乎已经再无希冀。但不得不说的是,一个满腹才华的人任风吹雨打是遮不住光亮的。

元丰七年(1084年),蛰居东坡的苏轼终于迎来了机会。宋仁宗在慨叹“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之后,下诏苏轼转任汝州。可彼时的苏轼落魄、无助甚至就连日常的三餐都难以为继,外加王朝云所生幼儿夭折,其心情可想而知。

可就是这样,苏轼终究还是苏轼,他还是可以从困境之中解脱。而在路经泗州之时,他沽酒闲游,与泗州刘倩叔同游了南山,写下了这首《浣溪沙》。

在词的上片,苏轼描写了早春的景象。细雨斜风,天气微凉,可苏轼却并不在乎微寒的天气。而在雨罢之后,烟雾淡荡,柳树沐浴着清晖,作者显然被这份属于早春的生机,生命的活力打动了,于是有了“入淮清洛渐漫漫”之句。

词的下片之中,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了游山时野餐的景象以及自己欢快的心情。香茶一盏,春蔬几盘,人生的境界和禅意就这样脱口而出——“人间有味是清欢”。

什么是“清欢”呢?

苏轼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清欢”,并不只是字面上清淡的欢愉,更是寄托着他感情的人生终极境界。这份境界是远离尘嚣,远离名利争斗,是识得欢悦却又不堕入欢愉,是在纷繁的世事中亦有着平和的心态,宽大的胸襟,懂得进退、取舍。

而正是凭借这份清旷、闲适的生活态度人生境界,才让苏轼纵使在此后被贬谪惠州、儋州亦能泰然处之,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之句。

小结

作为一首词,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完美地为我们展现了他的人生境界,也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标杆。

人生的终极境界,不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吗?能闲适、泰然处之,平和对人,知进退,这样的人生态度,又怎么会没有精彩的一生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