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的可怕事实:万物本质是虚无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学习以及繁琐的家务,所以难得的休憩就成为了异常珍贵的时光。

当我们手捧一杯热水,窝在舒适的沙发上看电视时,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些我们经常接触的东西,沙发、水杯、电视……等等,它们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基于这个问题进行拓展,我们感受和使用这一切的身体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或许很多人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中学物理课本中告诉我们,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古希腊哲学家第一次提出“原子(atom)”这个词时,其实就隐含了不可分割的意思。

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原子不可分割的结论被摒弃了,因为原子并不是所谓的“尽头”,它的内部还隐藏着更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难道一切就到此为止了?当然不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观构成——夸克。

问题来了:按照这样的思路,夸克是不是还能够再分割呢?其实就目前来看,夸克已经是微观构成的尽头了,因为夸克有个奇怪的属性——不可隔离性。

虽然说夸克和电子很像都是基本粒子,但我们没有办法像观察电子一样将单个的夸克提取出来,所以目前科学界对于夸克是否可以再分割问题,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准确的答案。

从物质到分子再到原子,最后再到最小夸克,这就是物质的整个构成链路。究其本质,你所看到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其实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感到新奇,因为上面一些知识都曾在课本中被反复提及,但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这些粒子的组成中还隐藏着一个可怕的事实。

上图是各种微观粒子的尺度,从图中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它们的比例悬殊极大。假如我们假设夸克和电子的大小是1米,那么它们上一级的质子边界就是1公里,原子核的边界就是100公里,而原子的边界将达到惊人的10万公里。

如果你对此仍然没有直观的印象,那么请看下面一张图片。这张图片虽然没有将各个粒子等比例显示出来,但我们还是能够明显地看到,在一个氢气分子中,除了6个夸克和两个电子之外,其余位置全部都是一片虚无。

如果我们单看电子,会觉得更加难以理解和匪夷所思。虽然电子和夸克的体积差不多,但电子竟然能够以“云态”存在于原子核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提到原子内部的形态,可能许多人脑海中出现的还是类似太阳系的结构,其实那种形态结构早已经落后了,它真正的形态结构如下图所示。

目前,现代电子云模型已经得到了科学界普遍接受和承认,可电子的“云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呢?

下图中红色部分就是电子出现的地方,其他地方则是电子从没有出现过的地方。事实上,电子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线性运动轨道,而是在一个于锥面、球面或其他曲面的内外进行运动。

由于每个电子都在自己的能级层上进行着量子态的运动,具体变现为几乎无处不在,就像云一样将原子核包裹住,所以才有了“电子云”这个名称。

或许有人会问:电子究竟是通过什么方法在一个曲面内外运动,然后跃过空白区域出现在另一个曲面上的呢?答案是:不知道,或者说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这是在宏观世界中无法解释的事情。

它们似乎能够穿越高维空间,然后以一种人类暂时无法理解的方法重新出现在另一个地方。

知道了什么是电子云,那么电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部分科学家认为电子、夸克这种基本粒子可能是点粒子,也就是说它们类似于有质量但却没有体积或形状的质点。

到这里,让我们将上面得到的信息反过来进行梳理。世界上的一切,比如味道、颜色形状等我们能够感到的所有,都是光子和电子或电子和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

而光子是没有静止质量的电磁波,电子是没有体积或形状的质点,此时唯一能让我们感受到“踏实”的可能就是原子核,但它从本质上看其实也是由类似质点的夸克组成。

当然了,提到本质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前沿理论——弦理论。弦理论认为所有的微观粒子都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弦”组成,这听起来似乎更加的科幻。

下图这种旋转的LED灯大家应该都见过,在静止状态下时,它显示的仅仅是一个个细小的、毫无规律的亮点,可一旦其高速旋转起来,原本杂乱的亮点就会瞬间变成一个绚丽的规则图案。

而微观世界中其实也差不多,当所有的光子和电子高速运动起来,就形成了生命以及生命能够欣赏的宏伟壮丽的世界。

但无论世界有多么的繁茂、生命有多么的活力,究其本质还是电子、光子以及夸克这些基本粒子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所搭建出的虚空结构,如果将这种结构表示出来,那么应该是下图中的样子。

总的来说,如果透过这些基本粒子看一切事物的本质,那么就能够得到一个让人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承认的可怕事实:世间一切皆是虚无。

当然了,这里的“虚无”指的是结构上的虚无,并不意味着整个世界没有任何意义,毕竟它孕育出了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有意义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