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随感录(九)

西安旅游随感录(九)

文/孟计青

走进“环园”,迎面几棵硕大的海棠树亮人眼睛,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火一样耀眼的花朵。拐进一个院里,一座小巧玲珑的汉白玉拱桥架在一池古雅的池塘上。池塘的四壁上锈着泥抹抿过似的发亮的绿苔,只此一点,证明了池塘年岁不短。澄绿的池水中,点缀着几点红的和白的荷花,各色金鱼浅翔漫游周围。这些可爱的小鱼,如果你有足够多的时间想清点它的数量,那肯定是尾尾可数一条不漏。容不得你在池塘边多想多看,一股清风,不知是从池塘里吹来的,还是从垂花月门边那几蓬青翠欲滴的金丝竹里吹来的,一种水腥味和草木味熏染着你的鼻孔,催着你挪步换景,眊色他物。再往高处一跋,你四顾这个园内的景致,真的好像已置身于江南水乡了。那小桥流水,那山亭水榭,那绿竹红花,那青松紫树,那红房黛瓦,这些最写意的江南景点,布局如此巧妙,如此自然!我想起了《浮生六记》中有关建筑布点造景上的一些讲究,深以为然。中国人在修园造景上比外国人要高明,假如此园是以一种西式的建筑样式展现在人的眼前,那会是何等突兀!

没进“环园”前,赵导游介绍说,“环园”是一处清末的建筑,是由当时的临潼知县沈家祯建造的。沈县令是位江南人,水乡的景致让他情有独钟。沈县令应该是个建筑造谐很高的人,从江南照搬和推出在“环园”里的建筑,顺山顺势,玲玲珑珑,恰到好处。难怪八国联军进北京后逃难到此的慈禧太后,就曾想住在这里。连蒋介石来西安督办剿灭红军时,还把他的行辕驻地也选在了这座园里。想到这里你却发现,不管是来自哪里的游人,人们进“环园”的最大看点不是为看这些有特色的江南建筑,而是想看看当年蒋介石驻跸过的五间厅,以及在五间厅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痕迹。

“西安事变”是由蒋介石手下的两个握有地方势力的统兵大将张学良和杨虎臣发动的。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很难引起他统治集团内高层人士的高度共识,和他换过庚贴具有八拜之交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张学良第一个就站在了这一策略的对立面上。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臣,经过长时间的密谋和协商,最终发动了兵谏性的“西安事变”。五间厅,第一时间见证了张学良的卫队和蒋介石卫队的那场激战与较量!

五间厅是一栋不算高大的覆着灰色筒瓦坐南朝北的建筑。就五间厅的任何一个厅的建筑面积来说,都不会超过二十五平米。一看这种厅样,第一时间的感觉就是局促、狹小,唯一气轩的是厅前几根红凜凜的廓柱。五间厅分别是:侍从主任室,办公室,会议室,秘书室和卧室。从外向里看,当时用过的电灯、电话、茶具、沙发、地毯、长桌、床铺、地图和国民党党旗,孙中山的画像等物件,原样摆放在各个房间。导游指着门上缀着的烂玻璃以及墙上的小孔说,这些都是当时的子弹打过留下来的痕迹。五间厅的右下手,还有个三间厅,当时老蒋的贴身侍卫就住在那里,门、窗、墙上也有弹痕。现如今是蒋介石在西安活动的总展厅。

出了“环园”,没几步地就是“昭阳门”。“昭阳门”只是一个进山的叉架门楼。出了“昭阳门”,到“兵谏厅”还远,步走得半个小时,坐观光电车有五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导游给人们参观“兵谏厅”空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小时后,在“昭阳门”门口集合,去服务区用餐,再后去“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参观。我们四人没有半点犹豫就选择了坐观光车上“兵谏厅”。

“兵谏厅”其实就是蒋介石从“五间厅”跑出上山的藏身处。黄埔系的胡宗南,一九四六年带头修了这座高大的西式亭子。此厅,解放前叫“正义厅”,改革开放前叫“捉蒋厅”,后又改成了现在叫的“兵谏厅”。“兵谏厅”的背后有一条石头岩缝,岩缝不宽,仅能藏住人身。蒋介石当时就藏在离地一丈高的这条岩缝里。旅游部门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专在上面安了两条铁链,供人体验感受。好多游人,争着抓链上去,站在缝中,拍照留念。

“兵谏厅”的石壁上,刻着“正气浩然”、“仰之弥高”、“中外共仰”和“民族复兴纪念石”等溢美之词。这些词全是当年蒋介石在大陆时的嫡系题写的!让人额手称庆的是,“西安事变”后,中国确实出现过一时的“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局面。细想下来,“环园”响起的枪声,子弹甭不长眼,如果蒋当时死于非命,中国的内战肯定会愈演愈烈、愈演愈宽,一致对外的时间肯定也会延迟!事实是,蒋死于一九七五年,活了九十岁,是个高寿之人!导游说过,蒋介石从“五间厅”跑到这里,用了不到十五分钟。速度之快,令人乍舌。殊不知,蒋介石是职业军人,快跑是军人的长项。有趣的是,蒋介石死后,当时的报纸登过这消息。村里还有人高兴地说,这下蒋介石反攻大陆反功不成了!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