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夏学兵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雕塑艺术家的心。由于疫情也影响了2020年度全国高校的教学计划,艺术教学也由现场教学改为云端授课。四月起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介绍各大美院、艺术院校雕塑系老师们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可介绍云端教学成果(投稿邮箱:dstoutiaovip@163.com)。本期介绍江西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夏学兵副教授

艺术家介绍

XIA XUEBING

——————————————

夏学兵

1976年12月生,江西省广丰县人

199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

2009-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5年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雕塑高研班

2018-2019年巴黎美术学院理查·迪肯(RichardDeacon)当代雕塑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当代雕塑材料表现研究

现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临摹  王的坐姿

夏学兵的坚守

(节选)

在《临摹》系列当中《王的坐姿》《皇与后》和《王的睡姿》是夏学兵在写实雕塑传统之外的一种探索。它们杂糅了材料的丰富性,将钱币、铜、木、玻璃整合在一起,游走在雕塑和装置艺术的边界。这种整合,并非生硬的扭结拼凑,而是挖掘材料彼此之间的关联,把异质的材料安置在同一场景中。

《临摹·王的坐姿》

这两件作品具有多义性,谁也难以清晰地释读其真正含义。看起来,两件作品具有类似的构成原则:人像被安置在一个半封闭半透明的空间里,它们平躺着。人物平躺着,造型简洁流畅,却毫无表情,这是睡眠,还是死亡?但毫无疑问,这是种休息状态,睡眠和死亡都是休息,一短暂,一永恒。或许我们应从作品名字里,去把这一切认领为死亡,而封闭空间是棺椁?那么,这就是丧葬的场景。可是这种丧葬的场景,因为其敞开性,把黑暗驱逐,并不会给我们带来过多的恐惧。这是死亡的拥抱,人在这一过程里过得永久的安息。

《临摹·王与后》

另外,从名字而言,主人公是帝王,但帝王却赤身裸体,此外别无长物。只有纯粹的身体在场。人像赤身裸体,与古代帝王死后盛装入殓截然不同,于此又回归了出生时的状态:赤裸。正应了一句话: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夏学兵眼里,死亡应抹消一切差异。夏学兵显然戏谑地开了个玩笑。

《临摹·王的睡姿》

个展现场

《皇与后》和《王的睡姿》体现夏学兵对死亡和葬礼的思虑,在他的重新将丧葬情景激活和重构下,我们获得对生命归宿更明亮的领会。

由此可见,夏学兵尽管十分服膺传统写实雕塑,但他并不拒绝观念和材料的拓展,他在创作中也有极为风趣的一面。

夏学兵“渴望着献身于自己有滋有味的练习”(希尼语)。《写生》系列是他“有滋有味的练习”的产物。

“临摹”是传统视觉艺术学习的不二法门,传统雕塑自然也不例外。夏学兵在传统雕塑里浸淫多年,深知临摹的重要性。而临摹本身,是对经典范本的重读和再造,以此我们和范本中遗留下来的伟大轨迹接通。

而对再现性艺术来说,写生,模仿自然又是一条重要途径。对自然之物的模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感受力时,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0世纪的艺术,一个最重要的变革,就是现成品的引入,打破传统视觉艺术威严而封闭的秩序。

夏学兵的《写生》系列一道回应了临摹,写生和现成品的观念。他将两件类似于孪生子的作品,并置一处。一种是木材所制,稍事加工,接近于现成之物;另一种是不锈钢为材料,对木材进行模仿,不仅模仿其外形构造,也力求接近其纹理。一黑一白,二者之间发生共振。倘若只是单独一物,因其简单的构成,它的意义就将彻底消解,变得空洞无聊,作品也就无足轻重。

夏学兵的高明之处恰恰是,将二者共处,彼此呼应。于是,这变成了一种游戏,一种戏仿,也是一次技艺的展示。他深入的不仅仅是物的肌理和褶皱,更是对艺术创作本身的机制的挖掘。

雕塑不只是一门手艺,但它需要手艺人的专注和技艺。它需要艺术家的热情和生命的注入,唯有如此才能温暖材料、器具和场景,以及观众。从根本来说它提升我们,把我们带到一个反思和惊奇的空间,它在刷新和清洗我们。

夏学兵从个体心性与经验出发,深入艺术传统和现代语境,呈现了自己的视角和感知。归根结底,艺术家并非替代我们观看、触摸和感受,而是以他的感觉为我们做向导,带我们去领略世界和生活的细腻与深邃之处。他的专注打动我们。

嵇心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生

作品欣赏 

《临摹·王的坐姿》

《临摹·王的坐姿》以近两万枚经过精心设计的铜币焊接成坐姿的人像,硬币上的图像和雕像在文化和现实的指向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该像并端坐在明代中式的官帽椅之上,雕塑像是埃及考古出土的法老,又似威严自观的坐佛陈列于博物馆展厅中,它散发出神秘的气息。在现代社会,金钱总是期待永远流通下去,该作品却用钢铁焊接的手段暴力地让它们静止地凝固,“王”的威严来自权力与财富,抽去这一切,他便是一具金钱堆叠的躯壳,仅剩下空洞麻木的身体勉强维持着最后一丝尊严。雕塑作品希望借助材料和技术的结合回应文化遗存中的经典范本,同时又拆卸范本原有记忆叙事与礼仪的庄重,从而导入到更少固定预设与疑窦丛生的语境。临摹与写生,几乎是造型艺术学习的不二法门。作品正是要通过对“临摹”手段的借鉴反思,在技术、材料与观念之间打开探索空间,既非彻底退回再现模式,又不是完全脱离造型基础,而是在回望中继续深入与前行。因此,以“临摹”来命名作品,并非无关宏旨,而是对创作行为和手段的重新释读。

《临摹·王的坐姿》

局部

泥料、石膏,玻璃钢和经过设计的钱币其工业化的气息与痕迹,其材料、技术意义与图式的视觉审美意义具有同等的视觉效应。作品以影像和雕塑实物并置的方式,展示雕塑形成过程中的材料和技术痕迹,通过数字影像的方式展示拓展性材料(非限制性材料)在雕塑制作过程的形态变化,表达雕塑形态生成过程中的材料、技术和造型之间同等的文化意义。

《临摹·王的坐姿》

泥稿

《临摹·王的坐姿》

翻制过程

从2007年开始,创作的题材一方面转向关于传统符号、材料和主题的联系。当时硕士研究课题是阳陵个案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地域、材料、雕塑器物与场所的关系。陆续创作了《皇的新装一皇与后》《临摹·王的睡姿》,到现在的《临摹·王的坐姿》。历时近12年时间,作品数量不多,体量尺寸相对较大,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其中创作该系列作品的思路形成,离不开传统器物观(金镂玉衣,海昏金饼等)和现当代雕塑家创作的影响。博士阶段,在导师吕品昌先生的指导下,继续深入博士课题一一当代雕塑材料表现研究方向的剖梳,加深了对材料与历史关系的了解,并以此为契机,力图在材料语言上作尝试性的探索。

《临摹·碑》

陶瓷/树脂

240×68×48cm

2018年

《临摹·碑》由十三层的透明盒状物叠垒而成,每一层四周分别放满上百个极其相似的小型人像。雕塑如此设置,也引人浮想联翩。既是要讽喻现代社会中无数人原子化的分离,同时又拥有社会规训下共同的集体节奏,每个人的行动状态与欲求都被引导到极其类似的渠道?还是在内心深处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史观由衷赞同,进而强调丰碑都是由无数个人组合的集体建设而成?总而言之,作品呈现出的是一道难以破解的谜题,任何胸有成竹的解答都会被作品本身所悬置,作品视觉与想象也许就是答案,作品形式已经逃逸出创作意图的网罗。

《临摹·王与后》

《临摹·王与后》

效果图

《临摹·王与后》

局部

《临摹·神仙残卷》

《临摹·神仙残卷》

局部

《临摹·神仙残卷》

《临摹·神仙残卷》

《临摹·神仙残卷》

局部 未烧

《临摹·王的睡姿》

《临摹·王的睡姿》

局部

《临摹·王的睡姿》以一万多枚硬币焊接成睡卧人像,并用透明的亚克力方形长盒将其罩住。远看,像是墓葬考古出土的新文物陈列于博物馆展厅中,它散发出神秘的气息。近观,才发现是用常见的硬币制成的雕塑人像。在现代社会,金钱总是期待永远流通下去,该作品却用钢铁焊接的手段暴力地让它们静止地凝固,“王”的威严来自权力与财富,抽去这一切,他便是一具尸体,仅剩下空洞麻木的身体勉强维持着最后一丝尊严。雕塑作品希望借助材料和技术的结合回应文化遗存中的经典范本,同时又拆卸范本原有记忆叙事与礼仪的庄重,从而导入到更少固定预设与疑窦丛生的语境。临摹与写生,几乎是造型艺术学习的不二法门。作品正是要通过对“临摹”手段的借鉴反思,在技术、材料与观念之间打开探索空间,既非彻底退回再现模式,又不是完全脱离造型基础,而是在回望中继续深入与前行。因此,以“临摹”来命名作品,并非无关宏旨,而是别有深意。

《写生·两个底座的练习》

不锈钢、红木

80×80×10cm

2016年

《写生·时间的形状》

35×12×12cm

2017年

《写生·形的练习》

不锈钢、木

105×25cm(两件)

2014年

《写生·质感的练习》

不锈钢

205×30cm,105×30cm,75×30cm(三件)

2019年

《写生·质感的练习》以近乎临摹拷贝的方式,用不锈钢丝复制几段行将腐朽的木材。人造的不锈钢无论是光泽还是强度都被赋予了自然之物没有的金属质感和细腻的物理表情。木材的自然肌理和纹路,那些成长的疤痕,裂隙是自然之物与外部较量的结果,作品用钢条焊接的复制手段暴力地让它们重新再现,雕塑希望借助材料和技术的结合重塑自然之物的形态。临摹与写生,几乎是造型艺术学习的不二法门,作品正是要通过对“写生”手段的借鉴与反思,在技术、材料与观念之间打开探索空间,其既非彻底退回再现模式,又不是完全脱离视觉形象本身,而是在用“写生”的行为对人为再造之物的回溯与反思。当然,以“写生”来命名作品,并非无关宏旨,而是对创作行为和手段的重新释读。

《写生·质感的练习》

展览现场

自然之物的气息和痕迹与人造钢铁的工业制品,其材料、技术意义与视觉具有同等的意义。作品以自然之物和雕塑造物并置展示雕塑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和技术痕迹,通过雕塑制作过程的形态反差,表达形态生成过程中的行为、材料、技术和造型的文化意义。

《写生·坐看云起》

不锈钢

65×35×25cm

2007年

《写生·坐看云起》

局部


 关于夏学兵 

个人展览

2018年“形之上下”-夏学兵雕塑作品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主要群展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展),厦门/长春雕塑馆

2008年“记忆.状态”中日现代艺术展,江西师范大学/东京艺术大学

2008年 中国雕塑年鉴展,北京蟹岛艺术中心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雕塑展),长春雕塑馆

2011年“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上海/温州

2011年 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

2012年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

2013年 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雕塑展),太原美术馆

2014年 江西现代艺术邀请展,南昌,699美术馆

2015年“大道之行”雕塑邀请展,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年“朝气、梦想、未来”江西青年优秀美术作品展,江西省美术馆

2016年“训诂空间”雕塑邀请展,南昌市会展中心

2017年“在”郑州当代艺术邀请展,郑州文化馆

2017年“左西右中”中美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中心

2018年“多重的维度”雕塑作品展,江西师范大学美术馆

2018年“俊寀星驰”江西美术作品邀请展,中国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

2018年“物的边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2018年“行山”当代雕塑作品邀请展,河北省博物院

2018年“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

2018年“形之上下—陶瓷的当代呈现方式”,中央美院5号楼501展厅

2018年“边界”当代艺术展,北京,中关村1号

2018年“造物心艺”理查·迪肯雕塑高研班雕塑邀请展,云南昆明

2019年5月“景观2019”国际艺术交流展,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美术馆

2019年5月“未来考古学”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9年8月“东方印迹”国际艺术交流展,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2019年10月“多维物”理查·迪肯高研班作品展,北京万荷美术馆

2019年10月“意志与形式”中国当代艺术展,布达佩斯瓦科特艺术中心

2019年11月“在云上”当代艺术邀请展,南昌,791美术馆

论著发表

《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研究》(专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

《景德镇民国时期德化“何派”传人略考》,《装饰》2019年第1期

《即将消失的面孔—彭沛民的美术活动与迁徙》,《美术研究》2019年第12期

《衣衫下的真实——西汉阳陵裸体着衣俑的造型特征》,《新美术》2016年第1期

《西汉阳陵裸俑的楚文化特征》,《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

《瑶湖秋色》《瑶湖冬日》发表于《文艺研究》2016年第10期

《论阳陵着衣裸俑与西汉前期的农业文明》,《农业考古》 2011年第4期

《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风格谱系简述》,《雕塑》2019年第6期

《民国时期传统陶瓷雕塑在域外的影响与价值再认识》,《雕塑》2020年第1期

《西方近现代博览会的传播与影响——以1900-1915年景德镇陶瓷雕塑为例》,《美术大观》2020年第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