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比改变自己重要百倍
结尾处,古典老师问了一个常见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普通人也能改变自己?”
分享,给建议,常规操作。
李松蔚老师听到问题,明显停顿了一会。
因为之前给的建议,自以为很不错,别人也认同,就是做不到,也改变不了。
他缓缓地说,要接受现在的状态,再做一点点不同的尝试。
问题
一问一答。
只有先出现问题,才能去寻找答案。
但是这个问题,会因为不同思维概念,导致不同的想法与行动。
市面上常见的是成功学,教人成功的方法。
李松蔚提到一个普通学的概念:
“普通学也不是在讲你必须普通,应该普通,而是你可以普通。”
假如以成功为标杆,
那么大部分人都是有问题的,要做出改变,要成功;
假如以普通为标杆,
那么承认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本来如此,无需改变。
如果所有人都来追求成功,会造成精神结构的扭曲,现实生活的错位。
生命的存在,不是为了高人一等,更不是为了成功;
它只为生存与发展。
作为个人,当前的状态,是外部环境的约束,以及个人选择的结果共同营造形成的。
通俗点说,就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个人能够做到的最佳状态。
后面,我们看到了更好的生活状态。
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扭曲,极力想改变自己,跳到另外的一种状态中。
最终只能处在焦躁的状态下,一刻不得安宁。
其实,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只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才是个人成长的开始。
所谓改变,正是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清楚时间不足,才会集中精力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了解有价值的事情,比较困难,才会想办法克服。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的背后有答案。
恐惧
梁宁说: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人是贪婪的。
如果一直顺风顺水,那内心容易膨胀,得意忘形;
如果被严重打击过,有了畏惧心理,会进行自我约束。
愉悦总是短暂的,恐惧才是永恒的。
自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自身的边界。
直到碰到未知,心生恐惧。
约束人的是恐惧,因为不敢触碰红线;驱动人的也是恐惧,因为停在原地容易被淘汰。
对于所有生物来说,淘汰意味着死亡。
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身恐惧的根源:
- 已知的是什么?
- 未知的是什么?
- 可以挣脱的束缚是什么?
恐惧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动力源泉。
人同时是感性和理性动物,真正占据绝对力量的是感性。
赚钱的事情,都是赚情绪价值。
所有有人总结赚钱的生意基本如下:
- 老人怕死
- 男人要财
- 女人爱美
- 小孩贪玩。
凡人畏果,圣人畏因。
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也就是追求成功,往往求而不得。
只有把注意力拉回来,看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旁边人需要什么,每个人恐惧的是什么,才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如此,结果不求自得。
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这是曾国藩的一条日课。
静坐是在梳理情绪,让自身“每临大事有静气”。
具体操作,就是剖析自己。
把杂乱无章的事情,一条条梳理清晰。
特别是琐碎、细微的事情,最容易引起烦恼、焦虑、恐惧、心慌、麻木、急躁等等负面情绪。
心浮气乱,就会想着立马把这些都抛弃掉。
千万不要,这些都是从自己身上发出来的声音,要学会倾听。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反复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确认传达的信息是否准确。
频频从内心发出的声音,更需要慢慢了解。
越是细微处,越是不起眼的事情,蕴藏着事情的真相。
自身的改变,往往就是从认识到这一点一滴的琐事开始,然后慢慢发生变化。
保持平常心,认真对待发生的每一件问题。
直面它们时,反而不那么恐惧,解决的方案也会慢慢浮现。
“内心的宁静,千金不换。”
因为内心保持宁静,才能清晰地映照出自身的状态。
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能清晰可见。
问题梳理越清楚,答案越容易出现,也就是稻盛和夫说的“现场有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