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后恍然大悟: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阅读评分:

启迪性:5 易读性:4.5 趣味性:4.0 推荐度:4.5

周岭的这本《认知觉醒》,是能改变人们80%认知误区的书。

周岭说,“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而这本《认知觉醒》,就是以对大脑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找出大脑认知的基本规律与真相,帮助人们彻底走出迷茫与焦虑,开启全新的成长之路。

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而不会“飞”的原因,则是大多人忘了自己拥有“隐形的翅膀”,这个翅膀,就是我们的大脑。

生而为人,大脑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但是人类对于这个“基础设施”的认识,却一直处于摸索之中。

比如,直觉是怎么回事?本能如何发挥作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潜意识又是从哪里来?什么叫做“元认知”?

不要以为这些跟大脑的基本构造没有关系——人类用了3.6亿年进化出“本能脑”,用2亿年进化出“情绪脑”;而进化出“理智脑”,只用了250万年。

所以,虽然理智脑最为高级,但是在另外两位面前,它实在弱爆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理智很重要,但却总是被本能和情绪所困扰——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所以,为什么你知道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你总是那么没有耐心、急于求成? 为什么你讨厌面对真正的困难和挑战?为什么你总是很苦恼:我也很努力,但却什么也完不成?

根本原因在于,你不了解你的大脑,又忽视了学习与成长的基本规律。所以,你越努力,越迷茫。

一起来看看在认知中我们都会有哪些误区:

误区1:耐心是最伟大的品质,但是要做到只能忍受无趣与痛苦,只能咬牙坚持,硬抗到底。总之,这是一件要强大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误区2:努力是成功的唯一阶梯。只要自己更努力、更拼命,就一定可以达到想要的目标。如果达不到,只能说明对自己还不够狠。996算什么,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多优秀。

误区3:学习不能害怕困难,越难越要挑战 。有挑战才有成长,不能让自己太舒服。要走,就走最难的那条路。

误区4:打卡就是自律。我已经坚持读书/运动/早起/……一年多了,自律会让人更优秀,我一定会走向人生巅峰。

误区5:学习要讲究方法。我坚持听书、读书、摘抄金句、画思维导图、作读书笔记,我会因此而变得更睿智、更优秀。

……

看见没?从态度到方法到实战,每一个过程中都有无数看似正确的道理在指引着我们。但是,完全按照这些大道理去做,结果会怎么样呢?

靠意志力苦撑的结果是许多人在现实面前纷纷败下阵来,“我承认我就是不行”;

往死里学的后果是大脑迟钝外加身体亮起红灯,更别提现在职场中时不时传出的“员工连续加班后猝死”的新闻;

听了无数本书,画了无数的思维导图,但面对生活和工作依然有无数困惑;

打卡打成了形式,早就忘了最初设定目标是为什么……

是我们自己太差劲、太不可救药吗?还是如脱口秀节目制作人李诞所说,“人间不值得”?这本《认知觉醒》中认认真真告诉你:

不,不是你的错,只是你还没有摸清楚大脑的运行规律与认知的真相而已。

关于耐心:

周岭认为,人们对于耐心的认知都太肤浅了。事实上,保持耐心只需要明白价值积累的基本规律即可,它就是“复利曲线”:

前期增长会非常缓慢,但是到达一个拐点之后就会飞速增长。

这个规律曾被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所揭示的关于“耐心”的秘密就是:

只要选对正确的方向,坚持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冷静面对前期的缓慢增长,就一定可以迎接拐点的到来。

所以,想获得成功,我们并不需要太顽强的意志力——当你明白只要坚持下去,“拐点”必然会到来时,还会觉得长路漫漫、没有希望吗?

放平心态,顺从规律即可。耐心,其实很简单。

关于努力:

《认知觉醒》中写道,学习,并不需要一味的努力,最高效的学习是大脑与知识保持匹配,好的成长应该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既不要让自己过于安逸而逐渐懈怠,也不要过程过于艰难而让自己受挫、丧失信心。

应用到实际中,就是要放弃那些对于自己“特别简单或者特别难”的项目,专注在那些“能做但是又特别容易出错或者不会做但是努把力就能达到”的目标上。

然后,保持耐心,不断前进。

所以,不要鲁莽的上来就“高标准、严要求”,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高手的策略,在于保持渐进性和稳定性。

这也是将“舒适区理论”与“价值的复利曲线”相结合的能达到的最佳效果: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关于方法:

周岭认为,最有效的学习自然是“深度学习”,但是何为“深度学习”?

以读书为例,他做了如下的排序:

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可以看出,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而听书、摘句、画思维导图等其实都在浅层。

只有把新知识与旧知识链接在一起,能够做到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知识,并且将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知行合一,才算是抵达了“深度”。

而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周岭提到,一定要有“作品思维”:

在实践中,要用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样子,尔后,积极分享,接收反馈。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否则,再刻苦的学习,都只是自己成长中的一场“自嗨”而已。

关于打卡:

坚持打卡的人,到底是受内心学习动力驱使,还是虚荣心驱使?

周岭认为,打卡这种形式看似自律,其实不然:

一方面,过于注重形式会让人忘了自己学习的初衷,当你心心念念着要在朋友圈晒出打卡成绩以获得一片惊叹时,是否还记得获取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打卡反而降低了他们真实学习的动力——如果手机轻轻一点就代表学习任务的完成,那还苦兮兮的学什么呢?

关键在于“初心”,在于坚持学习的内在动机。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偶尔缺席、不能坚持,都没什么大不了。

一切都来源于“想清楚”。

爱因斯坦曾用一句话来说明“想清楚”的重要性:

“如果给我一个小时来解答一道决定我命运的题目,我会用55分钟思考这道题究竟在问什么。一旦弄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学习,成长,同样是如此。

成长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所有难题,耐心,专注,动机,定位,调整情绪,积极关联,形成闭环,打造体系,获取反馈,调整休息,都值得我们去科学思考,认真求索,而不是凭借着本能去寻找答案。

而这本《认知觉醒》,就是我们前行中的重要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都不了解你的大脑,不了解认知的基本规律,又如何快速成长学习?

这是一个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专业精神的时代。我们应学会用知识和智慧来驱动理性和感性这两种力量,而不再只依靠本能和天性来学习。

所以,如果你渴望成长、渴望突破,那就从这本《认知觉醒》开始吧,重新认知你的大脑,认知你内心所蕴藏的非凡能量,给自己一个机会,在正确认知的指引下,好好过这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