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六十一首《十五夜望月》(王建)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中唐·王建·七言绝句】
拼音版
zhōng tíng dì bái shù qī yā,lěng lù wú shēng shī guì hu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jīn yè yuè míng rén jǐn wàng,bù zhī qiū sī luò shuí ji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对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自古就有许多种说法,诸如“唐明皇游月宫”说;“嫦娥奔月”说;“时令节气”说等。但不管来历如何,八月十五成为节日,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王建此诗便是写的这个中秋之夜。
诗先是从作者居住的院落着眼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夏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正中。中秋之日,云稀雾淡,秋雨洗尘,此时的月光最为皎洁、明亮,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清辉洒满大地。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曾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这样的时日,这样的月光,自然会给人以很强的美感,但诗人却在缓缓地说“中庭地白”。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写月色不写空中而写地,这是诗人普遍的手段。这自然令人想起王建之前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使“地白”的效果确实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如霜如雪,柔和清冷的感觉。这些,又能使人想起王建之后苏轼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艺术上的互通之处。月色之中“树栖鸦”,月华倾洒而“地白”,这是无声的静;而树上栖鸦是怎样感觉的?其中就有声音之感了。因为树上居住鸦鹊,月再明亮也是难以见到的,只有闻其声才能辨出。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夜深的安定入睡,是完全可以凭听觉感受出来的。细心的诗人们总是注意到“明月惊鹊”的情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桂轮秋出半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方干《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月夜而注意栖鸟,正是用笔的精妙之处,这就进一步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继续写这十五之夜的柔和宁静,且格外引人产生美的遐想。中秋之夜,丝丝寒意中不时传来露珠滚落桂花丛中的声音,但那种滚落是无声的,是心灵感应出来的。诗中的桂花是指人间的,何尝不是指天上的呢?唐人盛传月中有桂树,并有吴刚伐桂之说,“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八月十五,月之最圆之时,想那月宫中,冷露也一定打湿了桂花,何止桂花,那树下挥斧的吴刚呢,捣药的白兔呢,仰望的蟾蜍呢,那“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的嫦娥呢?这“无声”而轻盈的冷露,沟通了人间天上。诗句展示了一个极具联想的美丽意境。
人间天上,月华如水,冷露无声,桂子飘香。此时此刻,这一切,不仅诗人在独立凝望,而是普天之下,人人都在举头明月,心驰神往,都被这明空的夜色的柔和情趣所浸润。对此情景,诗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全诗由景及月,由月及人,逐步推进,最后以诘问的形式,流露出一种感秋怀人之意。诗人怅然于客子离家、聚散无常、人间冷暖、月宫凄清而发出一种相思相忆的感念之情。实际上,从全诗的意脉上感觉,诗人是在抒发一种自己怀人念远之情,但却不着边际地说不知道那悠悠的秋思会落到谁的家里。话里有话,似乎是在说,别人都在望月,只有我还有诚挚的秋思。其情蕴藉深沉,表现得委婉含蓄。尾句的 “秋思”二字,另有一种解释,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此诗说:“ '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选诗最当存其自注也。”据宋本《王建诗集》及《万首唐人绝句》题下自注:“时会琴客。”意即此诗是同弹琴者相会时而作,然后寄给远方的朋友“杜郎中”。如果是这样,后一句应写成“不知《秋思》落谁家?”据蔡邕《青溪五弄》,五首曲子分别为:《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黄生之说倒是较有见地。如是这样,对于此诗结尾的余韵也丝毫没有什么影响,“秋思”既是琴曲的名,又是那一中秋月夜的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备见作者匠心及用笔之隽永。亦如李白《黄鹤楼闻笛》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同一手法。
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曾评价这首诗说:“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己,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终意之笔。”俞氏说此诗在诘问之中,笔致尤见空灵,确实说到了点子上。“空灵”是指超逸灵活,不着迹象。诗中那种秋思之情,那种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不见丝毫痕迹,但却又令人可感,超逸之中,具有很深沉的韵味。尤其是诘问语气的结尾,更是唱叹有神,不知不觉之中,给人深深的感染力。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为人激赏的七绝,“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尤其脍炙人口。这首诗以含蓄取胜。清代诗人兼诗歌评论家沈德潜认为它“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这是深中肯綮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画出了一幅静谧而又不乏温馨的清秋月夜图。如银的月光洒满了庭院,乌鸦早已归巢;清冷的露水悄然地在花木上凝聚,而桂花已把它的缕缕甜香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中秋之夜圆月升起之际,时间已经不早了,而到露湿桂花恐怕已近夜深了吧?谁人夜深不眠还在一片清辉中伫立中庭? 无疑是诗人自己。诗人自身的形象本来就是清秋月夜图的核心部分。诗人虽未把它明朗地刻划出来,但读者体会得到,而且由此可以体察到,在桂花的缕缕甜香中,还摇曳着一线略带苦涩的情思。不然的话,诗人为何深夜不眠,又为何对于栖息于巢的乌鸦如此敏感呢?曹操在《短歌行》里曾经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今夜乌鸦已依于枝栖于巢了,那么远离家乡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又怎能不思念远去的游子!
当然,在诗的前两句里,这些只是潜台词。不过这一线思念的情丝在不断地摇曳壮大,终于汗漫得不可遏止,让诗人作出了直白的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尽望”,诗人自然也在望月人之列;家家秋思,诗人之家自然也不例外。读者还不难想到杜郎中以及杜郎中的家人和友人……三、四两句是直白的抒情,但情中也有景:诗人举首望月、低头思乡的形象,秋思人家思念远方游子的形象。虽然它不甚鲜明,但不难联想得到。三、四两句最精采之处,还在于诗人把个人的思亲之情溶于一声为众生而发的浩叹之中,这样不仅使个人情感得到了鲜明却又含蓄地表现,而且使这情感得到了升华:它愈益宽广,愈益深沉。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向,或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验之以王建这首情景交融的诗作,可以论定克罗齐的话确有道理。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当是诗人中秋夜晚望月有所感慨,于是写下这首七绝诗寄给杜郎中的。“十五夜”,即中秋晚上;“郎中”,官职名。
前两句写中秋深夜景色。“中庭”,即庭中,院子里。“地白”,系月光所照,暗扣诗题“十五夜”。“树栖鸦”,表明环境,也暗示了时间。曹操《短歌行》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宋周邦彦《蝶恋花》有句云:“月皎惊乌栖不定。”这些诗句均告诉我们,月光明亮会惊扰鸦鹊栖息。既然树上已安静栖息着鸦鹊,则说明已经月移西天,夜阑更深了。次句露湿桂花,也是夜已深沉的标志,而“冷露无声”则表示此时只是夜露初生,还不很浓重。这两句,诗人通过“地白”、“树栖鸦”、“露湿桂花”和“无声”几个细节的真实描述,分别从视觉、感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整个环境的孤寂、清冷,从而为后面抒情张本。
三、四句写诗人望月后的心情。第三句用“人尽望”一方面暗应我国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另方面也和末句内容照应。结句的“秋思”包含着双重意义,(1)琴曲名。宋人出版的《王建诗集》和《万首唐人绝句》中,其题下均有“自注'时会琴客’”字样,可见当时诗人因与琴客聚会,必然是一边赏月,一边听着琴客演奏乐曲,而《秋思》则正是蔡邕《青溪五弄》中的一“弄”(即一曲)。(2)感秋之情。由于琴曲《秋思》悲凉情调的感染,也由于中秋节现实环境的启动,诗人不禁感慨万分地说:虽然今晚人们都在赏月,但各人心情不同,不知道《秋思》的清冷曲调会引起哪一位的满怀秋思?“思”读sì,心绪,情思。“秋思”,即秋天的思绪,秋天的情思。“谁家”的“家”,是语气助词,无义。诗人不说自己满怀秋思,却故设疑问,这不仅更加重了悲秋的气氛,而且巧妙扩展了“感秋者”的范围,表达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绪。
全诗景中寓情,以情应景,情景交融,耐人思味。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