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屡试屡效方:腹泻、结肠炎方4首】

慢性腹泻——仙桔汤(朱良春方)

【组成】 仙鹤草30g,桔梗8g,白槿花、炒白术、炒白芍各9g,乌梅炭、广木香各4.5g,炒槟榔1.2g,甘草4.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补脾救阴,清化湿热。用治慢性痢疾、泄泻。

【方解】 方中主药仙鹤草为止血之要药,但其止中有行,兼擅长活血、治痢,则鲜为人知。朱师认为,仙鹤草味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考诸文献,《百草镜》言仙鹤草“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生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滇南本草》有“治赤白痢”之记载,足可证本品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是为止血而不留瘀、活血治痢之佳药。朱师取仙鹤草治痢,还因本品又名脱力草,江浙民问用以治疗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具强壮之功,用之不仅能促进肠之吸收功能的恢复,还能减轻乏力之感,对慢性泄泻尤为有益。桔梗,《名医别录》曰“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本草》曰“养血排脓”,《本草备要》曰治“下痢腹痛”。朱师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用其排脓治痢,凡泄痢大便溏薄、夹有黏冻者用之效著。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善治泄痢而缓腹痛。白槿花清热利湿凉血,《冷庐医话》谓其“治赤痢甚效”。朱师认为,白槿花之所以能治痢,是因为其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入血分活血排脓,其性滑利还能缓解下痢之后重,用于热毒痢及湿热泄泻效佳。对于慢性泄泻,因脾气已虚、肠间湿热又未清,故在补脾扶正方中参用白槿花以泄化湿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朱师认为,用少量则善于行气消胀,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综观全方,健脾运中、渗化湿热、标本兼顾,不失为治疗慢性痢泻之妙方。

【加减】 凡泄泻日久,偏于脾虚气弱者,去槟榔,加炙黄芪15g,党参12g;湿热明显者,加地锦草30g,生地榆12g。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善治下焦血分湿热,将其扩用于治疗下焦气分湿热之泄痢,实为发挥。朱师还认为,地榆具有护膜疗疮之功,对肠黏膜发炎、充血水肿或有溃疡者用之尤宜。腹痛甚者,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15~30g,甘草用9~15g。若用于治阿米巴痢疾,则宜加入鸦胆子(去壳、分吞)14粒。鸦胆子擅治冷痢、久泻,能杀灭阿米巴滋养体,凡阿米巴痢疾需加用之。若久痢、久泻属脾肾阳虚或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所宜,应选用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等为宜。

【验案】 陆某,女,53岁。于5年前患急性菌痢之后,稍有饮食不节或受寒凉即腹痛腹泻,大便日行10余次,常肠鸣不舒。曾在本院作乙状结肠镜检查,提示为慢性结肠炎、肠痉挛,叠进中西药物无效。初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纳呆肠鸣,大便溏泄,日行10余次,夹有黄色黏冻,无里急后重。舌苔薄腻,舌尖红,脉细。证属脾虚不运,湿热逗留。治宜健脾运中,渗化湿热以调肠道,方取“仙桔汤”加减。药用:仙鹤草30g,桔梗10g,生地榆12g,白槿花12g,炒白术12g,炒白芍15g,诃子12g,乌梅炭10g,广木香6g,甘草4.5g。

二诊:服药后,大便软溏,日行2次或3次,黏冻已明显减少,精神渐佳。舌苔薄腻,脉细濡。既获效机,守方不变。嘱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服药14剂,大便基本正常,惟稍受寒后尚有便溏,日行1次或2次,无黏冻。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乙状结肠镜复查,除偶见部分黏膜充血外,原有的炎症已消失。患者纳食增加,腹痛已除,精神振作,能正常从事工作。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湿热已化,但体虚未复,续当培益,以善其后。药用:潞党参18g,炒白术18g,怀山药30g,茯苓15g,淫羊藿12g,炙黄芪18g,熟附子6g,炮姜3g,仙鹤草30g,白槿花10g,炙甘草6g。

【体会】 朱师认为,凡慢性痢疾、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其辨证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逗留的存在,为虚实夹杂的证象,因此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救阴,又要清化湿热,才可取得佳效。朱师积几十年之临床经验,创订“仙桔汤”一方,用之于临床屡奏殊功。用“仙桔汤”治疗慢性菌痢、泄泻日久不愈者,已见诸多验证报道。日本小高修司先生用本方治愈数例多年未治愈的患者,其所发论文曰“从最近的临床经验看,效果最好的是朱良春先生创订的仙桔汤加减方”。

【方源】 朱建华.朱良春老中医治疗慢性痢泻经验.中医函授通讯,1993(5):20

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王国三方)

【组成】 口服基本方:党参18~24g,白术10~15g,肉豆蔻10g,葛根10g,黄芪15g,补骨脂15g,木香6g,白头翁24~30g等。

灌肠液基本方:炮姜10g,地榆10g,败酱草15~30g,黄柏10g,石榴皮10g等。

【用法】 每15天为1个疗程。口服方每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各服100ml,灌肠液煎成8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用药期间忌服生冷油腻。

【功效主治】 温补脾肾兼以清热燥湿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 王国三老师谓:“本病总的规律是始为热中,末传寒中,最后导致脾肾虚寒。”口服方中用党参、白术入脾培中气,强脾运,以燥中宫之湿,从根本上绝泄泻之源,辅以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以祛脏寒,脾暖、肾温而使气蒸湿化。师谓:“成泄无不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或肾虚不能蒸化水湿两者,暖中宫而固肠,补相火而强土,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妄行。”《黄帝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飨泄”,一味葛根升中止痢。阴湿之邪阻碍气机,用纯阳气味之木香,温燥除湿而行气坚肠胃。热在湿中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病程之中兼夹不净,时起为患,用白头翁直入肠间驱逐残羁之湿热以净病邪。

制。近1周来,因食生冷而复作,大便稀溏带血及黏液冻状物,日行4次或5次,腹胀,左下腹隐隐坠痛,喜温喜按,肛门灼热并有下坠感,面白体瘦,纳谷不馨,舌质淡红而瘦薄、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纤维结肠镜检: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局限性糜烂。病为泄泻,病机乃虚中夹实,病位在脾肾,证属脾肾气虚,湿热不净。治以温补脾肾,兼以清热燥湿。药用:党参18g,白头翁24g,黄芪、补骨脂各15g,白术、葛根、薏苡仁、肉豆蔻、地榆炭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另:炮姜、地榆、石榴皮各10g,败酱草15g。水煎6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

药后10天,大便无血,但仍多黏液冻状物,肛门坠感,左下腹隐痛。灌肠方不变,口服方减地榆炭,加苍术10g、秦皮8g。续服20剂,诸症消失。纤维结肠镜检: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局限性糜烂消失。补中益气汤善其后,以临床治愈出院,追访1年无复发。

【方源】 赵育才,任凤兰.王国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附100例临床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6):6

腹痛泄泻——香姜红糖散(张志远方)

【组成】 广木香50g,干姜350g,红糖120g。

【用法】 先把木香、干姜碾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此为1个疗程之量,每次口服10g,白水送下,3小时1次,日用4次,连服13天。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g,1.5小时1次,日服8次。

【功效主治】 温中健脾,理气止痛。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不效者。

程中,并不影响饮食,且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方源】 《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

结肠炎——乌梅败酱方(路志正方)

【组成】 乌梅12~15g,败酱草12g,黄连4.5~6g,木香(后下)9g,当归10g,炒白芍12~15g,炒枳实10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5g,葛根12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次服1.5g,每日2次或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功效主治】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本文由 行之医话 公众号整理编辑

【加减】 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椰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香梗、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薏苡仁等化湿理气之品;腹泻便溏,面黄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气;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子、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并发肠息肉者,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验案】 王某,男,59岁。1989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大便黏滞不爽6年。6年前无明显原因开始发病,大便不爽,夹有黏液,偶带脓血,每日一行,伴腹胀、矢气频繁,时有里急后重。1年前在当地某医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现症见:一般情况尚可,体丰,面色潮红,平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沉弦小滑。证属湿热阻滞大肠,肝旺横逆克土,气血失调。治宜清肠导滞,泻肝和血。处方:葛根15g,黄连4g,秦皮10g,白头翁12g,炒白芍12g,当归10g,广木香(后下)9g,炒椰片6g,乌梅10g,败酱草12g,炒枳壳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药12剂,大便通畅,黏液减少,腹胀好转。继服至30剂,大便黏液、腹胀、里急后重诸症消失,惟大便稀软。上方减白头翁加云茯苓15g、炒白术10g健牌运湿以止泻,又服药近1个月,诸症痊愈。

【方源】 《名医名方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