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介绍及使用(一)
2016-1-1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主讲:王心怡 心理辅导员之家整理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对某个问题感到不安,然后你向朋友诉说了这个情况。朋友说的一些话,你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当你把他们说的这些话加以考虑,不禁豁然开朗。向朋友倾诉,能够让你得到重新考虑某个问题的办法。当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的感受也会发生改变。
我们每天的经历都可以证实这个简单的原则——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事情可能出差错,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我们对此是否感到不安,以及我们苦恼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它们。事实上,每当我们感到愤怒、内疚、焦虑、羞耻、受挫、怨恨或者忧郁,都是我们认知导致的——是我们关于某个情况的想法和观念使我们产生这种感受。尽管我们可以责怪别人,责怪生活处境使我们感到难受,但其实,我们的情感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认知。
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别人,也许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学会用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思考,我们就不会遇到问题便自寻烦恼。这一简单的理念是认知行为治疗的一条关键原则。所以其实,我们对于CBT的学习不仅可以应用到学生、孩子、身边的人身上,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自己身上。
情境/事件——想法(认知)——情绪、行为、生理反应
与其它领域的学科相比,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130多年前,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科学实验室。认知行为疗法就更年轻了,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直到最近的三十四年才被广泛采纳为处理心理问题的“典范”。
心理学领域最有名的先驱: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对我们情感与行为的影响(冰山理论)。他的理论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心理问题源于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童年经历。要解决这些苦恼,当事人就要通过回忆并理解自己早期的童年经历,来获得对潜意识冲突的顿悟。
弗洛伊德的疗法被称为“精神分析”。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心理学领域的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提出挑战,并且想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作为一名科学家,阿伦.贝克也是受过精分训练的,它想对这个理论作出验证,就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在精分理论中,抑郁是指愤怒指向内的攻击。那么阿伦.贝克认为抑郁的人在梦中会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但实际上,通过研究,他发现抑郁症患者他们梦里的情境和现实中的想法类似,更多的是关于痛苦、负性情绪。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了CBT。而在1977年,研究证实:CBT对于抑郁症的疗效类似于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并且CBT的预后更好,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话疗法能够挑战医疗。
实际上,不止是从1977年开始,从50年代开始,就开始有行为矫正方面的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是心理学三大流派。其实这个时期,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都有所发展。我们熟知的巴甫洛夫、斯金纳(“强化”“消退”系统脱敏、条件反射、交互抑制):不考虑认知、不考虑大脑,只看什么东西进去,什么东西出来,不去看黑匣子里的认知(以前举过的我接触的自闭症的孩子,害怕电钻的声音,那么就带电钻去他家里给他脱敏)。还有,艾森克、班杜拉(行为矫正、行为治疗)。班杜拉在认知行为的理论上作了很大贡献,在理论上,他将行为与认知结合,但是在治疗时又只是强调了行为这一部分。第二个阶段是在80年代。这个时期,行为理论与认知理论结合。90年代后期,CBT真正被认可。
CBT起源于抑郁症,扩展到强迫症、惊恐等各种官能症。一般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使用CBT,比如重度抑郁障碍、老年抑郁症、惊恐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婚姻问题、家庭问题、愤怒和敌意、品行障碍、物质滥用、双向障碍,还有一些心因性疾病等等。除了有认知损害类的来访者,我们一般都可以使用CBT。当然我们也需要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去衡量我们的来访者适不适合作CBT。比如有的来访者她就想探究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童年,或者解析自己的梦。
在认知治疗中,阿伦.贝克和阿尔波特.埃利斯都是很著名的两位心理学家(都是经过精神分析培训的),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开始是合理情绪疗法RET,后来是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我们知道,就是ABC理论。艾利斯的影响力小于贝克,他们的理论根据有些区别。艾利斯有更多的哲学基础,所以他的理论中辩证性强,而且非专业人士更容易懂,但是他没有太多的研究支持。而beck的理论更偏重于实证,有更多的科学基础。艾利斯强调我们错误的观念是“非理性的观念”,贝克强调错误的观念是“不利于适应的想法”。他们都认为: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人们认识并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认识并改变挫败自己的行为。
实际上CBT看起来简单,要给它下定义,其实很难回答。那我们可以来解释下CBT的要素:第一,CBT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流派。第二,CBT是谈话疗法,就是心理咨询常用的方式。是一种在谈话过程中,来访者需要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的疗法。第三,CBT是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目标,着眼于现在,着眼于当下问题的。这并不是说童年经历不会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思维和情感方式——童年经历肯定会有影响。CBT认为我们可以不避讳自己在童年遭受过艰难困苦,从而获得新生的关键在于我们今后能做什么。而且其实CBT也不是完全不顾及到我们童年的影响的,后面我们会提到“核心信念”,这个就是涉及到我们过去形成的图式。当出现两种情况时,我们可能会采取动力学的方法。第一种是来访者非常想探究自己的过去;第二种是来访者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绪无法自拔。(要注意的是,即使我们可能采用了一些动力学的技术或者家庭治疗等其他技术,但我们的个案概念化的整体过程中还是使用CBT流派,CBT化)第四,是个系统的过程,是个结构化的过程。CBT的目标就是尽快结束,所以它是短程、高效的。不像精神分析,我们可以做好几年。而且相对于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CBT的过程更有条理和规划。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也会有咨询目标,但是每次咨询和治疗之前没有具体的计划,一般是跟着来访者的思路走。当然,CBT也是具有来访者中心的基本理念的,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会更有计划性。比如适合做CBT的病人,有时候我们会把他们叫做“好病人”,我们进入治疗阶段是很快的,也就一到两次。有些患者特别有条理性,他们不想去自由联想,不想去回忆过去,每次来咨询都会拿个小本本坐记录,那么这类来访者就很适合做CBT。第五,是行为理论与认知理论的融合。认知行为理论其实包括了两个部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很多人认为CBT有三个阶段,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正念(有目的的、此时此地的, 不带判断的觉察。)。
认知行为理论有很多形式: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承诺疗法(ACT)、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治疗(MBCT)、接纳承诺疗法、暴露疗法、情绪治疗、行为激活等,它们可以说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分支,也可以说是运用到认知行为疗法的不同技术。尽管CBT不同分支所采用的技术和术语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基于这样一个解释:一个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其特定的信念和行为策略。
三角(感受、想法、行为)+情境
目标是改变/干预:情绪不好。——改变行为、想法(认知)->间接改变情绪
Eg:和朋友约好时间出去玩,结果朋友迟到了二十分钟。——情境
感受:愤怒。想法:你怎么能迟到呢?害我在等傻等了二十分钟。你应该守时。
行为:发怒、指责。
改变行为:先闭嘴半小时。
改变想法:他有什么事情耽搁了。他就是这么慢腾腾的个性。
情绪是不是会发生变化?
CBT三角的运作
行为机制
〉三角的每个点影响每个其它点:一带二
〉来回反复考虑各点之间的影响
〉循环运动或流动(在任何方向上,从任何点上)
评估情境(或时刻)的背景
〉描述一个情境或时刻:谁、什么、哪里、何时
〉人:是一个具有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综合体”
〉在三角内评估流动关系(哪一点、为什么?)
行为改变
〉人们想要感觉更好,但感觉不能被直接改变
〉能直接改变的是行为和想法
〉在CBT中,改变的循环开始于积极选择改变
行为和想法,这会影响到感受
〉个人的成功体验使正性改变的循环能长久存在:
成功推动了继续这个循环的行为
很多家长认为对自己孩子的行为训练是治标不治本,Eg(略)
严重的抑郁症:不愿意改变认知:能不能从床上滚下来——改变行为:感受会不会有不一样
所有CBT方法关注的都是两个关键的方面:纠正认知和改变行为。
CBT基本的认知技术就是认知重建,即确认和改变失调的想法。——对我们的想法进行质问,“有没有其它方式来看待这一情况呢?”
行为技术:暴露(主要技术)、社会技能训练、放松训练、结构化问题解决。Eg:害怕坐电梯就多做几次电梯、害怕跟人说话就多说自己话(戴着脑子)。
标准化的治疗过程:
1. 向来访者介绍评估和治疗过程
2. 进行评估,确定治疗的焦点问题 (开始阶段:个案形成或个案概念化)
3. 制订治疗计划
4. 实施治疗 (中间阶段:学习和练习CBT技术。)
5. 在合适的时机结束治疗
首先要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治疗的润滑剂,在咨询初期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告诉来访者CBT是什么,治疗的大致过程和需要的时间:强迫症 26次、社交焦虑症27次;强调合作与积极参与:议程设置、HW、目标达成(咨询师是教练—>自己成为自己的教练);
用CBT的工作原理(概念化)来整理来访者的问题
导入治疗
请来访者简要介绍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
“我今天能帮你做些什么”“最近你遇到了什么样问题”
强化分享行为:乐意提供帮助、告诉别人非常私密及苦恼的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将困难正常化“你现在遇到的问题与来我们诊所很多人……”——基本技术
通过来访者描述来访者的事件来解释三角
来访者对于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来访者的朋友对同样的事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是什么?(自动思维不一样)
评估(症状、影响、时间、诱因、情绪变化、生活时间、时机等)、诊断、个案概念化(情境、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早年经验,情感生理行为)。
评估过程:
人口统计学信息
家庭背景
目前的问题:
对问题的描述;
问题的起始和进程、症状出现的频率或发作的频率;
问题开始时的环境事件;
与问题相联系的思维;
对触发因素或生活实践的反应;
列出完整的问题清单,将所有的问题削减为最多5-8项,并按照治疗的优先级排序。(咨询师要向来访者强调一点:并非清单上所有项目都将成为治疗的重点,列出所有相关项目的意义在于,随时提醒双方都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个案概念化的开端
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计划、结束治疗(总结归纳、处理分离)。
什么是CBT:三角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治疗师从想法、情绪、行为三者间的关系来理解来访者的问题,从而设定治疗计划,并导引出具体的治疗方法;
CBT的认知模式假设:
人的情感、行为及生理反应受他们对事件的解释-评价的影响;
感受更取决于人们如何解释这一情境;
对应于情境的想法:自动思维
信念与图式:自动思维源于产生相应的信念与图式
如何去识别自动思维(启发式提问、探索性的问题——苏格拉底式提问)
有情绪的变化(尤其是情绪剧烈变化的时候),背后一定有思维的出现。情绪加工比理性加工快得多。自动思维很迅速,很简短,自动的,不易察觉的(前意识),可以是想法,可以是画面,也可能就是一些闪现的词“妈呀!”它是不加判断的,没有经过深思和考虑的,而且认为是真实的,不全是错误的或者消极的。
观察到情绪变化时,可以立即打断他“我看到你xxx,你刚刚想到了什么?”“你刚刚脑子里闪过了什么”“你难过的背后是什么”
“有没有其它可能呢?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引导式发现:
“近来情绪一直很低落,能否谈一个记忆很清楚的最近的例子?”
……
“那个时候你脑子里闪过什么?”
……
“接下来发生什么?”
……
“当你听或看他这么说的时候,你脑子里闪过什么念头?”
……
“还闪过其他的念头吗?”
……
思维记录单/情绪检测单
三栏表——>五栏表——>……
合适的难度:从易到难
三栏表-1
情境
自动化思维
情绪极其强度
情境(你看到了,我也看到了)
自动化思维(是否合理。符合/歪曲事实、符合逻辑、超出事实)
情绪极其强度
Eg:我给室友发了两条短信,她都没有回复。
她可能生我气了。
不开心。
回到当时的情境:你当时和谁在一起。穿的什么衣服。具体什么时间点。当时在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情绪:不愉快、不开心。
治疗师需要学习命名情绪,情绪词表、情绪清单。
Eg:愤怒、悲伤、焦虑
跟别人眼睛对视 焦虑
儿子没有回信 悲伤
朋友聚会没人跟我说话 悲伤
上课举手发言 焦虑
哥哥看电影不带我去 愤怒
室友在宿舍放音乐声音太大 愤怒
期中考试化学不及格 悲伤
明天有考试 焦虑
朋友借我的书不还 愤怒
Eg:给每种情绪列出五个同类词
愤怒:愤恨、愤慨、恼火、生气、烦恼、怨恨、憎恨
悲伤:悲哀、沉痛、痛苦、痛心、心酸、难过、伤心、失望、孤独、忧虑、发愁、低落
六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厌恶、快乐、抑郁/忧郁、惊奇。
“不愉快是种什么样的情绪呢?”——可以写在表格下方供来访者参考。
“纠结的时候,你生气吗?”“你担心吗?”——提供更多的描述供来访者选择
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 自动化思维(负面)常常是一串接一串,而且信以为真。(管状视力)想法——>情绪——>想法(事件)——>情绪——>……
Eg:焦虑症(略)
看表格时要看情绪的分值、情绪持续的时间、影响有多大。如果是符合事实的,即使是负面情绪也是合理的。重点是如何问题解决。
想法很少有完全的错误,需要分情境。(抑郁症、焦虑症一般就是思维太僵化、应该…,不够灵活)
我们的自动化思维非常强烈的时候,可以直接说出来。
有时候,自动化思维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说明来访者对这个思维也有所怀疑。
——使来访者的问句变成陈述句。并标出0-100分的相信程度
三栏表-2
自动化思维常常是绝对化的。
有时候信念也会以自动思维的方式出现,这是要小心来访者有没有人格障碍。
Eg:发短信给室友,但是室友没回复。——“我总是一个人,我一直是一个人,从来没有人关心过我”——边缘性人格障碍
n 心境检查
n 设置议程
n 获取来访者的最新信息
n 回顾家庭作业
n 安排各项议程的优先顺序
n 会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工作,并在该情境下教授认知行为治疗技巧
n 进行后续讨论并共同设置相关的家庭作业
n 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工作
n 提供或者引导来访者进行总结
n 回顾新布置的家庭作业
n 引导来访者进行反馈
每次治疗过程中首先与上次咨询做连接,检查心境(情绪如何,评分),检查家庭作业(每次都检查,强化、迁移作用)、设定议程(根据来访者问题的重要性形成问题清单)
讨论议程上的问题(占用时间较长)、布置新的家庭作业(学会怎么做作业,了解情绪、想法是什么,非常重要)
总结反馈(询问来访者收获了什么,是否有不舒服的体验,这里也帮助咨询师在结束咨询后反思)。
结构化很重要,比如暴露需要隔一天做一次、没时间的话自我暴露多一些(要有结构)
那么我们今天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自己做一个自己的三栏表,记录自己情绪变化的一件事。
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具体什么时间做?怎么提醒自己在这个时间做?做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吗?有什么会阻碍你做作业吗?有没有准备作业本子?你们确定会去做吗?
——不愿意做作业:针对作业本身的自动思维(没有时间做?忘了?做的不认真?可能的原因?不明白作业的功能、作业与症状的关系、作业与治疗目标的关系)
——不愿意做作业,可能改变要比别人慢一些。别人要15次,你可能要20次。——愿意,也可以:那么要求回去听咨询的录音。
找出引起自己情绪变化的十件事情——看看有没有内在联系,又没有内在主题,那就是你的特点。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个规律。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类似的认知偏差?
深化CBT模型。
情境/时间——>自动化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情绪、行为、生理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