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之二六、人无弃人,物无弃财
帛书校订本: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神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白话通译本:
善于行走的的人在行走时,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没有差错让人可以指责;善于筹划的人,不用筹码作工具也能计算得很清楚;善于关门的人,没有门闩也能关门,而且谁也不能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束缚也能捆绑东西,而且谁都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人,而不会轻易抛弃人,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是所谓高层次的聪明。
所以高明的人,可以作为高明人引以学习的表率;不高明的人,可以作为高明人吸取教训的借鉴。不尊重可以引以学习的表率,不爱惜可以吸取教训的借鉴,虽然自以为很明智,其实是个糊涂蛋,这就是所谓玄妙精要的道理。
解读与评述:
老子首先以善行、善言、善算、善闭和善结为例,说明真正高明的人能行无迹、言无瑕、算无漏,他们能闭无门之门、结无绳之约,自然是能力过人,高人一筹了。那么他们为何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答案是知常循道。
所谓“知常”,就是指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见第十六章)中的“常”。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最终回归到生命起点的过程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常态,就叫做“常”(注:今人用“规律”来代替老子本文中所说的“常”)。实际上“知常”的目的是要循“道”而为。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道了这种“常”,对事物的变化才会有包容力。有了包容的胸怀,待人处事才能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合乎王道,施行王道就是要效法自然,效法自然就合乎“道”了,符合“道”就能长久,到死也不会遭受危险。
所谓“圣人”,就是指那些“得道知常”的国家领导人,他们因为“知常”,所以站得高望得远,他们总是循道而为,显得其高人一筹;他们待人做事总显得与常人不同,却能收到令人意外的效果,让常人觉得他们十分的了不起。更因为“得道知常”的国家领导人胸怀天下,所以他们总是公平待人,不放弃任何人,总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老子说:“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道了这种“常”,我们做事就会明智。不知道这种变化的常态,我们就是喑昧无知,在喑昧无知的状态下做事就会带来凶祸。所以圣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得道知常”,他们能够循道而行,让天下万物、芸芸众生怡然自生,各得其所。而不“知常”的人行事则往往是违天逆行,妄作胡为,纵有过人之智,万人之勇,也只能是核下悲歌,徒增枉然……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现代的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的最高级管理者,必须要“知常”,然后才能有道可循,成就其不同于常人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