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学员5月份收获总结。通过回顾自己一个月的学习体悟,“耕”与“读”相结合,锻炼学员总结归纳的能力,做到“身耕,笔耕,心耕。”
本文长度4191字,建议阅读15分钟
内容包括三方面:
1. 躬耕生活开启
2. 职业农夫的言传身教
3. 有机连理念与村里的3位大爷
4. 管理生活费的挑战
正文
2020年5月2日,我们一行人来到山西长治耕读大学东掌村研习社。晚上,乔老师开灶炒菜。当热腾腾的饭菜,端上那个拥挤的小桌时,东掌小院新的一年就正式开始了。程老师和乔老师在小院待了两天,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基础建设性的工作,比如采购日用品和教具,购买三轮车,打扫卫生,播种黄芩种子。早上五点多,我们一起去黄芩地收集秸秆作覆盖,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一起协调配合,一部分人在下边搜集秸秆,再抱着送给上边的伙伴,最后再运送到最上边做覆盖。他们在上边做覆盖。我们紧密配合,形成一条战线,干起活来相当有效率,虽然比较脏,累,但是整个覆盖完,准备回去吃饭,看看表才刚八点,原来一天可以过的这么慢,这么充实!深深体会到“一日之际在于晨”的含义。早起干活,可以拥有宝贵的时间,愉悦的心情,清新的空气,还可以倾听各种鸟鸣声。她68岁了,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也是一个修行者。有她在我们身边,我感觉很安稳,清净,温暖。她很少会闲下来休息,总是和我们一起抢着干活,一点都不比我们差。甚至我们休息时,她也会干,做每一顿饭,她都会来帮忙。所以,有她在身边,我们不敢懒惰。李老师说过一句话,我记忆颇深:“人活着就要干活,一天不干活那一天就白活。无论干什么,给谁干,只要是能够为别人,为社会和环境创造价值。”看着我们总是买菜,李老师就给我们摘附近的野菜回来做着吃,其实味道也不错,吃着安心,放心,还不用去买,只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也开始跟着李老师去摘野菜,李老师耐心教我们,应该摘上边5公分的头,采香椿应该采嫩叶子。采集的过程,内心很喜悦,大地母亲依照着时节给它的孩子们已经呈现了如此多的食材,而且是最安全的,最健康的。我们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时节采集就好了,不同的时节就像是一天中的早中晚一样,母亲把饭给我们准备的好好的。昆虫,蜜蜂,野兔,小狗,都在共同分享着大地母亲给我们准备的食物,我们和它们都是平等的,一样的。李老师在的几天,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下雨,她来到院子里,看看天上的云,说这雨下不长。果然,雨下午就停了。她给我们讲了许多可以用来观察天象的俗语:“云彩往南,晒破布篮”“云彩往西,越下越稀”等等~~以前的农民为了活计真的是需要和天地自然连接的很紧密,尤其是山西这边,天气干旱,是要靠天吃饭的。在这样的生活中让一个人会形成一个习惯。无论在在自家小院,又或者田间地头,会抬头看一眼云的运行,不时的感受一下风的走向。便会预知未来几天天气的情况,这将会积累经验,形成智慧指引者我们的生活。而不是依赖天气预报,该是多么潇洒,而观天象是我们古人很擅长的能力。在土地上,李老师做给我们看。我们不会用锄头,我们动作僵硬,姿势不稳。李老师就教我们手该怎么拿,脚步该怎么挪,就像爸妈教孩子学习走路,又像是师傅教徒弟练拳。李老师长期践行自然农法。她说”自然农法”关键在一个“心”字,在于对土地的恭敬心,对众生的慈悲心,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他给我们分享了种植苹果多年的不顺。或是天灾,或是人为,希望我们以后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当我们问道:“李老师,您的果园用自然农法一年可以产多少斤苹果呢?”她笑着说:“老天爷让我收获多少,我就收获多少吧~”我们都被逗笑了。这看似是玩笑,其实正是这几年李老师果园的真实情况,每年都有灾害,眼看要收获的苹果,可能因为一场冰雹又所剩无几,只能拿去做醋。更是对生活的从容和对大自然的顺应。和李老师一起生活的时光,给我留下了许多启示,也许在以后的某个场景下,它会指引我该怎么选择。李老师走后,我们真正独立的生活就要开始了。自己管理生活费,自己种地,自己采购食材和做饭,自己安排学习生活,自己来和村民接触和相处。刚开始,我们和村里种地的大爷还不够熟,我们就没能请大爷来给我们指导着播种。刚下过雨,是播种菜籽最好的时间,但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四天。我们选择菜籽时,我们一无所知,听从店主的建议购买了十几种。我们发现菜籽包装袋背面的说明都标注着不可留种。我以为撒些菜籽,栽些苗没那么难,哪成想到,在山西,在我们的那块菜地上(这块地原来是用于养殖鸵鸟的,地面被踩踏的非常坚硬),种好菜就是那么难。我们分好地块,盘好地,就开始撒种。还按照网上看到的经验做了三块生态垄,也播种了菜籽,我们又覆盖了一层干草。后来也没有经常去浇水,结果过了十天,几乎都没有出来什么苗。寒假期间,自己在网上学习了一些农业技术,很有实用性,比如八神酵素。但前提是要长出苗子,现在连苗子都没有长出来,再好的技术也没办法用,这其实是缺乏常识以至于没能长出苗子。做有机农业有着很好的理念和技术,但是一些常识,比如种子的选择,对土质的了解,适应于本地栽培的技术,如果不被结合起来,有机农业的理念也没办法落地实践出来,比如说生态垄,生草覆盖,酵素菌肥的使用等等。第二次撒菜籽时,我们赶紧虚心地向本村大爷们请教该如何种植。然而,不同的大爷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方法,王大爷说:“撒完菜籽后不要再浇水,出芽再浇。”李大爷说:“撒完菜籽,覆盖一层干土后,要浇水,每天都要喷洒。”最后,我们比较后,选用李大爷的方法种菜。结果,不知道是浇水浇多了还是什么问题,苗子只长出来两成。我观察到的情况是:这里的土都是粘土地,浇水过多土壤就会成泥浆,太阳一晒,水分蒸发,土壤会变得密不透风,而且干裂,非常硬,种子就算发芽也很难顶破表皮,种子既呼吸不了,也顶不破,就死在土里边了,这就是常说得土壤板结。
后来,又遇见了养孔雀的季师傅,他给我们指导再次播种,这时已是六月初,别人家的菜已经吃上了,我们的菜才刚开始种。
这次,我们按照季师傅的方法来,并且吸收了隔壁关头村的一些经验。我们把土地再次扒好,松松软软,稍微喷洒一些水,不能过多,黏住土地。然后,撒种子,再扒一扒,没有再覆盖干土,每天可以喷一些水,有前边两次失败的经验,我们不敢再多浇水了,也不敢少浇水。每天要勤快,多看看,喷水湿湿的,少喷勤喷,不要粘成糊就行。还另外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堆肥做对比。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做了堆肥或者松针土覆盖的的地方更改不容易裂开板结。五天后,各个地块已经见到陆陆续续开始发芽了,这次终于可以让人长嘘一口气了。其实想想,播种了三次,失败了两次,第三次成功了。每次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摸索着实践,终于实践出了最适合这片土地的方法。其实,前两种方法或许在其他地方都没有错,只有适合本地的才是最好的。正因为成功来之不易,所以才更能让人欢喜和牢记,失败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分享给未来在这片土地耕种的人。除了菜园,我们还有两块地,一块是做了秸秆覆盖的黄芩地,一块是玉米地。玉米地里有一小块红薯地。我们是五月初栽的红薯苗子,当时苗子是已经很不健康了,奄奄一息,我们粘了泥条子挖坑栽进去,但是并没有把根部土壤按压严实(后来大爷告诉我们,栽好苗子还要把干土在周围覆盖一层好好的压实,防止风进去,会吹干根部的水分导致死亡)刚开始一周,我观察它,原来的叶子甚至已经干枯掉,部分只剩下绿杆子。我对他们能活下来没有抱多大希望,但是大爷说只要杆子是绿色的就还能活过来。我继续关注,后来也给它们浇过两次水,果真如大爷说的那样,它们活下来了。我想,它们刚开始一定在吸收水分扎根,只要根还活着,叶子早晚还是可以长出来的。现在过了一个月了,少的已经长出来了四,五片新鲜的叶子,多的已经长出来了二十多片叶子。我为这些红薯苗子欢喜,看他们刚开始的样子,活下来真的已经不容易了,我没再奢望今年能吃到红薯,现在看来还是可以奢望一下的。是的,做农业,方法技术一定要适合本地,一定要吸收本地的经验和方法。刚开始播种到后期长出苗子,这段时间,需要特别关注,浇水管理一定要到位,过或不足,都不可取。同时,我也能有一些理解当地老农给我们讲农业经验时的心情了,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别人,让别人能够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发展,同时也能少走一些弯路。这是一件让人多么开心的事情。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一辈又一辈经验的传承,完善,弘扬中孕育出来的,几千年的文化是相当璀璨的。它值得我们好好地承传和弘扬,农业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中医,传统民居建筑,祭祀等。在团体中,我主要承担了生活费的记录管理和农耕活动的安排。如上所述,农耕已经足够考验我了。生活费管理对于我来说,也是新鲜而陌生的。我们今年每人都要按月需缴纳生活费,学生自主管理生活费的开销。刚开始我们按照每人每月600元收缴,不晓得能不能撑过5月,所以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所以我的想法是不必要买的就尽量不买,对大家生活上的开支是比较限制了,以至于后来有的同学对于饮食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开始感到不满,提出来意见,我与他们发生过一些意见分歧。
后来,我看到账上的钱是充足的,足够度过这个月,并且还会有一些结余,也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需求,让大家吃的更好。我开始放宽一些,增加大家购买水果次数,尽量达到营养均衡。其实我是一个很粗心的人,但是通过做财务和·食材的采购,我变的更加细心了,也更会过生活了。比如买菜时,买大批量的菜会去批发超市买,会便宜一些。买少量的菜,批发超市就更加贵,要去路边摊位上买,才更加划算。买一些酱料,调味品等可以去小超市买。最好不要去镇里的大超市买,一般都会贵一些,个别物品和外边一个价位。通过管理生活费和采购也是学习如何过日子,在成家之前有这种机会很有意义,其实应该让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机会锻炼一下。总之,这一个月里,我承担了一些事情,它们对我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有时也确实感觉到很累,甚至种不出菜来比较沮丧,但现在回顾起来,感觉是很有收获和成长的。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
本文源于作者投稿
文字校对:种子班万里 静静
排版插图:种子班滔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