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识教育,探索与实践大学之道

林语堂

林语堂在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义时,将其阐释为 “通过智识的培育发展而达于智慧的领悟”。

大学的智识教育,就是以理性精神,引领学生完成从零散知识到系统知识、从经验事实到理论事实的跃升。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发现事实、认识规律、掌握知识、增长智识、拥有智慧。

智识是一种能力

智识是指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智”有“知”的融会贯通之意,“识”有辨别之意。只有融会贯通的“智”,方能达成卓越的“识”。

智识是一种能力,即能够正确理解和判断各种复杂事物,理性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般来说,当我们运用理性于经验世界时,首先需要运用的就是智识能力。换言之,我们必须借助理解力和判断力来估计可以利用的手段、机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有时,我们自以为发现的是事实,坚持的是真理,尊重的是规律,但实际上又常常错误地认知了事实、违背了事实、悖逆了规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只有当人类具有抽象鉴别的能力、表达各种法则和原则的能力,才能对自己面对的对象进行记载和描述。”他甚至认为,智识能力关乎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智识教育的着力点是系统知识

四川大学前校长任鸿隽先生说:“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

智识能力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得到修养和锤炼的。知识是智识的基础。

传授知识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知识既是大学教育的工具,也是大学教育的结果。智识教育正是以知慧智,即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一定知识领域内培养基于事实的智识能力,然后因小通大、推肉合灵,达到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少知之人,满足于一知半解;无知之人,不能辨识真知。

一般而言,知识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零散知识,即单一的、局部的、片面的知识;一类是系统知识,即综合的、整体的、全面的知识。

系统知识是通过对基本事实的观察,对已知的和经验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在对每一个“特殊”要素的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将诸多“特殊”要素进行“内恰性”的整合,形成结构严谨、首尾一贯的系统认知,包括概念、原理、体系、模式、方法等要素。

系统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既不易受时空所限制,也不易为主观所影响;一旦为人类社会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功效。

系统知识不是一般性的看法,而是经过分析、推理和论证获得的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知”。系统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从混乱的感觉状态走向清晰的理性把握。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任何一项真正有价值的成就,无不与系统知识有关。

大学应如何实现智识教育

大学是系统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大学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实施智识教育的。

具体而言,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系统知识的基础,系统知识的内容,而且要阐明系统知识的性质、阐释系统知识的来源、解读系统知识建构的方法。就是说,大学智识教育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奠定学理基础。

一般情况下,知道是,并不必然转变为因;知道因,并不必然转变为果。大学智识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是什么和为什么,重点则在为什么,即通过知性的磨砺和理性的沉潜,将系统知识的学习转变为一种智识能力。

大学阶段对于青年人来说至关重要,正是在大学的关键时期,学生从老师那里逐步学会了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如英国教育家纽曼所说:“一个人一旦学习过如何思维、推理、比较、鉴别、分析,一个人一旦提高了品位,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擦亮了心眼,那么,他诚然不会即刻变成一名专业工作者,但是,他的心智状态却允许他从事任何他所喜欢的或要求他具备特殊才能的专业,而且一旦他干起来会干得很轻松、优雅、灵活、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