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反对你的“反对派”,其实是在成就你

文/大胯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萧然

相信你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针对某个现实的问题,你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思考,终于有了一个颇具革新性的想法。某天在一个正式的公开场合,你准备向人们介绍你的计划。

原本,你自信地认为这个计划一定会让人们眼前一亮。没想到的是,你刚抛出计划,就立刻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随着这些人的反对呼声越来越高,你甚至都开始“怀疑人生”……

当然,前提是:你提出的当然不是那种“愣头青计划”,而是的确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再三权衡之后的计划。

说实在的,那些“反对派”提出的“理由”大多很荒唐且水平较低,甚至根本没有驳斥的必要。但奇怪的是,这些“理由”最终真的影响了大家的意见——你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你的计划落空了……

“空有好想法,但得不到支持。”

这是很多人的共同困惑。

面对“反对派”,我们常用的应对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种:

无视

说服

隔绝

怒斥

而这四种应对方法也同样对应着四种“致命”误区。

一、无视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如果我有1小时来拯救地球, 我会用59分钟来界定问题,然后用1分钟去解决它。”

换成生活中的例子就是:

“如果我有1小时来准备项目,我会用59分钟来计划,然后用1分钟来公开阐述。”

相信你和我一样,只要稍不注意就会产生一种错觉:

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一个好计划肯定会获得人们的认同”。

进而,正如上面的例子一样:这个错觉会引导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构思一个计划,却在如何让计划获得支持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少。

只要你细细琢磨,会发现:

每一次创新和变革的背后,都潜伏着一场利益博弈——好计划和认同之间,远远不能划等号。

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经常会无视“好计划”与“认同”的中间地带——那些很多人根本“瞧不上”的“反对派”。

二、说服

“反对派”之所以成为反对派,最大的可能并不是因为你没有说服他们,而是由于利益、价值观、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即使你使用再多的说服技巧,反对派仍然会坚持他们原先的立场。

相反,从更大的维度来看,一个计划是否能够被认同,在你和反对派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看热闹”的第三方,他们往往具备以下三个属性:

他们没有“固定预设”的立场;

他们会随着“风向”摇摆;

他们往往人数“众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看热闹”的第三方的态度往往才是决定计划最终成败的关键。

三、隔绝

只要能够看到潜在的第三方的存在,“让反对派闭嘴”、“隔绝反对派”的做法就是愚蠢的。

不过,“隔绝”这个词本来就只是一个极端的词,哪有不透风的墙?

首先,“隔绝反对派”这种做法在很多场合难以实现。

其次,第三方的“中立态度”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不关心、无所谓”。也就是说,你的计划对于他们来讲,不想了解也懒得去了解。强制他们投票的结果就是“敷衍”或“弃权”。

最后,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的决议,实施起来也会寸步难行,因为建立在“无所谓”之上的推进,只会剩下“一脸蒙圈”。

四、怒斥

当然,这里的“怒斥”并不仅仅指那些情绪过激的行为,而是指由于情绪激动导致的后续的“长篇大论”。

而这里的关键是:一旦反对派提出的抨击刚好是你曾经深入研究过的问题,你就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正中下怀”的冲动,进而陷入“打开PPT、数据表格”开讲的长篇大论中。

表面上看,这的确特别专业、严谨,但用这种方式来应对反对派的抨击是不太合适的。

因为面对“无所谓”的第三方,“专业和严谨”就等同于“听不懂”或是“听起来费劲”。

而当你的计划的波及面越广,你面对的反对派也就越多,反对意见不会只有零星的一两条。在这样情景当中,如果针对每一个质疑都做出深度的辩护,就等同于给“无所谓”的第三方讲“天书”——将他们原本那少之又少的注意力消耗殆尽。

实际上,针对上面的四个“误区”,如果你认真观察过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对弈,就能找到应对“反对派”的四个原则:

原则一:一个好计划不会自然而然就获得认同,你要在“你、反对派和第三方”这三者共建的舞台上上演一出“好戏”。

所以,很多内行都把美国总统大选当做一场“show(秀)”,本质上就是:

你说你行?我们说你行,你才行!但前提是你得“拉选票”。

原则二:反对派根本不是你要说服的对象,更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搭档,是你的“共谋”。

只要你留心特朗普和希拉里在竞选中的说辞,就会发现他们的辩论从来都不指望说服对方,而是在争取广大听众,尤其是中间选民的支持。

回到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决定计划实施的第三方往往是“单位的大领导”,能够决定计划顺利进行的第三方是“广大人民群众”。

所以,认清变革当中的你、反对派和第三方的权力关系,重视第三方的角色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变革的成败。

所以,如果你持续关注特朗普和希拉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在台上,他们“针尖对麦芒”;在台下,他们“谈笑风生”。

你与“反对派”不是互相拆台,而是彼此成就。

原则三:你需要的是看穿对手的说辞套路,对方放得是“暗箭”,你要打的是“明枪”。

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式可以说明问题:

总认同人数 = 你 +(第三方总人数 X 关注比例 X 认同比例)

在“第三方总人数”和“认同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关注比例”的大小就决定了“总认同人数”的大小。

而“关注比例”的大小取决于你的“造势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