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以'死'相逼获此帖,并视之为“天下法书第一”

111

只要提起“天下第一法书”,大家都会想起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但米芾却说:王羲之的《破羌帖》,天下法书第一
继写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久后,“书圣”王羲之辞官归隐,但仍心系国事。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征西大将军桓温摧破羌敌,一举收复旧京洛阳。捷报传来,王羲之精神激动,纵笔写下草书《破羌帖》,字里行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
《破羌帖》亦称《王略帖》,草书,9行,81字。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旧都》一语,又称《王略帖》,另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称。刻本见于《绛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二王帖》《戏鸿堂帖》《玉烟堂帖》等。
《破羌帖》结字峻美,笔意练达,笔法人神,骨肉相宜。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破羌帖》中的“破”、“禽”仅用两笔写出,笔画简略而形态俱存,特征明确。
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有一个“今”字,但书写不同,第一行“今”字前的一字是“洛”字,笔画较硬,故“今”字,肉较多,写得较软。而最后一行的“今”字,考虑前后两字的用笔形态,故第一笔写得较硬,以两笔完成此字。这是基于章法和字与字之间对比关系考虑的,“画省”是总体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如果每个字都平均对待笔,画极省略,势必通篇稀稀朗朗显得松散无力。
《破羌帖》中的“虞”、“摧”则保留其较多的笔画以便与其他笔画少的字形成对比。“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刘熙载《艺概·书概》)。
《破羌帖》许多字筋节刻画都非常精采,“贼”字第一笔画近似乎直角笔、力劲健,笔势的转换穷极变化,“求之”两字垂笔特长,连笔而书,气韵生动。“适”字为断句的最末一字,字体稍大,有横断截流之势。
《破羌帖》释文: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创,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相传这是米芾以死相逼得到的字帖
有一次,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真州拜谒宰相蔡攸。当时乘坐在舟上,大家相谈甚欢。蔡攸于是拿出王羲之《破羌帖》欣赏,米芾一见,如获至宝,要求以自己的藏画作交换,对方不肯。情急之下,米芾以死相逼:“若不见从,某即投此江死矣!”蔡攸不得已,便给帖于米芾。
收藏王羲之《破羌帖》、王献之《十二月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后,米芾欣喜若狂,将书斋取名为宝晋斋,并盛赞:“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因思苏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米芾王略帖赞 (《破羌帖跋赞》)
△行楷书 纵22.9厘米 横4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烟华澹秾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鸾夸虬举鹄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阳。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
癸未岁太常玉堂手装。
左司郎中黄诰。
隋珠荆玉烂生光,际天蟠地射八荒。嗟我一见犹激昂,而况好古真元章。不买金钗十二行,以彼易此归华阳。天公六丁气焰长,雷电取去宜深藏。
职方郎中刘泾。
至人代天发幽光,手生苍华秀芜荒。万夫蛇蚓谢轩昂,断是龙被五色章。大珠自点玉著行,印跋翕受交混茫。公其敬识神理长,不畀正眼非归藏。
承议郎薛绍彭。
宝晋不空来夜光,沧浪一濯聊治荒。至宝无价谁低昂,怀充押尾开元章。楷字不见褚影行,永和岁月今茫茫。传至太平随世长,金题玉躞重珍藏。刘泾。
金十五万一色光,平生好奇非破荒。神明顿还貌昂昂,冠佩肃给系宝章。晓趋大庭动鹓行,但笑不与见者忙。北窗卷舒化日长,何必绝人洗而藏。绍彭。
晋大司马至洛阳,威略已著摧破羌。声驰江左传国光,右军笔阵争堂堂。妙用作意驱俊鋩,惊鸿乍起游龙翔。仁祖无奕乌衣郎,挂名篇末流遗芳。开元散落王涯藏,联翩飞动茂密行。料简鉴赏盛有唐,传授视此真印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