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模详解|嘉定区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解析版(含译文)
郑重声明:一模卷讲评是胖胖老师原创的试卷分析,试卷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讲评版资料为公益分享。如需word版本请关注转发本文,并在公众号后台留言“2021静安”,自动回复。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于近期有小伙伴反馈有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并加价销售,本word稿件仅提供查看权限,不提供编辑权限。
文言文翻译文字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仁宗春秋【年龄】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竭力陈说;直言规劝】得失。而于禁延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谦逊、谦恭】,请黜【罢免】之。仁宗曰:“以直言【正直不阿的言论】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将要】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遇到、正好】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证明文书,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心意相符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到】四方,访求遗利【未尽其用的利益;犹言留下好处】。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送给】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介后】。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了解的政策实施的好处。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命担任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临朝,用【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革除】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制订】新格【规则、法令】。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及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考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研究儒家经典著作】,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总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请求】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只是】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疏解律令的意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慢慢】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①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按例】得移官,即【便、就】拂衣【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介后】,去【距离】县治二里所【大约】。盖自太湖东【向东流,名作动】,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散布】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交代兵溪先生的经历与荣春堂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缘由】
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例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他在昆山县西境的小虞浦购置了一块田地,离县城才两里左右。吴淞江从太湖往东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着许多连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离县城最近,坐船往来,一天可以走几十回。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由此往外看,那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边一样。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园外河流、田野如画,所以先生给这座堂取名容春。他认为春存在于天地之间,即使是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处不到,可是唯独像这样的堂才可以容纳它。实际上四时的景物,山水的名胜,必定存在于广大而少人烟的地方,那金马玉堂、紫门黄阁的地方是不能兼而有之的。
②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介后】。当春之时,相与【一同】鼓瑟而歌,悠然自适【自我舒适、自我排遣】。天下之乐,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易【替代】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借代,为官当贵族】之间。曾点①独能当此时而【表修饰】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因为】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孔子与门人游,而唯有曾点不从世俗功利】
从前孔子和他的门徒在沂水河岸论道。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鼓瑟唱歌,那么悠然闲适。天下之乐,没有可以替代此时之乐了。孔夫子让几位弟子谈志向,却都舍弃近在眼前的事,而神往于做官当贵族,唯独曾点在这时候能说此风景,所以引起孔夫子喟然长叹。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而知道其中乐趣的只有曾点一人。
③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嘱咐】余为堂记,因遂书【书写】之。
【引用《归去来兮辞》,引出交代作者写记的缘由】
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只有陶渊明先生才可以说这样的话。兵溪先生嘱咐我写堂记,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④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刚刚】三载,已倦【厌倦】游【在外做官】,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②。故为此记,非独【不是仅仅】以两家世契【世代交好】,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chu1 chu3,出任及退隐】之际,盖有感云。
【补充交代两家世交,点名文章的创作意图——赞兵溪先生知进退之道】
我曾祖父的哥哥和兵溪先生的已故的父亲思南公,于成化十年同时被举荐参加乡试。那年王文恪公是乡试登第的第一名。后来我曾祖父的哥哥官至城武县令,思南公官至郡太守。我和兵溪先生是同年生的,可是兵溪先生乡试中举比我早九年。嘉靖二十九年,我们又一同在南京的考场应试。兵溪先生在广平做官,刚三年就已经厌倦宦游生活了,而我到现在还在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所以,我写这篇堂记,并不仅仅因为两家上一代就情意相投,也不仅因为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而是因为对人生进退的际遇有所感触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