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在兮国之本——《论语》悟读【50】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
《论语》第三篇第十一章: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摆)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啊。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
【悟读】
满含人间烟火味,不容半点无耻心。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出自《史记·管仲列传》。
本章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其基本含义是,禘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政治意义。深通禘礼真义,治理好国家易如反掌。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为,“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意思就是周朝古圣先王不忘根本、怀念祖先的孝道,最充分的体现禘祭之礼中,如果没有仁孝诚敬的内心,是做不到的。
上一章孔子批评了鲁国存在的失礼的状况,评论自己国家的失礼是忌讳的,是不符合礼的要求的。本章中,“或问禘之说”,孔子曰“不知也”,体现了孔子循礼的行为,“知道禘祭道理的人对于治理天下的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又明明白白的指出了禘祭的实质,即礼的实质——仁孝诚敬,通过鲁国禘祭的形式,告诉人们仁孝诚敬不能有半点虚假之心。
孔子不仅仅把禘祭看成一套祭祀礼仪,而是把它看成治理国家的原则问题。
礼义在兮国之本。孔子本章提醒我们,不论是国家还是组织,无论家庭还是个人,都得有自己的礼制和礼仪。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康有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有些事情不会去做,是因为人们是有羞耻心的,是知道羞耻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