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患还是不知人——《论语》悟读【16】
江湖泛舟唯艰险,至患还是不识人。
《论语》第一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缺乏识人处事的能力。”
【读解】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事之至大,莫若知人。”察人识人,是一门重要的人生学问。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没有什么损失,故“人不知而不愠”,不值得忧虑,也不必怨天尤人。本篇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恰好首尾照应,这是一个君子内在的修养。
晋商总结,世上有俩险,其一江湖险;其二人心更险。本章警示人们:为人处世,患不识人。
别人不了解你,是他的问题;你不了解别人,是你自己的问题。
“患不知人也”,体现了孔子的核心学说“仁”。仁由“二人”组成,一个是自己,一个就是别人,人与人的交集构成“仁”。儒学的核心是仁义礼,对应该亲近的人亲近,叫仁;对应该尊重的人尊重,叫义;而仁和义都应该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人的危害至少有三,其一不知对方之正邪,很难亲君子远小人,不仅不能见贤思齐,还可能受到小人伤害;其二如果是一位君主(或领导),则不能了解别人,做到知人善任;其三还容易造成误解,产生评价的误区。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一个非常会察言观色的人,他有一整套的观人术。其识人之口诀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神”与“态”是里与表的关系。“神”蓄于内,“态”显于外,“神”以静为主,“态”以动为主,“神”是“情态”之源,“情态”是“神”之表,如“神”不足,而态可补救其不足。
相由心生。一个君子,神色之中,泰然自若,可以让人觉察到一种坚毅,一种深情,一种正义;一个小人,语言油滑,神色奸诈,可以使人体会出一种浮华,一种阴暗,一种歹毒。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诗句以明月为喻,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真心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这是一种生活的无奈,也从一个侧面影射了识人的重要性。
人不易知,识人不易;泛舟江湖,患不识人;识人之要,慧眼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