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学唱邓丽君,太哏儿了!还有什么是相声演员不会的!

一个是相声泰斗
一个是甜歌天后
谁能想到马三立和邓丽君两个人
能以这样的方式连结起来啊
大家刚刚看到的,是马三立表演的相声小段——《学唱邓丽君》
老艺术家就是老艺术家,即便不用蹭热点讲烂梗,不用刻意讨好观众,也能让人看得舒服心欢。(最后那个走调的“我”实在太可爱了~)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也都听说过马三立。
毕竟他可是相声圈的大佬级存在,也是90后眼里的摇滚老炮+朋克先锋。那一句听着贼招欠的“逗你玩”,长久以来一直是外地人模仿天津话的入门示范。
▲马三立《逗你玩》
相声演员会唱歌,这事儿说起来一点儿不新鲜。
毕竟他们都是拜过师练过功,嘴皮子利索的全才。连什么上(shǎng)声音这种变调知识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就算有天不干这行,唱个歌演个戏都行。
▲小岳岳&李健《女儿情》
拿相声的创始人——朱少文(清朝落魄文人)来说吧,确确实实是个奇人。不仅擅长口技,会模仿人声及鸡鸣犬吠声,也会数板讲故事,评书戏曲也都在行。
这些技能被他整合到一块,发展出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三人相声…
而相声演员的必修课——说、学、逗、唱,也是从他那儿传袭下来的。
唱呢,就是指唱太平歌词;学呢,就是学各地方言、戏曲、曲艺,还有流行歌曲等等。所以说,一把会唱的好嗓子,绝对是说相声的敲门砖。
在过去那个年代呢,光是业务能力强大也不一定出头,因为这个行业有着非常残酷的丛林法则。
像我们的马三立老师,就是吃过不少苦头走出来的。
抗战期间,得要面对青帮恶霸的横征暴敛;各地从艺者扎堆儿津门,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在所难免。
最可怕的是,还要直面观众的挑刺儿。毕竟上帝们都是花了钱来看你演出的,不好笑或者尴尬冷场,直接就把你轰走。
同样是卖艺的,艺有上下之分,才有了人的高低之分。
为了能对得起这份职业和台下观众,马三立始终坚持苦练基本功。
绕嘴难说的文段子,比别人多练几十遍;哪怕一个“嗯”字“啊”字都得细琢磨放在哪里合适,什么语气合适;哪里前一步哪里后一步,都是斟酌设计的结果。
他创作的段子,不同于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的复制品,没有套路,都始于对人间的真实观察。
这种匠人精神,不只是在曲艺界,在音乐圈的老艺人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哦,对,就是所谓的“信念感”。
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脱口秀演员王自健说了这么一段话,是他之前学相声时师傅说的:
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疯子不能骗傻子。
这样的“信念感”,现今好像变得越来越稀缺了。
文艺单位体制的形成,电视机的诞生,导致某些演员把表演当做日常工作应付差事而已。
再后来,资本的进入,让艺术表演变成了可迅速吸睛吸金的商品。
传统相声淡出舞台,融入现代元素的新相声,从茶楼走进小剧场。有名气的年轻相声演员,也越来越让人分不清,他是说相声的还是偶像爱豆。
▲德云社秦霄贤帮唱《乐队的夏天》
有一些相声演员,还凭借“唱”的技能成功破了圈。小岳岳靠《五环之歌》一举成名,张云雷获得亚洲音乐盛典的“年度最具突破男歌手”…
▲德云社张云雷唱歌合集
年轻观众们或许很买账,但大多数文艺圈评论人和网友,却把目光集中在了批判他们“批判他们本行都没干好还忙着跨界”的作为上。
这种事没法以非黑即白的观点去评判,毕竟在大家都追求“短暂快乐”的时代,执意追求慢而精的人可能在还未赢得尊重之时,就被饿死了。
不过近几年,语言类表演确实有回春之势。
线上综艺《奇葩说》《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捧红不少新人,线下相声演出、脱口秀演出一票难求。
之于表演者,大家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之于观众,语言类节目比歌舞类节目更能让人大笑解压。
说到这里,世界音乐菌很想跟大家推荐一个“脱口秀+摇滚乐”的现场演出,你们肯定会喜欢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