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概述(二)
中国美学思想源远流长,但大都是在哲学、宗教、伦理、文论、画论、诗论中有所涉及,并与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紧密结合,始终难成体系。
先秦美学思想作为中国美学思想之源,以儒家、道家影响最大。儒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审美与艺术的道德伦理的作用。道家则强调美是一种自然无为,摆脱外物奴役,而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状态,与欲念功利无缘。两汉的美学思想大都批判地综合了先秦各家美学思想,并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发展,例如以道家为主体的《淮南子》就吸收了儒家的美学思想,而以儒家为正宗的董仲舒的美学思想也大有丰富和深化。在先秦两汉时期,美学思想一开始便与哲学伦理结合在一起,或是与艺术理论批评结合在一起。中国美学思想的这个特点,一直被延续和强化着。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并没有像欧洲中世纪美学思想那样,受到神学的束缚而极其艰难地发展,反而有一定的宽松,它不再被看作是善的附庸。而是由先秦两汉时期重善轻美的传统,变而为重美轻善。对自然美的追求,对审美与艺术特征的考察,成为当时美学思想的中心课题。美学思想与政治伦理在一定程度上的疏远,与玄学、佛学的探讨相联,与文艺理论批评进一步的结合,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注入了一种新的内容。至隋唐中叶,中国美学思想又开始重申美善统一论,重视审美、艺术的教化作用,积极发挥先秦儒家美学思想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晚唐至明代中叶,中国美学思想又同佛教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禅宗追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却又不主张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禅宗思想的这种极为神秘的形态,似乎包含着对类似审美和艺术创造心理特征的某种理解,因而被一些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所接受,并用以解释审美中的种种现象。始于司空图的重内心追求,而否定外在政治伦理束缚的美学思想,到了后期封建社会日益成为主流,从而演变为宋代追求天然平淡之美。宋代美学借助于禅宗哲学,更深地考察了审美心理特征等问题,使以往的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一种新的突破,如果说先秦两汉美学思想把美作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和伦理学问题来研究,那么魏晋南北朝以后的美学思想则转入了对审美心理问题的探讨,这种中国美学思想研讨中心的转变,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进程,倒有一些颇为相似的地方。明代中叶到戊戌变法期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萌发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倾向,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特别推崇纯真自然之美的现象,力求艺术独创,强调美与实用和狭隘功利的不同,并且依然重视审美心理的考察,但是终究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强固保守,而没有发生更大的突破和更广的发展总而言之,从先秦开始到戊戌变法前夜,中国美学思想在发展,在演变,既有哲学意义上的探讨,也有审美心理学的某种描述,还有在艺术理论的艺术批评方面的研究,却始终没能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要求。这期间诸多的美学观点,总散见于哲学、宗教、伦理、文论、画论、诗论等各种著作之中,并带有鲜明的与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紧密结合的色彩。戊戌变法前后,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开始介绍西方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比较突出的是王国维。他把对康德、席勒、叔本华的美学思想的介绍同中国传统的文艺和美学研究结合起来,写了一批著作,为建立近代中国美学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但是,标志着近代中国美学学科具有独立形态的,却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他重视美学、提倡美育,为我国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在美学研究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既有介绍和运用西方美学观点研究中国传统文艺和美学的,又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别是鲁迅和瞿秋白,翻译和介绍了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30年代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谈美》等美学专著的出版,对了解现代西方美学,普及美学知识,推动中国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40年代末蔡仪发表了《新美学》,力图用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一个美学体系,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几次美学论争与研讨,美学研究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积极认真地从事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树性工作。尽管当前在美学的体系方面观点还有根本上的分歧,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已基本趋向一致根据中外美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当代中国美学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指导下,成为一门以美为基础,以审美经验为中介,研究美、审美和美育的内在联系及一般规律的科学。只要我们紧密结合现实审美实践,批判地吸收中外美学的精华,借助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去努力探索,去认真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就定会更加完备地建立起来。以上只是从历史的角度简单介绍了截至80年代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从90年代开始至今的美学更多的则是舶来,在中华美学方面并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个人以为),多元化美学思想成为主导,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舶来的精华远少于糟粕,外表繁华热闹的中国当代美学实际上已走入了死胡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