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如果春节只看一部电影,就它吧!
看哪部?
这个春节档的好几部电影都很吸引眼球,有大咖周星驰、黄渤、沈腾、韩寒......想挑一部还真不容易,那就等口碑吧。
初一下午,各部影片的评分大都出来了。预售“三巨头”的《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流浪地球》中,《流浪地球》的评分最先出炉并出人意料的高达9.1分,领先于之前看好于它的另外两部。
那,就选它了!
从影院出来后,失望——一点都没有!有的只是震撼和感动。去年春节看了一部《红海行动》,让人赞叹:中国的战争片已经拍到这种水准了!今年春节看了一部《流浪地球》,让人赞叹:中国的科幻片已经拍到这种水准了!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我不是影评人,也不是科普人,更不是科学家,只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普通观众。所以,今天就以一位普通观众的视角,分享一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
小说
这部电影根据大刘(刘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大部分人熟悉大刘应该是通过神作《三体》,这部巨著让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世界级的科幻文学大奖——雨果奖,其影响远远扩展到科幻圈以外,“黑暗森林”、“降维打击”、“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在那时都成了流行的口语,甚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在书未出版时派人致电大刘借稿先阅......
其实,在《三体》之前,大刘在科幻文学界已经是大咖了,他的很多作品想象瑰丽、深刻厚重,已然俘获了无数科幻爱好者拥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严锋曾评价大刘:
“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大刘的作品,我之前只读过《三体》和《球状闪电》,《三体》的宏大深邃不必多说,《球状闪电》的想象也是令人折服,比如书中提到被闪电击中的人并没有死,只是处在量子态,被观察时会坍缩消失,独处时又会幽灵般出现,不生亦不死。
《流浪地球》是其中又一颗明珠。
这次观影前,特地找来《流浪地球》的小说,拜读了一遍。
小说大致讲了这么个故事:
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恒星。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是最近的恒星,但以人类现有的技术估算,到达那里需要2500年、100代人,宇宙飞船由于生态系统过于小和简单,没办法支撑这么长的时间,于是人类把地球当做“宇宙飞船”。地球脱离太阳系,在漫漫宇宙中孤独地驶向遥远的目的地......这是人类为了生存制定的“流浪地球”计划。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四个阶段: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小说聚焦于主人公“我”在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和流浪时代初期的见闻、和加代子的爱情和人生,塑造了一个末日灾难降临时的废土世界:地球停转时的日夜消弭,低温造就的冻海冰原,地球发动机的蓝色光柱画出的“雅典神庙”,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满天灰幕,孤独的无边黑暗和同样伸手不见五指的极亮......
在这种极端环境中,艺术、伦理、情感,这些人类文明曾经最宝贵的珍珠被强烈的生存渴望打磨得黯然失色,过度的理性带来的是疑惑和猜忌,猜疑的积累导致了仇恨的疯狂:偏执的人类一度认为“流浪地球”计划是当权者为了自己的权欲野心实施的阴谋骗局,太阳好好的怎么会爆炸,于是用残忍的刑罚处死计划的制定者和拥护者。就在大多数人沉浸在复仇的快感中时,太阳氦闪爆发了,一片刺眼的亮光让人无法睁眼,随后是骇人的沉默和黑暗。
短暂的愧疚就如太阳的最后一闪,紧接着人类心中还是升起了希望,这希望和这旅程一样漫长:
“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电影
小说很短,短到20分钟就读完了。电影长达120分钟,20分钟的文字变成120分钟的影像,电影的主创团队非常用心:不仅把小说所描述的废土世界具象化了,而且在大刘的创意想象之上,重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
场景
电影塑造的场景,用“叹为观止”这个词形容总觉得力度不够!
【广袤宇宙】
影片开始不久,地球拖着长长的光尾,如一颗彗星一般滑行在黑暗无边的宇宙,太阳已是远处若隐若现的一个光点。
“再见,太阳系。”
“Goodbye,solar system.”
“Прощай, солнечная система.”
......
当不同语言的告别广播在宇宙中回响,头皮发麻的感觉也随之而起。
在地球即将坠入木星时,巨大的木星宛如一只睁着巨眼的红魔,从地球上看,眼睛就悬在不远的上空,一种压迫的窒息感油然而生。
联合政府的“领航员”空间站是地球“飞船”的探路兵,负责探测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危险,与巨大的地球和更加巨大的木星相比,空间站简直不值一提,更遑论茫茫不见尽头的宇宙。可当镜头拉近到空间站宇航员的视角时,空间站又是如此巨大,中俄宇航员联手以牺牲一人生命之代价,也无法操控“领航员”的全部。
宇宙如此广阔,人类如此渺小。
【萧条地表】
远离太阳的地球,地表温度已低到零下80多度,人类在地表活动需要穿戴特制的密封服。这里能看到的只有冰原、浑浊的尘埃以及地球发动机喷射出的蓝色火焰。
电影完美地再现了书中描写的荒芜,一些大城市的地标被冰冻在地裂造成的山体间,昔日的摩天大楼和宽阔大桥都成为冰封的死寂,长城、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大裤衩)、国贸大厦、东方明珠等等的建筑,都在片中得到展现,让人震撼,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过去只在好莱坞大片中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似乎外星人和大灾难总是青睐北美洲的那一小块土地。
【繁嚷地下】
地表环境已不适合人类生存,所有人都搬进了地下城市。
影片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地下城自然也是中国的地下城。导演在片中加入的很多中国特色,让观众在对末世的疏离中产生一些亲切,比如舞狮,比如驾驶员开运载车时播放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比如姥爷在监狱里兴高采烈地玩抖音......
这些中国元素有传统的,也有时尚的,在这样一部好莱坞水准的科幻片中,融入地自然贴合,让人拍案叫绝。
【无垠大海】
大海只在片首和片尾出现了不多的几次,父亲刘培强抱着年幼的主角刘启站在无垠的大海边,作最后的告别,刘培强即将去领航员空间站执行任务,一别就是十多年,他将不能陪伴儿子的成长。
影片结尾,刘培强驾驶者领航员空间站冲入木星,牺牲自己点燃火星触发冲击波拯救了地球,这时又出现了多年前他抱着儿子在海边告别的一幕,那时以为的几十年,现在却成了永别。
大海是科幻片中常出现的意象,《超时空接触》、《星际穿越》等经典科幻电影中均有展现。我们生活在陆地,大海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未知,而大海的广阔无垠甚至给这种未知加上了一层孤独和恐惧。广袤的宇宙给失去太阳系家园的人类就是这种感觉,就像片中空间站的人工智能莫斯所说:2500年对人类太漫长,在黑暗的宇宙里流浪这么久,人类总会失去理智。
空间和时间,当它们像一堵墙一样在你面前无限延伸,上下左右都看不到边界,大刘说:“这就是死亡!”
故事
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完全不会剧透到影响观影体验。
电影的故事是主创团队的再创造,除了借鉴小说的世界观和基础创意,跟原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基本没有关系。
从左到右:吴京,导言郭帆,刘慈欣
简单地说:在地球飞出太阳系时,需要借助木星的引力之“甩”,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可由于地球发动机的故障,力没借到,反而被引力牵着即将坠在木星,这时,地球上的人类和空间站的英雄齐心合力,众志成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地球推离木星,继续向宇宙深处航行......
电影塑造的角色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感情饱和,有好几处甚至催人泪下,在生离死别的大灾难下,父子亲情、孔怀之情让人动容,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陌生人之间,都凝聚成一股绳,为了地球和全人类,奋力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刻,不惜牺牲生命。
虽然略显仓促,但几位主要角色的成长也有迹可循,有的从叛逆到担当,有的从偏执到包容。在经历了任务的一次次失败和亲人队友的相继逝去,他们从怀抱渺茫的希望到失望,再跌入绝望,在绝望中因为一个小小的火种又重燃希望,用行动、智慧和毅力将这希望传遍了全人类,最终拯救了自己和地球。
这是一个完整、乐观的好故事,描写的也多是人性中善良积极的一面,看完让人在感动中振奋。
大刘的原著只是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或者说只是记录了“我”一生的几个重要片段,通过“我”的视角观察了地球上发生的种种灾难,观察了人类在灾难中的种种变化,虽然最终的主题也是歌颂希望,但对复杂人性的刻画较电影要深刻一些。
比如书中有一处情节是“我”的父亲爱上了小学时的老师,他一点也不偷偷摸摸,跟母亲坦白:我跟别人好了,我要离开家一些日子。母亲也不甚关心,淡淡地答应了。几天后,父亲又回来了,母亲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在那种情况下,大家最在乎的不是谁爱谁,而是时不时就望望窗外的太阳,能不能熬过刹车时代,太阳会不会提前爆炸,是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担心。
再比如:在逃逸时代以前,人人谈“太阳”色变,“旧时代”人类所崇拜的太阳,现在成了心中的魔鬼,仿佛哪一天心情不好就要毁灭人类。逃逸时代初期,越来越多的人观察到太阳的状态没什么变化,于是他们认为鼓吹太阳爆炸是当权者的阴谋,大多数人都在想:太阳一直都是大神、是上帝、是永恒,我们只不过是一块小石头(地球)上的碳基细菌,一个小小的细菌竟然怀疑永恒的太阳,简直太愚蠢了。于是如上文所写,他们处决了手握真相的少数人,直到太阳爆炸,才清醒了头脑。
人类的偏执、反复大抵如此。
安利
对于还没有看的小伙伴,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你们,而且我强烈建议去影院观看,因为只有在影院,你才能在立体画面和声响中更真实地感受到末日、宇宙、冰原和废土......
大刘说过,他写科幻主要精力都放在想象和创意上,在人物塑造和故事铺排上,放的精力少。所以,小说《流浪地球》更像是末日风光以及大事件记录,或多或少会有些冷冰冰的感觉。
电影《流浪地球》完全弥补了小说的不足,它讲了一个情满意足的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完美地再现了小说中的世界,那些瑰丽无比的画面,一定超出你的想象!
科普
最后,将两个通过电影了解的科学术语分享给大家。
【氦闪】
太阳能发光,能给地球提供能量,源于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变:氢原子核聚合成氦原子核,聚合的过程会有一部分质量流失,转化成能量,按照质能方程E=mc²,即便是很小的质量,乘以光速(c)的平方,产生的能量也是相当巨大的。一般情况下,氦原子核是比较稳定的,不会聚变。但当太阳演变到红巨星时,内部积累的温度太高,会诱发中心的氦核聚变,聚变在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叫“氦闪”。
【洛希极限】
电影中,地球差点突破木星的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当天体和第二个天体的距离为洛希极限时,天体自身的重力和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这个使卫星解体的距离的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求得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