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三大体系,一是王羲之,二是颜真卿,第三个,现代高手的最爱

行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熟的?如果推断下来的话,可以追溯到东汉。

东汉时期的书法家刘德升,创造了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书体,既不像楷书那样中规中矩,也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识。《书断》中记载:

从东汉发展到今天,行书已经成了大家最熟悉的一种书体之一。那么,纵观整个书法史,行书又产生了哪些具体的风格呢?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行书的三大体系,一是王羲之,二是颜真卿,第三个,现代高手的最爱。

1、王羲之的遒美。

王羲之的行书咱们最熟悉了,用笔比较凌厉遒劲,结体技巧也是花样百出,非常精彩。这么说吧,绝大多数人学行书,都离不开王羲之。比如说最经典的《圣教序》和《兰亭序》,如果你也学行书,应该都临写过。

不光咱们普通爱好者钟爱王羲之的行书,历史上的很多名家也都会从王羲之这取法学习,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比如唐代的李北海、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子昂、明代的王铎等人。

需要注意的是,王羲之的这种风格,用来写小字没有任何问题。一旦写大了,就有点支撑不起场面了。很多人写大字容易飘,个人认为,就是因为心中只有王羲之,取法太单一。

2、颜真卿的变法。

书法史上的行书,就是王羲之一家独大吗?当然不是,唐代还出了个颜真卿。

颜真卿的行书,用笔更复杂,不光有我们熟悉的传统用笔,还加入了一些篆籀笔意。在结体方面,颜真卿也和王羲之不一样,从向背变成了向相,由“斜画紧结”变成了“平画宽结”。最出彩的是,颜真卿的线条,细节变化丰富,不像王羲之那样华丽。

宋代的书家,比如苏轼和黄庭坚等人,为什么他们的行书如此有气势?主要就是受到了颜真卿的影响。如果你也想写出用笔的变化,如果你也想写出不一样的线条,不妨试试颜真卿的行书。

需要注意的是,颜真卿的行书是比较难学的,你需要有扎实的用笔功底。如果只是跟着点画形状在那描的话,就没啥意思了。

3、碑帖融合。

说到书法的演变,不能不提清朝。清朝书家最推崇的是什么?当然是碑学。特别是在包世臣和康有为等人的大力倡导下,碑学迎来了它的春天,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风。

用碑刻的笔意来写行书,这和王羲之以及颜真卿等人的传统面貌也是有所区别的。这样写出来的行书是啥样?大家不妨看看何绍基以及赵之谦等人的行书,这就是清代行书的典型风貌。

需要注意的是,清人虽然推崇碑学,但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仍然离不开传统的帖学用笔。比如说何绍基,如果没有颜真卿,光去学碑的话,根本不可能写成他的那个样子。帖学的基础越好,碑帖融合就越容易,取得的成就也就越高,一般都是这样吧。

除了上面这3类,还有哪些比较独特的行书面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