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升,草莓细菌性角斑病防治不可忽视!【蔬菜卫士报 2021】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ALS)又名草莓“断头病”、草莓细菌性叶斑病、“淌鼻涕病”等,该病是由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引起,主要为害植物叶片果柄、花萼、茎等部位,已逐渐成为草莓农业生产中日益严重的问题。
草莓细菌性角斑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对光透明形成不规则黄色病斑,叶缘枯焦,严重可导致叶片穿孔。叶片背面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逐渐变为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片背面有菌脓溢出,干燥条件下成一层薄膜。病斑常在叶背面发生,发病后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作者从发病部位分离到一株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在NA培养基上该菌株呈黄色、光滑且具有粘性[1]。
A:叶片正面病斑;B:叶片背面病斑;C:病原菌从叶片背面渗出;D:病原菌侵染花萼;E:干燥条件生成一层薄膜;F:湿度大时菌脓溢出;G:培养基上的草莓角斑病菌落形态特征。
图1 草莓细菌性角斑发病症状
该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高温、连作、偏施氮肥等条件下发病尤重。育苗期田间偶见发病,移栽后到茎叶旺长期为发病高峰期,盛果期后发病减轻,并呈区域性发病。该病害的传播规律如下:
病残体传播:草莓黄单胞菌可以在土壤里或病残体上越冬,对干燥条件具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待温度、光照等条件适宜后进行传播。
种苗传播:该病原菌可以通过感染母本植株从而传播到子代植株,传统的育苗方式如匍匐茎繁殖、根茎繁殖等,导致病原菌存活时间增加,从而增加设施中草莓细菌性角斑病感染的风险。
气溶胶传播:Wolf等人测定草莓黄单胞菌气雾感染草莓的风险,发现放置在距喷雾杆下风1.3、5和10 m处草莓植株均有发病症状,而干燥的条件可明显降低染病的风险[2]。
农事操作传播:该病可以随着草莓灌溉、采摘等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或叶缘处水孔侵入致病并传播蔓延,后进入维管束向上下扩展。
图2 草莓发病植株及健康植株
1.选用无病种苗:选用健康无细菌性角斑病草莓母株进行繁殖,降低子代植株染病风险。
2.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及时清除枯枝病叶,减少人为伤口,及时防治虫害。加强管理,改善灌溉,苗期小水勤浇,降低土温,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过湿。
3.化学防治:通常含铜杀菌剂对细菌性病害有效,但该病害对铜杀菌剂具有一定的耐受度,在草莓苗圃和栽培区域使用33.5%喹啉铜悬浮剂1500倍液和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也可施用杀菌剂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编译:黄艺烁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