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故事:共享武湖的新洲和黄陂,兄弟城区为打猪草也曾闹过别扭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

01

如果不是长江新城的提出,许多武汉人应该是不知道武湖街道在哪里的。
很正常,武湖只是黄陂的一个街道(曾经是农场),地理上,武湖位居黄陂东南边陲之地,除了去新洲,黄陂人平常进出汉口是极少路过武湖的,自然对其了解不多。在2017年之前,武湖在黄陂本区内的地位也是排在前川和盘龙之后,和横店、滠口在争夺黄陂老三的位置。
随着长江新区概念的提出,武湖开始被武汉大部分人所熟识,才知道武汉东北还有这么一大块可供开发建设的地区,如今的武湖,在武汉人的眼里,应该是盘龙城齐名的黄陂最知名区域吧。
希望长江新区能早日获批,这样塌陷的武汉东北部将重新崛起,推动武汉整体的进步。
▲20年前的汉施公路

02

今天,小编想谈一谈武湖。

解放前,武湖地区有大小湖泊15个,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围垦的进行,最终武湖地区只剩下了6个湖泊,分别是武湖、胜家海、摊湖、倒汊湖、傅家岗、项家汊。
为什么要围垦?和东西湖围垦的原因一样,武湖地势平坦,沃野千里,但地势很低,每到汛期长江和滠水倒灌(东西湖是汉水和府河倒灌),武湖地区大部分会变为泽国,枯水期则成为大大小小的池塘,不适合人群大规模居住,所以到解放前,武湖地区居民仅仅才1万多人。
为了开发更多耕地出来,湖北省上世纪50年代末决定在东西湖和武湖分别进行围垦,就是修筑大堤拦住江水不再倒灌以及对注入武湖的河流进行截留等,没有江水倒灌,武湖地区大部分地方不再汛期时被淹没,武湖截留后,湖面大面积缩小,原湖泊干涸后也可以改造为农田,

03

黄陂南部为什么湖泊这么多

黄陂南部,即使是经过大规模围垦以及改造府河,现在仍然还有十几个湖泊,解放前那就更多了。
古代,汉水从沙口入长江,黄陂南部有府河和汉水两条河流经过,属于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每年汛期黄陂南部就是一片汪洋,后来随着河流泥沙的沉积,尤其是明代中叶汉水改道从汉阳龟山入江后,黄陂南部陆地才慢慢增多,最终形成了陆地和湖泊交织的地理景观。
为什么在清朝之前,黄陂属于黄州府而不属于汉阳府,原因其实很简单,黄陂南部到处是湖泊,其实和汉阳交通很不方便。

04

原来的武湖有多大

武湖,据明代的黄陂县志记载,是这样说的“武湖……周围四十余里,平原坦旷,夏水涨,汪洋千顷,秋冬水落地出,为往来之通衢。”,啥意思呢,就说武湖面积很大(四十余里是虚指),湖周边都是平原,夏天涨水,汪洋一片,秋冬水退了以后,武湖又是周边人民水运的交通要道。
解放前,武湖面积有180平方公里,啥概念?相当于现在的汉口和汉阳区的面积,武湖的巨大作用还在于可以调节水旱,武湖承接雨水面积高达540平方公里,就是黄陂南部和新洲南部的地方,有武湖承接雨水,下多大的雨也不会发生洪涝灾害,旱季则可以引武湖水使用。
湖泊,对一个地方来说,绝不仅仅只是旅游有用。
解放后,因为围垦,武湖的面积大幅减小,如今水域面积在16-22平方公里左右(视湖水水位高低,面积只有当年的1/8左右)

05

新洲和黄陂是如何在武湖划界的。

武湖,当年是汉阳府和黄州府的分界湖(黄陂县属于汉阳府,新洲当时还属于黄冈县的一部分),但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黄陂和新洲人民共同利用武湖,面积足够大,双方不会因抢资源发生冲突,倒也其乐融融。
武湖围垦后,水面面积急剧缩小,虽多出了大片良田(湖泊改为农田,土壤确实肥沃),但水面减少的同时也带来水上的收获也相应变少了,湖面面积小了,黄陂和新洲的村庄也就挨的更近了,双方可能就会更多地在一个水域碰面了。
▲武湖农场当年的职工住房
年纪大的黄陂人应该有过养猪的经验,也知道何为“打猪草”,几十年前,黄陂老百姓养猪是没有潲水可用的,猪饲料需要去野外找,田里有,水里也有,用镰刀收割后,拿回家和谷糠混在一起喂猪(那时候的猪确实是生态猪,绝对没有瘦肉精和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小编刚问过农村亲戚,他们有过包产到户后养猪的经历,打猪草是当年每天必做的事情,猪是当年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年到头只能猪换点零花钱,由于打猪草的人多,为了打到足够猪吃的饲料,有时他们要走很远的路,很多时候都需要半天的时光。
1957年,为了争抢武湖水里的猪草,黄陂和新洲两县沿湖的民众,就在武湖的老虎塘那里发生了摩擦(xie斗,上世纪80年代在黄陂农村还经常出现,50岁以上的人应该还有印象),事情不小,惊动了当时湖北S长亲自来武湖调停黄陂县和新洲县的县界问题,指定南从沙口的老窑头北至大咀尖,为两县打湖草的分界线.
▼现在地图上,黄陂和新洲在武湖水面内的分界线是这样的。
武湖是个宝,不仅水面很重要,没有水的旱地也宝贵,大家都在争,所以后面还是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比如1961年10月份,武湖农场沙口分场新窑头农工就与新洲县社员因为在湖中开荒而发生摩擦,好在只是拖拉机灯头被打坏,工人受伤而已。
1966年11月,为了解决黄陂、新洲两县武湖土地争端,双方的专区,县及场、社三级组织,共派出代表十多人,在沙口展开谈判,各方拿出自己县的县志,明朝的,清朝的都搬出来,就上面所记载的本县管辖范围提出自己的分界主张,谈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结果。
1967年,湖北省民政厅出面,就武湖围垦出来的耕地做出由部队耕种的决定,化解黄陂和新洲两区争耕地的矛盾。
以后,就基本上没发生黄陂和新洲为水面和湖泊发生争端的事情了,至于何时黄陂和新洲明确了双方在武湖水面的分界线,小编暂时还没查到相关资料,但推测应该还是上面出面搞定的。

06

武湖,曾经养活了沿湖而居的许多新洲和黄陂人民,是两区的生命之湖,新的时代,两区沿湖人民不再主要依靠湖泊提供物资,希望武湖能成为两区的旅游之湖,友谊之湖。
毕竟大汉口恢复荣光的重任就寄托在黄陂和新洲的肩上,两地不合作怎么能行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