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拉大旗作虎皮……究竟会是哪面旗?
两军交战时,若双方实力均衡不分伯仲,我们常常会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旗鼓相当。毕竟在古代社会,无论是“鼓”还是“旗”,都是发号施令的重要工具。
这就是甲骨文中的“鼓”,最初只有“鼓”的形象,后来渐渐增加了“手拿鼓槌”的造型。合二为一,最初的“鼓”其实是个动词,表示“敲击,击鼓”。我们常说的“一鼓作气”,也正是这个意思。
“鼓”之外,还有“旗”;“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使我们经常在新闻中能听到的词。
《说文解字》:“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许慎认为,图案为“熊”的军旗上有五根飘带,用以象征“罚星”(星宿之一);士兵们认为,当军中升起这面旗时,就是集合军队进行公开刑罚的时间。
旗,最初是旗帜的总称;只是在演变过程中,又有所特指:绘有熊虎图像的一种军旗。
古文字中还对“旗”的各类状态进行了描述,譬如,旗帜飘动时。
《说文解字》:“㫃[yǎn],旌旗之游,㫃蹇之貌。”
㫃,即旗帜飞扬时的样子。显然,“㫃”是一个形容词。
前文我们提到,许慎在解释“旗”时特别明确了熊虎旗的用途:集合军队。现实中,除了军队需要集合,部落族群也需要聚合。
《说文解字》:“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许慎认为,“族”,即箭头。
其实若我们从甲骨文字形的角度,可能更容易接近“族”的本义:飘扬的旗帜,具有部落的特色;箭矢的竖立,代表着强大的武装力量;最下方的“囗”,表示部落、村邑。
拥有武装力量的部落部族,或许才是它最初的含义。
现在,我们常常会将某一类人称之为“xxx族”,如啃老族、丁克族、不婚族等等,不胜枚举。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人贴标签,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拥有同样特质的人,最终总会走在一起。
除了因血缘亲疏聚集在一起的一群“族人”之外,还有一些人也会因为共同的状态而有了相同的身份。
《说文解字》:“旅,军之五百人为旅。”
旅,军队编制的一种,五百人称之为一“旅”。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有人跟随着旗帜不断前行,表达着一种行军征战的状态。
显然,就“旅”而言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人多,第二有目标。这不也正是我们今天“旅行”的状态?
旗帜除了上述作用或操作模式外,还有一种最受欢迎的操作方法,旋。
《说文解字》:“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
旋,旋转旗帜,表明统帅将要发出指挥作战的信号。
即便没有见过真实的作战场景,影视剧中我们也看到不少:每当一场战争获胜,士兵们总会挥舞手中的旌旗,让己方的旗帜旋转飘扬,以表达胜利的喜悦。“凯旋”之意,正是如此。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字形有“旗”但字义无“旗”的汉字。
如果我们仅看甲骨文字形,分明与“旗”密切相关;甚至第三个字形,就是旗帜飘扬的样子。
但从金文到楷书,是什么字一目了然。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囗,丨,上下通。”
许慎认为,中,即事物的内部。中间的一丨,横穿囗,表示上下贯通无阻碍。
显然,对甲骨文字形而言,只有“中间的部分“才是它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大概也蕴含着一种管理思想吧:对于公司而言,最坚实的力量不是高层,尽管他们决定着公司前进的方向;也不是普通员工,尽管他们保障着“公司机器”的正常运转……恰是上传下达的中坚力量,决定着公司的发展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