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始,道法自然,顺之
人人皆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此句最先出自《易经》,《易经》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亦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一、“两仪”指“天地”。
《易·系辞上》有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疏》云“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吕氏春秋·大乐》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晋书·挚虞传》云“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言“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言“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二、“两仪”借指君主的父母。
《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云“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南山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三、“两仪”指阴阳、男女。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云“ 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四、“四象”指“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龟蛇合体)”,也并指“天地”。
这句话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经》,而是出自后人(据说是孔子)解释《易经》的书——《易传》。
《易传》共有10册,其中《系辞》分上、下二册。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准确地表述这句话的出处,应当是《易传·系辞上传》。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两仪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
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从数学角度论四象为:七、九、八、六。
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
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
从人的名字论四象为:孟光、执名、监兵、陵光
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
四象还有两种说法为:一说为:金、木、水、火;一说为:阴、阳、刚、柔。
四象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
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圆极。
太极是"有"和"无"的一个临界点,在太极这个点上世界开始发生变化.
八卦便为世界万物。两仪四象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世界万物都随其变化而变化,或者生长或者死亡,那么这种生长或死亡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用八卦的变化规律来显示。
八卦表面看似简单,实际变化非常复杂,每一卦都代表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而每卦中的六爻有代表了六种变化过程,并且八卦可以组合演变成六十四卦,还可以无限演变下去。
道之术者,内气之法,灵之攻守,意指惩恶扬善,行天下正义。
大道,最不怕传授给恶人。引恶人走上正道,世间之万幸。
法术,最害怕传授给恶人。教恶人滥用法术,世间之不幸。
传道者,坦坦荡荡,无人不传。
传术者,神神秘秘,择人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