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学,力战凡尔赛文学的一把好手
不管风口怎么变,不能忽视的是,总会有一部分的互联网创业者围着年轻人的所爱所想打转。出现在年轻人圈层的各种亚文化,由此也成为了一座座潜力巨大的矿藏。如果现在你还没听说过凡尔赛文学和糊弄学,那么很遗憾,你和这座矿藏的距离还很遥远。
当凡尔赛文学成为大面积传播的新晋热梗,潜藏在豆瓣小组“糊弄学”的一方天地中,各种解构日常社交行为的非典型方法论也在轮番上演。
小到微信回复,大到人情往来,只要涉及到,如何用高深莫测的社交细节将看似认真对待实则糊弄敷衍的行为不露痕迹地表现,都在糊弄学的教旨范围之中。
如果说凡尔赛文学的精髓在于——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那么,糊弄学的神韵就可以用一个万能公式概括:感叹词+评价事物+感受。“我天,这也太夸张了吧,我无语了。”简单三段式,就能达到万物皆可糊弄的神奇功效。
想象一下,这样的对话场景就十分耐人寻味:
凡学十级选手:我男友真的是太讨厌了,在双十一前一天就把我满满当当的购物车给清空了,就为了不让我熬夜付款,害我都没感受到付尾款的快乐。
糊弄学学者:天哪,你男朋友也真的太无趣了,我真的是替你感到遗憾。
01
意外走红的年轻人社交哲学
绿茶学、名媛学、凡尔赛文学的大范围出圈,可以说是因其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审判欲,所谓的是非对错,都在嬉笑怒骂中和谐进行。而糊弄学,或许是过于现实和实用,少了一些drama的属性,以至于相较前者而言还是圈地自萌的阶段。
如果你能对糊弄学深入一些了解,你会发现,糊弄学的应用场景之广阔,能让所有饱受无谓社交之苦的人们看到解脱的曙光。
老同学发来一条拼单、砍价等链接,视而不见太伤感情,糊弄学会告诉你,应该甩出一张准备好的截图。
路上偶遇热情洋溢冲业绩的健身顾问/Tony老师/理财经理,冷漠拒绝太打击工作积极性,一句“前两天刚办过你们的卡”,便很适宜。
工作群中领导布置了新任务,“收到”俩字是最有效的回复,同理,
等一系列表情符更是仿佛为工作群量身定制。
糊弄9件套
当然,糊弄学最为受用的还数在各种莫名吐槽、无聊问题、夺命长语音等微信语境下。刻意把字打错,然后立刻纠正,聊天框里的两行字了会让对话显得认真又谨慎;当对方问起不想回答的问题,只要回复“好问题”,即可虚晃一枪,躲避过去。
糊弄学之实用,体现在更多糊弄学相关的讨论帖子被豆瓣网友收藏到“生存技能”的豆列中。意味之深刻,尽在其中。
02
初衷是让社交归于简单
和社交糊弄学相对应的,是人们日趋忙碌的生活和同样高负载的手机。资讯爆炸、信息过载,或许才是糊弄学本质所提倡的“简单社交”初衷背后的大环境。
早在6年前,“信息过载”就被列为未来网络时代的四大问题之一。根据世界著名未来学大师、未来学奠基人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奠定声名之作《未来的冲击》中的观点,无论个人、组织或国家都很可能会因信息过载而成为未来冲击的受害者。
《未来的冲击》中更是写道: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
试想,当你拿起暂时放下不到10分钟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的999+条未读信息会不会让你崩溃?
糊弄学所倡导的万能回复句式,大多数出于这样一些心理:
“好无聊。” “这不重要。” “也就这样吧。” …………
简单,不是那么礼貌,但的确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想要减少无效社交和信息的念头。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天,人们都在面对超出大脑承载的信息负担。我们一天下来接触的社交信息量比老一代人一辈子接触的信息量还大。
糊弄式的社交,确实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效率,也降低了思维的承载负荷。糊弄学,让现代人忙碌运转的大脑有休息的时间,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又或者说,让人们不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对待的社交,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不吸引人的社交。那么,更吸引人的社交到底是什么样的?
03
陌生人社交 一场高规格的刚需
糊弄学的场景,多发生于相识但不至于深交的关系。而观察年轻人的互联网生活之后可见,熟人社交对他们而言,更像是基本行为,陌生人社交,才是高层次的刚需。
这样的趋势,并不出于偶然。早在2014年出版的《群体性孤独》(美国作家雪莉·特克尔)就出现过这样的观点: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那就是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
通讯的便捷、信息的易获取性,种种都是互联网对人类社交简单粗暴入侵的原因之一。人和人之间的社交距离、规律和节奏被打乱,社交负担也随之增加。古代人们所描述的“鸡犬相闻”画面,是如今人们近乎奢侈的社交蓝图。
而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对于越来越渴望减少负担,同时减少孤独感的年轻人而言,是相较之下合适的选择。
渴望陌生归属也好,糊弄熟人社交也罢,对于网络生活远大过现实生活的年轻人而言,都是社交哲学的一种。糊弄不在于态度,而更多在于为当代的社会交往探索全新的边界。
用人民日报评论的观点来讲,便是——
真正自称“弄弄子”、研究“糊弄学”的人们,往往比其他人更加真诚用心地对待生活。毕竟,敢于承认自己在“糊弄”本身就需要“知耻近乎勇”的魄力,讨论在不同情境中如何节省精力、让彼此都觉得可以接受,也算是在为当代的社会交往探索全新的边界。将“糊弄学”挂在嘴边的人,或许正带着几分假痴不癫的清醒。
最后,为呼应文章开头提到的互联网产品矿藏,也算是一个糊弄彩蛋——
打开搜狗输入法,你会发现,有一个功能,能替你全自动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