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道
庄子如何理解“道”的
《庄子·大宗师》中载:“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从这段文中可以看出庄子对道的看法是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是一致的,如《道德经》十四章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比较这两者所说,我们可以看出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才会有“老庄之道”一说。
那么庄子是如何修道的呢,我们还是继续从其文章中寻个究竟。
《大宗师》载:“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与大道融通为一的“坐忘”。
《人间世》载:“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虚己忘物的“心斋”。何谓“心止于符”?达到神气合一就是“心止于符”。
《齐物论》中载: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这就是能得天籁之乐的方法,即“吾丧我”。
从这三则记载可以看出,修道不是空谈无私少欲与知足常乐,而是有切实的方法, 在道家的《阴符经》上就有一重要口诀,即“禽之制在气”。庄子为我们留下了“心斋”和“坐忘”之法,可以说既至简至易,又易知难行,颜回能坐忘,连孔圣人都说:“丘也请从而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