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雏形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8年前,1991年10月1日,随着一声鞭炮,黄龙洞副食市场宣布开张。
说起市场的创建,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无不提起村里的老主任徐六根。徐六根,已在07年离开,关于他的故事我大部分来自他的外甥,现年77岁的老胡。徐六根因为在家排行第六,又名老六皮。在家里排行最小,他却是最聪明能干的一个,年轻时曾经吃了不少苦头。
某一年的端午过后,他在田里帮番薯除草、翻土,结果莫名其妙被土匪绑架,索要20担米。老六皮没有任何过错,错的是他家比较有钱。老六皮的母亲非常厉害,开有染坊,对人热情大方,可以赊账,可以兑换,比如你要染布没钱可以用几块糕饼兑换,这样生意越来越好,一年365天都有顾客。
绑匪把口信寄到吐根(音同)家里,吐根又把信传到老六皮的母亲那里。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米,老六皮的母亲还是咬咬牙把米借来,满足绑匪要求,让儿子平安回家。
这样的经历,老六皮确实被吓了一次,胆子变小了,但是他继承了母亲的热情好客,一生中结交朋友无数。凭着自己的热情勤劳,他渐渐赢得村里人的敬重。
58年,本村和毛竹园是合并的,搞合作社的时候,老六皮担任社长,社里粮食产量很低。当时有这样的称呼,产量高的合作社是火箭,低的号称蜗牛,上级很不满意。老六皮看不过去了,苦思冥想,他觉得自己那么勤劳能干,不应该是蜗牛,肯定被别人拖后腿了。所以在62年上半年,他和小老吴,老鼠几个人一起商量要求改变目前蜗牛的状况。有一天晚上,他们三个瞒着毛竹园大队的人员,起草报告争取黄龙村所在地独立,从而使粮食亩产上一个台阶,变成火箭社。第二天把报告送给县里人员审批,上级领导看到他们的雄心壮志,满心喜欢,立马批准,从此黄龙村成为独立的大队。因为他的能干,后来大事小事村里人都愿意找他商量,他逐渐从大队委员,到生产队长,副大队长,到主任,直到1995年12月份退休。期间还选为第十届人大代表(1989-1993)
再说创办市场的1991年,那时候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农村人买东西还是到供销社,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市场。但是在火车站的附近,现在城东市场的斜对面,原先有两幢房子,是供销社的中转仓库。计划经济时代,所有消费品都从供销社购得,城乡的供销社又从上面划拨,划拨的物品经过这个仓库批发到下一级。
不知什么时候起,在供销社仓库的空地上自发形成了七八个搞批发的副食摊位。早上找块油布,或摆在地上或搭个支架就开张,晚上天黑就收摊,就这么个简陋摊位,这么个小买卖,生意却出人意料之好,衢州、建德、金华等地都来这边批发。后来搞批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热闹得不得了。地方实在太小了,买东西的人又多,到了过年,这里的马路堵得一塌糊涂,老百姓意见很大。
政府为了还街于民,想办法搬迁,但是搬在哪里还是未知数。信息被灵通人士老六皮知道,他就想办法把市场移到自己村上,但是市场搬迁不是他说了算,要想办法托人,找关系,找领导批示。
老六皮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办市场的支持者,人称老方,工商所的所长。那时老方正当壮年,三十五岁,很想有所作为,能为民办实事。老方84年从部队转业,他一直在工商岗位任职,期间考察过义乌、金华其他一些小商品市场。发现别人的市场已经如火如荼,唯独当地没有动静,他心里那个急呀。之前在溪西乡担任所长时,就想让那边搞一个市场,可是村民没有反应。现在居然有黄龙村干部主动提出,这真是一拍即合,老方大力支持。
可是文件有规定,村级部门不允许办市场,只有工商局可以办,工商局又没钱,怎么办?老方提醒老六皮往市里跑,把情况解释给他们听:黄龙洞市场离原先市场近,能够保证客源;市场在铁路外围,不影响交通;村里无偿提供土地,自建市场平房,不增加政府负担……
老六皮凭借着他的人大代表身份,不断地跑,不断游说个部门。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一位分管的副市长同意了,打电话到工商局,工商局又打电话工商所。老方接到电话,被派去选址。
一开始选地址在黄龙宾馆所在地,后来觉得这个地方空间太小,周边都是楼房,没有发展的余地。最后由工商局挂名,黄龙洞出资,确定在铁路外边,在黄龙洞村的一块空地上建立新市场。村里筹资金30万元,花了半年时间,平整土地,搭建了11间平房,把原有摊位都搬迁过去,平房内和门口地摊一共二十来户副食老板开始经营。这就是黄龙洞第一代副食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