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会馆补遗
赵庭璜先生手迹
我们兰溪古城,三江之汇(兰江、衢江、婺江),曾经的贸易中心。早期的商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调息纷争、维持公道,由来自同一地的人员建立同乡会,俗称会馆。当时兰溪有宁波会馆(兰江大桥旁边)、徽州会馆、绍兴会馆、福建会馆、义乌会馆、永康会馆(在南门)等十多个会馆。
近期古城正在修缮位于云山路的绍兴会馆。文保所的相关领导和文物专家一直在详细考证,希望修旧如旧,达到保护和传承的双重目的。
对文物颇有研究的陈星老前辈,通过对《光绪兰溪县志.寺观》和绍兴会馆留存碑文研读,给我们得出结论。绍兴会馆在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三次建造,地址是今天的中徐村;绍兴会馆分馆在同治、光绪年间建于东门,时间大约是在1914到1917年间。分馆东侧,在三拱门相通情况下,又建越郡别墅。
另据赵羽婕老师记述:宣统三年,兰溪商会成立大会在东门会所召开,民国初年,在公所东侧“复建别墅一区作栖息养疴”,50年代曾作为兰一中勤工俭学工厂,后又当过食堂,从公所豆芽巷一侧开门进入,门边有一教师食堂。朝云山路的门楼上不光有“越商别墅”四个大字,上面的长方框内还有“光风霁月”四个字。
五一劳动节,受文保所周菊青女士和政协陈兴兵先生委托,我向赵庭璜老先生进一步了解绍兴会馆。
赵庭璜,1927年生,祖籍绍兴。他在1940年绘制的兰溪地图,一直都是研究古城的宝贵资料。
下面是他的口述:
1939年正遭日本侵略中国,12岁的我和一群同龄儿童结伴外逃。正常年份,绍兴人一般是往北走,比如杭州,上海,苏州,嘉兴。我父亲当时就在上海一个袜厂上班(后来不知所踪)。面对日本的嚣张,我们接到通知只准老人留在绍兴,年轻人都得外逃。杭州已经沦陷,往北走是不可能的。我们爬上一列往南开的火车顶部,后来火车在兰溪停靠,我就在这个无亲无故的地方留了下来,最后在这里生根落户。
绍兴会馆又称越州庵,最早建在北门外,也就是今天永进化工厂一带。到我见到时,越州俺成了安放死人的场所,也许有了云山路的分馆,这里便不再是议事场所。许多棺材堆放那儿,一部分是等待安葬的。绍兴籍的人死了以后,一时半会运不回去,先存放在那里,如果三年无人领取,由会馆出面安葬,永进化工厂附近山头上许多都是绍兴人的坟墓。
越州庵旁边有一个帝庙,最热闹的莫过于关帝老爷生日那天,人们从四面方汇集到这里看戏做戏。记得戏台前有两根当时人看来很了不起的铁杆子。
注:据《兰溪县志》:“祀有张靖安公,讳夏,萧山人,郎中,因治浙江海塘功封侯,景祐间勅封英济王,国朝雍正间封靖安公,立庙致祭。”所谓的关帝老爷应该是张靖安公。
逃飞机(日本佬的轰炸机)时期,越州庵成了临时学校------担三中学,即兰一中的前身,担山中学原来位于大云山脚-------绍兴会馆分馆------的南面。有人回忆起当年在越州庵阴森森的厅堂里上课、睡觉,至今心惊胆战。在做善事方面,尤其是教育公益,越州庵功不可没。
绍兴会馆(又名绍兴七邑同乡会)设在当时繁华的云山路,对面有孔庙(现在的云山小学)。古时候,官员经水路从西门码头上岸,西门城楼直达云山路,到达后要去拜见孔庙。在孔庙门口流行这样的说法: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可见与孔庙为邻,也是绍兴会馆的荣光。
绍兴分会馆有两部分组成:东门刻有越州商郡牌楼的房子,属于会议用房,靠西边(义乌会馆)是厨房。抗日战争时期,它不再商会性质而是承担了救济的功能。战乱时各地的难民汇集兰溪,绍兴籍难民可以在绍兴会馆免费吃三餐;那些无依无靠,实在可怜的人,可以在会馆免费住一晚,就住在靠西面厨房的楼上。当时并没有证件,全凭口音判断是不是绍兴人。
难民实在太多了,会馆提供的吃住也有限,但毕竟帮助许多人挺过了难关。我当时曾经在会馆帮忙,也在里面吃过饭。
厨房外门口有坞口塘,坞口殿,塘边是路,沿路经过大寺(目前的兰二中内)可以到达大云山。
抗日战争结束,会馆就和绍兴商人无关,慢慢变成食堂,工厂,民居,店铺……
今天我们恢复绍兴会馆的本来面貌,也许可以体味古城的繁华,感受历史的变迁;可以怀念当年的荣耀;当然也可以汲取商会文化精髓,成就美好兰城。
眼下到了杨梅成熟季节,欢迎来梅溪两岸品尝江南美味
舒先生:564920 1373899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