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翡翠西樵山
距广州45公里的西樵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西樵山不高,海拔约300多米,却有72峰,峰峰如芙蓉菡茎。西樵山不广,面积才14平方公里,却幽岩深壑、云瀑天湖、茂林修竹。与国内崇山巨岳相比,西樵山更显得秀丽玲珑,因此人们誉为“南粤翡翠”。
曾在南国生活时,就很想游玩西樵,却一直没能如愿,此番重游南粤,西樵山自然是不能错过。一番游玩下来,我以为西樵山翡翠的精美莹润,并不足以喻示它的生命意涵和自然气韵。难怪它能享有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珠江文明的灯塔等荣誉。
西樵山是一座有着四万五千万年历史的死火山,也是我国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形成独特的“西樵山文化”,开创了珠江文明之先河。西樵山山体外陡内平,状如莲花簇瓣,群峰罗列、参差有序,形态万千。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观云海、看日出和避暑胜地。
西樵山最大的特点是“山里有湖,湖里有山;水在山中,山在水中”。由于西樵山的火山岩经过地质作用和风雨侵蚀,岩石崩塌形成峭壁。再加上火山岩具有气孔状构造,因而山体易于吸水和储水。而这里属于南亚热带温湿气候,雨量充沛,水量丰富。山体中的水涌出地面,沿陡壁倾泻,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西樵山虽然不大,但山中却有三个湖泊,这三泓碧水倒影着湖边绿树,幽深如入仙境。榕树的气根婆娑垂挂,如张开的一道道根帘,引人探胜。山上的绿树、青石掩映在根帘之后,更有楼阁若隐若现,显现出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山上随处可见藏隐于林中的古村落。走进古村,你会有一种穿梭于时光遂道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巷道、古水井,无不透露出岁月的沧桑。
几条深巷曲曲折折的安放在村里,当我踏进这幽深逼仄的小巷,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在这散集着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群中,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贯穿整个村庄。在偏居一隅的山村,放逐一条如此幽深的小巷,让你穿行于浮生流年,如同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巷道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且悄无生息。
在碧云村的村口,茂密的林荫下有一口叫做“无叶井”的泉井,这口井就是著名的“樵山第一泉”。据说,无叶井开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看上去平淡无奇,和普通的水井并无区别。但井中的泉水水甘清冽,终年不歇,更为神奇的是,无论寒来暑往,叶落纷纷,井面断无残叶一片。
站在井边抬头上看,一棵茂密的大树遮盖着井口,地上落叶散布四周,而露天的井中竟无一叶。细细观看井内,无叶井并不深,井壁上不断有泉水涌出,水质清澈見底,井口呈方形,每当井水溢满时,水顺着井边开凿的小沟弯曲流动,原来落入井中的残叶被井水飘出井外。
碧云村旁有一个呈漏斗状的狭长溪谷,沿溪谷中的阶梯而下,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清清浅浅,伴着落叶欢快地流向远方。两面峭崖壁立,林荫覆盖,寒藤摇翠,满谷青葱。奔跑的溪水,时常会遇到巨石的阻拦,也会遭遇到深深的低谷,但它总是积蓄力量冲破阻拦,形成众多的小瀑布,为溪谷增添了几分清幽的意境。
当快要下到谷底时,脚下的路却钻入了几块大石缝中。近前一看,只见石缝中的路陡峭而湿滑,仅可一人通过,要继续前行就必须抓住崖壁上的铁链,小心翼翼的钻入洞中。当走出这个通天洞,回望时才发现洞旁的巨石上刻有“玲珑径”几个字。
下到谷底,走过一座小石拱桥,来到碧云瀑前。一路伴我从碧云村走来的溪水,在这里又形成了一道灵动的小瀑布。溪水在瀑布下汇成小潭,当瀑布顺着石壁跌入水潭的时候,整个瀑布泛出银珠,显现出一种朦胧的美。
谷底有两个天然的石室,这里是清代画家黎简和何丹山在西樵山隐居作画的地方,因此这里也被尊为岭南画派的发源地。黎简在崖上题下了“天然图画”四个大字,何丹山也在崖壁上题下一首七绝诗,石壁上还有不少清人留下的摩崖题刻,这些题刻都描过红,经雨一洗更显得格外红艳。
走过葫芦井、龙须瀑,不远处是一座供游人休息的观瀑亭。坐在亭内,环顾四周,只见谷内崖壁上榕根攫石如网,异卉纷陈,有山海棠、紫背天葵、翠云草、石上柏等阴生作物,到处充满了花木葱茏、泉歌不绝的诗情画意,这里真是一方画境幽然的小天地。
半月泉是崖边一口呈月牙状的泉眼,虽然这口泉眼不大,但它却是由山间的青翠所孕育,吐呐着西樵山的天地真秀,流动着生命的意蕴,穿过麟形石壁,勇敢的涌出地面。半月泉旁的石壁上写有“食井”两字,这证明了半月泉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
快走出山谷时,前方不远处有一块写有“捍门”的巨石。其实,这里才是这座山谷真正的入口,从此处进入山谷,沿着我来时的小路,过玲珑径攀绕瀑水之旁直至碧云村,而我却是从碧云村逆向进入的。
顺山间小路再向前行,见路旁有“蟹眼泉”的路标,一路下坡一路寻,才来到了泉边。蟹眼泉因泉整体来看犹如一只巨型螃蟹,而泉眼正好在蟹眼的位置,泉水从一块隆起如蟹盖的巨石下左右喷涌不断,冲动浮沙,如蟹眼闪动,所以得名蟹眼泉。
走出这条山谷后,在路旁立有一座写有“翠岩”二字的石牌坊,原来我刚才走过的山谷是西樵山的翠岩景区。西樵山上的景点是以各大景区划分的,主要景区有:白云洞景区、碧玉洞景区、翠岩景区、石燕岩景区、南海观音文化苑、黄大仙圣境园、大湖公园等,每个景区内又包含了许多小的景点。
西樵山上的桃花园是珠三角最大的观赏性桃园,种有各种桃花四千余株,品种上百种。这里的每片山坡种的桃花品种都不一样,据说在桃花盛开时,满山红遍,景色优美,红的灿若红云,白的如雪晶莹。可惜的是在我游西樵山时,并不是桃花盛开的时节。
桃花园旁的水塘中立有一尊烟霞仙子的塑像,我不知道这位烟霞仙子是何来历,但我却知道桃花园所在的位置是烟霞洞。也许是人们想此处有烟霞洞,那么就应该有一位烟霞仙子吧,所以就创造出了烟霞仙子。我想如果洞中有一只妖怪,人们又会雕出一个什么样的塑像来呢?
水塘畔有一口用青石护栏围着的烟霞井,井旁的一块铭牌介绍说:“井水清冽,汲之不竭。饮此井水,神志大开,才思敏捷。”据说,此井是明代的读书人在附近的大科书院求学时,为解决饮水问题而开挖的水井。
路旁可见大科书院遗址,大科书院是明代西樵山最大的书院,它是明代兵部尚书湛若水创办的。明正德年间,湛若水不满朝廷宦官弄权,以养病为由上疏回乡,携家隐居西樵山,创办书院讲学。可惜的是这座与长沙岳麓书院和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的书院,却在万历年间的禁讲潮中被毁。
石泉书院是明代士大夫方献夫于正德年间年创建的,书院初建落成时命名为石泉精舍。嘉靖年间,方献夫受嘉靖皇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位列台辅,石泉精舍亦因收藏御赐书籍,改称书院。因方献夫是王阳明的弟子,石泉书院成为传播阳明学说的中心。
西樵山在明清时代,共有6间书院,成为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地方,如今这里只剩下康有为曾读过书的三湖书院。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因书院位居于山上的3个天湖之间而得名。康有为也正是在这个书院遇上了人生知己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鼎华,才有了机会走出三湖书院,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
自晋代佛教东传以来,就有许多高僧在西樵山建寺弘法,到了明代西樵山的香火达到了鼎盛,成为南粤重要的佛教胜地。宝峰寺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寺,它与广州光孝寺、曲江南华寺、鼎湖山庆云寺并称为南粤四大名寺。该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成化年间又进行了重修。
当时的宝峰寺是岭南规模最大的寺院,在南粤一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使西樵山成为著名的佛教名山。宝峰寺被毁于明代嘉靖年间,据《西樵山名胜古迹考》记载:“霍韬正在江浙服官,奉旨毁拆淫祠,以宝峰寺近迩西庄祖墓,暮鼓晨钟,不无惊扰,乃授意广东藩司将该寺毁拆。”此记载表明了礼部尚书霍韬奉旨拆毁宝峰寺。
如今的宝峰寺是近年来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岗易地重建的,新的宝峰寺占地约21600平方米。整座寺庙建筑按明代风格设计,尽量保持原址的建筑风貌,使宝峰寺清雅古朴。2007年宝峰寺重建竣工后,礼请光孝寺曹洞宗第五十一代法嗣、临济法脉四十五代传人又果老和尚任宝峰寺方丈。
2010年1月18日,又果老和尚在海丰云台寺作吉祥时西归。据说,高僧圆寂后,留下数十颗精致的彩色舍利子,金琥珀舍利形似大鹏亮翅,红珊瑚舍利状如莲花花瓣,孔雀蓝舍利晶莹如蓝宝石,白砗磲舍利如优昙波罗花,呈灵瑞之像。宝峰寺众僧在寺庙旁的山上建造了又果老和尚舍利塔。
沿宝峰寺中轴线走过寺后的法堂,拾阶而上。迎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六柱五门花冈岩牌坊,牌坊上写着“大慈大悲”四个金字。这里是西樵山南海观音文化苑,它坐落在西樵山大仙峰顶,文化苑由南海观音法像、圣境汇芳、圣域市肆、福寿莲池和环海镜清组成。
牌坊后面建有影壁,影壁用优质花岗岩雕筑,影壁上的“南海观音文化苑”七个金字是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影壁背面分别刻有汉藏两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中间还刻有护法神韦陀的法像。
走过放生池上的石拱桥,沿着283级开阔的石台阶,便可达观音法像的莲花座下。呈坐姿的观音法像高度为61.9米,顶有宝珠天冠,项有圆光,弯眉朱唇,眼似双星,目光微俯,披天衣,挂璎珞,带项饰,着罗裙,慈眉善目地稳坐在莲花台上,广视众生,显现安详凝重,救苦救难的慈悲法像。
观音法像莲花座直径36米,外部镶嵌上下三层共66片莲花瓣。观音法像所处的大仙峰是西樵七十二峰之一,左右分别为双马峰和马鞍峰,背枕西樵山最高峰大仙峰。俯瞰大仙峰,完全符合“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伏,背玄武垂头、前朱雀翔舞”之最佳吉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