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 | 茶与药,物与人

茶与药,物与人

关于药物的气味厚薄。比如小孩子的病,如果是轻浅的皮毛之疾,病在皮肤、毛发、表面、上焦,像感冒这样的,药量和气味应该轻还是重?是轻。

有时候我经过楼道,闻到煎药的味道好重,到了病人家里问,是什么问题啊?说是六岁的孩子感冒了。都不需要看方子,就知道病轻药重了。小孩子普通的感冒是一个很轻的病,用点气开一下就行了。用很重的药,就浊了,就是“药势太过”。

大家都喝过茶,不管什么品种的好茶,泡多泡久了都苦涩。而且喝下去就一个感觉:往下走。胃气弱的人会马上觉得不舒服。为什么?本来喝的是清轻的气,泡久了取其味;这一重浊,没有了气化作用,也就没有了通利毛窍、清利头目、开通肺胃的作用了。

像龙井,喝下去有那种气血轻轻散开的感觉,然后再柔柔地顺下去;有的碧螺春还要再细腻一点;而大红袍就有点像茶里的将军了,气味相对雄壮,能够通经络,也能走到血分,味道也重些,所以还能消食。千变万化的,就是“气、味”这个东西。普洱呢?好的生普对肝病很好,有清轻流通之气,属于春天的生发之气。熟普既有开又有阖,能够带动气机微微地在那里运转,还有微微收的力量,显然,熟普作用的层面比起龙井、大红袍、生普,要更加深入一些。还是气味的原因。

尤其是储存得当的陈年熟普,茶叶的质感已经像放久的老叶子,茶汤清透,能够进入身体的细微层面,这就有化瘀行滞的效用,还能帮助气机收阖。这个感觉,就像是厚道的老人家,不慌不忙、不温不火、世事洞明、言行舒缓。很多有修养的老人,都有这样的神气,让人放松。因为这是一种沉淀、接纳而又流通不滞的气息。

学药,必须看《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的分类思路,跟现在的教材不一样,分成上中下三品。归纳起来,上品药中不少是作用于精神层次的,或者说灵性层次的,这是第一;第二,能补益精气;第三,能稳定我们的精气神形的格局,帮助我们调整到比较容易跟外界接通的状态。

对我们来说,一台电脑如果不能上网,其实没有多大用处。按照古代的观点,我们的身体,尤其是气机、神机,时时刻刻在和外界交流互通。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接通能力的,比如现代人会戴不同的首饰,一直在用,但没有意识到它在这个部分的作用。

比如你们戴的水晶,天然的水晶,能够把你的信息能量场与这个世界的无形部分接通力加强。不同的水晶有不同的作用,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精神、睡眠又不太稳定的同学,选水晶,不只是颜色喜欢就可以随便戴,这种时候,玉可能更合适。玉也是《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药。

还有比如上面提到的“生龙骨”“生磁石”。但磁石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因人而异。再比如说,我们戴的金首饰和银首饰,有“镇”和解毒的作用。过去有的人家门口会放一个“泰山石敢当”,现在银行前面会放石狮子,都是取“镇”的力量。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和“牛黄清心丸”里面都会用上黄金;寺庙一进门,会看到四大金刚,都属于这类力量。

如果现在还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上面的例子,至少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平时生活中的内容。它们都是节点,如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巨石古树、教堂遗址......每个节点,都连接着这个世界和浩瀚虚空里与之对应的统一序列的信息。

人类从不孤单,也不孤立,只有紧紧自闭在小我意识之中的人才孤立。

我们戴的珍珠,是一种非常柔和、宽容、柔软的母性力量;还有钻石,它是一种非常深刻的但比较锐利的力量。

人清浊兼有,有偏性,所以会生病。《神农本草经》里说:上品药应天,中品药应人,下品药应地。上品药在神和精的层次。天,意味着清明之象。中品药一般有小小的偏性,所以可以补虚泻实,清热驱寒,把人带回到相对正常的状态,但主要是在气的层次。下品药应地,“地”是重浊的,是生化万物之地,是万物所归之处,或是藏污纳垢之所,是偏重于有形的。所以下品药治的是以有形层次为主。这是药物的三个层次。

上品、中品、下品的分类,也常常出现在传统文化的其他类别中,比如音乐、书画、诗词,乃至相面术,都是以“清”为贵,得“神”为上,气和气缓为上。

在脉学中,得神也是健康的要点。如何叫做“得神”呢?脉来从容和缓,不急不迟,节律分明。在望诊里,也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原则。

以前遇到一位写字的老先生,他告诉我,神完气足是好书法的一个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品”,是这个部分。

古人说的“君子固穷”,不仅能够“安贫”。你在贫的时候也能保持这个东西,在富贵当中也能保持这个东西,这就离“乐道”不远了。

法天则地,宝命全形

今天讲一些《黄帝内经》里面的原文,来印证前面我讲的内容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来自经典文献,是几千年无数医生和智者实践过的。到了今天,现代人能不能有机会与古代的智者同游共感呢?

如果阅读可以扩展我们的意识与生命的维度、深度与广度,何乐而不为?

《黄帝内经》分成两个部分:《素问》与《灵枢》。书名的解释有很多,“素”有纯粹、直白、本来的意思。“素问”这两个字,可以理解为关于生命本源的纯粹的问与答。“枢”有枢纽、转折、关键的意思,“灵枢”可以理解为关于心灵与精神世界的要义。

在《素问》第十四篇《汤液醪醴论》里有一段话很有意思。汤液和醪醴,是用稻米五谷制成,是两种剂型。清稀液薄的叫汤液,稠浊甘甜的叫醪醴。“醪”就是“醪糟”的“醪”,“醴”是美酒的意思,特别甘甜的泉水也叫作“醴”,美酒与甘泉自古到今都是良药啊。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他问,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还有一段,《素问》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这都是我在大学时反复看反复背的,觉得美得不得了。宝命全形,把命当作珍宝,保全形体的健康,和前面的“神完气足”可以配成一对。

这里是关于针灸的五个基本原则。“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

治神,神的静定专一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养身的方法;要熟悉药物的四气五味等作用。

“四曰制砭石小大”,砭石就是古代用来调理气血、揉按穴位、放血用的石制器材,现代用的刮痧板,就是这一类的,但材料使用得更广泛。

“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这是脏腑气血的诊断。这又是关于医生的“内在训练”。身心作为精密的调节治疗媒介,其训练与调试是成为“上工”“中工”的基础,是“本、体”;治疗用的药物、器材与诊断,是“用”。

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末世、末法时代,几千年前写《黄帝内经》的人,如果到了现代,不知作何感想。《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以上古之世对生命的态度,描述了当时的人“以妄为常,以酒为浆。”下面一段就很有意思了,还是《宝命全形论》一章,说“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末世的刺法是虚者实之,

满者泄之,这是所有医生都知道的。但他提出了更高境界的针灸,“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这像不像金庸小说里的顶级高手?临敌的时候,浑然忘我,但对方一举一动,他能够如影随形,随应而动。针艾、按摩,当治疗者浑然忘我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这么一个东西。在《太极拳全书》里也有类似的文字,过去的武林前辈也有这样的描述:“出手打人不是自己要动手,是给对方的动静形势给勾出来的。”

所以,学中医和学传统中国武术,有一个共通的好处,能让你实地触摸到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些看起来很玄、很虚的东西。这些是无法用文字和思维领会的,如法练习,就有机会触摸到。

等触摸到了,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文化传统的文明程度、成熟程度,对生命的了知程度,真是太深刻了。所以我常说,不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又有五千年历史,就必须要弘扬传统文化,如果是被迫弘扬,那太累了。是因为这个东西真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得自己来尝。

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是练武术的,一个很有神气的人。我们见最后一面的时候,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操场上,冬天,下了厚厚的雪。他是练意拳的,王芗斋先生的意拳,也会打八卦掌。他跟我讲意拳前辈“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感觉,这就是以我知彼。

然后他就在雪地上打八卦掌给我看,好美。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广州辛樸堂、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顾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