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衍之数”

《周易·系辞传》中仅有一小段文字描述筮占之法及其数的应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由于这段文字过于精简,造成后人理解上的诸多障碍。不用说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千差万别,就是对其中涉及到的概念也是各有各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对“大衍之数”这个概念的理解,历朝历代见诸于名家注解的就有几十种。何为“大衍之数”?“大衍之数”为什么是50?这里笔者也提出一种新的看法,不为沽名凑数,只为供大方之家做为参考,以期有认识上的突破和定论。

这里抛开筮占之法不论,只论其数。我们先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这一段,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天数为阳数(奇数)共5位,分别为1、3、5、7、9;地数为阴数(偶数)共5位,分别是2、4、6、8、10。天数与地数相合而各有所得。天数与地数如何“相得而各有合”?这里没有进一步说明,这在当时可能属常识性问题,故不详述。实际上,“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说天数与地数搭配相合而成五行之数。具体为:1与6相合而成五行之水;2与7相合而成五行之火;3与8相合而成五行之木;4与9相合而成五行之金;5与10相合而成五行之土。五行之数见于《尚书大传·五行传》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就很明白了,天地之数相合而得五行之数;五行反映万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状态及其属性,故应用五行之数,则可“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那么天数之和为25,地数之和为30,凡天地之数为55,而为什么“大衍之数”却为50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懂何为“大衍之数”。《说文》解:“衍,水朝宗于海貌。”“衍”字从水在行中,表示江河从发源地流入大海的整个过程,象征事物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大者,宏观之也。故“大衍之数”盖指事物在宏观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数理。事物在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中会依次经历“五行”,即五种状态及其属性。所以“大衍之数”实际上就是五行之数的具体应用。

五行之数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五行之成必由于土,也就是五行之生数必须加上“土”之生数,才能得五行各自之成数。我们看下图:

在五行的成数中,实际都包含有土的生数,这就是土生万物之理。土是万物之母,万物之生离不开母。我们注意到,水、火、木、金四行的生数都不是5,加5而得其成数,而成数皆小于10;而土之生数本身是5,再加其本身生数得其成数10。这样土之生数相加就重复了,土可自成,毋用重复,再者土的成数为10,而10是满数,数满则终(这也是万物终于土之理),终则成始,始而不可满也,故在天地之数中减去重复之5而不用,遂成“大衍之数”也。

那么“大衍之数50”,为什么又“其用四十有九”呢?盖因“一”为先天之本,为太极,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一”,“一就是太极”。太极为阴阳之母,是先天之本,先天之物与生俱来,是后天所用的基础,故以“大衍之数”推演筮占未来,只用其49足矣。古人筮占用49根筮草,盖据此理也。(子夏故坛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