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拾年

翻箱倒柜,发现一本十年前的工作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日工作安排,随时随地记录着各种“突发奇想”(我果然是个发散型思维很强的人),每日备忘录,听别人推荐的图书、电影,居然还有英语学习笔记!

随时随地带个本子在身边写写画画,这个习惯就那么不声不响的跟着我三千六百五十天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如果每天不在工作本上写点什么,一到周五就会心慌:天呐,这一周我都干啥了?!

随着年龄线不断上扬,这个记笔记的习惯,估计会妥妥的会跟着我一辈子了。

数字10的大写是“拾”,所以10年也可以写成“拾年”。可是“拾年”这个词,字面看起来就多了一层意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10,也像把过往的年“拾起来”。这本不经意间冒出来的工作笔记本,就有这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十年前的工作记录,成长印记,也因为是白纸黑字的存在,帮我拾起了过往岁月。

好像在跟从前的自己对话:哈喽,你以前居然有那么多雄心壮志?哈哈,不过一个都没实现,也太惨了吧?

说实话,那真是一段不咋地的日子。在互联网公司客串的几个月,彻底颠覆了我对互联网的好印象。那时候门户网站每天拼的就是“更新更新更新”,看谁能第一时间更新,看谁更新的速度更快,总编辑挂在口头的一句话经常就是:怎么这个新闻还挂在那里?都几个小时了?有时候页面制作组加班加点完成一个页面专题的图文制作,可它的生命周期最长不超过三天,就会被取而代之~

那时候门户网站没有采访权限,只能依赖纸媒提供“原料”——与互联网公司签约的纸媒,是原料新闻供应商。网站为了让稿件获得更高的点击量,常常把题目改得“异常吸引人”。一条新闻如果被公关公司或者利益相关方要求,可以“后台修改”,或者“下架”,或者“永远消失”——俗称删帖。

在熟悉了网站编辑的工作流程后,我不无担忧的对朋友说:如果以后没有了纸质媒体,很多东西恐怕再也查不到了。她是个互联网达人,马上嘲笑我说:老土啦你,可以用百度快照功能查呀~

在即时通讯江湖里,曾经有一款应用叫做“MSN”,MSN里也有个人空间,类似于博客页面,可是后来MSN退出中国市场了。曾经喜欢在MSN个人空间里记录生活的人们,在接到“关闭使用”通知前,忙乎了好一阵子,忙着把自己写过文字、发过的图片拷贝复制,以word文档的形式存下来。

曾经还有一款非常火爆的“社交网络”,名字叫:China Ren,校友录。我的初中、高中、大学,都曾在那里注册过班级名,校友录网站一度是同学们扎堆的聚集地,热闹非凡。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事,这个网站也关停了。

还好新浪博客一直在运营,只是我忘记了用户名和密码……

小学老师教育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是认认真真写在本子上最稳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