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源代码:天赐良机从何而来

【我们还在等机会吗?】

◆◆
两种归因谬误
◆◆

两种归因谬误:

  1. “把子虚乌有的变量归结为原因”:雄鸡一唱天下白,或者说穿红内裤运气好等等,是一个事件跟另外一个事件的出现不存在任何的关联,它们唯一的关联就是一个先发生,一个后发生。

  2. “把确实存在,但只是其中之一的某个要素归结为全部原因”,一个变量发生作用,产生了一个结果,你就认为这是这个事件的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但其实整个“原因网”里还有其他极其重要的原因。

我们“归因”的时候都很容易陷入到一种“自大狂”的状态。换句话说,长期生活在一个有复杂因果关联的世界里,你就会形成某种“操之在我”的幻觉。

【因为世界的复杂,我们误以为通过归因就可以理解世界的复杂性,这跟我们的害怕不确定性有关,所以容易用因果关系理解世界,其实归因本身就是错的。正如我们在复盘时如何评估自己做过的决策?决策和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中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运气,风险等。复盘的目的,就是要能区别评估决策和运气。】

◆◆
结果=一连串的事件
◆◆

【通过上一节了解到,不能通过归因来理解一个事情,或者一个结果。那么如何理解这个事情呢?】

一个果表面上看是一个结果、一个对象,其实它是一个事件,而这个事件很可能是由一连串的事件汇聚交织起来的。

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因和果是可以分开的。可以先看到一个“果”,然后去追溯“因”。但事实未必是这样。在追溯“原因”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犯两个错误:

  • 对因素的变量认知不完备。很多的因素可能会逃出我们的认知范围,形成我们的盲点;

  • 真正的“果”是由于这些因素汇聚到一起以后产生的,我们常常忽略这个“汇聚”的过程。

就像被认为是“微生态领域里的泰斗”康白教授,是他最早发现了抗生素的危害,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是一个结果,但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生态性、网络性的。任何只针对某一个因素的治疗,都可能是无效的,有时候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治疗伤口的感染,但也会破坏人体内的菌群。【中医是否也讲究这种全局性,而不像头痛治头足痛治足那样】

里面举了的例子非常形象,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

  • 茵”字里面包含了中国人对“因”的理解。“茵”是草席的意思,草席需要纵横交错的草交织在一起,所以草席(茵)就是一个结果,但里面又包含着原因(要素的汇聚),单有横的草或者竖的草都不是草席,所以我们将一个现象或一个结果都归因成一个原因或者几个原因也是不对的。需要要素的汇聚过程。

  • 就像机械里面的零件单独看没什么作用,当所有零部件用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会发挥出另外的巨大的作用。

  • “机会”的意思也类似,机会是多种要素汇聚到一起才成为机会,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人准备的就是这些要素,只有这些要素准备好了,就在要素汇聚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机遇,就成为成功的机会。

【所以说,成功不是等到这些成功要素都具备了就能成功,成功人士分享出来的经验,就是这些成功要素,但如果我们按照这些要素做了,还是可能不会成功,因为我们只看到我们能看到的要素,而没看到这些要素的汇聚过程,是如何汇聚,成功人士也可能看不见。这些要素虽然跟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还是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
钟型事件与云型事件
◆◆

结果=一连串的事件,从上一节我们了解到,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果就做什么因,首先要知道想要做成的事件是属于什么事件:

  1. 钟型事件:就像一个钟表的形状和结构,因为要素的数量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是固定的,所以结果是固定的。【就是1+1=2这么简单固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 云型事件:(占主要)一场足球比赛就像一团很大的云。这块云从空间上看,它的形状是不固定的。从时间上看,它的每一刻状态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这块云的形状不一样。最后,这块云是分散为很多小碎片的云,还是进一步聚集变成雨,这个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

怀才不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听过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等等,都是错误使用钟型事件的思维来理解云型事件。

◆◆
自己才是“良机”的真正出品人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