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文】图解:不插八一秧

最近(七月中旬以来),一篇关于南方人搞双抢的回忆文章(其实是旧帖子)在不同的网络媒体上以不同的作者面目示人。该文回忆了往昔岁月里的农村双抢的艰辛,满载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又不乏小文人的浪漫色彩。

其实,真正要你重新经历一场双抢,你就浪漫不起来了。今天,我仅以插秧为例,权作解读吧。

“不插八一秧”,是南方双抢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八一以后,稻谷的打场、收晒等活儿要跟天气赛跑;以交秋(立秋)为界,要分别完成头三田和后三田的头道脚的薅秧,然后就是施肥保水,都是赶季节的活儿。

耽搁一天,也许就耽搁了一季。所以双抢插秧,讲究速度和效率!

1.盘田

有句歇后语叫做“青石板上栽秧——底子厚”说的是基础扎实,功夫深。插秧要反其道而行,越是烂泥扶不上墙,越是插秧的好田地。

所以,插秧之前,盘田的工作很重要。

第一遭:牛犁。板结的土破开、松动、翻面,由农家伙伴耕牛拉着犁铧一厢挨着一厢地干。

第二遭,机耕。拖拉机装着犁刀,会绞碎土块、杂草、谷兜子。

第三遭,耖土。犁、机过后,牛再来一遍耖子,把高处的土赶往地处,把厚重的土捣碎、拌匀。

第四遭,人力。牛和拖拉机到不了的地方,达不到的效果,还得人一锄头一锄头地挖。

一钉耙一钉耙地捣。

弄到这样,才可以插秧的。

比如这丘田,水太深,秧的一半在水的下面了。这丘田没盘好。

又比如这丘田,貌似不平整,但水浅、泥稠,好插秧。

这丘田,也好插秧。所以大伙儿都来这里赶趟儿了。

这是一丘沙泥田,插秧的时候最容易磨破手指头。浠水人插秧季节都备有一种橡胶材质的指筒,其实就是指头套。

看看现代插秧机在怎样的泥田里工作,就知道插秧最理想的水田是什么样子。

2.扯秧

扯秧要赶在插秧之前,备足秧,保证插秧的供给,保障插秧的速度和进度。扯秧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技术活儿,男人干不好,太毛糙,年轻人干不好,不细致。一般是婚后妇女最擅长。

三个女人一台戏。扯秧的秧苗田里,最热闹。但是她们嘴上不停,手上也不会怠慢的。

一个女人是否手脚麻利,看她身后的秧棵把子数量就知道。

一个女人干活儿是否细致,看她扯的秧根部泥沙有没有汰净就知道。

一个女人扯秧是否高校,看她扯秧的坐具就知道:四脚坐凳坐着稳定,但是移动麻烦,省力并不一定高效。

浠水人扯秧坐这个:独脚凳。看似不平稳,但是可以兼顾四方,移动灵便,效率就高很多了。

官人,你这样翘着屁股扯秧,不到一分钟你就累趴下啦!(官人说:我摆拍的,几秒钟就行)

3.打秧

打秧也叫分秧、抛秧。扯好的秧,挑到盘好的田里,要均匀地分散于水田之中,不能堆在一起,让插秧人来拎。

挑秧只是力气活儿,抛秧才有技术含量。看老哥抛秧之前做的功课:腰上绑了绷带,别以为他腰不好,而是他知道,抛秧要靠臂力,更要靠腰力。

不会抛秧的,即使你年轻力壮,也只能提着秧棵,一个个地往田里送。

抛秧不匀的话,还得下田去,分拣。

下到田里,也不一定走遍每个角落,能丢会抛,就是绝活儿。

田埂上这姐们不是在偷懒,实在是她田里(身后)的秧没跟上,她在等秧来。这就是打秧(抛秧)的家伙,心里没有哈数,抛少了。

现在种懒田的人们也会抛秧。但是这种抛秧是一把散开,无需插秧。秧苗自会落地生根。

4.气势

人多好种田,人多力量大。插秧也是这个理儿。

一人插秧未免有点冷清。

二人插秧可以结伴而行。

三人插秧可以搞点竞争。

5.样势(样式)

曾经的农业八字方针是: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其中那个“密”强调的是庄稼植株之间的行间距(空间密度)。人民公社时期插秧是有一个叫滚趟儿的工具,从东往西一拉,一丘田就画出了横的竖的道道,横竖的交点就是插秧的地方。后来人们嫌麻烦,凭感觉插秧,横行竖行大致清楚就可以了。

浠水人插秧,多见的还是习惯于从左至右地横行插秧。

这叫竖行插秧。

这叫横行插秧。

就在一丘田里,插直行的有、横列的也有,都有!实在是有点意思。

这是前进式插秧,少见啊!

这还是前进式插秧。差点要颠覆了我的世界观。

6.架势

插秧是标准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自然是最累的农活儿。不得技术要领,插秧累死还得不到人同情。

这种插秧姿势基本正确,但是他的身体上下起伏很大,会很累的。

这种姿势有两个弊端:拿秧的手和插秧的手隔得太远,速度上不去;左手肘部撑在左膝盖上(浠水人称之为“打除儿”),貌似减轻了上半身的压力,其实加重了腿部的承受力,一样会很累的。

画面中的三位,只有中间这位,手法和步法比较规范:拿(送)秧的手和插秧的手保持在一起,而且离泥面约有一拳的空间;秧插到身体的左前,重心左倾,右脚轻轻抬起,后挪一小步;秧插到身体的右前,重心右倾,左脚轻轻抬起,后挪一小步。两腿间距始终保持宽过双肩。

会插秧的人,基本都是弓着身子的,解秧、分秧、送秧、插秧,动作连贯,一气呵成,都不会直起身子站着完成。

这个学生伢儿插秧的确外行:一是手肘撑在膝盖上部了,上文已说这种架势不省力;二是她插的秧是笃苗儿秧(直着的),看上面诸图会发现,会插秧的人,秧苗斜飘着的。笃苗儿秧泥里的部分插得太深,不利于秧苗的二次发育。

细伢儿只会栽秧,不会插秧,就当是娱乐吧。

这群公家人插秧,人也直起了身子,秧苗也笃起了身子,权当他们是来学插秧而已,不可当真。

妹纸,你这是扯秧还是插秧?插秧吧,貌似身子底下没地方可插;扯秧吧,为什么还要带出那么多泥?

这几位妹纸,插秧的基本架势首先就是双腿叉开,你们不适合!

完了完了,照后面三幅这架势,不插八一秧,恐怕不可能了!求求你们起来吧,田里的活儿,还是咱土包子农民在行!

你们实在想要帮助俺农民,等大家收工了,过来给他们揉揉肩泡泡脚吧!

(0)

相关推荐

  • 农忙●双抢||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文 | 何优秀 七月,盛夏.看天空阳光灿烂,骄阳似火.不由地把年少的思绪拉长,记忆中那挥之不去的双抢时节,蓦然又清楚无比地浮现在了脑海-- 在我们汝城那些年,水稻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 ...

  • 【福建】李嘉昶《我学会了插秧》指导老师:胡莉莉

    我学会了插秧 南门学校四年级 李嘉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校园中回荡的朗朗书声,勾起了我的回忆. 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妈妈带着我和樊登读书会的小书友们 ...

  • 【消暑文】我们都是向阳花(下)

    【消暑文】我们都是向阳花(下)

  • 【消暑文】我们都是向阳花(上)

    我们都是向阳花(上) 1.好大的晒场 太阳晒进谷子里 热浪蒸在衣襟里 汗水流进脖子里 笑容留在梦乡里 用丰收铺开金黄的卷轴 用双脚划出最美的线条 最高明的画家 也画不出这灿烂的图景 孩子们放假了 操场 ...

  • 【消暑文】虫儿飞

    【消暑文】虫儿飞

  • 【消暑文】粗茶淡饭养人嘞!

    我生在浠水乡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胡子里长满故事, 憨笑中埋着乡音.... 一.大米和面是主食 清水粥.一吹三层浪,一吸九条沟.儿时的早饭,就是清水粥为主.熬粥时候,粥汤噗出,在过边上结起来的& ...

  • 【消暑文】“交秋”三题

    一.秋水宜人 立秋之日,正是夏秋交接之时,所以浠水人也把立秋节气称作"交秋". 立秋这天除了贴秋膘.啃秋.戴楸叶.喝红豆汤,中国各地还有不痛的习俗. 咱浠水,交秋这一天最大的事件莫 ...

  • 【消暑文】早点拾萃,不饱不归

    前言:前天推文<早点大荟,包您开胃>,承蒙诸君指点,言及拙文对早点的归类挂一漏万,确实如此.当时也是即兴而为,来不及梳理归整,仓促成文,故有诸多疏漏.今再补一篇,算是回应.以后或许还有下文 ...

  • 【消暑文】“头头是道”的浠水话

    【消暑文】“头头是道”的浠水话

  • 【消暑文】早点大荟,包您开胃

    早点大荟 (学写微型诗) 拌面 浴沸水,淋热油 素到一清二白 雅做阳春白雪 稀饭 或稀或稠白米粥 男女老少不忌口 一碗就够 南瓜粥 红薯饭,南瓜汤 犹忆当年老井冈 南瓜是主粮 豆浆 看得见的蛋白 闻得 ...

  • 【消暑文】浠水人度夏,各有各的招······

    浠水人度夏,各有各的招······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里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要说这炎炎夏日咱浠水老家人消暑度夏的那些招数来,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