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讲评】高手用光指南 第1516讲?

津门网推荐搜索

新手入门
风光模式
单反镜头

让我们层层深入,用下面几个实例,逐步介绍环境人像摄影用光的艺术。

实例一

  • 照片用光分析

实例一中,摄影师使用了逆光的方法,模特的头发被温暖的阳光勾勒出漂亮的轮廓;并且,当阳光照射到书本上,由于白纸可以反光,模特的脸庞被书本反射的光线照亮,显得红彤彤的,从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而篱笆墙却处在阴影下,显得很暗,和亮处的模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和突出了主体;另外,部分草地被阳光照亮,显得很是翠绿和生机盎然。

这张照片告诉我们,为了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在使用逆光拍照时,要注意背景的选择。

实例一

  • 再来看看主体的摆姿

模特侧身席地而坐,由于是侧身,模特身体的曲线得到了完整的展现,特别是腿部,略微弯曲,曲线很优美,显得得很修长;模特的上半身脊背挺直,显得很有精神,略微前倾的姿态也很优雅;书本作为道具也利用的很好,让模特的双肩和手部的动作变得很自然,身体的整个姿态不显得僵硬和做作。

而相同场景下的另一张照片,没有采用逆光拍摄,不仅模特的头发边缘没有了通透温暖的的光线,而且模特和周围的环境也失去了光比,画面缺少了层次感,显得很平面。见下图。

实例二

  • 照片用光分析

这张照片的用光和实例一相同,侧逆光穿透模特左边的头发,让它变得通透和明亮,在模特身后暗色背景的衬托下,愈发明显,犹如燃烧的火焰,显得非常漂亮。这里再重复强调一下,为了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最好选择和主体有较大光比的背景,这样不仅可以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还可以对主体形成衬托,让主体显得愈发明亮。

实例二

  • 再来看看主体的摆姿

模特身体朝向右前侧,而面庞却转向了镜头,避免了在同一个平面,这样就有了变化和动感。

模特表情沉静,不苟言笑,目光忧郁,在夕阳的渲染下,更显得画面气氛沉郁,从而传达给观众一种特别的情绪,而模特交叉的双手更加强了这个感觉,模特衣着的灰色调和背景的暗绿色调也同样传达了这个情绪。

实例三

  • 照片用光分析

这张照片用了侧逆光,也是局域光。从左上方照射进来的光线,不仅照亮了主体,而且穿透了上方的部分树叶,让树叶很有光感和立体感,非常漂亮,很有韵味;同时,它也打亮了背景中的雾气,使画面平添了几分浪漫和神秘,似乎有了仙气。

光线重点照亮的肯定是主体美女,连美女深身后的大坛子也受到了恩泽,可别小瞧这个大坛子,它是陪体,它和美女手中的酒杯(还是水杯?)有种必然的联系。当然,由于不理解摄影师家乡的文化,我也不能贸然揣测,总之,坛子被照亮肯定有摄影师的用意,因为纵观画面,摄影师的用光是细致和谨慎的,他绝不会浪费一点光线。

光线仿佛来自天堂,将主体美女照射得熠熠生辉,肤如凝脂,犹如圣洁的天使,由于侧逆光是具有方向的,也将美女塑造得立体感十足。现实中,有很多照片是采用顺光拍摄的,往往将主体拍得很平面,丝毫没有立体感,所以要多学习这张照片的拍摄手法。

照片中,主体美女被大面积的黑色包围,所以画面显得很简洁,同时,由于黑色的衬托,美女更显得明亮突出。

实例三

想要了解白平衡,我们还得从色温说起。

一、色温与白平衡

1.1 色温

一个理想黑体受热时会产生电磁辐射,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表面的温度用「色温」(color temperature)来描述,单位为开尔文(Kelvins),简写K。当温度较高(如高于9000K)时,黑体会发出泛蓝的「冷光」;当温度较低(如低于3000K)时,黑体发出泛红的「暖光」;当温度趋于中等(如6000K左右)时,则黑体发出「白光」。

如果觉得「黑体」太抽象,那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金属: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金属会发出橙红色的光,若继续加热,金属会发出泛白的光。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热化」便是引申于此。

辐射可见光的色相与黑体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可见,色温越低,光线越「暖」(偏红、偏橙),反之,色温越高,则越「冷」(偏蓝)。这跟我们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结构和热辐射各异,不同类型的光源发出的光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温。以下为各种光源所对应的色温(经验值):

图1-2

1.2 白平衡

在摄影中,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尽可能还原与场景光源一致的色温。这种用于平衡不同色温、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称为「白平衡」(white balance),简写为WB。之所以称为「白平衡」,是因为白光是中性色,处于色温值的中间。白平衡也称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图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色温对我们的摄影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需要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适应与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温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线色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眼对物体固有色彩的判断,在视觉理论中称之为人眼的色彩适应(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适应机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从昏暗室内一下走到阳光强烈的室外时,我们会感觉非常刺眼,眼睛无法睁开,但不用多久,我们的眼睛便适应了这种强度的光线,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体;此时,若我们再从室外走进昏暗的室内,我们会感觉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处的事物,需要过一会儿眼睛才能适应过来。

视觉理论指出:人眼的敏感度会因外界的视觉刺激的增强而减弱,反之亦然[1]。

我们来看图2-1,从上至下,大方块的亮度依次递减(白-灰-黑),小方块的灰度值保持不变,然而,当我们缓慢地从上向下观察时,小方块却呈现出「颜色逐渐变浅变亮」的错觉。

图2-1

不仅背景亮度会影响我们对物体的判断,背景的颜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现有两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个小色块,颜色分别为绿色、红色和灰度。一组置于蓝色背景中,另一组置于黄色背景中,如图2-2所示:

图2-2

仔细观察左右两组的小色块,横向对比,你会发现,原本两组颜色一样的小方块,但我们感知到的色彩却有差异:

在左侧的蓝色背景中,小方块的颜色显得偏黄、偏深;而对比右侧的黄色背景,相同颜色的小方块却显得更蓝、更浅一些。

对于这种色彩现象,色彩视觉理论的解释为:当背景色(观察条件)改变时,同步对比(Simultaneous contrast)会产生一种刺激,从而导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发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线的色温对主体颜色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数码相机是如何校正色温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实验。光源为阳光的反射光,室内无其它光源,主体为纯白色物体。在光源和主体不变的条件下,仅仅改变相机的色温值,在室内拍摄同一个物体:

影像君将相机色温值设置为10000K(可调最大值),对着白色物体拍摄,画面如图2-3所示:

图2-3

再将相机色温值设置为2500K(可调最小值),对同一个主体拍摄的画面(如图2-4所示):

图2-4

通过对比两张照片,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尽管光源和主体都一样,但相机色温设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两种截然不同感觉的画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说明了这两个色温值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导致了原本白色的物体出现了严重的色偏。

数码相机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这样的:

当色温值为某个给定值时,相机的系统会进行色温反向补偿,使其达到中性色温。如上述的10000K,相机认为此时色温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温,但往往容易「过度补偿」,导致白平衡朝低色温过度偏移,直接影响就是致使画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机设置为自动白平衡(AWB),系统通过感应判断画面中色彩所占的比例,若暖色(橙、黄、红等)比例较高,系统就会通过提高色温进行补偿,结果画面会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或光源有明显色彩倾向的场景中,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往往并不能准确还原场景的光源色温。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与场景光源色温一致、符合观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相机设置和白卡(灰卡)。

3.1.1 相机设置

如今的数码相机都会内置「白平衡」功能。该功能本质上是提供多种预设或手动的色温方案。进入白平衡菜单,会有以下一些常见图标:

图3-1

我们大概可将其分为两部分:前三个白平衡为手动色温方案,余下为预设色温方案。

对于第一部分:

(1)自动:自动白平衡本质上是一套「估测算法」,其色温范围介于3000K~7000K之间。它通常适用于阳光灿烂(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场景)的室外环境,在其它场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动白平衡」并非是一个非常智能或精确的色温方案。

(2)自定义:所谓自定义,是指当你在某光线条件下拍摄了一张相片,相机会记录下相应色温值并应用于你拍摄的下一张相片中。

(3)开尔文:提供一个2500K~10000K的色温范围,适用于有经验的专业摄影师。

对于第二部分,则为相机提供的常见6种光源的白平衡预设值,对应的色温值可参见第一节内容。

下图(图3-2)为包括自动白平衡在内的6种模式下所拍摄的照片,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一下:

图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们在拍照时可以根据场景的光源及光线条件,评估使用相应的白平衡。判断是否使用了正确的白平衡,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现的色彩倾向是否与我们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们前面已经知道,眼睛容易对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产生适应,因此这种判断虽然方便但并不准确。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摄的画面中存在白色区域,可直接作为白平衡的参考点;若无,则可自制一张便携的纯白(灰色亦可)卡片,作为中性色温的参考点。方法很简单:

设置一个白平衡值,将白卡置于镜头前,与拍摄主体合拍一张,观察当前色温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无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则说明所设置的白平衡有误,应重新调整。

图3-3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图3-3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种前期调节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烦,可以通过后期软件去校正。

3.2 后期处理

3.2.1 手机端

手机端的图片编辑App有很多,这里以主流的Snapseed为例。

在Snapseed打开一张素材(如图3-4),果盘大面积的黄绿色反射光,致使手机的自动白平衡出现了「误判」,照片整体偏绿,橙子表皮显得暗淡无光。因此我们需要纠正这种色偏现象,以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图3-4

点击工具-白平衡,进入白平衡调整界面,点下方的「吸管」工具并移至画面中的灰色区域进行采样,吸管周围的圆环颜色即为当前采样色。如图3-5所示:

图3-5

可以看到,偏绿或偏冷的现象有所缓解,主体(橙子)的颜色恢复至我们平时肉眼所观察的水平。

3.2.2 电脑端

电脑端的后期处理,本文以Lightroom为例。

在Lightroom中导入图片素材,点击「修改照片」进入编辑界面。观察右上方的直方图,我们不难发现,照片存在「高光偏绿、暗部偏蓝」的色彩倾向。如图3-6所示:

图3-6

我们的调整思路依然和手机端一样:找到一个近似的灰色区域作为我们的中性色温参考点,利用吸管工具自动校正白平衡。

点击并移动吸管工具,在橙子表面找到一个偏灰(因为画面中没有纯白的区域)的区域作为中性参考点。这个「中性点」可通过观察吸管旁边显示的RGB值获得——R、G、B三个数值越接近相等,色彩越趋向中性。如图3-7所示:

图3-7

可以看到,校正白平衡之后,高光的绿色收敛了一些,橙子恢复了橙黄色,暗部也少了一些冷色。白平衡校正前后对比如图3-8所示:

图3-8

如果想减少色温校正带来的色彩畸变,或者获得更大的色温调整范围,建议前期拍摄时使用RAW格式,当然,前提是你的相机支持此类格式。

快门这个词在摄影中并非是单一的意思,它具有两重意思,其一说的是一种相机里的机械装置,其二说的是一种曝光参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作为相机装置的实体快门。它是一套在相机中的组建,由好几个部件构成。我们最常接触到的,能直接看到的就是快门按键,它是相机上最常用的一个按钮,位于右手食指放置的位置。

这个按钮是控制快门激发的装置,只是充当一个“开关按钮”的作用。它分为两段式设计,可以半按实现对焦、曝光锁定等作用,完全按下可以触发快门开合。而相机内部的快门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类似于一扇门的装置,通过幕帘由好几片机械叶片组成,放置在cmos感光元件或胶片和镜头之间,起到遮挡光线或者让光线通过的作用。我们日常使用的数码相机如果不拆开的话,根本看不到这个类似门一样快门幕帘装置,而在胶片相机上可以轻松观察到,只需要打开胶片相机的后仓盖,这个快门装置就暴露在我们眼前了。

这个快门幕帘可以通过关闭、开启的方式来控制镜头里的光线照射到感光元件上,从而将影像通过感光元件记录下来。关闭时的快门是这样子:

在关闭状态的快门,将镜头投射进相机的光线阻隔,光被阻隔后不能到达cmos或者胶片上,相机这时候是不能感光拍照的。而当按动快门按键的时候,快门幕帘就会打开,这时候镜头里的光线就会直接照射在cmos或胶片上,影像也就投射在了感光元件上。

通过快门的开、合可以控制相机的曝光量,怎样控制呢?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种快门的含义——快门速度。快门速度是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感光度中的一员,它是怎样控制曝光量的呢?很简单,它是通过快门幕帘开启和关闭的时间来控制曝光量的。

当快门开启后,光线可以从镜头投射到感光元件上,那么当快门再次关闭的时候,再次切断光线,完成一张照片的拍摄,那么开启快门与再次关闭快门之间的时间就是快门速度的概念。快门速度快,说的是开启时间非常短,比如1/1000秒的快门速度,说的就是快门从开启到再次关闭只用了1/1000的时间,一刹那就完成了这个动作。那么这样很短时间内进入到感光元件的光线就会比较少,因为通过快门的时间短,就好像一个水龙头只开了一下,出来的水肯定比开了半天的水要少。同样道理,慢速快门,比如10秒的快门,这时候快门会开启10秒才关闭,这期间光线一直可以进来,光量就比高速快门要多得多。通过控制快门开合的时间长度,就可以让照片的曝光量增加或降低,这就是快门速度这个参数的意义所在。

第一步、什么是ISO?

翻译过来叫做国际标准化组织,但知道它的名字并没有什么用。为了更好的理解摄影中的ISO,我们应该先简单了解一下摄影史。

ISO来自哪里?

随着胶片感光度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两种常用的标准DIN和ASA(美国标准协会),到1987年,ISO将这两种标准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国际通用感光度标准。

这是什么意思?

ISO只是一种分类胶片速度和光敏感程度的方法。它们通常在胶片时代的数值是在50、100、200、400、800、1600、3200之间。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这些数字的增量都是按照倍数递增或者递减的。从ISO100增加到ISO 200,胶片的灵敏度减半了,从ISO200减小到ISO100,胶片的敏感度可以翻倍。

在数字世界,同样的数字仍在使用,唯一的区别是我们使用的是数字传感器,而不是胶片了。单反相机上的ISO往往远高于ISO 3200。而且也可以敏感度的变化也不需要按照倍数增加。例如,在ISO 400和800之间可以将ISO分成三份增加。

ISO是做什么的?

在摄影中,决定选择ISO大小的因素:可用光量,以及您想拍摄的内容。建议使用较低的ISO值拍摄,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最佳质量和较少的噪点/纹理的照片。

你拍摄的环境决定了需要使用多大的ISO值。如果您在夏天拍摄室外,由于光线充足,您应该使用ISO 100。但是如果你在室内拍摄,这个值可能会选择ISO 800,甚至更高。

理解ISO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是使用曝光三角形。

例如,目前的拍摄参数是ISO 400(f / 16)和快门速度1/400,然后如果你想要拍摄出更小的景深效果。你首先要将光圈降低到f / 8(两档)。这时我们要保持相同曝光量,您必须减少ISO(2档)或将快门速度提高2档,将ISO值从400降低到100即可。

第二步、ISO如何影响曝光?

ISO的值类似于快门速度,在增加一倍时,曝光也随之增加一倍,它们彼此成比例。较低的ISO的值会产生较低的曝光量,而较高的ISO也会产生较高的曝光量。请看下图:

照片按以下顺序显示:100,200,400,800,1600,3200。光圈和快门速度在这些照片中保持不变。只有ISO改变,以便您可以看到它对照片的影响。其中最理想的曝光是ISO在800的时候。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只是单纯的改变ISO,照片的曝光也会随之改变。

第三步、ISO如何影响照片质量?

ISO的数字越小,照片的质量越好。通过增加ISO值,您可以有效地提高曝光量,但随之而来的是照片中的噪点和一些细节会减少。

数字越低=灵敏度越低=照片质量越好

为了更好的理解,下面的实验中为了获得相同的曝光,会改变光圈和快门速度值,ISO会按照100,200,400,800,1600,3200变化,从而更容易比较ISO质量的差异。

如您所见,数字越大,噪点越多。有一些软件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但你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一般具有较大尺寸的传感器的相机能更好的处理噪点,因为它们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照片中。随着技术的改进,噪点的影响在高质量相机中会越来越小。

第四步、何时,何值?

1. ISO 100-200:您希望照片具有细腻的细节和最好的质量。这适合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使用,在夜晚或者低光环境下要选择此值拍摄时,最好使用三脚架。

2. ISO 200-400:适用于稍暗的环境,例如在阴凉处或室内明亮的场景拍摄。

3. ISO 400-800:室内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可以选择此范围。它有使背景产出更加均匀的曝光。

4. ISO 800-1600:拍摄活动或者会议室,由于现场经常会出现光线不充足的情况,而且不能使用闪光灯,这时可以使用此范围。

5. ISO 1600-3200:有时需要在低光照条件下使用它,例如室内会议等情况,不能使用三脚架和闪光灯。

6. ISO 3200+:对于大多数相机而言,在此范围内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噪点。

以上都为建议参数,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0)

相关推荐

  • 如何把你的二次元美少女手办,拍出让人流口水的感觉?

    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很多人觉得手办这玩意儿,除了摆着那里看,还能有什么用?我就想反问,你还想怎么"用"?我表示怀疑. 手办本身就是收藏品,是装 ...

  • 【蚂蚁课堂】三十七:如何拍花灯?

    每年元宵节,各地都会有好看的花灯. 曾经有个粉丝说是否可以出一期如何拍花灯的教程,蚂蚁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于是就有了今天拍花灯的教程,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学到一些技巧,拍出更美更好看的花灯. 对于很多新手 ...

  • 手机拍照专业模式ISO, S, AF怎么用?三分钟了解

    哈喽大家好,我是励志要做专业摄影师的小王,目前还在学习阶段,希望可以跟各位共同学习.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每次拍照都想让自己显得专业一点,于是就会打开手机相机的专业模式,但是看到具体内容的时候一脸懵,完 ...

  • 【摄影讲评】利用逆光拍风光照片 第1480讲?

    津门网推荐搜索 照片点评 构图技巧 小白入门 摄影是操纵光的艺术,但是有一种"光"是我们在拍摄时应该尽力避免的,那就是逆光.在许多情况下,逆光是一种不必要的画面效果,比如建筑等商业 ...

  • 【摄影讲评】光圈入门 第1530讲?

    摄影新手刚入门首先要学的是曝光三要素,那就是光圈.快门.感光度.今天我们就先来详细讲解光圈! 一.什么是光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 ...

  • 【摄影讲评】如何突出主体 第1450讲?

    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这8条实用经验技巧,进行主体的突出. 主体的地位: 主体是指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希望重点表达的对象.主体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多个群体,在一幅照片中,清晰的主体起到引起观者视线并完 ...

  • 【摄影讲评】全景拍摄怎么拍 第1446讲?

    津门网推荐搜索 相机使用 作品点评 人像构图 观察场景光比 手机全景模式默认的方向是从左到右移动,但是如果场景左右光比反差比较大,就容易出现高光过曝的问题.另外,如果手机支持手动拍摄的话,可以通过设置 ...

  • 【摄影讲评】烟雾拍摄技巧 第1428讲?

    烟雾,是一种介于 "有形" 和 "无形" 之间的物质,如果你能用相机记录下它的瞬间形态,会收获许多惊喜--你在每次按下快门之前,都无法预料会拍出什么样的作品. ...

  • 【摄影讲评】动态摄影怎么拍 第1582讲?

    EOS-1D X Mark II / EF16-35mm F2.8L / 1/40秒 F18 ISO50 首先看看老猫的设备,我从一接触摄影就使用佳能相机,从早期的EOS 5D.EOS 1D Mark ...

  • 【摄影讲评】黑白人像怎么拍 第1418讲?

    黑白摄影具有独特的表现力,黑白摄影具有光影的魅力,在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摄影爱好者迷恋上黑白摄影,这是对黑白摄影的肯定,也这对黑白摄影回归的向往,摄影爱好者,看到了黑白摄影发展和未来,力图从黑白摄影的 ...

  • 【摄影讲评】如何取景 第1616讲?

    什么是取景?先来思考下 取景,拍照最关键的一步,通常也是很多人不重视的一步.取景不对,从一开始我们就偏离了拍摄的主题,拍摄出的照片题材平平,也就没什么特点.所以并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题材都可以去拍 ...

  • 【摄影讲评】商业人像拍摄方法 第1618讲?

    对于商业摄影摄影师来说,拍照的相机就像是战士手中的武器,必须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还要能随时应对突发的需求,可以有啥用啥.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又一定会选最优秀的那一款,换句话说,我们对器材性能的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