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疑难病症诊治汇编
目录
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消化系统-- --胃癌--胃下垂--肝硬化腹水--原发性肝癌--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病毒性肝炎--泌尿系统--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造血系统-- --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心血管系统---高血压--高脂血症--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大动脉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科-- --阳痿--雷诺病--尿石病--骨质增生症--精液异常症--乳腺增生病--化脓性骨髓炎--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前列腺炎--阴茎异常勃起--功能性不射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肤科-- 疣--斑秃--湿疹--酒渣鼻--银屑病--白癜风--荨麻疹--多形红斑--寻常痤疮--结节性红斑--神经性皮炎--妇科-- 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儿科-- --遗尿--脑积水--智力低下--脊髓灰质炎--五官科-- 白内障--鼻咽癌--慢性咽炎--视神经萎缩--感音性耳聋--内耳眩晕病--复发性口疮--原发性青光眼----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肥胖症--尿崩症--席汉氏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良性甲状腺肿瘤--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结缔组织及免疫性难病-- --硬皮病--白塞氏病--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AIDS)---神经及精神系统难病-- --中风--癫痫--脊髓炎--震颤麻痹--重症肌无力--三叉神经痛--脊髓空洞症--坐骨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红斑性肢痛症--遗传性共济失调
-支气管哮喘
概 述
支气管哮喘(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难伴哮鸣
音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慢性病。本病多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体内多种因子激发下发病。但
其确切病因,迄今还未完全弄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的方法和药物。
在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描述了小儿哮鸣的病因与症候。汉代张仲
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发病特点,所制小青龙汤,越
婢加半夏汤等,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唐宋时期,无论对本病的临床症候及方药治疗都
有进一步的认识。至金元时期,自《丹溪心法》一书开始,将哮喘独立成篇,并提
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代戴原礼
就本病病因,明确提出宿根之说。清代对哮病的认识有更大进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将
其概括为:内有壅塞只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在辨证论上,《医宗金鉴》
将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在治疗上,不少医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对前人经验进
行了总结和整理。
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资料,首见于1954年。50年代中后期在发掘继承古方(主要
是含砒方药)和民间验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有益的探讨。60年代,本病治疗进
一部引起中医界的注意,报道病例的样本数显著增加,往往多达百例以上。对本病的辨
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研究上,有较大进展。应用气功治疗哮喘,在这一时期达到鼎
盛,从疗效到机理都作了较为客观的观察。另外,以体针为主的各种穴位刺激法也被应
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病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是在70年代末期之后,一方面是,从病因病
机、辨证分型直至疗效评价的认识渐趋一致;另一方面,针对本病症情复杂,容易复发
的特点,治疗方法则日趋多样,专方治疗和针灸疗法,已成为当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
之一。同时,在治疗效果上,已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据对公开报道的临床资料
统计,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医防治哮喘的机理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曾观察施行气功治疗患者的尿17一酮类
固醇含量的变化,认为其疗效的产生可能与增加肾上腺皮质的血流有关。80年代以来,
广泛开展了内分泌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
成果。如发现应用补肾法,能调节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提高受外源性
激素抑制的垂体——肾上腺轴的兴奋性,由此而获得哮喘的远期疗效。另外,通过血液
流变学测定,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和临床所见的瘀血证表现,与多项血液流变学
指标异常有关。
分型治疗
(1)发作期
①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处方:射干10克,蜜炙麻黄15克,桂枝9克,五味子9克,干姜9~15克,制半夏30克,
白芍30克,细辛6~9克,甘草9~15克。
加减:寒痰粘稠加旋复花9克(包煎),白芥子9克,莱菔子30克,苏子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94例,结果临床控制45例,显效35例,有效3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88.3%。
常用成方:小青龙汤、三拗汤、射干麻黄汤等。
②热哮
治法:宣肺清热,涤痰止哮。
处方:麻黄15克,杏仁15克,石膏50克,甘草15克。
加减:痰多加川贝、桔梗、陈皮;咳嗽重加前胡、金沸草、白前;喘重加地龙、桑白
皮、旋复花(包煎);发热重加大石膏量,另加黄芩、知母、双花;喘息缓解期加冬
花、紫莞、五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261例,临床控38例,显效140例,有效72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95.8%。一般而言,热哮的临床控制显效率不如寒哮。
常用成方:白果定喘汤、猴枣散及越婢加半夏汤等。
(2)缓解期
①肺虚
治法:养阴益气,补肺止哮。
处方:太子参9克,麦冬9克,五昧子5克,陈皮5克,苏子9克,地龙9克,乌梅5克,磁
石30克,紫河车6克,补骨脂9克,桃仁9克。
加减:偏气虚加黄芪;偏阴虚加生地、沙参、冬虫夏草;阳虚加附子、肉桂;血瘀加
丹参、川芎;痰盛热瓜蒌仁,兼睥虚加六君子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0例,临床控制43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
92.5%。
常用成方:百舍固金汤等。
②肾虚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平喘。
处方:熟地、丹皮、泽泻、补骨脂备10克,茯苓、五味子各12克,山药20克,出茱萸15
克,胡桃肉15克。
加减:偏肾阳虚加附子、肉桂、蛤蚧;偏肾阴虚加女贞子、石斛;咳嗽痰多加杏仁、
苏子、半夏;食欲不振加神曲、山楂。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热服。
疗效:用上方治疗38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另外,
用温阳片(主要成分为附子、生熟地、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等)内服(每次5片,每
日3次)共观察82例,结果临床控制8例,显效4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9%,对肾
虚型有较好的效果,并发现有预防发作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证实温阳片可调节这类病人
内分泌失衡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都气丸、人参蛤蚧散、蛤蚧定喘丸等。
- 支气管哮喘 -
专方治疗
(1)石英冲剂
组成:蚤休15克,旋复梗15克,麻黄9克,紫、白石英各3克,皂荚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将上药浓煎成浸膏后和人珍珠层粉3克,制成冲剂,分为4包,每包含生药20
克。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哮喘发作时,半夜加服1包。连服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哮喘118例(支气管哮喘4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75例),结果临床控制5
例,显效33例,好转7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2)麻杏店甘茶汤
组成:蜜炙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细辛2克,茶叶6克,生姜3片,大枣4枚,
炙甘草4克,桑白皮15克,白果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4例,结果临床控制6例,显效3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87.5%。
(3)龙胆截喘汤
组成:地龙20克,胆南星15克,北杏仁15克,瓜蒌10克,枇杷叶12克,桔梗15克,川贝
12克,防风15克,甘草8克。
加减:寒痰加款冬花12克,细辛10克;热痰加连翘15克,制南星15克;喘重加葶苈子15
克,苏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96例,其远期疗效如下:临床治愈28例,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7.9%。
(4)治哮灵片
组成: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7.5克,射干2克,侧柏叶2克,黄芩2克,白藓皮1
克,刘寄奴1克,甘草1克,苦参1克,细辛1克,川贝母2克,僵蚕⒈5克,桔红1克,冰片
0.05克。
用法:经科学方法,将上药浓缩制成糖衣片100片,每片0.1克(内含生蕴相当子0。25
~4汁,4~6岁每次4~6片,6~12岁每次6~8片,12岁以上8~10片。丑0个月为一疗翟°
疗效:共治疗523例,临床控制294例,显效122例,有效65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
92.4%。本方主要适用于小儿哮喘。动物实验证实治哮灵片有明显的止哮平喘作用,且
安全无毒。
(5)金水六君片
组成: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熟地10克,当归5克,胡桃肉20克。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方,研成细末,加赋型剂压片,每片含生药0.3克。服用方法,10
岁以内,按年龄每岁每次服1片;10岁以上每次服10片,均每日3次,开水吞服。或研碎
用白糖开水冲服。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在服药期间及服药后半年内禁食鸡、
鸭、鹅、鱼、虾等。
疗效:共治疗138例,其远期疗效,临床治愈45例,显效45例,有效88例,无效15例,
总有效率为89.1%。
(6)失哮散
组成:干地龙15克,炙水蛭10克,蜈蚣10克,蟾酥150克,炙皂荚15克,麻黄6克。
加减:偏寒者加五灵脂;偏热者加重地龙;便秘加生大黄;痰不盛炙皂荚减量。
用法:诸药干燥后研末,装人胶囊内。体格强壮者每服6克,体弱者每服3克,每日3
次,以参须煎汤送服。
疗效:本方主要适用于痰聚血瘀之哮喘患者。共治疗49例,临床控制及显效41例,有
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9%。
(7)麻黄雾化剂
组成:分为两组药物:①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苏子5克,桔红5克,甘草10
克;②麻黄5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双花20克。
用法:将上述每组药物加水煎煮2次,反复过滤和浓缩,取液 50毫升,装瓶封口备用。
前者用于寒哮,后者用于热哮。以超声雾化液进行口腔雾化吸入,每次雾化吸人时间为
40分钟,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60例。其中寒哮26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热哮34例,显
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老中医经验
王正公医案
曹×,男,13岁。哮喘史8年。近因受寒哮喘发作3天。咳喘气急,不能平卧,苔薄
白,脉浮紧数。风寒外束,痰阻肺络。先拟辛温达邪,宣肺祛痰。
处方:麻黄5克,杏仁9克,生甘草4克,荆芥9克,苏子9克,桂枝5克,紫菀9克,百部9
克,白前9克,僵蚕9克,蝉衣3克。5剂后,哮喘即平,苔白已化。原方去麻黄、苏子、
桂枝,加牛蒡子9克,前胡6克,南沙参9克。连服3周,哮喘未发。复除荆芥,加党参、
当归以益气养血,调摄本元,改用丸剂常服,哮喘多年未发。
按:王老认为,哮喘的成因多数由于幼年时期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时宣透,或过
早服用寒凉润肺止咳剂,使邪留肺系,肺失清肃,以致咳嗽迁延不愈,日久反复,肺气
受伤,邪伏于肺,渐成宿根,一遇气候骤变,或其他因素刺激,极易感受外邪,引动伏
痰而诱发哮喘。哮喘发作期的治疗要辨别感受外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以透
邪为主,佐以祛痰解痉。急性发作初期,以风寒束肺,肺气失宣症状多见,应辛温宣
透,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为基本方。三拗汤中麻黄辛温宣肺,止嗽散中荆芥解表祛风,
是审因求本之治。但需注意青少年患者往往一经宣肺达邪,风寒见证易转风热,此时应
除麻黄或减其量,而加人牛蒡子、前胡、桑白皮等清肺透邪之品。无论风寒、风热或痰
热、痰湿,都宜加虫类药物如僵蚕、蝉衣,以疏风解痉,化痰散结。此时,在宣透中加
一味沙参,以益肺气不恋邪。至缓解期,治法虽以养血益气、扶正培本为主,但仍须参
用数味宣透之品,以清透余邪。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际、孔最、大椎、定喘;配穴:肺俞、风门、膻中、内关。
操作: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鱼际、孔最,如效不显,继针或改用他穴。二穴
刺法为以1~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内,进针约3~7分,针刺得气后,针尖略向上,强刺
激施泻法,最好诱发针感至同侧胸部。亦可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20次/分,强度
以病人耐受为宜。留针20~60分钟。大椎、定喘,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去针后可拔
罐或加艾条温灸。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隔日1次,
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26例,有效率在69%~98.9%之间。
②艾灸
取穴:主穴:分3组。A.天突、灵台、肺俞;b.风门、大椎;c.大杼、膻中;配穴:身
柱、膏肓、气海。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体质虚弱者酌加备用穴。嘱患者正坐低头,暴露背部,标定
穴位,将预先制好的含少量麝香的黄豆大艾炷置于穴上点燃。施灸过程中,当患者感皮
肤灼痛时,术者可轻拍打穴周,以减轻疼痛。每炷约4~5分钟。待火熄后,再灸第二
壮。腹背部穴各9壮,胸部穴各7壮,颈部穴各5壮。灸毕贴以灸疮膏,每日更换1次。每
日灸一穴,4~5天为一疗程。每年在夏或冬季灸一疗程。
疗效:本法主要用于预防哮喘发作,共治疗1652例,有效率为70.6~94.4%。
③穴住敷贴
取穴:分二组。a.大杼、肺俞、心俞、天突;b.风门、厥阴俞、膻中、督俞。
操作:药物有二种。①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延胡10%,麻黄10%,上药研细
末,用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形硫1酸纸上备用;②毛莨、天文草(均为鲜叶)各取3~5
叶,捣烂成泥,加鲜姜汁调匀,做成直径2.5厘米的药饼备用。每次选1组穴和1组药物,
取准穴后,贴上药饼,周围敷以棉花,上盖消毒纱布,以胶布粘住。贴2~3小时,待有
灼热或微痛感除去药饼。隔9天后贴第2组穴。本法亦用于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贴敷3次为
一疗程,每年于夏或冬季贴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4434例,预防有效率为83.7~98%。
(2)单才验方
①椒目胶丸
组成:椒目。
用法:椒目榨油制成胶丸,每丸含生药200毫克。每次服600~1000毫克,每日服3次。
疗效:共治疗958例。即刻疗效:共观察172例,临床控制72例,显效30例,有效33例,
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78.5%;近期疗效:共观察786例,临床控制274例,显效181例,
有效208例,无效123例,总有效率为84.4%。少数病人有头昏、口干、恶心、胃不适。
②龙葵平喘片
组成:龙葵。
用法:为龙葵全草中提取有效成分,将浓缩的浸膏压成O.13克重的片剂。每次5片,
每日3次,小儿酌减。
疗效:共治疗244例,结果临床控制52例,显效32例,有效84例,无效76例,总有效率
为68.8%。本方有短暂厌食或恶心,但不影响继续服药。
(3)气功
功法:采用内养坐式呼吸法,体弱者初期可采用卧式。练功初期令患者“意守丹
田”,同时将一手置于脐部,一手置于胸部。在吸气时用意识支配腹部自然隆起,呼气
时腹部收缩,而控制呼吸时胸部活动。在吸气时用意识逐渐引导由浅到深,“气贯丹
田”,使膈肌运动幅度逐渐增大,并令患者逐步锻练在散步和说话时亦练习腹式呼吸,
以改变不良的呼吸习惯。
疗效:共观察22例,结果临床控制12例,有效10例。其中18例增加体重。
(4)食疗
①哮喘糖浆
组成:蕃瓜(亦称北瓜)1200克,饴糖1500克,生姜汁60克。
用法:将蕃瓜去籽洗净切成小块,煮透去渣留汁,浓缩后加入饴糖再熬10分钟,将姜
汁兑入搅拌即成。每日2次,每服15克,连服2月为一疗程。可用开水冲服。
疗效:共治疗75例,临床治愈或基本治愈40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
率为96%。
②截哮蛋
组成:新鲜鸡蛋7~10枚,健康人或患者自身24小时尿液。
用法:将蛋按顺序编号浸入尿液内,尿液应高出蛋面半寸左右。每天换新鲜尿液一
次,连浸3~5天。每天早晨,将蛋1允2枚煮熟,去壳空腹食用,连食一月为一疗程。一
般须3个疗程。
疗效:经临床验证对青少年患者有较好的远期效果。
- 支气管扩张
概 述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
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觇。在呼吸系统疾病
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
《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
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
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
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
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
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
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
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
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
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
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
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
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
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
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
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分型治疗
(1)肝火犯肺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处方:龙胆草10克,制大黄12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生
地12克,旱莲草10克,仙鹤草15克,白芨10克,黛蛤散12克。
加减:咯痰不爽加冬花、瓜蒌皮;气逆加金沸梗、苏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法观察64例,具体标明疗效的44例中,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
有效率为93%。
常用成方:泻青丸、清金汤等。
(2)痰热伤肺
治法:清泄肺胃,涤热化痰。
处方:桑白皮12克,黄芩10克,黄柏、知母各12克,栀子12克,杏仁10克,瓜蒌10克,
川贝母10克,金银花12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炒侧柏叶10克,白茅根15克,仙鹤
草15克,生大黄(后下)9克。
加减:风热重加荆芥、薄荷;痰热重加竹沥、海浮石、法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3例,其中45例具体标明疗效,临床痊愈及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7.8%。
常用成方:清胃散、银翘栀芩汤等。
(3)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止血。
处方:百合10克,麦冬12克,北沙参12克,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川贝10克,白茅根
15克,枇杷叶10克,地骨皮10克,旱莲草15克,炒侧柏叶10克。
加减:偏肾阴虚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偏肺阴虚加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气阴两虚
加生脉散合清金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4例,标明具体疗效52例,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常用成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专方治疗
(1)支扩成方
组成:参三七、蒲黄炭、甜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烊)、党参
各15克,海蛤粉、南天竺、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克,糯米60克,白芨120克。 用
法:将上药碾末,贝壳类如牡蛎等采用浸膏入药,制成散剂或片剂(每片含生药0.33
克)。散剂每日15克,分2次服。片剂,咯血时,每次15片,每日3次;未咯血时10~15
片,每日1~2次。1个月为一疗程。发病前或发病时均可服用。
疗效:共观察84例(其中54例为疑似支气管扩张症)。止血效果:显效56例,有效24
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5.2%;止咳效果(共76例):显效15例,有效32例,无效29
例,有效率为61.8%;化痰效果(共74例):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
为52.7%。表明本方以止血效果最佳。
(2)支扩系列片
组成:由4种片剂组成。①百合片:百合60克,白芨120克,蛤粉60克,百部30克;②半
夏片:生半夏75克(姜汁浸),百合60克,蛤粉60克,南天竹60克,百部60克,白芨135
克;③小蓟片:白芨90克,阿胶1Z0克,蛤粉60克,蒲黄60克,参三七60克,用小蓟草90
克取汁拌入;④止血片:煅花蕊石90克,血余炭90克,人中白30克,蒲黄炭60克。
用法:将上药按处方比例共研细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0.3克重的片剂。百合片适于一
般支气管扩张症;半夏片适用于咳嗽剧烈、痰多腥臭者;小蓟片及止血片都适用于止
血,前者疗效较佳,但价格较贵。后三种药片可据症配百舍片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5片。
疗效:共观察60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以疗程在1~2
年内效果为佳。
(3)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血余炭10克,
三七3克(吞服)。
加减:发热咽痛去地骨皮9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克;兼燥火加沙参、麦冬、天花
粉备15克;痰热加鱼腥草15~30克,贝母10克,黄芩10克;咯血大发作加炙黄芪寸太子
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53例,51例症状消失,服药最少5剂,最多18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4)凉膈散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克,连翘、栀子、黄芩各9克,蜂蜜18克 (兑入)。
加减:咯血重加茜草根、白茅根、白芨;胸胀痛加枳壳、瓜蒌皮;痰多加橘红、半
夏、胆南星、鱼腥草;阴虚去大黄、芒硝,加生地、沙参、麦冬、丹皮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后兑匀,分2次温服。
疗效:共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0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93.3%。
(5)加味补络补营汤
组成: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广三七粉3克(冲服),生赭石15克,乌梅15克,知
母15克,鱼腥草30克。
用法: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咯血100毫升以下者,每日1剂,分3次服;咯血100毫
升以上者,每日2剂,分4次服。
疗效:本方出自张锡纯之《衷中参西录》,共治13例,咯血症状消失12例,其中最少
服15剂,最多服40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6)益气化瘀膏
组成:党参、麦冬、生地、百合、陈皮、诃子、海蛤壳各100克,半夏、茜草、丹参各
60克,桃仁、五味子各30克,枸杞80克,煅花蕊石120克,川贝粉50克,三七粉25克,青
黛30克,阿胶150克,竹沥60毫升,冰糖500克,蜂蜜500克。
用法:将前14味药加水煎2小时取头汁,然后再加水煎30分钟,取二汁,把头、二汁混
合并浓缩至25oo毫升加入川贝粉、三七粉、青.黛、阿胶和竹沥,再煎30分钟,最后加
冰糖和蜂蜜收膏约3000毫升。每次服用15~20毫升,每日3次。
疗效:共治10例,服用本药2~3料后临床症状均消失。9例经随访,未复发。本方主要
用于病情缓解之后,发作期以辨证施治为主。
(7)五白雾剂
组成:白芨30克,五倍子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至200毫升,煎煮至50毫升左右倾出,再加水100毫升煎煮,过滤后将
两次滤液混合煎煮至20毫升,再过滤后,即倾人雾化吸人器之盛药杯内雾化吸人。
疗效: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及其他肺部疾患所造成的咯血,共治疗44例(包括10例支
气管扩张咯血病人),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9%。
老中医经验
潘澄濂医案
陈××,女,32岁。1959年2月初诊。患者于1956年开始咳嗽时轻时剧,缠绵不断至
1957年春发现咯血,每月发作3~4次,持续2~3天,精神萎顿,稍劳即觉胸胁腰背酸
痛。经××医院三次支气管碘油造影摄片,确诊为两侧性支气管梦张,不适宜手术切
除。现在症状为;患者久咳不己,咯血频发,但不发热,形瘦气短,舌质边尖红,苔黄
腻,脉象细弱。即投以百合固金汤合补肺阿胶汤加减之剂。连服2月后咳嗽减轻,咯血周
期延长,血量亦见减少。同年11月改服敛肺止血膏。
组成:潞党参90克,百合120克,生地黄120克,诃子肉90克,黛蛤散120克,花蕊石120
克,旋复花90克,竹沥、半夏各60克,灸兜铃60克,麦冬90克五味子30克,巴戟肉90
克,陈皮45克,炙甘草45克。将上药浓煎2次,取汁加阿胶150克,三七粉,川贝粉45
克,冰糖250克收膏。早晚2次,每次2汤匙,开水化服,每一料可服1月。一个疗程后,
咳嗽、咯血基本控制,于1960年2月,经x线摄片检查,较前见有好转。续服一疗程停
药,随访4年,咳嗽、咯血基本控制,体重增加。
按:支气管扩张乃久咳不止,肺气不敛,伤及血络,致气血受伤,阴精内耗,遵《黄
帝内经》“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的治则及景岳“咳嗽咯唾等血,无不有关肾”之说,
故以化痰敛肺、止血益肾为法则。先以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遏其势,复以敛肺止血膏
善其后。后方是在前方基础上加丹溪咳血方等化裁而成。具体治疗时应做到暴病不可荏
苒,沉疴不可速瘳的方法。并须据症加减,如脾胃虚弱加白术、淮山药;痰中带血加茜
草、藕节;气急去花蕊石,加海浮石等。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急性炎症,可暂停服
用。饮酒、劳累及情绪激动均能影响疗效,应加以注意。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大椎、天突、尺泽、丰隆。配穴:足三里、列缺、肺俞、肾俞。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咯血期,进针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缓解期,施
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周。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0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
②穴住注射
取穴:孔最。
操作:药用鱼腥草注射液。咯血期间取双侧,血止后用单侧。以装有5号齿科针头的注
射器抽取药液2~4毫升,快速垂直刺入穴位,再缓慢送针至得气,深约1厘米,回抽无
血,注人药液。咯血期间每日1次,每侧2毫升;缓解期隔日1次,左右交替,一侧剂量同上。
疗效:共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100 例,治愈93例;显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2)单方验方
①脑益嗪
组成:肉桂之有效成分提取物,药名为玉桂苯哌嗪。
用法:每日3次,每次50毫克口服。中等量咯血者加倍服用。近期疗程1周止血后,可
长期或间断服用。部分重症者可配合用抗菌素。
疗效:共观察44例,均为支气管扩张咯血,大部分病例在24小时内咯血量明显减少,
咯血完全控制时间为2~7天。本药的副作用为咽干、嗜睡,但多可耐受。
②白芨粉
组成:白芨。
用法:上药研末,每次2~4克,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1例,20例咯血停止,咳嗽及吐痰量明显减少,观察6~10个月,咯血未
发作。
③三叶青散
组成:三叶青、坤草。
用法:三叶青研粉,坤草炒炭(存性)研粉,分别过100目筛,两者按3:2混匀。日服3
次,每次10克。饭后开水送服。
疗效:共治疗6例,均在8天内咯血停止,1周内浓粘痰消失,随访3~5年未咯血,但遇
外感仍有脓痰。
(3)食疗
虎荞汤
组成:虎杖250克,金荞麦100克,猪肺1具。
用法:将上药加水炖后去药渣,服汤和肺脏,每日2~3次,每剂服3天。如无猪肺可用
猪五花肉代替。为巩固疗效,可将虎杖200克,金荞麦900克,水煎服2~4周。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支气管咯血,一般服2~3剂可止血。急性发作时,宜配合抗甲素抗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
概 述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
性炎性变化。老年人中发病率甚高,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0%~15%。本病主要与大气污
染、吸烟、感染、过敏及气候变化等有关,但许多因素迄今还不完全清楚、但现代医学
对本病的防治尚缺乏叫理想的方法。
慢支归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
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金不及..其发咳喘,其脏肺..其病喘。”指出了
咳喘之疾,其病在肺,而肺之虚实皆可导致咳喘。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篇论
述指出“病疾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并创制了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苓甘
五味姜辛汤等方剂。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也有较详细的
阐述,并有所发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中药防治慢支的临床经验。
现代中医对慢支防治的临床研究,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60年代
末至7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应用中草药、针灸疗法防治本病的工作,同时做了大量的实
验研究和药理研究,并召开了全国性学术会议,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发展。80年代对慢支
的研究虽然没有像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那样有大量报道,但研究更为深入扎实,辨
证分型渐趋规范,处方用药日臻成熟。临床观察中除内服中药外,还对针灸、敷贴等作
了大量观察,并提出了各种冬病夏治方法。实验研究除了继续进行药理研究外,还涉及
更多的方面。如肺气肿与肺血流图的关系,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肺的微循环,
增加肺血流量的作用。又如对慢支虚证者的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测定,观察到气虚和阳
虚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临床疗效上,据对几千例慢支资料分
析、比较、有效率从70%上升至90%以上,显效率从20%上升至50%以上,表明中医药治
疗本并的疗效是肯定的。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慢支的预防还缺乏有效的
方药,临床治愈率有待再进一步提高。
分型治疗
(1)痰湿恋肺
治法:燥湿化痰。
处方:半夏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茯苓、苏子各10克,苍术、生姜各6克、大枣5 枚。
加减:喘者加麻黄、杏仁;纳差者加鸡内金;腹胀甚者加大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痰湿恋肺型222例,显效92例,占41.4%,有效109例,占49.1%,
无效21例,占9。5%,总有效率90.5%
常用成方:二陈汤合平胃散。
(2)外寒内饮
治法: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杏仁、紫苑、冬花各10克,射干15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干姜3克。
加减:喘息甚加罂粟壳;咳甚加川贝母、枇杷叶;痰多加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300毫升,分3次温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外寒内饮型106例,显效40例,占37.7%,有效58例,占54.7%,
无效8例,占7.5%,总有效率92.4%。
常用成方:小青龙汤加减。
(3)痰热蕴肺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生煎)、银花、鱼腥草、蚤休各30克,甘草10 克。
加减:热甚痰黄加黄苓、浙贝母;痰不易咯出加桔梗、枇杷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痰热蕴肺型202例,显效45例,占22.3%,有效145例,占71.8%,
无效12例,占5.9%,总有效率94.1%。
常用成方: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或二陈汤合银翘解毒散。
(4)肺脾气虚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扶中。
处方:党参30克,麦冬、五味子、橘红、当归、炒白术、半灸草各10克,茯苓15克。
加减:气虚甚加黄芪、山药;纳呆加砂仁、木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肺脾气虚型104例,显效28例,占26.9%,有效67例,占64.4%,
无效9例,占8.7%,总有效率91.3%。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
(5)肺肾阴虚
治法:滋补肺肾,润燥止咳。
处方:生地、马兜铃、灸枇杷叶各12克,沙参、麦冬、瓜蒌各15克,乌梅、桃仁各9
克,红花6克。
加减:咳甚加罗汉果;咳血加白茅根、阿胶珠;咽痒加桑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肺肾阴虚型157例,显效58例,占36.94%,有效83例,占
52.87%,无效16例,占10.19%,总有效率89.81%。
常用成方:沙参麦冬汤、麦味地黄汤或金水六君煎。
(6)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纳气平喘。
处方:茯苓15克,厚朴、杏仁、补骨脂各10克,肉桂、五味子、半夏、白前、远志、
党参、细辛、干姜、陈皮、灸甘草各6克。
加减:实喘甚加川椒目;虚喘甚加黑锡丹;咳甚加灸冬花或灸百部;痰多加灸紫苑;
有热加鱼腥草;便溏加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脾肾阳虚型132例,显效61例,占46.21%,有效62例,占
46.97%,无效9例,占6.8%,总有效率93.2%。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
如前所述慢支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往往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因此治疗上决不能
拘泥于上述6种证型,机械地割裂开来,而要综合分析,随证应变,才能提高疗效。
专方治疗
(1)固本止咳夏治片
组成:黄芪、黄精、陈皮、沙苑子、补骨脂、百部、赤芍。
用法:每片含生药0.94克,每于夏季伏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4~6片,连续服药
40~6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1018例,显效率40.7%,有效率42.2%,总有效率82.9%。
(2)痰灵糖浆
组成;淡竹沥、鱼腥草。制成糖浆剂。
用法:每次30毫升,早晚各服用1次,7天为一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疗效;共观察104例,第一个疗程显效5例,占4.81%,有效84例,占80.77%,无效15
例,占14.42%,总有效率85.6%;第二个疗程显效22例,占21.2%,有效80例,占76.9%,
无效2例,占1.9%,总有效率98.1%。
老中医经验
孙一民医案
霍××,女,68岁。1980年1月14日初诊。慢性支气管炎4年之久。现咳嗽、喘促、咯痰
稠粘,胸闷,1979年入冬以来整夜不能平卧,深以为苦,舌质红,脉弦数有力。乃风寒
引动宿疾,肺失宣降,发为咳喘。治拟化痰降气,止咳平喘。
处方;葶苈子、苏子、杏仁、牛蒡子、化橘红、前胡、白前、川贝母各9克,莱菔子、
款冬花、海浮石、枇杷叶各12克,苇根15克,大枣5枚(去核),甘草3克。水煎服。
连续服上方12剂后,各症均好转,已能平卧,唯有轻微咳嗽,继续服葶苈五子汤以根
治之。
按:慢支,多由经常受外邪侵袭,咳嗽反复发作所郅;或年老体衰,脾肺气虚而致痰
饮内聚,若感外邪,引动痰浊,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而发哮喘。发作期病多属实证,症
状表现往往以痰为主。痰多者病较重,痰量减少病每减轻。所以发作期治疗重在祛邪
(祛痰)。本例以化痰降气的葶苈五子汤为主,并加部分咳药,通过利痰,改变病变内
在环境,有利炎症消散,则咳喘自止。病情缓解期,应注意扶正固本,多治以益肺健
康,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表现有肾虚者,应加固肾药,以图根治。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天突、肺俞、太渊。
配穴:实证配膻中,列缺;风寒配风门,重用灸法;痰湿盛配丰隆、章门,针后加
灸;喘甚配定喘;脾肾气虚陪肾俞,脾俞,太溪;肝火灼肺配太冲。
操作: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3个,天突穴针刺时,针尖向下沿胸骨后壁斜刺1~1.5
寸;背部俞穴斜向脊柱椎体深刺,提插捻转出现针感即酸、麻、胀感后,留针20~30分
钟出针。实证、热证用泻法;虚证、寒证用补法,针后加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
个疗程,第二疗程隔5天再针。
疗效:共观察50例,临床控制21例,占42%,显效17例,占34%,有效9例,占18%,总
有效率94%。
②艾灸(化脓灸)
取穴:主穴:a.肺俞、灵台、天突;b.风门、大椎;c.定喘、身柱、膻中。
配穴;膏盲。
操作:于小暑至白露之间施灸。每年灸一组,连灸2年。第一年,灸双肺俞各7壮,灵
台、天突各14壮;第二年,灸双风门各7壮,大椎4壮。第三年,灸双定喘各7壮,大椎、
身柱各4壮。体弱者,第三年加灸双膏盲穴各4壮。将纯艾制成黄豆大圆椎形艾炷,灸前
先以大蒜汁涂穴区以增加粘附性,然后置艾柱以灸之。灸时为了减轻患者疼痛,可在穴
周用手掌轻轻拍击。一炷燃完再换一炷,据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壮数可按规定数增
换。灸毕,以消毒敷料或棉球蘸生理盐水拭去穴区艾灰,然后贴上淡膏药或拔毒膏。约7
日左右,可出现局部无菌性坏死,如未出现,则继续着肤灸,直到形成灸疮,再用生理
盐水清创,覆盖消毒敷料,约30天左右愈合。
疗效:以上法共观察1087例,临床控制300例,占27.6%,显效393例,占36.2%,有效
276例,占25.4%,无效118例,占10.8%。总有效率为89.2%。
③蜡烛灸
取穴:风门、肺俞、定喘、膻中、中朊、脾俞、肾俞、丰隆。
操作:将蜡烛点燃后,待到溶化,倾斜蜡烛对折所施治穴位,让溶化蜡烛滴于穴位
上,每穴可滴3~5滴,待蜡凉凝后即揭去,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1~3疗程,
两疗程间休息3天。
疗效:共治疗180例,临床控制21例,占11.7%,显效85例,占47.2%,好转40例,占
22.2%,无效34例,占18.9%,总有效率81.1%。
④穴位敷贴
取穴:膻中、风门、肺俞。
操作:敷药制备:牙皂、肉桂、麻黄、细辛、地龙、白芥子、二丑、生半夏、生南
星、延胡索、沉香、征削索、甘遂、生川乌、丁香、百部、冬虫夏草、麝香、冰片、铅
粉、香油等熬制成黑膏药,每帖膏药重14克,内含生药6克。
用法:贴前用小火将膏药熏烤至绵软程度(勿使温度过高,以免灼伤皮肤),然后贴
于膻中、风门、肺俞穴。五天换1次,3次为一疗程。次年三伏天〔初、中、末伙)及立
冬日各贴1次,第三年中伏及立冬日再贴一次,以巩固疗效。
疗效:观察216例,临床控制14例,占6.5%,显效52例,占24%,好转137例,占
63.4%,无效13例,占6%,总有效率94%。
⑤耳穴压丸
取穴:神门、肝、肾、皮质下、内分泌、肾上限、对屏尖、肺。
操作:用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放于0.5*0.5厘米大小的胶布上,贴于以上穴位,隔日
调换1次,左右耳穴交替,嘱病人每日捻压耳穴4~6次,以微痛为度。
疗效:治疗143例,显效66例,占46.2%,好转74例,占51.7%,无效3例,占21%。总有
效率97.9%。
(2)单方验方
①佛蕺合剂
组成:佛耳草、蕺菜(鱼腥草)、车前草各30克,灸地龙、灸百部各12克。
用法:上药浓煎至50毫升,为一天量,分2次服,10天为一个疗程,连服三个疗程。
疗效:第一疗程观察587例,显效占10.2%,总有效率为67.5%;第二疗程观察536例,显
效占29.4%,总有效为86.1%;第三疗程观察402例,显效占55.1%,总有效率为94.1%。
②百部煎剂
组成:百部20克,用水煎2次合并药液60毫升。
用法: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疗效:观察110例,临床控制36例,占32.7%,显效35例,占31.8%,好转25例,占
22.7%,无效14例,占12.7%,总有效率为87.3%。
③鱼腥草合剂
组成:鱼腥草500克,枇杷叶250克,甘草流浸膏16毫升,薄荷水16毫升。
用法:将前二药洗净切碎,连同余药以5000毫升水煎至1500毫升,浓缩装瓶备用。成人
每次10毫升,1日3次,饭后加热开水冲服。
疗效:观察227例,服药1次见效122例,占53.7%,2次见效5例,占2.2%,3次见效100
例,占44.1%,总有效率100%。
(3)气功
功法:调息功,宜在空气新鲜之安静场地进行。放松腰带扣子,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五指放松,目轻闭,舌尖轻抵上颚,口微闭,呼气时默念静
字,同时注意呼吸的频数,由粗到细,从短到长,先由胸式呼吸再到腹式呼吸,意守丹
田,逐渐达到均匀细长的呼吸,连续30分钟就可收功,每日清晨练功1次。
疗效:观察42例,临床控制22例,占52.4%,显效10例,占23.8%,有效8例,占19%,
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95.2%。疗程最短5周,最长10周。
(4)食疗
组成:水萝卜4份,大白菜2份,山药2.5份,葱白(连须根)1份,生姜(带皮)0.5
份,年老体弱者加胡桃仁5枚。
服法:于入冬始至春初,根据个人食量,白水煮熟后食用,切忌加盐(食之乏味可加
适量白糖,冰糖更佳),连菜并汤一同服之,一日三餐不可间断。食疗期间绝对戒烟及
食过咸之物。
疗效:观察20例,临床控制12例,占60%,好转8例占40%。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概 述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起源于气管、支气管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近数十年来,本病的
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世界各国都明显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78年男性肺癌死亡率占
各种癌症之首的共有32国,占第二位的有14国。现代西医学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
放疗、化疗,但疗效未令人满意,五年生存率还不到10%。尤其Ⅲ、Ⅳ期患者中,不宜
手术和不耐受放疗、化疗者高达40%。
中医无肺癌之名。但在中医学文献中,类似肺癌症候的记载习少。有人认为,秦汉时
代的《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肉痛引肩
项,身热脱肉,破胭.¨肩髓内消,..”乃是描写晚期肺癌所出现的疲倦、乏力、消
瘦、贫血、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而《难经》所说:“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
覆大如杯。久不已,令入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其叶肺中积症,应该指肺
癌。在中医咳嗽、胸痛、咯血、肺痿、痞癖等症中,显然也包含了一部分肺癌的症状。
因此这些病症的治疗经验可供肺癌的证治借鉴。
可能由于本病死亡率较高,现代中医治疗本病起步较晚。50年代曾有过治疗转移性肺
癌的个案报道。而对原发性肺癌进行病例数较多的临床观察,则始于70年代末期。以后
的发展就较为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间共发表临床报告80余篇,记录病例4O00余
例,其中半数论文为个案报告,中西医结合论文20余篇治疗病例1300余例,单纯用中医
治疗的论文20余篇,病例2400余例,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临床观察表明,中医中药可
以弥补西医在癌症晚期无法治疗的不足,或者能增强西医治疗的疗效,减少副作用,提
高生存质量。
在作临床观察的同时,许多医者从传统的中医理论探讨了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分
型、处方原则、用药规律。有的探讨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方法如舌象、面诊等与本病诊断
的关系;有的探讨了中医的分型与某些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有的运用中医中药来改
进原有的诊断方法;有的对某些抗癌中药的治疗机理作了大量实验研究;有的探讨了本
病中医药预防方法和护理方法,以及气功、食疗等治法。可以认为,各地学者在中医领
域内从各个角度对本病进行了艰巨的探索。
当然,本病是一种难治程度很高的疾病。它的病因与治法在许多方面还是未知数,在
现代中医面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值得作深入研
究。如有的医者发现用中医药治疗后,在病灶改变不大的情况下,存活期与生存质量却
均见提高。这提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与现代西医学有很大不同。如果能在这方面
摸索出一些规律,无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分型治疗
(1)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处方:生地12克,熟地克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生黄芪15克,潞党参
15克,漏芦30克,土茯苓30克,鱼腥草30克,升麻30克。
加减:口渴甚加知母、天花粉、制首乌;脾虚甚加茯苓、怀山药、黄精;咳嗽痰盛加
蒸百部、射干、佛耳草;热盛痰血加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花蕊石(先煎);气滞
血瘀加八月札、延胡、露蜂房。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本法治疗140例,统计其中77例,近期疗效:显效5例,有效47例,无效25例,
总有效率为67.5%。生存期1年48例,2年22例,3年10例,4年4例,5年3例。统计其中60
例,中位生率为14.2个月。
常用成方:月华汤。
(2)阴虚内热
治法:养阴清热。
处方:百合10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
南北沙参各15克,桑皮15克,黄芩10克,丑牡丹30克,蚤休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气短乏力加黄芪、党参;胸痛,舌质紫暗有瘀斑加红花、桃仁、川芎;痰血加
蒲黄炭、藕节炭、仙鹤草。胸水加葶苈子、芫花;痰多加生南星、生半夏(均先煎半小
时)。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高热加生石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用本法共治疗78例,有效5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0.5%。统计其中40例生存
期,生存1年23例,中位生存期420天。
常用成方:百合固金汤。
(3)肺脾两虚
治法:益肺温脾。
处方:制附子120克,黄芪、王不留行各30克,桂枝、大枣各己,莪术12克。
加减:发热加石膏、板蓝根、黄芩;咯血加仙鹤草、侧柏炭、三七粉;气急加巴戟
天、淫羊藿、菟丝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另用自制复方三生针(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
5~10毫升肌注,1日2次,累计用量800毫升为一疗程,一般用2~3疗程,中间休息1周。
疗效:用本法共治疗85例,有效50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59%。统计其中35例生存
期,治后半年生存20例,治后1年生存5例。
常用成方:枇杷叶散、黄芪建中汤。
(4)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处方:三棱15~30克,莪术15~30克,王不留行15~30克,大黄?虫丸12克(包),桃
仁12克,丹参15克,海藻30克。
加减:活血化瘀加石见穿、大黄、泽兰、羊蹄根、葵树子、铁树叶、广郁金、蜈蚣;
阴虚加南北沙参、天麦冬、天花粉、百合;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阳虚加附
子、肉桂、补骨脂;痰湿加生半夏、生南星、米仁、杏仁、瓜蒌、马钱子;内热加肺形
草、石豆兰(麦斛)、 七叶一枝花、苦参片、草河车、黛蛤散(包);胸水加龙葵、葶
苈子、桑白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疗效:共治62例,显效4例,有效34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61.3%。统计其中62例
生存期,生存1年以上14例,2年以上4例,3年以上2例,1年以上生存率为32.3%。
常用成方:大黄?虫丸。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专方治疗
(1)益肺消积汤
组成:生黄芪30克,生白术12克,北沙参30克,天冬12克,石上柏30克,石见穿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银花15克,山豆根15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2克,生南星30
克,瓜蒌皮15克,生牡蛎30克。
加减:阴虚去黄芪、白术,加南沙参、麦冬、玄参、百合、生地;气虚去北沙参、天
冬,加党参、人参、茯苓;肾阳虚加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锁阳。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用本法治疗肺腺癌30例、肺鳞癌30例。其中肺鳞癌显效1例,有效26例,无效3
例;用市腺癌显效1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生存期,肺鳞癌生存半
年26例,生存1年20例,生存1年半8例,生存2年4例,生存2年半1例。中位生存期465天。
肺腺癌生存1年13例,中位生存期323.5天。
(2)“肺四号”方
组成:八角金盘10克,干蟾皮12克,黄芪、蛇莓、八月札各30克,半枝莲、鱼腥草、
七叶一枝花、丹参各15克
加减:脾虚痰湿加党参、白术、茯苓、法夏、陈皮;阴虚内热加南北沙参、生地、地
骨皮、麦冬;气滞血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皂刺、赤芍;气阴两虚加党参
(或人参)、沙参、麦冬;咳血加阿胶、大小蓟炭、血余炭、藕节,或加服云南白药;
胸水酌加石上桕、葶苈子、冬瓜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疗效:共治疗48例,生存5年5例,生存3年20例,生存2年17例,生存1年6例。
(3)鱼仙汤
组成:鱼腥草、仙鹤草、猫爪草、蚤休、山海螺各30克,天冬30克,葶苈子12克,生
半夏15克,浙贝9克。
加减:肺郁痰结,合异功散或六君子汤加减;肺虚痰热,合泻白散或百合固金汤;痰
毒瘀滞,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气阴两虚,合生脉散去党参,用西洋参加减;咳嗽气促酌
加飞天、螭崂、白果仁、海蛤壳、桔梗、百部、北杏仁、马兜铃;咯血酌加侧柏叶、白
芨、诃子、旱莲草;胸痛剧酌加熊胆、田三七、郁金、延胡、七叶莲、枳壳;高热不退
酌加羚羊角、生石膏、板蓝根、丹皮。此外,部分患者还并用五虫散(蜈蚣20条,全
蝎、干蟾皮各30克,水蛭20克,守宫3O条等烤干碾末分7天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疗效:共治疗32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9例。生存3个月9例,生存6个月8例,生
存1年10例,生存2年3例,生存3年2例。
(4)固金抗癌汤
组成:紫河车20克,瓜蒌20克,夏枯草30克,陈皮Z0克,薏苡仁20克,莪术20克,山豆
根15克,百合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疗效:共治33例,显效1例,有效30例,无效2例。
(5)新症煎
组成:生地12克,五味子6克,王不留行12克,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蒲公英30克,
石见穿30克,百部9克,徐长卿30克,地骨皮30克,南沙参12克,望江南30克,野菊花30
克,淮山药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煅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2克,海带12克,
玄参15克,天花粉12克,川贝9克,丹参12克,炙山甲12克,炙鳖甲12克,象贝9克,蜀
羊泉3O克,丹皮9克,鱼腥草30 七克,紫地丁30克。
加减:咳嗽痰粘加紫苑、款冬、枇杷叶、淡竹沥;痰中夹血加仙鹤草、白芨、蒲黄、
生地榆、紫草根、三七;低热起伏加板蓝根、红藤、败酱草、银花、连翘;胸肋疼痛加
全瓜蒌、郁金、川楝子、延胡、赤芍、桃仁;肢节酸楚加寻骨风、炙乳没、防己、桑寄
生、怀牛膝、全蝎、地龙、蜈蚣;气虚加太子参、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疗效:共治疗502例,近期有效率97。2%;263例Ⅱ期原发性肺癌,1年生存147例,2年
生存66例,3年生存28例,4年生存13例,5年生存9例;157例Ⅲ期原发性肺癌,1年生存
104例,2年生存32例,3年生存16例,4年生存5例;82例Ⅳ期原发性肺 癌,1年生存67
例,2年生存10例,3年生存5例。
(6)金岩丸合康复汤
组成:①金岩丸:天然牛黄1克,麝香2克,羚羊粉15克,白花蛇50克,全蝎30克,僵蚕
30克,壁虎20克,蜈蚣5克,穿山甲15克,琥珀15克,雄黄5克,冰片2克,血竭7克,大
黄10克,青黛10克,制马钱子5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蟾酥0.5克,朱砂5克,藏红
花10克。上药研细装胶E9②康复汤:沉香6克,桔梗10克,人参10克,黄芪30克,枸杞15
克,熟地12克,白术12克,梦薏苡仁30克,石斛10克,乌梅I0克,当归12克,川贝母10
克,桑白皮15克,沙参10克。
加减:发热加石膏、黄芩、丹皮;咯血甚加白芨、白茅根、代赭石;食欲不振加山
楂、砂仁、鸡内金;头痛眩晕加钩藤、龙骨、牡蛎、天竺黄;胸水加葶苈子、猪苓、龙
葵。
用法:金岩丸每次服5克,每日服2次,服1月间隔1周。康复汤每日1剂,水煎2次,分2
次服。
疗效:共治疗16例,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5%。生存期最长38
个月,最短8个月,平均23个月。
(7)软坚解毒汤
组成:鱼腥草30克,瓜蒌皮15克,八月札15克,生苡仁30克,石上柏30克,白花蛇舌草
30克,石见穿30克,山豆根15克,夏枯草15克,生牡蛎30克,赤芍12克,龙葵15克。
加减:阴虚痰热加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炙百部、山海螺、葶苈子、干蟾
皮、白毛藤;气阴两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北沙参、天冬、生南星、五味子;脾虚痰
湿加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石打穿、扁豆、半枝莲、焦山楂、焦六曲、补骨
脂;阴阳两虚加仙灵脾、肉苁蓉、锁阳、黄精、天冬、北沙参、山豆根、王不留行、三
棱、莪术;咳嗽加前胡、杏仁、象贝、川贝、紫苑、款冬;痰多加生南星、生半夏、白
芥子、碳石;黄痰加桑白皮、黄芩、开金锁、海蛤壳、淡竹沥;痰血加黛蛤散、白芨、
藕节炭、血见愁、血余炭、生地榆、花蕊石、芦根、参三七;喘咳加炙苏子、蚕蛹、黑
锡丹;胸痛加望江南、徐长卿、延胡索、失笑散、全蝎、蜈蚣;胸水加葶苈子、龙葵、
米仁根、猫人参、控涎丹;低热抓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竹叶;高热加生石膏、寒水
石、银花、牛黄。
用法:每日1剂b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10例,显效6例,有效14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49%。生存1年以上
134例,1年生存率为43.2%,2年生存率为11.3%,3年生存率为5.16%,4年生存率为
1.6%,5年生存率为0.6%。
(8)肺瘤平膏
组成:黄芪、党参、沙参、杏仁、桔梗、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水煎酒提,兑蜜制
成膏。
用法:口服,每次15克,每日3次,2个月为上疗程。
疗效:共治疗195例,显效2例,有效166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6.2%。统计28例
生存期,生存1年以上15例,2年以上13例。
(9)平消方
组成:仙鹤草18克,枳壳18克,净火硝18觉,白矾18克,郁金18克,千漆6克,五灵脂
15克,制马钱子12克。
用法:上药制成片重0.48克片剂。每次服4~8片,1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60例肺癌,显效8例,有效34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
老中医经验
刘嘉湘医案
李×,男,47岁。1982年12月偶然扪及右胸壁有蚕豆大硬块。经活检与摄片,诊为右肺
腺癌,但化疗一疗程后肿块未见缩小。1983年10月25日来诊。咳嗽少痰,神疲乏力,舌
红有齿印,脉细弱。体检:右锁骨上有0.5×0.5cm淋巴结3枚,质硬,胸部Ⅹ片示右下肺
有4×4cm块影,肿块下缘与右侧横膈间三角阴影,右侧横膈抬高,为肿块与局部胸膜增
厚,粘连牵拉表现。诊断:右下肺腺癌,胸膜转移,右胸壁转移,右锁骨上淋巴结转
移。拟益气荞阴,佐以软坚散结。
处方:黄芪30克,沙参30克,天冬15克,玄参15克,杏仁9克,瓜蒌皮15克,石上柏30
克,白花蛇舌草3O克,生南星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生牡蛎30克,服药后自觉
症状逐渐消失,3个月后胸片复查,右肺肿块缩小,右锁骨上及胸壁硬结消失。以后每隔
3个月复查胸片,右肺病灶均无变化,纳寐均佳,无不适感,活动如常人,体重增加2.5
公斤,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有显著提高。出院后一直按原方药治疗至今已近8年,全身情
况佳,活动如健康人,恢复全天工作已6年。
按:综观本例脉证乃因劳累过度,耗伤气阴,邪毒乘虚淫肺,肺气受郁,清肃失司,
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津液不布,聚湿为痰,痰瘀胶结,久而成肺内胂块,痰毒流于肌
表,故胸壁及锁骨上窝出现转移癌结c本方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具有补虚扶
正、祛邪除积,标本兼顾的作用,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电热锭针
取穴:十二经井穴。
操作:应用电热锭针从十二经井穴开始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每日1次,每次1条
经。气至病所后继续治疗30分钟,28次为一疗程。可治2~3疗程。刺激强度以舒适为
好,频率1~2次/秒。刺激1~2分钟;有感传者可以接力,无感传者可以迅速调到3000
~4000次/秒,此时如有感传再缓调至500次/秒,多可使感传继续延伸。如无感传则可
将强度调回零位,再调强度钮使腧穴周微见肌跳,无痛患者以能耐受为度,在此基础上
增频多可激发感传针指向病灶。
疗效:共治疗14例,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8.6%。
(2)单方验方
白花了哥王煎剂
组成:白花了哥王(草药)
用法:上药水煎,每日服1次,每次服60毫升。2个月为一疗程,休息1个月再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5例,存活3个月2例,存活6个月2例,存活2年1例。
胃癌
概述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其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别,拉
丁美洲、亚洲和中欧,如日本、智利、冰岛等国家的发病率较高,美国、英国等国家发
病率则较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大量的普查资料表明,胃癌的发病
原因与环境、种族、生活习惯、饮食、遗传及亚硝胺、微量元素有关,与胃局部病变,
如胃息肉、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等也有关系,但确切原因尚不清楚。
中医学虽无胃癌的名称,但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胃脘痛、反胃、噎膈、伏
梁、症瘕积聚等范畴。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指出:“胃脘当
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
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金匮要略》曰:“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这些都类似于胃癌症状的描述。历代医家有较多发挥。
在病因病机上,隋代《诸病源候论》云:“荣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
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明代《景岳全书》
指出:“(反胃)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郁竭中
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在治疗方面,《景岳全书》曰:“治反胃之
法,..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历代医家对胃癌的预后也有所认识。《石
室秘录》曰:“反胃之证,虽一时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而后已。”上述
论述表明,古代中医学对胃癌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代中医有关胃癌文献,60年代以前仅有采用民间验方针对性治疗的零星报道,且以
个案为主,首篇报道见于1960年,是采用民间验方治疗胃癌个案介绍。70年代成立了全
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内设有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组,从实验到临床开展了系
统、广泛的研究。80年代以后,中医药治疗胃癌进人了以探索证型本质和治疗规律为目
的的新时期,在大样本(病例数在100例以上)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包括胃癌证型本质、
辨证施治规律、治则理论、有效方药等的研究,舌质苔脉及中医早期诊断(如耳穴视诊
等)的研究等,且既有临床验证,又有实验室观察,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研究胃癌的重点又推向于控制癌前病变(慢
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有中、重度以上肠化及异常增生者),为预防胃癌的发生开拓了新路子。
中医药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独特疗效要被充分发挥,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进一
步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索胃癌中医证型本质、筛选疗效可靠的药物、组方的优化及剂
型的改革等,以取得新的突破。
分型治疗
(1)痰湿凝结
治法:软坚化痰,降气解毒。
处方:生牡蛎60克(先煎),昆布20克,海藻20克,番木鳖1.8克,僵蚕15克,炮甲片
10克,山慈姑10克,半枝莲30克,旋复花10克(包煎),代赭石15克,煅瓦楞15克,生
半夏1.8克,石见穿30克,守宫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胸部痞闷加玳玳花、玫瑰花、佛手片、绿萼梅;疼痛加金玲子散、生川草乌;
体虚加人参、黄芪;纳差加谷麦芽;便秘加大黄;大便隐血加仙鹤草、紫珠草。
用法:以上方药中,生切番木鳖、生半夏的剂量应从1.8克开始(儿童酌减),每服5
~10剂后各加0.3克,可加至10克。其他药物均用常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和匀分服。
常用成方:可选旋复代赭汤、海藻玉壶汤、二陈汤等加减。
疗效:共治疗本型310例,1年生存率70%左右,2年生存率25%左右,3年生存率16%左右。
(2)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和胃解毒。
处方:桃仁15克,红花1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当归30克,大黄10克,枳实15克,
厚朴15克,制半夏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七叶一枝花3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0克,
生姜汁6克,韭菜汁6克。
加减:紫舌,肿块较大未能全切除,正气不虚加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牛膝;疼
痛固定,持续不解,加延胡、五灵脂。
用法:水煎取汁并浓缩至300毫升,冲入姜、韭汁,每日1剂,分6~8次频服。
常用成方:可选桃红四物汤等加减。
疗效:共治疗61例。1年生存率58%左右,2年生存率32%左右,3年生存率25%左右。
(3)脾胃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软坚散结。
处方:党参30克(或人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陈皮15克,清半夏15克,黄芪
60克,簿蜂房10克,全蝎10克,蜈蚣2条,姜石60克,瓦楞子30克。
加减:肾虚加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枸杞手;阳虚加附子、干姜;血虚加当归、
白芍、熟地、黄精、阿胶、制首乌;气阴两虚,改党参为沙参,加石斛、麦冬、天花
粉;夹痰湿加山慈姑、土贝埒、生苡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症状好转、稳定后,可间日1剂或间断服药。
常用成方:可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化裁之。
疗效:共治疗255例,1年生存率68%左右,2年生存率58%左右,3年生存率54%左右。
(4)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益胃,清热润燥。
处方:西洋参10克(或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白扁豆15克,生地15克,玉竹15克,
大枣15克,姜半夏5克,麦芽12克,炙甘草10克。
加减:肝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出血加仙鹤草、地榆、三七粉、大黄;便干加火
麻仁、郁李仁、瓜蒌。
用法:每日1剂,水煎。
常用成方:常选益胃汤、芍药甘草汤等加减。
疗效:共治疗55例,1年生存率为52%左右,2年生存率40%左右,3年生存率16%左右。
专方治疗
(1)理胃化结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生黄芪15克,熟地15克,黄精12
克,白毛藤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芡实15克,莲肉15克,田三七1.5克(研冲),大枣6
枚,沙参10克,羊肚枣10克,枸杞子9克。
加减:白细胞降低加鸡血藤、女贞子、当归,重用生黄芪;呕血及便血加紫珠草、仙
鹤草、银花、血余炭、阿胶、白及;便秘加瓜蒌、麻仁、大黄、肉苁蓉、番泻叶,酌减
大枣、田三七、熟地;腹泻加罂粟壳、秦皮、厚朴、黄连、白屈菜,酌减白花蛇舌草、
白毛藤;食欲不振加谷麦芽、山楂、鸡内金、神曲,酌减熟地、大枣;疼痛加延胡、乌
药;水肿加车前子、茯苓皮、猪苓、泽泻;泛酸加旋复花、代赭石、生半夏、吴萸、黄
连,酌减熟地、枸杞子、大枣、黄精。
用法:每剂煎3次,每日1剂。术前、术后、化疗中均可服用。
疗效:共治疗320例,3年生存率41.2%,5年生存率24.4%,10年生存率7.5%。
(2)小金丸加减方
组成:马钱子0.5克,当归6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白胶香9克,地龙9克,五灵
脂9克,丹参9克,制草乌9克,陈皮9克,厚朴9克,木香9克,砂仁4.5克。
用法:加工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5克,每次4片,每日3次。
疗效:治疗44例,1年生存率93.2%,2年生存率80%。
(3)和气养荣汤
组成:广郁金10克,醋延胡10克,炒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炒白芍12克,炒党参12
克,炒当归10克,绵黄芪10克,蓬莪术10克,绿萼梅6克,生甘草3克,谷麦芽各10克。
加减:脘腹隐痛,不思饮食,面晦肢倦,舌有紫斑,脉象细涩,加三棱、苡仁、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煎服,亦可制成溶液,加适量防腐剂封装贮存。每疗程
30剂,停药5天,再开始第二疗程,一般3~5疗程,停药观察下段时间,再适量服之。
疗效:治疗16例,存活1~2年2例,2~3年5例,3~4年3例,4~5年2例,5~6年2例,8年以上2例。
(4)复方白龙汤
组成:人参15克,仙鹤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急性子15克,皂角刺12克,淫羊藿15
克,女贞子20克,生白术15克,桃仁15克,丹参15克,龙葵30克,半枝莲30克。
加减:气血双亏为主加黄芪、当归;气滞血瘀为主加三棱、莪术;湿热内阻为主加生
薏米、土茯苓、草河车、旱莲草;食欲不振加 ,神曲、麦芽、焦山楂;睡眠不安加生龙
骨、生牡蛎、炒枣仁;热盛加大青叶、板蓝根;出血加小蓟、血余炭、棕榈炭、黄芩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内服。
疗效:治疗3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5)灭癌含剂
组成:汤剂及散剂组成。
①灭癌汤
水蛭2克,硇砂O.5克,夏枯草15克,党参15克,木香3克,白矾3克,月石3克,紫贝齿
1O克,槟榔10克,玄参10克,代赭石10克,川军5克,丹参30克,陈皮6克。
②灭癌散
生军12克,白矾20克,血竭10克,麝香1克,人中白3克(焙一半),红参20克。
用法:灭癌汤煎液,2日1剂,数次分服;灭癌散共研为细未,分为20包,每天早、晚
各1包,以开水和成稀糊状,含口内慢慢咽下。
疗效:汤、散合用,治疗67例,有效40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59.7%。
(6)六君薏苡三虫汤
组成:党参1O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生米仁30
克,僵蚕10克,九香虫10克,守宫2条。
加减:脘腹胀痛加木香、枳壳、延胡索、香附;恶心呕吐,胃热,加川连、竹茹;胃
寒加吴萸、生姜;嗳气频作加旋复花、代赭石;纳呆加炙鸡金、焦六曲、谷麦芽;气血
不足加炙黄芪、当归、杞子;阳虚加附子、干姜;阴虚加川石斛、炒白芍、麦冬。
用法:每日1剂,连续服药3~4月,待症状好转稳定后间日1剂,间断坚持服药1~2年。
疗效:治疗30例,生存1年以上2例,2年以上5例,3年以上11例,4年以上6例,5年以上
6例,6年以上1例,10年以上1例。大多数症状缓解,食欲好转,体重增加,一般情况改善。
老中医经验
潘明继医案
柯××,男,44岁。1968年10月初诊。1968年10月5日因胃小弯溃疡恶变在福州市第一
医院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癌灶广泛转移,仅行姑息切除术。术后腹部胀气,小便不
利,精神不支,脉软无力,血压下降,舌苔浊腻带黄。此系癌毒犯胃,日久体虚,加上
手术刺激,中焦功能受扰,气血循行障碍,枢机不转。治拟健脾益气,理气和胃,解毒化结。
处方①党参、生黄芪各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木香、沙参、神曲各9克,陈皮、
鸡内金各6克,干瓜蒌、谷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处方②党参、生黄芪、熟地、芡实各15克,白术10克,茯苓、黄精各12克,白毛藤、
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各30克,田三七⒈5克(研冲),沙参6克,羊肚枣、枸杞各9克,甘
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服①方3剂,腹胀消失,大便通畅,小便亦利,精神好转,舌苔较净,再服3剂后行中
西医结合治疗。化疗药用丝裂霉素4毫克,氟尿嘧啶500毫克静脉滴注1次。因反应甚剧,
拒绝化疗,单用中医药治疗,改服②方。服②方1月,症状消失,体重增加2.5公斤。继
续中医药巩固治疗3年,第1年服药250剂,第2年服药200剂,第3年服药100剂,以后定期
复查。1982年秋全面检查,未见异常。19?84年春随访,全身状况良好,治后存活已16年。
按:本案胃癌因已广泛转移,仅姑息切除主要肿块,大量残留的转移癌,单用中药治
疗而愈。究其原理,在于手术切除主要肿块,可减少癌毒对机体的刺激,从而提高机体
的抗癌能力,这是主要的一步。中药方剂中除有扶正培本的药物外,还用田三七等活血
化瘀及白花蛇舌草、白毛藤等清热解毒,三药都有抗癌活性,加上长期使用,有利残癌
的抑制。此外,患者体内可能有较强的抗癌因子,机体及癌细胞对药物有独特的敏感
性,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终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用药规律
我们选择处方完整,疗效较好,样本数在1O例以上的专方28首,统计用药规律。这些
专方共治疗2千余例,涉及药物146味,现就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统计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物
>1000 14~17 党参、黄芪、白术。
500~1000 ≥10 茯苓、陈皮、炙甘草。
6~9 白花蛇舌革、女贞子、菟丝
子、枸杞子。
200~499 5~9 七叶一枝花、半夏、薏苡
仁、木香、枳壳、焦山楂、六曲、谷麦芽、当归、白芍、丹参、延胡。
2~4 石见穿、仙鹤草、桃仁、夏 枯草、牡蛎、三七、海藻、熟地、补骨脂、赤芍、红枣。
<200 5~6 半枝莲、人参。
2~4 白毛藤、藤梨根、半边莲、 龙葵、蟾皮、蜈蚣、蜂房、马钱子、全蝎、大黄、莪
术、乳香、没药、红花、郁 金、生地、枳实、瓦楞子、山药、扁豆、代赭石、砂 仁、川楝子、厚朴。
上表中共60味药,以健脾益气药物的用药频度最高,化痰软坚散结、抗肿瘤药应用也
较广,这与胃癌属于脾胃的肿瘤相符,其他如理气、活血化瘀、补肾药的应用也较多。
尤其是四君子汤的应用,文献报道甚多,并开展了实验室研究观察,充分肯定了其作用
原理和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中脘、章门、胃俞、脾俞。配穴:足三里、行间、三阴交、隔俞、公
孙、丰隆。
操作:主穴必取,据症酌加配穴。体针得气后进行提插捻转转补泻,令针感传向病所
或针感沿经络上下传导,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两次或用G68O5治疗仪通电20分钟。体
虚者胃俞、脾俞以艾条温和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30次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胃癌19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63.1%。
②针灸
取穴:第一阶段分6组:①大椎、身柱;②神道、灵台;③胸8夹脊;④脾俞;⑤胃
俞;⑥足三里。第二阶段分2组:①公孙、丰隆、照海、手三里、足三里、内关、列缺;
②上腕、中腕、下腕。第三阶段:胸11~12夹脊。配穴:滴水不入加金津、玉液、天
突;发高热加曲池、外关;吐血加血海、膈俞、尺泽。
操作:第一阶段为麦粒灸(化脓灸),每次灸一组,每穴7~9壮,隔日灸1次,每次灸
毕,用灸疮膏贴在灸穴上,使之化脓,在化脓期间进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针、灸并
用。第一组针刺用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每周针3次,15次为上疗程;第二组隔饼
灸,药饼下垫丁桂散少许,每次灸3~5壮,直到背部灸穴化脓净,结痂脱落。药饼制
法: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份,共研细
粉,加蜂蜜、葱水调制,捏成药饼,如五分硬币大,2分厚,上穿数小孔。第三阶段为华
佗夹脊刺。配穴用于第三阶段,据症选用。
疗效:共治疗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57.1%。
(2)单方验方
①人参香茶片
组成:红参、香茶菜、枳壳。
用法:上药制成糖衣片,头3个月每次5片,每日3次;3个月后每次3片,每日3次,连
续服用,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101例,1年生存率为82.2%。
②蟾蜍皮注射液
组成:蟾蜍皮。
用法:制成注射液,每次20~40毫升,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连用
7天,休息3天,为1小周期96小周期为一疗程,停药2个月后重复治疗。
疗效:治疗20例,存活1年以上者11例。
③参芪注射液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
用法:提炼成注射液,每安瓿20毫升,静脉点滴,每日1次,15次为一单元,30次为一
疗程。
疗效:治疗30例,治疗后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提高,P<0.01。
④狼毒制剂
用法:加工成浸膏片或口服液。狼毒浸膏片每次O.5克,1日3次,口服。狼毒口服液,
每次2克,1日2次,口服。
疗效:共治疗23例,存活6~10个月9例,1年5例,2年4例,3年3例,5年以上2例。
(3)气功
功法:早上练基础功“活身松体功”和辅助功“强脾肾功”、“通经玉环功”,上、
下午练对病功“拉气按摩功”、“呼吸聚散功”,晚上睡前练“内养功”、“晃海”,
或太极气功十八法及松静功等。每天早、中、晚各1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早期以卧
功为主,通小周天及体质稍好后,可适当结合坐功。练上功时可以坐功为主,结合站桩
功。定期观察症状和客观指标变化。
疗效:共观察44例,近期有效率50%~80%。
- 胃下垂
概 述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
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
等因素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
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
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
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
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
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的报道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自60年代初开
始,出现一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从总体情况看,中医学治疗
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
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
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
实。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
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
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早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种穴位刺激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
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
的验证和总结。目前比较认识一致的是:应用综合刺激方法,特别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
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治疗胃下垂,近年来报
道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 在40%上下。所以,要进
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采取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如针药结合,药物与气功结合等,可能
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分型治疗
(1)脾虚气陷
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处方: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
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
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将
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
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2)胃阴不足
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
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专方治疗
(1)行气整肠汤
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浓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24天
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天。
疗效:以本法治疗200例,服用2个疗程后,显效145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为98.5%。对照组42例,服用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为63.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表
明用前方治疗效果较好。
(2)升提冲剂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枸桔梨。
用法:将上药加工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胃下垂 者,每日3次,每次1包,
于饭后用温开水冲服,每30天为一疗程,连服2月为一总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患者96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
93.8%。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胃轻度不适、恶心、腹泻,但不需作特殊处理。
(3)升胃含剂
组成:升麻、枳壳各15克。
加减:虚寒加理中汤;气虚加四君子汤;气滞加香附、陈皮;阴虚加玉竹、石斛;湿
阻加苍术、川朴;郁热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疔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4)启根丸
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红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40克,升麻30克,柴胡35
克,枳壳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药60克。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上好白蜜55、0克炼后,共捣匀和丸,每丸重10克。每日2
次,每次1丸,空腹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气陷之阳虚者,共治疗21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5.2%。
老中医经验
李斯炽医案
王××,女。1972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有胃下垂史,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
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遇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食欲欠佳,胃部膨满,矢气
嗳气频作,子宫下坠。一 脉弱舌淡。此中气不足之证,治当补中健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8克,当归9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2
片,枳壳9克,木香6克,大枣3枚,甘草6克。
服上方3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满,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显系中气不足之象。肠胃气虚,不但
饮食难化,大便溏稀,且推动无力,排便不爽。脾虚气滞于中,则嗳气矢气。月经来潮
时,体内气血流动加速,感冒时正气鼓邪,故反而大便通常。方用补中益气汤,旨在补
益中气,加枳壳、木香以行滞气。药证相应,故得显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芒针
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配穴:承满(右)、鸠尾。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改用配穴。每次选一穴。芒针选用28~32号7~8寸
长之毫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
至左肓俞穴。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度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针尖沉重,患者感脐
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至3分钟。剑
突下1寸刺法:先与皮肤成30度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
度角,不作捻转,缓提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右承满透针至左侧天
枢。鸠尾穴透针至脐左下方之明显压痛点,亦采用上述提拉、抖动手法。针后平卧2~3
小时,20天左右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47例,痊愈302例,显效为231例,有效428例,无效86例,总有效率为91.8%。
②电针
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酌加配穴。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
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胃
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持续刺
激20~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7天。
疗效:共治251例,痊愈75例,显效86例,有效46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82.5%。部
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③体针
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是三里。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
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针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单针直刺至
得气,天枢用4寸毫针呈15度角刺向气海穴。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
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至得气;再针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
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
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
后出针。针背部穴,取俯卧位,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
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
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453例,痊愈157例,显效149例,有效12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
95.4%。
④穴位敷贴
取穴:百会。
操作:药物分二组。甲组: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乙组:蓖麻子仁9.8克,五倍子
末0.2克。先将蓖麻子仁打烂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制成直径2~3厘米,厚1厘
米的药饼。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一片头发,任取一种药饼贴于上,用绷带固定,令病人
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裤带,用盛有80℃左右的热水的盐水瓶熨烫药饼,每日3次,每次10
~30分钟。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5天。治疗在饭后2小时进行为宜。有心脏病、高血压及
咯血者、孕妇均不宜用。
疗效:共治329例,痊愈105例,显效98例,有效9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0.88%。
(2)单方验方
枳实饮
组成:枳实。
用法:先加2倍重量水浸泡24小时,再据大小,一个枳实剪成2~4块,重新置于浸泡液
中煮沸1.5小时,滤出药液,滤渣另加水(全部浸泡水中)再煮。共煮3次,每次1.5小
时。将3次煮得之药汁过滤后,微火浓缩成66%和132%不同浓度之煎剂。每日3次,每次
服10~20毫升,饭前半小时服,15~60天为一疗程,如服用60天无效,则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2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
(3)推拿
操作:①俯卧式:于脊椎两侧沿膀胱经推、按、拨、揉,重点刺激脾俞、胃俞、胃
仓;②仰卧式: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揉摩腹部任脉穴,重点为建里、上脘、中脘、气
海;再揉按天枢、关元;再推唯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并提拿拨动腹直肌,和以小
鱼际托胃。最后按足三里,拿委中、承山。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疗效:共治疗201例,痊愈66例,显效72例,有效5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
(4)气功
操作:①内功:姿势从仰卧→侧卧→坐式,据体质状况而定。呼吸宜在自然柔和呼吸
的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c在放松的基础上,以注意脐中为主,腹胀者可配合逆呼吸,大便
溏薄配合提肛呼吸。②外功:保健功常规或太极拳,每日1~2次。腹胀时加摩腹100~
300次,腰酸时可加强揉腰100~300次。
疗效:共治252例,痊愈44例,显效99例,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100%。
肝硬化腹水
概 述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在我国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西
医对本病的研究较早,但在治疗方面仍属一个难题,一般采用护肝、利尿、腹腔穿刺放
液术、手术治疗等,疗效尚不满意。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的“鼓胀”或“单腹胀”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鼓胀证状和治
疗的记载。《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
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并提到用鸡矢醴及针刺治疗。《金匮要略》中论述更具
体。如肝水的症状:“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肋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
通。”金元医家对鼓胀的病因病机各有所主。如刘河间在《病机十九条》中提到“皆属
于热”;李东垣在《兰宝秘藏》中则指出“皆由脾胃之气虚弱”所致;朱丹溪则认为
是“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之故。至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研究不仅对症状、
鉴别诊断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在治疗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明代李梃《医学
入门》中认为:“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张景岳则提出了“治胀当
辨虚实”的方法。历代医家的大量理论和实践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近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是从50年代开始的,最早的临床文章见于1955年。1959年即有中
医辨治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出现。自此以后,本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日益引起重视。中医治
疗肝硬化腹水,从50~90年代,据110篇文献资料统计,累计病例达5386例。通过临床探
索和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反复积累,证实中医中药在消除腹水,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质
地变软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目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大多在80%以上。
近年来,在取得较满意疗效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如证实肝硬化虚证与
血清锌、铜、铁含量密切相关,因而在肝硬化的治疗中,虚证患者应多选用些含锌量高
的中药,为本病的辨证用药提供了客观依据。
辨证分型
综合各家经验,现归纳为以下五型:
1.气滞湿阻 此证为本病初起。腹大胀满,胁肋胀痛,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嗳气无
力,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腹胀按之不坚,胁下痞块。苔白腻,脉弦缓。
2.湿热蕴结 此证为水湿内蓄而热化。腹大坚满拒按,脘腹撑胀,烦热口渴,目肤发
黄,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不欲饮食,嗜卧。舌红苔黄糙,脉弦数。
3.瘀血阻滞 此证属实胀之重症。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胁腹攻痛,面色黧黑或唇
色青紫,颈部胸部可见蜘蛛痣,肝掌,小便不利,大便色黑。舌紫红,有瘀斑,脉细涩。
4.脾肾阳虚 此证为寒水内蓄。腹大胀满,人暮为甚,纳呆食少,精神疲乏,面色萎黄
不泽,形寒肢冷,小便清而短少。舌质淡紫胖,脉沉细。
5.肝肾阴虚 此证多因久病瘀热,伤津耗液,病重之症。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胁
胀刺痛,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口唇青紫,肌肤不泽,心烦口干,齿鼻衄血,小便短
少,大便秘结。舌质红绛,少苔,脉弦细而数。
分型治疗
(1)气滞湿阻
治法:疏肝理气,燥湿健脾。
处方:柴胡6克,陈皮6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苍术10克,厚
朴10克,甘草6克。
加减:腹胀尿少甚加莱菔子、沉香、车前子、通草;腹硬满,口干便秘加山栀、茵
陈、大黄、金钱草;胁下胀痛甚加青皮、佛手、香橼;胁下刺痛加丹参、姜黄、三七。
用法: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80例,治愈28例,显效13例,有效2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
87.5%。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汤、平胃散。
(2)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处方:茵陈3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猪苓30克,泽泻15克,郁金12克,
枳壳12克,防己10克,大黄10克。
加减:热毒炽盛减白术,加大青叶、板蓝根、虎杖、蒲公英、车前草;大腹撑胀加枳
实、沉香、莱菔子;小便不利加玉米须、商陆、陈葫芦、蟋蟀粉;神志模糊者,先服清
营汤,加安宫牛黄丸。
用法: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02例,治愈14例,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
66.7%。
常用成方: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消化丹、清营汤。
(3)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逐水。
处方:丹参30克,当归12克,红花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赤芍20克,穿山甲10
克,牡蛎30克,白术10克,青陈皮各10克,泽泻15克。
加减:胁下症块刺痛加姜黄、莪术、三七、地鳖虫;小便不利加猪苓、商陆;形体消
瘦乏力加太子参、黄芪;吐血便血,上方停用,改用仙鹤草、地榆炭、生地炭、紫珠
草、茅根、大小蓟草、三七、蒲黄等。
用法: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67例,显效32例,有效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5%。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化瘀汤、人参鳖甲煎丸。
(4)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处方:党参30克,生黄芪30克,白术12克,干姜5克,附子10克,肉桂5克,茯苓12克,
泽泻15克,猪苓30克,山萸肉10克,刘寄奴12克,鬼箭羽12克,甘草6克。
加减: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加济生肾气丸;腰酸,怕冷加鹿角胶、仙灵脾。
用法: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06例,治愈8例,显效30例,有效37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70.8%。
常用成方:附子理中汤、五苓散、济生肾气丸、附桂八味丸。
(5)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养肝,凉血化瘀。
处方:沙参15克,麦冬20克,生地30克,当归15克,枸杞子20克,川楝子10克,鳖甲10
克,牡蛎30克,党参30克,三棱1O克,莪术10克,赤芍12克,鸡内金10克,枳壳10克。
加减:内热口干舌绛少津加石斛、花粉;午后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龟版;小便短
赤加猪苓、茅根、通草;齿鼻衄血加水牛角、茜草炭、丹皮、仙鹤草。
用法:1日l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37例,治愈7例,显效26例,有效39例,无效65例,总有效率为52.6%。
常用成方:一贯煎、杞菊地黄丸。
专方治疗
(1)消症丸
组成:?虫、炮山甲各100克,水蛭75克,大黄5O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5克,每日2至3次,2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40例,治愈Ⅲ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2)黄芪丹参黄精丸
组成:黄芪、丹参各20~30克,黄精、鸡内金、板蓝根、连翘、败酱草各15~20克,白
术、茯苓、郁金、当归、女贞子各12~15克,紫河车2~5克。
用法:每1日剂,水煎服,或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
疗效:上方共治疗105例,治愈45例,显效31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5%。
(3)益气化积解毒汤
组成:黄芪、丹参各20~30克,白术、茯苓、郁金、当归、生地各12~15克,泽兰叶、
鸡内金、板蓝根、败酱草、黄精各15~20克,紫河车4~10克。
用法:上药除紫河车外,水煎,分2次服;紫河车研末装人空心胶囊中,每次另服2~5
克,亦为每日2次。
疗效:上方共治疗96例,治愈40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6%。
(4)腹水汤
组成:益母草60克,茅根3O克,苍术30克,白术30克,牛膝30克,防己45克,山药15克,陈葫芦30克。
用法:水煎,饭前服用,1日3次。
疗效:上方共治疗20例,腹水全部消失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老中医经验
姜春华医案
曾××,男,46岁。初诊日期:1978年12月30日。患者有肝硬化病史6年,1977年底觉
腹胀。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两次住院,先用利水药,继则放腹水。现症见腹大如
箕,脐眼突出,青筋暴露,畏寒肢冷,头颈胸臂等处有蜘蛛痣,低热口渴欲饮,饮后更
胀,便秘,尿少而赤,舌苔黄糙腻,舌质淡胖,脉弦沉。实验室检查:锌浊度20单位,
麝浊度20.6单位,总蛋白6.3克%,白蛋白1.65克%,球蛋白4.65克%,Y球蛋白
25%。腹围106厘米。此系脾阳虚衰,水湿困聚于中,隧络阻塞,瘀热与水互壅。欲攻其
壅,恐元阳暴脱;峻补其虚,虑难缓标急。治惟温阳通泄一法,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处方:红参6克(另煎代茶),黄芪60克,白术30克,炮附片9克,干姜3克,陈葫芦30
克,生大黄9克,大腹皮子各30克,枳实9克,虫笋30克,廑虫9克,泽泻15克,赤芍12
克,茯苓皮15克,茅根30克。
服药7剂,小便量从每天500毫升增至1500毫升,大便日泻3次,腹胀顿松,腹水渐退,
知饥能食。又服7剂,大便每日2次。小便正常,腹围减至8O厘米,诸症好转,改用补中
益气活血法调理。肝功能复查:锌浊度8单位,麝浊度10单位,总蛋白6.3克%,白蛋白
4克%,球蛋白2.3克%。y球蛋白20%93年后随防,情况良好。
按:此例肝硬化腹水系脾阳虚惫,中气内衰,这是病理的一方面;而瘀热壅结与水湿
互阻,这是病理的另一方面。姜老综合体与病的相反病理,采用温扶脾阳,大补元气与
清热泄水,活血化瘀同用,将人参、附子、黄芪、干萋、白术与大黄、瘙虫、虫笋、赤
芍、茅根配伍,寒热同炉,补泻兼施,取效卓著。这是取仲景寒热补泻并用之法而治现
代错杂之病,古为今用,证明中医的理论能经得起实践检验。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主穴:三阴交、曲池、肝俞、脾俞、中脘、章门、足三里。配穴:心悸失眠加
内关、神门;尿少加阴陵泉、关元;纳差加胃俞;腹水加肾俞、水分、三阴交。
操作:每次选主穴3~4个,配穴随症加取。背部穴针刺得气,轻刺激,施补法,1分钟
即去针。腹部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四肢穴用中等度刺激,施平补平泻法2
分钟,留针20~25分钟。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共治疗50例,治愈23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
(2)单方验方
①五四丸
组成:大枣、桃仁、黑豆、白矾、陈面无碱馒头各四两。
用法:将黑豆蒸熟,大枣去核,白矾研细,将五味药共捣成泥为丸,每丸9克。每次1
丸,每日3次,21口为一疗程。
疗效:上药治疗8例早期肝硬化,近期疗效满意。
②人王冬虫夏草菌丝制剂
组成:人工培养冬虫夏草菌丝。
用法:装于胶囊中,每次2~3克,每日3次,3月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治疗肝硬化腹水17例,其中腹水消失12例,减少5例,全部有效。
③葱白合剂
组成:新鲜葱白10根,芒硝10克。
用法:上药共捣成泥,外敷于脐部,上盖塑料薄膜及纱布,用橡皮膏固定,每日一 换。
疗效:上法治疗40例,腹胀消失,尿量明显增加14例,自觉症状减轻,尿量增加26例,全部有效。
④山辣椒
组成:新鲜山辣椒全草或根。
用法:上药捣烂敷于肝或脾区,面积5×5cm2,厚度1cm,上盖薄膜塑料,用胶布固
定。敷药时间10~12小时,见局部皮肤发红起泡即除去。待水泡大至一定程度,常规消
毒后,穿刺放液,创面涂龙胆紫,以防感染,15天后可敷第二次。
疗效:上法观察50例,治愈24例,显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其他措施
一般措施:适当休息,限制钠盐摄入,注意补充蛋白质糖及脂肪饮食。
宜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配用腹腔穿刺放液术,放液速度宜慢,每次放液量不超过3000毫升。
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显著而肝功能代偿尚好时,可行脾切除术,以纠正脾功能亢
进。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原发性肝癌
概 述
原发性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发病。在男性癌症病人
中,本病人数占第三位,在女性中占第四位。本病死亡率很高,仅次于胃癌、肺癌而居
第三位。由于症状隐匿,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据有人统计的全国3254例肝癌治疗情况
分析,手术切除的疗效虽然是最好的,但只适用于9.3%的病人。同时,化疗抗癌与放射
抗癌疗效不甚敏感,且有一定禁忌,这使得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受到关注。
中医无肝癌这一病名。根据肝癌具有右上腹肿块这上症状,部分医家认为《内经》记
载的“月巴气”,“在右胁下,若覆杯”,如“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
血”;《难经》所说的“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诸病源候论》所说的“肝
积”等病症中可能包含了本病。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最早的个案报道始于5O年代末。由于本病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很
早就受到重视70年代,上海市肝癌协作组对全国11个地区21个医疗单位的原发肝癌3254
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对各种治疗作了全面评价。其中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的占
28.7%,加上中药与化疗合并治疗者共达66.5%,并且对全部Ⅱ期病人作了分析,发现中
医药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化疗。化疗合并中药应用,亦能提高疗效。在肝硬化型病人
中,中医药治法在其他各法中较为突出。进人80年代,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工作有了迅速
发展。其间共发表了论文200余篇,其中个案报道近60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报道10
余篇,治疗病例达千余例;单纯中医药治疗论文130余篇,治疗病例达4000余例。曾将中
医药治疗与化疗作对照,无论在副作用、生存质量、生存率等方面均以中医药治法为
优。因此,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用中医药治疗显得更为重要。在农村,限于经济能
力、技术力量、医疗设备等条件,中医药更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在扩大临床观察的同
时,一些医者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对本病症治作了不少探讨,并在用中医药预防肝癌方面
也进行了探索。在诊断方面,不少医者研究了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如舌诊、脉诊、耳穴
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还运用中医学原理探讨了肝癌病人的死亡节律,研究了中医辨证
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研究方面,通过对多种中药及方剂在动物实验中的
治癌作用,从各个角度揭示了中医方药的治疗机理。所有这些工作,对促进用中医药治
愈原发性肝癌起了良好的作用。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卫生部药政司于1990年公布
了“新药(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临床分
期、疗效标准作了规定。这个原则,对中医治疗肝癌和研究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 胁痛如锥刺,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痛剧,纳差,恶心,脘腹胀闷,
胁下痞硬,呃逆嗳气,或伴腹水,大便不实,乏力。舌苔淡白,质紫暗,舌边尤甚,呈
紫斑状,脉弦涩。
2.湿热蕴毒 两胁痞硬,刺痛不移,发热汗出,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身目黄染,恶心
少食,便结溺赤。舌苔黄腻,舌质红而紫暗,脉弦数稍滑。
3.肝肾阴虚 胁肋隐痛,低热盛汗,棱酸腿软,头晕目眩,形体羸瘦,或腹胀如鼓,青
筋暴露,五心烦热,人夜尤甚,皮肤巩膜黄染,溲赤,或呕血便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4.脾虚湿因 消瘦乏力,纳呆腹胀,便溏肢浮,神疲体倦,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腻,
脉滑细或濡。
目前,各地分型尚不统一,以上四型较多,此外还有肝郁脾虚,肝胃阴虚等症型。病
人在临床上的表现,多为两个或更多型的综合。
分型治疗
(1)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消积。
处方:柴胡、黄芩、白芍、郁金、桃仁、?虫、白术、大黄、由三七(先煎)各10克,
莪术15克,半枝莲、鳖甲(先煎)各3O克。
加减:有尿赤便秘等热象加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龙葵;伴苔腻、脉弦滑或濡,
胸闷恶心等加制半夏、茯苓、菌陈。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虫丸、云南白药。
(2)湿热蕴毒
治法:解毒泻火,清利肝胆。
处方:菌陈、山栀、黄芩、苦参、郁金、莪术各9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各30克。
加减:肝区隐痛,头昏目干加当归、白芍、川芎;腹水加车前子、泽泻、腹水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菌陈蒿汤、牛黄醒消丸。
(3)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化瘀消症。
处方:生地、鳖甲(先煎)各20克,女贞子、旱莲草、白芍、丹皮、山萸肉、丹参各
15克,西洋参(另炖)10克,半枝莲、七叶一枝花各30克。
加减:腹胀加川朴、大腹皮;有出血倾向,加重西洋参,再加仙鹤草、生藕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滋水清肝饮、二至丸。
(4)脾虚湿因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消胀。
处方:党参20克,白术、云茯苓、山楂各15克,陈皮5克,法半10克,丹参18克,苡
仁、徐长卿、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各30克。
加减:发热伴大汗用白虎汤加减;便闭腹胀用承气汤加减;肝区痛加川楝子、延胡,或白芍、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
常用成方: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
疗效:根据上述四型进行辨证论治的报道统计有10篇,累计治疗患者1420例,存活3~6
个月172例,占12.1%;存活6个月~1年142例,占10%,存活1~2年211例,占14.7%;存
活2~3年104例,占7.3%;存活3~5年115例;占8%;存活5年以上43例,占3%。
另有医者统计917例,治愈186例,显效247例,有效109例。
-原发性肝癌
专方治疗
(1)楝邪金汤
组成:八月札15克,川楝子9克,大腹皮15克,桔皮12克,桔叶12克,枳壳9克,木香9
克,佛手片6克,郁金12克,莱菔子12克。
加减:湿热内蕴加蒲公英、垂盆草、白花蛇苦草、由基黄、茵陈、山栀、黄芩、黄
连、石上柏、大青叶、板蓝根、石见穿、龙胆草;湿重用茯苓、土茯苓、猪苓、泽泻、
冬瓜皮子、车前子草;阴虚加生地、旱莲草、女贞子、天冬、麦冬、石斛、沙参、白
芍、龟版、鳖甲;血热加白茅根、生地榆、仙鹤草、白芍、当归、丹皮、丹参、赤芍、
制军;脾虚加党参、白术、黄芪、苡仁、扁豆、茯苓、皮尾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2例(Ⅰ期1例,Ⅱ期14例,Ⅱ期7例),并与22例(各期例数均同中药
组)化疗组对照,中药组1年生存3例,2年生存3例;化疗组1年生存1例,2年生存者无。
Ⅱ期病人中位生存期中药组为6.75个月;化疗组为3个月。中药组优于化疗组。
(2)肝益煎汤
组成:夏枯草15克矿海藻15克,海带15克,铁树叶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漏芦12克,
赤芍9克,桃仁9克,八月札15克,郁金12克,川楝子9克,生香附9克,木香9克,白芍12
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苡仁30克,茵陈15克,车前子15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炙
山甲12克,炙鳖甲12克,甘草6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留行子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Ⅱ期原发性肝癌40例,3个月生存26例,占65%,半年生存20例,占50%,1
年生存13例,占32%,2年生存7例,占17%。
(3)复肝方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9克,云苓9克,柴胡9克,穿山甲9克,桃红9克,丹
参9克,苏木9克,蚤休30克,牡蛎30克,鼠妇12克。
加减:气滞血瘀加地鳖虫、莪术、三七、香附;肝郁脾虚加郁金、淮山药、陈皮、麦
芽;肝胆湿热加茵陈、蒲公英、黄芩、木通,阴虚内热加丹皮、地骨皮、麦冬、鳖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单纯型Ⅱ期32例,Ⅲ期5例;硬化型Ⅱ
期16例,Ⅲ期3例。炎症型Ⅱ期1例,Ⅲ期3例;治后存活半年以上26例,1~2年12例,2
年以上4例。
(4)莲花片
组成:半枝莲、七叶一枝花、山慈姑、蜈蚣、莪术、田七、牛黄。
用法:制成片剂口服,每日3次,每次6片,连服5天,停药2天,2个月为一疗程。疗程
之间休息1~2周。
疗效:治疗22例,其中肝热血瘀型13例,肝盛脾虚型6例,肝肾阴虚型3例,治后全部
病例均生存1年以上。治后肿瘤缩小7例,稳定6例,增大9例。
(5)白术马兰汤
组成:太子参12克,珠儿参12克,炒白术12克,茯苓30克,丹皮12克,银花30克,岩柏
30克,马兰根30克,牡蛎30克,夏枯草12克,炙山甲12克,炙鳖甲12克,玫瑰花9克,绿
萼梅9克,天龙3条,地龙12克,八月札15克,生南星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4次饭后服。
疗效:治疗123例晚期肝癌,存活1年以上40例,生存率为32.5%。
(6)理气消症汤
组成:八月札15克,金铃子9克,丹参12克,漏芦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红藤15克,
生牡蛎30克,半枝莲30克。
加减:肝气郁滞加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枳实、山楂、鸡内金;气滞血瘀
加柴胡、当归、赤芍、莪术、三棱、桃仁、地鳖虫、延胡索、干蟾皮、郁金、石见穿、
鳖甲、大黄;脾虚湿阻加党参、白术、茯苓、苡仁、陈皮、半夏、大腹皮、石打穿、龙
蒌、木香、了哥王、补骨脂、车前子等;肝肾阴虚加北沙参、天冬、生地、龟版、生鳖
甲、郁金、赤芍、丹皮;肝胆湿热加茵陈、生山栀、岩桕、郁金、赤芍、苡仁、黄芩、
金钱草、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102例,其中Ⅲ期86例,Ⅱ期16例,存活1年以上31例,占30.3%,2年以上14
例,占13.7%,3年以上6例,占5.9%,5年以上5例,占4.9%,1例存活13年。Ⅱ期治后1
年存活率为50%,Ⅲ期为26.7%。临床治愈2例,显效13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51%。
(7)菌陈车前汤
组成:茵陈、车前子(包)、海藻、海带、牡蛎、白花蛇舌草、铁树叶、延胡索各3O
克,漏芦、郁金、丹参、黄芪、党参、南北沙参、石斛各15克,当归、赤白芍、夏枯
草、甘草各12克,川楝子9克。
加减:黄疸加山栀、平地木、田基黄;腹水加车前草、茯苓、猪芩,胸水加桑白皮、
葶苈子、蜀羊泉、龙癸;发热加生石膏、银花、大青叶;呕血便血加仙鹤草、白芨、藕
节炭、地榆炭、侧柏炭、贯众炭、槐花炭;神昏谵语加鲜生地、石菖蒲、牛黄清心片、
醒脑净注射液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Ⅲ期原发性肝癌73例,治后生存1个月25例,占34.25%,2个月6例,占
8.22%,6个月2例,占2.74%,1年以上1例,占1.37%,平均生存期为34.01天,中位生存数为19天。
(8)枳朴六君汤
组成:党参、茯苓、丹参各30克,白术15克,陈皮、半夏、枳壳、厚朴、乌蛇、土鳖
各10克,蜈蚣2条,甘草6克。
加减:肿块疼痛剧烈加全蝎、粟壳,同时用蟾酥、冰片各1O克,麝香3克,60%酒精浸
泡48小时后外搽局部;出现腹水加牛膝、大腹皮、猪苓;便秘加大黄、桃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中晚期肝癌25例,生存期5个月1例,5个月~1年10例,1年~2年7例,5年半
1例,6年1例,10年1例。
(9)普陀膏(外用)
组成:血竭、地龙、无名异、全蝎、蜈蚣、水红花子、僵蚕、木鳖子、大枫子、土
元、虻虫、冰片等10余种中药经过芝麻油熬炼加工制成的外用膏剂。
加减:在外用上药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结合舌、脉、二便在下列药物中选10余味
组方水煎服:黄芪、仙鹆草、龙葵、沙参、牡蛎、白花蛇舌草各30克,马鞭草、水红花
子、党参、生苡仁、石见穿各20克,炙鳖甲、炙龟版、杭芍、白术、醋三棱、醋莪术、
醋香附、夏枯草、鸡内金各10克。
用法:普陀膏每帖外敷5~7天,休息3天再另换一帖膏药,用12帖为1个疗程。内服药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70例,生存3~6个月23例,占32.5%,6个月~1年19例,占27.1%,1年以上
27例,占38.6%。Ⅱ期肝癌1年生存率为44.8%,存活3年6个月1例。
老中医经验
钱伯文医案
陈×,男,58岁,工人。患者于1974年患黄疸性肝炎。1978年10月23日普查发现AFP放
射免疫法>1OO0ng/ml,血凝法1:1000(+),对流免疫电泳(+),同位素肝扫描
示肝门区放射性分布稀疏。于1978年11月21日入院治疗。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可见蜘
蛛痣,肝肋下1.5cm,剑突下3cm,质中,脾未扪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硬化型Ⅱ期。
入院后肝逐渐增大至剑突下8cm,质硬,扪及结节,超声波为迟钝结节波,出波衰减,
AFP升高到琼脂扩散法(+),定量>3mg%,因肝硬化明显,不宜手术治疗,采用中药
治疗,症属肝气郁滞,脾失健运,拟疏肝解郁佐以健运。
处方:枳壳、白术、陈皮、八月札、佛手片、柴胡、茯苓、土茯苓、生熟苡米仁、合
欢皮、生黄芪、蒲公英、皮尾参等。加减药物:大腹皮、炙鳖甲、广木香、川楝子、炒
扁豆、泽泻、菌陈、墨旱莲、石上柏、生地榆等,并酌加成药人参鳖甲煎丸、斑蟊素 片。
连服9个月后,肝区疼痛和腹胀基本消失,胃纳亦佳,病情稳定。复查时肝剑突下
4cm,质较硬,可扪及结节。AFP扩散(?),对流(?),血凝1:100,放免1:100μg/
ml,肝功能正常。服药3年后因感染肺炎而转危。
按:肝癌属“症瘕积聚”、“肝积”等范畴。钱老认为此与人体正气不足,邪气滞留
有关。治疗时以促进机体恢复正气驱除病邪为原则。即使是热毒壅盛,湿浊内聚,在应
用清热解毒、利湿等法时,也不能忽视扶正的一面。反过来如果气阴两虚,在应用益气
养阴药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邪毒滞留,而适当选用一些祛除病邪的药物,本例即以黄
芪、白术、茯苓、皮尾参益气健脾,枳壳、陈皮、八月札、佛手片舒肝解郁,理气运
脾,更兼柴胡为肝经主药,这样,肝郁得疏,脾运健旺,肝积之症自然可缓。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针刺加穴住注射
取穴:百会、胃区(头针穴)、内关、三阴交、肝俞、肾俞、命门、阿是穴。
操作:进针得气后,轮流捻转3次即退针,另以20%~50%的胎盘注射液在足三里、大
椎、阿是穴作穴位注射,每穴2~4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
天。此外,根据病情,选用四逆散、五苓散、茵陈蒿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
酌用强心利尿剂、维生素、能量合剂、人体白蛋白、输血等。
疗效:共治疗34例,平均生存期7.84个月,存活9个月1例,2年1例,3年1例,4年2例,
其中2例占位性病变消失。
(2)单方验方
①华蟾素
组成:中华大蟾蜍之阴干全皮,经提炼制成注射针剂。
用法:肌注每日2次,每次4ml。大剂量组每日1次,每次20ml加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
疗效:治疗69例,显效2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52.1%。
②甲基斑鹜胺
组成:由斑蝥中提取改造而成。
用法:口服,每日200~400mg,分3次服。
疗效:治疗72例,半年以上生存率37.5%。以本方为主作综合治疗,半年以上生存率
66.9%。
③美登木注射液
组成:从美登木中提取。
用法:每天肌注2~3次,每次2ml,10~14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7天。
疗效:治疗20例,显效6例,有效6例。存活3个月以上5例,半年以上5例,1年以上7例。
④消症益肝片
组成:蟑螂提取物制成片剂。
用法:每日口服6~8片,分3次服。
疗效:治疗49例,显效1例,有效27例。半年生存率31.9%。
⑤槐耳冲剂
组成:用槐耳制成冲剂。
用法:每日服3次,每次1~2包。
疗效:治疗25例,显效2例,有效11例。存活3个月以上4例,1年以上2例。
(3)气功
功法:①双修功(具体功法见《气功精选续篇》)。②排肝气。③甩手,每分钟甩50
次,约10~20分钟。体质好转后早晚加行步功500步。
疗效:观察10例患者练功1个月后,睡眠、精神好转,胃纳增加,肝痛减轻,并顺利地
耐受了放疗与化疗。
(4)食疗
①斑番烧鸡蛋
组成:斑蝥2只,鸡蛋1只。
用法:鸡蛋打一小孔,纳人斑蝥(去头、足)棉纸封之,文火烧熟,去斑蝥,吃鸡蛋。
②田七末藕汁炖鸡蛋
组成:田七2~3克,藕汁30ml,新鲜鸡蛋1只。
用法:将鸡蛋去壳,打人碗中搅拌,加人藕汁(用新鲜藕洗净,削皮,榨取藕汁)及
田七粉,拌匀,可加少许冰糖。
③茵陈红糖饮
组成:茵陈15克,红糖60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
其他措施
本病早期发现可以提高疗效,故有条件的应推广普查,以提高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手术治疗:凡是诊断明确,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半肝,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处转
移,肝功能代偿尚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心肺肾功能可耐受者,均应争取手术切除。
化学抗癌药物治疗:药物很多,但疗效均不肯定,且须密切注意副反应。
放射治疗:本病对本疗法不甚敏感。
溃疡性结肠炎
概 述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
疡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此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我国60年代
国内文献仅有零星记载,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和诊断手段的日趋完善,70~80年代有
关报道急剧增多,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现代西医学认为本病与感染、遗传、精神、过
敏,特别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不明,鉴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断加
重,经久不愈,并有一定癌变率等,寻求有效疗法显得日益迫切。
中医学没有相应的名称,一般将其归人“肠涕”、“滞下”、“久瘌”、“便血”等
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肠擗”的记载,症状即包括“便血”、“下白
沫”、“下脓血”等,并提出以脉象来观察预后。《金匮要略》创用白头翁汤和桃花
汤,以清肠解毒、温涩固下之法进行治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隋代《诸病源候论》
指出:“热毒乘经络,血渗肠内,则变为脓血痢,热久不歇,肠胃转虚,故痢久不
断。”对病机阐述较为深人。至宋代,陈无择将本病病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内因脏气郁
结及饮食不当,纵情恣欲(不内外因)三类。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据病之虚实治
疗:“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明清时期,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实践更加
深入。如李中梓提出的“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
迄今仍有其临床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60年代以个案报道为主,亦有
一定样本的临床观察资料。强调本病为内痈,多采用冰硼散、锡类散、云南白药、黄连
粉等传统常用外治的方药。治法上,灌肠结合内服药,取得较好的效果。70年代,灌肠
之法盛行,药物应用更为广泛,除中药外,还探索试用民间草药,但进展不大。工作做
得最多的是80年代,据统计,仅1980~1989年有关本病的临床文章就达200余篇,在诸多
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治疗方法上,近年来通过对内服药(包括辨证的专方治
疗)、灌肠、中西医结合、内服药与灌畅相结合这四种方法的比较,认为以中药内服加
灌肠较为合理,体现了标本兼治;在方药上,益气活血方药日益受到重视,和传统效果
肯定的健脾益气、清热祛湿方药进行对照,发现其有效率并无差异。另外通过中、西药
物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显著高于西药。从1165例临床疗效分
析,总有效率为94.76%,证实中医治疗效果显著。
为了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近年来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实验动物模型证
实,中药对结肠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中药灌肠尚能抑制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
殖,以减弱免疫反应。并可解除肠道痉挛,抑制肠蠕动。通过对患者观察也发现,治疗
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提示本病的向愈与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关
系。另外,有人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进行药理实验,结果证明,健脾温阳中药有
明显的强壮作用,并有促进凝血、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平滑肌张力等作用。以上均表明,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确切的。
进一步将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中西医所长来提高
本病的疗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辨证分型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分型颇多,但多数临床资料集中于下列三型:
1.湿热内蕴 便中夹脓带血,里急后重,身热,胃痞纳呆,肛门灼热,大便秽臭,小便
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气滞血瘀 面色晦黯,胁腹胀满,粘液脓血便,泻下不爽,腹痛拒按,嗳气食少。舌
紫或瘀斑、瘀点,脉弦涩。
3.脾气虚弱 面色少华,腹痛喜按,肠鸣矢气,大便时溏时泻,夹脓带血,月经不调。
舌尖赤,苔薄白而腻,脉缓而虚。
在各地报道中,尚有以下几种分型:肺热迫肠,多为急性暴发性患者;阴血亏虚及脾
肾阳虚,可见于本病后期。但有关资料不多,就已有中医临床文献而言,以上述三型最
为常见。另外,鉴于本病轻重不一,且有发作及缓解之分,近年来,在中医治疗时,又
按病情程度分为重型(腹泻次数每日在5次以上,便血量多,病变涉及广泛等)、轻型
(每日腹泻2~3次,腹痛轻,便血量少,病变局限于乙状结肠以下)及中型(介于重、
轻型之间);或按发作情况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等。如发作期采取通脏解毒,缓解期健
脾助运,均有一定效果。
分型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多采用内服药与灌畅相结合:
(1)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泻。
处方: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白芍18克,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木通、棕榈
炭、川芎、红花各9克,罂粟壳6克,生白芍12克,土茯苓15克。
加减:热盛加银花、败酱草;湿重加厚朴、米仁、茯苓;腹痛剧烈重用芍药。
灌肠方:白头翁、白花蛇舌草、救必应各30克,川连、赤芍、白芍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次。灌肠方,将上方加水煎至200毫升,每天睡前保留灌肠。
腹泻重,灌肠后难保留者,可于药液中加藕粉15克,调成糊状再灌,12~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内服灌肠结合治疗30例,结果基本缓解25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1例,总有效
率为96.7%。单服中药23例,基本缓解3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65.2%。表明内服药与灌肠相结合治疗较之单服中药疗效为佳。
常用成方:内服方可选葛根芩连合白头翁汤、芍药汤等;灌服方可用锡类散、黄连
粉、云南白药等。
(2)气滞血瘀
治法:利气活血,和营止泻。
处方:内服方:桃仁9克,小茴香6克,干姜6克,延胡6克,五灵脂10克,当归12克,赤
芍10克,川芎6克,肉桂4克,蒲黄10克,黄芪20克。
灌肠方:赤芍、丹参、益母草各30克,川芎、牛膝、姜黄各20克,乳香、没药、桃仁、三七各15克。
用法:内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2次;灌肠剂,水煎至100~150毫升。睡前灌肠,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例,其中13例采取内服外用相结合,临床痊愈5例,基本缓解8例,总
有效率为100%;35例仅用灌肠方,临床痊愈和基本缓解15例,部分缓解17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1.4%。
常用成方:少腹逐瘀汤等。
(3)脾气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固涩止泻。
处方:内服方:黄芪、党参、白术各15克,延胡12克,炒白芍、木香各9克,赤石脂18
克(包煎),茅莓3克,土炒当归6克,儿茶3克(冲服),炙甘草6克。
加减:腹胀纳差加砂仨、厚朴花;畏寒肢冷加干萋、肉桂;便血明显加地榆炭;兼夹
湿热加黄连、白头翁、白花蛇舌草。
灌肠方:白头翁30克,黄柏15克,党参30克,黄芪20克,地榆炭20克,白芨15克,青黛20克。
加减:脓血明显加朱砂30克。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灌肠方加水至2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1
次,每次50毫升,保留灌肠,15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治疗脾虚型患者311例(包括部分血瘀型患者),临床痊愈130例,基本
缓解112例,部分缓解5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6.1%。
常用成方:连理汤、四君子汤合四神丸等。
专方治疗
(1)结肠片
组成:分二方,基本方:六神丸、锡类散各1.5克,血竭、三七各4克,大黄3克,云南
白药、青黛各6克,旱莲草10克。
加减:I号方加山药30克,罂粟壳9克;Ⅱ号方加白芍60克,大黄15克。
用法:先将六神丸、锡类散、血竭、三七、青黛分别研细、合匀备用。余八味药,去
杂质晒干,研细过80目筛。按I、Ⅱ号方的药物组成混匀,各按比例加人淀粉,制成颗粒
烤干,再分别加上药合匀,压片(每片重0.35克),制成肠溶糖衣片。以腹泻为主服I
号,大便干结为主服Ⅱ号方,每日3次,每次6~8片。100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临床痊愈20例,基本缓解14例,部分缓解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2)健脾敛溃散
组成:党参、焦白术、生黄芪各150克,煅石膏、白及、白芍各300克,川黄连、血
竭、甘草各60克,炮姜、枳壳各50克,石榴皮、乌梅各200克。
加减:血便加参三七、地榆炭;纳呆加焦山楂、炒麦芽。
用法:乌梅放在瓦片上用火烘干至焦黄(切勿变焦黑)。生石膏放在电炉上直接火
煅,其余药物用烘箱或文火烘干,诸药研粉,过80~100目筛,装瓶备用。可于饭前半小
时,用热水调成糊状吞服,每次40克,每日3次。服后可饮几口稀粥汤,勿饮开水。30日
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4例,临床痊愈51例,基本缓解11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6%。
(3)溃结合剂
组成:I号方:生黄芪30克,川黄连10克,罂粟壳、补骨脂、五倍子、地榆各15克。Ⅱ
号方:生黄芪30~60克,血竭10克,大黄6~10克,黄连1O克,紫草根15克。
用法:I号方口服,用开水煎煮20分钟,每日1剂,每服200~300毫升,1日3次。Ⅱ号方
灌肠,浓煎成50O毫升,为提高疗效,可加普鲁卡因0.25~0.5克,再加等量的青黛和白芨
粉,调成稀糊状,保留灌肠。可于每晚用导尿管接注射器将药液推注入肠内。
疗效:用上法治疗118例,临床痊愈及基本缓解107例,部分缓解10例,无效1例,总有
效率为99.2%。
(4)消溃疡灌肠方
组成:I号方:朱砂莲15克,蜈蚣七15克,二色补血草30克,小蓟草30克,炒地榆30
克,白芨15克,索骨丹15克,铁苋菜30克。Ⅱ号方:朱砂莲15克,蜈蚣七15克,白芨12
克,千里光30克,虎杖30克,甘草15克,黄柏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
用法:I号方用于清热解毒,有脓血便者;Ⅱ号方以燥湿解毒为主,用于粘液便者。加
水浓煎成200毫升,每次用75~100毫升,保留灌肠,3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疗效:共治疗431例,临床痊愈266例,基本缓解及部分缓解141例,无效24例,总有效
率为94.4%。对其中117例作2~4年随访,62例复发,复发率53%,但症状均较前轻。
(5)锡类散合剂(外用)
组成: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或冰硼散1/2袋)各1克,0.25~1%普鲁卡因20毫升。
用法:上药混合后加温开水或生理盐水120毫升,充分溶解后保留灌肠。灌肠时令患者
向左侧卧,取头低足高位,灌入后静卧10分钟,然后转平卧、右侧卧位各10分钟,10~
20次为一疗程。并可根据症情,按前述辨证方口服药物。
疗效:以本方灌肠治疗为主,口服药为辅,共治疗138例,临床痊愈71例,基本缓解40
例,部分缓解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
(6)肠炎散(外用)
组成:I号方:珍珠9克,牛黄6克,红参6克,冰片12克,琥珀3克,五倍子12克,儿茶
10克,共研为粉。Ⅱ号方:珍珠6克,牛黄6克,白参6克,冰片12克,琥珀3克,血竭12
克,儿茶10克,共研为粉。
用法:Ⅰ号方用于结肠粘膜溃疡、糜烂,泄泻次数频多或体质较弱者;Ⅱ号方适用于
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大便不爽或里急后重较按 显著者。每次取药粉2克,加温开水50毫
升,调匀,温度控制在37℃~38℃左右,保留灌肠,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0例,临床痊愈122例,基本缓解67例,部分缓解10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7%。
(7)明黄合剂(外用)
组成:明矾、苦参、槐花各15克,大黄10克,黄连30克,地榆10克,白芨10克。
用法:上药浓煎成250毫升。溃疡性直肠炎,每次50~80毫升保留灌肠。患者取膝胸卧
位,用注人器经肛门注入。溃疡性高位结肠或乙状结肠病变,每次100~125毫升,用导
尿管置入直肠内,深度依病损范围而定,然后注入药液。灌肠液的温度保持在36℃~
37℃左右。注药前先洗肠,注药后臀部垫高俯卧至少半小时,早晚各1次,每7~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53例,临床痊愈272例,基本缓解98例,部分缓解7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8%。
老中医经验
张海峰医案
刘××,男,31岁。反复发作脓性便已5年。患者每天腹泻3~5次,肠鸣,左下腹部疼
痛,痛则欲便,为脓性便,夹有大量白色粘液,便后痛减。近年症状加重,性情急躁易
怒,消瘦纳差,四肢怠倦乏力,嗜睡。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腻。用抑木扶土佐清
湿浊法,以痛泻要方加味。
处方:炒白芍20克,焦白术10克,广陈皮6克,北防风10克,潞党参20克,西砂仁10克
(后下),六月霜30克。
本方加减连服30余剂,白粘液脓便消失,腹痛腹泻、肠鸣消除,体重增加,精神好
转,后改用参苓白术散善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按: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张老多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之法。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
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张老认为这是本病外在
表现的重要体征,因此常在主方中加六月霜、地锦、铁笕、黄连等药物。以白粘液脓便
为主者,系湿浊偏重,可重用六月霜30~60克;如出现红赤粘液便者,为热邪偏重,常
加铁笕15~30克,地锦草15~30克,黄连3~10克。如红白粘液脓便兼夹,则可数药合
用。待红、白粘液脓便消失,症状缓解,即宜改用调理脾胃法,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善
后。一般需服数十剂方可见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脐中四边穴、天枢、关元、气海。配穴:大肠俞、长强、脾俞、胃俞、
足三里、三阴交。
脐中四边穴位置:脐之上下左右各旁开1寸处。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酌加2~3穴。脐中四边穴,以上下左右为序,快速进
针,缓缓刺入3~5分,捻转半分钟,不留针。余穴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可
施温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8例,临床痊愈和基本缓解49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
②艾灸
取穴:主穴:中脘、天枢、关元、上巨虚。配穴: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太
溪、太冲、三阴交、中膂俞。
操作:主穴取1~2穴,配穴酌取2~3穴。腹部穴用艾条灸30~40分钟;上巨虚用黄豆大
之艾炷施直接灸,灸21~25壮,使穴区形成亠直径为0.8~1厘米的焦痂,5~7日形成灸
疱,3~5周内灸疱愈合;配穴以艾条作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上法除直接灸外,每
日或隔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100例,有效率在65%~98%之间。
(2)单方验方
①胆茶液
组方:鲜猪胆汁15~20毫升,儿荼(研粉)2克,生理盐水25~30毫升。
用法:猪胆汁多于取得新鲜猪胆后立即采集,亦可晒干后配制。将上药混合,加温至
15℃~20℃。用导尿管插人肛门内20~30厘米处,行保留灌肠。每晚1次,30次为一疗 程。
疗效:共治疗52例,临床痊愈和基本缓解38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5%。
②破叶莲胶囊
组成:破叶莲生药干粉胶囊,每丸含生药0.25克。
用法:口服,每次10丸,每日3次,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1例,基本缓解14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
③大果榆灌肠剂
组成:大果榆的干燥树皮,研末,过60目筛,置棕色瓶内保存。
用法:每次取3~4克,加开水300~500毫升,搅拌3~5分钟,呈稀糊状,每晚睡前保留
灌肠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6例,临床痊愈17例,基本缓解13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
(3)食疗
组成:黄芪(蜜炙)、山药、苡米、芡实各50克,粳米丑50克,分别炒焦黄,味香不
苦为宜;乌梅50克,丁香4克,草果6克,分别打碎,各炒焦黑存性。以上共为细末,放
人锅内炒热加入白糖200克,乘热在锅内搅拌均匀,形成颗粒。
用法:每次3~4匙,可用沸水调服,亦可掺于粥饭内,日服3~5次,15~20天为一疗
程。另可配合灌肠治疗。
疗效:以食疗为主,共治疗30例,痊愈21例,基本缓解8例,部分缓解1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概 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上种慢性胃炎,西方医学自1047年Schindler首次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概念,至今才50年左右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光学纤维胃镜的普及,对本病的认识不
断深化,观察也越来越细致,但对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特效药物。况且,
本病可有10%左有的癌变率,而胃癌高发地区可达28%左有,1978年己被世界卫生组织
列为胃癌的前状态之一,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
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
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
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代中医最初对本病的研究,尚未从慢性胃炎中分出,最早的临床文章可见于1956
年。之后,不断有关于本病个案的零星报道。首次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样
本集中观察报道见于1976年,本病的中医治疗才引起广泛注意。特别在80年代以后,大
量的临床总结性观察,不断被报道,据初步统计,累计病例(除个案外)己超过了7000
例。中医经过30多年,特别是近一、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探索,在病因病机、辨证分
型、选方用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有医者根据临床、胃镜及病理所见,提出
本病与胃脘痈相似,治以活血化瘀、祛腐生新,临床总有效率在95%以上。还有医者根
据本病表现为上腹痞满,且多为虚证,以虚痞论治,临床疗效也在95%左右。绝大多数
研究者在治疗前后都做了胃镜或病理组织切片的对比检查,结果发现,中医药治疗本
病,不仅有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认为本病胃粘膜萎缩性病变是可以逆转的,从而改变
了西医认为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认识。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大多在
90%以上。
近年来,各地也广泛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如利用纤维胃镜技术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
作客观研究;探讨胃分泌功能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寒热辨证与舌苔脱落细胞结构变化的
关系等,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和疗效评价具有实际意义。但辨证分型与胃粘膜分型之间是
否有规律可循?或者说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程之间是否有关系?倘若能揭示其内在规律,
将为中医分阶段治疗及研制特效方剂提供必要的前提。此外,临床上用药的面较广,尚
有进一步精简、优化的余地。药理研究,尤其是组方的药理,对探讨本病的治愈机理、
优化组方具有意义。目前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统一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以及总结
治疗经验。为此,本节在总结40年来各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各家
报道,提出比较完整、切实可行的疗效标准和治疗方案,
辨证分型
根据前面病因病机的分析,并综合各地多年来的治疗经验,本病可分为下述四型:
1.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 胃脘隐隐作痛,病势迁延不愈,食欲不振,纳少腹胀,嗳
气,倦怠乏力,或见面色不华或萎黄,手足欠温,大便溏薄,时泛清水b舌淡苔白,脉细
弱或濡弱。
2.肝胃不和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心烦易怒,每因烦
恼郁怒而作,苔多薄白或黄,脉弦或弦细。
3.胃阴不足 胃脘隐隐灼痛,甚至有烧心感,嘈杂善饥,饥不欲食,痛则喜按,口燥咽
干,烦渴思饮,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
4.瘀阻胃络 胃痛较剧,或如锥刺,持续不已,固定不移,拒按,或见吐血,便黑,甚
至纳谷锐减,干呕,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另有脾胃湿热(郁热)型,从临床报道看,此型所占比重不大,且多以兼证形式出
现,故不另作分型。证状可见胃脘满闷不适,疼痛不已,口臭纳呆,便溏不爽。舌红苔
腻,脉滑等。
分型治疗
(1)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
处方:党参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延胡 10克,当归15克,白芍15
克,陈皮6克,干姜6克。
加减:胃酸分泌不足加山楂15克,乌梅10克;胄痛甚加莪术 10克;腹胀甚加苏梗10
克,莱菔子15克,麦芽20克;畏寒肢冷酌加附片6克,肉桂3克;便溏加黄连6克,倍白
术;腰膝酸软者为脾虚及肾,可加杞子10克,桑寄生15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
兼有气滞者为中虚气滞加广佛手、绿萼梅等不温不燥、性味平和之理气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88例,临床总有效率在93.3%~98.4%之间。
常用成方:可选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加减。
(2)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
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川连10克,黄芩10克。
加减:若气滞日久,疼痛不已,恐有瘀血,宜行气活血止痛,可选郁金、当归、乳香、没药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半剂,禁烟酒、生冷及辛辣食物,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治疗本型患者共34例,总有效率为94%。
常用成方: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若肝气郁结,已有化热之象,
可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等理气泄热。
(3)胃阴不足
治法:以滋阴养胃为主,佐以清热。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淮山药12克,生地12克,香附10克,麦芽10
克,杞子10苋,当归10克,甘草10克。
加减:脾气不足加党参、白术;兼气滞血瘀加白花蛇舌草、川楝子;胃中有热加栀
子、天花粉或左金丸;痛甚加延胡、川楝子;太便干结加生大黄;胃酸缺乏加乌梅、山
楂、五味子。
若上述滋阴养胃、酸甘化阴法不能奏效,或取效一时,旋又如故,临床见腰膝酸软,
头晕乏力等症,根据中医“胃肾相关”之说,胃之虚火耗劫肾之真阴,为肾阴不足之
候。治疗可合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化裁治疗。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疗效:用上方及加减共治疗本型患者129例,临床总有效率在87%以上。
(4)瘀阻胃络
治法:行气活血,破瘀散结。
处方: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良姜10克,枳实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炙甘草10克。
加减:胃痛重者加延胡15克;腹胀甚加厚朴10克,青皮10克;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及加减共治疗本型患者50例,其中痊愈21例,显效与好转共27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6%。
常用成方:可选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失笑散、丹参饮、金铃子散等加减。
至于脾胃湿热一型,临床也有用三仁汤、连朴饮和藿朴夏苓汤等加减治疗的。然而大
多数学者未专门列出,而在兼证中出现,在上述分型的基础上,选用一些清热化湿药,
如藿香、佩兰、厚朴、半夏、茯苓、薏苡仨等。但注意在选用化湿药物时要求药性平
和,慎用车前、泽泻之类药。
专方治疗
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在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必须善于守法守 方,不宜频频更换方药。
因此,应用专方治疗本病就显得尤其重要。
(1)胃友汤
处方:黄芪30克,肉桂10克,吴茱萸10克,枳壳10克,片姜黄10克,川芎10克,红花10
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甘草6克。
加减:伴肠上皮化生者加水蛭10克,乌梢蛇8克;伴溃疡者加白芷10克,白及14克,姜
半夏10克,蒲公英10克;伴胃粘膜粗糙不平,隆起结节或痘疹性胃炎者加炮山甲10克,
王不留行15克,海藻15克;伴粘膜脱垂者加党参10克,枳实10克,炮山甲10克,王不留
行15克,水蛭10克;若胃酸过多者加服二陈汤;胃酸过少或无酸者酌加山楂、沙参、乌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910例一律服用于胃友汤,其中痊愈37例,好转245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96.9%。
(2)胃安胶囊
共分两型,胃安Ⅰ号用于肝胃气滞型;胃安Ⅱ号用于胃阴不足型。
组成:胃安I号:川楝子6克,延胡6克,砂仁1.5克,佛手3克,黄连5克,山楂6克,维
生素C300毫克。胃安Ⅱ号:南沙参6克,石斛3克,白芍3克,黄精6克,黄连5克,山楂6
克,炒枳壳6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制成胶囊,每日3次,每次6~8粒,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胃安Ⅰ号共治疗185例,其中显效65例,好转74例,无效46例,临床总有效率
为75.14%;用胃安Ⅱ号共治疗237例,其中显效Ⅲ1例,好转84例,无效4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2.28%。
(3)胃炎含剂
分两型,1号用于气虚夹湿热瘀滞型;2号用于气阴虚夹湿热瘀滞型。
组成:胃炎1号:党参、黄芪、白术、枳实、白芍、神曲各3克,仙灵脾、黄连、延
胡、当归、北柴胡、莪术各2克,砂仁、甘草、陈皮各1.5克。胃炎2号:玉竹、沙参、
黄芪、麦冬、佛手、花粉、枸杞各6克,淮山药、麦芽、谷芽、丹参各9克,白芍10克,
黄连、五味子、甘草各3克。
用法:1号制成片剂,每片0.5克,每次5片;2号水煎,每日1剂,均饭前半小时服。
疗效:两型共治疗147例,其中显效85例,好转57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
96.6%;胃镜活检有效率在52.7%~59.1%之间。
(4)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香8克,没药8克,生蒲黄13克,
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加减:食道裂孔疝加生赭石、半夏等;胃粘膜脱垂者加柴胡、升麻、党参、枳实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轻度连用40天,中、重度者连服60天。
疗效:共治疗60例,显效49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
(5)健胃茶
组成:生芪4.5克,徐长卿3克,麦冬或北沙参3克,乌梅肉1.5克,生甘草1.5克。
加减:偏虚寒加当归3克,红茶末1.5克;偏虚热加丹参3克,绿茶末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代茶泡饮;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42例,其中显效18例,好转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95%。
老中医经验
张镜人医案
孙××,女,56岁。胃脘疼痛,犹如针刺,胀满不舒,纳谷减少,嗳气频作,嘈杂曰
苦,大便带溏,曾有便血一次。病经数载,渐见消瘦乏力。脉象弦细,苔薄,舌质紫
暗。胃液分析,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限性
萎缩。病理见肠腺化生Ⅱ级。拟养阴益胃,理气和络。
处方:孩儿参9克,南沙参9克,川石斛12克,炒赤芍9克,清炙草5克,白花蛇舌草3O
克,铁树叶30克,平地木15克,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九香虫5克,八月札12克,徐
长卿15克,血竭2克(研粉吞),炒楂曲各9克,乌梅肉9克。
服药4周后,刺痛大减,胀满亦轻。连服3个月,诸症全消,食欲增加,大便如常。经
胃镜复查,为慢性胃炎Ⅱ级(局部萎缩不明显)。
按:胃脘痛久病见胃阴不足或瘀阻络脉者,纤维胃镜检查多见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腺
化生。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举,多采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思食丸,酸甘化阴,俾
胃阴得复。调气药除苏梗、香附外,常可兼用八月札,以疏肝散结;活血药除丹参、赤
芍外,常兼用血竭以行瘀止痛、和血生肌,对萎缩及溃疡之愈合都有好处。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
操作:用黄芪注射液4毫升、红花当归川芎注射液4毫升、胎盘注射液2毫升、注射用维
生素B120.1毫克和维生素C250毫克,可加入10%葡萄糖溶液2毫升,混合穴位注射,隔日
1次,交替注射,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观察100例,总有效率为91%。
(2)单方验方
枸杞散
组成:宁夏枸杞子,冼净,烘干打碎分装。
用法:空腹时嚼服,每次10克,每天2次。停服其他中西药物,2个月为一疗
程。
疗效:共治20例,临床全部有效;16例经胃镜及病理检查,有效率为81.25%。
(3)气功
功法:真气运行法。每日练4次,每次40分钟,每10天后记录1次练功后感觉和疗效,3
个月后胃镜复查。
疗效:共观察54例,显效34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4%。胃镜复查40
例,显效15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82.5%。
-慢性病毒性肝炎
概 述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系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移行而成。一般病程在6
个月以上,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类。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可
能和患者年龄,营养及免疫状态,治疗延误,过早活动,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日前,
现代医学对本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本病的中医论述,属“胁痛”、“瘀证”等病症。关于对本病病机证候的认识,早在
《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如“胁痛”一证,《素问》指出:“肝热病者,小便先
黄..胁满痛。”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一书中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
肝气。”已认识到胁痛与肝脏有一定关系,并认为外邪侵袭为胁痛发病的一个原因。在
具体辨证上,明清医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张景岳指出:对本病“但察其有形无形,可
以知之矣。盖血则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则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认
为应据有形无形来分辨属气属血。林飒琴在《类证治裁》中分胁痛为肝郁、肝瘀、痰
饮、食积、肝虚诸类,均表明是本病的关键。在治疗用药上,张仲景所制订的下瘀血
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树立了典范。
而叶天士对胁痛属久痛人络者,善于用辛香通络,甘缓理虚,辛泄宣瘀等治法,立方选
药,颇具巧思,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最早明确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的报道,见于1960年。而首次较集中的临
床观察样本发表于1964年。80年代以来,随着乙型肝炎抗原的发现,本病的中医药治疗
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医药治疗的病例累计达3万例以上,平均疗效超
过80%。在辨治规律的揭示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上,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得最多的为本病与免疫的关系,包括不同的中医治法对迁延性乙
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关系的探
讨等。其次,还进行了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如在慢性肝病虚证(肝阴虚、脾气虚)
血中微量元素锌、铜的变化以及慢性肝炎舌象与肝脏病理变化关系等方面,都作了较深
人的探讨。另外,在中药研究方面,也日趋深入,如对丹参治疗慢性肝炎的机理,进行
了实验研究,考察了150种中草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抑制作用。这些探讨对认识
本病,辨证与辨病,治疗用药等方面都提供了客观依据。
辨证分型
综合古今医家的经验,本病的辨证可分为以下五型:
1.湿热未净 恶心厌油,纳呆腹胀,大便不畅,小溲黄赤。脉滑数,苔黄腻。
2.肝邪脾虚 胁肋隐痛,脘腹胀满,头晕目眩,精神抑郁,纳食减少,体倦乏力,面色
苍白,大便溏薄。脉沉弦无力,舌淡苔白或薄白腻。
3.肝肾阴虚 两胁疼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多梦易醒,两目干涩,口燥咽干,五心
烦热。脉细数无力,舌红瘦少苔,花剥或有裂纹。
4.脾肾阳虚 神疲怕冷,脘腹胀闷,气短纳差,眩晕肢浮,便溏溲频,面色晦暗。脉弦
细或弦滑,苔薄白或少腻,舌淡有齿印。
5.气滞血瘀 两胁刺痛,固定不移,按之疼痛加剧,且有症块,面色晦暗,赤缕红斑,
朱砂掌;女子经行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脉沉细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其他尚有气阴两虚等症,因资料中缺乏疗效统计,故不予列入。
分型治疗
1.湿热未净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茵陈30克,佩兰9克,荦前子15克(包煎),黄柏9克,山栀10克,大青叶15克,
生大黄6克(后下),丹参15克,郁金10克,白蔻仨5克,藿香10克。
加减:黄疸明显加金钱草,茵陈用量加倍;发热加银花、黄芩、葛根;口区吐恶心加
竹茹、桔皮;腹胀甚加厚朴、扁豆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207例,治愈33例,显效57例,有效71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为
77.8%。
常用成方: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三仁汤等。
2.肝邪脾虚
治法:舒肝健脾。
处方:柴胡9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丹参15克,
郁金12克,青皮6克,白蔻仁5克。
加减:两胁胀痛甚加川楝子、片姜黄;脘腹胀满甚加厚朴、枳壳、木香;黄疸尿色深
黄加茵陈、车前子、金钱草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925例,治愈199例,显效350例,有效207例,无效169例,总有效率
为81.7%。
常用成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等。
3.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处方:生地12克,山萸肉9克,女贞子12克,菟丝子12克,板蓝根15克,丹参20克,郁
金15克,楮实子9克,玉克12克,丹皮9克,胡黄连6克。
加减:口干口苦较甚加山栀、黄芩、麦冬;头晕耳鸣甚加菊花、蝉衣;失眠多梦加合
欢花、夜交藤;腰膝酸软甚加续断、狗脊。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68例,治愈17例,显效56例,有效51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
73.8%。
常用成方:一贯煎、复肝汤、杞菊地黄汤。
4.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附片10克(先煎),肉桂3克(后下),熟地12克,丹皮6克,泽泻15克,山药12
克,茯苓10克,仙灵脾15克,灸甘草15克,黄狗脊1条。
加减:肝区隐痛加柴胡、丹参、赤芍;大便溏泄加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腹胀浮
肿明显加车前子、陈葫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91例,治愈68例,显效7例,有效67例,无效49例,总有效率为74.3%。
常用成方:温阳汤、附桂八味丸、四神丸等。
5.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处方:当归12克,丹参15克,郁金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川楝子9克,连翘15克,
木香6克,板蓝根15克,草河车9克,山栀10克,白蔻仁5克,生白术15克。
加减:肝脾肿大质硬加夏枯草、地鳖虫、凌霄花;胁痛甚加延胡索、五灵脂;鼻衄,
齿衄,肌衄加参三七粉、大小蓟。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546例,其中治愈80例,显效256例,有效131例,无效79例,总有效
率为85.5%。
常用成方:鳖甲煎丸、桃红四物汤、大黄廑虫丸。
专方治疗
(1)抗乙肝合剂
组成:黄芪150克,虎杖94克,黄芩68克,白术94克,紫草37.5克,土茯苓68克。
用法:本方适用于HBsAg阳性者。上药浓煎成500毫升,每日服3次,每次25毫升,2个
月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方治疗114例HBsAg阳性患者,42例转阴性,38例滴度下降,大部分病人症状
好转或消失,部分病人肝脾肿大改善,肝功能GPT、TTT、ZnTT有好转,转阴性率为
36.8%。
(2)e抗转阴方
组成:白花蛇舌草、黄毛耳草、半边莲、仙鹤草各30克,薏苡20克,白头翁15克,鸡
内金10克,大黄3克。
加减:黄疸,苔黄厚腻,脉濡数,加龙胆草、虎杖、银花、茵陈、栀子、茅根;瘀血
明显,重用鸡内金,加地鳖虫、鳖甲、三棱、莪术、丹参、田七;肾虚加六味地黄丸或
枸杞、枣皮、五味子;用卑胃虚弱去大黄,重用山药、白术、茯苓、党参;阳虚畏寒加
党参、附子、肉桂、干姜。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e抗原阳性者91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上方治疗506例HBeAg阳性患者,治疗1个月有32%转阴,3个月内有86%转阴,
半年全部转阴。
(3)清肝解毒饮
组成:鲜白马骨、虎刺各12克,鲜白茅根24克,鲜马兰、石见穿、丹参、稀莶草、白
僵蚕、郁金、桃仨、当归、白术各9克,鲜虎杖、白花蛇舌草、黄芪各16克,柴胡、生甘
草、炙蜂房、蝉蜕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过滤后兑人砂糖32克,分3次温服,30日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治疗424例,治愈3O1例,好转103例,无效Z0例,总有效率为95.3%。
(4)肝复康
组成:人参茎叶皂甙、柴胡皂甙。
用法:上药按10:1制成片剂,每片含27.5毫克,每次2片,1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
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疗效:上方治疗360例,治愈66例,显效87例,有效166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为
88.6%。
(5)强肝汤Ⅰ号
组成:黄芪、丹参各30克,当归、白芍、党参、白术、泽泻、山楂、山药、茯苓、黄
精、生地、茵陈各15克,郁金、甘草、板蓝根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用6天,停药1天,8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治疗204例,治愈176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5.6%。
老中医经验
邹云翔医案
章××,男,45岁。1964年6月6日初诊91960年患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久治不
已,延为慢性,曾住某医院和某疗养院,中西医同时治疗。症情稍有改善,仍精神不
振,头脑昏胀,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腹胀便溏,纳谷不馨,两腿微肿,咽喉作痒,微
咳,寐差。诊脉沉细,苔白质偏淡。化验肝功能波动不定,时好时差;超声波检查肝上
界第6肋,剑下5厘米,肋下1厘米;脾肋下3厘米。肝波四型。证属肾阳不足,肝旺血虚
所致,治当温肾助阳,养肝扶脾,不可再用苦寒清泄之剂。
处方:制附片3克,全当归4.5克,焦白芍9克,白蒺藜9克,炒木瓜9克,炒山药9克,
茵陈9克,炒陈皮4.5克,广木香3克,炒扁豆9克,生炒苡米各4.5克,焦神曲9克,干荷
边9克,鲜生姜2片,黑大枣5枚。
6月13日复诊:药后觉精神好,纳增,便调,寐佳。原方加人潞党参9克,以补气健
脾。6月20日三诊:药颇合拍,头昏等症状皆显著减轻,觉体力日增,登五楼和爬小山头
已不大感吃力,效不更方。原方加枸杞9克,制附片改4.5克。患者坚持服上方近3月,
肝功能一直正常,肝脾皆缩小至正常范围。近随访患者,肝功能正常,肝脾亦不大,唯
每年春夏之交有头昏、乏力现象,仍眼用上方,头昏乏力等症状消失。
按:邹老认为治疗慢性肝炎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
热者清之,就是说应该辨证论治。不可见到“炎”字就不加辨证地一味苦寒清泄,对该
温者不敢温,该补者不敢补,每致药不对症,害人非浅,确值得借鉴。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足三里、气海、大椎。
操作: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浅为主。足三里针后加艾条温和灸5~10分钟,以局部红晕
为度,留针30分钟,10分钟捻针一次;气海单灸,不针;大椎单针不灸,得气后小幅度
持续捻针1~2分钟,有针感向下传导为佳,不留针。每周3次,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本法适用于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sAg携者。上法共治疗32例,其中转阴8
例,滴度下降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9%。
②穴住照射
取穴:肝俞。
操作:采用近红外治疗信息仪,作穴位辐照。患者取坐位,照射头距体表1~3ch,调
制信息频率为1O0次/分,辐照功率1~5mw/cm2,每日辐照1次,每次40分钟,3个月
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共治疗40例慢性活动型肝淡的病人,有效27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
67.5%。
③穴住激光照射
取穴;主穴:肝俞、足三里。配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腹股沟淋巴结。
操作:用氦氖激光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毫瓦,光束波长6328A,光源与穴位距离15~
30厘米,以点龙胆紫液为标志,每穴每次照射10分钟,左右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
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疗效:上法治疗43例,治愈21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7%。
(2)单方验方
①黄芩甙
组成:黄芩甙,片剂,每片含黄芩甙0.25克;针剂,每支含黄芩甙60毫克,每支2毫
升。
用法:药片:每次2片,每日3次;针剂:每次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或用8~20
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0毫升内静脉滴入,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268例,显效138例,有效47例,无效83例,总有效率为69%。
②复肝能胶囊
组成:三七、水牛角浓缩粉、白茅根、山楂、葛根、黄芪、蒲黄等。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日服每次6片,1日3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55例,HBsAg转阴2例,SGPT降至正常43例,此药对HBsAg转阴效果不理
想,但IgM转阴23例,提示该药可能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③南通蛇药片
组成:从略
用法:口服每次10片,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40例,发现本药对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原免疫学阳性指标有良好的近
期转阴效果,经40天治疗,HBsAg转阴率为60%,抗一HBc转阴率为47.5%,HBsAg转
阴率为75%,抗?HBe转阴率为70%,并使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④乌鸡白凤丸
组成:乌鸡、鹿角胶、鳖甲、牡蛎、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疗效:上方治疗48例,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恶化 3例,总有效率为77.1%。
(3)气功
功法:本法为铜钟气功,可教患者自练。一般采用坐功或站功,对体质较弱、肝区胀
痛较为明显者,先练蹬卧式;伴胸部痞闷,呼吸短促者,取高卧式;女口恶心呕吐,消
化不良,或大便时溏时秘者,取盘卧式;而失眠重者,取蛰龙式(左侧位),待自觉症
状减轻,体质逐渐恢复,再改练坐卧或站功。呼吸:先做自然呼吸一周,再逐渐练习深
呼吸(腹式深呼吸),每分钟由18次渐减到8至4次。如口干而苦,烦燥易怒,肝火上
升,则配合练习六字口诀,在呼气时默念“嘘”字,意守丹田;如肝区胀痛,胸部痞
闷,意守期门、章门;若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大便失调,则意守中脘。辅助功:做搅
海(舌功),鸣天鼓。肝区不适按摩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各36次。症状稳定后,配
合太极拳锻炼。每日练功4次,每次30~60分钟,2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81例,显效62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8%。
- 慢性肾炎
概 述
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而难治的慢性肾脏疾患。临床以水
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特征,本病以中青年最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
来发现老人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原因,目前尚有争论,但大
多医家认为,本病是一种与感染,特别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
病,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较理想的疗法。
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在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眩晕”等
病证中有类似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描述'如《素问?水热穴论》
云:“..水病下为附胂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颇与慢性肾炎水肿
相似。《金匮要略》云:“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与慢性肾炎腰痛类
似。由于慢性肾炎后期全身机能衰退,出现气血阴阳虚衰现象,极似中医学的“虚
劳”症状。慢性肾炎的高血压证型有类似中医头痛眩晕等病证。上述表明,古代医家从
不同角度对本病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近代早在1923年就有人用黄芪配党参治疗肾炎蛋白尿的报道。50年代开始,已广泛采
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以温补肾阳为主,但理论上缺乏深人研究。60年代中期,在重
庆召开了全国慢性肾炎中医治疗座谈会,总结交流了这土时期的经验。70年代,各地普
遍展开了中医中药诊治本病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在临床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拓宽了古
方在本病中的运用,并确定了扶正以祛邪和祛邪以扶正的治疗原则,使疗效有一定提
高;从80年代起,对慢性肾炎的证候研究,实验室及其他客观诊断依据的探讨有新进
展。从中医久病及肾、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理论人手,运用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等检测手段,发钪慢性肾炎患者多有血液粘稠度的升高及微循环障碍,据此,拟定化瘀
通络法,使疗效有所提高。曾有人统计:1959年尿蛋白消失率仅12%,1963年提高到
30%,80年代提高到40%左右。临床完全缓解率由50年代的17%~22%,提高到目前的
35.6%~46.9%,从4000余例慢性肾炎资料分析比较,缓解率在60%左右,总有效率约为
90%,说明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疗效,并且正在逐步提高。当然,
进一步提高本病的治愈率,仍是今后的首要任务之一,对本病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尿毒
症,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有待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辨证分型
本病在临床辨证时,主要抓住水肿这一主证,辨清表里、虚实、寒热及脏腑所在。40
年来先后4次制定了本病辨证分型的标准,据此标准并参照现代各家辨证分型意见归纳为
以下六个证型:
1.脾虚湿困 面色浮黄,晨起眼睑浮肿,神疲肢倦,纳少,腹胀便溏,下肢浮肿,按之
凹陷。舌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早期,肾功能正常。
2.肺肾气虚 面浮肢肿,少气乏力,易患感冒,腰脊酸痛,小便量少,伴有咳嗽流涕,
头痛发热,咽痒或干痛。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本型易感外邪,使症状加重。
3.阳虚水泛 面色咣白,浮肿明显或腹胀如鼓,畏寒肢冷,腰脊酸痛,神疲,纳呆,尿
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舌质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
力。本型常合水湿泛滥,气血瘀滞之症。
4.肝肾阴虚 目睛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遗
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肢体轻度浮肿。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本型多见于高血压型
或长期服激素者。
5.气阴两虚 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
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本型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气血受损,临
床可无水肿或极为轻微,全身机能低下,表现虚弱之象。
6.脾肾衰败 面色萎黄或晦滞,腰膝酸软,倦怠无力,纳差便溏,恶心呕吐,尿少或清
长,轻度水肿或不肿,甚则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弦细。本型多见于慢性
肾炎后期,严重可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
上述六种证型,为一般常见分型。但临床上常常是各种症状相互渗透。脏腑之间。气
血阴阳之间、虚实之间可相互交叉,因此,还必须根据病情仔细审辨,不可拘泥。
分型治疗
(1)脾虚湿因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处方:黄芪30克,党参、白术、茯苓、泽泻、防己各15克,益母草30克,山药、苡仨
各20克,大腹皮10克。
加减:尿蛋白多重用黄芪加赤小豆、蝉衣;腰以上胂甚加麻黄、杏仁、紫苏;腰以下
肿甚加椒目、车前子;腹胀甚加厚朴、木香;血尿加旱莲草、血余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238例,完全缓解90例,基本缓解84例,好转48例,无效16
例,总有效率为93.3%。
常用成方:参苓白术散或黄芪补中汤。
(2)肺肾气虚
治法:补益肺肾,解表祛邪。
处方:人参10克,黄芪、茯苓、白茅根、山萸肉、玄参各15克,桑叶、泽泻、蝉茯各
10克,山药30克,甘草6克。
加减:咽痛加射干、板蓝根;血尿加小蓟;发热咳嗽加麻黄、杏仁、鱼腥草。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治疗本型患者共131例,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43例,好转47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91.6%。
常用成方:益气补肾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3)阳虚水泛
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附片(先煎)、仙灵脾、山药、泽泻各10克,白术、茯苓、车前子各15克,陈
葫芦30克,丹参、益母草各20克。
加减:形寒加巴戟天、仙茅;心慌喘促加葶苈子、桑皮、防己、泽兰;血尿加白茅
根;水肿已消,蛋白尿不消加金樱子、益智仁;食后腹胀,肠鸣胀气,加槟榔、枳实。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326例,完全缓解88例,基本缓解127例,好转75例,无效36
例,总有效率为89.2%。
常用成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处方:生地、龟版、山萸肉、丹皮、牛膝各15克,白芍、生石决明(先煎)、丹参各
30克,益母草20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蝉衣各10克。
加减:兼有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咽痛加玄参;水肿加车前子、防己;鼻衄加白茅根。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213例,完全缓解62例,基本缓解76例,好转52例,无效23
例,总有效率为89.2%。
常用成方:杞菊地黄汤或地黄饮子。
(5)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和血。
处方:人参10克,黄芪、山萸肉、熟地、茯苓、旱莲草各15克,山药、丹参各20克,
当归、枸杞子各12克。
加减:咽痛加沙参、麦冬;纳呆腹胀加木香、砂仁;大便干结加玄参、柏子仁、生大黄。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199例,完全缓解76例,基本缓解56例,好转44例,无效23
例,总有效率为88.4%。
常用成方:参芪地黄汤。
(6)脾肾衰败
治法:补益脾肾,降浊祛湿。
处方:附子1O克(先煎),人参10克(另煎冲),生大黄5~10克(后下),茯苓12
克,枳壳、半夏、陈皮各10克,竹茹5克,生姜3克。
加减:腹胀加厚朴、砂仁;尿少加猪苓、泽泻。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151例,完全缓解22例,基本缓解62例,好转49例,无效18
例,总有效率为88.08%。
常用成方:黄连温胆汤或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汤。
慢性肾炎病情复杂,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而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
此,在治疗时宜随证应变,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种疗法的特长,更好地提高疗效。
专方治疗
(1)益肾汤
组成:黄芪25克,生地15克,茯苓、山药、防己、黄精、狗脊、川断、蒲公英、川楝
子、甘草各15克,白术、白茅根、枸杞子各25克,银花5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观察期间停
用其他药物。
(2)益气温肾活血汤
组成:党参、黄芪各30~60克,当归、葫芦巴、锁阳、益母草、牛膝、鹿衔草、徐长
卿各10~15克。
加减:肾阳虚加附片、仙灵脾、仙茅;肾阴虚加山萸肉、生地、知母;夹瘀加丹参、
水蛭;夹湿加泽泻、车前子、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疗效:本方治疗浮肿163例,水肿完全消退93例,减轻38例,无改变32例,总有效率为
80.3%;治疗蛋白尿237例,完全消失88例,减少1个(+)以上95例,无变化44例,加重
10例,总有效率为77.2%。
(3)清心莲子饮
组成:黄芩、地骨皮各20克,麦冬、车前子、柴胡、莲子、茯苓各15克,黄芪、党参
各50克,甘草5克。
加减:咽干咽痛,黄芪、党参减量,加银花、白花蛇舌草、连翘;浮肿去甘草,加益
母、冬瓜皮;腰膝酸软加杜仲、女贞子、山萸肉、旱莲草;尿中红细胞增多加蒲黄炭、
坤草、仙鹤草、阿胶;白细胞增多加扁蓄、瞿麦、蒲公英、紫花地丁。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疗效;共观察86例,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22例,好转15例,无变化19例,总有效率为77.9%。
(4)清浊肾复汤
组成:黄芪、巴戟天各30克,白茅根、焦白术、淮山药各20克, 鹿角胶、山萸肉、萆
稼各15克,木通、肉桂各10克,砂仁9克。
加减:脾肾阳虚配服金匮肾气丸。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金匮肾气丸饭前服,每日3次,每次1丸。
疗效:共观察38例,完全缓解25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5例,服药15剂左右,蛋白尿开
始好转,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自觉症状改善。
(5)五虫汤
组成:蝉衣5克,制僵蚕9克,广地龙9克,乌梢蛇9克,地鳖虫3克,生黄芪15克,益母
草15克,白茅根15克,鹿衔草30克,茯苓15克,芡实15克。
加减:气虚加重黄芪量并加党参;阳虚加菟丝子、附子;阴虚加山药、山萸肉、楮实
子;血瘀加丹参。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34例,基本缓解5例,好转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为91.2%。
老中医经验
邹云翔医案
周×× 男,17岁。1975年6月23日初诊。患慢性肾炎7年,久治未愈。精神萎顿,腰酸
怕冷,纳少便溏,浮肿,面黄少华,脉细,苔白。尿检:蛋白(+++),红细胞少
数,白细胞(++),透明管型少许,颗粒管型少许。病在脾胃,阳损及阴,气血俱
虚。方拟补陴肾,调阴阳,养气血。
处方:黄芪24克,酒炒杜仲12克,酒炒牛膝9克,炒潞党参18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
15克,茯苓9克,淡附片5克,枸杞子12克,生地炭5克,炒当归9克,生苡仁12克,炒白
芍12克,全鹿丸9克(分吞)。水煎服。
上方服用至7月2日,尿检蛋白(+++),管型已无,红细胞(++),白细胞(+
++)。服用33剂后,病情明显好转,胃纳增加,大便正常,浮肿减退,8月13日尿检:
蛋白(+),红细胞偶见,白细胞少数,仍以原方调治而巩固。
按:《黄帝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张景岳注
云:“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
以实中而补之。”邹老根据这一理论,以黄芪、党参、白术以养其形,全鹿丸、杜仲、
牛膝、枸杞子、山药、地黄、当归、芍药以补其精,附子暖脾胃之阳,云苓、苡米渗湿
下行而从小便排出,制方甚精。邹老强调,此类慢性疾病,调养之剂,必须守服不懈,才能获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a.肝俞、脾俞、肾俞、志室、飞扬、太溪;b.膻中、鸠尾、中脘、肓俞、
气海、三阴交、复溜、京骨。配穴:偏阳虚加大椎、命门、关元;偏阴虚加京门、膈
俞;面浮肢肿加人中、阴陵泉、三焦俞、膀胱俞;血压偏高加太冲、足三里;咽痛加合
谷、天鼎;胸有压痛加俞府、步廊;肾功能不全加夹脊胸5~7。
操作:主穴酌取3~4穴,二组穴位轮流选用。配穴据症而取。针刺为主,配用灸法。
用30号毫针,浅刺得气即轻加捻转后卧针,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轻捻行
针。大椎、命门、关元三穴施以菱粒灸,每次5~7壮。针灸每周2次,15~20次为一疗
程,疗程间隔为1周左右。
疗效:共治疗15例,基本缓解5例,好转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53.3%。
②冷冻针灸
取穴:肾俞、京骨。
操作:每次取一侧穴位,交替轮用。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疔;针体温度保持在0~
15℃,留针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可连续二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经治疗后尿蛋白消失或基本消失17例,占56.7%,不同程度减少13
例。尿中各种管型改变13例中,治疗后消失7例,减少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4.6%。
(2)单方验方
①肾炎康胶囊
组成:药用真菌??耙齿菌进行深层发酵,制成肾宝多糖胶囊,每粒含100毫克。
用法:每日口服3次,每次2粒,日约600毫克肾宝多糖。
疗效:共观察349例,完全缓解87例,基本缓解98例,好转115例,无效49例,总有效率为85.96%。
②绿豆附子汤
组成:绿豆30克,制附子30克。
用法:水煎煮熟后吃豆,次日仍可再加绿豆30克煮熟食豆,第三天则另用制附子与绿
豆同煮如前。忌生冷盐酒60日。适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偏于阳虚者。
③玉米须煎剂
组成:玉米须60克,海金沙30克,马鞭草6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水肿而小便不利者。
(3)气功
功法:三线放松功:采用坐式或卧式,腹式呼吸为主,配合六字诀练“吹”字,用补
法。意守丹田、命门为主,配合肾俞。血压高加涌泉、大敦;血尿加涌泉;纳呆加足三
里。摆好姿势,默念“松”字,分两侧、前、后三条线自上而下,依次放松。练放松功
时,先注意一个部位,默念“松”字,再注意一个部位,再默念“松”字,依次完成。
然后,把意念放在脐部。这一过程作为一个循环,保持安静状态占每天清晨练1次,每次
1~3个循环,安静一下,然后收功。
疗效:共观察30例,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1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0%。
(4)食疗
①消蛋白尿粥
组成:芡实30克,白果10枚,糯米30克。
服法:三者同煮粥,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间歇服2~4疗程(食量少者,芡实、糯
米用15~20克)。
疗效:共治疗73例,总有效率89.1%。
②乌龟炖猪肚
组成:乌龟1只(500克左右),猪肚5O0克。
服法:将两者洗净切成小块,用文火炖成糊状,不食盐,每日早晚各服1次,于2天内
服完,间隔1天再服1剂,3剂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3例,完全缓解10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1.3%。
③蚕豆糖浆
组成:陈蚕豆(存放数年者最好)120克,红糖90克。
服法:将蚕豆带壳和红糖放砂锅中添清水5杯,以文火熬至1杯。清晨空腹时服,分5天
服完。
疗效:共观察18例,有效率77.78%。
- 肾病综合征
概 述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它包括
原发性肾病、类肾病型慢性肾炎及各种继发性肾脏病。本篇讨论的是不同于肾小球肾炎
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90%,在成人中亦占20%~30%。其病因及发
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白。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西医从50~
60年代开始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70年代又采用大剂量激素进行冲击疗法,虽然使本
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60%~70%下降为4%~7%,但是,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医没有肾病综合征这一病名,然据其症状可归属于“水肿”、“虚劳”范畴。《灵
枢·水胀》篇所载:“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
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颇类本病症候。《素问·汤液醪醴论》还提出
了“去菀陈噩..开鬼门,洁净府”的治则。隋朝《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
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本病的病
因病机。明代张景岳提出以“温脾补肾”的大法治疗本病。上述论述对今天临床仍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以中药为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报道首见于1960年。60年代初,主要采用温补
法治疗,并发现中西医联合用药比单纯中药或西药疗效更佳。70年代以来,对中西医联
合疗法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设计、观察和筛选,中医辨证除了针对患者的体质状态、 锇疾
病的病理情况外,更多的是拮抗西药的副作用、并发症。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对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有了统一的认识。自此以后,开始进一步
着手研究如何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医辨证论治来提高疗效,总结其内在的规律。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能互补长短,使肾病综合征的缓解率由原来的30%~60%
提高到80%~90%以上。
近年来,随着肾活检的广泛开展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对原发性肾病综合
征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类型的相关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肾小球内纤维蛋白相关抗
原的沉积与中医的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密切相关。从病理类型来看,气阴两虚型多见
目前,中西医联合用药仍处在探索性阶段。有报道雷公藤具有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
素的副作用,其有效成分制剂可以代替激素,且对降低尿蛋白有较好的效果。近几年
来,日本应用柴苓汤合并类固醇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降低了复发率,对类固醇有增效作用。
辨证分型
根据全国有关肾病会议讨论的方案及各地医家的经验,其具体分型如下:
1.脾虚湿困 肢体浮肿不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倦怠乏力,腹部胀满,
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缓弱或细弱。
2.脾肾阳虚 水肿明显,可伴胸腹水,面色眺白,形寒肢冷,神疲纳少,尿少便溏。舌
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
3.湿热蕴结 遍身水肿,口苦口腻,心烦失眠,胸腹痞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见
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化脓性感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4.肝肾阴虚 面部及下肢浮肿,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潮红,咽干口燥,心烦少
寐,盗汗目涩,手足心热,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5.气阴两虚 无浮肿或轻度浮肿,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神疲腰酸,少气懒言,纳差,
便溏或干结。舌淡红胖嫩,苔薄黄少津,脉沉细无力。
另外,尚有瘀水交阻型,此多以兼证的形式出现。症见面色黧黑,唇舌肌肤有瘀点或
色素沉着,尿少,浮肿,纳差,泛恶。脉弦,舌暗,苔腻等。
临床上以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为多见。脾虚湿占和脾肾阳虚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水肿
较明显,未用激素或激素副作用未出现之前;湿热蕴结主要是激素、免疫抑制剂的过度
使用,引起继发感染和类柯兴氏综合征;月千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多见于疾病的中、后期。
分型治疗
(1)脾虚湿因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化湿。
处方:党参12~15克,黄芪15~20克,茯苓9~15克,白术9~12克,泽泻9~15克,陈
皮9克,山药15克,苡仁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厚朴12~15克,大腹皮15克。
加减:胃纳差加鸡内金、砂仁;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生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君子汤合五苓散、五皮饮、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2)脾肾阳虚(脾肾气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处方:熟附片15~20克,桂枝9克,党参9~15克,黄芪15~30克,山药15克,白术9~
12克,茯苓9~20克,泽泻9克,仙灵脾15~20克,巴戟天9克,山萸肉9~12克,猪苓9~
15克,车前子15~30克(包煎),益母草30克,甘草6克。
加减:胃气上逆,吐泻频繁加炮姜、苏叶、炒艾叶、焦白术、煨诃子;阳虚甚加肉
桂、鹿角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实脾饮等。
(3)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黄芩9克,蒲公英20克,金银花12克,赤小豆30克,土茯苓
30克,白茅根30克,滑石12克,竹叶9克,通草3克。
加减:心火旺盛加黄连、山栀;肝火旺、烦燥不安加龙胆草;便溏加山药;夜寐欠佳
加夜交藤、合欢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芩滑石汤、五草汤、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宣肺利水汤等。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益阴清热。
处方:生熟地各15克,山药12沌15克,山萸肉9~12克,泽泻9~15克,茯苓9~15克,
女贞子15克,枸杞子9~15克,旱莲草15克,牛膝15克,川断15克,麦冬9克,丹皮6~15
克,首乌15克,鳖甲9克。
加减: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等瘀血症状加桃仁、赤芍、丹参、红花、益母草;月千阳
偏亢、高血压加社仲、钩藤、石决明、珍珠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左归饮加减。
(5)气阴两虚
治法:补气健脾,清养肺肾。
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麦冬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山药9克,黄精9克,枸杞
9克,川断9克,桑椹子9克,茯苓9克,丹皮9克,党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补元煎。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尚可据症加减,如水肿明显尚可攻者,可加强利水消肿药,如陈葫
芦、蝼蛄、大腹皮等;大量蛋白尿或长期不消失者,加石苇、金樱子、芡实、莲须、紫
河车,并加大黄芪用量;血浆蛋白低而水肿不退者,加龟版胶、鹿角胶、阿胶、核桃
肉。也有实验提示用黑料豆丸(黑料豆、黄芪、苍术、山药)能提高血浆白蛋白;胆固
醇高者,加草决明、何首乌、生山楂、丹参、赤芍、白芷。
疗效:在临床上,治疗时多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药治疗。
此外,肾病综合征在治疗获效后,尚需巩固治疗,以防复发。平时可服玉屏风散,以
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的815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94%,其中完全缓解占71.8%。从中
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来看,确实较单纯用中药或西药效果好。而且中药对使用激素和免
疫抑制剂后所出现的毒副反应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如大剂量使用激素常呈现柯兴氏综
合征之象,易出现痤疮等皮肤感染,尿蛋白也不能转阴,运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
可使尿蛋白的转阴率从34.1%提高到83.3%。
专方治疗
一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1)健脾益肾化瘀汤
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克,苡仁30克,山药30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芡实30
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仙灵陴30克,白茅根3O克。
加减:阳虚加附子、桂枝;浮肿甚加猪苓、大腹皮、椒目、商陆、车前子;表虚易感
寒邪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阴虚兼热加白花蛇舌草、熟地、蒲公英、半枝莲;气虚甚加
人参;尿素氮高加大黄30克,附子30克,生牡蛎30克,水煎浓缩为150毫升保留灌肠,每晚1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中西医结合共治22例肾病综合征合并氮质血症患者,远期完全缓解15例,占
68.1%;近期完全缓解2例,占9%;部分缓解5例,占22.7%。
(2)健脾补肾方
组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苦参15克,茯苓皮20克,熟地20克,淮山药20
克,桑寄生20克,五加皮20克,益母草20克,丹参20克,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
加减:颜面浮肿严重者加麻黄、苏叶、北杏仁;腰以下浮肿明显者加熟附子、桂枝;
阴虚阳亢明显者加太子参、麦冬、知母、黄柏、龟版。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中西医结合共治17例,完全缓解15例,占88%,部分缓解2例,占12%。15例完
全缓解者均未复发。
(3)蛇莲合剂
组成:蛇莓、半枝莲、干地黄、生黄芪、丹参各100克,川芎、红花、当归、川牛膝、
荆三棱、焦白术各50克,陈皮、甘草各3克。
用法:制成合剂1000毫升。成人每日服300毫升,儿童每日服200毫升,分2次口服。
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45例肾病综合征伴高粘滞血症患者,其中完全缓解32例,占
71.1%,部分缓解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凡能完全缓解
的病例,大多在服蛇莲合剂1个月内全血比粘度便恢复,如治疗2个月仍无改善者,应考
虑改用他法。
(4)益肾化瘀汤
组成:生地、枸杞、制首乌、淮山药、黄芪、泽兰各15克,薏苡仁、丹参、徐长卿各
30克,水蛭3克(研冲),甘草3克。
加减:下肢肿甚加车前子、猪苓;腰痛甚加杜仲、牛膝;阳虚畏寒加巴戟天、仙茅;
血尿加琥珀、茜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待尿蛋白转阴4周后,将以上基本方制成蜜丸,每
服50克,每日2次。在服药期间配合服雷公藤多甙片剂(10毫克/片),剂量为1~1.5毫
克/公斤/日,每日3次,饭后服用。待尿蛋白转阴2周后,减去晚餐后服用的剂量,隔2
周再臧去午餐后服用的剂量,维持8周后完全停服。43例均用激素,29例合用免疫抑制剂。
疗效:中西医结合共治43例,其中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4%。
(5)复方参藤糖浆
组成:雷公藤20克,丹参10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每剂30毫升,每次服用10毫升,每日3次,并配合辨证论治。
疗效:共治19例,其中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2例。
(6)健脾益气汤
组成:太子参9~12克,茯苓9~12克,白术6~9克,陈皮6~9克,鸡内金6克。
加减:肺虚加生黄芪、防风;肾虚加生地、山药、女贞子、旱莲草;阴虚阳亢(服激
素足量期)加知母、丹皮、白茅根。
疗效:中西医结合共治疗74例小儿肾病综合征,其中完全缓解55例,占74.3%,部分缓
解15例,占20.3%,无效4例,占5.4%。在1个月内肿消,尿蛋白转阴者分别占75.7%、68.9%。
老中医经验
张琪医案
吴×,男,27岁,工人。1989年5月31日初诊。患肾病综合征4年余,经治疗病情稳定。
1988年10月感冒后病情复发,当时尿蛋白(++++),高度浮肿,住院用强的松等药
物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尿蛋白转阴,浮肿渐消。但当强的松减至隔日15毫克时,出现
反跳,尿蛋白(++++),遂求中医诊治。诊见面红而虚浮,周身乏力,腰酸,尿
黄。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尿常规:蛋白(+++),白细胞5~7个。以益气阴,
利湿热,解毒活血法治之。
处方:黄芪30克,山药20克,芡实15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丹皮15克,
赤芍15克,瞿麦20克,萆?20克,土茯苓2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服上方12剂,诸症均减轻,尿蛋白(++),白细胞0~3个,遂隔日服强的松10毫
克。药已见效,守法施治。
处方:黄芪50克,党参30克,莲子15克,地骨皮15克,柴胡15克,麦冬15克,车前子15
克,益母草50克,桃仁15克,红花15戬 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又服12剂,已无明显不适,尿蛋白(++)。舌暗红、苔薄白,脉滑。隔日服强的松5
毫克。在此期间感冒1次,病情稳定。以上方略事化裁,连服30余剂,停服强的松,尿检
阴性,病情稳定。
按:肾病综合征患者往往初起就诊于西医,常首选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有相当
部分患者对激素类药物敏感而症状消失,尿检阴性,并对激素产生依赖现象,当激素减
量到一定程度即出现反跳而病情复发。对这种情况,张老主张在递减激素量时,配合中
药疗法。一则可巩固疗效,在激素减量时不出现反跳现象;一则控制激素副作用的出
现,起到治病防变的作用。然而对激素产生依赖现象的患者,临床上常无证可辨。张老
在应用益气养阴利湿热法则的基础上,善于诊查人微,在辨舌、诊脉上下功夫。若舌淡
脉弱者,重在益气;舌淡红略干,脉细弱者,益气养阴并举;舌红苔白腻者,减参芪用
量,重用清热利湿之品,如白花蛇舌草、瞿麦、?蓄、土茯苓等,尽量不用苦寒之品以防
伤胃;舌红紫而肿胀者,常配伍解毒活血药物,如连翘、蒲公英、重楼、赤芍、桃仁
等,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电针
取穴:中脘、水分、天枢、关元、风池、天柱、三焦俞、肾俞、京门。
操作:用NA?J型低周波治疗器以4Hz/80μV的低周波电流刺激,每周2次,每次20分
钟。病程短者(急性期)治疗30次,病程长者(慢性期)治疗60次。
配合服药:在电针的同时,还配合服用小柴胡汤,1日2次,每次2.5克,急性病例服药
90天,慢性病例服药180天。
疗效:共治40例(急性和慢性患者备半),治疗后颜面浮肿(一);血胆固醇:急性
患者由450毫克降至200毫克,慢性患者由390毫克降至180毫克;尿蛋白均由(+++
+)降至(±)。血清分析和肾活检均有改善。
(2)单方验方
①黑大豆丸
组成:黑大豆250克,怀山药60克,苍术60克,茯苓60克。
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
疗效:本方用于恢复期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②雷公藤煎剂
组成:雷公藤20克。
用法:上药为1日量,水煎,饭后半小时服,每日2次。此在激素冲击的间隔期间服
用,服至激素撤除后1个月。
疗效:共治6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完全缓解53例,部分缓解7例。I型疗效较Ⅱ型疗效好。
③鱼腥草茶饮
组成:鱼腥草(干品)100~150克/日,加人开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时后代茶饮。
用法:每日1剂,3个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日。
疗效:共治疗5例各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完全缓解2例。一般1~1.5个疗程临床症状和尿
常规检查开始出现减轻现象,4~5个疗程获愈。
(3)食疗
①黄芪粥
组成:黄芪30克,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糯米30克,金桔饼2枚。
用法:取水600毫升,先煎黄芪20分钟,去渣,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加鸡内
金、糯米熬成稀粥。每日1剂,分2次服。每次服药粥后嚼桔饼1枚。此适用于肾病综合征
之脾虚型患者。
②龙须茶
组成:玉米须60克,白茅根、赤小豆各30克。
用法: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之湿热蕴结型。
③党参芡实煲猪肾
组成:党参、芡实各20克,猪肾1只。
用法:先将猪肾剖开,用少许食盐或白酒搓洗净,然后与党参、芡实共煮汤食用,不
放盐或低盐。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之脾肾两虚型。
④黄芪鲤鱼汤
组成:鲤鱼250克(1尾),黄芪30克,赤小豆30克,砂仁1o克,生姜10克。
用法:先以适量水煎药,30分钟后去渣,并将已去除内脏洗净的鲤鱼放人药汤中,不
人盐,煎沸后用文火炖之,以40分钟为宜。鱼、汤同食。疗程一般不少于10天。适用于
肾病综合征之脾肾、气阴两虚型。
- 白血病 -
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各家对白血病的辨证分型未趋一致,多者分为八型,少则不分型,然而大
多数临床分型在3~5型之间,且细究各类分型,多有名异实同之感。综合有关报道,白
血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可概括为以下四型。
1.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无华,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唇淡口干,懒
言,自汗出。舌淡或淡胖,苔薄,脉细弱。
2.气阴两虚 头晕乏力,时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盗汗,或见衄血,甚至消瘦,耳鸣
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沉细无力。
3.热毒炽盛 壮热,烦躁,头晕唇焦,口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谵
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而不通。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斑,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4.痰热瘀毒 胸闷纳呆,头昏肢软,发热或不发热,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倦怠乏力,
皮下微量出血,面色晦暗,唇暗淡微红。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有学者从伏气温病的角度辨证论治,从虚劳与伏气温病的关系上,分析阴阳偏衰与伏
火的辨证特点,指出白血病与一般的内伤杂证及新感温病都迥然有别。
分型治疗
(1)气血两虚
治法:气血双补。
处方:人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当归25克,炒枣仁25克,熟地20克,茯苓15
克,远志15克,山萸肉15克,首乌15克,甘草15克,阿胶15克(烊冲)。
加减:兼有肾虚加杞子、女贞子、生龙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八珍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
处方:人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20克,北沙参30克,天麦冬各15克,五味子10克,白
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青黛3克,甘草10克。
加减:发热加柴胡、黄芩、丹皮;肾阴虚加女贞子、早莲草、龟版;出血加小蓟、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生脉散、二至丸、杞菊地黄丸等加减。
(3)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瘀。
处方:水牛角45克,生地15克,丹乓15克,赤芍15耳,金银花10克,连翘12克,栀子10
克,麦冬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高热神昏加紫雪丹,或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有出血倾向加土大黄、仙鹤草、
茜草、小蓟;伤阴加玄参、天冬,或另用西洋参(或尾皮参)泡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黄连解毒汤、白虎汤、清营汤等。
(4)痰热瘀毒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软坚。
处方:桃仁9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海藻10克,
鳖甲15克,生牡蛎30克,浙贝母6克,夏枯草30克。
加减:热甚加黄芩、龙胆草;湿重加泽泻、猪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常用成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消瘰丸、失笑散、复方马钱子汤、桃红四物汤或二陈
汤合膈下逐瘀汤、金匮鳖甲煎丸等加减。
疗效:按上述四型处方加减,并配合西药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共412例,缓
解263例,总缓解率在51.6~78.9%之间。
专方治疗
(1)青黄散
组成:青黛、雄黄。
用法:慢性白血病按9:1之比例,研末装胶囊或压片。诱导量4~14克/日,维持量3
~6克/日,分3次服;急性白血病按8:2或7:3之比例,诱导量8~18克/日,维持量4~6
克/日,分2次服。
疗效:治疗25例慢性粒细胞患者,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7例,全部有效。治疗6例
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其中2例配 合汤药口服,1例配合化疗一个疗程,结果完全缓
解3例,部分缓解3例,全部有效。
(2)癌灵一号注射液
组成:红砒、轻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三氧化二砷1毫克,氯化低汞0.01毫克)。
用法:每天6~10毫升肌肉注射,或10毫升药液加入10%葡萄糖2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
1次,四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根据患者情况减量维持或进行第二疗程。同时根据辨
证施治内服中药。
疗效: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型疗效更好,完全缓解率达
26.27%,总缓解率达86.30%。
(3)健脾补肾汤
组成:人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6克,当归15克,熟地6克,山药15克,菟
丝子30克,黄精10克,枸杞6克,石莲子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陈皮6克。
加减:白细胞在2万/mm3以上加四叶参、马鞭草、广角;白细胞在3500/mm3以下加
土大黄、龙葵、首乌;血小板减少加黄柏、桂圆肉、藕节;血小板>30万/mm3加水
蛭;贫血加西洋参、鱼膘胶、巴戟天;高热不退加柴胡、羚羊角、葛根;衄血加牛膝、
槐花;吐血加仙鹤草、白芨;血尿加琥珀、三七。
用法: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2次,取汁400毫升,每6小时服1次,随病情好转,逐步减
少服药次数。检验正常后改服丸剂,并配合外敷栀子二仁膏(生栀子、生桃仁、生杏
仨、生白芍、大枣、大葱)于左右胁下,连用3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均未用西药,其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8例,未缓解12例;缓解率为60%。
(4)扶正抗白方
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连翘、柴胡、板蓝根、黄连;出血加生地、甘 丹皮、藕节、三
七粉、云南白药、阿胶;口腔溃疡加生石膏、玄参、知母、栀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400毫升,分2次服,连用3~4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继续服用。
疗效:上述方药结合联合化疗,共治疗54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结果完全缓解
3O例,完全缓解率达55.56%。
(5)六神丸
组成:牛黄、麝香、蟾蜍、雄黄、珍珠、冰片。
用法:由小剂量开始,每日30粒,分3~4次口服,耐受后迅速增至180粒。如有出血、
感染,配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疗效:单用六神丸治疗6例急性白血病,结果完全缓
解3例,未缓解3例。完全缓解率达50%。
(6)抗白丹(又名“七星丸”)
组成:雄黄3克,生川乌3克,乳香3克,郁金3克,槟榔3克,巴豆(去外皮)3克,朱
砂3克,大枣7枚。
用法:前五味药共研细末。巴豆置砂锅内文火炒至微黄、去外皮,用双层纸包裹压
碎,微热半小时,去1次油。煮熟大枣去皮及核,与上述六药混合,充分捣匀,合丸如黄
豆大,可制药丸约90粒,朱砂为衣,风干贮瓶。成人每天4~8丸,小儿每天1~4丸,清
晨开水1次送服,连服3~5天,休息1天。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以保持大便每天4~
5次为度。在第7~28天期间,取回回蒜外敷中脘穴周围,出现水泡用三棱针放尽泡液,
外涂调药(地榆炭、麦芽炭等分,研末,加香油调匀),每日数次,直至水泡愈合。在
用本药过程中,间用一种或数种化疗药物,5天为一疗程,化疗期间,停服抗白丹。
疗效:单用抗白丹治疗6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4例,缓解率为33.3%。缓解者为急
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各1例;抗白丹合化疗治疗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
例,未缓解1例,缓解率为75%,有效者均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老中医经验
乔仰先医案
吴××,男,48岁。主诉:乏力已有8个月,加重已有4个月。初诊时,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形体消瘦,胁下症块,有胀痛,按之坚痛,下肢有瘀斑,发热出汗。舌红苔
薄,脉弦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5万/mm2,分类:中性55%,中幼粒25%,晚粒
80%,酸性4%,淋巴8%,血红蛋白9.3克%,血小板9万/mm3,血片AKP积分0/100个
中性分叶核。骨髓象:有核细胞极度增生,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表现。证属邪毒人髓伤
血,气血虚兼血瘀。治宜清热凉血,防热盛动血。
处方:水牛角、狗舌草、蛇舌草各30克,炒栀芩各6克,丹皮、丹参、赤芍、生地各12
克,紫草、玄参各9克,蒲公英15克,川楝子、延胡各9克。
药后症情稳定,出汗停止,发热消失,睡眠、饮食尚可,胁下肿块缩小。舌红苔薄,
脉弦。血象报告有改善,白细胞已下降至13万,守原意徐图之。处方:水牛角、狗舌
草、蛇舌草各30克,丹皮、桃仁各9克,赤芍12克,三棱6克,莪术9克,石斛10克,鳖
甲、太子参、大麦冬各12克。上方加减连服3个月,白细胞逐步下降至7100,分类正常,
未见幼稚细胞,血红蛋白11.3克,脾脏明显缩小,腋下淋巴结消失。骨髓象报告呈白血
病缓解期。
按:白血病关键是“邪实”,治疗以攻邪为主,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折其锐。犀
角(以水牛角代)入血,有凉血散血、降低白细胞计数作用,血证病人每常选用;狗舌
草、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马兰根、射干等有解毒抗癌作用,也是白血病的常用
药。脾肿大属于症积,治疗症积,《读医随笔》说:“行血之药,如红花、桃仁、茜
草、归须、茺蔚子、三棱、莪术之属皆是也。”很有参考价值。白血病经过清热解毒抗
癌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往往但见虚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口干脉细数等症,此
时补虚治疗,宜清滋为主,不可温补脾肾。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命门、绝骨、至阴。
操作:命门、绝骨用平补平泻法,至阴用阳中隐阴法,留针40分钟,命门穴针上加灸
15~20分钟,每日1次。
疗效:1例慢性粒细胞患者,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加用针灸治疗,4个月以后,获部分
缓解,随访1年,疗效巩固。
(2)单方验方
蟾蜍酒
组成:蟾蜍15只,黄酒1500毫升。
用法:将蟾蜍去内脏、洗净,加黄酒,放人瓷罐中封闭,然后置入铝锅内加水煮沸2小
时,将药液过滤即可。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儿童酌减。连续用药
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疗效:共治疗32例,结果:8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75%。
(3)气功
功法:郭林新气功,太湖十功百法。
疗效:共治疗2例急性粒细胞患者。1例练郭林新气功,每日3次,每次1小时,同时采
用必要药,治疗9个月,完全缓解。另1例练太湖气功,每日晨起练功,循序掌握运动
量,并配合适当膳食与调理,4个月后,完全缓解。
- 白细胞减少症
概 述
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109/L(4000/mm3)者。现
代医学认为既可见于继发者,也有部分原因不明。临床上,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时有
所见,且机理不明;恶性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的主要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致使
患者不能坚持而影响治疗,因而对此颇感棘手。西医用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及激
素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在停药以后,白细胞往往会重新跌落。
中医一般把本症归入“虚劳(血虚)”或“眩晕”等范畴,古代无相似的病名,也无
专门论述,但有土些症状记载与本症相似。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胫酸,眩,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理虚元鉴》提到:“腿酸脚软,蒸蒸内
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中医治疗本症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现代中医对本症临床研究的报道始见于60年代。1965年有人用鸡血藤制剂治疗因放射
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之后,70~80年代大致从脾肾两虚的角度进行论治,各家则根据
各自的临床经验,侧重又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初期,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
入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理论,在补益脾肾或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选用少量
的活血药物,从而提高了疗效。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病例数已
达4000例之多,其中以专方治疗的病例占一半以上,有些病例即使是分型治疗,也是在
一个专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这反映了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一种趋向。近年的报道强
调,在辨证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药物。并认为,选用这些药物
一定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提高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传统
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医治疗本病能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原
因。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近期疗效满意,而且远期疗效也较巩固,因而
具有一定的优势。
辨证分型
白细胞减少症一般以头昏眩晕,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参之以其他见症,可分
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三型。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部分病人兼有瘀血征,
活血法常用作辅助治疗,甚至有人专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
此,辨证分型大致有如下四型:
1.脾肾阳虚 面色黄咣白,精神不振,失眠,头昏,倦怠气短,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或黎明即泻,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腰际酸楚,阳事不举,精冷,带下。舌质淡,苔
薄,脉沉细。
2.肝肾阴虚 眩晕、倦怠,耳鸣,面色少华,心烦失眠,消瘦,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月经不调。舌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弱。
3.气血两虚 头晕,少气懒言,倦怠疲乏,面色滞暗或咣白。舌胖色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4.气虚血瘀 神疲懒言,腹满纳差,面色晦暗,或咣白无华,头发枯槁稀疏,肢体麻
木,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无力。
尚有一些其他分型,如湿温型,但为数不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中气不足等,则
由于气血、阴阳的偏衰而有所侧重,上述分型基本可概括之。
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鸡血藤30克,补骨脂15克,炮甲珠10克,仙灵脾30克,黄芪30克,茯苓18克。
加减:偏脾虚者加白术或淮山药;偏肾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官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83例,显效5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5%。
常用成方:可选温肾汤。
(2)肝肾阴虚
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处方: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制首乌30克,鸡血藤30克,淮山药30克,丹参15克,
生地15克,陈皮9克,当归9克,炙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共治疗30例本型患者,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常用成方:可选大补阴丸、龟鹿二仙胶加味、当归补血汤合左归丸或二至丸合地黄
汤。
(3)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黄芪60克,肉桂6克,升麻6克,炙首乌30克,鸡血藤30克,枸杞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治疗本型患者3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常用成方:可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4)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川芎、丹参各15克,红花8克,鸡血藤30克,赤芍20克,党参15克,黄芪
15克,白术10克,山楂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谷芽15克。
加减:肾阳虚加肉桂10克,制附片15克,肉苁蓉15克,淫羊藿15克,菟丝子15克;伴感
染加蒲公英20克,野菊花20克,千里光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15克,贯仲
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女性月经期暂停服中药3~5天。
疗效:用上方加减治疗本型患者23例,其中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为91.3%。
常用成方:可以四物汤合归脾汤进行加减。
专方治疗
(1)升白片
组成:补骨脂30克,淫羊藿15克,胎盘粉15克,女贞子60克,山萸肉15克,黄芪30克,
大枣3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60克,三七粉9克,虎杖30克。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85克。每日3次,每次5片,2周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药共治疗223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其中46例为肿瘤化疗所致),显效164例,
有效3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69%。
(2)升白饮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5克,鸡血藤15克,土茯苓
15克,焦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炙山甲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
加减:阴虚加生地、龟版;阳虚加巴戟天、仙茅;心血不足加酸枣仁、夜交藤;湿热
加黄柏、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7天复查血象。
疗效:本方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120例,显效8例,有效10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3)升白冲剂
组成:1号方:鸡血藤300O克,炒白术1500克,女贞子1500克,黄芪1500克,补骨脂
1500克,灵芝600克,?麻根800克。2号方:鸡血藤1500克,白术750克,女贞750克,黄芪
750克,补骨脂750克,灵芝300克,?麻根350克,虎杖1000克,紫丹参1000克,五灵脂500
克,没药300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烘干,加白糖、淀粉适量做成颗粒冲剂,小袋分装,每包30
克,开水冲服91日3次,每次1包。先服1号方4周,如白细胞回升不明显,则改用2号方,
总疗程为2~3个月。
疗效:本方共治疗101例,显效76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9%。
(4)复方龙枣汤
组成:仙鹤草90克,小红枣50克,赤小豆50克,黄精30克,山楂30克,鸡血藤30克,甘
草20克,当归20克,补骨脂20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肝气郁积加三棱、莪术、制香附、郁金、丹参;脾肾阳虚加附
子、仙灵脾;肾阴不足加生地、萸肉、首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时加红糖30克,黄酒10毫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96例,显效85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6%。
(5)二至地黄汤
组成:熟女贞15克,旱莲草15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
10克,丹皮10克。
加减:偏肾阴虚者加龟版、阿胶;偏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78例,显效47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1%。
(6)升白汤
组成:生白芍25克,当归25克,生首乌25克,补骨脂25克,虎杖25克,地骨皮25克,生
黄芪50克,鸡血藤50克,仙灵脾15克,鹿角胶(烊化)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2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治疗因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患者32例,2个疗程后显效25例,有效
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老中医经验
刘惠民医案:
尹×,女,42岁。1975年1月28日初诊:头晕疲惫,两腿沉重,乏力,腰酸,食欲不振年
余。多次查血白细胞波动于3000/mm3左右,低时只有1000/mm3,曾用各种升白药
物,均无明显效果,时有肢体麻木不适,失眠多梦。面色黯黄乏泽,舌质淡红,苔薄
白,脉沉细无力。心脾两虚,肾气不足。治拟健脾益气,养心和血,补肾。
处方: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山药31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砂仁12克,远志12
克,柏子仁15克,炒酸枣仁25克,狗脊(去毛)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25克,当归
15克,丹参18克,水煎2次,分2次温服。
服用10余剂后,症状逐渐减轻,白细胞逐渐上升至6500~7500/mm3,复查多次,稳定
在5000/mm3以上,以后又间断陆续服药40余剂。
按:本症病机多归咎于脾肾虚弱,气血不足,故治疗也多采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等
方法。本例发病原因不明,且有失眠多梦等心血不足的症状,故除用补肾健脾,益气养
血之剂外,还加用了酸枣仁等养心之药,收到了较好效果。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分2组。甲组:主穴: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血海、膈俞。配穴:太冲、太
溪。乙组:a.大椎、脾俞;b.足三里、三阴交。两组交替使用。
操作:上二方选其一,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多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
2次,6~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例,显效3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58% 。
②艾灸
取穴: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
操作:隔姜灸。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3cm,厚约0.2~0.3cm薄片,艾炷大小约半个红
枣。当艾炷将燃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易炷再灸,每穴3壮。灸完后局部皮肤红润,但不
起泡。每日1次,连续治疗9天,每隔3天查血1次。
疗效:共治疗114例,结果显效51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2%。
(2)单方验方
①人参制剂
组成:人参。
用法:人参制成注射液,每天4ml;或制成片剂,每天3次,每次3~4片,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患者229例,显效120例,有效28例,无效81例,总有效率为64.6%。
②刺五加片
组成:刺五加。
用法:每天服3次,每次4片,视病情持续治疗1~3月。
疗效:共治疗患者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36%。
(3)食疗
煮鹌鹑蛋
组成:鹌鹑蛋
用法:鹌鹑蛋煮熟,每天晨服5枚,服用1~3周。
疗效:共治疗患者74例,显效40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9.7%。
-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 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多种因素引起的红骨髓总容量减少,造血功能
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在我国,再障的患病率较高,约为
欧美国家的4倍。西医对其病因未完全阐明,认为主要与药物、化学、放射线、生物、遗
传等因素有关。治疗也较为困难,除一般支持疗法外,慢性再障的首选药为雄性激素,
但疗效不高,副作用明显;对急性再障更缺乏好的对策,因而病死率较高。此外,对脾
切除的评价也不一致。
再障属中医“虚劳”、“亡血”、“血虚”、“血枯”、“髓枯”等范畴。早在《灵
枢?决气》篇中就有“脱血”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男子面
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面色白,时瞑目,兼衄,少腹满。”这些论述与再
障的症状颇为相似,并认为“此为劳使之然”,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明代喻嘉言在
《医门法律》中进一步对病机予以发挥:“虚劳之证,荣血伤,则内热起。”古代医家
通过临床实践,也已发现本病治疗困难,如明代戴原礼说:“诸失血而发热者,难治。”
现代中医治疗再障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之后,陆续有一些文章,但均局限于个案
治疗经验,治则多为补气养血或补益心脾。至1963年,开始出现多病例集中观察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大样本资料多发表于80年代之后,但实际工作往往在六、七十年代就开
始了,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聚着作者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据粗略
统计,目前已发表的临床文章已有200多篇,除个案外,累计病例数已达5000多例。通过
近40年的研究,
另外,实验研究证明,补肾中药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作用,并提示可能
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探索到了一些中医临床规律。如在舌诊
研究中,发现再障特征性的舌质表现为无血管蕈状乳头显著增加及出现“鹅卵石样”无
血管乳头,这种改变与健康人及其他血液病患者具有显著差异;在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研
究中,发现骨髓增生情况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即:阴虚型骨髓增生减少与显著减少最
多,阴阳两虚型次之,阳虚型仅见增生减少,未见显著减少;在治则研究中,认识到肾
精亏损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以补肾作为基本治则已为目前所公认。此外,根据辨证,温
脾、滋肝也是有效的治疗原则。应该指出的是,对急性再障,自70年代起,逐渐重
视“邪毒”在再障发病学中的地位,也有用“解毒法”治疗获成功的病例,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蠢治则的运用,突破了再障宜补的传统认识;在治法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补肾中药与西药雄激素合用疗效最好,而康力龙疗效又高于丙酸睾丸酮,单
用中药次之,单用西药又次之。由于本病较为难治,尤其在急性期病情非常凶险,故在
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西药,或采取输血等紧急措施,对于提高疗效和控制某
些临床症状(如出血、感染等)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目前以中西医结含治疗本病者居
多,临床疗效也由初期的60%左右稳步提高到80%左右,畔也有达90%以上者。
辨证分型
1.髓枯型(急劳) 起病急骤,病程短促,以低热反复高烧或持续高热、汗出热不退及
各部位的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出血如尿 翠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断,甚至
血崩不止,齿鼻衄血,量多而色紫暗,皮下大片瘀血紫癜,兼有口渴,心悸气短,行动
艰难等。舌质淡干无津,苔黄黑腻,脉洪大数疾。
2.肾阴虚型 面色苍白或萎黄,日晡潮热,反复高烧,头痛眩晕,视物不清,口苦咽
干,心悸气短,情郁善怒,耳聋耳鸣,失眠多梦,烦热盗汗,齿鼻衄血,皮下紫癜,甚
至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等。舌淡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滑数。
3.肾阳虚型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形体虚胖,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小便清长或频
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不振,自汗出,或下肢浮肿,齿衄,肌衄发癍,妇女月
经过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滑细无力。
4.血瘀型 病程冗长,久治不愈,除血虚、肾虚之见证外,还可见皮肤晦暗或瘀癍,但
出血倾向不明显。舌质有瘀点或瘀癍,脉沉细或涩。
分型治疗
(1)髓枯型(急劳)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处方:羚羊角粉1克(冲服),丹皮12克,生地24克,麦冬24克,茜革15克,板蓝根15
克,黄芩10克,贯众12克,地肤子24克,苍耳子10克,生龙牡备24克,三七粉2克(冲
服),琥珀末1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此方配合西医激素及支持疗法治疗6例急性再障,其中2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
后又治疗13例,其中10例基本治愈,1例缓解,死亡2例。
常用成方:可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加减。
本型是再障的急性进展期,或为慢性再障的急性发作,证情非常凶险,病死率很高,
因此必须配合使用西药,乃至输血或骨髓移植,以控制和稳定症状为目的,待病情进人
慢性期以后,再缓图治本。
(2)肾阴虚型
治法: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处方:生熟地备15克,当归20克,阿胶15克,何首乌15克,杓杞20克,太子参20克,黄
芪25克,女贞子25克,山萸肉20克,白芍20克,炙甘革6克。
加减:阴虚火旺加丹皮、地黄;兼有血瘀加丹参、白花蛇舌草、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此方加减共治疗108例,其中基本治愈37例,缓解28例,明显进步15例,无效28
例,总有效率为74.07%。
常用成方:可选归芍地黄丸、左归饮、参苓白术散合菟丝子丸、苍玉潜龙汤等。
(3)肾阳虚型
治法: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处方:鹿角胶15克,补骨脂15克,陈皮15克,虎杖15克,阿胶5克,巴戟天25克,山萸
肉25克,当归20克,太子参20克,丹参20克,枸杞20克,鸡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10克,
肉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21例肾阳虚型患者,基本治愈16例,缓解3例,明显进步1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5.24%。
常用成方:可选人参养荣丸、人参鹿茸丸等。
在治疗中,许多学者观察到阴虚和阳虚常处于动态中,形成相互夹杂的阴阳两虚型,
并体会到:由肾阴虚→阴阳两虚→肾阳虚方向转变,说明病情正逐渐好转;反之,则说
明疾病进一步发展。从这个规律出发,初治再障要注意养阴,待病情稳定,进入脉症相
符的脾肾阳虚阶段再进温补之剂。还有人注意到,滋阴补肾药仅能改善症状,而无刺激
骨髓造血的作用。而用温阳药往往可使血红蛋白上升较快,同时阴虚症状也逐渐减轻。
但应注意温阳药要从小剂量开始,以防温热伤阴反而不易生血,甚至会引起出血。然而
也有人比较谨慎,认为没有阳虚证侯,不宜过早用补阳药。
(4)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川芎、丹参、当归、鸡血藤各15~30克,红花10克。
加减:肾阳虚者加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制附子、菟丝子各15克,肉桂6克;肾阴
虚加女贞子、枸杞子各15克,熟地30克;脾气虚加党参、黄芪各30克,或山药20克;夹
湿加厚朴、白术各15克,茯苓、陈皮、山楂各10克,谷芽、苡仁各20克,佩兰、藿香各
24克,白豆蔻6克;伴有感染加蒲公英、千里光各30克,野菊花20克,射干、贯众、板蓝
根各15克,山豆根10克,蚤休8克;出血较重或值月经期者,暂停或减少活血化瘀药,改
服凉血止血之品3~5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加减,并配合抗菌素共治疗14例,部分病人使用了强的松或其他生血药
及输血。结果:基本治愈3例,缓解2例,明显进步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8.57%。
常用成方:可选桃红四物汤、失笑散、大黄?虫丸。
专方治疗
(1)再生汤
组成:当归1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首乌30克,阿胶15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
枸杞子15克,杭芍12克,白芨30克,仙鹤草30克,龟版15克,黄精15克,生地20克,熟地
10克,陈皮15克,地骨皮10克,栀子15克。
用法:隔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3次。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共治疗320例,其中急性65例,41例有效;慢性255
例,217例有效。有效率分别为63.1%和85.1%。
(2)二仙温肾汤
组成:仙茅12克,仙灵脾15克,黄芪15克,人参3.5克(另煎冲),巴戟天15克,北五
味6克,当归9克,赤小豆3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用本方一段时间后,应与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交替约7~10 剂。
疗效:共治疗62例,基本治愈15例,缓解16例,明显进步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9%。
(3)青马鸡丝汤
组成:青蒿10克,马钱子5~10克(先煎2小时),鸡血藤25克,菟丝子25克,补骨脂2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马钱子先从小剂量(5克)开始,渐加至某局部有
轻度反应(如舌麻木感)为止,改为维持量。考虑到马钱子有积蓄中毒作用,因而采取
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的方法。全部病例均加用康力龙及西药对症治疗。
疗效:共治疗36例,基本治愈9例,缓解7例,明显进步11例,无效7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75%。
(4)加味当归补血丸
组成:人参6克,当归6克,补骨脂9克,黄芪30克,鹿角胶6窜克,赤芍6克,胎盘粉9
克,大枣肉9克,鸡血藤12克,桑椹6克,川芎6克,广木香1.5克,益母草15克,丹参6克。
用法:共研细末,制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2丸,日服3次,连用3个月。同时配合康
力龙或丙酸睾丸酮治疗。
疗效:共治疗36例,其中急性11例,慢性25例。结果:基本治愈5例,缓解11例,明显
进步18例,无效(死亡)2例。总有效为94.5%。
(5)小儿再障方(由两部分组成)
①再障生血饮
组成:制首乌20克,熟地9克,黄芪20克,丹参30克,仙灵脾15克,茜草9克,党参Z0
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加减:出血明显加仙鹤草、大蓟、小蓟;合并感染加银花、连翘、大青叶;若疗效不
显著可酌加鸡血藤、大枣。
②参马散
组成:红参20克,制马钱子3克。
用法:再障生血饮每日1剂,水煎服。参马散共研细未,3~6岁服0.1~O.15克,6至12
岁服0.15~0.3克,每日早晚各1次,服7天,停4天,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2例小儿患者,除重度贫血给予输血外,未加其它西药。缓解12例,明
显进步5例,无效5例(其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77.3%。
(6)再障散
组成:首乌250克,当归250芄,党参250克,黄芪250克,紫河车2个(瓦片烘干)。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或散剂。每日3次,每次9克,3个月为一疗程,连服1
~3个疗程。感冒发热暂停服用。
疗效:共治疗8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稳定5例,经3年以上随访均为复发。
老中医经验
邢锡汶医案
耿××,男,44岁。曾骨髓检查诊断为“再障”。血检:白细胞2700/mm3,中性
40%,网状1.1%,血小板22000/mm3,血红蛋白6克%。红细胞280万/mm3。骨髓增生
程度减轻,西药治疗疗效不显,改用中药。无出血现象,身倦少食,失眠便溏,脉虚
缓,舌淡无苔。此属脾阳不振,肾阳衰微,宜补气健脾养血扶肾阳。
处方:炒白术10克,黄芪30克,山药15克,鹿角胶10艽,紫石英15克,肉桂1.5克,巴
戟天10克,补骨脂10克,当归12克,制首乌12克,云苓10克,鹿茸粉0.4克,吉林参粉0.8
克,琥珀粉0.8克,麝香0.04克(后四味分冲服)。
服5剂,心悸气短好转,能入睡,食欲振,身较有力,便不溏,日1次,脉沉弦,原方
加紫河车10克,继服两周,面色红润,血象渐升。将人参改为3克,鹿茸粉改为0.6克,
连服24剂。食欲增如,精神大见好转。后以此方略有加减,连服38剂,症状基本消失,
血象上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按:麝香能使红细胞、白细胞增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凉润药不如温润滋养效果
好;补气药不如重用养血药收效快;气血双补应以补血为主,补气为辅;活血药可根据
病情暂用,不可连续服用。病情稳定时脉象应为沉细,如脉渐浮或虚大虚数,必须防止
出血,此时应加解毒之品,如紫草、蚤休之类。因脑出血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在
用药时可加镇降之品,如代赭石、磁石之类。经治疗后,食欲略展,出血停止,红细胞
上升时,则可进而调理脏腑,恢复元气,以十全大补丸、归睥汤等更换应用,直至血象
正常。以后定期检查。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电针
取穴:甲组:大椎、肾俞、足三里;乙组:大椎、膏肓俞、合谷、血海。
操作:以连续波与起伏波交替,频率60~200次/分,每次30
分钟,电流以患者耐受最大量为限,每日1次,两组交替,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疗效:共治疗11例,除支持疗法外,停用其他特殊治疗。结果:基本治愈1例,缓解2
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6例(其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45.55%。
②水针
取穴:甲组:心俞、三焦俞、足三里;乙组:肝俞、肾俞、绝骨;丙组:膈俞、脾俞、血海。
操作:用50%胚胎组织液3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次,三组交替,10次为一疗程,间歇一周。
疗效:共治疗22例,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及西药对症治疗。结果:基本治愈15例,缓
解3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
(2)单方验方
①全胎注射液
组成:用经水囊引产4~5个月的正常胎儿,水浴提取制成30%全胎溶液,每支2毫升。
用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毫升,肌肉或穴位注射。
疗效:共治疗24例,基本治愈10例,缓解5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1.7%。
②黑豆验方
组成:熟地60克,当归30克,川芎15苋,蒸首乌30克,阿胶24克,黑豆500克。
用法:前4味,加水3碗,先武火、后文火,煎至一碗半水时去渣,人阿胶,溶化后加
黑豆,文火煎熬,待药液全部渗入豆中即可。每剂分成4份,每日1份,分3次服完,需连
续用药半年以上。
疗效:经试用5例慢性再障,全部有效。
此外,尚有用单味中药或以中药为主治疗本病,如乌鸡白凤丸、脑灵素等,有下定疗效。
(3)食疗
①海参炖猪骨
组成:干品海参50克,猪骨200克,大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加水炖服,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4天。
疗效:共治疗10例,基本治愈6例,缓解2例,明显选步2例,全部有效。
②芝麻羊肝粉
组成:羊肝(青灰山羊最佳)1付,黑芝麻1000竞。
用法:羊肝蒸熟,竹刀切片,灰瓦文火焙干,研极细末,过筛,弃其筋杂,芝麻炒微
黄研细末,两物拌匀即可。每日早晚各服一汤匙(约10克),温开水送下,30天为一疗
程。发热暂停。用药期间须慎风寒,忌房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概 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骨髓活动普遍亢进的血液病。本世纪
初开始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不经治疗
可于1~2年内因血栓形成、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致死亡。部分病人可在晚期
转变为急性白血病。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大,有一定的难度。譬如静脉放血,有些患者往
往不愿接受;放射性核素对肝、肾有较严重的损害;造血抑制性药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蓄血证”、“瘀证”和“症积”等范畴。古代也有类似本病的
记载,如《温疫论补注·蓄血》云:“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
紫血。”与现代临床所见颇为相似。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报道始见于70年代初,但大多数则见于80年代以后。由于本病发病
率不高,国内报道本来就不多,而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则更少。到1990年上半年为
止,临床文章仅22篇,其中有15篇均为个案报道,病例数在2例以上的报道仅7篇,累计
病例共67例。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对中医药治愈本病的机理研究尚未得到重视,实验室研究亦不多见。中国医学科学院
血液病研究所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他们以活血化瘀作为治疗原则,从微循环变化、血
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骨髓中异常红系祖细胞、骨髓间细胞的变化等各个角度进行了
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工作,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理机制、治疗规律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辨证分型
从20多篇临床文章来看,虽然在临床论治上大致都从瘀血入手,但各家对本病的辨证
角度不尽相同,认识有所偏重,可归纳为以下二型。
1.肝火血瘀 头晕,目眩,目赤,口苦胁痛,口渴引饮,肢体麻木,齿鼻时衄。舌暗
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2.热毒血瘀 面色潮红,目赤神烦,口干不欲饮,胸闷,便秘,皮肤有灼热感,颈胸部
皮肤有红丝赤缕。脉洪数,苔黄起刺,舌质红绛。
临床上主要以上述两型多见。此外,还有湿热血瘀及气虚血瘀诸型,但不多。除头身
红紫夹有瘀斑外,湿热血瘀型兼有头昏作胀,大便不畅,纳差,苔黄厚腻,舌红绛,脉
滑数等证;气虚血瘀型兼有眩晕,身困乏力,精神倦怠,脉象沉细等证,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分型治疗
(1)肝火血瘀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泽泻、木通各10~15克,甘草10克,鸡血
藤15克,青黛12克(后下)。
加减:瘀血明显加桃仁、红花、川芎;重度瘀血加三棱、莪术;阴虚加玄参、麦冬;
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大便干结加大黄(泡茶饮);口渴烦躁加金银花、地丁草、草
河车;治疗后红细胞下降而白细胞仍高加草河车、连翘、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剂药除青黛外,其他药先煎2次,去渣,然后混合2次药液,加入青黛,再煎
15分钟左右,约30O毫升,1日内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每日1剂。
疗效:共有9例患者,经上方治疗后,显效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大黄?虫丸等加减。
(2)热毒血瘀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红花12克,桃仁10克,金银花30
克,大黄1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加减:热盛伤阴加玄参、麦冬;热毒甚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兼有湿热加
川朴、佛手、半夏、茯苓;热人营血,紫斑较重加广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黄
芩;腹部痞块(脾脏肿大)加鳖甲、柴胡、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疗效:用上方或类似上方加减治疗本型患者共11例,均为个案,结果都获满意疗效。
常用成方:清瘟败毒饮、桃红四物汤、卷柏鳖甲煎等。
至于湿热血瘀一型,可用桃红四物汤加清热利湿之品(如银花、萆解等);气虚血瘀
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大黄、丹参、赤芍等)治疗,均有满意疗效。
专方治疗
(1)降红汤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知母30克,半枝莲25克,赤芍25克,川芎20克,虎杖20克,漏
芦50克,丹参50克,黄柏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黄药子15克,青黛5克,雄黄粉1克
(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疗效:共治疗2例,一例共服药近100剂,临床症状缓解。半年后,连续4次血象检查均
属正常范围,随访5年,病情稳定。另一例治疗3个月后,连续3次复查血象,各项指标均
属正常范围,随访2年,病情稳定。
(2)加味四物汤
组成:当归15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虫10克,
水蛭3克(研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1例,共服药约50剂,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除白细胞略高外,
余皆属正常范围。随访3年,未复发。
(3)卷柏鳖甲煎
组成:鳖甲10克,甲珠10克,瘙虫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红花m克,柴胡10克,
当归10克,桂枝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卷柏3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1例,共服药48剂,另加牛黄解毒片3片,每日2次,每周用2日。随访10
个月以后,血象检查均属正常范围。
老中医经验
郭士魁医案
宋×,男,47岁,1年来头痛眩晕,口干内热,齿鼻时衄,面色红赤,血压逐渐增高
(由80/60毫米汞柱至130/100毫米汞柱左右)。舌质紫黯,舌苔黄褐厚腻,脉沉弦而
数。查:红细胞613万/mm3,血色素20.5克%,骨髓相增生明显活跃。中医辨证为肝热
上冲,瘀血内滞。治以清肝凉血,化瘀消滞。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川芎各15克,藕节、白茅根、鸡血藤各30克,栀子、桃
仁、红花各9克,三棱、莪术各18克,银柴胡12克,银花25克,丹皮5克,芦荟2克,青黛3克(冲)。
连服23剂,头痛眩晕显减,出血已止,血压降为99/60毫米汞柱,红细胞降为490万/
mm3,血色素降到17.9克%,但出现便溏,乏力,脉转沉细。前方减龙胆草,去芦荟,续
服3个月,症状消失,血象及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按:本病进展期多属肝热血瘀的实热证,宜寒凉直折,务使大便变稀通畅,实热外泄
方可取效。如不泻,可加大黄。但如出现脾虚之象,则需减苦寒药之量,酌加党参。青
黛凉血泄火效佳,但临床使用时,应后下另煎(即先煎它药,去渣后,加青黛再煎15分
钟)效果可靠。出现血色素下降而白细胞增高时,宜加清热解毒之剂,如地丁草、蚤
休、白花蛇舌草等。
其他疗法
针灸
体针
取穴:①复溜、阴谷;②大敦、太冲;③足三里、太白;④行间。
操作:均取双侧穴位。第一组针刺用补法;第二组针刺用泻法;第三组用艾条灸。按
子午流注纳子法,每日戍时(19~21时)治疗1~3组穴位,每日1次。并嘱患者每晚丑时
(1~3时)用木圆针,自疗行间穴5分钟,用泻法。
疗效:针刺治疗1例。本例患病7年余,曾用多种西药及放血治疗,效果不明显,针灸
治疗4个月后,病情好转,续治3个月,诸症悉除。血常规检查:红细胞550万/mm3,白
细胞8700/mm3,血小板19。6万/mm3,红细胞压积50毫升,血尿酸1.7毫克%。经随访
2年,病未复发。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 述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指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是以全身皮下紫癜或内脏粘
膜出血为其临床表现特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及小儿。西医认为本病与免疫
有关,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对发病急暴的患者有较好的缓解作
用,近期疗效肯定。但对于慢性反复发作患者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激素,长期大
量地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医无此或类似病名,一般把它归人“血证”、“虚劳”等范畴。从其临床表现看,
有人认为本病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杂疮毒门》中的“葡萄疫”相似;也有人认为明
代李梃《医学人门?斑疹门》中所载“内伤发斑”的症情与之相符,论述最早。但古代论
血证,有吐、衄、便、溲的不同,原因病机各别,论虚劳,也有五脏六腑之区分,对于
本病无整套的理法方药可资承袭。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始于50年代,当时对本病的认识比较粗浅,分类也不明细,常与继
发性的血小板减少及过敏等引起的紫癜混在一起。明确提出本病,且具有一定样本数的
报道见于1959年。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国内发表的近30篇文献报道大多属个
案,除8篇病例数在6例以上和2篇综述以外,其余均为3例以下的个案报道。对本病的认
识和治疗,在总体上无明显进展,尚处于积累、蕴酿阶段。8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迅猛
发展的势头。有关研究不断被报道,在数量上超过了前30年的几倍,病例数也大大增
加。至1989年为止,己报道的病例数(除个案外),累计已有2800多例,疗效一般在80
~95%之间,其中有对小样本病例进行探讨性分析,也有更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对本病
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标准等也渐趋于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许
多治疗专方。不少医者认识到,中医药治疗本病,既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又无副作用,
尤其对于依赖激素的患者,更具优点。当然,中药疗效缓慢,对急性期重病人,宜用西
药先稳定病情,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对顽固性病例则宜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或长
期服用中药。
对本病的机理研究已有所开展,如:舌、脉、症与辨证分型的关系;活血化瘀中药对
本病患者的巨核细胞形态及血小板表面相关IgG的影响;中药治疗本病对其免疫功能及巨
噬细胞活性的关系等,但所见报道不多,尚属起步阶段。
辨证分型
总结各地经验,一般可分为下述四型:
1.血热妄行 起病急暴,可有发热,继之皮下出血及鼻衄、齿衄,紫癜往往密布成片,
色紫红明亮,伴头晕,体怠,掌热心烦,口干欲饮,大便艰难,小便深黄,月经超前或
量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小儿指纹色紫,位于风关或气关。
2.阴虚火旺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血热型迁延所致,出血症状时有反复,皮下紫癜
时重时轻,多呈散在,色紫而暗,多见齿衄,伴低热,五心烦热,口臭或口苦,口干欲
饮,头晕乏力,有时面部潮红烘热,或有头痛。舌红苔少,脉弦滑或细滑数。小儿指纹
暗紫,隐露于气关。
3.脾气虚弱 起病缓慢,过劳加重,紫癜时起时消,反复出现,多为散在,也有如针尖
样分布较密者,色紫暗淡,伴头晕,心慌,神疲,体怠,气短懒言,面色萎黄,或眺
白,腹胀,便溏,口淡乏味,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质淡,脉细弱。小儿指纹
色淡,隐见于气关。
4.脾肾阳虚 瘀斑反复出现,病程长,其色鲜红,隐而不显,胸腹项背皆可出现,或有
齿衄、便血,伴面色苍白,神疲懒言,形寒肢冷,下利清谷,腰背酸痛。舌淡胖,苔
白,脉沉弱。
分型治疗
(1)血热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处方:黄连8克,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黄柏8克,生地30克,麦冬20克,青黛3克
(冲服),仙鹤草30克,紫草10克。
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连翘;咳嗽加杏仁、沙参;头晕体怠加党参、黄芪;大便干结
或上部衄血势急加大黄;月经过多加蒲黄炭、阿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加减治疗40例,基本痊愈15例,显效9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常用成方: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处方:生地15克,白芍15克,阿胶12克(烊化),玄参9克,麦冬12克,丹皮9克,茜草
12克,旱莲草12克。
加减:口干颧红加龟版、地骨皮、鲜茅根;兼头晕耳鸣加山茱萸、枸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加减共治疗19例,显效8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47%。
常用成方:大补阴丸、增液汤、二至丸合茜根散等。
(3)脾气虚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9克,当归9克,茯苓9克,白芍9克,炙甘草4.5克,
熟地12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2克。
加减:衄血加藕节、蒲黄炭、茅根;尿血加大小蓟;皮下紫癜加紫草、茜草、益母
草;脾肾阳虚加巴戟天、枸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加减共治疗28例,基本痊愈6例,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
率为92.86%。
常用成方:四君子汤、八珍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4)脾肾阳虚
治法:补脾益肾,温阳养血。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当归20克,肉豆蔻18克,熟地18克,肉桂12克,熟附块12
克,阿胶12克(烊化),山药12克,仙鹤草3O克。
加减:失眠心悸、气短乏力加酸枣仁、茯苓、五味子;胃纳不佳加陈皮、焦山楂、谷
芽;腰酸腿软,阳痿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加菟丝子、川断、鹿角胶(烊化);出血
量多加棕榈炭、血余炭、白茅根;妇女月经超前量多或淋漓不尽,另用乌鸡白凤丸,每日1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加减共治疗33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12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
率为81.81%。
常用成方:附桂八味丸合黄土汤等。
近年来,临床观察到,对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若单用健脾益气药治疗,往往收效不
佳。由于阴阳失调,在激素治疗期间,可呈现阴虚火旺之象,但随着激素的递减至停
用,患者虚寒的本质逐渐呈现出来,最后出现明显的脾肾阳虚之候。通过温补脾肾,不
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于依赖激素的患者也有防止出现激素戒断综合征及病变
复发的作用。
紫癜是离经之血郁于皮下,当属瘀血范畴。因此,上述各型中均可加用活血化瘀药
物,一可预防瘀血之形成;二可消除已成之瘀血;三可祛瘀生新。因此,有人单用活血
化瘀方法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的疗效,并观察到活血化瘀可使血小板表面相关IgG大幅度下
降,产板型巨核细胞比例扩大,证明活血化瘀药确有免疫抑制作用。
专方治疗
(1)栀子地黄汤
组成:黑栀子12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当归9克,黄芪15克。
加减:出血重者加紫草、茜草、仙鹤草;贫血加阿胶、鸡血藤、首乌;阴虚加沙参、
麦冬、白茅根;气虚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4周为土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80例,有效7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上述基本方去栀子、黄
芪,加白芍、丹参、阿胶、鹿角胶各10克。重用丹皮至30克,再根据不同部位出血选加
止血药,治疗32例血热型患者,经12~16天治疗,均有效。
(2)陆鹤消癜汤
组成:制商陆20克,仙鹤草30克,生地榆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山萸肉10克,丹
参10克,黄芪15克,首乌15克,熟地 15克,玄参15克,生甘草6克。
加减:阴虚血热去党参、白术,加黄柏、知母、丹皮、鳖甲;气虚加茯苓、大枣;脾
肾虚寒臧玄参,加附子、菟丝子、补骨脂;紫癜难退,脾脏肿大,舌质紫暗,加失笑散。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剂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3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3)加味桃仁承气汤
组成:桃仁20克,水蛭20克,紫草15克,商陆15克。 20克,仙鹤草30克,僵蚕20克,?
虫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生甘草10
加减:外感风寒加麻黄、细辛各10克;挟有湿热加柴胡、秦艽、滑石各20克;气虚加
党参、黄芪30克;阳虚加制附片、干姜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8例,基本痊愈15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5%。
(4)清热活血汤
组成:青黛、木香各3克,丹皮、紫草、侧柏炭、黄柏、炒栀子、阿胶各9克,生地10
克,仙鹤草、丹参各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5例小儿患者,基本痊愈16例,显效14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
率为97.8%。
(6)消斑饮
组成:鸡血藤、商陆(先煎3小时)、仙鹤草、生甘草各30克,生黄芪120克,生地60
克,墓头回24克,侧柏叶15克,当归12克。
加减:阴虚将生黄芪与生地剂量调换即可;血瘀明显倍加鸡血藤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33例,基本痊愈15例,显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8%。
(7)益气养血增板汤
组成:党参、黄芪各15~45克,生熟地各18~30克,当归9~15克,陈皮、甘草各6~9
克,三七粉3~6克(冲服),阿胶15~20克(烊化),桂圆肉18~30克。
加减:气虚重用参、芪;血虚重用地、归、阿胶、桂圆肉;阴虚重用生地、丹皮,酌
加玄参;血热重用生地、丹皮、紫草、赤芍;出血量多重用仙鹤草、阿胶、三七粉;瘀
血重用当归、赤芍,加红花、丹参;发热加金银花、大青叶,酌减参、芪用量。
用法:水煎服,按病情1~2天服1剂。
疗效:共治疗26例,基本痊愈13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2.3%。
(8)参芪三黄汤
组成:党参、白术、土大黄、黄芩各10克,黄芪20克,白蒺藜6克,黄连、制乳没各3
克。
加减:出血甚加仙鹤草;阴虚内热加生地;发热口渴、自汗加生石膏;腰酸耳鸣加山
萸肉;心悸头昏加远志、枣仁;自汗怕冷加补骨脂;尺脉弱加菟丝子;肝脾肿大加鳖
甲、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此方加减共治疗24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3.3%。
(9)复仙汤
组成:土大黄10克,仙鹤草3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阿胶;食欲不振加白术、焦三仙;便秘,土
大黄加至15克。
用法:成人每日1剂,小儿酌减,水煎服。
疗效:此方共治疗17例,其中基本痊愈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2%。
老中医经验
尹锡风医案
刘×,女,39岁。1975年6月20日初诊。诉患本病近20年,经多方治疗收效不大。查血
小板数3.3万,血色素9克,全身紫癜,下肢为重,局部红肿拒按,压之有指痕,月经时
间长,量多,疲乏,少食,行走困难,刷牙时即齿衄,大便经常带血,面色苍暗无光,
秋时病重,届夏病轻。脉沉而涩。治宜祛瘀为主,佐以清热利湿。
处方:桃仁、红花、生地各15克,地榆炭、黄芩、柴胡、麻黄、清半夏各10克,苡米
30克,生甘草6克,党参12克,4剂,水煎服。
二诊:自觉症情好转,下肢红肿瘀点消退一半,查血小板数4.8万,上方加熟地15克,
大枣5枚。续服10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饮食良好,血小板数上升到Ⅲ。2
万。为巩固疗效,上方继续服12剂。后加量配制丸剂,服丸药2月余,血小板数正常,至
今未患。
按:尹锡风老中医认为治疗此病,关键在于清、利、化瘀,三法须有机结合。指
出:“肝为血库,一切出血往往责之于肝,清热当重在清肝,而治血证,宜治火为先。
止血而不去瘀,则瘀血停滞而为发热,且离经之血不去,新血难生,故活血祛瘀之法,
非用不可。”据此,创制“清利活瘀汤”,其组成为麻黄、柴胡、半夏、杏仁、苡米、
党参、桃仁、红花、甘草、黄芩,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湿化斑之功。临床应用
时,又可随证加减。数年来,应用此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余例,效果甚佳。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隔俞、肾俞。
操作:主穴必取,气阴两虚加膈俞;脾气虚弱加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5寸,
余穴均向脊柱斜刺1~1.5寸,小幅度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隔日1次,左
右交替,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37例,基本痊愈17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
70.27%。
②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脾、肝、胃。配穴:肺、口、皮质下、三焦及对应点。
操作:常规消毒耳部,按摩至局部充血。用0.7×0.7毫米的方块胶布,将王不留行子贴
到穴位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1分钟。压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隔日1次,两耳
交替,半个月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第二疗程。症状消失后,可再加治1~2个疗程,
以资巩固。
疗效:共治疗30例,基本痊愈20例,显效7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2)单方验方
①甘草煎剂
组成:甘草12~20克。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共治疗22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81.8%。
②悬铃汤
组成:悬铃木果实4~6枚。
用法:秋后采集后,水煎服,同时随证加人传统中药,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27例,
显效1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59%。
此外,尚有用中成药如肿节风片、乌鸡白凤丸治疗本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 高血压
概 述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
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
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
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
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的记载,散见于“眩
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
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起步较早,50年代初,就有用单方治疗本病的报道,并开
始积累了一些病例。以后,又出现了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然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比较简单,仅限于“肝阳上亢”。60年代初,提倡辨证施治,突出了中医治病的特色,
在理论探讨中,虽已有人提出了本病十个辨证分型的系统治疗方案,然而报道仍以平肝
潜阳为主。有人总结了1959年~1963年的五年、-间,中医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概况,表明除单方之外,辨证施治逐渐被重视,其他还有针灸、气功等大量的报道,累
计病例达2500例以上。60~70年代中,全国各地为探求简捷、方便、疗效好、副作用少
的治疗方法,又进行了各种外治法的探索,如针灸、推拿、气功、磁疗、耳压、放血、
药物敷贴、药枕等。又如自我推拿保健、食疗等方法,寓防治高血压病于日常生活中。
说明中医治疗本病不仅疗效好,副作用少,而且确实方便、实用980年代以后,一方面仍
有大量的临床报道,另一方面在临床积累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而深人的临床及实验室
研究。至1990年为止,累计病例已达2万5千余。实验研究中,观察中医辨证分型与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关系较多。由于辨证分型不一致,或观察方法不同,各家
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报道颇不一致,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阴虚火旺者,肾素活
性及血管紧张Ⅱ明显低于正常组,而血浆醛固酮则明显高于正常组。激发肾素活性均
值,阴虚阳亢型明显低于阴虚型,而气阴两虚型又明显低于阴虚型。在血液流变学方
面,阴阳两虚的指标异常幅度最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痰湿壅盛型的血液处
于“轻凝状态”;而阴虚阳亢则介于两者之间。还有通过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分析,
发现本病的中医分型与西医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二型相当于
高血压病I期。肝肾阴虚型相当于Ⅱ期,阴阳两虚型相当于Ⅱ期。此外,还有通过水和电
解质、性激素、尿核苷酸含量及子午流注与血压的周期变化、舌象脉象的客观指标等等
进行了研究。中医通过40年来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很大,无论在临床或在理论研究
方面都有可喜的成就。
病因病机
目前,对高血压病的病因认为是饮食劳倦和情志失调,同时又与年龄、起居等因素密
切有关。其病机则表现为风、火、痰、虚、瘀。
风 因思虑忧伤,精神紧张,急躁善怒,导致肝郁气滞,若化热且热极生风,风阳上扰
头目,则有头痛、眩晕诸症。
火 因烦劳,五志过极,则化热生火,火盛则水衰,不能制火而涵木,形成肝火循经上
冲头目,而出现高血压诸症。
痰 饮食高粱厚味,体肥而气弱则食滞不化,聚湿成痰,痰浊中阻,阻遏气机的正常升
降,则眩晕内生。
虚 嗜欲无度,劳役伤肾,或生育太多,以致肾水亏虚,肾虚不能上滋肝木,肝阳无制
而妄动,不能上承心火,则成心肾不交等诸症。
瘀 病程日久,或久治不愈即可导致瘀血的产生,而气虚、肝火、痰阻等皆可成为血瘀
证的病因。
辨证分型
虽然过去曾制定过一些辨证分型方案,以及其他分型方法,但目前一般都趋向于下列
分型:
1.肝阳上充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目胀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尿黄便秘。舌红
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肾阴虚 头晕目眩,双目干涩,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口干欲饮,失眠或人睡易
醒,尿黄,便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3.阴阳两虚 头昏目花视糊,心悸气短,间有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四肢清冷,便溏纳
差,夜尿频数,遗精,阳痿。舌淡红或淡白,质胖,脉沉细或弦细。
4.痰湿中阻 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呕,心悸时作,肢体麻木,胃纳不振,尿
黄,便溏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
5.气虚血瘀 头晕肢麻,倦怠乏力,活动欠灵,胃纳呆滞,动则气短,日轻夜重,甚至
半身麻木,小便失禁。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涩。
分型治疗
(1)肝阳上充
治法:平肝潜阳,清肝泻火。
处方:龙胆草12克,天麻12克,泽泻12克,柴胡1o克,黄芩9克,山栀10克,木通9克,
生地30克,菊花30克,钩藤30克,决明子30克,车前子20克,茵陈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剂为一疗程。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加减。
(2)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
处方:生地30克,山药30克,何首乌30克,桑寄生15克,枸杞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
15克,天麻12克,萸肉12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白芍15衷,珍珠母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剂为一疗程。
常用成方:杞菊地黄汤或合建瓴汤。
(3)阴阳两虚
治法:滋阴温肾。
处方:熟地15克,杜仲15克,麦冬15克,巴戟天12克,萸肉12克,茯苓12克,泽泻12
克,苁蓉10克,肉桂3克,制附子6克,五味子9克,石斛9克,石菖蒲9克,远志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剂为一疗程。
常用成方:地黄饮子等。
(4)痰浊中阻
治法:化痰降浊。
处方:半夏9克,陈皮9克,南星9克,菖蒲9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泽泻
12克,猪苓12克,生山楂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丹参30克,川芎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剂为一疗程。
常用成方:可选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加减。
(5)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处方:黄芪30克,柴胡9克,当归9克,枳壳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15克,川牛
膝15克,生地15克,丹参30克,菊花30克,钩藤30克,灵磁石30克,炒枣仁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剂为下疗程。
常用成方:可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
疗效:按以上辨证分型共治疗205例,其中显效157例,有效4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
为97.1%。
近年来,还有用济生肾气汤加味治疗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的高血压病的报道,也
有一定疗效。
专方治疗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
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
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
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疗效:共治疗103例,其中显效44例,有效5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2%。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
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
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
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
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102例,其中显效39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2%。
(3)平调阴阳方
组成:女贞子15~30克,旱莲草15~30克,桑椹子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牛膝12
克,地龙10克,钩藤12克,茺蔚子12克,珍珠母30克,杜仲12克。
加减:肝阳上亢加黄芩、栀子、泽泻、车前草;痰湿盛加半夏、苍术、佩兰;夹血瘀
加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阳虚加附子、肉桂;气虚加黄芪、党参;高血脂加山楂、
首乌、泽泻;肢麻加伸筋草、豨莶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101例,其中显效43例,有效4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18%。
(4)平降汤
组成:泽泻60克,益母草30克,怀牛膝15克,钩藤15克(后下),夏枯草15克,桑寄生
15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明天麻10克,青木香10克。
加减:肝火旺加生地、龙胆草、黄芩、大黄;阴虚阳亢加茺蔚子、生龙牡、生熟地、
桑椹子、豨莶草;阴阳两虚加淫羊藿、仙茅、鹿角胶、肉桂、知母、黄柏、山萸肉、生
地;痰湿壅盛加苍术、白术、半夏、茯苓、陈皮、厚朴、木香;肝风上扰加生地、菊
花、丹参、珍珠母、龙齿、女贞子、旱莲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500毫升,早晚分服,20天为一疗程,连服二个疗程,中间停7天。
疗效:共治疗100例,其中显效74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
(5)清脑降压汤
组成:珍珠母20克,石决明25克,何首乌50克,白菊花15克,钩藤15克。
加减:肝阳上亢(高血压Ⅱ~Ⅱ期)加玄参、白术、牛膝、蒺藜、地龙、黄芩、夏枯
草;肝肾阴虚(高血压Ⅱ~Ⅲ期)加淫羊藿、金樱子、巴戟天、黄芪、茯苓、杜仲、熟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76例,其中显效6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
(6)凉肝通络汤
组成:丹皮20克,地龙30克,栀子12克,白芍24克,石决明24克,牛膝15克。
加减:心悸加桂枝;口渴加玄参;肢麻加桑枝;胸闷加川楝子;眼花或耳鸣加菊花;
腰膝酸软加桑寄生;面及下肢浮肿加黄芪、附片;咳嗽痰喘加礞石、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Ⅱ~Ⅲ期高血压病人53例,显效4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6.23%。
(7)降压汤
组成:丹参30克,葛根20克,钩藤30克,泽泻6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
加减:肝肾阴虚加杞子、沙菀、蒺藜、白芍、黑芝麻;肾阳虚加怀牛膝、仙茅、仙灵
脾、桑寄生;脾虚肝郁加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郁金、白芍;心脾两虚加山
药、白术、茯苓、枣仨、炙远志、当归;痰湿壅盛加半夏、陈皮、茯苓、郁金、姜南
星、炙远志。
用法:2日1剂,水煎服,日服3~4次,15剂为一疗程,连服1~2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47例,其中显效37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3%。
老中医经验
岳美中医案
梁××,男,45岁。1958年10月4日初诊。自诉头晕胀痛已7年,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而
加重。去年以来,偶有心悸、耳鸣,素嗜烟酒,宿有咳嗽。诊见:舌红无苔,左寸盛尺
弱,余部沉牢,血压188/102mmHg。投以百合、生地、菊花、草决明、夏枯草、白芍
各12克,桑寄生9克。3剂后头晕大减,血压下降为148/88mmHg,再以白薇、龙牡出入
其间,20剂后头晕头胀悉除,血压稳定在⊥48~150/88~90mmHg,终止治疗。
按:本例遵《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以凉肝之法获效。因肝失条
达,郁久生热,邪热循径上额至巅,遂致头重高摇。然眩晕亦有因痰因虚而作者,何以
别之?试观其情绪波动则加剧,舌红无苔,即为此候。岳老临证之际,善于从微细处着
眼,使得病无遁情。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甲组:足三里、三阴交;乙组:内关、太冲。
操作:每次选用1组,进针至一定深度,轻捻转加震颤,待得气或出现感传后留针20分
钟,并间隔5~10分钟捻转1次,出针后休息15分钟。一日1次,两组交替,10次为一疗
程,间隔3天再作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85例,其中显效31例,有效3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74%985例中,
激发出循经感传者43例,有效率为84.7%;未出现感传者42例,有效率为64.3%,二者
差异显著。
②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降压点、耳尖、降压沟、交感;配穴:神门、皮质下、心、枕、屏间。
操作:用麝香镇痛膏,剪成0.7×0.7cm2之小方块,取王木留行籽一粒置于中央。先用
耳穴探测仪寻找敏感点,再常规消毒,反复按摩,然后将王不留行子贴于耳穴上,连续
按压3~5次,并嘱患者每日按压3~5遍,每遍10分钟,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一疗
程。
疗效:共治疗83例,其中Ⅰ、Ⅱ期高血压80例,全部有效(显效58例,有效22例);Ⅲ
期3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9%。
③电针
取穴:甲组:合谷、太冲。乙组:曲池。
搡作:进针得气后,施用泻法,再接G6805治疗仪,用连续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
度,15~20分钟后起针,并在当日所针的上肢穴位作皮内埋针。每日1次,二组交替,10
次后休息3~5天。
疗效:共治疗105例,显效53例,有效4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57%。
(2)单方验方
①钩藤煎
组成:钩藤30克。
用法:加水100毫升,煎10分钟,早晚分服。
疗效:共治疗175例,显效86例,有效49例,无效40例,有效率为77%。
②伸筋草冲剂
组成:伸筋草。
用法:制成冲剂。每次1包(含生药31。2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连服20天。
疗效:共治疗209例,显效104例,有效5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为77.5%。
(3)推拿
操作:为自我推拿保健操。预备:养性,静坐10分钟,调匀呼吸;第一节:明目,按
揉太阳、攒竹穴;第二节:平肝,按揉百会、率谷穴;第三节:止眩,按揉风池、天柱
穴;第四节:醒脑,疏五经,揉风池;第五节:降压,抹桥弓;第六节:清热,按揉曲
池;第七节:补心,按揉内关;第八节:调气,缓慢深呼吸。以上每节做4×8拍,连续
做两遍,中间静坐3分钟。
疗效:共观察42例。做操后60分钟,在24例收缩压≥160mmHg的病人中,有Ⅲ人降至
正常或临界水平;在36例舒张压≥95mmHg的病人中,有18例降至正常或临界水平。
- 高脂血症
概 述
高脂血症是指人体血浆一种或数种脂质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最高值限。本病在营养代
谢性疾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与高血压、冠心
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视为冠心病的三大因子之一。在我国,此症并不罕
见,近年来其患病率及死亡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病原发
性病因未明,多有家族史及遗传史。现代医学虽有多种降脂药物,但多有副作用且疗效不稳定。
中医古文献虽无“血脂”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脂者”、“油
脂”、“脂膜”等记载。如《灵枢·卫气失常》篇说:“脂者,其血清,气滑少。”这是
最早论及脂者的记载。在历代医籍中,对类似高脂血症及由此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并
发症的临床表现和治法,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分别见于痰饮、心悸、眩晕、胸瘅、卒
中、真心痛等病症中,并一致认为痰浊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因素。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73年,
此后,在单味中药治疗本病的文章不断发表的同时,亦开展了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80
年代以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病
因病理方面,突破了古人以“痰”立论的认识,进一步观察到机体阴阳失衡对本病的影
响。在辨证分型方面,经过长期的摸索研究及临床经验的累积,亦渐趋于一致。在治疗
方面,大量的临床工作表明,单昧中药或复方有显著的降脂疗效。据初步统计,目前经
过临床验证已经筛选出具有确凿降脂作用的中药50余种,有效降脂方剂达40个组方。此
外,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刺、推拿、气功等,亦收到较好的降脂效果,充分显示
了中医治疗本病前景广阔。
近年来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在诊断上,发现血脂数值升高,尤其是甘油三
酯升高,耳垂皱折阳性率高,对诊断本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通
过实验初步表明,肾气盛衰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的含量有关,肾气盛则血脂不
易升高,反之,肾气衰血脂则易升高,提示了防治高血脂还应着眼于补肾培本。在药理
研究上,对临床确有实效的药物进行药理药化等实验,探究其降脂的作用机理、环节及
配伍规律,如实验发现绿豆对胆固醇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降脂功效。
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不节 因偏食、恣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聚湿生痰,
痰从浊化,诚如《儒门事亲》所曰:“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胀闷痞满,酢心。”
睛志失调 脾主运化水湿,输布水谷精微,思虑伤脾,脾虚气结,升降失司,津液不能
输布,酿聚为痰;又肝胆之疏泄功能与脂质代谢关系更为密切,盖胆为中精之府,能净
脂化浊,若忧郁恼怒损及肝胆,以致疏泄失度,清浊难分,胆气郁遏则清净无权,脂浊
难化以致脂质代谢紊乱。
年迈体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五液。禀赋不足或因年老,肾气渐衰,肾阳虚则
不能鼓动五脏之阳,火不生土,可衍生痰饮脂浊,肝肾阴虚可滋生内热,灼津炼液酿而
成痰,熬而成脂,遂成本症。
高血脂是为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统属中医学“痰”的病理范畴,但痰的含义甚
广,高脂血症仅是痰症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凡痰症皆有高脂血症的存在,二者的区
别在于痰在机体内无处不到到,而高脂血症仅存在血脉之中。痰有广义、狭义、有形、
无形之分,而高血脂可通过检测来确定,是为狭义有形之痰。且血脂系阴精所化,具有
粘稠、沉着之性,若血脂过高,则更加粘腻,沉着,又不同于正常之油脂,故可归纳其
为“清从浊化,脂由痰生”之病机。
分型治疗
(1)痰湿内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脂。
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苍白术各12克,瓜蒌皮12哥克,炒米仁10克,泽泻30
克,陈皮9克,生山楂20克,丹参15克,甘草3克。
加减:痰多加白芥子、制胆星、菜菔子;气虚湿重加黄芪、党参或重用苍术、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加减共治疗患者271例,总有效率在78.3%~85.7%之间。
常用成方:可选用二陈汤、六君子汤、五苓散、异功散、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2)肝胆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降脂。
处方:柴胡15克,郁金10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山楂15克,沉香6克,香附12
克,赤芍12克,白芍15克,川芎9克,炒山栀9克。
加减:兼脾虚痰湿重加半夏、陈皮;气滞血瘀加木香、当归、丹参;食积不化酌加炒
菱芽、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治疗80例,总有效率78.7%左右。
常用成方: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白金丸、茵陈蒿汤等。
(3)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处方:首乌30克,玉竹30克,泽泻20克,丹参15克,五味子6克,决明子12克,生地12
克,枸杞子15克,菊花9克,黄精12克,玄参20克,女贞子10克。
加减:兼心阴不足加菱冬、天冬;兼痰浊加石菖蒲、天竺黄;兼血虚加当归、鸡血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共治疗患者174例,总有效率为81.8%左右。
常用成方:可选用二至丸、杞菊地黄丸、首乌延寿丹、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滋水清
肝饮等加减。
(4)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化浊降脂。
处方:附子9克,茯苓15克,党参20克,白术9克,仙灵脾12克,菟丝子9克,杜仲12
克,肉豆蔻10克,淫羊藿10克,桑寄生15克。
加减:痰浊盛加瓜蒌、薤白、半夏;尿少、浮肿加车前子、椒目;大便溏薄加莲子、
薏苡仨、大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加减共治疗104例,总有效率在77.8%~86%之间。
常用成方:可选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右归饮、肾气丸、真武汤等。
专方治疗
(1)山何降脂片
组成:山楂、何首乌各15克,荷叶、泽泻、菌陈、虎杖各9克。
用法:以上为1日量,制成片剂,口服。
疗效:共治疗60例,其中胆固醇升高者48例,服后显效3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
79%。治疗甘油三酯升高者47例,显效31例,有效3效,总有效率为72.3%。
(2)复方山楂煎剂
组成:山楂50克,延胡15克,丹参30克,菊花15克,红花15克,麦芽40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至300毫升,分3次口服。
疗效:共治疗51例,其中显效20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74.5%。
(3)天山丹
组成:天竺黄、山楂、丹参、泽泻。
用法:上药按0.5:1:2:2的比例,烘干研细末压成片,每片含生药0.5克,每次服4片,1日
3次,30天为一疗程。
疗效:81例高胆固醇者,治疗前其平均值为266.44mg/dl,服药后,平均值降为
216.93mg/dl,总有效率为90.75%。98例高甘油三酯患者,治疗前平均值为325.06mg/
dl,治疗后平均值降为223.43mg/dl,总有效率为78.37%。
老中医经验
顾维超医案
李××,男,56岁。1983年4月6日初诊:主诉患高脂血症、冠心病已1年,近日频发头
晕,耳鸣,自觉目涩昏花,口干咽燥,咽中粘痰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腰膝酸软,肢倦
乏力,午后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弦数。眼圈有多个芝麻大小的黄色斑。近查血中甘油
三酯达300mg%。脉症合参,系由肝肾阴虚,虚火炼液成痰所致,宜滋养肝肾为主。
处方: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克,菊花10克,生地15克,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
皮10克,泽泻15克,首乌15克,黄精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盐水炒知母、黄柏
各10克,玄参10克,瓜蒌皮12克,水煎服。以本方加减服药54剂,诸症悉平,眼周黄斑
已消褪,同年9月5日复查甘油三酯为108mg%。
按:本例据症而论,显系肝肾不足,虚火炼液成痰,衍为血脂增高,故以杞菊地黄丸
加减治之。值得指出的是,眼周黄斑的出现,乃血脂增高之征,一旦血脂得降,此斑亦隐退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内关、心俞、曲池;配穴:风池、环跳、神门、通里、大杼、厥阴俞。
操作:取主穴1~2个,配穴可上下左右交叉配合取穴,快速进针,缓慢推进,要求针
感一般有酸、麻、舒适感。留针15~30分钟,12天为一疗程,每一疗程中间休息3天。
疗效:30例高胆固醇者,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56.7%;41例高β-脂
蛋白患者中,取得显效者12例,改善7例,总有效率为46.3%。
②激光穴位照射
取穴:内关。
操作:以波长6328A输出功率2~3毫瓦(mW),光斑直径为1~1.5毫米之G2-1A氦氖
激光纤维光针仪,直接置于内关穴上。每日1次,两侧交替,每次15分钟,10~12次为一
疗程。
疗效:50例胆固醇增高者,治疗后3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之下降,占74%,其中下降最
多者为106mg%,平均降低20。12mg%。
③耳穴压丸
取穴:胰、小肠、肝、前列腺。
胰穴位置:在胰胆区和屏间切迹下缘外侧。
操作:用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厘米方形的胶布上贴压耳穴,每3天换贴1次,5次为
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例,有8例血脂下降至正常范围,有2例其中一项下降至正常范围。
(2)单方验方
①月见草E胶囊
用法:每粒含生药500mg,每次服4粒,每日2次,早晚口服,连续服药90天。
疗效:一疗程后,高胆固醇者84例中,显效4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62%;高甘油
三酯者84例中,显效22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40.5%。
②大黄醇提片
用法;每天清晨服3片(每片含0.25克),连续服3周。
疗效:21例高胆固醇者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52%;高甘油三酯者21
例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76%。
③降血脂验方
组成:山楂、肉苁蓉、金樱子各150克,蜂蜜450克。
用法:上方前三味共研细末,加蜂蜜制成丸药,每丸重10克。每日3次,每次1丸,30
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例,显效8例,有效2例。
(3)推拿
操作:以头面部、上肢、腰背部、下肢为主,分别取坐位、俯卧、平卧等姿势,采用
滚、按、揉、推、拿、拨、叩等手法,以患者自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次推拿20~30
分钟,20次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26例中,胆固醇下降17例,不变9例,总有效率为65%;β-脂蛋白下降20
例,不变6例,总有效率为77%。
(4)气功
①松功
选择任何体位,只要自然舒适即可,呼吸平静自然,吸气默想“静”字,呼气默
想“松”字,然后依次从头、肩、上肢、胸、背、腹、腰、臀、大小腿、双脚放松,最
后意守双脚,每放松一遍约5分钟,最后从头开始向下,直至双脚、全身放松,要缓慢反
复进行。
②静功
取仰卧、平坐、盘坐位,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尾阍正中,舌抵上腭,鼻吸鼻
呼,吸气要使真气“气沉丹田”,呼气顺其自然,意领真气沿任脉向下到丹田。
③动功
踏步击腹:边踏步边双拳沿食物在体内运行的方向敲击,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
→大肠,在腹部反复轻敲击,轻匀,敲到那,想到那,那里就放松。
云手扩肺:马步与左右弓步交替应用,先练左手,后练右手,反复交替,深吸慢呼,
意守脚底涌泉穴。
整理活动:采用慢跑,使身体恢复到练功前的自然状态,纣10~15分钟。每天约练30
分钟~1小时,观察半年。
疗效:31例高甘油三酯者,练前平均值为267。Z米g%,练后平·均值降为187.4mg%;
20例高胆固醇者,练前平均值为271.5mg%;练后平均值降为207.6mg%,经统计学处理
有明显的差异。
(5)食疗
玉米粥
组成:玉米粉50克,粳米100克。
用法:将粳米淘净,玉米粉放人大碗内,加冷水调稀,然后将粳米放人锅内,加清水
适量,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九成熟,将玉米粉糊倒人,边倒边搅,再转用文
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作早、晚餐食用。
疗效:常服本方,对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有一定防治效果。
- 风湿性心脏病
概 述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
脏,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形成:对于风湿热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曾有过链球菌毒学
说、过敏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毒性上一免疫学假说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因而
对积极防治风心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
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怔忡”或“喘证”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载:“脉痹
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
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之后,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
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
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
床表现颇相类似。宋代陈无择、清代沈金鳌等医家分别对本病病理机制及症候特征的描
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值得现代临床借鉴。
现代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初见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
本病进行临床验证观察,报道虽不多,但其优势已初见端倪。70年代,曾掀起过用针灸
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本病广泛深人的研
究,则是在80年代以后,广大医者在继承古今医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和实验验
证,已逐步认识到外邪虽系诱发因素,而心体残损,心脉瘀阻,阳衰血寒实为其主要病
理变化。由于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全身各脏器相继受累而引起一
系列临床危重症。因而活血化瘀,温通心脉已成为主要治则之一。辨证分型亦开始趋于
集中统上。临床用药除继续沿用经验方外,又出现了不少自拟方剂,使疗效不断提高。
同时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70年代更为客观、深入。近年来又大力挖掘气功、食疗、民
间单方验方等传统疗法,均已显示出可喜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视,首先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进行
药理分析,如发现党参、黄芪能提高动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对
于阳气虚型患者,有显著的疗效i在针刺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内关穴后,可提高患者血
浆cAMP含量,使心肌收缩增强,进一步证明了内关穴为治疗风心病的有效穴位。
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
一致。通过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病
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 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
或因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
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
性活动期。
心脉痹阻,气血瘀滞 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
心气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
通,故见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 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心血
郁阻,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
不能平卧。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
悸、眩晕,食少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
无权,聚水成饮;水饮泛滥,上则凌心射肺,下则腹满肢肿。由此心、肺、脾、肾互相
牵累,阴阳、气血俱虚,病变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阴阳离决。
辨证分型
风热袭表 风湿性心脏病早期,可见发热,咽红肿痛,皮肤红斑,关节红肿酸痛,伴心
悸心慌,咳喘气粗,咳吐黄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薄黄或薄腻,脉来浮数。
心脾两亏 心慌气短,面色眺白或萎黄,头晕目眩,手足麻木,神倦乏力,面浮足肿,
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无力或结代。心肺瘀痹 风心日久,胸前窒闷,刺痛时作,心
悸怔忡,烦躁焦虑,唇甲青紫,颈脉怒张动甚,喘咳气急,甚则咯血,面色灰暗或两颧
深黯而紫。舌质暗紫有瘀斑,脉来结代。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症见心悸如脱,形寒怯冷,咳嗽喘满,气短难续,四肢逆冷,面
色虚浮,全身浮肿,自汗尿少。舌质青紫,脉细弱或迟虚。甚则可见心悸如悬,呼吸微
弱,大汗淋漓,脉细欲绝等阳衰至极,亡阳虚脱之危象。
分型治疗
(1)风热袭表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痰
处方:连翘9克,银花9克,秦艽12克,桑枝15克,黄芩12克,桔梗6克,西河柳9克,杏
仁10克。
加减:高热加石膏、栀子;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皮下结节、环行红斑、血沉快加
柴胡、丹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90例,基本治愈72例,好转7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87.
8%。
常用成方:银翘散、麻杏石甘汤、二妙散、麻黄加术汤、桂枝白虎汤、桂枝芍药知母
汤等。
(2)心脾两亏
治法:健脾宁心,补益气血。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12克,川芎9克,茯神15克,远志6
克,大枣15克,陈皮6克,炙甘草5克。
加减:惊悸怔忡甚加龙骨、牡蛎;胃纳不佳加炒六曲、鸡内金廾大便不实加扁豆、淮
山药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6例,基本治愈20例,好转37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6.4%。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归脾汤、防己黄芪汤、四物荡、补中益气汤等。
(3)心肺瘀痹
治法:活血化瘀,宁心益肺。
处方:丹参30克,川芎、赤芍各9克,地龙3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煅龙牡各30克,
枳壳10克,生地3O克,降香9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
加减: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浮肿加米仁、车前子;咯血加仙鹤草、藕节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76例,总有效率79%左右。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失笑散、补阳还五汤、丹参饮等。
(4)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治法:温阳利水,益气固脱。
处方:熟附子12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黄芪30克,人参5克,桂枝10克,麦冬10
克,五味子12克,丹参20克,生姜3片。
加减:心悸怔忡甚加朱砂、龙齿;喘甚加蛤蚧、苏子;水肿明显加泽泻、猪苓、二丑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在上方基础上共治疗72例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
解,仅2篇有死亡病例的报道。
常用成方:真武汤、参附汤、四逆汤、都气丸、龙牡救逆汤等。
专方治疗
(1)疗风心汤
组成: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炒枣仁、茯神各20克,远志9克,芡实9克,白术12克,
党参12克,麦冬9克,五味子12克,黄芪15克,当归12克,米仁12克,山药9克。
加减:血瘀加丹参、桃仁;四肢不温加盐附子;心悸重加朱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疗效:共治28例,痊愈14例,好转13例,无效1例。
(2)两仪膏
组成:党参6克,熟地12克。
用法:将党参、熟地碾为细末,和冰糖、清水熬制成滋膏,每日50~75克,分3次饭后
服。
疗效:共治疗8例患者,均获良好效果,其中2例达到基本治愈.
(3)加味木防己汤
组成:木防己15~20克,桂枝6~10克,红参6~10克,生石膏10~25克,坤草15~30
克,枳壳6~10克。
加减:喘甚加葶苈子、椒目、大枣;心悸明显加紫石英、生龙齿;瘀血明显加丹参、
桃仁、红花;咯血加茅根、阿胶。
用法:每日1剂,重者日服2剂,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1~3疗程。
疗效:16例患者接受治疗,基本治愈4例,好转11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为93.75%。
老中医经验
李斯炽医案
李××,男,32岁。1972年8月4日初诊。自诉15岁即开始患心脏病,一直心累心跳。近
来心累加重,短气乏力,心中慌乱,咳痰不利,痰中带血,胸部疼痛,午后微有潮热,
腹内胀气,小便短少,面目及肢体浮肿。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闭锁
不全、心房纤颤、慢性心力衰竭。舌质暗淡,上有白苔,嘴唇青紫,脉象结代,良久始
得一至。此气阴两虚,肝郁脾滞之证。先予育阴为主,补气次之,佐以疏肝运脾之品。
处方:玉竹12克,太子参9克,石斛12克,柏子仁12克,薤白9克,麦冬9克,火麻仁15
克,桑寄生12克,丹参9克,知母9克,女贞子12克,刺蒺藜9克,厚朴9克,甘草3克。
上方加减服10剂后,心中慌乱大减,咳嗽转轻,痰中已不带血,精神稍好,已能稍事
步行,阴分有来复之象,阳气尚不宣通,用心阴心阳两补之法,炙甘草汤加减:麦冬9
克,生地12克,火麻仁12克,阿胶9克,桂枝6克,生姜2片,党参9克,大枣3枚,厚朴9
克,白芍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
7剂服后,心悸症状明显减轻,食量增加,精神好转,浮肿减退。昨因饮食不慎,使腹
内更胀,尿更黄,舌苔黄腻,面目浮肿加剧,此为湿热内聚之象,上方去阿胶、生地,
加天花粉、冬瓜仁、茵陈、枯黄芩。4剂服后,黄腻苔已退,精神顿觉爽快,腹胀臧轻,
小便增多,水肿亦减,仍本二诊时的方意:炙甘草9克,桂枝6克,党参9克,阿胶12克,
麦冬9克,生地9克,白芍12克,火麻仁12克,丹参9克,厚朴9克,茯神9克,生姜2片。
服16剂后,诸症大减,心悸基本停止,水肿消退,食欲正常,二便通利,精神健旺,午
后已无潮热之象,能正常活动,于12月开始上班,半年后随访,情况尚好,有时过于劳
累,即有心累现象,腹内仍有胀气感,脉象较前有力,但时高时低,有时仍有间歇,嘱
其经常服前方以巩固之。
按:本例咳嗽不利,午后潮热,为阴虚症状。咳痰带血,是阴虚 、火旺之症。短气乏
力,腹内胀气为阳虚症状。阳不化水则小便黄少,面目肢体浮肿。胸中阳气不宣,则发
为胸痛,心累心悸心慌,应属气阴两虚。故先拟育阴清热,补气通阳为治,在阴分渐
复,虚热渐退的情况下,又改用阴阳平补之法。《伤寒论》曰:“脉结代,心动悸,炙
甘草汤主之。”故用炙甘草汤加减缓缓调理,其间曾出现湿热内聚之象,故去阿胶、生
地等滋腻药,加天花粉、冬瓜仁、茵陈、枯芩以解之。本例虽未彻底治愈,但已找到下条治疗的途径,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休针
取穴:主穴: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心俞;配穴:若心悸严重者加神门、膻中;房
颤加间使、华佗夹脊胸4~5;呼吸困难加肺俞、列缺;心动过速加厥阴俞;心动过缓加
素醪、百会;下肢浮肿加阳陵泉;有风湿活动加风池、大椎。
操作:以提插捻转中等感应为主,心动过缓或体质较差用弱感应(素缪用括针柄法100
~200次),心动过速用较强感应,间歇动留针或静留针15分钟(背俞穴不留针),每天
或隔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9例,基本治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4.2%。
②耳针
取穴:主穴: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配穴:肾上腺、小肠、风湿线、交感。
风湿线位置:位于耳舟中,自锁骨穴至肘穴间连线,本穴呈线状。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1~2个配穴。开始可以针刺为主,体质强者针双侧,体质
差者针单侧,并接遍电针仪,以密波刺激,开始刺激强度宜轻,以后逐渐加强,时间为
45分钟左右,随症情好转,延长留针时间。当病情趋向稳定,可用磁珠(强度380高斯)
贴敷配合针刺,即一耳针刺,取针后在另一耳贴敷磁珠。方法为将磁珠先置于O.7×0.7
厘米大小之方块胶布中,于所选穴位测得敏感点后贴上,并作按压。值得一提的是,对
本组处方中主穴心穴的位置,有不同意见,有认为在耳甲腔最凹处,须作仔细测定。耳
针在心衰期间或治疗初期可每日1次,待症状改善后,可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穴位据
症情变化而更换,以3个月为一疗程,停针7天,再作下一疗程。表明耳针是有一定疗效
的。
表明耳针是有一定疗效的。
(2)单方验方
①金鸡散。
组成:3年以上白雄鸡1只,沉香60克,皂矾120克,黑豆300克,琥珀90克,山楂150 克。
用法:杀鸡,取新鲜鸡血及内脏(不用水冲冼),与其他药共捣如泥,晒干碾末,为
一料。早晚各服1次,每次6~15克。每料可服约20天。
疗效:共治疗48例风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本治愈24例,好转21例,无效3例。
组成:山药960克,黑芝麻360克,赤小豆360克,鸡内金30克,炒枣仁480克,柏子仁360克。
用法:上药共碾细末,每天早晚饭前服服之。
疗效:治疗2例,分别服药3至5剂,症状皆消失。
(3)食疗
①酸枣仁粥
组成:酸枣仁30克,粳米50克。
用法:将酸枣仁捣碎,用纱布袋包扎,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烂汤稠
停火,然后去纱布袋,加红糖适量, 盖紧闷5分钟可服,每晚临睡前1小时温热服食。
疗效:本方对风心病心烦失眠,心悸怔忡,体虚自汗空等有一定效果。
②莲子茯苓糕
组成:莲子500克,茯苓500克,麦冬500克,白糖、桂花各适量。
用法:莲子、茯苓、麦冬共碾细末,加白糖、桂花拌匀, 适量调和,制成糕坯,用武
火蒸15~20分钟即成。每日1次,早餐食用,每次100克为宜。
疗效:对风心病因心脾气血虚弱所致心悸、怔忡、食少、乏力等症有一定疗效。
- 病毒性心肌炎
概 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自十九世纪中叶Fiediei首
先发现此类病例以来,随着病毒学说研究的深入和诊断方法的改进,对本病的认识不断
提高,但对病毒如何引起心肌损害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现代医学迄今仍缺乏控制
本病的有效疗法。近二十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似有上升的趋势,成为中、青年常见的心脏
病之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而死亡。随着本病在心脏疾病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已广
泛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中医学无“心肌炎”之病名,结合本病病位、病性及主症,主要归属于中医“心
悸”、“怔忡”之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某些症候的描述。
如“心中儋儋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并提出此病与天时不正,感受六淫病邪
密切相关。东汉张仲景提出应用炙甘草汤、真武汤等有效方剂进行辨治,为后世辨证治
疗本病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历代医家多遵《内经》、《伤寒论》的临床思路治疗本
病,并有所充实。如元代朱丹溪提出了血虚致病的理论,清代王清任对瘀血导致的心悸
作了补充,明代张景岳还提出了“患此者速宜节欲房劳,切戒酒色”等护养措施。
现代运用中药治疗本病的最早论文见于1960年。60年代至70年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主
要处于以经方为主的初级研究阶段。进人80年代,大量的临床验证从个案乃至数百例的
临床报道及一批质量较高的理论探索性论文不断涌现。许多学者除了从浩瀚的中医典籍
中颛取菁华外,还根据现代天时、地理、体质等特点,结合各自临床实践进行探索,使
本病研究日趋深入。病机方面,在原邪毒侵心之说的基础上,又观察到尚与正虚,尤其
是心肺气阴两虚密切相关,并发现在其发病的全过程中始终表现着正邪盛衰和阴阳消长
的病理变化,本病的中、后期往往累及多个脏腑。在治疗上,强调心病治心而不专于
心,调整脏腑以利于心。辨证分型逐步趋于一致,并为越来越多的医家所接受。治法方
药上取得较大进展,还进行了对一方一药为主的治疗本病的疗效观察。总体看来,目前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已达85%左右。
为进一步给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近年来还开展了对某些方剂和药物的药理药化实
验研究。目前已得到证实的,如生脉散有提高心肌脱氧核糖核酸作用和抑制心肌细胞膜
三磷酸腺苷活性;麦冬注射液能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玉竹、生地具有强心利尿作用;
苦参能抑制异位起搏点,使心肌的应激性降低等等。这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医中药
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病因病机
综合文献,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邪毒侵心 外界六淫之邪毒侵袭人体,由表人里犯及心经。心气被阻,脉道涩遏,以致
心之气血阴阳失调,或因心气素虚复感于邪,则邪毒乘虚伤其心经,人舍于心,神无所
归,则惊惕不安,悸动不定。
心血不足 若禀赋不足,或病后失于调养,或思虑过度等,伤及心脾,导致心血亏虚,
使心失所荞,而发惊悸、怔忡。
心气(阳)不足 心之阳气,为心脏维持其生理功能,鼓舞气血运行之根本,若心气不
足,心阳不振,搏动失常以致脉气不能正常衔接,搏动失其常度;又心气不足,难于摄
纳神气,心神散逆可发心悸;心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停聚,积于心下,也可上逆凌
心发为心悸。
肝肾阴虚 肝为心母,操用神机,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肝木与心火相煽,内扰心神
而致心悸;又“心本乎肾,上不安者因于下,心气虚者因于精”,肾精亏虚,肾水不能
上济于心,则心火自焚,扰乱心神,以致忧郁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
血脉痹阻 病至后期,心阳虚衰,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侵袭,其性凝聚,致血
液运行不畅而渐至瘀阻,心脉瘅阻,失其奉养之职,传导异常,引起心悸怔忡。
辨证分型
1.邪毒犯心 先有发热,全身酸痛,头痛,咽喉疼痛,咳嗽,流涕等症,数天后出现心
烦心悸,胸部闷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来疾数或结代,心律不齐,舌尖偏红,苔
黄厚腻。
2.心脾血虚 心悸气短,动则加甚,平时经常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倦怠无力,纳呆腹
胀,大便偏稀或溏薄,脉象细弱或见结代。舌淡苔薄。
3.气阴两虚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低热,心烦,口干咽燥,盗汗或自汗,面色少华,
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质淡红或偏红,少津,脉细弱兼数或结代。
4.气滞血瘀 经常胸闷,心悸怔忡,心前区间隙性刺痛感,有时向肩背部放射,且痛处
固定不移,颈部可见青筋暴露,口唇紫绀,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以细涩结代为主。
此外有些患者起病急骤,病势危重,可突然间出现面色苍白,汗冷肢厥,唇指紫绀,
脉象微弱,血压下降等虚阳外脱的危重征象,此乃毒侵心脉,正难敌邪,以致正衰毒
陷,阴竭阳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有资料立此为一型,鉴于临床病例较少,
故不另作分型,治疗遵回阳救逆大法。
分型治疗
(1)邪毒犯心
治法:清热解毒,祛邪宁心。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苦参10克,羌活9克,太子参12克,丹参12
克,麦冬10克,柏子仁9克,炙甘草3克。
加减:发热甚加石膏、知母;咽喉疼痛加玄参、马勃;热毒深重加贯众、栀子、大青
叶;胸闷塞感加瓜蒌、远志。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5例,痊愈27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
常用成方:银翘散、桑菊饮、人参败毒散、参苏饮等。
(2)心脾血虚
治法:健脾宁心,补血安神。
处方:黄芪12克,当归9克,阿胶3克(另冲),龙眼肉3克,柏子仁12克,酸枣仁12
克,茯神12克,生地15克,丹参3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心烦不寐者可加夜交藤、合欢皮;早博频发者可酌加苦参;面黑舌紫血瘀加川
芎、赤芍。
用法:阿胶一味另炖,然后冲入煎好汤药中口服。余药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46例,痊愈9例,显效27例,好转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8%。
常用成方: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参芪益气汤、保元汤 。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
处方:知母6克,黄柏9克,生地12克,玉竹12克,麦冬15克,龙骨、牡蛎各20克,酸枣
仁12克,柏子仁12克,党参2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心悸频,脉呈结代,重用炙甘草;午后低热加地骨皮;脑痛胸闷较甚加瓜蒌
皮;失眠严重加服朱砂安神丸。
用法:方中龙骨、牡蛎应先煎20~30分钟,然后放入其他药物共煎,每日1剂,分2次
服。
疗效:共治疗99例,痊愈30例,显效50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9%。
常用成方:可选炙甘草汤、生脉散、天王补心丹加减复脉汤等方。
(4)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宁心安神。
处方:丹参30克,赤芍15克,红花6克,降香15克,郁金9克,薤白12克,瓜蒌12克,党
参15克,炙甘草6克,山楂15克。
加减:血瘀明显加桃仁、檀香;兼阳虚可酌如附子;心悸甚加珍珠母、龙齿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4例,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1%。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等。
专方治疗
(1)清心莲子饮
组成: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莲子肉15克,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黄芩9克,炙甘
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8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3.33%。
(2)健心汤
组成:生地15克,麦冬15克,桂枝9克,炙甘草15克,党参15克,苦参9克,甘松6克,
丹参30克,紫石英30克,板蓝根15克。
加减:阴虚火旺去桂枝,加玄参;早搏频繁加茶树根、常山、生姜;心动过速加琥珀
粉;胸闷痛加郁金、檀香;夜寐不宁加莲子心、淮小麦、五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2例,显效24例,好转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6%。
(3)宁心汤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枣仁10克,桂枝6克,瓜蒌壳10克,夜交藤20
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人参另蒸服。
疗效:共治疗68例,治愈48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2%。
老中医经验
许××,男,26岁。既往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及关节炎病史。1977年10月中旬患流感,
恶寒、鼻塞、流清涕、咽干喉痛,发热38℃~39℃,持续十余天,经西药治疗,以上症
状消失,但有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11月3日入院时心率94次/分,早搏10余
次/分,有二联律,心电图检查:频发性室早。舌质红,苔白滑,脉结代。证属伤寒病
后,血气虚衰,气阴不足,心失所养,脉不充盈,心动悸而脉中止。拟炙甘草汤加减治
疗,以益气复脉。
处方:炙甘草15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火麻仁10克,阿胶12克(烊
化),柏子仁10克,炒枣仁10克,朱辰灯芯2克,生姜3克,大枣15枚。
服5剂后,心慌胸闷减轻,早搏减少,又连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仍从原方加减治
疗。而后2次复查心电图均正常,出院随访情况良好。
按:曾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的“心悸”症,是曲于外邪内舍于心,伤气耗阴所
致,临床辨证多见于气阴两虚证候。炙甘草方主要功效为益气补血,通阳复脉,适用于
气虚血少、心阳不振、虚烦不眠、脉结代等症。本病选用此方,正合“治病求本”之 意。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耳穴压丸
取穴:①窒性早搏:心、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前列腺;②房性早搏:心房、小肠、
肾;③结性早搏:房室结、毛细血管、迷走;④I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肾上腺、迷
走。冠状动脉穴位置:耳轮脚未端和对耳屏外侧外缘;毛细血管穴位置:耳甲艇和耳甲
腔交界处,呈人字形,分别斜向两腔的内上和内下;心房穴位置:心与耳屏外缘正中
处;房室结穴位置:耳舟下方内侧和耳轮内侧相当对耳轮下脚水平处;迷走穴位置:耳
轮下脚内侧下方和耳迷根部位。
操作:按症取穴。用咽喉丸或王不留行子贴压双侧耳穴,每3~5日换贴1次。10次为1
疗程。
疗效:本法主要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后遗症。共治疗各种心律紊乱55例,痊愈46例,
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100%。
(2)单方验方
淫羊藿片
组成:淫羊藿。
用法:上药制成浸膏片,每片重O。3克,相当于至生药2.7克,每次7~1o片,每日3
次,连服2个月。同时配合维生素C3克静脉注射,15次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36例,显效25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
(3)推拿
操作:按迎香穴:两手中指腹,按压迎香穴15秒,然后顺、逆时针方向按摩各16次。
按合谷穴:用另工手拇指紧压合谷穴,顺、逆时针方向按压各16次,然后加压15秒
钟,使之有酸胀麻本感为度。
疗效:本法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容易感冒者,有预防作用。
(4)食疗
①蔗藕饮
组成:甘蔗汁、鲜藕汁。
用法:两汁混合,代茶饮用。
②赤豆莲桂粥
组成:赤小豆、莲子、桂圆肉、小米。
用法:上四物洗净,文火熬粥食用。
- 多发性大动脉炎
概 述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首先由Savary和Kussmal于1856年描述。本病
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的炎症,故又称为“主动脉弓综合病
征”、“缩窄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本名为目前我国的统称。本病病因尚不明
确,多数病例发病前有风湿、结核、红斑狼疮或外伤史等。近年来有认为本病属于自身
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病理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
多发性大动脉炎,在中医学中无类似病名c有人认为与“伏脉”、“血痹”相似。汉代
《金匮要略》中指出,“血痹病..寸口关上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和本病症血
管缩窄、血流不畅及肢体麻木等症相类。伏脉,则更接近无脉症的特征。清代陈修园进
一步指出:“血痹者,血闭而不行。”
现代中医最早报道的是针灸治疗(1959年),1963年出现首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
章。自此以后的30余年,有关报道日趋增多,最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达164例之多
病因病机
中医对无脉症的病因病机认识,随着其病期的演变,大体有三类:
六淫侵袭 寒湿之侵最为多见,诚如《素问·调经论》白:“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
通。”遂成无脉症,然也有热毒郁结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主动脉及其大分支已有病
理性改变,脉呈微涩小紧之状,尚无典型之无脉症候,故有医家常将此急性活动期患者
误诊为风湿、结核,实乃已是热毒侵袭之期。
正气虚赢 此病渐起,显与正气之强弱有关。本病的形成,首先由于心阳不足,心营失
和,脾气亏损,导致脉络痹阻。同时,正气之虚羸,虽以阳虚寒闭最为多见,但也有阴
亏于内之成因,本病患者以青年女性多见,男女之比可达1:8之巨,也提示与阴虚有
关。究其阴虚之脏腑,则与肝肾两脏有关。
血脉瘀涩 本病之病变主在大动脉及其分支,其病理改变致使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使管
腔狭窄,并迟早引起血栓形成而闭塞。血循障碍、血凝不行则主病在血。《素问·五脏生
成》篇指出,血“凝于脉者为泣”,“泣”是涩,即塞的意思,故脉之瘀涩是本病主要
病理之一。
总之,本病虽有邪侵、正虚、血瘀之三方面病因病理因素,但外邪之人侵常基于正虚
之内在因素。邪之入侵则形成急性活动期之表现,待酿成病损后则随正气之虚衰,邪热
也衰,使病情进入慢性炎症中间期,以气虚血瘀,气血虚弱,或肝肾阴虚为主要表现,
随着脉痹血瘀之进一步损害则主以血瘀阻络,甚则形成症瘕疤痕之损害,则病属晚期。
故在本病之发病过程中正与邪、气与血均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辨证分型
本病症较为少见,至1980年后,临床报道中始有分型论治的资料。综合诸家之说,太
体可划分为以下五型:
1.热毒阻络 低热或身热,疲倦无力,肌肉关节酸痛,头晕目眩,肢体发麻,或见肢
凉。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细弦而数或见微弱而细。颈项部或腹部听到粗糙的血管杂
音,肢体单侧或双侧血压偏低。本型相当于急性活动期,主动脉的大、中分支是由于感
染引起血管壁的变态反应。
2.阴虚内热 头痛眩晕,烦躁心悸,午后潮热,腰腿酸痛,下肢无力发凉,可见间歇性
跛行,大便干结,小溲黄少。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微黄,寸口脉细数而弦,趺阳脉细弱
或无。检查上肢血压增高,下肢血压偏低,血沉增快。本型也多见于急性活动期,尤其
是胸腹主动脉型多见。
3.阳虚寒闭 形寒肢冷,倦怠无力,头目晕眩,记忆力减退,肢麻作凉,或见间歇性跛
行,甚则偏瘫,昏迷,纳减,腰膝酸软。舌淡或暗,苔薄白或腻,脉沉细弱或无脉。检
查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两臂收缩压持续相差>20mmHg,下肢血
压正常或增高或减低。本型多见于慢性炎症中间期,属相对稳定期,病变之主动脉分支
已形成狭窄,导致头部和上肢缺血。
4.气血两虚 头昏目花,视力减退,听力下降,心悸气短,上肢无力,发凉发麻,或有
疼痛,活动后尤甚,常感疲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伏微弱或无脉。检查上肢血压
测不出或明显下降。此型也见于稳定期,常由阳虚寒闭型演化而成,即除有气虚之症
外,并见血虚之征侯。
5.脉痹瘀阻 头昏目眩,两目胀痛,胸脘闷痛,伴心悸,气短钹 乏力,肢体麻木刺痛发
凉。舌质暗红,舌边或舌面有紫斑,脉细涩或无脉。单侧或双侧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
低。此型常见于晚期疤痕固定期,血瘀之证甚于气虚之象,甚者可有心肾功能不全或脑
血管意外而致死亡。
分型治疗
(1)热毒阻络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玄参20克,金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桂枝10克,地龙10
克,苍术10克,路路通10克。
加减:热甚加大青叶、板蓝根;上肢无脉重用桂枝;下肢无脉加牛膝。
加减:热甚加大青叶、板蓝根;上肢无脉重用桂枝;下肢无脉加牛膝。
(2)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平肝潜阳。
处方:青蒿20克,鳖甲20克,玄参20克,白芍30克,牛膝20克,天门冬15克,当归15
克,丹参30克,生地30克,玉竹10克,络石藤10克。
加减:热甚加银花、连翘;口渴加石斛、沙参;头痛加白蒺藜、双钩藤;失眠加夜交
藤、合欢皮;烦躁加代赭石、石决明。
常用成方:青蒿鳖甲汤、镇肝熄风汤、养阴活血汤。
(3)阳虚寒闭
治法:温阳散寒,益气通脉。
处方:附子10克,细辛6克,麻黄6克,桂枝6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黄
芪20克,炙草10克。
加减:气虚甚重用黄芪,加党参;阳虚甚重用附子,加干姜;血虚甚重用当归,加鸡
血藤。
常用成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炙甘草汤、温阳通脉汤。
(4)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脉。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干姜15克,赤白芍各Z0克,当归15克,舟参30
克,鸡血藤25克,大枣10枚,炙草10克。
加减:阳虚甚加附子;血虚甚加阿胶;肢麻作凉加威灵仙、地龙、桃仁。
常用成方:八珍汤、十全大补丸、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5)脉痹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蠲痹。
处方:当归20克,生地30克,桃仁h克,红花15克,赤芍2o克,川芎15克,枳壳15克,
桂枝15克,牛膝15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
加减:头目昏眩加石决明、双钩藤;健忘加益智仁、莲子内;腰膝酸软加桑寄生、川
断。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蟅虫丸。
疗效:据16篇临床资料报道,辨证分型治疗无脉症380例,按上述疗效标准判断,其中
基本治愈129例,占33.9%;显效49例,占12.9%;有效185例,占48.7%;无效17例,占
4.5%,总有效率为95.5%。无效病例中有3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心衰,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专方治疗
(1)温阳通脉汤
组成:附子、麻黄、桂枝、细辛、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炙甘草。
加减:面色无华、头昏痛加鸡血藤;心烦不寐、舌红少津加麦冬、五味子;烦热、口
咽干燥加生地、玄参;药后热象明显酌减麻黄、附子、细辛。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统计29例,基本治愈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
(2)四妙勇安汤加减
组成:金银花、忍冬藤、蒲公英、生地、虎杖、鸡血藤、薏苡仁各30克,玄参、丹参
各60克,黄柏、川芎、桃仁、王不留行各15克,红花9克,牛膝1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2例,均获显效。
(3)脉络宁
组成:从略。
用法:每次10~20毫升加人250~500毫升的5%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
一疗程。
疗效:治疗42例,近期疗效满意。
(4)溶栓丸
组成:I号:蜈蚣、党参、僵蚕、附子、穿山甲、水蛭、虻虫、地龙、川乌、草乌;Ⅱ
号:守宫、蜈蚣、肉桂、党参、土鳖虫、穿山甲、鹿茸、熟地。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I号丸适用于体质较强者和治疗后的巩固,Ⅱ号丸适用
于体弱病程较长者。每次1丸,每日3次,服用1月~2年。
疗效:治疗10例,治愈6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老中医经验
潘文奎医案
刘××,男,26岁,教师。一诊:7年来感头昏目眩,久站或疾步行时头晕欲仆,伴心
悸气短。授课时板书久则手麻手酸,甚至有颤抖之感,时或不能握而致粉笔坠地。经检
查诊为:无脉症。患者面色少华,舌淡苔薄,二手寸口未能触及脉搏,久按重取偶可感
触数下,但无从计数。拟炙甘草汤加味进治。
处方: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干姜3克,桂枝3克,生地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
麻仁5克,五味子3克,川芎6克,大枣3枚。
二诊:药经二旬,仍感心悸,且增纳后脘胀,胸闷,苔根薄腻,脉形如前。疑为痰凝
气阻之象,试从化痰行气之法。
处方:陈皮6克,香附6克,川芎6克,郁金6克,枳壳6克,柴胡5克,白术6克,生草2
克。
三诊:药后胸腔闷阻有减,腻苔渐化,大便略溏,唯脉无明显改变,治用益气通阳,
活血通络之法。
处方:黄芪10克,当归6克,赤白芍各6克,桂枝3克,枳壳5克,川芎5克,红花5克,半
夏6克,陈皮G克,白术9克,谷芽10克。
四诊:服药一旬,脉象渐显,脉呈濡细,脉率83次/分,心悸也 磺平,诸症皆安。原
方续服月余,板书已无手麻手颤之感,头昏目眩也仅在劳累过甚之际微现,脉象平稳,
搏动有力,恙情告愈。
按:本案多发性大动脉炎之诊断可以确立。初诊时取炙甘草汤方,乃是宗《伤寒
论》“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之意,且本方又名复脉汤,拟取其复脉之功。
然而本方大都为阴药滋腻之品,药后不仅脉不来复,反增胸腔闷阻,苔现薄腻之象。改
用化痰行气之剂,虽解滋腻之痰浊,但对本病裨益良少,故尚难奏效。三诊改方易辙,
从益气通阳论治,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桃红四物之意,宗《医宗金鉴》“血痹,阴阳俱
微,..外证身体不仁,..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及《金鉴》四物能使营气安行经
隧,气虚加参芪、血结加桃红之旨,迅即见效。由此反证本例之无脉症乃系心脾阳虚,
中阳不能化阴而致脉络痹阻,并非阴虚血少,足见辨证施治必须从整体着眼才更臻完善。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太渊、人迎。配穴:上肢加内关、尺泽、神门;下肢加气冲、冲阳;头
晕痛加风池;视力减退加睛明、攒竹;心前区痛加心俞、通里。
操作:主穴均取,再据症候酌加配穴。进针略得气后,即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之法,
以产生酸麻感为佳,不要求针感远传,手法宜轻。每穴留针1~3分钟,留针间隙亦可略
加运针,但针感不可强烈。开始每日1~2次,待症状改善后,隔日1次。一般以1~3个月
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4例,均获得不同程度好转,其中26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2例,有效19
例,总有效率为100%。
②耳针
取穴:主穴:热穴、患肢相应部位。配穴:交感、心、肝、肺、脾、肾、皮质下。
操作:常用穴每次必取,配穴可取2~3穴,每次用一侧耳针刺,另一侧耳贴敷王不留
行籽。针刺前,先探得敏感点,常规消毒后迅速刺入,连续捻转0.5~1分钟,强度为中
强刺激。留针1~2小时,症状明显者可留针10~24小时。开始每日针刺贴敷1次,待症状
改善后可隔日或隔2日针刺贴敷1次,7~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9例,基本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56.4%。
-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概 述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下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导致肺动脉
高压、右心负荷过重,造成有心室扩大或肥厚,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种继发性心脏
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临床病死率甚高,迄今尚无根治之法。
在中医学中,无与之相应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肺胀”、“喘咳”、“痰
饮”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这方面记载,如《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
满而喘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下书中,还进一步描述了“目如脱状”之症,
相当西医所称之“蛙目”,并且根据其症状的不同,分别选方。隋代《诸病源候论·上气
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理,故上气喘
逆,鸣息不通。”明确指出上气鸣息系“胀则肺管不利”即气道阻塞所致,和现代西医
学所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颇为一致。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其他症状又有进一步认识。宋
代《圣济总录》中载:“水气咳逆上气通身洪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卧。”明清医籍
中,对心力衰竭,肺郁血,肺水肿等类似症候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景岳全书》中
云:“失血之症,凡见胀满,咳嗽及左有腔膈间有隐隐胀痛者,此病在肺也。”又如喻
昌的《医门法律》对呼吸功能不全,郁血性肝脏肿大、紫绀的发病机理有所阐述:“盖
以支饮上人,阻其气则逆于肺间而为喘消,阻其血则杂揉心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其
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见于面部。”可见,我国古代中医学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从1959年国内开始报道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肺心病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960年代
有关本病的报道虽不多,但治疗上已采取针对感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心衰等综合性
措施,并主张口服汤药的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有一定效果。70年代各地区组织不同
形式的区域性协作,坚持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对肺
心病缓解期的病人采用中医扶正固本,加强耐寒锻炼等综合疗法,从而减少复发率和病
死率。对本病急性期轻型及部分中型病人,探索单用中药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
用清热解毒之剂,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同时对中药的剂型进行了改革,
使疗效进一步提高。80年代,有关本病的治疗报道大量涌现,临床在辨证论治的前提
下,根据体质差异配方用药。同时分清标本缓急,发作期重在祛邪,治以清热解毒,化
瘀祛痰;缓解期则以扶正固本舍理气活血为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活血化瘀研究的进
展,逐步发现血瘀证是形成肺心病病因病机的主要环节,并贯穿于肺心病的全过程。因
此,活血化瘀成为肺心病的重要治则。在病理探讨、治则研究、方药作用方面,已获可
喜的苗头,为治疗肺心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另外,肺心脑病、肺心心衰是肺心病最严
重的并发症,目前倾向于在用西药抢救的同时,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治疗研
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在开窍醒脑、强心利尿、豁痰熄风等方面亦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因此,不断探索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值得继续深人研究。
有关中医药防治肺心病的机理,近年来已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应用生物化学、免疫
学、微循环、脑血流图等多方面指标,从辨证分型到药物作用机理进行了较深人研究,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中医中药防治肺心病的有效性,已被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
实。但今后的工作仍很艰巨,除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更新肺心病治疗的方
药和方法外,在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剂型与给药途径的改革,提供更多的肌肉
注射或静脉滴入剂、吸人剂、灌肠剂等,在当前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生产治疗肺心病简
便易服的系列制剂已成为当务之急。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年老体弱,长期咳喘,加之感受外邪,造成肺、心、脾、肾脏气亏虚,使气
血津液运行敷布障碍所致。综合多数医家经验,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气虚 喘咳日久,损伤肺气,经久不愈,由肺及肾,遂致肾不纳气,气不归根,逆而上
冲,壅塞胸中,肺肾气虚,则表卫不固,外邪束表,痰热内蕴,而诱发本病。
水停 感受外邪,肺失治节,三焦通调失司,或喘咳日久,肺、脾、肾三脏俱亏,致水
湿内停,脾肾阳虚,蒸腾、气化失司则水湿泛滥,凌心射肺而成本病。若复感邪热,壅
盛于内,则病成汹汹之势,临床可见急性发作;若邪热内盛,炼液为痰,痰与热结,蒙
蔽心窍则可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若热盛伤阴,气阴衰败,则可导致阳气欲脱,而见
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候。
瘀阻 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辅心而行血脉,气不煦则血不濡,肺气的宣通,而能贯
血脉,行全身。气虚则血行失畅,而瘀阻水道,三焦气化不行,发为紫绀、水肿。
辨证分型
关于肺心病的辨证分型,从目前所见的报道来看,各地差别较大,分法不同,有简有繁,现综合如下
1.急性期
寒痰阻肺 咳嗽喘息,痰多稀白,伴畏寒发热,胸闷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滑。
痰热壅肺 咳嗽气促,咳吐黄痰,口干引饮,发热心悸,不能平卧,唇甲紫绀。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
水泛凌心 咳嗽气喘,心悸气短,端坐倚息,下肢浮肿,有时腹水或周身浮忡,唇舌紫
绀,舌腹面静脉怒张及紫暗,痰色白多呈泡沫状,尿少便溏。苔白腻,脉细数或结代。
心脉瘀阻 咳嗽气短,痰多色白或黄,胸闷心悸,时有心痛,下肢浮肿。舌红质暗。苔
黄或黄腻,脉弦或滑数。
痰迷心窍 嗜睡昏迷或躁动谵语,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虚汗甚多,面部及唇舌紫绀,
眼结膜充血、水肿,舌腹面静脉怒张紫黯,下肢浮肿或有腹水,苔厚腻或干燥焦黑,脉
细数或滑数。
气虚欲脱 四肢厥冷或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晦暗。苔少或无苔,脉微欲绝或细数无根。
2.缓解期
肺脾气虚 咳嗽气短,纳食不佳,腹胀不适,有时腹泻。苔白或白腻,脉细滑。
肺肾两虚 咳嗽气短,动则咳嗽加重,痰呈白泡沫,腰酸腿软,或畏寒肢冷,有时小便
频数。苔白质胖嫩,脉细数。
分型治疗
(1)急性期
①寒痰阻肺
治法:温肺化痰,佐以活血。
处方:半夏10克,制南星10克,细辛5克,干姜10克,白芥子15克,赤芍10克,桃仁10
克,丹参30克,菖蒲1O克。
加减:喘息型,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石膏、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
②热痰垄肺
治法:清热化痰,佐以活血。
处方:鱼腥草30克,蒲公英30克,银花20克,连翘20克,胆星15克,陈皮7.5克,北沙
参15克,全瓜蒌10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竹茹7.5克,麦冬15克,茯苓15克。
加减:喘息型,可加麻黄、杏仁、石膏、葶苈子、甘草;腹胀大便秘结,可合己椒苈
黄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清金化痰汤、小陷胸汤、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等加减。
③水泛凌心
治法:温阳利水,佐以活血。
处方:附片6克,肉桂3克,白芍12克,猪苓15克,泽泻12克,防己12克,茯苓15克,白
术10克,丹参15克,葶苈子30克。
加减:咳喘泡沫样痰较多者,可加法半夏、陈皮、白芥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真武汤、五苓散等加减。
④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清肺化痰。
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黄芩12克,桑白皮12
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陈皮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桑白皮汤等加减。
③痰迷心窍
治法:清热化浊,涤痰开窍。
处方:菖蒲15克,郁金10克,栀子15克,连翘20克,竹叶10克,川军10克(后下),生
地15克,麦冬15克,玉枢丹1片(化冲),至宝丹1粒(化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菖蒲郁金汤、导痰汤、安宫牛黄丸等加减。
⑥气虚欲脱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处方:附片6克,红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黄精30克,甘草5克。
加减:汗出较多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o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参附汤、生脉散等加减。
除上述分型外,在对合并症治疗中各地尚有不少经验可供参考,如合并热瘀伤络
(DIC),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可以选用犀角地黄汤及三七片等。如合并阳虚气脱
(休克),以回阳救逆,可以选用生脉散或参附龙牡汤。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除治原
发病例外,如偏于热型则以养阴清热止血,以黄连地榆汤(地榆50克,黄连10克);体
虚者加独参汤,或儿茶、白芨、生大黄,按4:4:1比例配方,每服4.5克,每日3次。
疗效:用上述分型处方共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605例。结果,显效261例,好转
277例,无效21例,死亡46例。总有效率为88.9%。
(2)缓解期
①肺脾气虚
治法:润肺化痰,健脾和中。
处方:党参200克,黄芪200克,白术150克,防风30克,蛤蚧5对。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克。早晚各1丸,开水送服,每年服药
总量须超过3个月。若遇急性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时,暂停本方,作相应处理。
疗效:共治疗80例,此方对咳嗽咯痰清稀,动则气促,容易感冒者疗效较好,经治
疗,感冒明显减少者占50%以上。
常用成方:可选用清燥救肺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也可加服蛤蚧定喘丸或人参健
脾丸
②肺肾两虚
治法:补肾益肺,佐以活血。
处方:熟附子9克,五味子9克,杞子9克,首乌9克,熟地9克,补骨脂9克,菟丝子9
克,川芎9克,当归9克,黄柏9克,赤芍9克,丹参9克,肉桂3克。
加减:气阴两虚加黄芪、沙参、麦冬、生地、玄参、知母:气虚血 瘀加党参、乳香、
百部、琥珀、肉苁蓉、紫河车、鼠妇。
用法:上药制成小蜜丸,每次9克,每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4~6个月。
疗效:本方共治疗148例,显效61例,好转58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80.4%.。
常用成方: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黑锡丹等加减。
肺心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急性期病程中,常出现指甲口唇青紫,舌质暗紫,
舌腹面静脉怒张等血瘀症。因此,在辨证分型治疗方剂中酌加活血化瘀药,不仅能使病
人血瘀证明显减轻,而且还能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但肺心病发生血瘀证的根本原因是
心、肺、脾、肾多脏器虚损所致,故单用活血化瘀药不一定有效,尚需结合具体病情辨
证施治,以防活血化瘀药克伐太过。
专方治疗
(1)桃红四物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7克。
加减:便秘加杏仁、大麻仁;痰浓不易咳出加野菊花、银花、鱼腥草、葛根;气喘、
水肿加车前草、沉香、陈皮、北沙参、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273例,显效167例,好转9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5.
97%。与西药对照死亡率,中西医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组成:款冬花10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甘草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15克,知母15
克,瓜蒌20克,地龙12克,麦冬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丹参12克,赤芍12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15~20天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述方共治疗本病70例,显效75.7%,好转12.9%,总有效率为88.6%。
(3)双参三紫冲剂
组成:党参15克,丹参12克,苏子9克,紫菀9克,紫石英10克,杞子12克,茯苓15克,
黄芪15克,仙灵脾12克。
用法:每包冲剂含生药20克,于本年夏至日至冬至日连续服用3个月,每日2~3次,每
次1包,开水冲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早期肺心病28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6.4%。
(4)通里活血汤
组成:大黄3~30克(后下)或大黄粉3~6克(分吞),枳壳12克,川朴12克,莪术10
~30克,地鳖虫10~15克,桔梗6~12克,浙贝12克。
加减:邪热较甚加银花、黄连、黄芩、焦山栀、芒稍(冲);热疝伤阴加野生地、麦
冬、玄参、鲜石斛、天花粉;痰浊壅盛加竹沥、半夏、陈皮、制胆星、茯苓、姜竹茹;
水肿明显加茯苓皮、川椒目、葶苈子;虚寒加党参(或别直参)、制附子、干姜。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32例,显效5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
(5)芪枣冲剂
组成:黄芪、茯苓、鸡血藤、红枣各3克。
用法:用焦蜜、白糖适量配成冲剂,每天3次,每次1包,用开水冲服,连服60~70 天。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32例,显效5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
(6)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莲子肉、薏苡仁、陈皮各10克;炙甘草、
桔梗、砂仁(后下)各6克。
加减:舌紫瘀斑加丹参;痰黄粘加鱼腥草;心悸、水肿加苦参、葶苈子(布包);腰
酸、畏寒肢冷加仙灵脾、淡附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症状好转后,改汤为散,每日3O克,长期服用。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78例,显效34例,好转3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3.3%。
(7)肺心片
组成:太子参10克,黄芪15克,补骨脂6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制附片3克,玉竹15
克,虎杖15克,仙灵脾15克,红花6克。
用法:上药醇提制成糖衣片,每片0.3克,每次6片,1日3次。
加减:高血压、肝阳上亢加?莶草、车前革、桑寄生、野菊花、牡蛎、泽泻;喘息、肺
气不宣加麻黄、钩藤、蝉衣、石苇、葶苈子、乌梅;心功能不全、心神不安加太子参、
远志、柏子仁、附片、丹参、鹿俏草、茯苓;肺部感染有明显痰热征象加鱼腥草、生荞
麦、蓁皮、百部、海浮石、甘草;感冒加荆芥、防风、白芷、板蓝根、贯众、菊花、甘草。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31例,总有效率为90.3%。
附1:肺心脑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症)
(1)加味导痰汤
组成;制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枳实9克制胆星6克,生甘草6克,石菖蒲30
克,郁金12克,生礞石30克。
加减:痰黄发热加黄芩、石膏、竹沥油;昏迷加苏合香丸或至宝丹,日服1粒;面浮足
肿、尿少心悸加车前子、泽泻;若排咖啡色大便者,加服三七粉,日服2~3次;若四肢
厥冷、脉微细欲绝,血压下降,先予参附龙牡汤治疗(红参、熟附片、煅龙骨、牡
蛎),待血压回升后再以前法辨证施治。
用法:水煎200毫升,每小时服50毫升,不能口服者鼻饲。
疗效:用上方配合西医共治疗本病20例,显效5例,好转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0%。
(2)清热豁痰汤
组成:鱼腥草50克,双花、连翘各25克,桑皮、赤芍、石菖蒲、杏仁、生地、白果、
麦冬各15克,黄芩、五味子各10克,人参末5克(冲服),丹参、茅根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可配合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每次1丸,鼻饲给药。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40例,显效29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0例,总有效率为72.5%。
附2:肺心心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症)
(1)挟正通下汤
组成:人参10克(或党参3O克),炙黄芪20克,制附子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
克,葶苈子1O克,紫丹参3O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20克,炙麻黄10克,生大黄15~30
克(后下),桃仁15克,川芎10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
加减:痰热壅肺重者选加鱼腥草、黄芩、桑白皮、浙贝母、桔梗等药,并加鲜竹沥口
服药10毫升,1日3次。水凌心肺重者选加五加皮、枳实、桑白皮、茯苓,葶苈子及生大
黄用量增大;水泛肌肤重者选加木防己、大腹皮、桂枝、干姜、茯苓皮等药,同时原方
生大黄增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64例,显效4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
(2)葶苈五味汤
组成:葶苈子30克,五味子20克,附子15克,赤芍15克,干姜10克,白术15克,茯苓25
克,益母草50克。
加减:额汗淋漓,气短不续息,四肢厥逆加白参、麦冬;头昏嗜睡或烦燥不安加菖
蒲、郁金;痰稠不爽加皂角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浓缩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46例,显效19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
老中医经验
张伯史医案 姚××,女,75岁。1975年11月5日初诊。素有痰饮,近加外感,咳嗽气急口
渴,自觉内热,高年心气不足,四肢欠温,水湿潴留于下,二足浮肿,脉数促,苔薄白
腻,正虚邪实,寒热夹杂,拟标本兼治,益气而清化痰热。 处方:净麻黄4.5克,光杏
仁9克,生石膏24克(先煎),炙甘草3克,党参9克,熟附子9克(先煎),炙苏子9克,
开金锁30克,鱼腥草30克,木防己12克,泽漆18克。2剂。 药后诸恙均减,前方连服5
剂。1975年11月22日二诊,咳嗽减轻,气急渐平,咯痰亦少,胸闷不痛,心悸尚存,四
肢渐温,脉细数促不匀,舌质暗,太阴痰热日见清化,心气亏损亦得好转,再拟养心活
血,佐以化痰。 处方:熟附片10克(先煎),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5克,麦冬9
克,炒川连2。4克,丹参15克,红花6克,木防己12克,泽漆15克。 按:本例是外邪引动
痰饮宿疾,肺病及心的重症。凡痰饮皆津液所化,而所以成痰饮者责之于肺、心、脾、
肾。患者素有咳痰,乃肺气虚而痰饮内停,病久则必及心,心气亦弱,虚人复加外感,
则实其实,虚其虚,遂致咳喘脉促,饮溢经络而肿,本虚而标实也;患者又有口渴,自
觉内热,四末欠温等症,必求其本而标本兼治之,方能获效,若一味治标,必伤其正,
非其治也。故本例在用麻杏石甘等味清化痰热之时,又用参、附等品补益心肺之气,标
本兼顾,药效卓著,仅服7剂症情大减,继以温阳益气活血之剂而收功。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电针
取穴:大椎、二椎下、陶道。
操作:病人取坐位,头稍低下,选定穴位,以28号2寸毫针缓慢刺入,深度一般在1.5
~2寸之间,主要标志为手下有落空感,接通电针仪,通电后胸背部应有电麻样感,如针
感未传到胸部时,可略加调整之针刺深度或方向,但需注意不可过深。频率为80赫兹,
强度为3~20毫安,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134例,显效65例,好转6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3%。
(2)单方验方
①水蛭粉
组成:水蛭
用法:水蛭研粉,日服3次,每次1克。
疗效:130例患者均用西药常规治疗,其中63例加用水蛭粉,治疗2周后,观察结果如
下:有效率:观察组为90.5%,对照组为77.6%;死亡率:观察组为9.5%,对照组
为22.4%。二者有显著差异。提示水蛭粉有改善微循环功能。
②复方丹参注射液
组成:丹参提取物
用法:12%葡萄栲500毫升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6毫升静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方有降低肺动脉高压的效果。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概 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多由冠心病、高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各种心
肌疾病导致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从而引起窦房传导功能障碍,出现以窦性心动过
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为主的心律失常,甚则出现晕厥和猝死。由于本病起病隐匿,
进展缓慢,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故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
对严重患者主张安装起搏器,但由于价格昂贵,尚难在我国普及,且有资料表明,国外
患者安装起搏器的病死率仍在18%~33%。因此,从中医药中寻找治疗病窦综合征的途
径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病窦综合征以其临床主要脉症,如严重之迟脉、心悸、胸闷,或迟——数脉交替出现
等,似可归属于中医学“迟脉证”或“寒厥”之范畴。最早的论述见于《黄帝内经》,
如“寒厥者阴气盛,阳气衰”,“其脉迟者病”,“迟者为阴”,表明本病属阴寒证。
之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厥冷,指出了气血不足是寒厥
之病机。在治疗上《内经》首开“寒者温之、虚则补之”之大法。晋代王叔和则提
出“迟者宜温药”的观点。时至今日,上述治则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始于1975年,首篇论文是以益气养阴、通阳活血法治疗6例取得
显效的报道。此后20余年,广大医者立足于临床实践,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脉象、治
则、方药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力求把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治效提高到一个新水
平。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本病除阳虚之外还可兼见不同程度之阴虚、气滞、痰湿、瘀
血等症状,此虽系阳损及阴,阳虚寒凝,阳虚湿滞,阳虚血瘀所衍生之病理产物,但又
常成为本病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因而进土步丰富了病因学说。在脉象方面,迟脉为病
窦综合征的特征脉象,但临床上随病情变化又常可与涩、结、代兼见,伴晕晕厥者,可
见到损脉,若出现阿斯综合征时,亦可见到败脉,进一步掌握脉象,有助于预后判断。
对本病临床分型,目前虽无统一模式,但总以虚证或虚中夹实为多,随着临床和实验研
究的深入,正趋向逐步统一。治则方面,从历代文献来看,载述最早且最多的首推温补
之法,现已逐步扩大到养阴、化痰、活血化瘀,以至理气等诸法。同时观察到,本病病
位虽在心,但与肾亦密切相关。因此,现在运用温阳法已从单纯温心阳发展到大补元
气,温补命门之火及温运脾阳等法,给临床方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临床上除以内服药为主外,还积极挖掘传统疗法,如单方验方,或针灸、气功等
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疗效。同时实验室开展了对部分中药的药理药化实验,如已发现
附子具有激动β一受体效应,可增快心率。某些温阳药如肉桂、肉苁蓉等,可能通过改
变细胞核的结构而调节DNA与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功能,从而增加窦房结自律性,改善
其传导性而增快心率。
20余年的资料表明,中医治疗病窦综合征有较显著的成就,但在巩固长期疗效及实验
研究方面尚嫌不足。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可综合归纳如下:
寒湿含心 常年野外工作或久居严寒潮湿之地,以及汗出当风,或因失治误治,导致卫
气虚弱,无力驱除邪毒等,致寒湿阴毒,侵犯肺卫,卫阳被遏,日久,更易伤及阳气,
阳气日衰,邪毒渐进而羁踞于心,祸及心阳,心阳不振则难以推动气血运行,故作迟脉
之证。
心肾阳虚 素体虚弱,粟赋不足,或高龄年迈,或大病久病之后,导致心肾阳气虚损而
致病。肾阳又称“真阳”,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真火旺则脉动而速,真火微则脉动迟
缓。又肾与心一气相通,统属少阴,水火相济以共同维持心体功能,元阳式微,阴寒自
生,肾心互济匮乏,以致君火发动无权,病窦乃成。
脾虚湿阻 脾阳素虚,或因过食肥腻甘厚之品,或暴饮暴食,忍饥挨饿,或劳力过度,
脾胃招损,气机失降失调,中焦壅塞,脾阳失健,运化水湿无权,以致津血水湿积聚化
成痰浊,侵入脉道,阻遏阳气,上蒙胸阳,以致心体难启而发本病。
瘀血内阻 瘀血常为气虚、气滞或外伤之病理产物,瘀血一旦形成,阻于脉中,又为致
病因素。瘀血沉粘于血脉之中,壅塞脉道,致气血流行失畅或堵塞,加之阳虚寒凝,更
使瘀积加重脉道不利。
辨证分型
目前各地对病窦综合征的辨证分型较为繁多,经综合资料,结合病因病机及脏腑虚损
情况,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可归纳如下:
1.心阳不振 脉象以缓为主,兼可见刭迟脉,同时伴见胸闷、胸痛、头昏、心悸、气
短,活动后加剧,或畏寒,四肢欠温,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此型一般病情较
轻,或病程较短。
2.气阴两虚 脉迟,头晕乏力,胸闷心悸,无明显的畏寒或四肢不温,反见口干咽痛,
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小溲黄少,大便秘结。舌质暗红少津,舌苔薄黄。
3.痰瘀阻络 脉迟滑或迟涩,胸膈满闷,喉间痰声漉漉,或胸闷气憋,心痛彻背,且痛
处固定不移,同时伴见头痛如刺或昏蒙,身倦嗜睡,纳食乏味。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
苔白润。
4.心肾阳虚 心胸憋痛,时时欲仆,甚至昏厥,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晦滞,头昏
耳鸣,腰酸膝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迟。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阳气亏损日久,势必导致阴精不足,最终阴阳俱损,若见到脉象
乍疏乍数,或“脱脉”、“疾脉”、“损脉”、“败脉”、“雀啄脉”,并伴见胸闷痛
欲绝,冷汗涔涔,气促难以接续等症,则为阴阳离决,心力衰竭之征兆,应及时采取扶
危固脱之措施。
分型治疗
(1)心阳不振
治法:温通心阳,益气复脉。
处方:桂枝9克,甘草3克,炙麻黄5克,细辛4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芍12克,生
姜3片,大枣20克,麦冬12克。
加减:阳虚甚可酌加附子、肉桂;兼血瘀酌加当归、丹参;胸闷痛可酌加薤白、瓜
蒌;心悸怔忡甚加远志、龙骨、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桂枝汤、桂枝甘草汤、保元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滋阴,养心通脉。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5克,石斛15克,生地12克,炙甘草4
克,黄精9克,枸杞子12克,枳壳9克。
加减:兼阳虚可酌加桂枝、细辛;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朱茯神;大便秘结加火麻仁、
郁李仁;兼血瘀酌加赤芍,丹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有炙甘草汤、生脉散、补心丹、柏子养心丸、酸枣仁汤等。
(3)痰瘀阻络
治法:涤痰通阳,化瘀通络。
处方:全瓜蒌12克,薤白9克,姜半夏9克,桂枝6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红花3克,
桃仁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白术10克。
加减:若痰郁久有化热之势,可加竹沥、川贝;心胸阵痛剧烈加蒲黄、五灵脂;气虚
加党参;食欲不振加山楂、麦芽、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二陈汤、导痰汤、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失笑散、血府逐瘀汤、丹参
饮、桃红四物汤等。
(4)心肾阳虚
治法:温通心肾,益气复脉。
处方:制附子15克,仙灵脾12克,桂枝10克,细莘4克,炙黄芪20克,党参15克,巴戟
天12克,千姜5克,鹿角胶6克,麦冬12克,丹参12克,枳壳1O克。
加减:胸闷痛加红花、玄胡索;兼有阴虚加石斛、玉竹;四肢厥冷加炙麻黄、肉桂;
心悸怔忡,心阳欲脱加龙骨、牡蛎。
用法:每日1次,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真武汤、桂附参茸丸、右归丸、四逆汤、肾气丸、附姜归桂参甘汤等。
临床若见阴阳俱损,即将离决之危候,急当回阳固脱,以大剂独参汤或参附汤,或参
附龙牡汤等以回阳救逆,并及时结合西医抢救措施,待患者脱离危险,可再参照辨证分
型进行治疗。
疗效:根据22篇临床资料报道,以中药辨证治疗病窦综合征共395例,基本治愈41例,
显效160例,有效167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93.1%。
专方治疗
(1)心脑活血汤
组成:生黄芪60~90克,鸡血藤20克,丹参30克,瓜蒌15克,茯苓15克,川芎15~30
克,赤芍12~15克,桃仁15克,红花9克,桑寄生24克,麦冬15~30克,玉竹30克,生蒲
黄10克,麝香0。15~0。3克(冲服)。
加减: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首乌;肾阳虚加淫羊藿;肾阴虚加生地。
用法:每日1剂,待病情缓解后,可2日1剂,水煎,分2次服,40~45剂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0例患者,其中基本治愈2例,显效1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2)护心丹
组成:主要成分为麝香、人参、三七、蟾酥等。
用法:口服,每次2~3粒,温开水吞服。
疗效:27例患者接受治疗,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3%。
老中医经验
赵绍琴医案
张×,男,43岁。1973年8月22日就诊。经某医院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含征”。用阿
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每垦期发作1~2次,表现为头晕,胸闷
憋气,心率在40次/分以下。患者不同意装置人工起搏器,要求中药治疗。刻诊:阵阵
心屮慌,胸闷憋气,心烦,夜寐多梦。舌红,体瘦,脉沉迟,按之弦细而滑。辨证:肝
肾阴虚,虚热上扰。治以滋补肝肾,泄其虚热。
处方:北沙参30克,麦冬15克,枸杞子15克,淡附片(先煎)、菟丝子各12克,熟地18
克,桂枝、仙茅、仙灵脾、党参各9克,金樱子10克。
服中药时,停用一切西药,6剂之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胸闷憋气未发作,心脏无停
跳现象,心率50次/分。连服30余剂。再诊:1973年11月10日。因杂投温补,出现心烦
多梦,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阴分不足,虚热上扰,湿热积滞互
阻不化,气机失调,升降失和。治以滋肾水以制虚火,补下元少佐泄热。
处方:沙参24克,党参、麦冬、天冬、金樱子、仙灵睥、仙茅、柴胡、黄芩、焦三仙
各9克,生地12克,白芍15克,芡实、桑寄生各18克。
服药1月余,病情稳定,未发生胸问、头晕、心脏停跳等现象,心率维持在60次/分。
随访半月,一切如常。
按:初诊时,辨证没有囿于脉沉迟和心悸胸闷,而着眼于心烦,夜寐多梦,舌红,体
瘦症象,抓肝肾阴虚为本,虚热上扰为标。药用甘寒为主以荞心肾之阴,同时根据阴阳
互根之理,酌加附子、仙灵脾、仙茅之品以助心肾之阳,以冀阴平阳秘。后来患者在阴
分不足的基础上,兼有湿热积滞,故药用柴胡、黄芩、焦三仙以分化湿热积滞,而取得
满意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内关、心俞、大陵、太溪、神堂。配穴:神门、完骨、膈俞、志室、膻
中、足三里。或第一组主穴取内关、神门,配足三里;第二组主穴取心俞、神堂,配三
阴交。
操作:主穴每次取2穴,胸背与四肢穴相配,酌加配穴。均取双侧穴位,针心俞、神堂
时,取俯卧位,针体与皮肤呈70°角,向脊柱方向斜刺,深度为1寸,以补法为主,神
堂、志室穴上加艾条温灸,余穴可加用G6805治疗仪进行电刺激,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
次,留针30~4o分钟,中间行针2次,每次约1分钟,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天。
疗效:共治疗2例,1例患者于第8疗棋后心率达65次/分,第13疗程后心率维持70次/
分;另1例患者经24次治疗后,症状消失,心率60次/分,心电图明显改善,半年后随
访,自觉良好,坚持日常工作。
②艾灸
取穴:心俞穴(双)
操作:用三分大之艾炷直接灸,两穴各灸九壮。灸毕敷以灸疮膏,每日清洁疮面,更
换膏药,直至灸疮愈合。
疗效:治疗1例,仅施灸1次,心率即增至78次/分,此后心率始终维持在72~78次/分
之间。一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2)单方验方
补骨脂片
组成:补骨脂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4克,每次3~5片,1日3次口服,1个月为一疗程。另
根据疗效、合并症及临床症状,随证配服成药。
疗效:共治疗10例,平均心率提高20次/分,其中6例症状基本消失,4例症状显著改善。
(3)气功
功法:借用“真气运行法”之治则,先于膻中呼气,激发胸中阳气升发,浊阴消退,
一月后,加练“大雁功”,升发阳气,疏通经络。
疗效:1例经3月练功后,心悸减少,诸症基本消失,心率62次/分。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概 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由于硒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
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脏病。我国属低发国家.但近年有上升趋势,据北京、广州、
上海统计资料,近20年来冠心病死亡率增加1~2倍。 由于导致本病的病因——动脉粥样
硬化的原因迄今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且95%以上心肌梗塞
多由冠心病发展而成,而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甚高,大多在30%~40%,是严重威胁人
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
冠心病一般归属中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记载:“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胛间痛。”又如《灵枢·厥病》
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颇类似心绞痛及心肌
梗塞。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等篇章中进一步作了一系列脉
证描述,并提出比较系统的方药。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
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又如“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
夏汤主之”。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辨证、方药均有所发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
一整套中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近代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最早临床文章见于1955年,提出本病相当于中医之“胸
痹”、“真心痛”。50年代以个案介绍为主,临床探讨及基础研究极少。60年代临床资
料逐渐增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辨证分型、治疗方药等有所阐述,并取得
了初步疗效,但基础研究仍很少;至70年代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明显增多,全国性学术
会议的不断召开,促进了研究工作发展,使疗效不断提高。 中医药不仅应用于防治心绞
痛,也用于抢救急性心肌梗塞。这亠时期总结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并对证治规律进行探
索。治法有辨证论治、协定处方、单方验方、针灸、推拿等。治则有活血化瘀、通阳宣
痹、芳香温通及益气养阴活血、益气活血与扶正补肾等。 在辨证方面一致公认大多属虚
实夹杂证,内脏亏虚功能失调为本,血瘀、气滞、痰浊、寒凝痹阻心脉为标。 中药剂
型,从汤剂为主发展为片、膏、丸、冲剂、气雾剂和注射剂,特别是缓解心绞痛的速效
制剂及扩血管中药注射剂,大大提高了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价值。中西医结合抢救急
性心肌梗塞使本病的病死率从30%~40%降至12%左右。基础研究方面,发现活血化瘀
法和活血药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溶栓,保护缺血
心肌的作用。80年代以来,新药新法的发掘虽不太多,但对现有的方药进一步肯定疗
效,深入研究药理作用和分析有效成分做了大量工作。如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与心功
能检查等方面研究来探讨活血化瘀治则的作用机理,以及进行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等。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临床上对急性
供血不足的速效扩血管作用还不够理想,对改善心电图的疗效有待提高,对防治冠心病
的好发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还需同步研究,对冠心病出现的心律失常如
早搏、房颤等疗效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膏粱厚味,七情内伤,寒邪侵袭等因素有关,而
心脉痹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肾气不足 年老体衰或久病肾亏,肾阳虚则不能温煦脾阳而运化无能,以致营血虚少,
脉道不充,血液流行不畅,以致心失所养;肾阴虚则不能滋养其他内脏之阴,阴虚火
旺,热灼津液为痰,痰热上犯于心而发病。
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情志郁结,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心脉失于通
畅,以致心脉痹阻。
痰浊内阻 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助湿生热,热耗津液,导致心脾气虚,运化失
常,转化为痰浊脂液,气血往来受阻,致使气结血凝而发生胸痛。
寒凝 寒邪侵袭,凝于胸中,胸阳失展,以致心脉不通,故胸痛好发于冬季,寒则凝,
气不通,血不行,不通则痛,寒邪客于胸阳之位故胸痛。
此外,劳累、饱餐、饮酒、情志过极也与本病发病有关。劳则气耗,心气受损,运血
无力,心脉瘀阻;饱餐或饮沔可导致胃气壅滞,升降失司,浊气上凌于心;情志过极,
可耗散心神,导致气血失和,血行不畅,心脉闭阻。
综上所述,本病以心肾肝脾诸脏功能失调及气血阴阳虚衰为本,气滞、血瘀、痰浊、
寒凝为标。本虚标实,心脉痹阻致成本病,而劳累情绪激动、饱餐、饮酒、受寒则为本
病之诱发因素,均可导致胸痛的发作或加重。
辨证分型
综观现代各家辨证意见,可归纳为两类七型。
1.实证
痰浊内阻 阵发胸闷或心前区憋痛,连及肩臂,心悸,心慌,形体肥胖,身重乏力,泛
泛欲呕。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结代或弦滑、滑数。
胸阳痹阻 心胸疼痛颇甚,痛连肩背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每于受寒后诱发,心悸气
短。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或迟或结代。
气机郡滞 胸闷而痛,时时憋气,每因情志变动而诱发。苔薄白,脉弦或结代。
心脉瘀阻 心胸疼痛,似锥如刺,痛有定处。连及肩背,心悸气短,舌质暗或有瘀斑,
脉弦细或涩、或促、或结、或代。
2.虚证
气阴两虚 心胸隐痛而频作,劳累后尤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口干少津。舌
质淡或暗红,舌体胖嫩,边有齿印,少苔或无苔,脉细弱、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 心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或结代。
阳气欲脱 心痛短气,盗汗淋漓,四肢厥冷,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甚
至昏厥。舌淡暗,苔白,脉微欲绝或结代。
冠心病的临床辨证错综复杂,不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并见,更有气血阴阳诸虚并
存,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互相掺杂,故必须权衡轻重,分清主次,不可拘泥。
疗效标准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①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两级或消失。原为Ⅰ、Ⅱ级者心
绞痛基本消失(即在较重的超过日常活动的体力活动也基本不出现心绞痛),不用硝酸
甘油。②非劳力型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每周不多于2次,基本不用
硝酸甘油。
改善: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一级,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原为A级
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非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及硝酸甘油用
量减少一半以上
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或虽有所臧少,但未达到改善程度。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或心绞痛升级,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体息时心电图恢复到正常,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由阳性
转为阴性;次极量分级运动试验阴性,或运动耐量比浴疗前上升二级出现阳性。
改善:休息时心电图或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ST段下降在治 疗后回升0.05毫伏以上,但
未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次极量分
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耐量上升一级出现阳性。
无改变:休息时心电图或运动试验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上述的规定。
加重:休息时心电图或欢倍二级梯运动试验ST段较治疗前下降0.05毫伏以上,但主要导
联倒置,T波加深(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平坦T波变为倒置,次极量分
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量下降一级出现阳性。
分型治疗
(1)实证
①痰浊内阻
治法:清化痰浊,宣通胸痹。
处方:全瓜蒌、薤白头各12克,法半夏、远志、菖蒲各9克,降香4.5克。
加减:胸痛甚加延胡、香附;气虚加人参、黄芪;血瘀加川芎、红花;阳虚加附子、
桂枝;血脂高加生山楂、生首乌。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痰浊内阻型79例,心绞痛临床显效44%,好转46.6%,无效
9.4%,总有效率为90.6%;心电图疗效显效31.4%,改善26.3%,无效42.3%,总有效率
为57.7%。
常用成方:温胆汤、导痰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②胸阳痹阻
治法:温通胸阳,行气活血。
处方:瓜蒌、薤白头、川芎各12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三七粉4.5克(冲)。
加减:气虚加人参、黄芪;寒重加附子、干姜;胸闷加降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胸阳痹阻型161例,心绞痛临床显效71例,占44.1%,改善78
例,占48.4%,无效12例,占7.5%,总有效率为92.5%;心电图观察13o例,显效24例,
占18.5%,改善56例,占43%,无效50例,占38.5%,总有效率为61.5%。
常用成方: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
③气机郁滞
治法:行气活血,宽胸开郁。
处方:川楝子、柴胡、郁金各10克,延胡索、丹参、川芎各12克,降香6克。
加减:痛甚加失笑散;血瘀重加桃仁、红花;气郁化火去川芎,加龙胆草、黄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气机郁滞型117例,心绞痛临床显效57例,占49%,改善53例,
占45.3%,无效7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心电图观察74例,显效19例,占
25.7%,改善36例,占48.6%,无效19例,占25.7%,总有效率为74.3%。
常用成方:金铃子散合失笑散、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等。
④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宽胸理气。
处方:丹参、全瓜蒌、川芎各15克,赤芍、薤白头、蒲黄各12克,五灵脂9克(包)。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阴虚加麦冬、五味子;痰浊加二陈汤;胸闷加降香或檀
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心脉瘀阻型246例,临床显效73例,占29.7%,改善164例,占
66.7%,无效9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心电图观察228例,显效65例,占
28.5%,改善156例,占68.4%,无效7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8%。
常用成方:丹参饮合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等
(2)虚证
①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黄芪、丹参各15克,五味子、红花各4.5克。
加减:胸闷加瓜蒌、薤白头;阴虚甚加生地、阿胶;痰浊加二陈汤;胸痛加延胡索;
心惊甚加煅龙齿、朱砂(冲);失眠加夜交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气阴两虚型68例,临床显效36例,占52.9%,改善26例,占
38.2%,无效6例,占8.9%,总有效率为91.1%;心电图观察64例,显效20例,占31%,
改善26例,占40.6%,无效18例,占28.4%,总有效率为71.6%。
常用成方:生脉散加减。
②心肾阳虚
治法:温补心肾,益气活血。
处方:附块9克,桂枝、红参、红花各6克,仙灵脾、巴戟肉各12克,黄芪、丹参各15克。
加减:水气凌心加茯苓、白术、干姜、气喘痰延上壅于肺加三子养亲汤;胸闷加瓜
蒌、薤白;胸痛加延胡索、三七。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心肾阳虚型87例,临床显效28例,占32.2%,改善47例,占
54.0%,无效12例,占13.8%,总有效率为86.2%;心电图观察42例,显效13例,占
31%,改善20例,占47.5%,无效9例,占21.4%,总有效率为78.6%。
常用成方: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右归饮等。
③阳气欲脱
治法: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处方:人参、麦冬各24克,熟附子、丹参各15克,五味子12克,桂枝6克,炙甘草9克。
加减:水凌心肺加葶苈子、桑白皮;面浮肢肿加白术、茯苓、大腹皮,去五味子,必
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汗出过多加煅龙牡。
用法:每日1剂,必要时2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疔本病阳气欲脱型34例,显效12例,占35.3%,好转15例,占44.1%,
无效4例,占11.8%,死亡3例,占8.8%。由于本型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大多采用中西
医结合治疗。
常用成方: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
如前所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虚实夹杂证并见,因此治疗上决
不能拘于上述七种证型或割裂开辣,而要辨证施治,随证应变。
专方治疗
(1)急性发作期
①宽胸气雾剂
组成:荜拨、细辛、檀香、冰片、良姜。其剂量比例为3∶0.5∶1.5∶O.3∶1.5。按一定
工艺做成气雾剂。
用法:心绞痛发作时,将瓶体倒立,喷头的喷孔对准口腔或咽部,于吸气同时按压阀
栓,即可吸入本品,一般1次发作按压阀栓喷吸2~3次。
疗效:共观察317例(2924次)的心绞痛急性发作中,使用后3分钟内止痛,有效率占
47.6%~58.3%,与硝酸甘油相比,总疗效相似,对轻度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国产硝酸甘
油,对中度心绞痛不如进口硝酸甘油。
②心痛气雾剂
组成:寒证心痛气雾剂以川芎、肉桂为主;热症心痛气雾剂以川芎、丹皮为主。
用法:心绞痛发作时在舌下喷雾1~3下,药量0.3~0.9毫升,相当于生药0.1~0.3克。
疗效:治疗372例(724次),用药后5分钟内疼痛消失者为显著,共380例次,占
52.5%;6~10分钟疼痛消失者为有效,计256例次,占35.3%;10分钟以上为无效,共88
例次,占12.2%,总有效率为87.8%。
③麝香保心丸
组成:人参提取物27%,麝香6%,蟾酥4%,苏合香酯8%,冰片19%,牛黄12%,肉
桂24%,每丸重22.5毫克。
用法:心绞痛发作时含服2粒。
疗效: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护下观察疗效,药后可明显缩短心
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的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P<0.01,并能对抗因进餐引起的心肌缺血。
(2)症状缓解期
①冠心Ⅱ号方
组成: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
疗效:治疗100例,疗程在1年左右,心绞痛显效率41%,有效率85%;心电图显效率
45.5%,有效率71%。
②三七冠心片
组成:三七0.2克,延胡3克,红花、制首乌、鸡血藤各9克,没药0.5克,制成片剂。
用法:以上为1日量,水煎,分3次服,30天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68例(127例次),显效20例次,占15.8%,改善92例次,占72.4%,无效15
例次。占11.8%,总有效率为88.2%。
③抗衰通脉胶囊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杓杞子、杜仲、菟丝子、熟附子、肉桂、当归、鹿角
胶、红参、丹参、姚仁、莪术等,制成胶囊颗粒。
用法:每日2次,每次4~5粒。2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31例,显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
④冠心安口服液
组成:川芎、三七、延胡、柴胡、牛膝、冰片、炙甘草,制成口服液,每支10毫升。
用法:每次1支,早晚各服1次。必要时酌情加量,观察4~8周,少者观察1周,长者达3月。
疗效:观察405例,显效242例,有效14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6%,硝酸甘油减
服率达90%,心电图改善率为42%。
老中医经验
赵锡式医案
王××,女性,50岁。心前区疼痛已8年余;数月来加重,每日疼痛发作5次,含硝酸
甘油才能缓解。有胸闷、怕冷、心悸、四肢欠温暖,疲乏无力,腿肿腰酸,胸痛彻背等
症。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苔薄白。乃心阳虚,病久肾亦虚,拟温
通心阳,佐以培补肝肾法。
处方:瓜蒌30克,薤白、半夏、赤芍各15克,桂枝、当归、生姜各12克,党参、菟丝
子各30克,补骨脂20克。
服上方3个月后,心绞痛基本消失,精神转佳,四肢转暖,胸闷气短减轻,腿肿消失。
脉弦细,苔薄。心电图TⅡavF较前增高,Tv3倒置转双向,Tv4~5由倒置转直立,STv4~
6回升到基线。
按:本例为心阳虚之胸痹,说明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心病之后,累及肾脏。鉴于肾
主水,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藏之,而复回于四脏,心影响肾,故出现肾虚之
证,如怕冷、腰酸、腿肿等。治当以瓜蒌、薤白、半夏通阳宣痹,以桂枝振动阳气,配
合生萋逐寒,佐以菟丝子、补骨脂调节阴阳,培补元气。
用药规律
从257篇临床报道中,筛选出73首治疗冠心病具有较好疗效的自拟专方,统计药味使用频度,试图寻找
冠心病的一些用药规律。73首自拟方药味使用了77味药。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20 丹参、川芎、黄芪。
10~19 赤芍、甘草、延胡。
601~900 >20 当归、三七、党参。
401~600
10~19 麦冬、红花、郁金、瓜蒌。
5~9 五味子、薤白、桃仁、桂枝。
3~4 牛膝、柴胡、冰片。
201~400
5~9 半夏、熟地、菖蒲、陈皮、山楂、白芍。
3~4 川楝子、太子参、大枣。
101~200
10~19 附子、降香。
5~9 生地、蒲黄、枳壳、莪术、木香、仙灵脾。
3~4
首乌、鸡血藤、龙眼肉、五灵脂、香附、细辛、白术、生姜。
1~2 黄精、山萸肉、龙骨、牡蛎、玄参、青木香、麦芽。
51~100
5~9 没药、远志。
3~4 酸枣仁、葛根、白芥子、三棱、琥珀。
1~2
珍珠母、沉香、紫窭、虎杖、桔梗、血竭、阿胶、玉竹、
神曲、乳香。
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以活血蕴和补气药为主。实验研究证明益气活血药物可明显改善心功能,能使全
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血小板凝聚力、纤维蛋白原有所降低,并具有降低血脂、动脉血栓和粥
样斑块的形成,促进血栓溶解,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和心绞
痛病人,临床疗效也较好。其次是行气药及养阴药。第三是温热药、祛痰药和祛瘀药。其他如清热、消
导、开窍、重镇、利尿等药使用频率甚低,多因有兼证而用之,可见临床治疗冠心病仍以标本兼顾、益
气活血为主,再辅以行气以助活血、养阴以助正气,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然后根据病因再选用
其他诸药,因寒者加用温热药;因痰者加化痰药;瘀阻者用化瘀药。这些与冠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心肌缺血缺氧进一步造成心功能减退的病理机制和几十年来临床分型研究的观点是一致的,也为临床进
一步筛选药物,寻找治疗规律提供了线索。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分2组,交替使用。a.心俞、巨阙、心平(少海穴下2寸);b.厥阴俞、膻
中、内关;配穴:阴虚配三阴交或太溪;气虚配气海、足三里;阳虚配关元或大椎;痰
阻配丰隆或肺俞;血瘀配膈俞。
操作:背部穴,斜向脊柱椎体深刺,提插捻转至有酸麻感串到前胸,刮针柄2分钟。内
关等穴以“气至病所”手法激发针感向上传导,能达到胸或前胸最佳,然后施平补平泻
法2分钟,余穴用泻法。均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发作频繁者可2~3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心绞痛506例,显效219例,占43.3%,改善242例,占47.8%,无效45
例,占8.9%,总有效率为91.1%;心电图变化583例,显效146例,占25.04%,改善244
例,占41.9%,无效181例,加重12例,占33。1%,总有效率为66。9%。
②艾条
取穴:膻中、膈俞。
操作:纯艾条在离皮肤1寸处固定不动,使病人有温热舒适感,局部皮肤红润、潮湿。
每穴15分钟左右,每日1次,6天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14例,显效8例,改善5例,无改变1例;心电图观察14例,显效8例,有效5
例,无效1例。
③穴位按摩
取穴:灵墟、屋翳、天池、心俞。
操作:均取左侧,由于手掌面积较大,实际涉及心区大部区域。掌摩法、复合震颤手
法,每分钟Z00圈左右,心前区3穴共摩12分钟,背部心俞按摩4分钟,按摩中部分患者感
到心前区发热,逐渐波及四肢和腰背,若按摩结束时,未出现热感受者,则酌情延长5~
10分钟,每日按摩1~2次,20日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150例,显效38.5%,总有效率65.9%;心电图总有效率50.5%。
④穴住敷贴
取穴:心俞、阿是穴(心前区疼痛处)。
操作:麝香心绞痛膏:麝香、牙皂、白芷等制成。每次2张,分别贴于上述穴位,24小时更换1次。
疗效:共治疗287例,显效28.6%,总有效率81.9%。
(2)单方验方
①黄杨宁片
组成:每片含黄杨碱O.5毫克。
用法:每日3次,每次2片,20天后改为每日2片。连服6天,少数病人延长3~4月,无毒
副反应。
疗效:治疗心绞痛360例,显效198例,占55%,有效125例,占34.7%,总有效率为
89.7%;心电图异常499例,治疗后显效150例,占30.O%,有效182例,占36.50%,总有效率为66.50%。
②瓜蒌片
组成:瓜蒌。
用法:每日3次,每次4片(相当于生药31.2克),观察时间2~14周。
疗效;治疗心绞痛100例,显效9例,改善67例,无效24例,有效率76%;心电图观察85
例,显效5例,改善40例,无改变35例,加重5例,总有效率为52.9%。
(3)气功
功法:养生站桩功,采取自然式站桩,两腿分开呈平行,间隔距离与肩同宽,头颈要
正直,稍含胸不挺不弯,膝关节微屈。手心向内:叠放在小腹上(丹田)。两眼平视,
似静非静,开始站5分钟,逐渐增加至15分钟为止;慢步行动,在歆步的基础上,加之呼
吸和行步动作,左脚先起步,脚步外侧先下地,过渡到脚尖,左右手同时向左前方伸,
屈肘,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向左,同时吸气。接着右脚开步,同前方法,这样循
序走动,由15分钟渐增到30分钟。
疗效:治疗心绞痛50例,有效率80%;心电图观察20例,改善2例,无改变18例,有效率10%。
阳痿
概 述
阳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通常指阴茎不能勃起,虽有勃起但不坚硬,或不
能维持以致无法完成性交的病症。其中以功能性阳痿多见,一般认为与精神或心理因素
有关。现代西医学运用心理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等法,但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古代称之阴痿。在汉代马王堆医书中有不少治阴痿方法。《黄
帝内经》记载了“阴器不用”、“宗筋弛纵”等类似病名,其病因病机有“气大衰而不
起不用”,“热则筋弛纵不收,阳痿不用”,有虚实两个方面。同时代的《神农本草
经》中所载能治阳痿的药物达数十种。晋唐时代,不少医者进一步认识到劳伤致肾虚的
机理,《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载有大量补肾治阳痿的方剂。宋元时期,一些医者
突破了前人从肾虚立论的框框,发掘出从实症、热症辨治的理法方药。到了明清,本病
被正式定名为阳痿,并形成理法较全面、方药较完备的辨治体系。
50年代中,出现了用中药或针灸治疗本病的个案。至50年代末就有了用针灸治疗本病
的小样本的临床疗效观察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本病在60~70年代报道较少,未能进
行深人的临床观察。80年代初,受世界男性病学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有关临床资料急剧
增加。10余年来发表论文百余篇,累计病例超过4000例,总有效率80%左有。治疗的思
路与方法有很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亢痿灵”一方突破传统,首创以活血祛瘀为治,
通过大样本观察,取得近期治愈88.9%、总有效率99.3%的疗效。在机理研究方面,有的
研究揭示了中药与针灸在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方面有肯定的作用。这表明中医不
仅能治疗功能性阳痿,而且能治疗一部分器质性阳痿,因而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诊断技术的创新,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不断深化。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临床研究
中,区分不同病因分别观察疗效,从而摸清中医治疗本病的范围,并开展治疗机理的研究。
病因病机
借鉴明清时代的传统认识,归纳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集中在火
衰、阴亏、肝郁、瘀阻、湿热几个方面。
火衰 先天禀赋不足,或寒邪外侵,肾阳被遏,或大病久病损及肾阳,或手淫纵欲,阴
损及阳,或误治过寒,凉泻太过,或年事已高,以致肾阳亏损,命门火衰,作强无能。
阴亏 素体阴虚,或邪热耗伤阴液,或久病损伤肾阴,或淫欲择 过度,过耗其精,宗筋
失涵,或温补太过而伤阴。阴精竭于内,则外不能施化,故阴器痿而不用。
肝邪 肝经络阴器,肝主精之施泄,与肾主精之闭藏相调节。或因事务繁忙,精神压抑
或夫妻不睦,房事失谐,或因房事受惊怕孕,或初婚同房失败,或交媾疼痛出血,或因
手淫而思想背上包袱。肝气抑郁,失于条达,宗筋失用,而成阳痿。
瘀阻络脉 跌仆损伤,或负重过度,或强力行房,或金刃所伤,或肝脾久病人络,或老
年气虚血涩。阻滞络脉,宗筋失于濡养,而成阳痿。
湿热下注 嗜好烟酒,恣啖肥甘,湿热内生,下注肝经,或包皮过长,积垢蕴蓄,或交
合不洁,湿热乘袭,伤及宗筋,而成阳痿。
辨证分型
1.命门火衰 多见于老年。性欲冷淡,阳事不举,精薄清冷,面色咣白,喜热畏寒,精
神萎靡,头昏乏力,腰脊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肾阴亏损 性欲淡漠,阳痿难举。火旺者可性欲旺盛,但举而不足,时间短暂,多伴
欲后汗多心悸,口渴喜饮,腰膝酸软,足跟疼痛,溲黄便干。脉细带数,舌红苔少,或
有剥苔、龟裂等。
3.肝经郡滞 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或性欲淡漠,伴忧愁烦恼,悲观失望,胸闷叹
气,胁痛腹胀。舌质淡红,脉弦。
4.瘀阻络脉 阳举微弱,甚或无勃起,阳痿日久,治疗效差。舌质紫喑或有瘀点,脉涩不利。
5.湿热下注 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睾丸胀痛,或有血精,茎中痒痛,尿黄混浊,尿后
余沥,或尿有臊气,身体困倦,口中干粘。舌苔黄腻,脉来濡数。
疗效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的疗效标准,各地标准中有分三级的,亦有分四级的。经综合取舍,可
分为以下三级:
基本治愈:勃起满意,能完成性交。
改善:能勃起并完成性交,但勃起不满意,或有时不能勃起。
无效:治疗3个疗程(月)以上,仍不能勃起。
分型治疗
(1)命门火衰
治法:温补命门
处方:杜仲9克,锁阳9克,仙灵脾9克,续断9克,肉苁蓉9!克,补骨脂9克,菟丝子15
克,阳起石12克,净韭子12克,熟地12克,冬虫夏草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枸杞
子12克,炙鳖甲30克,生龟版30克,炙甘草15克,当归9克。
加减:兼脾阳虚,可加服四神丸。
用法:上药为丸,每日3次,每次3~6克,开水吞服。
疗效:用本方共治疗150例,基本治愈96例,占64%,改善36例,占24%,无效18例,
占12%,总有效率为88%。
常用成方:右归丸、龟灵集、男宝、鹿茸精等。
(2)肾阴亏损
治法:滋阴补肾。
处方:干地龙、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龟版胶(烊化)、天冬各10克,熟
地、生牡蛎各12克,丹皮6克。
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熟地易生地,去枸杞子、菟丝子;肝气郁结加合欢
皮;心神不宁加酸枣仁、炙远志;湿热下注加萆薜、车前子;遗精加莲须、金樱子。药
后舌质转淡红,苔上有津去天门冬,选加锁阳、肉苁蓉、鹿角胶。
巩固期丸药:地龙、龟版胶、熟地各40克,生牡蛎70克,山药、枸杞子、菟丝子各30
克,鹿角胶、山萸肉、丹皮、巴戟天、锁阳、酸枣仁、肉苁蓉、牛膝各20克;蛤蚧一
对。炼蜜为丸,每丸9克。
用法:先以汤药煎服,每日1剂。取得明显疗效以后,改服丸药巩固,每次1丸,每日2
次,淡盐水送服。
疗效:共治38例,基本治愈33例,占87%,改善5例,占13%。
常用成方:左归丸、大补阴丸。
(3)肝经邪滞
治法:疏肝解郁。
处方:柴胡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蜈蚣2条。
加减:兼瘀滞加红花、桃仁;兼湿热加黄柏、泽泻;兼肾阳虚加淫羊藿、鹿角片;兼
肾阴虚加熟地、枸杞子。
用法:煎汤饮服,每日1剂。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治愈71例,占71%,改善23例,占23%,无效6例,占6%,
总有效率为94%。
常用成方: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4)瘀滞络脉
治法:活血通窍。
处方:蜈蚣18克,当归60克,白芍6O克,甘草60克。研粉,混合均匀,分40包(可制水丸)。
用法:每次半包至1包,空腹用白酒或黄酒送服,早晚各1次。
疗效:共治疗1495例,基本治愈1396例,占93.4%,改善92例,占6.1%,无效7例,占
0.5%,总有效率为99.5%。
(5)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苍术、柴胡、枳实各9克,黄柏、知母各10克,丹参、当归、路路通各12克,牛
膝15克,白茅根、苡仁各20克,龙胆草1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27例,基本治愈16例,占59.3%,改善8例,占29.6%,无效3例,占11.1%,总有效率为88.9%。
专方治疗
(1)延龄长春丹
组成:鹿茸、海马、蛤蚧、龟版、生晒参、大海米、羊藿叶、蛇床子。
用法:胶囊剂,每粒0.3克,每次服4~6粒,每日服2次,1月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65例,基本治愈40例,占24.2%,改善106例,占64.2%,无效19例,占
11.5%,总有效率为88.4%。
(2)白山雄栓
组成:人参皂甙、鹿茸提取物、淫羊藿浸膏、水蛭浸膏。以现代工艺制成栓剂。
用法:每日1枚,肛塞,2个月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0例,基本治愈29例,占26.3%,改善64例,占54.5%,无效17例,占
15.4%,总有效率为84.5%
(3)加味逍遥散合再春丸
组成:煎剂:当归15克,白芍30克,山药30克,柴胡10克,天花粉15克,知母15克,黄
柏10克,薄荷10克。
丸剂:生地30克,肉苁蓉60克,锁阳60克,山药60克,山萸肉60克,丹皮30克,菟丝子
60克,枸杞子24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
用法:煎剂每日或隔日水煎服1剂;丸剂每次2丸,每日3次。
疗效:共治疗110例,基本治愈75例,占68.1%,改善23例,占20,9%,无效12例,占
10.9%,总有效率为89%。
(4)阳春药
组成:淫羊藿100克,菟丝子200克,制首乌200克,熟地100克,枸杞子300克,鹿茸10
克,黄芪50克,肉苁蓉50克,阳起石100克,水貂鞭胶20克,羊鞭胶50克,广狗肾胶100
克。
用法:上药制成胶囊,每片含生药0.22克。每次服2~3粒,每日服3次,1个月为一疗 程。
疗效:共治疗105例,基本治愈20例,占19%,改善61例,占58.1%,无效24例,占
22.9%,总有效率为77%。
(5)壮阳衍宗丸
组成:鳖头去目14个,仙灵脾200克,肉苁蓉、覆盆子、五味子、菟丝子、车前子、枸
杞子各10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粒,早晚各1次,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80例,基本治愈57例,占71.2%,改善16例,占20%,无效7例,占8.8%,
总有效率为91.2%。
(6)淫羊藿蔻丝子歆
组成:内服方:淫羊藿、菟丝子各150克为末。
外用方:川芎、细辛各15克。
用法:内服药末,每次5克,每日3次,黄酒送服。外用方水煎,每晚坐浴20分钟,并
按摩会阴及阴部从左到右10次,每日按摩3次。控制房事100天。
疗效:共治50例,基本痊愈38例,占76.0%,好转8例,占16.0%,无效4例,占8.0%,
总有效率为92%。
(7)逍遥散合三子丸方
组成: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7.5克,茯苓15克,蜈蚣1~2条,甘草10克,菟丝子15
克,蛇床子15克,五味子15克。
加减:命门火衰加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心脾受损加夜交藤、炒枣仁;惊恐伤肾
加升麻、炒枣仁;湿热下注加车前子、泽泻。
疗效:共治43例,基本治愈31例,占72%,改善9例,占20.9%,无效3例,占6.9%,总
有效率为93.1%。
(8)肾着汤加味
组成:茯苓15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肉桂10克,淫羊藿15克。
加减:遗精加五味子、桑螵蛸、龙骨、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26例,基本治愈23例,占88.1%,无效3例,占11.5%。
(9)曲逆散加味
组成:柴胡9克,枳实9克,白芍24克,炙甘草9克,蜈蚣3条。
加减:胁胀加川楝子;咽干口苦加栀子、丹皮;失眠多梦加枣仁、熟地、远志、夜交
藤;四肢厥冷,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加枸杞、益智仁、紫河车粉、巴戟天;胸闷烦躁易
怒加瓜蒌、生枣仁;头晕胀痛加白菊花、天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5例,基本治愈18例,占72.0%,改善4例,占16.0%,无效3例,占
12.0%,总有效率为88.0%。
(10)滋阴起痿汤
组成:熟地24克,首乌40克,枸杞子20克,山药15克,阳起石30克(包煎),淫羊藿10
克,麻黄3克,黄狗肾粉0.5克。
加减:腰酸膝软加杜仲、黄精;失眠加枣仁、远志或苏叶;形寒肢冷加附子、肉桂、
干姜;气怯乏力自汗加党参、黄芪;阴囊潮湿发凉加巴戟天、菟丝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25例,基本治愈19例,占76%,改善4例,占16%,无效2例,占8%,总
有效率为92%。
老中医经验
杨少华医案
薛×,男,38岁。初诊:1975年6月2日。结婚7年未育,开始因避孕抑制接触,后来发
现阳痿。苔薄根腻,舌尖红,脉细数。肝肾两亏,宗筋失润。治以益肾填精,养肝和
胃。
处方:葛根9克,山药12克,熟地15克,川断9克,狗脊12克,伸筋草9克,远志6克,覆
盆子12克,桑螵蛸9克,知母9克,巴戟肉9克,阳起石15克,蛇床子9克。7剂。
二诊:自觉症情有好转,已有兴奋感,苔脉如前。前方去阳起石,加仙灵脾12克。14
剂。
三诊:症情好转,已能正常交合,舌稍偏红。原方继续巩固治疗,去知母。7剂。
按:肾藏精,生髓,主生殖,而能作强,故用巴戟肉、蛇床子、覆盆子等以益肾强
阳。胃为水谷之海,阳明主润宗筋而能束骨,利机关,故有痿证独取阳明,用阳明经药
葛根及山药等以养脾胃。但肝主筋,其脉络阴器,肝得血养,筋自得伸,故用熟地、伸
筋草等养肝舒筋。本例据证处方,以三脏并调而得效较速。后来诉其妻怀孕。
用药规律
选择处方完整,总有效率80%以上,治疗人数在25人以上的方剂16首,内含药物64味,
经统计,各药使用频度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5~8
仙灵脾、当归、甘草、菟丝子、枸杞
子、熟地、柴胡。
3~4 蜈蚣、白芍、龟版、鹿茸、苁蓉。
101~299
2~3
阳起石、山萸肉、茯苓、人参、蛇床
子、川芎、山药、白术、鳖甲、锁阳、
黄狗肾、蛇床子、首乌。
1
天花粉、党参、冬虫夏草、韭菜子、杜
仲、续断、补骨脂、首乌、黄芪、水貂
鞭、羊鞭、大海米、蛤蚧、芡实、丹
皮、薄荷、黄柏。
1~100 1
枳实、干地龙、天冬、牡蛎、丹皮、麻
黄、干姜、苍术、丹参、路路通、牛
膝、白茅根、苡仁、龙胆草、细辛、车
前子、覆盆子。
从上表中可见,补肾药应用最广,疏肝与活血化瘀药亦不少。除了因为继承了古人经
验之外,更重要的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了其相应的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神经中
枢与外周神经均能影响阳痿的阴茎血流动力学变化,一些补肾壮阳中药对中枢神经具有
双相调节作用,能直接与间接影响性功能,性激素可以使性中枢维持一定的反应力,在
适当刺激下出现性反应。补肾壮阳药大多具有性激素或促性腺紊样作用,还能使睾丸、
前列腺、提肛肌增重,此外,活血药物能增加阴茎动脉供血,有利于阴茎勃起。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曲骨、次髎、阴廉、大敦。配穴:中极、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
足三里、复溜、会阴、阳痿。
阳痿穴位置:脐与曲骨连线分成三段共3穴,中穴旁开1寸共2穴。
操作:主穴均取,如果疗效不显著,可酌加或单用配穴1~3个。曲骨、中极、关元、
会阴,进针后以针感向尿道口放射为度。余穴要求局部废胀。得气好的,用平补平泻手
法,运针1分钟,留针5分钟,得气差的,用飞手法,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大敦用艾
条灸5分钟,用雀啄灸法,隔2~3天针1次,10次一疗程。休息5~7日,再进行第二疗
程。治疗期间禁同房。
疗效:共治疗1351例,基本治愈962例9占71.2%,改善317例,占23.5%,无效72例,占
5.3%,总有效率为94.7%。
②艾灸
取穴:关元。
操作:用陈艾做成中等艾炷,直接无疤痕灸关元穴,每次100~200壮,每周1次,3次一
疗程后停1周。
疗效:共治12例,基本治愈7例,改善5例。
③耳穴压丸
取穴:肾、皮质下、外生殖器。
操作:用王不留行子按于耳穴用0.7×0.7cm2胶布固定,每日按压3次,每次5分钟,每
周更换2次,5周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3例,基本治愈7例,改善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3%。
④穴位埋针
取穴:三阴交。
操作:酒精消毒穴位,先指压会阴5分钟,尽力吸气收肛,注意力集中龟头。针从三阴
交向上刺入,旋转揉动,使患者得到针感,左右二穴均埋,术后胶布固定,埋针3天,休
息3天。
疗效:共治疗31例,基本治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3%。
(2)推拿
操作:①病人仰卧露腹,医者双手屈曲,以四指第二节与拇指成一平面,沿腹壁由剑
突向耻骨推动,每次100下;再用手掌由两胁部向脐部推动5O次。②医者双手食指、拇
指、中指揉搓阴囊根部100下,像揉搓泥球一样揉睾丸100下。弹击睾丸3~5次,病人立
即感到通电感扩散全身,疗程半年,亦可早晚自已作2次。
疗效:共治疗10例,改善10例,50岁以上者亦有改善。
(3)药酒疗法
①狗肾酒
组成:狗肾1只,枸杞子30克,蛇床子20克,蜈蚣3条。
用法:白酒1千克浸上药1周,每次温饮1杯,每日饮1次,连饮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8例,基本治愈12例,改善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
②山仙酒
组成:鲜熟山稔子5O0克,仙茅、枸杞子各25克,狗鞭1克,淫羊藿、巴戟天、熟地
黄、杜仲各50克,白酒2500毫升,浸酒密封半月。
用法:每日早晚及睡前空腹服25毫升。连服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例,基本治愈8例,改善2例。
(4)食疗
①子鸡乌龟汤
组成:子鸡(未下蛋)1000克1只,去毛及内脏,乌龟1只500克去甲,白胡椒9克,红糖
500克,装人鸡腔,置砂罐中,加白酒1000毫升,加盖加泥封固,文火煨至内烂为度。
用法:食汤和肉,2~3天吃完。
②水蛭雄鸡汤
组成:水蛭30克,雄鸡1只(去肠杂)同煮。
用法:喝汤吃鸡肉,隔3天1剂。
雷诺病
概 述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
性疾病。以阵发性四肢肢端间歇性苍白、紫红和潮红为主要临床特征,以手指指端多
见,且呈对称性。好发于20~30岁之间的女性,且于寒冷季节或情绪激动、紧张或过度
疲劳后发作频繁,病情加重。对于引起本病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
泌功能、中枢神经功能失调、遗传因素等有关,现代西医学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中无此专有病名,一般归属于“四肢逆冷”、“血痹”等范畴。在一些经典中
医书籍中可见到与本病相类似的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
凝于肤者为痹。”首次提到外风、血瘀为本病之病因病机。嗣后《伤寒论》提到:“手
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开治疗本病之先河。《诸病源候论》进而指
出:“经脉所引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对病
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中医认识本病打下了基础。
现代中医最早报道治疗雷诺病的临床文章,发表于1963年,运用温阳祛寒法治疗2例获
愈。70年代国内外的针灸医生将针灸疗法亦用于本病的治疗。但直至70年代末,仍以个
案为主。近10余年来本病的中医药治疗逐渐引起重视。现代医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
的基础上,对本病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如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其诱发因素多为寒冷刺
激,其根源皆因素体阳气虚弱,所累及脏腑主要为心、肝、脾、肾四脏。针对临床表现
的不同症状,辨证分型正逐步趋向一致。治疗法则也从温经散寒法扩充为益气活血、养
血通脉、活血化瘀、温通肾阳等诸法。临床方药除沿用经方外,尚有医家集多年之临床
心得,自拟专方治疗,经临床验证,确实行之有效。此外运用针灸、外治等独特疗法治
疗本病,也显示出其较好的临床效果。
与此同时,治疗机理的研究亦已起步,通过对本病运用中医辨证并结合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检查,发现安静状态时心指数、指血管容积波幅、皮肤电位均低于正常,而辨证
分析为寒凝血滞者,则有气虚证候,提示对本证的辨证施治中应重视补气。本病患者甲
皱微循环观察也显示毛细血管显著减少,异常管袢数增多,血流速度变慢,有的血流瘀
滞,甚至凝集不流,证实了血瘀证候的客观性。
病因病机
古今资料表明,本病病因主要与外界气候寒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
机主要如下:
气虚血涩 先天禀赋不足,以致脏腑气血生化功能虚衰,气虚难以运血,致血脉流行不
畅,络道阻滞,指(趾)肌肤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麻木,皮色变苍白,指(趾)端发凉。
脾肾阳虚 素体阳虚,或久病耗气伤阳,或寒邪久踞,或泄泻日久,以致脾肾阳虚,脾
阳虚则水谷精微化生无力,难以充养肾阳。
肾阳衰则不能上腾温煦脾阳,而致四肢清冷,指(趾)皮色白如蜡状,形寒,每遇外
界寒冷而使症状加剧。
气滞血瘀 情绪激动或恼怒恚愤、精神紧张等,使气机逆乱,肝气郁滞,疏泄失司,血
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四肢,或长期吸姻,岁 或感受外邪,致肢端络脉含氧量降低,寒
凝络脉,阳气无力推动血液,气血凝滞,不能温养四末,而成本病。
邪久化热 病情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以至病久侵人络脉,壅踞阻滞,久蕴郁而化
热,或过食辛辣炙赙,嗜烟酒,或房劳过度,复遇外邪,以致邪热搏结阻隔经脉,气血
瘀塞致肢端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辨证分型
对雷诺病的辨证分型,综合各家临床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型:
1.阳虚寒凝 患指(趾)肿痛,肤色白如蜡状,继则青紫、潮红,握摄不力,形寒肢
冷,或有麻木肿胀感。精神萎靡,面色咣白,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苔薄白,
脉来沉细。
2.气虚血涩 患指(趾)肤色苍白,麻木,肢端逆冷时间较长,继而转为青紫,遇温则
肢端皮色恢复正常。同时伴关节肿胀,活动欠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肌肉瘦削,面
色无华。舌质淡嫩,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
3.气滞血瘀 肢端较长时间出现青紫或紫红,皮肤发凉,麻木疼痛,症状随情志变化可
反复出现,指(趾)端肌肤可见瘀点,或见指甲畸型,常伴胸胁胀痛,精神抑郁等症。
舌质暗紫或有紫斑,脉来细涩或沉细。
此外,尚有患肢郁久化热,而现指(趾)端灼痛,肤色紫黑,局部伴有浅在溃疡或坏
疽,人夜痛甚,舌质绛红,舌苔黄腻或黄糙,脉多弦滑数。有资料以此列为湿热蕴阻
型,鉴于目前临床病例较少,故不再另立一型,可供医者参考。
分型治疗
(1)阳虚寒凝
治法:温阳散寒,宣通血脉。
处方:当归20克,细辛3克,桂枝6克,白芍15克,甘草3克,熟地黄12克,鹿角片10
克,炙麻黄3克,川牛膝12克,炮姜4克,制附片12克。
加减:关节肿痛加防己、独活;肤色青紫加丹参、桃仁;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白
术、木香;腰膝酸冷加仙灵脾、补骨脂。
用法: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主加减共治35例,痊愈31例,好转4例,全部有效。
常用成方:桂枝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等。
(2)气虚血涩
治法:益气和血,温经通痹。
处方: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15克,生姜5片,大枣20克,地龙9克,延胡索12克,
白术15克,党参20克,赤芍12克,茯苓18克,甘草3克。
加减:肢端逆冷甚加附片、鹿角胶;夜寐不安加酸枣仁、远志;大便秘结加火麻仁、
郁李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59例,痊愈44例,好转15例,全部有效。
常用成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补血汤、补阳还五汤等。
(3)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9克,香附12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川芎6克,甘草3克,当归12克,桃
仁12克,牛膝12克,五灵脂9克,丹参20克。
加减:关节肿痛加威灵仙、防己;瘀血严重加水蛭、刘寄奴等;胸胁胀痛加川楝子、
延胡索。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5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丹参饮、身痛逐瘀汤等。
专方治疗
(1)活络祛寒汤
组成:黄芪15克,当归10克,丹参12克,桂枝9克,白芍15克,乳香、没药各6克,生姜 3片。
加减:寒甚者加吴茱萸、细辛;瘀重加红花、王不留行;血热加生地、丹皮;气滞加
香附、乌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例,痊愈10例,好转2例。
(2)解痉止痛散
组成:内服药:蜈蚣、全蝎、地鳖虫、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克,洋金花90克,干
姜、附子各200克。外用药: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克,透骨草、肉桂、红花、苏
木、桃仁各50克。
用法:内服药共研细末,每日吞服2次,每次5克。外用药每日先熏后洗,直至水温凉
为止,历时约20分钟。
疗效:9例患者服上方54~121天后,6例症状消失,追访2年未发;3例症状明显减轻,
追访2年虽有发作,但次数减少。
(3)虎参胶丸
组成:壁虎、丹参各50各。
用法:将以上两昧药焙干,研极细末拌匀,装胶丸内,1日10丸,分3次口服。
疗效:共治疗14例,痊愈11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5.7%。
老中医经验
张景岢医案
张×,女,34岁,已婚。反复发作,手脚趾(指)麻木,疼痛、紫肿、苍白历时8年,
加重2年。于1986年6月14日就诊。自述病始于1978年某日,乘坐其爱人所骑自行车后架
上突感手脚麻木发胀,返家后,手脚苍白、麻木、渐转为紫红,针刺样肿痛,即用热水
温- 洗,次日症退。自此,每年冬季即发此症,夏季好转。近2年来症状有所加重;且
无论冬夏,每遇劳累或情绪不好,均可诱发上述症状。曾在某医院确诊为“雷诺氏
症”,因西药无显效而转中医治疗。
诊断:刻下患者头昏,自汗,心烦,表情淡漠,颜面发青,不思饮食,手脚紫肿冰
冷,扪之疼痛,僵直不能曲,伴麻木,疼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脾肾阳不足,气
血虚寒凝滞经脉。治法:温阳益脾肾,温经逐寒,佐以活血化瘀通经络。
处方:补中益气丸4丸,良姜、干姜、荜拨、砂仁、附片各12克,天麻10克,片姜黄、
郁金各15克9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症状好转,手脚仍觉麻木、紫绀,胃不适,纳欠佳。上方加重附子12克,天麻
10克,续服。
三诊后肤色正常,手脚活动自如,行走轻快,无麻木感,精神正常,饮食良好。为巩
固疗效,续服原方5剂向愈。
按:雷诺氏症,乃肢端动脉痉挛症,病因尚未明确,每于肢体暴露于冷空气中或因情
绪激动时诱发或加重。本病例乃因脾肾阳虚,血应寒凝,以致气血痹阻,运行不利,四
肢失于温养而致。故方用当归、白芍、姜黄、郁金等养血活血化瘀;升麻、柴胡、天麻
等升阳熄风;黄芪、党参、附片、良姜、砂仁等温阳补肾益气,健脾温经,散寒通络,
脾肾阳气充则全身之阳气旺,方能通达四末,血濡寒散,诸症皆消。
用药规律
经对中医治疗雷诺病的临床资料24篇(包括个案治验)进行归纳整理,总共使用中药
达70余味,其应用频率如下表所示:
应用频率(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0 >20 当归、桂枝、甘草。
100~149 10~19
黄芪、白芍、赤芍、川芎、附
片、红花、丹参。
<50 10~19 桃仁、细辛。
50~130 5~9 鸡血藤、生姜、干姜、党参。
20~49 5~9 熟地、大枣。
>3 2~4
茯苓、白术、制乳没、通草、炮
姜、牛膝、姜黄、双钩藤、王不
留行、秦艽、羌活、地龙、苍
术、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炙
麻黄、木通。
通过统计可知,中医治疗雷诺病的中药相对较为集中,基本符合以温阳散寒,补气益
血,活血化瘀之法则,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当归、桂枝和甘草。此三味药均为温
经散寒主方“当归四逆汤”中之主药。当归辛温,专主血分之病,有“血中圣药”之
誉,集补血、活血于一身,补中有动,行中有守。自汉代张仲景首创当归四逆汤以来,
一直为治四肢厥冷之主药。且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多种维生素及挥发油,有促进
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桂枝甘温,走经络,行血分,为温经通脉,调
和营卫之主药,寒郁于脉络,非桂枝而不能通,故亦为治疗本病之主药。其次为补气升
阳之黄芪,散寒通阳之附片,活血化瘀之丹参、红花等药在临床上亦多运用,此与雷诺
病以“虚、寒、瘀”为主的病理机制颇为合拍。在药物使用的剂量上,不少医者见智见
仁,各有所长,有提出黄芪的用量须在60克以上,方能显示出疗效,亦有医者重用当归
达60克而取得满意之效果。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a.缺盆;b.照海、三阴交。配穴:a.手三里、内关、小海、十宣;b环跳、
秩边、阳陵泉、足十宣。
操作:主穴必取,配穴酌加。第1组之主穴及配穴用于上肢病变,其中拇、食指病重加
手三里,中指重加内关,无名指、小指重加小海。第2组之主穴及配穴用于下肢病变。缺
盆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作小幅度雀啄法提插,不留针,此穴要注意进针方向及深
度,以免引起气胸。手足十宣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复提插探寻,使针
感放射至手指或足趾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疗效:共治疗31例,痊愈21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
②温针灸
取穴:主穴:极泉、臂中、阳池、三阴交。配穴:兼郁症配合谷、太冲,体虚配关
元、足三里。
操作:a.温针:阳池穴针刺得气留针之际,切艾条寸许,置针柄上,点燃温针,足三里
亦如此,余穴施常规针法。b.艾灸:令患者每晚配合自行使用艾灸阳池、足三里,每穴
3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治疗6次,4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3例,痊愈23例,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
(2)单方验方
红艾方
组成:红花、川椒、艾叶。
用法:上三药加水煎,趁热熏洗,浸浴患部,每日2~3次,每次30~40分钟。
其他措施
平时肢体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寒冷季节尤须保护局部,使之免受寒冷刺激。禁止吸
烟,避免创伤及使用各种强烈收缩血管的药物。保持情绪开朗,消除精神紧张及激动。
外用药:局部指(趾)端可用2%硝酸甘油软膏涂擦,每日数次,每次20分钟。若发生
感染、溃疡,可用3%硼酸溶液浸洗局部,每日3~4次。
手术治疗:经多种方药积极治疗无效,病情继续进展,且有指端营养性改变的患者,
可考虑作切除术。
尿石病
概 述
尿石病是泌尿道结石病的总称,本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病,以粤、桂、滇、黔、
川、湘、赣等省发病率为高,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高发区。世界上,英国、荷兰、泰国、
印度也都是尿石病高发地区。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男性为多,近数十年
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尤以上尿路结石明显增多。1976年曾有人统计尿石病患者2424
例,上尿路结石占34%。现代西医学除手术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淋”的病名,《金匮要略》对淋之症
状、病机曾作初步描述。在《中藏经》中所述的“砂淋”症状:“腹脐中隐痛,小便
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和尿石病的症状相一致。隋代《诸病源
候论》中已明确指出,石淋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并认为其病机为“肾虚为热所乘”。景
岳也明言:“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丹溪进→步补充了肾虚之病机,其
云:“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尤在泾则提出了“膏砂石淋,必须开郁行
气,破血滋阴方可”的治则。自唐代以降,已出现专治石淋的方药,迄今,这些理论与
方药对当今尿石病的辨证论治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尿石病的报道,始见于1960年,以金钱草作为主药。70年代以
来,应用中药或中西药合用的治疗方法,不仅使大量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使较大结石
的排石率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可有效控制因结石嵌顿引起的肾积水症,进一步提高了中
医药的信誉。近年临床资料不断增多,仅1987年一年,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医药为主治
疗“石淋”、“尿路结石”的临床资料,公开发表的有56篇之多。1985年后几乎每年均
见有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综述”文献,累计中医药治疗尿石病已有万余例。从临床实践
中,不仅逐步掌握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化(溶化结石)、引(引石下行)、利(增加尿
量)、排(排出结石)的规律性,并开展了实验研究,探讨其治疗机制。在临床上也深
入到溶石、防石的治疗措施研究。今后社 不仅可有效地治疗已病患者,而且必将有效地
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病因病机
尿结石的形成有“结石几乎是浓缩尿液的缩影”之说。从中医而论,其病因有外邪人
侵、七情内伤、禀赋不足等因素,其病理则主要有下焦湿热、肾气虚怯、气结血瘀三方
面的因素。
下焦湿热 湿热之邪,既可由外界之湿热入侵下焦所致,也可由七情郁结化火所致,或
因膀胱水府积湿蓄热而致蕴结不化。下焦湿热之蕴结,不仅阻碍了肾脏之气化,使肾之
开阖失司,且可使尿液熬炼浓缩,从而形成砂石。所以下焦湿热虽可内生,但对本病而
言,尚是致病的外在因素。
肾气虚怯 肾为水脏,主水之开阖,膀胱为州都之官,储藏尿液,仗肾之气化而排放。
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虚寒内生,寒则凝固,水性属寒,寒凝停滞,水湿内聚,且因肾
气不足,尿中败浊也不能随之排泄,寒水与尿中杂质相合,而致形成结石,故肾虚是本
病形成的内在因素。
气结血瘀 气结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既可以是结石的成因,也可以是结石形成后
的病理变化。凡腰肾损伤,嗜服丹药,或含有多量草酸盐、钙、镁等元素的饮用水,以
及情志抑郁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滞血瘀。郁久化热,热移下焦,使尿液受其煎熬,日久
结为砂石。结石形成之后,盘踞于肾、膀胱、尿窍等处,致使尿路疏泄不畅,膀胱气化
不利,进一步加重气滞,水道壅塞难行。结石既可增大,又可诱发嵌顿,由气滞而致血
瘀,病位主在肾与膀胱,晚期则可影响心脾,甚则波及全身。
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倾向于分以下三型:
1.气结型 腰痛,腰腹胀痛或隐痛,舌质正常,脉弦或弦紧,或腰腹绞痛,牵引少腹,
伴有血尿,小便滴沥不畅,舌质暗红有瘀斑,亦可无明显症状。
2.湿热型 在气结型的主要症状基础上,尚有身热不扬,少腹胀满,疼痛,尿频、尿
急、尿痛、尿浊,或伴血尿、脓尿,或排出砂石,脉滑数或弦数,苔白腻或黄腻,血白
细胞增多。
3.肾虚型 腰痛,两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喜热,乏力神疲,面色咣白。舌质胖润,
舌边齿痕,脉沉迟,或检查有中度肾积水或肾功能有改变。
疗效标准
本病之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结石是否排出、排尽,或以其结石位置的下移情况予以判
断,分以下三级:
痊愈:经治疗后,结石排出,症状消失,x线复查尿路原有阳性结石阴影消失,或治疗
中虽未见结石排出,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复查工次以上均未发现结石阴影。
有效:治疗后,有结石排出,但未排尽,或x线复查结石阴影己有明显下移者。
无效:治疗后,未见结石排出,x线等复查,结石位置无明显改变,或下移不足3厘米。
分型治疗
(1)气结型
治法:行气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金钱草50克,海金沙15克,车前子24克,木通1O克,滑石15克,川楝子15克,
乌药12克,芍药15克,牛膝15克,鸡内金12克,甘草5克。
加减:发热加龙胆草;血尿加生地;腹痛加川楝子。
疗效:以本方治疗气结型383例,与其他各型综合治疗共649煮例,结果排出结石354
例,占54.5%,结石下移141例,占21.7%,总有效率为76.3%。
常用成方:四逆散、木香顺气散合失笑散、海金沙散等。
(2)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处方:金钱草30~60克,石苇30克,车前子24克,木通10克,滑石10克,瞿麦15克,蔫
蓄20克,鸡内金10~15克,牛膝20克,枳实12克,黄柏10克,琥珀6克,甘草梢10克。
加减:热象偏重加栀子、大黄;湿象偏重加茯苓、泽泻;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血
尿加大小蓟、白茅根;腹胀加香附、冬葵子;舌有瘀斑加蒲黄、五灵脂;气虚加淮山
药、肉苁蓉。
常用成方:八正散、石苇散、导赤散等。
疗效:以本方加减治疗尿结石250例,痊愈158例,有效44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为
80.8%。
(3)肾虚型
治法:益气活血,温肾利水。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桂枝10克,金钱草30克,车前子12克,泽泻15克,牛膝20
克,石苇20克,滑石15克,乌药10克,桑寄生15克,益母草3O克,甘草梢12克。
加减:肾阳虚加附子、仙灵脾;肾阴虚加生地、黄精;兼湿热之象加黄柏、苡仁;血
尿加服三七粉;结石位置偏高重用黄芪、牛膝,加丹参;结石偏大加三棱、莪术;结石
位置偏低加木通、冬葵子;兼脾虚气滞加陈皮、木香;心气不足加枣仁、五味子。
常用成方:右归饮、桂附地黄丸。
疗效:用上方加减治疗尿石病330例,痊愈204例,有效52例,无效74例,总有效率为 77.6%。
专方治疗
(1)化瘀排名汤
组成:三棱、莪术、赤芍、川牛膝各10~15克,桃仁、枳壳、厚朴各6~12克。
加减:腹痛加川楝子;血尿加生地;白细胞增高加龙胆草。
用法:每剂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并重复煎1次。早晨6时起床后首先饮水500毫
升,半小时后将二次所煎中药合一温服,服双氢克尿塞50毫升、1O%氯化钾10毫克,并
肌注654~210毫升。
疗效:治疗309例,排石率68.9%,总有效率为85.8%。
(2)金龙排石汤
组成:鸡内金6~9克,金钱草30克,火稍3~4克(冲服),硼砂3~4克(冲服),皮硝
4~6克(冲服),白芍10~30克,怀牛膝9~12克,广地龙9~12克,茯苓9~18克,泽泻9
~12克,车前子10~18克,滑石10~24克,甘草梢9克。
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枸杞子、核桃仁;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萸肉;血虚者加当
归、熟地;气虚者加潞党参、黄芪;腰痛者加川断、杜仲、寄生;有感染者加金银花、
蒲公英;有胃病者加乌贼骨、牡蛎。
用法:上药加水5O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复煎1次,2次混合,早晚分服。绞痛发作
时一日可连服2剂。
疗效:共治疗503例,肾结石154例中,排出结石86例,排石率55,8%;输尿管结石349
例中,排出结石279例,排石率79.9%;尿道结石1例,结石排出。
(3)复方排石冲剂
组成:金钱草、海金沙、硝石、虎杖、生蒲黄、川牛膝、茯苓、白芍等。制成复方排
石冲剂。
用法:成人每日3次,每次1包(28克),连服30天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315例,治愈164例,有效124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91.43%。
(4)五石汤
组成:浮海石15克,穿破石30克,滑石15克,石苇30克,硝石片2片(含1.5克)。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血虚加当归、熟地;肾阴虚加女贞子、旱
莲草;湿热盛加地丁、蒲公英、白头翁;肾绞痛加三七、七叶莲、延胡索、川楝子;瘀
阻加皂角刺、桃仁、丹参、穿山甲、牛膝;气滞加乌药、木香、枳壳、芒果核。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一疗程,以三疗程统计疗效。
疗效:共治疗262例,痊愈138例,有效29例,无效95例,总有效率为63.7%。
(5)通淋益肾排名汤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沙30克,车前30克,石苇15克,王不留行子15克,补骨脂15克。
用法:每日1剂,浓煎成500毫升,每日服70毫升,分2~3次服。
加减:对久病腰酸,腰部隐痛,肾虚症状突出,肾盂积水显著的肾盂、输尿管结石患
者加用腰三冲剂(熟地9克,锁阳9克,川断9克,狗脊9克,当归9克,赤芍9克,补骨脂
12克)。每日1包,2次分服。
疗效:共治疗236例,痊愈147例,有效49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83.1%。
老中医经验
李杰医案
张××,男,34岁。1986年6月4日初诊。右侧腰腹痛已半年,经外院诊断为右侧输尿管
中段结石(0.8×1.0cm2)。今晨腰痛加剧,尿血不畅。舌质紫,脉沉数,右下腹深压
痛,尿检红细胞(+++)。症系结石日久,气机失畅,络脉瘀阻。治当行气活血,化
瘀通石法,方拟小蓟饮子合沉香散加减。
处方:滑石15克,五灵脂10克,川芎15克,赤芍30克,甘草5克,金钱草30克,冬葵子
30克,沉香4克,醋柴胡10克,炮山甲10克。
服用5剂后尿血止,原方继用10剂后,突然小腹胀痛,小溲涩痛,猛力溲出砂粒数枚,
腹痛乃止,摄片复查结石阴影消失。
按:本例尿石病诊断明确,因结石较大下移困难,易损脉络,故突发腰痛,尿血,显
为结石下排受阻。故主用沉香散行气化瘀,以利通淋排石,佐小蓟饮子止血,以顾其血
尿之情。标本兼顾,一举奏效。
用药规律
中医药治疗尿石病的临床报道较多,现以近年来以中医药治疗100例以上的14份资料,
共3213例的基本方用药统计,计65味,药味相对集中。其中在2篇临床资料以上使用累计
超过300例的,计26味,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1 8 牛膝。
1501~2000 4~7 金钱草、滑石、车前子。
1201~1500 3~6
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甘
草梢。
801~1200 2~4
赤芍、枳实、木通、泽泻、
茯苓、硝石、白芍。
300~800 2~4
三棱、莪术、桃仁、蒲黄、
川断、厚朴、乌药、瞿麦、
蔫蓄、黄芪、穿破石。
从上表可见,目前中医治疗尿石病主要以通淋利尿之药物为主,清化下焦湿热之药次
之。事实上,尿结石的排出与尿路动力学因素有关,通过中药对狗输尿管和尿流量影响
的实验研究,证实了牛膝、金钱草、海金沙、瞿麦等药,有显著增强输尿管蠕动波幅及
明显的利尿作用,有利于推动结石下移和促进结石排出,证实了本组药物的效果。但此
增加尿路动力的治疗机制,对初病、青壮年者较为适宜,对结石较大已有嵌顿,导致肾
盂积水者,则尚需补肾、活血、化石、溶石之药相助。在26味药中,益气活血的药所占
比重尚少。今后对难治性的尿石病的治疗,要进一步提高排石率,可能药物谱还会有所变动。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穴位注射法
取穴:主穴:肾俞、关元、阴陵泉。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腹结、曲骨。
操作:主穴必取,配穴据症酌加,进针后略加提插捻转,待得气感应明显后,每穴注
射10%葡萄糖2~8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05例,痊愈494例,有效94例,总有效率73%。
②电针
取穴:
肾结石:主穴:肾俞(阴极)、关元、阴陵泉(阳极);配穴:京门、膀胱俞、照
海、天枢。
输尿管结石:主穴,中上段:肾俞(阴极)、膀胱俞(阳极);下段:肾俞(阳
极)、水道(阴极)。配穴:中上段:气海、三焦俞;下段:次糁、中极。
膀胱尿道结石:主穴:关元、中极(阴极)、水道、三阴交(阳极)。
配穴:交信、腹结、内关。
操作:腹背部穴均取患侧,每次取主穴2穴,据症酌选配穴。常用穴以电针刺激,进针
得气后,作提插捻转,以提插为主,得气感传至患侧肾区或少腹部,然后接通G6805电
针仪,以断续或疏密波交替,输出电流强度按病人耐受力而定。备用穴以毫针刺,施提
插加捻转之中强刺激,尽量激发令气至病所,均留针40分钟,疼痛发作甚者可延长至1小
时,留针期间行针2~3次。
疗效:共治疗83例,总有效率为73%。
③耳穴压丸
取穴:腰、肾、输尿管、膀胱、尿道、三焦、交感、皮质下、肾上腺、耳迷根。
操作:左右交替选穴,隔日1次,将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
~4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6例,痊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5%。
④总攻疗法
总攻疗法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气结型和湿热型病人。
操作: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是:8:30饮水50O毫升,服
双氢克尿塞75毫克;8:45服中药1剂200毫升(方剂参照“分型治疗”方);9:00饮水
500毫升;9:30饮水500毫升,阿托品1毫克肌注,速尿10毫克肌注;9:35电针照海(阴
极)、三阴交(阳极),较强刺激,断续波,留针25分钟;10:00起床活动。每日1次,
5次为一疗程。
疗效:用本法或类似本法总攻排石治疗共899例,痊愈505例,好转188例,无效208例,
总有效率为77.1%。
(2)单方验方
①地锦草酒
组成:鲜地锦草100~200克,糯米酒250~300毫升。
用法:将地锦草捣烂,加人沸糯米酒焗10分钟以上,温热服,每日1~2次,7~10天为
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1例,排出结石16例,症状消失5例。
②三月泡煎剂
组成:三月泡鲜根120克(切碎),米酒120克,水适量。
用法:上药合煎4小时,每日1剂,口服。
疗效:共治疗65例,排出结石38例,结石下移3例,症状缓解24例。
③猫须草煎剂
组成:猫须草干品6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用2~3个月。
疗效:治疗35例,排石、溶石14例,总有效率为40%。
④鸭脚通冲剂
组成:鸭脚通60克。
用法:上药制成冲剂,每包重10克。每次服1包,每日2次。
疗效:治疗176例,排出结石130例,结石下移15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2.38%。
⑤酸水
组成:鲜刀豆、鲜扁豆、鲜蕊头、鲜豆角、鲜藕节、食盐各500克,冷开水500O毫升,
混合浸泡3~6个月,备用。
用法:取浸泡发酵酸水,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或顿服每次40毫升,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例,结果结石全部排出。
其他措施
饮水疗法:即让病人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1500毫升左右,使尿量聚然增多,对尿石进
行冲击。近年则采用磁化水,对含磷酸盐的结石有溶解作用。
针对性给药:针对结石成分给予某些西药,以碱化或酸化尿液,达到溶石或抑制结石
形成。如草酸钙结石用美兰加维生素C;胱氨酸结石用左旋青霉胺;尿酸结石用枸橼酸
钠或碳酸氢钠。
超声波碎石:用超声波以每秒数千次的频率冲击结石,使之成为碎片而排出。
手术取石:可根据结石所在位置,分别采用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经膀胱镜取石,或
通过输尿管插管诱导排石等手术方法。
- 骨质增生症 -
概 述
骨质增生症是以骨质病理性增生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韧带活动障碍,伴发疼痛为主
要症状的疾病。可发生在颈椎、腰椎、关节及跟骨等处,包括肥大性脊柱炎、肥大性骨
关节病及跟骨骨刺等。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及从事承重、久站、久坐的工作人
员,以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脊椎的病变多见。骨质增生的病因迄今未明,多归属于老
年性退行性病变的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假说甚多,如机械说、机能说、血管障碍、新
陈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等。基本认识是在内因基础上,由外因的诱发而导致发病。目
前西医采用非激素类消炎止痛药物、理疗及手术治疗,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迄今
尚无特殊有效疗法。
在中医中无骨质增生的病名,从其病理而论可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在《黄帝内
经》中已有“骨痹”的病名,指出其临床以“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为主症,病机则
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及“寒气至”的内因及诱因,嗣后在《中藏经》、《景岳全
书》、《医碥》中都有相,毕关的病因病机论述。
现代中医治疗,以往均未以“骨质增生”立题,于1961年有关于治疗颈项强痛的报
道,实际上包含了颈椎肥大症。直至1973年才有“骨质增生”的专题报道:随着社会步
入老龄化,中老年人之骨质增生已逐年增多,由此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也相继增
多,并有相关的综述文献。临床上不仅探讨了对骨质增生症的分型辨治,
近年来,在初步肯定肾虚是本病内在病机的前题下,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如肾虚型
骨质增生病人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等。研究发现,此类病人头发中锌、钙含量减少,
而骨骼中钙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并研制了骨刺
丸、抗骨质增生丸、软骨丹等成药,进行了多病例的临床验证,有效率达86%~97%。
除药物外,还开展了多种其他疗法。如采用中药离子渗透疗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及
针灸疗法等,显示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病因病机
从中医而论,本病之内因常责之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外因则主要为风寒
湿邪之侵淫,及外伤劳损,兹分述如下:
肝肾阴虚 肝主筋,肾主骨,骨之强壮,筋之轻灵,均有赖肝血肾精的濡润,故肝肾充
盈,则筋骨强劲,关节滑利,运动灵活。待步人中年之后,肝血肾精渐亏,致使筋骨失
养,外邪诱因乘虚而入,致使酿疾。诚如《中藏经》曰:“骨痹者,精气日衰,邪气妄
入。”
肝肾阳虚 筋骨固然依赖肝血肾精之滋荞,但筋骨之功能活动则有赖于肝气之舒展及肾
阳之健壮。肝肾阳虚则筋骨失去其日常功能,转枢已欠灵活,且阳虚卫外不固,更易受
风寒湿等外邪之侵蚀,以致寒湿凝滞,骨质变形增生,进一步影响其筋骨之畅利,诸症
丛起。
气涝血瘀 骨质增生则以虚证居多,但气滞血瘀却是其内蕴之实质病理,因骨质增生在
病理上是持续存在,其临床症状的引发,多因增生物引起周围软组织炎症、肿胀、纤维
化或疤痕化,并有局部肌肉痉挛,致使该处血运障碍,瘀血阻络,出现并加重其症状。
而某些由于闪扭外伤为诱因者,更是局部气滞血瘀,经络损伤,血行不畅之因素所导
致。
寒湿痹阻 风寒湿邪之入侵,常是诱发本病的外在因素,这是在肾虚的基础上,邪气乘
虚而人。本病多见于劳伤或久站、久坐者,皆由于久站伤肉、久坐伤骨、久劳伤肾之
故,外邪侵淫而致伤骨。在一些治疗用药中采用酒炒、热敷的方法就是在于祛风散寒渗
湿以缓解症状。
辨证分型
骨质增生虽然病理改变基本相同,但随其对周围肌肉筋腱的影响及体质、病程的不
同,临床症候有异。对此,临床辨证分型有二型、四型、六型之分,甚至仅颈椎病就有
三类十三型区分之多。综合各家论述,结合病因病理,临床主要可划分为四型。
1.肝肾阴虚 形体偏瘦,骨关节病处疼痛,局部有灼热感,得热则痛增,得冷则痛减,
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畸形或强直,面色潮红,唇干口苦,二便短少,或伴头晕耳
鸣,腰酸膝软,烦躁不安,夜眠不实,舌红苔少或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本型多见于素
体阴虚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耗者。一般病程尚短,以青壮年偏多。
2.肝肾阳虚 形体偏丰或臃肿,骨关节作胀,有冷痛感,屈伸不利,喜按摩及温熨,遇
冷则痛剧,神疲肢冷,倦怠无力,面色咣白或虚浮,口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偏溏,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本型多见于老年人或平素禀赋不足、体弱多病者。病程较长,
平素有寒湿凝滞,易感风寒者。
3.气血瘀阻 骨关节局部久痛不止,疼如针刺,昼轻夜重,稍事活动后局部疼痛可有所
减轻,舌质偏暗有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本型多见于中老年、久病患
者。病程已久,反复不愈,或因闪扭外伤等所引发者。
4.寒湿痹痛 骨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平素恶风寒,易罹外邪,伴头
晕目眩,自汗神疲,肢体麻木,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弦或沉紧。本型多见于
骨质增生之急性发作时,常与阳虚型伴发,在寒湿痹痛缓解后,可见阳虚或阴虚型之征象。
疗效标准
本病之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对骨质增生的病理变化,目前尚未能予
以消除,故临床一般多分为四级。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x线复查骨质增生未有增长,1年后随访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局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可恢复原来工作。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劳累或受寒后可出现症状,但较前有所减轻,可参与较轻的工作。
无效:用药治疗2~3个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关节活动障碍无变化,甚则加重。
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处方:生熟地黄各20克,山萸肉8克,淮山药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
知母10克,黄柏8克,白芍12克,威灵仙12克,制马钱子末0.3克(冲服)。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活动不便者加木瓜、桑枝、牛膝、秦艽;
兼虚热者加青蒿、鳖甲;兼湿热者加土茯苓、海桐皮;颈椎病者加葛根;胸椎病者加姜
黄;腰椎病者加杜仲;足跟痛者加牛膝(下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八味丸、一贯煎、滋阴逐痹汤。
(2)肝肾阳虚
治法:温补肝肾,祛寒除湿。
处方:熟附块12克,桂枝8克,党参12克,黄芪20克,淮山药10克,骨碎补15克,狗脊
10克,淫羊藿10克,川草乌各8克,鹿角片12克,制马钱子末0.3克(冲服)。
加减:兼风湿活动加五加皮、羌活、独活、寻骨风;兼阴虚加沙参、五味子;肢冷怯
寒、脉迟加细辛、麻黄;骨节酸痛加秦艽、威灵仙;兼血瘀证加川芎、丹参;兼气血亏
虚加鸡血藤、当归。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右归丸、温阳蠲痹汤。
(3)气血瘀阻
治法:理气止痛,活血祛痹。
处方: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8克,秦艽8克,桂枝8克,茯苓12克,丹
皮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五灵脂15克,地龙6克,鸡血藤12克。
加减:局部刺痛明显加地鳖虫、穿山甲;腰以上痛加姜黄;腰以下痛加茜草;痛剧不
止加乳香、没药、川草乌;兼阳虚加炙芪、党参;兼阴虚加枸杞、自芍;兼脉络痹阻加
路路通、威灵仙;关节不利加木瓜、桑枝。
常用成方: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4)寒湿痹痛.
治法:祛风散寒,渗湿蠲痹。
处方: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风8克,细辛4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
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党参10克,桂枝8克,茯苓12克。
加减:关节活动不利者加鹿衔草、宣木瓜;疼痛明显者加川草乌、制乳没;夹有痰湿
者加胆南星、萆薢;久痹不愈者加蜈蚣、乌梢蛇。
常用成方:独活寄生汤、桂枝汤加味。
疗效:按中医辨证论治予以分型治疗的患者共有386例,临床治愈309例,显效27例,有
效2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
专方治疗
(1)灵仙五物汤(散)
组成:灵仙3O克,苦参10克,山甲10克,香附10克,透骨草10克。
用法:①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药渣加水1500毫升,煎至800毫升,局部熏洗热敷
浸泡;③将上药共研细末,过60目筛,1次10~20克,每日2次;冲服;④外用,将药粉
适量用白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局部,连续10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368例,痊愈128例,显效121例,有效112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8.1%。
(2)软骨丹
组成:熟地40克,鹿角胶40克,龟版40克,当归3o克,川芎30克,红花30克,麻黄30
克,桂枝30克,防风30克,炙马钱子10克,蜈蚣10克,地鳖虫10克,炙川乌5克,炙草乌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75例,痊愈355例,显效103例,有效9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6%。
(3)骨剃丸
组成:熟地、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各60克,三七、净乳香、没药、川芎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早晚各服1丸。
疗效:治疗317例,显效21例,有效259例,无效8例,疗效不明29例,总有效率为88.3%。
(4)骨仙膏(外用)
组成:制川乌、草乌各250克,制乳香、没药各100克,全蝎60克,蜈蚣60条,蟅虫120
克,威灵仙180克,水蛭60克,细辛50克等。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用生姜汁拌成稠糊状,并置锅内蒸15分钟,取出稍等片刻敷
贴于穴位上,以胶布固定,再红外线照射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79例,显效101例,有效720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为93.4%。
(5)药枕(外用)
组成:白附子、细辛、川芎、白芷、菊花、薄荷、桑叶、艾叶、夏枯草、冰片、磁石等20多味。
用法:做成长40厘米、直径13厘米的长圆形颈椎保健枕,替代睡枕,把药枕置于颈项
下,于耳下肩上,头悬空距床面2~3厘米,头面后仰,形成头和躯干对抗牵拉,每日早
晚各1次,每次卧枕30分钟。
老中医经验
王之术医案
高××,男,47岁,科技人员i初诊日期:1976年12月8日。主诉:腰痛27年,严重时卧
床不起,病情反复,曾经按摩、针灸、西药等各种治疗,始终未愈。
检查:腰僵如板,活动全限,骶棘肌两旁相当于腰4、5椎处均有明显压痛点,右侧腰5
椎有放射性压痛点,直腿抬高右30°、左45°,拉西克氏征右(+)左(-),坶背伸力
等强,腰椎x线片:腰4、5椎体前后缘均有增生性改变,腰5椎右缘较著,生理曲线消失。
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证系肝肾亏虚,督脉拘急,治宜培补肝肾,益督荣筋。
处方:白芍30克,木瓜15克,鸡血藤15克,杜仲12克,威灵仙15克,怀牛膝12克,甘草12克。
共服20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王之术老医师以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全方具有补肝肾、柔筋脉、活血化
瘀、软坚、缓急止痛作用。其中主用白芍,据有关记载,白芍具有镇痛、驱瘀血、滋阴
补肾及软坚作用,是为主药,重用30克;且佐杜仲、牛膝滋补肝肾,以顾其本;鸡血藤
补血活血驱瘀;威灵仙舒筋活络,软化骨刺,诸药合参而奏效。
用药规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5~6
熟地、鸡血藤、当归、川
芎、丹参、威灵仙。
801~1000 2~6
马钱子、乳香、没药、白
芍、红花、草乌、骨碎补。
401~800 2~4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
羌活、川乌、蜈蚣、鹿角
胶、鹿衔草、木瓜、牛膝、
透骨草。
200~400 2~3
黄芪、桃仁、南星、独活、
狗脊、赤芍、干姜、蒲公
英、甘草。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
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
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
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
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
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
以中医药治疗骨质增生的报道日趋增多,兹将近年来以基本方为主加减出入治疗100例以
上的13篇报道,计2552例,共用药物67味,其中具有2篇以上采用的计34味,统计列表如
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5~6
熟地、鸡血藤、当归、川
芎、丹参、威灵仙。
801~1000 2~6
马钱子、乳香、没药、白
芍、红花、草乌、骨碎补。
401~800 2~4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
羌活、川乌、蜈蚣、鹿角
胶、鹿衔草、木瓜、牛膝、
透骨草。
200~400 2~3
黄芪、桃仁、南星、独活、
狗脊、赤芍、干姜、蒲公
英、甘草。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
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
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
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
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
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甲.颈椎病
取穴:主穴:夹脊、大椎。配穴:随证取穴:风邪入络型配风池、肩榭、曲池、外
关;寒湿阻络型配曲池、足三里、阴陵泉;气血瘀滞型配外关、肩榭、天泉、三阳络
穴;肝阳上亢型配太冲、侠溪、风池、印堂等穴。
操作:采用平补平泻得气手法,留针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61例,基本痊愈22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
乙.腰椎病
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穴、九宫穴。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养老、合谷;
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环跳、委中、昆仑;头晕重者,配风池。
九宫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
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夹乾、中、坤宫旁开0.5
~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
操作:主穴任选1个,华佗夹脊以取病变部为主,采取平补平泻得气手法操作。九宫穴
刺法,取俯卧或侧卧位,进针顺序为:先刺中宫,次针乾、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
~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刺斜向椎体,进针1.5~2
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加用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
~70℃,留针20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留针15分钟。均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177例,痊愈21例,显效102例,有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6%。
丙.跟骨病
取穴:后合谷、大陵。
后合谷位置:合谷后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约1.5寸左右,行针时同时活动患侧足跟,留针1小时。
疗效:共治疗167例,痊愈124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8.2%。
②穴住贴敷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颈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关;腰椎增生配志室、肾
俞;伴肢麻胀痛配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承筋;膝关肀增生配内外膝眼、鹤顶。
阿是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药膏制备: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当归、川芎、延胡、桂枝、生龙骨、牡
蛎、透骨草、豨签草、威灵仙、黄芪、鸡血藤、桃仁、红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
香、麻黄、细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
浸泡24小时,然后煎煮1小时滤渣澄汁;并再将药渣反复煎煮两次滤渣澄汁,将三次药汁
混合一起浓缩成稀糊状时加入血竭、硇砂搅匀,收人容器内封存备用。
药粉制备:麝香、皂角粉、藤黄各等份,碾成细粉过80目筛,制成粉剂后装人瓶内封
存备用。
用时,将1克药膏做成8个小“点”,每点为0.125克,压贴于,2.5×500厘米的胶布上,
间距1厘米即可,然后排成二“点”一对,10点一组,贴于无毒塑料薄膜上待用。用时根
据增生部位的需要,将药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个药膏“点”撒药粉10毫克,贴于
增生部位,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颈椎用14点,贴腰椎用20点,膝关节10点,跟骨4~6
点,7天换药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00例,痊愈398例,显效165例,有效72例,无效65例,总有效率为
91%。
(2)单方验方
治骨酊
组成:四方木皮500克,战骨500克,红花100克。
用法:以60%~70%乙醇3000毫升浸泡15天即可,去渣过滤备用。视病变大小,采用10
~20厘米见方的纱布3~4层,浸透治骨酊后平敷于患处,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以稍热
为佳,一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86例,痊愈397例,显效378例,有效273例,无效38例,总有效率为
96.5%。
(3)推拿
①牵引下手法 :
在采用电动对抗牵引下,行施下列手法:
压颤手法:在牵引2~3次后加用,患者俯卧,髋及胸垫高20厘米左有,术者以双手掌
根迭按压于压痛最明显棘突处,作有节律的弹性按压颤抖,5~10次为限,术中可闻
及“喀喀”复位声。
斜搬手法:患者侧卧呈弓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下时,下肢靠床面侧伸直,上侧下肢
呈屈髋屈膝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上时,两下肢伸屈状态则相反。术者立于患者对面,
右肘压于臀部,左手按住肩部,作对向推板运动,先作健侧卧位,再作患侧卧位,以听
到“喀嚓”声为好。
屈髋伸腿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以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膝部,一手托握小腿下1/3,先
使肢体呈屈髋屈膝90°位,用力压向腹部,2~3次后,回复至屈髋90°位,一手推住膝
部,一手将小腿逐渐伸直,然后回复。如此反复2~3次。先做健侧肢体,再做患侧肢
体。
理筋手法: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根作双侧骶棘肌压推手法,由上而下,从轻到重,
每侧3~5次。
拍击手法:术者用空手掌击拍患者腰骶部,由上而下,由轻到重,击拍2~3遍。
疗效:共治疗34例,痊愈24例,有效10例。
②推拿按摩法
松解法:取俯卧位,先以滚法、揉法施于患者背、腰及臀部和双艮 下肢,自上向下往
返10余次,再以推法自背部向下至骶部,进行3攒 ~5次。
弹拨法:在患者脊柱两侧,沿膀胱经用拇指作理筋弹拨法,在两侧胃俞、三焦俞、肾
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醪等穴位上加把 重力量弹拨,进行4~5次后,再点压
数次。
振颤法:以右手掌根置于患者腰部,左手掌压于右手背上,用力振颤,频率约200次/
分,速度要均匀,约2分钟。
挤压法:以左手掌根抵按住患者左骶髂关节,右手掌根抵按住腰部右上侧,相对用力
作推、挤压动作,再以同法施于另一侧,各5~7次后,以右手掌根抵按腰脊上部,左手
掌根抵按腰脊下部,作上推下挤动作10余次。
搬摇髋关节法:一手按压任腰部,一手托起一膝关节,作搬、摇、旋转动作,同法施
于对侧各10次,再以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托起双侧大腿,向上作搬、左右摇、旋转3~5
次,注意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斜搬法:取侧卧位,上腿屈膝,下腿伸直,以一手或肘后按住肩前,一肘抵住髂骨翼
后侧,同时将肩臂向后推,骨盆向前推,慢慢摇动数次后突然用力,可闻及腰部有弹响
声。同法施于另侧腰部。
牵拉法: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握住上面腿的踝关节,向后作牵拉3~4次,同法施于对
侧。
屈膝摇髋法:取仰卧位,左手按压住右肩部,右手扶托右膝部,向胸部作旋转摇动,
并按压。同法施于对侧后,左手仍按压有肩部,右手扶托双膝,作同样动作各5~6次。
再让患者屈双膝,两足平放于治疗台上,双手用力向下按压双膝,使其腰骶部腾空3~4
次。
抬腿法:一手按住一侧膝部,一手抬举同侧足跟,尽力向上抬,同法施于对侧后,以
一手按住两膝,一手抬举双足跟,尽量让双腿伸直,各4~5次。
提抖法:患者仰卧,术者双手抱住腰部,作提、抖运动5~7次;再以双手握住一踝部
作抖动,同法施于另侧后,双手握住两踝部,用力提抖,尽管使腰部抖动,各5~7次。
疗效:治疗39例,显效3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
(4)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①强骨舒筋液离子导入 :
药物:乌梢蛇10克,用白酒100毫升浸泡10天。乌梅、木瓜、威灵仙、透骨草、鹿衔草
各10克,丹参、皂角备30克,骨碎补、鸡血藤各15克,加水约750毫升,煎煮30分钟,滤
取药液约500毫升,兑入乌梢蛇酒密封备用。
用法:取纱布垫2块,以药液20毫升浸透后贴敷患处,将治疗机正负极板放在纱布垫
上,固定好,开机。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一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386例,显效37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②骨友灵离子导入
药物:骨友灵搽剂。
用法:将骨友灵5毫升倒人加热60℃湿布垫上,放于病灶局部或相应穴位,将铅板接电
源负极置布垫上,上压沙袋,另一湿布垫加热后放在距负极10~20厘米痛点扩散部位,
接正极,接通电源调节至病人觉温热麻刺为度,每次30分钟。
疗效:共治疗430例,痊愈156例,显效124例,有效13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6%。
(5)药酒疗法
骨增酒
组成:威灵仙、透骨草、杜仲、牛膝、穿山甲、丹参、白芥子各30克,白酒2000毫升
(50度以上)。腰骶椎增生加淫羊藿30克,颈椎增生加葛根30克,跟骨加木瓜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置瓷罐或玻璃瓶中,加人白酒密封半月饮用,每次15~20毫
升。每日3次,服25~30天,间隔3~5天。
疗效:共治疗100例,痊愈48例,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精液异常症
概 述
精液异常症,指精液中精子计数、活率、活力、形态以及精液液化时间异常。多由精
子的生成和成熟障碍、精子输出通道的梗阻、附属性腺的异常(女口前列腺炎以及前列
腺酶异常)所致,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西方从1675年起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人类精
子,但男性不育症的诊治则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开始受到重视。目前除了内科治疗以
外,近年来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本病,是诊疗技术的上大发展。此外还有人工授精与
其他繁多的疗法。尽管如此,本病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难题。
我国社会自古重视子嗣。《黄帝内经》指出:“丈夫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
和,故能有子。”阐明精液与生育的关系,精液与肾气、天癸的生理联系。汉代《金匮
要略》首次论述了男子不育与精气有关:“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隋
代《诸病源候论·虚劳无子候》进一步明确指出:“丈夫无子者,其精液如水,冷如冰
铁,皆为无子之候。”清楚地表明古人已认识到精液异常是男子不育的主要原因,其病
机为肾虚。唐代《千金要方》记载了治疗男子“精气衰少无子”的“七子散”方剂。该
方在同时代诸方书中屡有记载,足见医家们已接受了男子不育从精液论治的观点。宋代
以后,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发挥,但未超出补肾益精框框。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建立在精液测定基础之上。50年代末已有详细的个案报道,但直至
70年代,仍未作深人的临床观察。80年代则有了很大发展。从1980年到1989年共发表病
例数在10例以上的临床报告有80余篇,累计病例1万余例,总有效率在80%以上。其中仅
1989年就达6000余例,个别文章一次即报道千例以上,这表明中医对本病的疗效是肯定
的。近年来,在理论、治法和实验上都有一定突破。在理论上,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及
临床研究,一些学者提出瘀与痰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的新观点。在治法上,针对精液异常
的不同病因与分类,还发展了分型论治、专方治疗,以及外治、针灸、气功等多种疗
法。在实验方面,有人探讨了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与精子的相关性;也有人采用电子
显微镜观察精子膜在运用中药前后的变化;有人则观察精子乳酸脱氢同功酶活性与生育
及中药疗效的关系。这些都为研究本病增加了新手段。
尽管精液异常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课题,但实现传统的宏观辨证与本病的主要评价方法
——微观检查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难题,且迄今为止,疗效还不能说非常满意,所以
进一步深入观察,并采用更多手段作机理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病因病机
中医历来认为,精液异常与肾有关。《黄帝内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之精而藏
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以后,又发现与精道受阻亦有关。《证治要诀》云:“此是
精浊滞塞窍道。”综合古今医家所见,可归纳如下。命门火衰 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
失于调养,或房室过度,或久病正虚,引起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致精气清冷,精衰液
少。阴虚火旺 或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失节,蕴热化火,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或房室
过度,相火偏亢,或久病伤阴,以致阴津内耗,虚火炽盛,致精液异常。
湿热下注 久坐湿地,或饮食失节,七情所伤致湿热蕴结下注,阻塞精道,亦导致精液
异常。气滞血瘀 素体禀赋气虚血弱,致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或七情所伤,气滞血
瘀,致瘀阻精道,引起精液异常。
辨证分型
各地分型方法不一,出现较多的有以下四型:
1.命门火衰 腰膝废软,精神萎靡,动则气短,四肢不温,阴部湿冷,小便频数或淋漓
不尽,阳痿早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弱,可见于精子活动力和数量
下降、精液不液化。
2.阴虚火旺 腰膝酸软无力,耳鸣健忘,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遗精早
泄,可见于精子计数少。
3.湿热下泣 同房后睾丸及耻骨附近憋胀不适,口干口苦,喜凉饮,尿短赤,有灼热
感,阳强或阳痿梦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可见于精子计数少、死亡精子比例高、
精液不液化等。
4.瘀滞精窍 睾丸或腹股沟作痛,有时牵引少腹,甚至刺痛,有时肾囊坠胀,青筋暴露
盘曲。苔薄白,舌有瘀点,脉弦涩。可见于死精,精液不液化,血精。
此外,尚有气血虚弱、肝郁肾虚以及虚实夹杂的各种分型方法。随着观察的深入,新
的分型将不断产生。
分型治疗
(1)命门火衰
治法:温肾壮阳
处方:菟丝子12克,覆盆子12克,五味子6克,车前子9去,枸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
沙苑子12克,紫河车9克,黄精9克,首乌12克,桑螵蛸9克,当归12克,鹿角9克,肉苁
蓉12克,阳起石15克,仙灵脾12克,海狗肾9克,锁阳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生地、熟地、淮山药、山萸肉、桑椹子、肉苁蓉、当归、菟丝子、枸杞子、覆
盆子各20克,五味子、女贞子、巴戟天各12克,蒲公英、银花、连翘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
(3)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苍术15克,车前子、萆薢、黄柏各12克,滑石、蒲公英、金银花各20克,石菖
蒲、土茯苓各10克,甘草梢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萆薢分清饮。
(4)瘀滞精窍
治法:祛瘀化滞。
处方:黄芪、当归、菟丝子、枸杞子、丹参各15克,赤芍、红花、柴胡、香附、荔枝
核各10克,肉苁蓉、仙灵脾、川楝子、覆盆子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
疗效:按上述分型共治疗1418例,痊愈516例,基本痊愈438例,进步320例,无效144
例,总有效率为89.8%。其中比较多见的仍是肾虚二型,疗效也较为显著。
专方治疗
(1)苏精汤
组成:韭菜子、车前子、仙灵脾、熟首乌、桑寄生、黄精、阿胶、龟版胶、鹿角胶各
15克,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各18克,山羊睾丸1具。
加减:兼瘀加酒大黄、熟附片、天龙;兼湿热下注加赤小豆、当归。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60例,基本痊愈295例,进步43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3.9%。
(2)生精汤
组成:熟地60克,山萸肉10克,淫羊藿30克,山药20克,泽泻50克,茯苓15克,丹皮15
克,覆盆子25克,车前子15克,枸杞子25克,菟丝子25克,五味子20克,龟版胶15克,
鹿角胶15克。
加减:阴虚加肉苁蓉、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精液清稀加党参、韭菜子、附子、肉
桂、巴戟天、鹿茸;精液中有红细胞加小蓟、蒲黄、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20例,基本痊愈86例,进步11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0%。
(3)鱼鳔河车汤
组成:鱼鳔珠10克,紫河车10克,炙狗脊10克,何首乌10克,当归9克,炙龟版9克,肉
苁蓉9克,杜仲9克,菟丝子9克,沙苑子9克,仙灵脾9克,枸杞子9克,云茯苓9克,牛膝
12克,补骨脂12克,附子6克。
加减:死精在50%~10O%加锁阳、肉桂、鹿角胶、仙茅,重用附子;精子密度低于
6×107/毫升加麦冬、楮实子、桑寄生、猪脊髓、羊肾;精子活动力不良加雀脑、巴戟
天,重用肉苁蓉、紫河车,同服海马鹿鞭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其中鱼鳔珠、紫河车、炙狗脊三味药,共研细粉,分3次冲服。
疗效:共治疗195例,基本痊愈125例,进步37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3.1%。
(4)六五延宗汤
组成: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韭菜子20
克,枸杞子15克,覆盆子15克,沙苑子15克,菟丝子15克,怀牛膝10克,肉苁蓉15克。
加减: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桂、附子;肾阴虚加盐知母、黄柏、生
地;气虚加黄芪、党参t人参;血瘀加王不留行、红花、路路通、山甲珠,怀牛膝改川牛
膝;湿热茯苓改为土茯苓,重用泽泻,加败酱草、蒲公英、金银花、川萆薜;月千郁气
滞加川楝子、小茴香、香附、郁金、柴胡、当归、白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11例,基本痊愈35例,进步57例,无效119例,总有效率为43.6%。
(5)加味五子衍宗丸
组成:菟丝子20克,五味子20克,覆盆子20克,车前子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
克,当归20克,紫河车60克,首乌60克,黄精60克,鹿角胶60克,鹿角霜60克,肉苁蓉60
克,桑螵蛸60克。
加减:阳痿加海狗肾;遗精加金樱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共80丸。每次1丸,每日服2次,空腹服,服药期间禁房事。
疗效:共治疗336例,痊愈237例,基本痊愈28例,进步31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88.1%。
(6)任氏生精丸
组成: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巴戟天15克,阳起石20克,肉苁蓉15克,沙苑子15克,
菟丝子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黄精15克,川断20克,党参30克,黄芪20克,熟
地20克,当归15克,首乌15克,淮山药2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路路通15克,甘草5克。
加减:阳虚加附子、肉桂、补骨脂;阴虚加龟版胶、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阴阳两
虚加附子、肉桂、鹿角胶、龟版胶、紫河车、女贞子、旱莲草、韭菜子。
用法:基本方共研细末,装入空胶囊。加减药物水煎,温送丸药,每日服2次,每次2丸。
疗效:共治疗405例,痊愈140例,基本痊愈123例,进步12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6.8%。
(7)加减知柏地黄汤
组成: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白芷10克,
山甲10克,木通6克,泽泻15克,车前子10克,败酱草15克,野菊花10克,茯苓15克,仙
灵脾15克,甘草3克。
加减:无明显热象可去败酱草、木通、野菊花,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1天一疗程,停1周。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精液不液化症,共治疗60例,基本痊愈20例,进步30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83.3%。
(8)五子生精汤
组成:枸杞子15克,菟丝子9克,覆盆子9克,五味子9克,桑椹子9克,当归12克,熟地
12克,首乌15克,党参15克,黄芪18克,仙灵脾12克,川断15克,车前子9克(包),陈皮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51例,基本痊愈47例,进步9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4%。
(9)知柏液化汤
组成:知母6克,黄柏3克,生熟地各9克;玄参12克,枸杞子12克,天花粉9克,丹参30
克,赤白芍各9克,仙灵脾12克,麦冬9克,车前草12克,竹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精液不液化症97例,基本痊愈33例,进步5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7%。
(10)通精煎
组成:丹参15克,莪术15克,牛膝15克,柴胡10克,牡蛎3o克,黄芪20克。
加减:睾丸偏坠,胀痛不舒,脉弦,加橘叶、橘核、荔枝核、小茴香;阴囊湿痒,小
溲黄赤,舌苔黄腻,加车前子、知母、黄柏;阴囊睾丸下坠不收,神疲乏力,脉细,加
党参、白术;形寒畏冷,睾丸处阴冷,脉沉迟,加熟附子、桂枝;口干舌红,五心烦
热,脉细数,加生地、白芍、炙鳖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1)益肾壮精汤
组成:仙灵脾15克,菟丝子12克,黄芪15克,熟地30克,当归12克,桃仁9克,红花6
克,川芎6克。
加减:肾虚加首乌、锁阳;气虚加党参、山药;瘀血加三棱、莪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死精过多症182例,痊愈67例,基本痊愈57例,进步3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87.9%。
老中医经验
陈沛嘉医案
吉××,男,39岁,中学教师。1971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婚后15年未育。泌尿科检查
左侧睾丸略小,其他无器质性病变。女方妇检正常。双方性生活无异,性高潮时能射
精,但精液稀薄,经常有梦遗。二次化验精液无精子,先后用丙酸睾丸素、绒毛激素治
疗,未见好转。患者形体消瘦,常头昏目眩耳鸣,面色咣白无华,纳差口淡,四肢乏
力,下肢畏寒,腰脊痉软,梦遗频作,便稀溲数,舌质淡白,脉细数。此乃肾虚命门火
衰,精气虚弱,封藏失司之故。拟温补肾阳固精。
处方:①生熟地各15克,淮山药15克,炒党参12克,炒白芍9克,白术9克,杜仲12克,
全当归12克,甘杞子15克,菟丝子12克,金樱子12克,蛇床子9克,生枣仁6克,龟鹿二
仙膏12克(冲)。②急性子60克,韭菜子60克,阳起石90克,红参30克,鱼鳔胶30克。
上药研粉,每次9克,吞服,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4月15日二诊。药后眩晕、耳鸣、
目眩、畏寒、心悸均有好转。梦遗消失。唯腰脊废痛,口淡纳差仍在,舌淡红,脉细
软,再以上法治疗。上方去龟鹿二仙膏,加蔻仁30克,焦六曲12克(包)。服30剂,散
剂继服半月。药后诸症消失。泌尿科精液常规,精液3.5毫升,色灰白,精子3亿多,存
活率76%。1974年随访,已生一女孩。
按:无精子症是男子不育的原因之一。陈老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肾虚火衰,精关不固和
阴虚火旺,肝肾精血不足两类。本案属前者,方药以左归丸、右归丸两方,取平补阴
阳,使“阴生阳长”,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方中急性子、蛇床子均有补肾温阳之功。鱼
鳔胶甘平入肾,《本草新编》认为有“人肾补精益血”之功,陈老常用来治肾虚火衰的
不育症,屡建奇功。
用药规律
我们选择处方完整,总有效率在80%以上,治疗人数60例以上的方剂18首,内含药物70
味,经统计,各药使用频度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8~13
仙灵脾、菟丝子、枸杞子、熟地、
当归、熟首乌、车前子。
1~7
五味子、肉苁蓉、覆盆子、山药、
丹皮、白芍、石菖蒲。
500~1000
4~5
韭菜子、茯苓、黄芪、山萸肉、牛
膝、紫河车。
2~3
龟版、鹿角、泽泻、白术、沙苑
子、仙茅、党参、甘草、黄精、女
贞子、巴戟天、川断、柴胡。
60~500
2
丹参、川芎、杜仲、知母、黄柏、
生地、赤芍。
1
桑寄生、阿胶、山羊睾丸、桑椹
子、竹叶、芡实、麦冬、莪术、陈
皮、牡蛎、玄参、桃仁、天花粉、
红花、鱼鳔胶、狗脊、补骨脂、附
子、桑螵蛸、阳起石、路路通、鹿
茸、海狗肾、蛤蚧、白芷、山甲、
木通。
从表中可见,补肾药占了多数。有医者分析了85O6例患者,按虚、实、虚实夹杂分
类,虚证占55.47%,虚实夹杂占17.19%,其中又以肾虚为主,占40%。肾虚型在精液不
液化症中占75%,在无精子症中属虚证者占55.26%,少精症属肾睥两虚者为82.82%,精
子活动力低下症属虚证者为91.18%。有医者认为,肾阳虚患者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
存在着以下丘脑功能减退为主的多环节功能损害,可损害生精功能,从而认识到肾虚精
亏为不育症主因。这些工作证实了古人“命门火衰,精液清冷”的观点。也有一些医者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血瘀亦可导致本病。因此,活血药物亦占有一定比
例。此外尚有疏肝、化痰类的药物。
其他疗法
(1)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甲组:大赫、曲骨、三阴交、关元、中极;乙组:八髎、肾俞、命门。
配穴:气海、太溪、精宫。
操作:隔日治疗1次,二组主穴交替运用,酌选配穴。先针刺,用捻转补法,得气后,
隔姜灸关元、申极、肾俞、命门,艾灸3壮,15次上疗程,休息1周再作治疗。
疗效:累计治疗305例,基本痊愈221例,进步6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4.8%。
(2)药酒疗法
①壮阳酒
组成: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10克,石楠叶10克;枸杞子10克,丹参10克,黄
精20克,烧酒1000毫升。浸泡,渗滤法提取,加调味剂,调至酒精浓度28度。
用法:每次服30毫升,睡前服1次,30天一疗程。
疗效:共治114例,痊愈49例,基本痊愈5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②皇室秘酒
组成:人参、鹿鞭、熟地、枸杞子、淫羊藿、肉桂、附子等。
用法:上药制成药酒,每晚临睡服50毫升,1月一疗程。
疗效:共治52例,痊愈21例,基本痊愈6例,进步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
③公鸡殖汤合剂
组成:鲜公鸡殖200克,淫羊藿100克,夜交藤100克,仙茅100克,路路通100克,桂圆
肉100克,50度米酒2500克。
用法:用酒浸药,密封30天。每日晨空腹、午各服20毫升,睡前服40毫升,60天一疗程。
疗效:共治6例,全部治愈。
其他措施
进行性教育,使病人了解精神心理因素对不育的影响,从而解除心理压力。
注意营养,摄人足够的蛋白质与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B、E。适当摄入微量元
素,但切忌补充过量。
寻找影响精子发生,或干扰精子成熟导致精液异常的因素,消除病因。
精液量少于1毫升者,收集整份精液作人工授精,精液过多者,采用分步射精法。
手术治疗:适用于梗阻性无精症。
乳腺增生病
概 述
乳腺增生病是指乳腺导管、乳腺小叶、腺泡上皮、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良性增生。
以周期性加重的乳房胀痛和多发性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本病较为常见,国内报道
其发病率在10%左右,且多发于30~50岁妇女,男子亦有发生。本病原因迄今尚未明
确,目前主要认为与人体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与妇女的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鉴于
本病癌变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出1.4~2.5倍,尤其是囊性增生恶变率平均为10%,1978
年我国已将此病列为乳癌前期病变。由于现代西医学缺乏有效的疗法,因此,对本病的
治疗,已成为中医学工作者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乳腺增生病以其临床特征表现,与中医“乳癖”、“乳疠”、“乳核”等病症相当。
早在《中藏经》中就已有了“乳癖”病名的记载。在明清时期有关“乳癖”的论述渐趋
详细,如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描述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
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对本病之观察甚为细致,且已发现
本病发生与七情之变化密切相关。在清代邹岳所撰《外科真谛》书中进一步指出:“乳
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老年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
息恼怒,庶免乳癌之变。”说明对本病的发病年龄及预后已有所认识。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最早发表的临床论文见于1958年,用针灸法治疗取得一定效果。至
60年代中期,已出现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观察。自70年代末国家将此病列入乳癌前期病变
之后,近十余年来乳房增生病的防治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本病进行了
大量细致的探索研究,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病因学的探讨上,中医学向来
认为,七情之变以致内伤脏腑,导致气血不和为其主要病因之一。为进一步验证其准确
性,曾对患病与性格、舌、脉及与月经周期、生气、劳累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调查,有关
资料表明,2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中,性格急躁者199例,弦脉者125例,占62.81%。这说
明性格、脉象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又发现患者于月经前期、生气劳累后,均有
不同程度加重,这不仅说明情志病变为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而且为进一步防治本病和
降低发病率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临床辨证分型,通过医家们的努力,正逐步趋向统
一。治疗方法多样化,有药物治疗、针灸、外治、换 单方验方等,针对主症,拟定专
方,兼证加减,便于在现代检测条件下作统计、对比、重复,其中最大的专方验证样本
达627例。由于不断提高了对临床规律的认识,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已由建国初期
的65%上升到目前的90%左右。
在机理研究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对患者进行舌苔脱落细胞的观察,发现乳腺增生
者,舌苔脱落细胞核致密指数呈持续高水平状态,说明乳腺增生患者分泌期雌激素水平
高于正常。这一现象给临床治疗探索有效用药时间提供了线索。亦有学者为了探讨针灸
治疗机理,应用细胞免疫和放射免疫分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针刺可使患者雌二醇
含量降低,孕酮、睾酮含量升高,提高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力,从而使身体康复。
病因病机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乳房为阳明经脉之所过,乳头为厥阴之气所贯,因此本病之发
生,主要与肝、胃、冲、任等经脉关系密切,其病因与七情郁结,先天禀赋不足,饮食
偏嗜,房劳过度等因素有关,病机概括分述如下:
肝气邪结 思虑忧愁,郁郁寡欢,隐事曲折,难以排遣。郁怒伤肝,木失条达,肝气所
乘,肆虐侮土。脾为阴土,思虑伤脾,又被木克,以致运化失职,水湿内困,聚而成
痰,痰气内结,凝滞成块。
阴虚火旺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液,若因房劳过度,以致肾精虚怯,肝失所养,或
因“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或嗜食炙膊煎炒之品,或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灼津
液,炼聚成痰,阻塞乳络而致凝块。
冲任失调 冲为血海,隶属于肝肾,任脉主一身之阴脉,若禀赋素弱,血海空虚,或恚
怒伤肝,肝失条达,下扰血海,或因年老肾虚,任脉不固,以致冲任失调,经水循行紊
乱,气血相乖,结于乳络而成乳癖。
痰瘀凝滞 痰湿和瘀血通常为病理产物,但亦可反为致病因素。“痰挟瘀血遂成巢
曩”,日深月久,气滞、血瘀、水湿、痰凝互相胶结,发为乳癖。
辨证分型
乳房胀痛和乳房内肿块,是本病的两个主要症状。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感受病因不
同,其肿块的形态表现及全身症状多种多样,按中医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四型:
1.肝邪气滞 此型临床较为多见,常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证见忧郁寡欢,心烦易
躁,两侧乳房胀痛,可扪及胂块,其肿块常随情志波动而消长,每于经前乳头、乳房胀
痛更甚,经后可有所缓解,兼有两胁胀闷,少气懒言,善叹息,暧气频作。舌质淡,苔
薄白,脉来弦细。
2.阴虚火旺 此型患者多表现为形体消瘦,乳房肿块多个,胀痛且伴烧灼感,同时可见
头晕耳鸣,午后潮热,精神不振,虚烦不寐,激动易怒,口干或口苦,经期紊乱,小溲
短少,大便干秘。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3.冲任不调 此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乳房胀痛或隐痛,乳房内结块大小及疼痛等症状
常于经前明显加重,经后显著减轻。常伴面色少华,腰酸膝软,精神疲惫,夜寐不酣,
月经紊乱,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4.痰瘀凝滞 病程较长,患者乳房结块经久难消,胀痛或刺痛,触之肿块质地较硬,活
动度较差。患者平时痰多,质粘稠,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经行
量少,色黯,兼有血块,经行腹痛。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脉来细涩。
疗效标准
治疗本病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其疗效判定分为以下四级:
痊愈:乳房疼痛及肿块完全消失。
显效:经前、生气及劳累后,乳房疼痛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肿块体积缩小一半
以上,有轻微压痛。
有效:经前、生气及劳累后,乳房疼痛减轻,肿块质地变软,体积缩小不足一半。
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未能改善,甚或加重。
分型治疗
(1)肝邪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通络。
处方:柴胡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制香附12克,杭白芍12克,茯苓18克,丝瓜络9
克,通草9克,鸡血藤15克,红花5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兼胃纳欠佳可酌加神曲、山楂、麦芽;月中块坚硬加牡蛎、昆布、海藻;痰
多加陈皮、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共治疗232例,痊愈145例,显效39例,有效42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7.4%。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肝,软坚消癖。
处方:丹皮12克,山栀6克,夏枯草15克,柴胡3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全瓜蒌12
克,生牡蛎30克,黄精12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
加减:口干苦甚加石斛、玄参;虚烦不眠加酸枣仁、夜交藤;五心烦热加地骨皮、青蒿。
用法:将生牡蛎先煎20分钟,然后放人其他药一起煎。每天1剂,分2次煎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42例,痊愈25例,显效2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
常用成方:一贯煎、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等。
(3)冲任不调
治法:调摄冲任,消癖通络。
处方:仙灵脾12克,仙茅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柴胡3克,鹿角霜6克,菟丝子12
克,益母草15克,香附6克,牡蛎20克,夏枯草15克。
用法:方内牡蛎先煎20分钟后再人其他药共煎。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共治疗91例,痊愈20例,显效23例,有效29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9.1%。
常用成方:二仙丸、龟鹿二仙膏等。
(4)痰瘀凝滞
治法:活血通络,化痰散结。
处方:半夏9克,海藻15克,大贝母10克,水蛭3克,土鳖虫3克,当归12克,香附12
克,王不留行15克,青皮15克,山慈姑15克,甘草3克。
加减:肝气郁结,两胁胀痛加川楝子、郁金;冲任失调加仙灵脾、仙茅。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疗效:共治疗158例,痊愈80例,显效39例,有效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2%。
常用成方:茯苓丸、清气化痰丸、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丹参饮等。
专方治疗
运用专方治疗乳腺增生病有大量的临床报道,现择要介绍如下:
(1)疏肝消核方
组成:柴胡、生白芍各12克,当归10克,郁金、香附、橘核各12克,延胡10克,白术9
克,瓜蒌皮、鹿角霜各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肝郁气滞加川楝子、小青皮、麦芽各30克;冲任失调加仙茅、巴戟天各15克;
痰凝血瘀加山慈姑、浙贝母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627例,治愈43例,显效165例,有效387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94.9%。
(2)乳腺增生方
组成:当归、白芍、柴胡各15克,丹参、茯苓各20克,白术、薄荷、生姜、王不留
行、路路通各15克,鹿角霜25克,甘草10克。
加减:伴纤维瘤者加夏枯草20克,半枝莲50克;男性患者加补骨脂15克,巴戟天15 克。
用法:女性于月经后1周开始服药,经期停用c男性可连续服药。每日1剂,水煎,分2
次服,15剂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9例,痊愈61例,显效42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6%。
(3)消癖散
组成:瓜蒌仁、全当归各300克,米仁500克,漏芦、王不留行、制鳖甲珠各200克,木
通150克,制香附250克,乳香、没药、甘草各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日服2次,每次10克,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6例,痊愈1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
(4)乳脐散(外用)
组成: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各30克,紫花地丁、瓜蒌、黄芪、郁
金各18克,麝香4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备用。用前先以75%的酒精将脐部清洗干净,待晾干后把乳脐散O.4
克倾于脐部,随后用干棉球轻压散剂上按摩片刻,即用4×4厘米大小的方块胶布密封紧
贴脐上,每3天更换1次,8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692例,痊愈394例,显效27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9.3%。
(5)麦饭石软膏(外用)
组成:麦饭石、米醋、蜂蜜。
用法:上药适量配制成软膏外敷局部,2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涂药面积大于肿
块边界1毫米,厚度为2毫米。
疗效:共治疗50例,痊愈43例,显效5例,有效2例,全部有效。
(6)消结止痛膏(外用)
组成:当归、桂枝、僵蚕、赤芍、乳香、没药、香橼、陈皮、延胡、川楝子、淫羊
藿、菟丝子、昆布、海藻、三棱、麝香。
用法:除乳香、没药、麝香外,余药入麻油内煎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加人黄丹,充
分搅匀,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再加人乳香、没药、麝香搅匀为膏,半月后可用隔
火烊化,摊于布上备用。用时将膏药烘热,使药膏软化,然后撕开药布贴于肿块或疼痛
部位,7~10天换药1次,1~3月为一疗程。
疗效:149例经治疗后,痊愈36例,显效60例,好转4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3%。
老中医经验
蔡奎楼医案
范××,女,38岁,农民。1971年5月10日初诊。患者半年来,触及右乳房上有桃子大
的肿块,不痛不热,皮色如常。近年乳房有胀痛刺痛感,前来就诊。脉弦迟,舌质色
绛,苔白而润,经汛约50天一次,血量少,色紫黯。辨证:患者语音低沉,面色萎黄,
为肝失疏泄,气血两虚,寒湿之邪凝聚于内,积于乳房,遂成“乳癖”。治宜扶阳疏
肝,渗湿温化,佐以补益气血散结之剂治之。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麻黄10
克,鹿角胶20克,白芥子10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香附10克,大贝母10克,黄芪20克。
患者初、复诊共15次,服药30余剂,病情逐渐好转,服上方一月余而获痊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按:患者乳中肿块,据证为阴寒之邪凝聚而成,温阳为治病首务之急。用阳和汤去熟
地滋阴之弊。肉桂、干姜温脾肾之阳;鹿角胶暖督脉之阳,助诸阳之振奋;柴胡、白芍
疏肝气;香附、大贝母、白芥子化痰理气通乳络;当归、黄芪补气益血,以助诸药治病
之力。辨证准确,选方恰当,故疗效显著。
用药规律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们对诊治30例以上共23篇报道进行了统计,其用药
特点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600 17~18 柴胡、当归。
1000~1500
10~13 香附、白芍、白术、甘草。
7~8 鹿角霜、瓜蒌皮。
500~999 4~10
茯苓、王不留行子、仙灵
脾、橘核、延胡、郁金。
100~499 3~9
制鳖甲、牡蛎、赤芍、川
芎、薄荷、青皮、丹参、莪
术、蛇舌草、夏枯草、黄
芪、半夏、陈皮、海藻、昆
布、川楝子、生姜、丝瓜
络、土鳖子、三棱、乳香、
没药、山慈姑、土贝母、漏芦。
从表中所列可知,累计例数在100例,临床报道在3篇以上者共涉及药物39味,其中以
柴胡和当归使用频度最高。由于七情内伤是乳腺增生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柴胡向为
疏肝理气之要药,“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
能散之也”(《本草经解》),而有“为妇科妙药”之称(《重庆堂随笔》)。当归辛
温味甘,专能补血,因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动中有补,诚为血中之气
药。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柴胡疏肝气,当归则补血、和血,以柔肝木,一疏一柔,
相互配合,则肝体疏达,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也。其次用药频度为香附、白芍、白
术、甘草,亦为理气疏肝,和血健脾之药。上药实为逍遥散方剂之主体。逍遥散是为肝
气郁结而专设,既补肝体,又助肝用,调中解郁,疏泄和中,诸证自己,故有逍遥之
名。大量资料表明,在逍遥散的基础上适·当化裁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外化
痰、软坚、活血、通络的药物亦为治疗本病之多用。由此可见,用药规律的统计结果基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a.屋翳、膻中、合谷;b.天宗、肩井、肝俞。配穴:肝火去合谷,加太
冲、侠溪;肝肾阴虚去肝俞,加太溪;气血双虚去肝俞、合谷,加脾俞、足三里;月经
不调去合谷,加三阴交;胸闷去合谷,加外关。
操作:两组主穴交替使用,据症加配穴。每日1次,虚补实泻,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
行针4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
疗效:共治疗患者500例,其中住院病人150例,治愈101例,显效33例,有效8例,无效
8例;门诊病人350例,治愈129例,显效104例,有效10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5%。
②冷冻针灸
取穴:膻中、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操作: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针柄温度为-10℃~-20℃之间,采用仪器
为“LRI-3型电子冷冻增热针灸治疗仪”。疗程为6~12天,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30例,治愈2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③耳穴压丸
取穴:交感、内分泌、皮质下、乳腺、垂体、卵巢、子宫、肝。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伤湿止痛膏剪成0.7×0.7cm2大小,将王不留行子粘压固定于所
取穴位,拇、食指分别置耳穴内外两侧进行压揉,直至耳廓潮红、发热。一般于月经前
半月开始治疗,每隔3月换药一次,每日按揉3次,每次15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
疗效:共治疗35例,治愈18例,好转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1%。
④艾灸
取穴:主穴:乳中(患侧)、足三里。配穴:肝火旺去足三里,加太冲;气血双亏加
气海;肝肾阴亏加太溪。
操作:用艾条灸,每日1次。肝火旺用泻法,灸20分钟;气血两亏,肝肾阴亏用补法,
灸&0分钟,火力要足。灸后以胸内发热,以及下肢有热、酸、困感为佳。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5例男性患者,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
(2)单方验方
①老鹳草冲剂
组成:单味新鲜或干燥的老鹳草。
用法:每日用30~60克,当茶冲服或煎服。每日2~3次,30~60日为一疗程,月经期照
常服药。
疗效:治疗58例,用药最短者15天,最长者180天,治愈30例,显效24例,无效4例,总
有效率为93.1%。
②商陆片
组成:商陆。
用法:将商陆加工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5克),开始服6片,每日3次,如无不良反
应,可逐渐增加剂量,至每日20片时不再增加。
疗效:共治疗253例,治愈94例,显效72例,有效7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4.9%。
其他措施
平时加强锻炼,切忌恼怒或抑郁过度,消除紧张、激动等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豁
达,情绪稳定。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忌膏粱厚味,尤忌烟酒。起居规律有常,房事有
节,以免进一步耗损正气。
患者若有乳腺癌家属史,或组织切片检查发现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显著,肿块迅速增
大,质地变硬,则应考虑施行乳房单纯切除术为妥。
化脓性骨髓炎
概 述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骼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
性链球菌,多系血源性感染。其他尚有外伤或邻近软组织感染而蔓延所致。西医主要使
用抗菌素及手术疗法,但久病患者,致病菌对抗菌素已不敏感,骨质破坏形成死骨死
腔、瘘道流脓反复不愈,实为骨科难治病之一。
在中医学中虽无骨髓炎之病名,但对本病早已有认识。如在《灵枢·痈疽》篇,将涉及
股胫(本病好发部位)的痈疽,命名为股胫疽,指出“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表
明脓液涉及骨髓。隋《诸病源候论》中把本病分为“附骨痈”和“附骨疽”两类,从本
病以血虚寒凝多见而论,一般可归属于“附骨疽”或“流注”之中。在《千金要方》、
《外科正宗》等著作中均载有“附骨疽论”,《疡科心得集》描述本病的病因症候更为
详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随患病部位而异,尚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大腿外侧称“附
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称“咬骨疽”;破溃出朽骨的称“多骨疽”或“骨胀”;发于足
踝的称“穿踝疽”;窦道多支经久流脓的称“蜣螂蛀”等。在治疗上,历代医家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如《疡科会粹》中即总结了一套包括洗药、拔毒、去死肉、去腐骨、开口
除脓、贴膏、收口、生肌等在内的外治之法,对今天临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代报道,在5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探讨用中医药治疗本病,1960年出现了用中医药治
疗骨髓炎数十例的临床小结资料。在70年代,太量发掘民间单方验方时,各地有不少有
关中草药治疗骨髓炎的介绍,80年代后,在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更进一步发挥了中医
药“消、托、补”的优越性和西医手术清创的效应,进一步巩固和肯定了疗效。特别是
在山西、新疆等地还开设了专治骨髓炎的专科医院。近年来分别发表了6200例及300例的
临床报道,治愈率、分别为88.6%、95%。对本病的治疗既有辨证论治的内服汤剂,又
有独特的外治及处理瘘管死骨的方法,疗效显著,有的资料报道治愈率高达95.3%。然
而,各地治疗用药,大都是采用自拟或自制的成药,涉及方药过于繁多,且临床资料大
都无对照组,也少见开展现代药理药化等实验研究的报告。今后当在此临床基础上,深
人开展实验研究,寻找出高效、速效的内服方剂及外用药剂,以利于推广运用。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正气内虚,毒邪侵袭,正不胜邪,邪毒深窜,气滞血瘀,腐筋蚀
骨所致,导致本病的病因众多,六淫、七情、五劳、六极等都对此有关,其主要病机大
体有下列几个方面。
热毒内蕴 热毒是本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故本病可见于患疔毒疮疖、麻疹、伤寒等病之
后,其余毒未尽,久而不解,深蕴于内,流注人骨;或因跌打闪挫,气滞血凝,壅塞络
脉,积瘀成痈,蕴脓腐骨,而成死骨,遂成此疽。有人认为“火毒”始终是本病的主要矛盾。
寒湿内袭 外感寒湿,深袭于骨,久而化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
筋,筋烂则伤骨,而致成疾。久病不愈,阳气益耗,形寒肢冷,经脉痹阻,更形成血虚
寒凝之证,病由外寒而向内寒转化。
正气亏虚 这是本病的内在病机。陈实功曰:“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但人
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邪不人骨,凡易入者,皆由体虚之人。”体虚酿致本病
者,主要是在于肾虚,盖肾主骨,临床血源性骨髓炎之发生皆在机体及局部抵抗力降低
的情况下发生。
辨证分型
本病随其病情演变,临床证候有异,故治疗一般均按其症情予以不同处理,大体有分
期、分型两类,但内涵各有不同。综合各家见识,可划分为四型。
1.热毒内蕴 恶寒发热,头痛汗出,烦渴引饮,食欲不振;小溲黄赤,大便干燥,局部
漫肿,舨红灼痛,皮肤灼热,脓液稠粘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数。此
证多见于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有部分病人久病反复发作,在急性发作时,可同时兼有正
虚、表现,呈正虚邪实之证,此时仍以邪热毒盛为主。
2.血虚寒凝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体倦力乏,腰酸膝软,小便清长,患处色白漫肿无
头;或坚硬不消,酸楚疼痛,成脓难溃;或溃后难愈,脓稀色白,内芽淡白不长,或有
窦道,经久不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3.气血两虚 面色无华,神疲无力,自汗纳减,心悸气短,窦道流脓清稀,肉芽浮生,
其色灰白,愈合不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或虚大。本证多见于晚期,x线摄片多
见死骨存在,窦道经久不愈,气血日益消耗,正虚无力托毒外出。
4.肝肾亏虚 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肢倦气短,心悸盗汗,肤干色悴,骨蒸
潮热,局部肉削形羸,创口久溃不愈,窦道流脓清稀量少,或可见死骨。舌色红或红
绛,苔少,脉细无力或细数。此证多见于晚期,可有肢体畸形,关节强直或病理性骨折并发。
- 化脓性骨髓炎
疗效标准
迄今全国尚未拟定统一疗效标准,兹根据各地经验,归纳定为四级:
临床痊愈: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窦道口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部经X线检查骨
质修复,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6个月内未复发。
显效:全身和局部症状基本消失,窦道愈合,关节功能稍受限,能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
有效:体质有所恢复,窦道愈合,但局部偶有轻度炎症反应,经治疗炎症消退而无溃破。
无效:经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或骨质破坏加重,窦道反复溃破流脓。
分型治疗
(1)热毒内盛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苦地丁30克,连翘20克,野菊花30克,赤芍15克,丹
参15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加减:高热加石膏、知母、黄芩;化脓加穿山甲、皂刺;口渴加天花粉、生地;痛甚
加乳香、没药;便秘加生军、玄明粉;小便短赤力田泽泻、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2)血虚寒凝
治法:温阳散寒,和营托毒。
处方:熟地黄30克,鹿角胶10克,麻黄5克,白芥子6克,肉桂3克,炮姜炭5克,黄柏6
克,甘草3克。
加减:形寒肢冷加附子;纳谷少思加砂仁、陈皮;脾虚气怯加党参、黄芪、白术;局
部肿胀加土茯苓、泽泻;坚硬不溃加透骨草、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阳和汤。
(3)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培补脾土。
处方:党参10克,炙黄芪1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淮山药10克,白术10
克,陈皮5克,阿胶10克,附片5克,橹豆衣10克。
加减:偏于肾虚加肉桂;补骨脂;偏于脾虚加扁豆、苡仁;兼有阳虚加白芍、枸杞;
兼有血瘀加丹参、赤芍;纳谷少思加木香、砂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人参养荣汤、参茸大补汤、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处方:熟地黄25克,淮山药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山茱萸12克,丹皮10克,鹿角
霜10克,肉桂6克,龟版20克,枸杞10克,牛膝10克。
加减:兼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兼阳虚加附子、杜仲;兼内热加青蒿、鳖甲;兼盗汗
加生芪、乌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补肾汤、大补阴丸。
疗效:根据辨证施治内服药结合外治法(详下)治疗骨髓炎100例以上的8份资料统
计,共治疗7421例,痊愈6413例,占86.4%;显效657例,占8.9%;有效196例,占2.6%;
无效155例,占2.1%,总有效率为97.9%。
外治附方:可在辨证分型基础上,随其局部病变情况选择应用。
(1)局部肿胀,红热未溃,治以清热解毒。
①消炎止痛膏:大黄15克,黄连15克,白芷10克,南星15克,玄参10克,冰片30克。
②化瘀消炎膏:木芙蓉叶、赤小豆、杠板归各30克,共研细末,用凡士林配成25%软膏。
③九夏冬软膏:九层皮,夏枯草,冬青叶,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
(2)局部已溃烂,治以化脓提脓。
①去腐生肌锭:麝香0.9克,冰片10克,珍珠0.9克,煅石膏12克,红粉0.9克,共研细末,做成药锭。
②三仙丹:直接撤敷疮面或制成药捻插人窦道。
(3)腐肉突出不蚀,治以去腐生肌。
①拔毒膏:麻油5O0克,广丹粉150克,乳香100克,血余炭30克,露蜂房30克,银珠灰
20克,三七粉10克。先将麻油温熬1小时,再加人血余炭、露蜂房,温熬半小时后,将其
余药物加入即可。用时加入潮脑粉100克,加热使药物溶化,趁热涂在纸上。
②五五五丹:熟石膏、轻粉、红升丹各5份。
③祛腐散:熟石膏15克,轻粉5克,冰片0.6克,红升丹3克
(4)疮口窦道不愈,治以拔毒生肌。
①五虎丹:砒霜60克,火硝15克,雄黄15克,明矾30克,共研细末,加人水银30克,炼
制成丹,研末拌入田螺肉粉300克。
②海马生肌拔毒散:大海马6克,大蜈蚣4条,麝香1克,全蝎3克,炮甲片6克,雄黄5
克,姜黄9克,黄柏6克,冰片1克,广丹6克,甘草5克,生军3克。
③去腐芯:红升丹100克,白丁香50克,巴豆仁20克,独角兽20克,没药20克,乳香20
克,推车牛10克,三七粉10克,麝香5克,珍珠粉5克。
(5)死骨内存,治以去腐脱骨。
①1号枯管钉:白降丹1克,煅石膏20克,生半夏6克,冰片0.3克,共研细末,搓成药钉。
②骨康膏:公鸡1只,乳香、没药各15克,血竭4克,骨碎补、五加皮各12克。上药研
细末将鸡肉捣烂人药,摊于鸡皮,直接贴敷。
(6)疮口久溃不愈,治以生肌敛创。
①祛腐生肌膏:阿胶30克,露蜂房1个,血余1团如鸡蛋大,白酒120克。先将血余入碱
水中泡洗干净,与蜂房同人白酒中浸泡24小时,小火加热5分钟,捞出药渣,再将阿胶加
入药酒中泡软,以小火熬至滴水成珠,摊于布上,贴于疮口上。
②象皮胶:真象皮90克,全当归60克,壮人血余60克,大生地120克,龟版120克,麻黄
250克。先煎生地、龟版、象皮,后入血余、当归,熬枯去津;再人黄占、白占各180
克,川连汁煅制上炉甘石细末250克,煨石膏细末150克,文火收膏,瓷器收藏,油纸摊贴。
化脓性骨髓炎
专方治疗
(1)复骨汤加野灵膏
组成:①内服方(复骨汤):金银花20克,黄芪30克,野葡萄根30克,鹿角片10克,川
芎10克,蚤休10克,当归8克,熟地20芯 克,补骨脂15克,白芷5克,炙甘草5克;②外用
方(野灵膏):野葡萄根40%,榔树皮40%,川柏20%,凡士林8:2。
加减:内服方:热重加野菊花、蒲公英;阴虚加生地、知柏地黄丸;血虚加熟地、当
归;用率虚加冬术、炒淮山药;湿重加苍术、苡仁、藿香。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外用方,先将3药磨细,过100目筛,然后
将凡士林加热溶化拌匀而成。窦道形成者插入八仙丹药线(条),脓净后改生肌收口之
品,可配合手术摘除死骨及加用抗菌素。
疗效:治疗35例,临床痊愈2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
(2)鸡红汤
组成:①内服方:鸡屎藤30克,红孩儿15克,蔗糖为引;②外用方:脓多时用鸡麻莽
粉(鸡采藤、芋麻蔸、水莽根三药等量,加食盐少许,共研细末);脓液稀少时用鸡莽
粉(鸡屎藤100克,冰片20克,水莽根30克,共研细末);有死骨时用樟蜣散(樟树皮
100克,蜣螂50克,共研细末)。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外用方,均适量外敷疮口,每日1次,
脓液特多可1日2~3次。有窦道或瘘管者,用红升丹药线插人,外敷蟑蜣散。如死骨不易
拨出配合手术治疗。
疗效:共治疗198例,临床痊愈63例,显效87例,有效3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1.4%。
(3)骨髓炎丸加提毒散
组成:①内服方(骨髓炎丸):蛇蜕500克,露蜂房500克,血余炭500克,炙象皮250
克,土蝎250克,蜈蚣100条,守宫100条,穿心莲60克;②内服方(解毒消炎汤):金银
花30克,玄参30克,当归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赤芍15克,甘草15克,守宫1~3条;③
外用方(提毒散):乳香15克,没药15克,血竭10克,轻粉5克,蜈蚣15条,蟾酥1.5克,
冰片1克,麝香0.3克。
加减:内服方(解毒消炎汤)毒火炽盛加穿心莲、三焦;用中胀不消加苡仁、土虫;
排脓不畅加穿山甲、皂角刺;疮口经久不敛加黄芪、党参。
用法:骨髓丸共为极细面,水泛为小丸,百草霜为衣,每次服1.5~3克,每日2次;解
毒消炎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方:共研极细面,撒疮面上,上盖红油纱条或贴膏药。
疗效:共治疗32例,临床痊愈24例,好转4例,效果不明显4例,总有效率为87.5%。
(4)乌白散加红丹粉
组成:内服方(乌白散):蜀黍炭2.5克,乌蛇3.5克,乌木屑0.05克,珍珠0.05克,血余
0.5克,百草霜7.5克,白花蛇1.5克;外用方(红丹粉):红升丹2.5克,白降丹2.5克,轻
粉0.5克,煅石膏0.5克。
用法:内服方,先将白花蛇、乌蛇用滑石粉烫至微黄,凉后粉碎;白花蛇去头、皮,
再将珍珠碾细水飞,将以上七味药碾细过筛,调匀即可。每日晚饭后两小时服,每次1
包,温开水冲服。外用方:将窦道及创口消毒洗净,分别将红丹粉或药条放人窦道内,
每日换药1次。
疗效:共治疗94例,痊愈67例,显效5例,有效18例,元效中4例,总有效率为95.7%。
老中医经验
万福利医案
于××,男,12岁。于1973年8月13日就诊。
其父代述:患儿3年前右下肢疼痛,2月许局部破溃,流出绿色臭脓,迄今疮口不收。
下午仍有低热,饮食欠佳,精神萎靡,噬睡,时有呻吟,易怒,手足心热。诊断:形体
消瘦,面容憔悴,皮肤干枯无泽,颧红,咽干口渴,舌质红绛,边尖赤,无苔,脉细
数。局部有一瘘管,直径约0.5厘米,时流绿色浓液。X线透视:右肢中段呈现2厘米边缘
不清阴影,诊断为骨髓炎。此病热邪煎灼真阴,又大量分泌浓液,致阴液损伤太过。治
宜滋、阴养营,清养胃阴,以益胃汤、大补阴丸加减化裁。
处方:西洋参5克,寸冬10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口 克,龟版10克,玉竹10
克,陈皮20克,砂仁10克,丹皮12克,鱼腥草30克。
连服3剂,症有起色,神清意爽,饮食依旧。依上法去西洋参易北沙参,去玉竹加白
蔻,连服10剂病势大减,面现悦色,食欲渐增,潮热颧红、咽干、口渴等证均渐好转,
患儿已能坐起,唯体倦乏力、气短等症尚存。舌苔薄白,脉细无力,疮口脓水大减。前
法增黄芪50克、首乌50克、党参20克,去沙参、黄柏。连服10剂,伤口愈合,病获痊
愈,嘱服六味地黄丸、香砂养胃丸。后随访3个月,体重大增,已复回校学习。
按:本例病经3载,已气阴大伤,故初以益胃汤、大补阴丸为主滋阴养营,益气托毒,
潮热渐退,后加用黄芪、党参等益气之品,遂使伤口愈合,由此可见,用内服药治疗也
可治愈此骨髓炎之外症。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外关、八邪。
操作:2穴均取,八邪穴取手指骨髓炎患指两旁穴,捻转得气后,留针15分钟,以针感
放射到患指头为佳。出针后用艾绒20克置于灸器中点燃烟熏病灶部位30分钟。
疗效:本法治疗手指骨髓炎10例,全部治愈。后用自制熏艾器,单纯艾熏,每日1次,
又治愈54例。
(2)单方验方
①金蟾膏
组成:巴豆9克,乳香9克,鲜鲫鱼1尾,蓖麻子15克,血余6克,活癞蛤蟆1个,香油200
克,铅粉200克。
制法:把香油用铁锅熬开后,将前六味药放入香油内,继续加热,用家槐明枝子搅
拌,使血余成泥状(其他炸焦)后,再用纱布过滤,除去残渣,取滤液与铅粉同时放入
铁锅内,文火加热,并用家槐明枝子连续向一个方向搅动,到滴水成珠即可。把熬好的
膏药全部倒人凉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备用。
用法:将膏药摊于布上,在贴敷前先用凉开水把患处擦洗干净,再用鲜姜涂抹一遍,
然后把膏药贴在病灶部位。
疗效:共治疗6例,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3.3%。
②黄连液
组成:黄连65克。
用法:上药研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后浸浴局部。
疗效:治疗指骨骨髓炎87例,全部治愈。
③巴豆丸
组成:巴豆。
用法:每日3次,每次5粒,饭后吞服。另用去腐线条从瘘管口插人,再用复方蛇总管
液湿敷。
疗效:共治疗80例,临床痊愈68例,复发12例,总有效率为85%。
其他措施
手术治疗:根据病灶情况,采用扩创、清除死骨、搜刮术等不同手术方法。在中药治
疗时,也可辅以局部小手术处理。
前列腺增生症
概 述
前列腺增生症,是指前列腺腺体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织逐渐增生而形成多发性球状结
节的前列腺肥大性疾病,这种增生造成了下尿道梗阻,排尿困难,出现尿频、夜尿、尿
细、尿不通等症状。西医予以导尿、腺体内注射药物、内分泌治疗,以及手术切除前列
腺肥大部分等来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本病属中医“癃闭”范畴。早在秦汉时代就有对本病的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
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病位在膀胱,还指出了本病病理为气化
不利,与三焦、肾、中气有密切关系。汉代张仲景首创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如气不化水
用五苓散,水热互结用猪苓汤,瘀血夹热用蒲灰散,脾肾两虚用茯苓戎盐汤,显然已涉
及了寒热、虚实、气血各方面。隋唐时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致夭命,大不可轻
之”的严重性。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有了更多论述,还出现使用葱叶导尿的方
法,可以说是最早的导尿术,也提出了用盐行脐区熨与灸的治法。宋元时期,朱丹溪提
出了探吐开上窍以利下窍的方法。明清时期,张景岳、李中梓等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趋于
完备。张氏还记录了以猪胞鹅翎鼓气入膀胱这类更先进的导尿法。可以说,前人已对本
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研究本病,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最早的病例报道见于1958
年。可能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在以后的一段时期中没有见到较大样本的用中医药治疗
本病的临床观察报道。进人80年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除了较多的个
案报道之外,治疗20例以上的有50余篇,累计病例约1700例,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个
别文章治疗病例在100例以上。这反映了中医治疗本病确有一定疗效,可以与西医治法起
刭取长补短的作用。
除了临床观察之外,不少医者对本病的诊断方法、预防方法、治疗机理等方面进行了
可贵的探索。如有人对54例患者进行了尿流率检查,通过治疗前后的尿流率曲线图及尿
流率检查各个参数比较,认为本法能动态地观察疾病的进展,客观地检查疗效,所以不
失为较好的诊断方法。又如有些医者对某些中药方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机理进行实验研
究,发现有的对急性、亚急性、慢性增殖性和免疫性炎症等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有的对
前列腺的增生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肉芽肿的生成。
尽管现代中医研究本病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治疗效果仍难令人满意,对治疗机理的
研究亦处于起步阶段。展望未来,如果能进一步加强研究,形成机理研究与临床观察相
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相信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水平,可有一个大的提高,使之在本病的非
手术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病因病机
由于本病在很多方面与中医癃闭一症相近,因此本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上可参照癃闭。
综合各地论述可作如下归纳:
湿热蕴结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或脾虚生湿蕴热,中焦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肾热移
于膀胱,致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而成癃闭。故《诸病源候论》曰:“小便不通,由膀胱
及肾俱有热故也。”
肾阳虚衰 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致膀胱气化无力,而溺不得出。
肾阴亏虚 因热病伤阴,或久病阴津亏损,或房事木节,损伤阴津,导致肾阴不足,开
合失司以致癃闭。
中气不足 劳倦伤中或饮食伤脾,或久病中气受损,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
故小便不利,即《灵枢·口问》所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瘀血阻滞 跌仆损伤,或久病人络,瘀血内结,阻滞尿道,以致小便不通。
痰凝积聚 过食甘肥,酿热生痰;用卑虚失运,水停成痰,痰湿凝滞下焦,形成积聚,
阻滞尿道,故成癃闭。
辨证分型
1.湿热蕴结 小便点滴不通,或频数短涩,终末尿浑浊,或大便时尿道滴白,小腹胀
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2.肾阳虚衰 排尿困难,尿线分叉,白昼小便频数,尿后余沥不尽,小便清白或有白
浊,阴部自觉冰冷,阴囊和阴茎冷缩,常伴阳痿早泄,腰膝冷痛,耳鸣重听,大便溏
薄,舌淡苔薄,脉沉迟。
3.肾阴亏虚 小便频数或淋沥不畅,时发时止,遇劳则发,经久不愈,或伴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心烦口渴,大便秘结,梦遗失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4.中气不足 欲尿不出或量少不畅,神疲,纳呆,气短声低,少腹坠胀,大便不实。舌
淡苔薄,脉细弱。
5.瘀血阻滞 排尿困难,约需2~3分钟方可排出,每次尿量匠分几段排完,尿线细而分
叉,小便余沥或尿道涩痛,小腹胀满。舌质紫黯或瘀点,脉涩。
6.痰凝积聚 咳嗽气喘,痰多难咯,纳谷不馨,神疲乏力,头蒙身困,排尿困难。苔
腻,脉滑。
疗效标准
本病疗效标准较不一致,一般以症状的改善为主要衡量标准,有的则还根据客观指
标。现将各地观点归纳为如下四级:
痊愈:排尿困难症状消失,直肠指检或B超提示肥大之前列腺恢复正常。
显效:排尿困难症状基本消失,夜尿次数减半或减少至2次以下。肛指或B超检查,肿
大的前列腺缩小一级,残余尿减半,或减少到30毫升以下。
好转:排尿困难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夜尿减少2次,但前列腺无明显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客观检查指标无改善。
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知母20克,黄柏12克,鱼腥草30克,金银花30克,地丁草30克,千里光30克,川
黄连12克,肉桂10克,炮甲粉15克,牛膝15克,益母草20克,泽泻12克。
加减:前列腺质地较硬加鳖甲、当归;小便刺痛加滑石、王不留行;肛门坠胀加乌
梅、丹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炮山甲粉分2次冲服。
疗效:用本法共治疗本病110例,痊愈18例,显效55例,好转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
率为86.4%。
常用成方:八正散、通关散、程氏萆薢分清饮。
(2)肾阳虚衰
治法:温肾壮阳。
处方:生地、熟地、党参、山药、苡仁各15克,冬瓜仁、地丁各30克,山萸肉、茯
苓、丹皮、泽泻、桂枝、苍术、淫羊藿、韭菜子各10克,桃仁6克,甘草3克。
加减:湿热加厚朴、黄柏、知母;舌光红加天麦冬;腰酸甚加续断、狗脊、杜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计治疗113例,痊愈4例,显效34例,有效6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7.6%。
常用成方:肾气丸。
(3)肾阴亏虚
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生地、天冬、知母、黄柏、党参、黄芪、枳壳、泽泻、地鳖虫、炮山甲各10
克,琥珀粉1.5克,肉桂2克(后下)。
加减:尿淋数加云茯苓、车前子;腰酸加川断、牛膝。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3例,显效12例,好转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1%。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汤。
(4)中气不足
治法:益气升提。
处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桔梗5克,乌药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0克,泽泻10
克,丹皮10克,车前子15克。
加减:尿频尿多加制附子、乌梅、肉桂、芡实;舌苔腻黄加萆薢、黄柏、苦参;舌瘀
紫暗加桃仁、红花、莪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本法共计治疗159例,显效107例,好转3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8.1%。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
(5)瘀血阻滞
治法:化瘀利湿。
处方:丹参、冬瓜仁各20克,丹皮、桃仁、知母、黄柏各10克,官桂、三七粉(分
吞)各5克,苡仁30克,留行子15克,川牛膝20克。
加减:合并前列腺炎加败酱草、蒲公英、连翘;血尿加茅根、桑叶、芙蓉花叶;气虚
加党参、黄芪;肾虚加杞子、川断、菟丝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Ⅲ9例,显效72例,好转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9%。
常用成方: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
(6)痰凝积聚
治法:化痰软坚。
处方:醅炙鳖甲30克,胡桃夹6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瓦楞子15克,穿山甲15
克,皂角刺30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生白芍50克,天花粉10克。
加减:热重于湿加连翘、龙胆草;湿重于热加滑石、甘草;舌暗有瘀加生蒲黄;神疲
乏力加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4例,显效72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4%。
专方治疗
(1)扶正化痰汤
组成: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10克,茯苓、巴戟天、淮山药、海藻、昆布、橘核各15克。
加减:若肾虚偏重且伴性功能障碍加仙灵脾、苁蓉、菟丝子;尿痛并有感染加黄芩、
黄柏、木通;尿血加小蓟、三七粉;湿重加高蓄、泽泻;口渴心烦,腰膝酸软,头晕耳
鸣,便秘梦多,加生地、玄参、麦冬、鳖甲;前列腺质硬加三棱、莪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35例,显效29例,好转8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9%。
(2)二甲前列汤
组成:瓜蒌、山药各20克,茯苓、车前子、炒鳖甲、瞿麦各15克,附片、蟅虫、甲
珠、桃仁泥、制大黄各6~10克,蒲公英、昆布各30克,丝瓜络为引。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升麻、白术;阴虚加二至丸、生地,重用鳖甲;瘀热内蕴
减附片,加败酱草、琥珀、银花、黄柏;兼尿道灼痛加赤芍、延胡;前列腺质硬加三
棱、莪术;阳虚加肉桂、仙茅、淫羊藿、蛇床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5例,显效23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3)前列通补汤
组成:黄芪、海藻各20克,党参、丹参各15克;杞子、菟丝子、怀牛膝、泽泻各10
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王不留行子12克,甘草5克。
加减:排尿困难,少腹胀满加桂枝、白术、猪茯苓;尿道灼痛加车前子、蒲公英、滑
石;尿浊窒痛夹瘀加五灵脂、琥珀、云南白药;大便秘结加大黄、桃仁;腹帐纳呆加枳
壳、麦芽;短气肢乏,解尿无力,加重黄芪用量;解尿时大便自出,夜寐遗尿加山萸
肉、金樱子、乌梅;腰酸肢冷、肾阳不足加内苁蓉、补骨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 17例,显效6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2%。
(4)蒲芪片
组成:蒲公英120克,生黄芪60克,连翘30克,冬葵子20克,留行子30克,桃仁15克,
红花15克,仙灵脾30克,枳壳15克,车前子30克,川牛膝15克,乌药20克,木通15克。
用法:上药加工成100片。每日服3次,每次服6片,连服6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2例,好转4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
(5)三子二壳汤
组成:冬葵子、地肤子、王不留行子、海蛤壳各15克,枳壳9克,官桂4克。
加减: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肾阴虚加生熟地、枸杞子、桑寄
生;脾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湿重加茯苓、泽泻、米仁;热盛加黄柏、栀子、车前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3例,显效22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4%。
(6)代抵当丸
组成:大黄10克,芒硝10克,桃仁10克,当归尾30克,生地黄30克,肉桂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0例,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7)加味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9克,茯苓30克,桃仁6克,赤芍9克,丹皮12克,大黄9克,益母草10克,川
牛膝12克,茅根3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党参10克,棉芪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15例,全部获显效。
(8)补肾疏肝汤
组成:内服方:肉桂30克,干地黄20克,穿山甲45克,桃仁30克,王不留行子20克,乌
药20克,车前草30克,蛤蚧20克。
外用方:大黄、芒硝、樟脑适量。
用法:按汤药方制成散剂,每次服10克,每日2次。外用方共为散剂,香油调成糊状,
以杏核大小药膏置胶布中央,贴于肛前会阴处,每日更换1次。更换时,用
热水洗净局部,并坐浴15分钟。
疗效:共治疗45例,显效31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9)前列利水方
组成:内服方:黄芪30克,生大黄(后下)、木通、地龙、甘草各9克,肉桂6克,知
母、黄柏各10克,蟋蟀10只(研粉吞),槐花、高蓄、山楂各15克。
用法:汤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外用方:生甘遂9克,冰片6克。
外用方研细末,加适量面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脐下4寸中极穴上,直径约4丸5厘
米,并于其上加热敷,每天一换。
疗效:共治疗25例,均有好转。
老中医经验
沈楚翘医案
许××,男,73岁,1978年12月突然出现肉眼血尿,伴小便不爽利,曾在上海××医院
检查,诊断为前列腺肥大症。给雌激素治疗,病情趋于稳定,中途中断治疗。于1980年
10月又出现血尿,尿终作痛,小便不利,次数增多,夜间小便约4~5次。经××医院超
声多普勒滚速描记报告:耻骨上测及46×50mm2的实质光团,向膀胱内突出。超声印
象:前列腺肥大古尿化验:蛋白(++),白细胞5~15,红细胞1~3。脉细,舌苔白腻
而胖c证属脾肾两亏,气化不利。治以调补脾肾,化气行水。
处方: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桔梗6克,升麻6克,台乌药10克,淮山药15克,桑寄生
15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琥珀1.5克(吞)。
二诊:经连服上方11剂后,小便渐见爽利,排尿不痛。但会阴部坠胀,少腹酸胀。尿
化验(下)。此乃脾肾两亏,气虚瘀阻,脉络不和之故。再宗前法,原方加当归10克,
红花6克,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三诊:上方服用10剂,小便畅利,少腹会阴酸胀已消失。再以前法加减治疗1月而安。
按:本案患者年逾古稀,肾虚气衰于下,故取山药、桑寄生之类补肾以固本,党参、
黄芪之类培土以益气,双补脾肾以扶正。循“欲降先升,提壶揭盖”之法,以桔梗开宣
肺气,升麻升提中气,清升浊降,气化复常,则小便畅利。沈老认为,此病其本在肾,
其责在脾,其用在肺,其司在膀胱,其证虚多实少。其法在扶正而助气化,活血而化瘀
滞,故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用药规律
我们选择处方完整,治疗病例在20例以上、疗效在80%以上的方剂24首,内含药物93
味,经过对药物作分析统计,得出各药使用频度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8~9
牛膝、王不留行子、车前草、桃仁、肉桂、
党参、黄芪、茯苓。
5~8
甘草、山甲、泽泻、生地、昆布、丹参、山
药、知母、黄柏。
>100~200
4 海藻、丹皮、仙灵脾、乌药、大黄、枳壳。
2~3
益母草、当归、白术、柴胡、冬葵、木通、
冬瓜仁、巴戟肉。
<100
2~3
升麻、熟地、山萸、菟丝子、苡仁、地丁、
桂枝、通草、蟋蟀、川芎、红花、蒲公英、
地鳖虫。
1
天冬、琥珀、荔枝核、川断、苁蓉、锁阳、
象贝、仙茅、苍术、韭菜子、鱼腥草、金银
花、千里光、川连、卷柏、益智仁、桔梗、
虎杖、紫荆皮、赤小豆、滑石、寒水石、鳖
甲、胡桃甲、生牡蛎、夏枯草、瓦楞子、皂
角刺、白芍、花粉、三棱、莪术、郁金、三
七、赤芍、橘核、瓜蒌、瞿麦、附片、丝瓜
络、连翘、地肤子、海蛤壳、芒硝、蛤蚧、
地龙、槐花、高蓄、山楂。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较高的有活血化瘀、益气利水药,其次是补肾、化
痰、清热类药物。在治疗癃闭的传统治法中,补肾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中医将此症与前
列腺增生的病理相结合,进一步认识到本病是积症之一,因此,既继承了本病有老年气
虚肾亏的观点,又看到气滞血瘀痰凝湿热阻滞是形成积症的病机。更有医者观察到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a.中极、关元、三阴交;b.会阴旁穴(或肛周穴)。
配穴:曲骨、肾俞。
会阴旁穴位置:会阴穴旁开1寸。
肛周穴位置:肛门周围3点及12点钟处。
操作:主穴每次用1组,轮用。尿潴留加曲骨,体虚加肾俞。中极、关元直刺1.5~2
寸,如为尿潴留,中极透曲骨穴,均留针30~60分钟。三阴交直刺1~1.5寸,行雀啄术,
待出现酸麻感后,留针30~50分钟。肾俞用艾条灸15~20分钟,至局部现红晕为宜。会
阴旁穴或肛周穴,针前以戴有橡皮手套或指套的左手食指伸人肛门,触及前列腺为引
导,右手执针刺入肥大的前列腺,深达2~2.5寸,均进二针(会阴旁穴为双穴同进,肛
周穴分别从3点钟和12点钟处进),接通电针仪,频率100次/分,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
度,通电30~4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7日,再作下一疗程治疗。
疗效:共治疗64例,显效43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
操作:每日一穴,轮用。以活络通脉Ⅲ号注射液(东莨菪碱与阿托品3:7)0.1毫克~
0.2毫克作穴位封闭。疗程结束后,以片剂0.2~0.5毫克口服,每日1~2次,午睡或晚睡前
服,同服维生素C2克。
疗效:共治疗135例,痊愈8例,显效64例,好转5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3%。
(2)单方验方
尿舒通
组成:虎耳草。
用法:上药制成针剂与栓剂。分腺体内注射与肛门栓塞二种,每日1次。疗效:共治疗
313例,总有效率为93.24%。
(3)气功
功法:太湖气功。
①预备式:两脚分开,与肩向宽,两脚尖偏向前外方。百会朝天,眼半闭,舌舔上
腭,唇稍离开,颈松直,沉肩,坠肘,含胸,收腹,圆裆,松胯,膝微曲。两手自然下
垂,掌心向体侧。全身放松,大脑人静,思想集中,意守膻中穴。自然呼吸3~5分钟
后,深呼吸3次。
②背后互助式:两脚分开站垂直,脚尖偏向前外方,比肩宽。挺胸、收腹。两手在背
后腰椎部握紧,自然呼吸,尽量向左右拖拉,一般拖拉15~20次。手交换握,再拖拉15
~20次。如此交换做4~6次。
③肾俞运气式:立位,两脚分开比肩宽。两上肢外劳宫穴背于腰部,对准肾俞穴。意
守上丹田,开始运气,以鼻呼吸,要求发出与呼吸同样短促的声响。每分钟6O息左右,
要能看到气管部环状软骨下面凹陷处在吸气时凸起,在呼气时凹陷,一般2~4分钟。
④日月运气式:仰卧在水面上9眼半闭观天,意守“海阔天空”,运气。每3次呼吸的
末了一个呼吸的时间延长1~2倍,运气调息时配合上肢划水及下肢蹬水各一次,为一个
循环动作。一般练30分钟左有。气沉膻中穴,以意领气,推动真气运行。遇大风大浪要
注意不可打乱节律。此是水上功法之一。
- 慢性前列腺炎
概 述
慢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体和腺管的慢性炎症,以尿频、排尿不畅,尿后滴尿或滴出白
色分泌物,会阴坠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由细菌或病毒等感染引起。亦有因自身免
疫或其他原因不明的病例,称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现代医学通常给予前列腺按摩、
理疗及抗菌治疗。由于药物不易透过前列腺上皮的粘膜而进人腺内,故治疗效果受到影
响,常常不容易根治。
中医无慢性前列腺炎病名,但本病的一些重要症状,如尿道白色分泌物,尿频、尿
痛、尿急、会阴不适、性功能障碍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素问·痿论》说:“思
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王冰注
谓:“白淫,白物淫衍,如精之状,因溲而下。”白淫就是尿道白色分泌物,而筋痿则
是阳痿。由于具备这两个典型症状,可以认为这是古代对于本病的早期的记载,同时也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分析论述。至于历代关于淋、浊、腰痛、阳痿、遗精等症的治疗
经验,也部分地涉及到了本病,可挖掘来作为治疗本病的借鉴。
可能由于本病临床表现较不一致,用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研究本病存在一定难度,现
代中医对明确诊断为本病的病例进行治疗起步较晚,60年代初始有首例报道。60年代中
期,出现了对本病数十例的集中临床观察。对本病研究发展较快的时期,则在80年代,
除了较多地进行个案报道之外,治疗10例以上的临床观察报道有60余篇,累计病例1500
余例,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个别文章治疗病例在100例以上。所报道的治疗方法较为多
样,除中医药外,尚有针灸、推拿、气功、敷贴、灌肠、离子导入等。这显示了中医治
疗本病有一定优势,从而为征服本病提供了更多的探索途径。除了增加临床观察之外,
有些学者还对本病的疗效标准和治疗机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讨论。有人认为,本病有
细菌性与非细菌性的不同,患者有已生育与未生育之异,应选择不同的治愈标准。并指
出,对无生育要求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以选择传统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治愈标准更合
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治疗与体检,以免影响患者情绪,而延缓症状的彻底改善。有
的学者研究了锌在维持前列腺正常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中起的重要作用,本病患者前列
腺液中锌含量降低的情况,发现使用中药后,促进了前列腺组织对锌的吸收,肯定了中
药对本病的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对细菌病毒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了前列腺
局部的抗感染力。
尽管中医治疗本病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的来看,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存在治
疗周期较长,容易复发等缺陷。由于疗效标准未能完全统一,也妨碍了疗效优劣的对
比。另外,对治疗机理的研究,亦处于起始阶段。因此,在临床与理论研究方面均需作
大量探索。
病因病机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除了可以找到少量的古代论述,大部分来自近年来广太中医同
行的研究,综合各地的论述,归纳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湿热下泣 忍精不泄,或频繁手淫,使溢液败精阻于中道,蕴滞而化热生湿,或由入房
不慎,衣裤不洁,包皮过长,湿热邪毒由下窍而人,浸淫下焦,或饮食不节,过食甘肥
炙赙,饮宴太过,湿浊内生,久而化热,或湿热下注,或由肝郁化火,脾虚湿生,肝经
湿热下注等而发病。
瘀血阻滞 湿热毒邪蕴结下焦后,日久不去,则瘀阻脉络,或感受寒湿之邪,致使厥阴
之络受阻,气滞血凝,远行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可引起少腹、会阴、阴器、腰
骶等处疼痛。
肾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或精神过用,精血暗耗,或久病伤
正,肾气受损,阴精戕伤,而致本病。
以上三个方面病因病机中,湿热是本病之标,肾亏乃发病之本,瘀血是疾病发展的病
理反映。此外,部分医家认为尚有阴虚火旺,中气虚损等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1.湿热下泣 病程较短,尿道灼热,小便黄赤,或混浊有沉淀,尿末滴白量多,大便干
结,努责时尿道口滴白增多,少腹、会阴或睾丸胀痛,四肢困倦,口苦咽干,舌苔黄
腻,脉弦数或滑数。
2.瘀血阻滞 病程较长,尿终末时少许滴白,小便滴沥涩痛,或肉眼见血精,会阴刺痛
明显,痛引睾丸或阴茎、少腹、腰部。眼眶黧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肛检前列腺
较硬,或有结节。前列腺液中夹有红细胞。
3.肾气亏虚 病程较长,有手淫史,或房劳过度尿末滴白,尿道口时流粘液。小便余沥
不尽,腰酸膝软,有梦遗、性机能减退,或男子不育,肉眼血精,面色黧黑,五心烦
热,午后低热颧红,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苔少,脉细带数。也可见到小便清长,
形寒肢冷,动则易汗,舌淡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者。
各地的分型不完全统一,但主要为以上三型。此外,还有阴虚火旺型,中虚型等,也
疗效标准
因诊断条件与传统习惯等原因,各地的疗效标准有所差别,有七以临床症状为主,有
的则还包括肛指检查,实验室检查,甚至膀胱镜检查。综合大多数医者的看法,将疗效
标准分为四级。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肛门指检前列腺体恢复正常,前列腺液镜检二次以上正常(卵
磷脂小体恢复正常,红细胞消失,白细胞<10个/高倍镜)。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肛门指检基本正常,前列腺液镜检正常或白细胞在10~20个/
高倍镜,卵磷脂小体较多。
好转:症状或主要症状消失,但前列腺镜检白细胞仍多或白细胞已减少,甚至正常而
仍有症状者。
无效:经治疗无任何改变者。
分型治疗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导湿渗浊。
处方:龙胆草10克,山栀10克,黄芩6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
克,木通6克,甘草10克,当归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红花5克。
加减:滴白甚加芡实;口苦及湿热甚加败酱草、蒲公英,并重用龙胆草;前列腺质韧
加泽兰、乳香、桃仁、赤芍;性功能障碍加淫羊藿、萆薢;腰痛去山栀,加杜仲、狗
脊、川断;尿血加槐花、白茅根、仙鹤草;头昏失眠、梦多加菖蒲、远志、茯神。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统计用本法治疗本病30例以上的文章6篇,共计治疗284例,痊愈146例,显效54
例,好转6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3.3%。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萆薢分清饮。
(2)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导滞。
处方: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6克,泽兰12克,王不留行子10克,败酱
草20克,生龙牡各30克,牛膝10克,丹皮15克,山甲15克,皂角刺15克。
加减:见肉眼血精加蒲黄、五灵脂;小腹、会阴部刺痛或胀痛加川楝子、延胡索、乳
香、没药;睾丸、精索或阴茎疼痛加青皮、乌药、橘核、茴香;小便滴沥涩痛,排尿不
畅加益母草、马鞭草;肾阴虚选加女贞子、龟版、枸杞子、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
味子;肾阳虚选加杜仲、补骨月旨、锁阳、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桑寄生;气虚加
党参;血尿加仙鹤草、大小蓟。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统计用本法治疗本病30例以上的文章5篇,共治疗318例,痊愈47例,显效106
例,好转139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1.8%。
常用成方:活络效灵丹、抵当汤。
(3)肾气亏虚
治法:益肾填精,固摄导浊。
处方:菟丝子10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沙苑子12克,车前子12克,生熟地各15克,
川断12克,益智仁12克,枸杞子12克,芡实15克,金樱子15克,黄芪15克,当归6克。
加减:尿黄、尿道灼热加碧玉散或导赤散;小腹、会阴、睾丸精索胀痛加川楝子、延
胡、荔枝核;腰骶疼痛加杜仲;遗精不止力口煅龙骨、煅牡蛎;性功能减退加五味子、
仙灵脾、制黄精;口渴便秘加天花粉、生山栀;口渴小便不利加滋肾丸;会阴睾丸坠胀
明显加补中益气丸;前列腺液中脓细胞多加蒲公英、马鞭草;前列腺或精液中有红细胞
加女贞子、旱莲草;前列腺偏硬,高低不平,或有结节加三棱、莪术、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统计用本法治疗本病10例以上文章6篇,共治疗199例,痊愈63例显效74例,好转
4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1%。
常用成方:程氏菟丝子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三才封髓丹。
专方治疗
(1)复方地虎汤
组成;地龙20克,虎杖20克,木逋15克,车前子15克,莱菔子20克,黄芪30克,穿山甲
20克,甘草10克。
加减:阳痿兼服五子衍宗丸;血精加生地、白茅根;遗精加金樱子、芡实;滑精加补
骨脂、菟丝子、五味子;早泄加锁阳或同服金锁固精丸;前列腺有硬性结节加莪术、雷
丸;性功能低下、阳虚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阴虚加女贞子、王不留
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32例,痊愈128例,好转62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81.9%。
(2)玄地阿胶汤
组成: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阿胶10克(烊),黄柏10克, 蒲公英20克,紫草20
克,车前子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阳虚肢冷加附子、肉桂;大便燥结加大黄、玄明粉;下腹
胀甚加乌药、川楝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6例,显效46例,好转2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6%。
(3)清化汤
组成:黄柏15克,车前子10克,萆薢10克,生熟地各30克,益智仁10克,丹参15克,大
黄5克(后下)。
加减:小便不畅加木通、萹蓄、瞿麦;小便黄赤,热痛明显加龙胆草、山栀;小腹胀
痛加木香、延胡索、香附;中气下陷加升麻、柴胡;会阴胀痛明显加当归、桃仁;尿痛
溲黄、口干加淡竹叶;尿频、尿急加荔枝草、白花蛇舌草、虎杖。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78例,显效78例,好转8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3%。
(4)活血清利汤
组成:猪殃殃100克,半边莲15克,鱼腥草30克,红花10克,桃仁、泽兰、茯苓、车前
子各12克,滑石18克,甘草3克,桂枝6克。
加减:小腹、会阴、睾丸胀痛加青皮、川楝子、橘核;尿道滞涩或尿频加木通、王不
留行子;尿中有红细胞加茅根、小蓟;尿末或大便时有白浊滴出加萆薜、败酱草;阳
痿、早泄加淫羊藿、鹿角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4例,痊愈26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100%。
(5)升清降浊汤
组成:柴胡8克,升麻6克,桔梗9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
加减:湿热加苍术、黄柏、金银花、蚕砂;瘀滞加丹参、王不留行子、赤芍、琥珀、
当归;肾虚去车前子、木通、猪苓,加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3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
(6)加味抵当汤
组成:①内服方:大黄15克(后下),桃仁9克,水蛭9克,虻虫1克。②外用方:桃仁
12克,大黄、赤芍各20克,丹参、黄芪各20克。
加减:内服方:膀胱积热加知母、黄柏、翟麦、六一散;肾亏气虚加萸肉、山药、生
熟地、丹参、黄芪、赤芍、肉桂。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方作善后用,每日1剂,水煎浓缩至60毫
升,分2次作低压保留灌肠,药温30℃左右,一般连用一周。配合服金匮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
疗效:共治15例,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
(7)加味黄芪甘草汤
组成:①内服方:黄芪30~90克,生甘草10~30克,苦参10克,蒲公英30克,泽兰15
克,丹参20克。②外用方:大黄30克,三棱、莪术、红花各15克,海藻、昆布各20克,
夏枯草10克,芒硝15克。
加减:内服方:阳痿腰痛加杜仲、菟丝子、川断;遗精早泄加生地、知母、黄柏;尿
频尿急、排尿灼热加白花蛇舌草15克,败酱草15克,车前草15克;尿浊如米泔加萆薜10
克,滑石10克,土茯苓15克;血尿或血精加大小蓟各10克,白茅根10克;前列腺体较韧
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穿山甲10克;会阴、小腹胀痛加小茴香10克,川楝子10克,香附子10克。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方:水煎,会阴熏洗后坐浴,每次15
~30分钟,每日2~3次。
疗效:共治疗30例,痊愈23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8)贴脐散(外用)
组成:麝香0.15克,白胡椒7粒研粉。
用法:令患者仰卧,将麝香粉倒人肚脐内,胡椒粉盖于上面,再盖一圆形白纸,最后
以稍大的胶布固定其上,勿使粉末漏出7~10天后换药,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5~7天,
共6个疗程。
疗效:共治11例,痊愈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2%。
(9)坐浴汤(外用)
组成:知母、黄柏、淫羊藿各30克,虎杖、陈艾、甘草各24克,细辛15克,红花9克,肉桂6克。
加减:湿热较重加大黄、茵陈、山栀各30克;气滞血瘀加三棱、莪术、泽兰各30克。
用法:上方加400毫升水煎汤,冷至42℃~43℃时坐浴,每次30分钟,每日1~8次,1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4例,痊愈38例,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4%。
(10)灌肠方(外用)
组成:大黄、红花、川椒各20克,丹皮、王不留行子、白头翁、野菊花各30克,黄柏40克。
用法:水煎2次,煎液合并后过滤浓缩至5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1次保留灌肠,药
温39℃~41℃。灌肠后,患者取坐位,保持30分钟,2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疗效:共治疗30例,痊愈1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11)复方紫草膏(外用)
组成:紫草30克,红花10克,穿山甲10克,乳香5克,没缃克。
用法:上药粉碎为细末,过120目筛,以凡士林调作糊状。令患者取膝胸位。以1:1000
新洁尔灭棉球消毒会阴3次。医者戴无菌手套捏取药末3~5克成团状,蘸少许石腊油,以
食指将药塞入肛门至直肠前壁,涂于前列腺附近,令患者卧床休息30分钟,每日或隔日
上药,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0例,痊愈23例,好转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
老中医经验
丁光迪医案
刘××,男,中学教师。婚后一年余未育,心情急躁,渐见午后低热,少寐多梦,遗
精早泄,尿道不适,尿后有脓性分泌物,尿频,尿意不尽,会阴、精索、睾丸作胀,间
有掣痛,头额昏胀,面色赤,目红,手足心热,但足膝时冷。脉细数,舌红,苔薄黄
腻,诊为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为阴虚火旺,湿热下注。治以养阴敛阳,清化湿热。
处方:炒生地15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炒山药15克,女贞子
15克,炒知母10克,黄柏10克,制附子5克,苡仁15克,败酱草30克,石菖蒲10克,莲子
青芯5克,夜交藤15克。
连服10天,虚火症状见减,头目清楚,足膝温和,下部亦稍适,白浊减少,药病相
当,继服原方。前后经3月余,病情向愈,一年之后,告诉其妻已经怀孕。
按:本例因患者婚后一年未能得子,精神过用,精血暗耗,肾气受损而致本病。阴虚
于下,火旺于上,湿热下注,症情复杂。治以滋阴稍佐引火归元。清热解毒兼以利湿,
药病相当,层次分明,故初服即诸症见减,再服3月则病情向愈,从而有子。
用药规律
本篇选择处方完整,并进行了系统的疗效观察,治疗病例在30例以上,疗效在90%以
上的方剂22首,内含药物91味,作分析 ,统计,得出各药使用频度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7~10
车前子、黄柏、甘草、蒲公英、败酱草、
牛膝。
3~6
赤芍、泽兰、丹参、萆薢、丹皮、王不留
行子、柴胡、栀子、本通、山甲、黄芪、
土茯苓、生地、虎杖。
150~300
2~5
茯苓、桃仁、泽泻、红花、皂角刺、乳
香、没药、木香、龙胆草。
1
地龙、夏枯草、茜草、肿节风、大黄、熟
地、益智仁、莱菔子。
<150
>1
川楝子、小茴香、延胡索、瞿麦、滑石、
猪苓、苡仁。
1
菟丝子、沙苑子、乌药、菖蒲、芡实、金
樱子、苍术、青皮、白芷、龙骨、牡蛎、
三棱、莪术、知母、通草、益母草、黄
精、荔枝核、鹿角霜、枸杞子、猪殃殃、
半边莲、鱼腥草、桂枝、苁蓉、黄芩、当
归、莲翘、香附、白花蛇舌草、十大功劳
叶、灯芯、苦参、刘寄奴、白芍、附子、
玄参、阿胶、紫草、仙灵脾、升麻、桔
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使用频度最高的是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两类药物。由于本病的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辨证论治有一定因难,不少医家从辨病的角度着眼于本病慢性炎症
的病理,因而从抗菌消炎与改善血液循环下手,临床观察表明这一思路是有一定道理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芒针
取穴:主穴:a.前列腺穴;b.会阴、肾俞。配穴:气海、中极、关元、秩边透归来。
前列腺穴位置:会阴至肛门中点,或距肛门下缘1~2厘米之正中线上。
操作:每次取主穴一组,配穴2~3个。前列腺穴用3寸28~30号芒针,直刺1.5~2.5寸
深,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间隙用针以加强针感。会阴穴用4寸芒针,直刺2~3寸,至
出现酸胀感为度,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反复3~5次后取针。肾俞用28号2寸针,斜向脊
柱方向刺入1~1.5寸,待局部酸胀后取针。气海、中极、关元用4寸芒针,直刺3~4寸
(针前宜排空尿),使针感直达尿道。秩边穴用7寸芒针,刺5~6寸,透向同侧归来穴,
使有强烈窜麻感到达尿道,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即去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
程,疗程间隔3~5天。
疗效:共治疗200例,痊愈70例,显效60例,有效38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84%。
②针灸
取穴:主穴:中极、太冲、会阴、太溪。配穴:a.大椎、尺泽、合谷;b.次糁、天枢、
足三里;c.秩边、三阴交;d.肾俞、关元;e.膀胱俞、阴陵泉、行间。
操作:每次轮取主穴2~3穴,配穴1组。中极、关元深刺,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次黪
宜刺人糁孔,深进针,使会阴及小腹部有针感;余穴得气后,均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留
针20分钟。关元、太溪针后,各加灸黄豆大艾炷3壮,为无疤痕着肤灸法。会阴穴采取点 穴
按摩和艾条悬灸交替进行,每次约15~30分钟。针灸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满一疗程后,停针灸1周,再继续针灸。
疗效:共治疗91例,痊愈66例,好转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
③穴住激光照射
取穴:主穴:a.前列腺穴(会阴至肛门连线的中点)、次髎、白环俞;b.会阴穴。配
穴:肾俞、三阴交、中极、关元。
操作:每次轮取主穴1组(第1组选1~2穴,前列腺穴必取),配穴1~2穴。应用刺入
式氦氖激光仪,波长6328A,末端输出功率0.5~1.8毫瓦,通过特制光导纤维,把激光束
引到穴位上,先取主穴,消毒后,用特制的空心针,将光纤维插入针芯,左食指插人肛
内作引导,针自会阴穴刺人前列腺内,末端输出功率为1.8毫瓦,照射20分钟。在其余穴
位,针刺入后接通激光束,末端输出功率为0.5毫瓦,照射15~30分钟。每日1次,4次为
一疗程,不愈者停1周后再照射。
疗效:共治疗184例,痊愈97例,显效55例,好转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4%。
(2)单方验方
生甘草末
组成:生甘草研粗末,20克一包分装,每日20~40克开水泡饮,10天为一疗程。配合提
肛运动:将臀部及大腿夹紧,深吸气的同时肛门向上提收,屏气5~10秒,再呼气,全身
放松,坐卧站立均可进行。每日练2~3次,每次20~30下。
疗效:共治疗22例,痊愈9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 ,率为95%。
(3)中药离子导入法
组成:赤芍、丹皮、穿山甲、皂角刺、三棱、莪术、紫花地丁、黄柏、败酱草、牛
膝。
用法:上药加工成药液,空针抽取50毫升,温度在36℃~40℃,令患者取膝胸位,导
尿管插入肛门3~5厘米,缓慢注人直肠,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灌注药液后起坐片
刻,取卧位或坐位。将直流感应电疗机主极放在患者腰骶部,输极放在耻骨联合部,二
极交替接阳电与阴电,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通电时间每次25分钟,每日或隔日1
次,14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0例,痊愈29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 阴茎异常勃起
概 述
阴茎异常勃起,是指在无性刺激的情况下,阴茎持续勃起,伴有疼痛,即使排精亦不
痿软。本病较为少见,主要病理是阴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郁积,进而导致阴茎血栓形
成,致静脉与小动脉栓塞。半数以上的病例不能判明发病原因。由于不及时治疗易导致
阳痿,现代医学对本症的治疗多主张用手术,而用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灵枢·经筋》谓之“纵挺不收”。《诸病源候论沆胃之“强
中”。明清以后称为“强阳”或“阳强”。医家认为,其病机为“肾虚肝热”、“虚火
上炎”、“命门火实”、强盛”。治法以滋阴与泻火为主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始见
于80年代初。近10余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病例逾百例。在治法上,除了继承古
人的经驸外,还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发展了活血化瘀等新的治法。实践表明,用中医治
疗本病尚有一定疗效。尤其是一些已经采用抽吸冲洗疗法或手术治疗而疗效不佳的病
人,用中药后仍取得疗效,这对于抨索本病的保守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以提高疗
效,具有一定意义。
由于本病少见且发病较急,中医治疗的报道多系个案,较难进行大样本疗效观察;又
较少作随访,对能否保留性功能这一重要的远期疗效难作判断,亟待在今后临床中加以
重视。
分型治疗
(1)肝经湿热
治法:清肝利湿。
处方:柴胡、龙胆草、木通各6克,泽泻、生地、苡仁、黄芩、栀子、当归各9克,知
母、黄柏各10克。
加减:头晕腰酸加黑豆、生甘草梢;尿黄尿赤加土茯苓、百合;苔腻湿重加高蓄、瞿
麦、萆藤;便秘加大黄;腹痛加乌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5例,全部基本痊愈。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八正散。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熟地20克,山药20克,盐知母、黄柏各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
玄参20克,天麦冬各20克,牡蛎、龙骨各15克。
加减:失眠加川连、肉桂、枣仁、竹叶;腹痛加白芍、甘草;阴茎硬痛加牡蛎、海
藻、龟版、鳖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2例,均基本痊愈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汤。
(3)瘀痰阻滞
治法:祛瘀逐痰。
处方:柴胡、枳壳、当归、香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甘草3克。
加减:瘀甚加丹参、田三七;痰甚加胆星(胶橐)、远志、竹茹;气虚加党参、黄
芪;夹湿热加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例,均基本痊愈。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
老中医经验
史道生医案
梁××,33岁,已婚,工人。患者因性交后阴茎持续痛,勃起5日,于1966年11月11日
人院。住院后曾组织院内外会诊多次,经用针灸、骶前封闭、连续硬膜外麻醉、全身肝
素化等治疗,但阴茎勃起有增无臧,于11月20日邀请中医会诊。
患者素日形壮,今因病累而精神惶恐紧张,被子用铗篦衬起,揭视阴茎坚勃,肿胀色
暗,排尿涩痛,波及腰髂,痛楚烦躁,日夜不眠。苔薄白,根稍黄,脉弦滑,初诊辨证
为阳强,精瘀络滞,予滋肾散瘀法。用知母、黄柏、百合等滋阴泻相火,佐以桃仁、泽
兰叶等化瘀透络。药进4剂毫无效机,改选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勾口生地、知母等品再进
4剂,而阴茎坚勃如故,茎色更趋瘀暗。详细询问,方悉患者平素日善饮,并常酒后交
接,忍精延欢,本病初起即因酒后兴起,贪欢频战,终致勃起不衰,瘀胀坚挺,惊苦难
述。细辨其证,始悟当属茎脉瘀阻,湿热下注厥阴也,当先予祛逐肝经湿热,佐以散瘀
为主,故于11月29日以龙胆泻肝汤加黑豆治疗观察,药用柴胡、龙胆草、木通各6克,泽
泻、生地、苡仁、黄芩、栀子、当归各9克,黑豆60克,生荨梢30克。水煎服,并予甘草
梢30克、黑豆60克煎汤频服。药进2剂,尿道痛减;再服2剂,阴茎软敛,服至12剂,病
愈出院。又予六味左归等益阴补肾2月愈,性机能恢复,一年后爱人又生一女。
按:本案开头,认为强中必属阴虚火旺,二诊时虽知滋阴降火不妥,改通窍活血仍伍
滋阴,至三诊方弄清发病始末,易龙胆泻肝汤以引竭肝经湿热,佐以甘草黑豆汤等解毒
散瘀,终使顽疾霍然而愈。《王旭高医书六种》曰:“甘草黑豆汤解百药毒兼治筋疝
也。”筋疝即本症,鉴于龙胆草之大苦大寒,甘草黑豆汤更有养阴护胃之奇功。
用药规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 9~22
泽泻、生地、黄柏、龙胆草、柴胡、
栀子、当归、生甘草、黄芩、车前
子、木通、知母、山药、茯苓、丹
皮、熟地。
≥2 2~4
山茱萸、桃仁、红花、女贞子、麦
冬、牡蛎、龙骨、川连、肉桂、龟
版、鳖甲、大黄、白芍、赤芍、川
芎、丹参、留行子、党参、黄芪、升
麻、桔梗、菟丝子、苁蓉、滑石、玄
参、夏枯草、芒硝、远志、胆星。
1 1
苡仁、黑豆、土茯苓、百合、琥珀、
山甲、延胡、天冬、枳壳、香附、川
楝子、沙参、枸杞、高蓄、瞿麦、芡
实、金樱子、附子、海藻、乌药、砂
仁、柏子仁、地骨皮、竹茹、牛膝、
茅根、田三七、枣皮、枣仁、竹叶。
从上述分析可见,清热利湿药物使用频度较高。由于本病来势较急,许多医家认为病属
邪实,急当折逐,且以清利肝经之热、湿为先。即使属阴虚火旺,瘀痰阻滞等症型,上述
药物亦须加人。由于古代医家认为本病属阴虚火旺,故养阴清热药物亦属常用。从现代病
理看,本病为血栓形成,血液郁结,故活血药物使用亦较频繁。
">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 9~22
泽泻、生地、黄柏、龙胆草、柴胡、
栀子、当归、生甘草、黄芩、车前
子、木通、知母、山药、茯苓、丹
皮、熟地。
≥2 2~4
山茱萸、桃仁、红花、女贞子、麦
冬、牡蛎、龙骨、川连、肉桂、龟
版、鳖甲、大黄、白芍、赤芍、川
芎、丹参、留行子、党参、黄芪、升
麻、桔梗、菟丝子、苁蓉、滑石、玄
参、夏枯草、芒硝、远志、胆星。
1 1
苡仁、黑豆、土茯苓、百合、琥珀、
山甲、延胡、天冬、枳壳、香附、川
楝子、沙参、枸杞、高蓄、瞿麦、芡
实、金樱子、附子、海藻、乌药、砂
仁、柏子仁、地骨皮、竹茹、牛膝、
茅根、田三七、枣皮、枣仁、竹叶。
从上述分析可见,清热利湿药物使用频度较高。由于本病来势较急,许多医家认为病属
邪实,急当折逐,且以清利肝经之热、湿为先。即使属阴虚火旺,瘀痰阻滞等症型,上述
药物亦须加人。由于古代医家认为本病属阴虚火旺,故养阴清热药物亦属常用。从现代病
理看,本病为血栓形成,血液郁结,故活血药物使用亦较频繁。
其他疗法
针灸
取穴:蠡沟、照海。
操作:蠡沟用泻法,照海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4例,均基本痊愈。
其他措施
应加强性知识教育,避免过分追求性刺激,性生活应有所节制,防止滥用壮阳药物。
若已查明患有某些全身疼痛及神经系统疾病应积极治疗。
对勃起时间不长者,尚可采取物理治疗,诸如局部冰敷、冷水灌肠、前列腺区按摩以
及尿道内保留导管等。其他如神经封闭,蛛网膜下腔麻醉,或骶管麻醉也可应用。
除保守疗法外,尚可采用海绵体抽吸冲洗,以及手术治疗。
- 功能性不射精
概 述
功能性不射精,是男子性功能障碍之一。表现为:在正常的性刺激下无性欲高潮,不
能随意射精,性生活不能以射精结束,而出现遗精等临床症状,本病往往无明显器质性
病因,而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有关,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日本有人从1974
年起,报道了用药物治疗本病的个案,但至今现代医学仍缺乏十分有效的治法和特效的
药物,一般采用行为疗法,或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无子候》指出:“泄精,精不射
出,但聚于阴头,亦无子。”并认为本病由肾虚所致,但未论及具体的治疗方法。在古
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医者对此作进一步发挥。本病中一部分患者伴有勃起长久不痿的情
况,故古人论及的“强中”、“阳强”症中,可能包括本病,治疗以清火育阴为法。
现代用中医方法治疗本病始见于1964年。至80年代初,出现了一定数量样本的集中观
察报道。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增加,样本增大较快,对本病的研究呈现迅速发展的态
势。在辨证论治、专方轩专药、针灸等各个方面,开拓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取得大量
临床经验,累计病例已达千例以上,平均疗效超过80%。然而,正如在男性学领域内的
其他病种一样,从中医药角度来探讨本病的病因、病理、治法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
阶段,以往的工作集中在从中医固有理论出发来认识本病,探讨可行的治疗方法,并在
临床上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总结。但对这些治法与方药的治疗作用的原理尚未展开研究,
治法间的比较、筛选、归纳工作亦尚未进行。
病因病机
古代一般认为本病由肾气虚,及阴虚火旺所致。近十年来,通过临床广泛探索,发现
除上述原因外,气滞、血瘀、湿热、痰浊均可导致本病。
肾阳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久病及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阳受损。肾者
作强之官,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房事无能,排精乏力。
阴虚火旺 先天不足,或脾胃失于充养,化源不足,肾精匮乏;若兼手淫纵欲,斫伤太
过,屡竭其精,相火妄动,则阳强而久交不泄。
肝失疏泄 或因新婚房事不成,或恐惧怀孕而忍精不泄,或因房事受惊,或因夫妇不
洽,肝郁失疏,气滞肝经,精窍不利,开合失司。
湿热下注 恣啖厚味,嗜好烟酒,脾胃受损,湿热内蕴,流注下焦,客于宗筋,阻滞精窍。
气滞血瘀,痰瘀互结 气滞血阻,久病入络,痰浊内生,阻滞精窍,致精窍不利,精道
不畅。
辨证分型
本病大体可分为虚证与实证二大类,一般分为下述五型:
1.肾阳亏虚 年龄偏大,病史较长,腰瘥腿软,神疲乏力,面色灰暗,小便清长,夜尿
频多,长期遗泄频繁,性欲不旺,阴茎举而不坚,性交持续时间短。舌淡或胖,边有齿
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
2.阴虚火旺 多见于青年,头晕耳鸣,浑身乏力,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腰痉腿痛,或
手淫过度,遗泄极频,精液量少质稀,阴茎易举,有的同房久交不泄。舌红苔少,脉细
弦,或细数。
3.肝邪化火 多因精神忧郁,或久治无效,失去信心,性情急躁,两胁胀痛,时时叹
息,性交时间长,或者由长转短,由原来的阳强逐渐转化为阳举不坚,性欲淡漠。舌淡
红,苔白,脉弦或弦数。
4.湿热下注-头晕身重,腰膝废软,心烦易怒,少腹急满,小便短赤,会阴坠胀,阴茎
疼痛灼热,梦遗频繁,精液粘稠,可有血精,性交时阳强不倒,久交不泄。舌苔薄黄或
黄腻,或黄白相兼,舌红,脉弦滑,或滑数(多有前列腺炎或精囊炎)。
5.瘀阻精道 头晕,头痛,耳鸣,皮肤麻木,刺痛,色素沉着,腰脊瘥痛,小腹胀痛或
刺痛,失眠多梦,喘逆气促,性交时勃起不满意,伴遗精,精液粘稠。舌边有瘀点,舌
下静脉曲张,脉涩或沉滑(常有射精管的炎症水肿)。
在临床上,各型脉症非人人具备,且各型可相互转换,或互相间夹,须问明病史,以
主症与舌脉为主要依据,从而作出正确的辨证。
疗效标准
目前尚无全国统下的标准,各地标准有二至四级不等,经综合取舍,拟分作三级。
基本痊愈:每次房事均能正常射精。
进步:有时同房能正常射精,有时仍不能射精。
无效:治疗三个疗程(3个月)以上,仍不能正常射精。
分型治疗
(1)肾阳亏虚
治法:温肾壮阳,通关利窍。
处方: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蛇床子1o克,黄芪15克,菖蒲
10克,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子1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
加减:畏寒甚加附子、肉桂;阳痿加鹿角胶、巴戟天、苁蓉;腰膝酸加杜仲、牛膝。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通关利窍。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5克,淮山药15克,丹皮15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茯苓15
克,枳实10克,泽泻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王不留行15克。
加减:五心烦热,便秘溲黄,去熟地,加生地;腰酸甚加川断、桑寄生;口苦甚加龙
胆草、柴胡、山栀。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左归丸。
(3)肝郁化火
治法:清泄肝热,开郁通精。
处方:龙胆草9克,柴胡9克,山栀9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黄芩9克,泽泻15克,当
归9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2克,滑石20克,茵陈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王不留行
12克,路路通12克。
加减:精路通后加枸杞子、仙灵脾。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
(4)湿热下注
治法:化湿清热,通关止遗。
处方:萆藤12克,黄柏12克,菖蒲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莲子芯9克,丹参15克,
车前子9克,威灵仙12克,急性子12克,生山甲12克,槟榔10克,地鳖虫10克。
加减:肾虚腰腿痰软加川断、狗脊、桑寄生;会阴小腹胀痛加香附、乌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程氏莩薜分清饮。
(5)瘀阻精逋
治法:化瘀通关。
处方:赤芍10克,川芎6克,当归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延胡索10克,没药10
克,桂枝6克,小茴香6克,干姜6克,石菖蒲10克,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子10克,怀牛
膝12克,甘草10克。
加减:肥胖痰多加胆南星、白芥子、地龙、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少腹逐瘀汤、二陈汤。
疗效:以上五型累计治疗362例,基本痊愈281例,进步11例,无效70例,总有效率为
80.7%。
在上述五型中,以后三型实证的病例数属多,其中又以肝郁化火型病例数为最,疗效
似比虚证为好。在肾阳亏虚、阴虚火旺二型中,以后者疗效为佳。这表明本病由浅入深
的次序是实证→阴虚证→阳虚证,与中医的一般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专方治疗
(1)加味桂枝龙牡汤
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20克,大枣20克,生甘草5克,生龙牡各30克,炒蜂
房15克,急性子10克,怀牛膝15克。
加减。阳虚加仙灵脾、肉苁蓉;阴虚减少桂枝、生姜用量,加生地、玄参;血瘀加地
鳖虫、莪术;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熟地、当归;肝郁加柴胡、路路通;湿热加车
前子、川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123例,基本痊愈99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80.5%。
(2)马钱通关散
组成:虎杖30克,生麻黄9克,生甘草6克,石菖蒲9克,制马钱子0.3克,蜈蚣0.5克,冰
片O.1克。
用法:前四味水煎,后三味研细末。每晚睡前1.5小时吞服药末,同时服汤剂。
疗效:共治疗141例,基本痊愈130例,进步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
(3)通窍滋肾健脾汤
组成:仙茅、路路通、石菖蒲、白术、枸杞子、韭菜子各12克,马钱子1克,蜈蚣1
条,仙灵脾30克,石斛10克,牛膝9克,山萸肉、山药、白花蛇舌草、补骨脂、覆盆子、
菟丝子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289例,基本痊愈227例,无效62例,总有效率为78.5%。
(4)黄芪滑石汤
组成:黄芪15克,滑石9克,甘草3克,茯苓15克,车前草9克,菟丝子12克,肉苁蓉10
克,王不留行子9克,扁豆花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51例,基本痊愈4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1%。
(5)化肝定忠汤
组成:石菖蒲9克,远志4.5克,茯苓15克,郁金9克,小青皮9克,白芍12克,丹皮12
克,香附12克,生甘草6克,枳实9克,枣仁12克,琥珀3克(另冲)。
加减:合并前列腺炎加败酱草;阳强不倒加麦冬、牡蛎;心烦易怒加山栀;曰干加天
花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40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78例,基本痊愈6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5%。
(6)益肾通精汤
组成:熟地12克,枸杞子15克,覆盆子15克,桑椹子15克,菟丝子15克,山萸肉9克,
五味子6克。
加减:阴虚火旺去山萸肉,加知母、黄柏、生地、龟版、鳖甲;阴虚湿热减山萸肉、
五味子,加茯苓、泽泻、车前子、路路通、菖蒲;阴损及阳加鹿角胶、肉苁蓉、补骨
脂、韭菜子、阳起石;肾虚肝郁加柴胡、郁金、香附、王不留行、仙灵脾、肉苁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40日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基本痊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7)解邪通精汤
组成:柴胡、当归、菖蒲、郁金、枳实、山甲、王不留行各15克,淫羊藿、蛇床子各
20克,炙鳖甲40克,麻黄8克,蜈蚣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74例,基本痊愈55例,进步Ⅲ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9.2%。
(8)补肾通精汤
组成:熟地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5克,韭菜子15克,穿山甲9克,丹参15克,王
不留行子15克,路路逼12克,地龙12克,蜈蚣1条。
加减:肾阳虚加附片、肉桂、鹿角胶;肾阴虚加生地、知母、女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16例,全部基本痊愈。
老中医经验
罗振华医案
陈××,男,42岁91978年6月3日初诊。自诉结婚14年未曾生育。女方妇检一切正常。
性交时,阴茎能强举持久,但从未射过精,故对性生活兴趣不大。平时两三个月偶有一
次梦泄。几年来曾经过针灸、电疗,内服中西药物,注射过胎盘组织液、绒毛膜激素等
方法治疗,均未见效。由于不能射精,故无法取得精液常规检查。身体发育尚属良好,
纳眠俱佳,二便正常,舌淡稍胖,苔白腻,脉细弦略滑。诊断为不育症。治以补肾益
精,通络利窍。
处方:石菖蒲6克,远志4.5克,菟丝子24克,枸杞子18克,党参18克,茯苓30克,淮牛
膝15克,路路通15克。14剂。
7月12日二诊。偶有头晕疲乏,其他如常。舌淡红,稍胖,苔微黄,脉细弦,略滑。
处方:菟丝子18克,枸杞子15克,巴戟肉、党参各15克,茯苓 24克,陈皮6克,淮牛膝
12克,路路通12克,泽泻9克。7剂。
8月26日三诊:无不适感,睡眠、饮食、二便均正常。舌红稍淡胖,苔微黄,脉弦细尺
弱。
处方:菟丝子18克,枸杞子15克,淮牛膝12克,锁阳12克,党参15克,茯苓24克,陈皮
6克,路路通12克,泽泻9克。4剂。
10月下旬,患者来门诊,说其妻已怀孕4月。一切正常,本人亦无不适,未再处方,但
嘱其按时作息,注意调摄身体。
按:本例不射精为虚实夹杂,既有肾脾正虚,又有气郁湿滞,以致精道受阻,不能射
精,非无精可排。从其脉舌来分析,舌淡暗而胖,淡胖为正虚,暗为气机不畅,苔白
腻,又属湿滞,脉细为正虚,弦属气郁,滑为痰湿之象。故诊为脾肾正虚,兼气郁湿
滞。治疗法则既要补肾益精,又当通络利窍,兼以理气渗湿。方中菟丝子、枸杞子、淮
牛膝补肾益精,强壮腰膝;石菖蒲、远志入心肾,交通心肾,温阳通窍;党参、茯苓扶
脾理气渗湿;路路通善于通络利窍。二诊时加入巴戟肉,加强补肾作用。泽泻利湿,陈
皮理气,诸药配合得当,故收全功。
用药规律
上面所选择的处方,总有效率,5%以上、治疗人数在10人以上的方剂15首,内含药物
61味,经统计,各药使用频度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5~8
仙灵脾、菖蒲、路路通、牛膝、
菟丝子、枸杞子、山药、甘草。
3~4
马钱子、蜈蚣、韭菜子、山萸
肉、覆盆子。
100~299
8 熟地、王不留行子。
2~5
白芍、麻黄、仙茅、茯苓、泽
泻、丹皮、柴胡、当归、郁金、
枳实。
1
白术、石斛、白花蛇舌草、补骨
脂、桂枝、生姜、急性子、大
枣、龙骨、牡蛎、冰片、虎杖。
<100
2 沙苑子、丹参、山甲。
1
滑石、扁豆花、肉桂、黄精、巴
戟天、地龙、鳖甲、桑椹子、五
味子、远志、青皮、枣仁、琥
珀、女贞子、旱莲草、茵陈、党
参、黄柏、生地。
表中可见,治疗本病所用各种中药占第一位的还是补肾药物,说明本病的发病原因,
主要还是与肾虚有关,这与古代医家所言基本相符。另外,理气、化痰、祛瘀药物亦占
了相当比例。这反映了近年来本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的长足发展。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主穴:曲骨、阴廉、大敦。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极、命门、次糁、会
阴、会阳、肾俞、神阙、大赫、太冲。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曲骨、中极进针2.5寸,单捻转,使针感向阴茎根部或头
部放射。足三里进针3寸提插捻转,使针感向会阴传导。阴廉以局部酸胀为度。会阴、会
阳、次醪、肾俞进针1.5寸,留针20分钟,大敦雀啄灸。上述穴位可接电针器,或用灸
法。每2~3天针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后停治5~7天。
疗效:累计治疗417例,基本痊愈367例,进步8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89.9%。
(2)艾灸
取穴:阿是穴。
操作:每晚8时许,静心平卧,以艾条燃着端,对准阴茎冠状沟与阴茎背交界处施灸,
每次灸5~10分钟,使局部微红并有轻度灼热感。灸后,用手顺阴茎自上而下轻轻抚摸数次。
疗效:治疗2例,均愈。
其他措施
生活要有规律,要纠正晚睡等不良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精力充沛,消除各种紧
张因素或消极因素,戒烟酒等不良嗜好。
性知识教育或心理治疗。全面了解病人性生活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性的解剖、射精生
理、性交方式的教育与心理治疗,以消除病因,解除焦虑、恐惧和各种精神压力。
性交前采用热水袋、热水坐浴等阴部热刺激,有助于阴茎勃起,提高性欲,促进射精。
性治疗法:为目前国外正在试用的方法,内容包括性感集中训练及单独手淫训练。
手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引起嵌顿者,应施包皮环切术。对较严重的精索静脉曲
张,应行高位结扎术。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概 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名特发性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临床主
要表现为患肢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间歇性跛行,静止性疼痛,严重者可并发溃
疡、坏疽,以青壮年男性最易罹患。现代医学对脉管炎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无统一认识,
一般认为,多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密切有关。而吸姻是目前国内外公
认的诱发因素。此外,寒冷、潮湿、感染、创伤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的诱因。 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又称之为“脱痈”、“十指冷落”。早在《灵枢·
痈疽》篇中就对脱疽证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涉及到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和预后等
各方面。至晋隋唐时期,在《刘涓子鬼遗方》、《千金要方》等书中,更深化了对脱疽
的认识,并提出“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截”的具体手术治疗方案。宋明以后,中医诊
治脱疽进一步系统化,许多医家对脱疽的病因证治等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同时还出
现不少有关脱疽的专篇、专书。在治疗上,除内服中药、手术切除外,还有针灸、熏
洗、外敷等。如果说清代以前关于脱疽的记述还多类属糖尿病性坏疽,那么,自清以后
所述脱疽的病因症状,已开始接近脉管炎的证候。如《马培之外科医案》说:“严寒涉
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现红紫之色,足跗热肿,足趾仍
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次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
现代自50年代中期报道了中医药治愈血栓性脉管炎之后,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经过反复多次的临床总结和验证,四妙勇安汤、阳和汤、顾步汤、通脉活血汤一类的方
药治疗脉管炎的疗效,逐渐取得外科临床医家的承认。70年代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协
卜会议,商讨关于脉管炎的诊断、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的规范匕问题,使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文献报道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40
年来,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备类诊治脉管炎的中医药文献约140余篇,观察病例在
300例以上(不包括个案)。在诊断方面,一些与现代医学有关的抒方法、新指标已在临
床上得到应用和验证。治疗上,总结出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治则,特别
是活血化瘀已成为公认的有前途的治疗原则。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
结纡、内外治结含、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结舍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使患
肢截肢率明显下降,复发率减少。目前,一般报道的临床有效率在90%左右。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与外感寒湿,饮食不节,七情过极或房室过度,久病本虚等有关。关于其病
机,古今文献多有阐述,仔细研究各家所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阳气虚弱,寒凝血瘀 久病脾肾阳气不充,阴寒乘而袭之。寒凝收引,则血气瘀闭;寒
湿客于经脉皮肉,则阻滞脉络,搏于津液骨髓,则折伤气血,致荣卫凝涩,不能濡养四
末,肢端疼痛、坏死,甚而脱落,居于寒冷之地者尤为易患。
湿浊蕴结,遇阻脉络 久客湿地或饮食失节,均能积湿酿痰。湿邪重浊粘腻,最易损伤
阳气,阻遏气机,致血运失其畅达,久则湿邪化热,湿痰热互结,亦可瘀阻经脉,使血
脉滞而不通,则五趾坏死。
肝肾阴虚,热毒炽盛 房室不节,情志不遂,则肾水亏损,相火偏旺,肝木失养,血不
荣筋。膏粱厚味,恣嗜辛辣烟酒,则湿热内生,化为火毒,熏蒸脏腑,致肝败筋死,脾
败肉死,肾败骨死,而成脱疽之症。
气血虚亏,络脉瘀阻 气血运行全身,贵在流通舒畅。若气虚则运血无能,血虚则气无
所生,血脉阻隔不行,络脉失其濡养,而四末气血不能充达,毒邪聚结,气血凝滞,则
发生脉管炎,久病体虚者更为多见。
总之,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血脉,与心、肝、脾、肾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心主
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病之本是阳气不足,气血虚弱,病之标为血瘀、湿浊、
热毒凝滞,筋肉经脉,败血腐肉。若病情日久,肢节坏死,创面不愈,脓血不断,可导
致气血大伤。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据各地报道归纳为以下五型:
1.阴寒凝滞 患肢麻木疼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冷,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创面色
白或暗红,迟迟不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2.血络瘀阻 患肢或患趾(指)固定性持续疼痛,静止痛明显。患肢皮肤呈紫红、暗红
或青紫,下垂时尤明显,皮肤干燥,趾甲增厚,肉萎毛枯。舌质红绛或紫暗,有瘀斑,
舌苔薄白,脉沉细涩。
3.湿热下注 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下肢可出现条索
状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肢端轻度溃疡或坏疽。患者可伴有头沉身困,脘闷纳呆。舌
质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多弦滑或弦数。
4.热毒炽盛 患肢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严重感染,红紫痛剧,肿势散漫,脓液甚多,
有恶臭气味。全身症状可有高热寒战,烦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绛,舌苔黄腻、
黄燥或黑褐苔,脉弦滑洪大或弦细数。
5.气血两虚 患者身体虚弱,面容憔悴萎黄,消瘦无力,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干
燥增厚,肌肉萎缩,创口生长缓慢,久不愈合,肉芽灰淡、暗红,脓液清稀。舌质淡,
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疗效标准
近十多年来,全国性学术会议关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有过多次讨
论,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综合目前大多数文献使用的疗效标准,可分为以下四级。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创口完全愈合,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缓解或明显改善,恢复
工作一年内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显著减轻,静止痛消失,皮肤温度和色泽明显好转,创
面愈合或接近愈合,血循环轻度障碍,能工作。
好转:病状减轻,创面较前缩小,患肢循环有所改善,仍不能从事工作。
无效:经1~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或加重。
分型治疗
(1)阴寒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12克,熟地12克,附片10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黄芪15克,炮姜6
克,牛膝12苋,白芥子10克,丹参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地龙10克。
加减:寒凝甚去桂枝,加肉桂;痛剧加川乌、草乌、延胡;湿重加薏苡仁、苍术;瘀
血明显加制乳香、没药、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早晚各1次。
疗效:用此法配合针灸、外治治疗32例,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
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常用成方:当归四逆汤、顾步汤、桂枝附子汤、活血温经汤、阳和汤。
(2)血络瘀阻
治法: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制乳没各10克,桂枝1o克,牛膝12
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鸡血藤30克,穿山甲10克,乌药10克。
加减:伴阳虚加附片、肉桂;痛甚加延胡;患肢肿胀加木瓜、茯苓;伴脾虚加苍白
术;创面溃烂,渗脓较多加蒲公英、金银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疗效:以本法为主,配合其他外治法(部分手术处理),共治疗144例脉管炎患者,临
床治愈52例,显效72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100%。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活血通脉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当归活血汤。
(3)湿热下泣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玄参12克,防己10
克,萆薜10克,当归12克,生苡仁15克,牛膝10克,木通10克,丹皮10克,地龙10克,鸡
血藤30克,赤小豆30克。
加减:局部红肿明显,或溃疡渗脓较多加菌陈、山栀;肿胀较甚,湿偏重加茯苓、猪
苓;疼痛剧加延胡、制乳没;伴气滞加川楝子。
疗效:治疗104例脉管炎患者,配合局部外洗,临床治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
有效率为94.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茵陈赤小豆汤。
(4)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处方:蒲公英30克,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赤芍10
克,丹皮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紫草12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路路 通12克。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疼痛甚加延胡、制乳没;口干渴加天花粉、石斛;伴气虚
加太子参、黄芪、党参;湿重加苍术、苡仁。
服法: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水煎温服。药渣加水浓煎,每日熏洗。
疗效:以本法治疗热瘀型脉管炎22例,临床治愈8例,好转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8.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5)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荞血,活血通脉。
处方:炙黄芪30克,炒党参12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淮牛膝
10克,金银花15克,川芎1O克,玄参15克,石斛10克,鸡血藤15克,地龙10克,蒲公英
30克。
加减:阳气衰弱加附片、肉苁蓉;月干肾阴亏加生地、龟版;湿热毒盛加苡仁、板蓝
根、茵陈、栀子;正虚甚可加服十全大补丸;血瘀明显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41例脉管炎患者,除服中药外,局部溃疡加用氦一氖激光照射,临床治愈
31例,好转6例,无效4例。平均治愈时间45天,总有效率为90%。同时进行了免疫指标
观察,发现治疗后,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由治疗前的低水平变为升高,IgG、IgA明显
下降,而IgM和补体C3无明显变化。
常用成方: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顾步汤。
专方治疗
(1)活血通脉注射液
组成:丹参150克,红花100克,桂枝50克,当归150克,川芎150克,杜伸150克,羊骨250克。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剂,每安瓿2毫升含生药量2克。肌肉注射,每日2~4毫升,每天
注射2次,15天为一疗程,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疗效:用此药治疗虚寒型脉管炎30例,同时配服中药煎剂(桂枝、熟地、怀牛膝、鸡
血藤、党参、黄芪、干姜、细辛、赤芍),临床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
率为96.6%。经随访,一年内复发2例。
(2)活血通脉汤
组成:丹参35克,赤芍、鸡血藤、地龙、乳香、没药、乌梢蛇各15克,当归、红花、
甘草各10克,细辛7.5克,蜈蚣3条。
加减:寒湿阻滞、阳气不达加附子、肉桂、桂枝、川乌、草乌、防己、苍术;湿热加
黄柏、萆薜;热毒炽盛加金银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丹皮;久病气血亏虚,创面不
敛,肉芽不鲜,加党参、当归、熟地、首乌等益气养血之品。
用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药渣复煎汤,温洗患处,每日3次(后期已
溃者用太乙膏敷患处,每日2次)。
疗效:治疗11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6例,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脉炎软
组成:制松香12克,水蛭10克,全蝎8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细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30天一疗程。局部外敷松
桐膏(松香220克,研细末,用生桐油100ml调成糊状),每日1次。
疗效:用本方治疗脉管炎20例,均获临床治愈。
(4)脉疏通方
组成:麝香0.5克,丹参、路路通各100克,制乳香、没药、地龙各30克,壁虎15克。
加减:阴寒型先予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甘草等药煎服1周。气
滞血瘀型先予丹参、桃仁、红花、乳没、赤芍、五灵脂、三棱、莪术、路路通等药煎服1
周。湿热型先予茵陈、牛膝、银花、赤小豆、丹参、鸡血藤、苡仁、苍术、防己、泽泻
等药服1周。热毒型先服银花、连翘、制乳没、蒲公英、地丁、半枝莲、半边莲、生地、
丹参、牛膝等1周。气血两虚型先服人参、白术、白芍、茯苓、川芎、甘草、当归、熟
地、黄花、肉桂等药1周。局部处理:红肿敷丹参散(土蜂窝、丹参);焮热无肿敷意黄
散(厚朴、甘草、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花粉);溃破有脓敷
金花散(熟石膏、炒铅、冰片);溃破无脓敷海浮散(制乳没、冰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214例,临床治愈101例,显效19例,好转8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3%。
(5)脉炎灵丸
组成:十大功劳60克,金毛狗脊60克,威灵仙60克,木瓜60克,血竭30克,白芍60克,
生地60克,桂枝30克,乌梢蛇60克,海桐皮30克,丹皮30克,牛膝30克,老鹳草60克,汉
防己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伸筋草60克,附子30克,槟榔30克,红花30克,白花蛇
30克,防风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石菖蒲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8号筛,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天早晚各服1丸,温水送
下。病重者可日服3次。20天一疗程,服药期间忌酸、辣、酒、姻、房事。
疗效:共治疗11例,临床治愈9例,1例中断治疗,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8%。
(6)复方通脉灵注射液
组成:赤芍、桃仁、银花、丹参、当归、毛冬青、妥拉苏林。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剂,每支10毫升或20毫升,分别含生药34克或68克。每天注射1
次,每次1~2支。方法:用脉通液500毫升稀释,经患肢动脉快速推注50毫升,余药缓慢
滴注。连用10天后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30次为一疗程。配合内服中药,虚寒型用
阳和汤加减;瘀滞型用当归活血汤加减;热毒型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湿热型用茵陈赤小
豆汤加减;修复阶段用顾步汤加减;气血虚亏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
疗效:共治疗252例(其中15例为静脉给药),临床治愈143例,显效53例,好转21例,
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6.1%。静脉给药组总有效率为87.8%。
(7)血管Ⅱ号
组成: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牛膝、丹皮、延胡、桂枝、蜈蚣。
用法:上药制成干燥颗粒状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有溃疡者外敷全蝎膏。
疗效:用此方治疗46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20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
有效率为93.5%。对寒湿患者疗效较好。
(8)黄马酒(外用)
组成:白酒(或75%酒精)5000毫升,黄连60克,马钱子30克。
用法:将黄连、马钱子放人白酒内浸泡,一周后滤去药渣。每日用药酒浸洗患肢创面1
次,疼痛较剧者,可多次用黄马酒浸湿纱布
外洗。洗后创面可再用其他药膏外敷。
疗效:使用黄马酒浸洗创面,再用油膏换药,止痛效果显著。62例患者平均基本止痛
时间为6.7天,最短者2天。不论治愈与否,都能达到基本止痛。
(9)松桐膏
组成:松香Z00克,生桐油100毫升。
用法:将松香研成细末,和生桐油调成糊状,涂敷创面,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20例脉管炎患者,同时内服脉炎散(制松香、水蛭、全蝎),均告临床
治愈。
(10)脱疽洗才(外用)
组成:苏木、红花、官桂、干姜、乳香、没药、千年健、樟脑各10克,鸡血藤20克,
细辛6克,透骨草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液,趁热熏洗患肢,每日2~3次。
老中医经验
朱仁康医案
李××,男,28岁。初诊日期:1958年11月4日。主诉左足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10个
月,左小趾趾端溃疡1月。1958年1月开始左足跟疼痛,随之足趾前半部和足趾亦觉疼
痛,后又出现步行后小腿肚胀疼,休息后减轻,呈间歇性跛行已历10月余。病情日重,1
月前左足小趾趾端形成溃疡,疼痛剧烈,彻夜不眠。患者为翻砂工人,长期受潮湿寒
冷,嗜烟10余年。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左足小趾端溃疡约1×1cm,少许黄色分泌物,腐肉未脱。足
背黯紫色,左足发凉,足背动脉尚能触知。脉象滑数,苔黄微腻。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证属寒凝湿阻,经络痹塞,气血不行而发剧痛,
步履艰难。病人正气渐耗,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而小趾溃疡。治宜通络和营,清热化湿。
处方:银花30克,归尾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制乳没备4.5克,丝瓜络4.5克,地
龙9克,二妙丸9克(包),海风藤9克,犀黄丸9克(另吞)。
二诊:服药8剂,苔黄腻渐化,疼痛减轻,改用四妙勇安汤:当归60克,银花30克,玄
参30克,生甘草15克。
三诊:上药服4剂,疼痛明显减轻,趾端腐肉犹未脱落,舌心仍见黄腻苔,脉滑数。上
方加赤茯苓15克,生苡仁9克,3剂。
四诊:小趾腐去收口,只足下地后尚疼,溃面收口处微破,流少许分泌物。上方加黄
芪9克,共服20余剂,渐见收口。继续观察3个月,基本治愈。
按:脉管炎病人一般都有受寒受凉史,最忌立即向火烤,或用热水烫,否则极容易患
本病。此为预防之道,至关重要。本病初期、二期,寒凝血瘀,阻于经络,不通则痛。
用药着重温经散寒,通络活血,回阳止痛。晚期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骨烂,应以大
剂滋阴益气,清热化毒,以顾步汤、四妙勇安汤等图治,使之尽可能免于截肢。
用药规律
分析1980年~1990年25篇文献报道中专用方剂的药物使用情况,共使用药物81味,其中
观察病例超过100例,报道文献在2篇以上的有28味,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18 当归。
700~1000 7~11
丹参、黄芪、乳香、没药、
守官、地龙。
500~699 2~5
毛冬青、蜈蚣、党参、乌梢
蛇、延胡、水蛏、附子。
300~499 5~8
川芎、银花、赤芍、甘草、
牛膝、路路通。
100~299 2~17
桃仁、红花、玄参、鸡血
藤、桂枝、蒲公英、威灵
仙、松香。
<100 3 丹皮、血竭、连翘。
在上表所列31味药物中,活血化瘀药占50%。因而不难看出,活血化瘀法则已成为治
疗脉管炎的主要法则。也有不少医家认为本病以虚中挟实者居多,治疗宜“攻补兼
施”,或补益以托毒,或寓补于攻,因而参芪之属应用较多。临床实践证明,使用黄芪
且用量大者,疗效多佳。近年来,虫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示出较好前景。本表
所列前14味药物中就有5味是虫类药。验方“六虫散”和广安门医院所用的“通脉片”也
都是以水蛭、虻虫、蟅虫、乌梢蛇、地龙、蜈蚣等所组成。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经渠、血海、尺泽、三阴交、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配穴:热毒加
太溪、复溜、鱼际、列缺;血瘀加列缺、膈俞;气血双虚加列缺、鱼际;肾虚加膻中、
阴谷、太溪、膈俞。
操作:双侧均取,以常用穴为主,据症加配穴。寒湿用温针行补法,每日2次,每次40
分钟,同时灸太渊。血瘀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热毒用提插泻法,每
日3次,每次20分钟。气血双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60分钟。肾虚用补法,每日1次,
每次60分钟。
疗效:应用本法治疗77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52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4.8%。
②艾灸
取穴:主穴:分三组 a.气海、中脘、膻中、阳池、足三里、冲阳、太溪、肺俞、心
俞、肝俞、脾俞、肾俞;b.魄户、神堂、膈俞、膈关、筑宾;c.环跳、阳陵泉、委中、承
山、昆仑。
操作:第一组穴位每穴灸3壮;第二组穴每穴灸2壮;第三组穴针刺,得气后不留针。
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例(早期2例、中期6例),临床治愈5例(早期2例,中期3例),好转3
例。随访2年,5例治愈者均未复发。
(2)单方验方
①惚木散
处方:惚木。
用法:煎服每次用量30~50克,碾粉冲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加减:热毒偏胜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血瘀偏重加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寒凝
加桂枝、细辛、干姜;体虚加黄芪、党参、当归、熟地。
疗效:治疗14例患者,临床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
②白花丹参制剂
组成:白花丹参。
用法:a.用白花丹参人白酒浸泡,去渣服酒,每服20~30毫升,重者可服50毫升,每日
3次。b用白花丹参30~60克煎服,每日2~3次。c用白花丹参制成注射剂,每次2~4毫
升,肌注,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147例,治愈33例,显效70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1.8%。
临床显示酒剂效果比煎剂、针剂好。
③猫骨散
组成:a.生猫骨1具,连头尾,烧灰存性,研细为末。b.猫肉500克,黄芪60克,苡仁60
克。c.黄芪6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细辛3克,龟版20克,鳖
甲20克,蟹灰3克,乌梢蛇30克,银花炭30克,黄柏20克,地丁30克,牛膝20克,苍术10
克。
用法:猫骨散冲服,每次1.5克,每日3次。猫肉煨黄芪、苡仁,炖烂熟,服食猫肉。中
药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煎服。
③中药麻醉疗法
药液:中麻Ⅰ号、中麻Ⅱ号,或东莨菪碱注射液。
用法:中麻Ⅰ号5毫升或中麻Ⅱ号3毫升,每次配用氯丙嗪12.5~25毫克,肌注、静注或
静脉点滴均可。每日1次或隔1~2日1次,连续5~6次后可休息3~5天再进行。一般疼痛
消失后可停。
疗效:治疗Ⅱ期重症脉管炎30例,显效2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
认为此法止痛优于杜冷丁,使皮温上升,行走延长,下垂肿胀消退,创面愈合加速。
其他措施
支持疗法:对体质较差,特别是感染较重者可予富有营养的饮食,大剂量维生素B族和
维生素C。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输液,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贫血者可少量多次输 血。
手术疗法:对已坏死的组织可进行手术切除。创面较大,表皮生长缓慢者,可行植皮
术。对已坏死的足趾(手指),可进行手术切除。
疣
概 述
疣是常见的表皮赘生物,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可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
和尖锐湿疣四型。以往认为这些病是慢性良性的,但近来发现此类病毒感染后,亦可导
致皮肤癌等恶性肿瘤,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本节重点介绍寻常疣和扁平疣的治疗。
疣在中医古籍中称为“疣目”、“千日疮”、“刺瘊”、“扁瘊”,俗称“瘊
子”、“老鼠奶”等。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记载首见于《五十二病方》。《灵枢·经脉》篇
认为:“手少阳之别,名曰支正,..虚则生胧。”胱,即疣。明代薛己《外科枢要》
则指出:“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发。盖肝热水涸,
肾气不荣,故精亡而筋挛也。”认为本病病在少阳,其病机以虚证为本,本虚标实。临
床表现,《诸病源候论·疣目候》载:“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
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外科启玄》曰:千日疮“生于人手足上,..生上千日
自落。”在治疗方面,古代以针灸和民间单方验方为主。针灸治疣,《灵枢·经脉》篇、
《甲乙经》主张取用支正穴,而历代文献更重视灸法的治疗作用,如《五十二病方》、
《备急千金要方》、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都有在疣体上直按灸治的记载。《针灸
资生经》建议在灸治的同时配合药物外擦,《医宗金鉴》还列有“灸赘疣穴歌”等。单
方验方治疣,以药物外敷、涂撩为主,如《肘后方》用盐外敷,《备急千金要方》用杏
仁烧黑研吊或用松柏脂涂疣体,还有用石硫黄揩的记载,清代《疡医会萃》也有用莴苣
汁、蒲公英根汁外涂的记载。此外还有其他外治法,如《本草纲目》用狗尾草穿刺,
《医宗金鉴》用药线结扎,等等。有些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验之于临床,疗效
令人满意。
现代中医治疣方法甚多,临床资料也很丰富。自1959年的首篇报道至1991年底为止,在
杂志上已公开发表350余篇文章。其中60年代多为单方治疗的经验介绍,如薰苡仁、鸦胆
子油、白屈菜汁等;70年代的文章虽不多,但出现了一些专方专药治疗较大样本的报
道;大量临床报道见于80年代以后,约占全部有关文献的90%以上。治疗方法多种多
样,内服、外治,两者并重,或内服、外治单独应用,或两者相互配合,内外兼顾;既
有专方专药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有少量的辨证分型治疗方案。同时各家在治疗取得满意
疗效之后,对其病因病机也备抒己见,进行了探讨。针灸包括了体针、耳针、电针、水
针、艾灸及耳噩放血等各种疗法。现在,被报道的病例数累计已有8000余例,有效率一
般在90%以上。
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许多文章仅限于临床观察,有的甚至只
是验方介绍。尽管已经有人通过组织形态学、甲皱微循环及免疫学等方面对针灸治疣的
机理进行了探讨,较深人的研究尚未被大多数人重视,且一些临床观察研究缺乏严格的
科研设计(如设立对照观察组、制定统一的疗效标准等),这些都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病因病机
各家结合各自的治疗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这些阐述都较为
笼统而简单,且各家认识未趋一致,综合起来,大致有风、火、瘀、虚、湿诸端,然而
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都相互关联,难以逐一分开。
风热 肝肾精血不足之体,复感风热毒邪侵袭,风热血燥,蕴于皮肤之间;或因劳汗当
风,营卫不和,与肺胃郁热搏于肌表而发。
血瘀 情志不畅,怒动肝火,血热瘀积于皮腠之间而发为疣赘。
湿滞 本病久治不愈,耗伤脾胃之气,脾虚不运则水湿内生,湿性粘滞,又导致本病缠
绵难愈。
疗效标准
痊愈:疣赘及自觉症状全部消失,皮色正常,无新疣出现。
显效:大部分疣赘(50%以上)消退,无新疣出现。
好转:疣赘部分脱落,无新疣出现。
无效:疣赘无变化或变化不大,3个月内又有新疣出现。
分型治疗
(1)风热型
治法:清热解毒,散风除湿。
处方:板蓝根20克,土茯苓15克,生苡仁15克,生地15克,木贼草10克,山豆根15克。
加减:肺内郁热者加枇杷叶、苦参、赤芍;肝气郁结者去山豆根,加当归、川芎、桃
仁、红花;脾胃虚寒者去生地,加党参、黄芪、白卅;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栀子、柴
胡;肝郁化火者加牡蛎粉、夏枯草、赤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内服。药渣再加水煎至500毫升,搽洗患部15分钟,7
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114例,痊愈87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9%。
常用成方:可选普济消毒饮加减。
(2)血瘀型
治法:疏肝散结,化瘀解毒。
处方: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生地15克,川芎9克,夏枯草20克,
板蓝根20克,薏苡仁20克,木贼草15克。
加减:伴有瘙痒加蝉蜕;肝肾不足加首乌;肝郁气滞加香附、柴胡。
用法:同前。
疗效:上方共治疗188例,痊愈129例,显效38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4.68%。
常用成方:可选桃红四物汤、大黄蟅虫丸加减。
(3)肝旺型
治法:清热凉血,平肝散结。
处方:灵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珍珠母3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紫草25克,板蓝
根15克,生苡仁20克,木贼草20克。
加减:皮疹坚硬、色褐加红花;疣色浅褐色加当归、白芍;口苦苔黄加黄芩、夏枯
草、香附;便秘加生川军(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前三味先煎半小时,后纳诸药,煎成600毫升。其中400毫升分
早晚2次口服,余200毫升药液外洗患处;或用木贼草梗蘸药液涂搽,至微微发红,或有
痒感。每次15分钟,20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5例,痊愈36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
87.27%。
常用成方:可选平肝活血方、镇肝熄风汤等化裁。
专方治疗
(1)消疣饮
组成:生苡仁30~60克,苍术12克,扁豆30克,板蓝根30克,紫草9克,露蜂房9克,蚤
休9克,白鲜皮9克,白蒺藜9克。
加减:肝经郁热,去白藓皮,加山栀、柴胡、木贼草;湿邪阻遏中焦,去紫草,加川
朴、香附、僵蚕、麦芽;气虚汗多加玉屏风散;失眠加灵磁石、石决明、龙齿。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135例扁平疣,痊愈107例,显效1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7.8%。
(2)普济消毒饮加减方
组成:板蓝根、生苡仁各60克,柴胡、黄芩、连翘、桃仁各10克,防风8克,陈皮、生
川军各6克,麻黄5克,甘草9克。
加减:疣赘在颜面部加桑叶、桔梗,在下肢加牛膝;痒甚加蝉蜕、荆芥;皮疹色深,
发展快,舌红脉数,加青黛、夏枯草、皂角刺;若妇女在月经期,去桃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再煎汁,外洗患部。
疗效:共治疗185例扁平疣,痊愈181例,好转4例,全部有效。
(3)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10克,杏仁15克,薏苡仁6克,甘草6克,板蓝根30克,重楼15克。
加减:肤色正常者加夏枯草、皂角刺、刺蒺藜;肤色浅褐或有色素沉着者加桃仁、红
花、当归、川芎、赤芍;兼有湿热者加车前子、木通、黄芩、龙胆草;兼有气虚者加黄
芪、当归、白术;疣表面硬结者加僵蚕。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80例扁平疣,其中部分患者还配合了药物(藿香、茵陈、透骨
草等)煎汤外洗,痊愈62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75%。
(4)祛疣汤
组成:桂枝、荆芥各3克,赤芍、白芍各8克,丹皮6克,花粉15克,夏枯草、玄参、橹
豆衣、补骨月旨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药渣再加水煎汁外擦,每晚1次,每次10~15分
钟。
疗效:共治疗29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25例,显效2例,好转2例。
(5)治疣灵擦剂
组成:生香附500克,黄药子250克,龙葵250克,木贼草500克,红花100克。
用法:将前二味粉碎成粗颗粒后,与后三味一起入60%酒精4000毫升内浸泡1周,过滤
取上清液。每100毫升滤液加30毫升二甲基亚砜即成。治疗扁平疣时,用棉签直接将治疣
灵涂于疣体上;治疗寻常疣及跖疣时,先用温水浸泡患部,待疣体组织变软,用刀削去
部分增殖物,以不出血为度,然后再涂药,每日2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疗效:本方治疗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共188例,痊愈116例,显效37例,好转21例,无
效14例,总有效率在86.7%~93.7%之间。其中以寻常疣疗效最好,扁平疣次之。
老中医经验
谢秋声医案
陈×,男,25岁。1977年6月2日初诊。自1974年起双手背侧出现皮肤赘生物,两年来逐
步漫延至面、唇、颈部等处,数量日渐增多。曾用各种中西药治疗,未能见效,而新的
赘生物不断出现,尤以口唇及手背越来越多。检查:皮疹为针头样至指甲样大小不等的
赘生物,表面粗糙不平,呈花蕊状或乳头状突起,多为污褐色。共计全身赘生物数为289
个。诊断为多发性寻常疣,疣色紫褐。舌苔黄腻,舌边有瘀斑,系与血瘀湿热有关,属
湿毒瘀滞之证,治拟凉血化瘀,清热散风,利湿解毒。
处方:当归12克,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丹参15克,桃仁12克,三棱9克,
莪术9克,苦参9克,地肤子12克,僵蚕9克,白鲜皮12克,干蟾皮9克,炙百部9克,生甘
草9克,蒲公英30克。每日1剂,水煎2此,分2次服。第三煎加明矾15克取药液外洗。
连用42帖,面、口唇、颈、四肢伸侧、足趾、手指处疣全部消退,且皮损部色斑变
淡,逐渐与正常肤色一致。舌缘仍有瘀斑,宗前方续服。
7月12日五诊:寻常疣全部消失,仅色素沉着,为巩固疗效,续服原方7帖而痊愈。
按:寻常疣是病毒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例疣发多达289个,面积之广,病程之长,实属
罕见。病人精神异常痛苦。病人曾服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剂不效,综观病史、体征,
见舌苔黄腻,舌质暗边布紫斑,诊为“湿热”、“血瘀”,拟凉血化瘀利湿、散风、解
毒之法,收到了满意疗效,充分证明了准确辨证的重窭性。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处。土般为母疣,即多发疣中最先发或体积最大者。
操作:阿是穴常规消毒,取28号0.5~1寸不锈钢毫针,在母疣顶面中点垂直进针。为了
减轻针刺时疼痛,可先捏紧疣之基底部,使之苍白后再刺人。针刺人后快速进针至基底
部,随即重力快速捻转30次,并作紧提慢插泻法,使患者有酸麻胀感,然后提针至疣内
绕1周,扩大针孔,迅速出针,为椭圆形或外形欠规则之疣,可沿其平面最长径,于疣体
与皮肤交界处加刺1针,穿透对侧,稍捻转,留针10~15分钟,取针出少量血。如不出
血,可用拇指挤压其基底部使之出血,外贴橡皮膏。先隔4天治疗1次,然后每隔15天针1
次,4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法主要用于寻常疣,共治疗153例,痊愈146例,无效7例(包括中断治疗4
例),痊愈率为95.4%。
②穴住泣射
取穴:主穴:曲池。配穴:足三里、血海。
操作:主穴必取,配穴选其一。板蓝根注射液或注射用水,任选—种,抽吸4毫升。用
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缓慢注人药液,每穴2毫升,每次仅针一侧,左右交
替。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0天。
疗效:共治疗40例,痊愈3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③艾灸
取穴:阿是穴。
操作:选好母疣,常规消毒,并在疣体下注射1%普鲁卡因行局部麻醉。2~3分钟后,
于疣之顶端置麦粒大小或与疣体等大之艾炷燃灸。每次仅选1个疣,经1~2次灸治后,顶
端焦黑,疣稍微肿胀;根部皮肤灼红。治3~5次后,疣根多可松动,以镊子夹住疣体,
将其拔除,再用消毒之手术刀片轻轻刮净基底,并在浅凹的创口涂以2%龙胆紫或5%降
汞软膏,纱布包扎,直至痊愈。创口一般3天可愈。
疗效:本法经100余例临床观察,均获痊愈,创口愈合多无疤痕。复发率约为10%,而
疣体较大或根较深者,须多灸几次或改用他法。
④耳针
取穴:主穴:肺、皮质下、神门、内分泌。配穴:面颊、缘中、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为耳廓上与皮损部位对应处。
操作:每次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刺激方法可采用毯针刺、激光照射、埋针、
磁珠贴敷压丸等。毫针刺为在选定穴上寻找敏感点后,迅速刺入,有胀痛等针感后,留
针30分钟;激光照射为用氦一氖激光仪光纤维导管直接照射耳穴,输出功率6毫瓦,距离
5o~10O厘米,每穴照射5分钟。毫针刺和光针,每次两侧耳穴均用,每日或隔日1次,10
~15次为一疗程。埋针法为以揿钌式皮内针,用无齿镊夹持,垂直进针,以不穿透软骨
为限,上贴小方形胶布固定,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次。压丸法用磁珠(380高斯)或王不
留行子置于0.7×0.7厘米方块胶布上,贴在所选定之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4次。埋针
和压丸法,每周2次,每次一侧,两耳交替。上述治疗方法,可任选一种,亦可在一种疗
效不显时,改用另一种。
疗效:上法共治疗173例扁平疣患者,痊愈99例,显效8例,好转44例,无效22例,总有
效率为87.3%。
(2)单方验方
①水晶膏(外用)
组成:糯米9份,氢氧化钾(或熟石灰)10份。
用法:糯米先用温水浸泡至饱和,然后与氢氧化钾粉末和匀,捣膏备用。用时以牙签
蘸水晶膏均匀地点涂在疣体的表面,不要接触正常皮肤,24小时内忌洗擦。点药后局部
出现反应性充血水肿,1~2小时消退,24小时内丘疹平塌,3~5天结痂,7~10天痂皮脱
落,创面愈合。第2次治时,开始适当涂些红霉素软膏或绿药膏,以防创面感染。
疗效:共治疗800例扁平疣,全部治愈。
②食醋木香液(外用)
组成:木贼草、香附各50克,食醋200毫升。
用法:前二味加水250毫升,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煮沸1小时,倾出滤液。同法再煎1
次,两次药液合并,再加热浓缩至100毫升,为木香液。食醋加热浓缩成100毫升,为浓
缩食醋。木香液和浓缩食醋混合加热再浓缩至100毫升,即成食醋木香液。每日蘸药液外
涂患处2次。
疗效:共治疗32例扁平疣,痊愈21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
③鸦胆子仁(外用)
组成:鸦胆子仁3~5枚。
用法:将鸦胆子去壳、捣烂,以油汁外渗为度。先用针把疣体皮肤挑开,再敷上鸦胆
子仁,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好,5~7天换药1次。
疗效:共治疗110例寻常疣,痊愈92例,好转18例,全部有效。
④打碗花(外用)
组成:新鲜打碗花叶茎适量。
用法:上药洗净、捣烂,或取其茎中白汁,浸透3~5层纱布,加压敷贴于疣体表面,
每天或隔天换1次。
疗效:本法治疗跖疣和寻常疣共40例,痊愈3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 斑秃
概 述
斑秃,又名圆秃,俗称“鬼剃头”,为一种以头部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发为特征的
常见皮肤病证。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
素有关,而精神因素则是诱发及促使加重的原因,亦有部分找不到明显原因而发病的,
因而给临床治病带来一定的难度。
中医学无斑秃之病名,依据其临床主证,多归属“油风”范畴。本病的文献记载,可
追溯到《黄帝内经》和《难经》时代,如在《内经》中有“毛拔”、“发脱”、“发
坠”等病名,《难经》称之为“毛落”。历代医家在病因证候及临床治疗方面又进行了
补充和发展。如隋朝巢元方称之为“鬼舐头”,曰:“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
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诸病源候论》)明代
爷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创“油风”之名,认为此“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
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对本病的病理
机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治疗上,陈实功采用内治与外治结合的方法,提出:“治当
神应养真丹服之,外以海艾汤熏洗并效。”《疡医大全》收集了不少有效的外治单方验
方,如“生姜切片,擦落发光皮上,数日即长”等。《医宗金鉴》尚有局部刺络法治疗
的记载。这些方法至今仍有其临床实用价值。
建国以来,首篇运用中药治疗斑秃的报告发表于1956年。50~60年代中,多以个案报道
为主,除中药外,尚有应用梅花皮肤针叩刺等刺灸法获效的资料。自70年代起,集中观
察的大样本论文逐步增多。通过40年来的研究工作,医家们对本病的辨治规律的认识日
益深入。病因病机方面,在原来“血虚”、“血热”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血
瘀亦是导致斑秃的主要病理之一,丰富了病机学说。辨证分型目前虽尚未完全统一认
识,但正趋于逐步接近一致。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益气补血、滋补肝肾、活血祛风为
主。在继承传统的内服、外治熏洗方药的基础上,不少医家自拟专方专药,随症加减,
疗效颇佳。令人瞩目的是采用皮肤针、艾灸、穴位注射等针灸疗法及民间单方验方对本
病进行综合治疗,使疗效不断提高,据文献资料统计,目前有效率在90%~95%之间。
实验室研究方面,做得较多的是针刺治疗斑秃的机理研究。实验表明,电梅花针和普通
梅花针能使毛囊、尤其是毛乳头周围的血管动脉充血,血流量增多,从而增强毛囊的活
性,使毛囊的生长力旺盛,血液供应充足。同时,梅花针能使斑秃患者的脑血流图波幅
上升,增加脑循环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状况。 -
病因病机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五脏受累,气血亏虚等。其
病理机转如下述:
肝肾亏损 郁思恼怒,内伤于肝,气机阻滞,血运受碍。又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
养,肾主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精血充足,则头发光亮,肝肾亏损,精不化血,
则发生长乏源,故成斑片脱落。
气血不足 “发为血之余”,先天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产后,气血耗损过多,气虚
则血液难生而失其温煦肌肤、外合皮毛之功能,以致毛根空虚,故成斑秃。
瘀阻发窍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若因气滞郁结过久,或不慎跌仆外
伤或因久病等导致瘀血阻滞血络,发窍空虚,失其濡养,以致新血不能养发,故斑发脱落。
血热生风 禀赋素虚或平时嗜食辛热、炙赙之品,或因情志忧郁,日久化火,耗损阴
血,血热生风,风热随气上窜于巅顶,风盛血燥,毛根得不到阴血的濡养而突发斑秃。
辨证分型
1.肝肾阴亏 患者多为40岁以上,头发焦黄或花白,发病时头发成片脱落,严重时可全
部脱落,同时伴头晕耳鸣,五心潮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盗汗遗泄,妇女白带增
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2.气血不足 多发生在大病、久病或产后。脱发范围往往由小而大,呈进行性加重,在
脱发区尚存残留参差不齐的头发,轻触亦易脱落,头皮松软光亮,兼见面色眺白,神疲
乏力,心悸气短,眩晕自汗,少气懒言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3.瘀阻发窍 头发骤然脱落,或呈半节面折断,常伴头痛、偏头痛或头皮刺痛等症,兼
见胸闷胁痛,夜寐恶梦纷扰,或烦热难以入睡,妇女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
弦涩或细涩。
此外有部分文献将血热生风亦单独列为一型,但鉴于临床报道不多,故在此不再单独
分型,临床可随症进行加减化裁兼治。
分型治疗
(1)肝肾阴亏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生发。
处方: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熟地20克,何首乌12克,黄精12克,当归15克,枸
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山萸肉12克。
加减:腰痛甚加杜仲、桑寄生;夜寐欠安加酸枣仁、柏子仁;大便艰涩加黑芝麻、肉苁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共治287例,临床痊愈243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95.8%。
常用成方:一贯煎、左归饮、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七宝美髯丹等。
(2)气血不足
治法:补气益血,以生新发。
处方:黄芪15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白芍15克,
大枣15克,何首乌12克,枳壳10克,防风45克,炙甘草3克。
加减:身倦乏力加米仁、红参;胃纳欠佳加山楂、神曲;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加陈
皮、木香;虚烦不寐加酸枣仁、龙眼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化裁共治184例,临床治愈174例,好转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8.4%。
常用成方: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神应养真丹、丹参饮等。
(3)瘀阻毛窍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生发。
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川芎7克,赤芍12克,生姜3片,大枣15克,生地15克,当
归12克,防风6克,香附1Z克,葱白3根。
加减:头皮刺痛加白芍、羌活;胸胁满闷加青皮、延胡索;皮肤干枯加黄精、首乌;
大便干秘加黑芝麻、郁李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共治疗111例,临床痊愈62例,无效49例,总有效率为55.9%。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等。
专方治疗
(1)回春饮
组成:当归、黄精、侧柏叶、楮实子各15克,大胡麻、胡桃肉、何首乌各20克,冬虫夏草各10克。
加减:心肾不交,夜寐多梦加夜交藤、珍珠母;肝肾不足,头晕耳鸣加杞子、菟丝
子、覆盆子;风盛血燥,瘙痒脱屑加生地、天麻;用市胃积热,毛发油垢加炒白术、茯
苓、生山楂等;气滞血瘀加川芎、桃仁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75例,临床痊愈50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4.7%。
(2)补肾养血丸
组成:熟地、首乌、玄参各30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200克,当归、杭白芍、柏子仁各200克。
加减:若头皮瘙痒加荆芥、防风。
用法:以上药为一料,将药晒干,碾成细末,加人等量的熟蜜做丸,每丸重3克,每日
早晚各服1粒。
疗效:共治疗52例,临床痊愈5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
(3)清燥救肺汤
组成:人参5克,甘草5克,枇杷叶5克,麦冬10克,石膏15克,桑叶9克,阿胶6克,胡
麻仁6克,杏仁6克。
加减:头痛加菊花;便秘加胡麻仁、郁李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8例,临床痊愈31例,好转7例。
(4)101毛发再生精(外用)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干姜、桃仁、红花、丹参、酒精等。
用法:以上药共制成外用剂。用时将其抹于斑秃区,每日2~3次,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8324例,临床痊愈7056例,好转1052例,无效216例,总有效率为97.4%。
(5)生发灵(外用)
组成:补骨脂20克,旱莲草10克,斑蝥2个,红花5克,川椒10克,干姜10克。
用法:将上药浸泡在70%酒精200毫升内,1周后去渣装瓶备用。用时将棉签蘸此药液
外擦患处,每天3~5次,1个月为一疗程,间隔5~7天,再继续治疗。
疗效:共治疗123例,临床痊愈87例,好转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93%。
(6)生发露
组成:人参叶、侧柏叶、女贞子、毛姜等。
用法:将上药制成外用剂,在脱发区外搽擦,每日2次,搽药后轻轻按摩局部数分钟。
疗效:共治疗88例,临床痊愈14例,显效28例,有效2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0.7%。
老中医经验
熊梦周医案
叶××,男,53岁。患者于1983年3月间,突然头发从前左侧开始,自左至右,自前至
后成片脱落而成斑秃。诊查其脱发处皮肤变薄,瘙痒,扪之即有头发脱落。伴头痛头
晕,心悸气短,夜寐不安,胃纳差,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不
足,肝肾亏虚。治当滋养肝肾,养血益气。
处方:阿胶珠15克,熟地黄20克,鸡血藤20克,炙甘草5克,炙首乌15克,桑椹子30
克,枸杞子20克,墨旱莲20克,广角参15克,炒白术15克,淮山药15克。
服药8剂,脱发完全停止。头痛头晕,心悸气短,夜寐不安,食欲不振均有好转。生精
化血,全赖水谷精微转化,当加重健脾益气之品。
处方:太子参20克,焦白术15克,淮山药15克,炙甘草6克,阿胶珠15克,熟地黄20
克,桑椹果30克,枸杞子20克,广角参15克,鸡血藤15克,炙首乌15克。
服药10帖,头部脱发部位开始有极柔细的新发生出,仍守方继服30剂,头发长势良
好,浓密如常。
按:此患者由于长期紧张劳累,眠差纳少,气血大伤,肝肾专虚之症显见,终至斑秃
之疾。发为血之余,为肾所主,肝为血之府库,故滋养肝肾,益气生发为其大法。但须
滋不宜腻饣腻则碍脾,伐生化之源;养血不宜燥,燥则动血生风。遵此大法调治30剂,
喜告痊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百会、头维、生发穴:配穴:翳明、上星、太阳、风池、鱼腰、丝竹
空、四神聪、安眠穴。
生发穴位置:风池与风府连线之中点。
操作:以主穴为主,每次选取5~7穴,交替使用。视体质强弱及证情虚实运用补泻手
法,可不留针或用电针,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每日早晚
自行按摩头皮。
疗效:共治疗373例,显效213例,好转98例,无效48例,有14例因故中断治疗。
②电梅花针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气血虚弱,配合当归或北芪注射液穴注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配丹参注射液穴注膈俞、三阴交;气滞血瘀配丹参穴注膈俞、血海。
阿是穴位置:局部病灶区(下同)
操作:主穴必取,酌加配穴。如为单头电梅花针,给病人手握铜棒;双头电梅花针则
均由术者掌握,启动开关,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频率70~90次/分,叩刺方法
电梅花针与普通皮肤针相同,以中等强度叩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53例,痊愈511例,好转2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65%。
③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阿是穴。
操作:以低功率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输出功率8毫瓦,光斑直径2cm,直接照射阿是
穴,距离10cm,每块斑秃照射10分钟,如为多发性斑秃,每块可照射5分钟;斑秃面积超
过4×4厘米见方,则分区照射。每日1次,6次后停照一次,3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90例,痊愈6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3%。
④刺血
取穴:委中。
操作:令患者俯卧,胭窝作常规消毒,于委中穴上约4厘米处缚止血带或用指压迫,使
委中穴或附近浅表小静脉怒张,然后用7号注射针头消毒后,垂直于皮肤进针,深约2~3
厘米,快速出针,出血量为8~10滴,每隔4~6天1次,两腿可同时刺血,亦可交替进行。
疗效:共治疗63例各种脱发者,其中斑秃、普秃及全秃者的治愈率为75.7%。
⑤穴位注射
取穴:曲池、足三里。
操作:药液用维生素B121毫升,每次1穴,第一次欢侧曲池,第二次双侧足三里。穴位
皮肤消毒后,右手持针快速刺入,上下缓慢提插,待病人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
血,即将齿科5号针头把药液慢慢注入每穴0.5毫升,交替穴注,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60例,痊愈42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2)单方验方
①侧柏叶浸剂
组成:鲜侧柏叶32克。
用法:用75%酒精100毫升,将侧柏叶放入酒精中浸泡7天,然后用棉花球蘸药液少
许,局部搽拭,每日3次,坚持使用。
疗效:治疗10例,均获痊愈。
②白信石合剂
组成:白信石0.6克,新鲜生姜3块(如拇指头大小),高度白酒60毫升。
用法:将上药装瓶浸泡,2天后取用。用时先取浸制的生姜擦患处,边搽边蘸药液,每
日3次,每次1~3分钟。擦的力度须轻重适中。
疗效:共治200余例,取效甚佳。
(3)推拿
取穴:百会、印堂、风池、肩三针、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解溪、三阴交、涌
泉(均双侧)。
操作:头部用推按、叩击手法,指压穴位选上述穴位,每穴2~3分钟,均匀用力,轻
重适当,病人感全身发热,酸麻胀感明显为止,每日1次,每次共30分钟左右。
疗效:曾治1例获痊愈。
- 湿疹
概 述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等部
位,常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湿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部分
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遗传因素亦为本病因素之一。病因复杂给
本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
毒”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
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叫“绣球风”等名称不下十余种。对本病的最早记载,
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痒疮,皆属
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首先提出中医
治疗本病之方药。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
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
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明代陈实功在《外
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吴谦在
《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
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
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53年。从60年代起,临床文章逐渐增多,
有个案报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多主张以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亦有应用
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
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研讨。如对湿疹的病因,历来医家多认为以风、湿、热、毒为主,通
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血虚风燥亦为本病的病理机转之一。辨证分型方面正逐步趋向统
一。治疗方面,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并重的基础上,又发掘出针灸、磁疗,单方验方疗
法,使疗效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为80%~90%。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如为了判断含铅中药外用后能否经皮肤吸收而
引起毒副作用,曾对使用含铅制剂的湿疹患者进行血、尿中含铅量变化的测定及动物实
验研究。结果表明,含铅中药在外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从而肯定了传统含铅
中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病因病机
本病之发生,古今医家均认为内、外因兼有之。内因主要与体质、情志、腑脏功能失
调有关;外因主要与外感风、湿、热邪及饮食不当相关,其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外邪袭表 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浸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营卫失
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邪互相搏结,充于肌腠,
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湿热内蕴 素体阳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运化失
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壅于肌肤,影响气血运行,而发湿疹。
血燥风胜 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
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脾虚湿阻 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
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辨证分型
现代医学将湿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根据古今临床资料分析,本病多遵循新病多
实,久病多虚之旨,进行辨证,主要为以下四型:
1.热毒 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初起,皮肤锨红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
水疮密集,渗液流津,瘙痒难忍,抓破后有痛感,伴身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来弦数。
2.湿热 起病较缓,局部皮损多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肤轻度潮红,瘙痒不休,
抓破后糜烂渗出液较多,伴有身倦微热,纳呆乏味,大便不干或溏,小便短涩。舌质淡
红,苔白腻或淡黄腻,脉来濡数。
3.血虚 病情迁延反复,瘙痒无度,皮肤干燥脱屑,粗糙发裂,局部糜烂流少量黄水,
皮损多呈对称性分布,皮损处有结血痂、鳞屑,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质偏红,苔
净,脉象细数。
4.湿阻 病程日久,缠绵不已,皮肤粗糙肥厚,伴明显瘙痒,局部皮损处搔痕、糜烂,
抓后津水淋漓,渗液浸淫,皮疹色暗,泛发全身或局部,身重乏力,胸闷纳呆,大便溏
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来濡缓。
分型治疗
(1)热毒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祛湿。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荆芥7克,防风7克,牛蒡子12克,蝉衣6
克,射干15克,栀子9克,丹参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减:瘙痒剧烈酌加白藓皮、地肤子;抓后皮肤感染化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
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处。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治疗364例,近期治愈354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达99.2%。
常用成方:可用牛黄解毒片、银翘散、消风散、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等。
(2)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处方:萆薜30克,苍术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黄柏12克,川
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参15克,黄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湿疹偏于上部加荆芥、防风;发于中部或肝经所分布者可酌加龙胆草、生山
栀;糜烂渗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疗效:以上方化裁共治疗301例,近期痊愈28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
效率为99.3%。
常用成方: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3)血燥
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处方:生地15克,当归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风6克,苦参15克,泽
泻12克,黄芩12克,首乌12克,白藓皮12克,威灵仙12克,生甘草2克。
加减:瘙痒甚影响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口渴咽干酌加玄参、麦冬、
石斛;目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大便艰涩加胡桃仁、核桃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
常用成方:可选四物汤、清营汤、凉血地黄汤、当归补血汤等。
(4)湿阻
治法:健运脾胃,除湿祛风。
处方: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苍术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陈皮9克,厚朴9克,
茵陈9克,泽泻12克,赤芍12克,防风6克,徐长卿12克,生甘草2克。
加减:胃纳不香加砂仁、鸡内金;胸闷不舒加枳亮、木香;舌苔厚腻加藿香、佩兰;
剧痒滋水浸淫加滑石、苦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8例患者,近期痊愈39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中途转诊4例,总有效率
为89.6%。
常用成方:胃苓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藿朴夏苓汤等。
专方治疗
(1)地归乌药荆防汤
组成: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当归、乌药、刺蒺藜、白藓皮各12克。
加减:体弱气虚加黄芪;皮肤瘙痒加黄芩、蒲公英;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68例,近期治愈142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
(2)加减当归拈痛汤
组成:当归、防风、羌活各10克,升麻6克,茵陈蒿12克,苦参12克,黄芩10克,苍术
10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
加减:湿热盛者可加赤小豆、生米仁;血虚风燥加首乌、丹参;血热加紫草、槐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7例患者,近期痊愈3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3)湿疹三方(外用)
组成:①硫黄60克,枯矾150克,煅石膏500克,青黛1.5克。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黄柏120克,黄连45克,人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风、艾叶、花椒、苍术、红花、赤芍、白鲜皮、荆芥、蛇床子各10克,苦参、连
翘各15克,白矾、雄黄、樟脑各6克。
用法:①方适用于湿热型患者,②方适用于毒邪炽盛者,③方适用于血虚型患者。将
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香油调搽或干撤患处,每日1次。
疗效:以上共治疗216例,全部治愈。用药1次者48例,2次者73例,3次者36例,4次者
23例,5次以上者36例。
(4)加味蛇床子方(外用)
组成:蛇床子60克,苦参、明矾、威灵仙各15克,地肤子24克,黄柏20克,冰片10克,
白藓皮、透骨草各30克。
加减:渗液明显加石榴皮、五倍子;红肿酸痛加蒲公英、蚤休;瘙痒明显加艾叶、花椒。
用法:上药煎取药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乘热熏洗阴囊处10~20分钟,待药稍凉后
徐徐洗皮损处,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洗1次。
疗效:共治疗240例,近期治愈189例,好转3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2.1%。
(5)坐浴方(外用)
组成: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黄、白芷、紫草各15克,五倍子12
克,花椒10克,冰片(另包)、芒硝(另包)各6克。
用法:以上中药除另包外,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煎煮取汁约1000毫升,倒人盆内,
加人冰片、芒硝各少许拌均匀,待水温后坐浴浸泡2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
疗效:共治疗123例肛门湿疹,其中除25例局部感染严重加用抗过敏、补钙、局部换药
与封闭等辅助疗法外,余均只用坐浴法,次数最短7天,最长25天,总有效率为94.5%。
(6)六合粉(外用)
组成:氯霉素片1.5克,强的松片30毫克,异丙嗪片O.15克,苯海拉明0.15克,滑石粉、
黄连粉各4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粉末,急性湿疹先用冷开水洗去黄痂渗液,后用六合粉外搽,每
日1~2次;慢性湿疹亦先用冷开水洗净患处,再用适量医用凡士林或雪花膏与1剂粉剂调
匀后涂搽患处,每日1~2次。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湿疹患者352例,用药1次痊愈者58例,2~4次痊愈者294例;治疗
慢性湿疹148例,用药2~4次痊愈者63例,4~15次痊愈者85例。
(7)湿疹外洗方
组成:生大黄、川连、黄柏、苦参、苍耳子各10克。
加减:渗出液多者加枯矾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后滤液熏洗患处,每日3次。
疗效:共治50例婴儿湿疹,用药1天治愈者25例,2天治愈者23例,3天治愈者2例,50例全部有效。
老中医经验
朱仁康医案
柴××,男,38岁。初诊:1970年9月2日。主诉:全身泛发性湿诊,反复不愈已3年。
患者3年前冬季开始在两小腿起两小片集簇之丘疮疹,发痒,抓破后渗水,久治不愈,范
围越见扩大。1969年冬渐播散至两前臂,一般人冬尤甚。今年秋季皮损已渐播散至胸、
腹、背部。平时胃脘疼痛,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日解1~2次,完谷不化,溏薄。
平时不敢食生冷水果。检查胸、腹及后背、四肢可见成片红斑、丘疹及集簇之丘疱疹,
渗水糜烂,抓痕结痂,部分呈暗褐色。瘙痒无度。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滑。证属脾
阳不振,水湿内生,走窜肌肤,浸淫成疱。治宜温阳健脾,芳香化湿。
处方:苍术9克,陈皮9克,藿香9克,仙灵脾9克,猪苓9克。桂枝9克,茯苓9克,泽泻9
克,六一散9克(包),蛇床子9克。10剂,水煎服。
外用:①生地榆30克,水煎后,湿敷患处。②皮湿膏,外敷。
复诊:药后皮损减轻,渗水减少,瘙痒不甚,大便溏,胃纳仍差,遂宗前法,加健脾
醒胃之药,10剂。
再诊:皮损继续减轻,大便成形,胃纳见馨,继从前法,健脾理湿之药。
处方:苍术9克,炒白术9克,陈皮9克,藿香9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
(包),扁豆衣9克,炒薏苡仁9克。
如此调理,前后共服药40余剂,皮疹消退而愈。1975年随访,自称几年来未再复发。
按:本例系泛发性湿疹,缠绵3年,其突出证候为脾阳不振,运化失健,水湿停滞,外
串浸淫肌肤而发浸淫疮,且每逢冬季症状加重,这说明阳气虚弱之故。朱老在治疗上抓
住主要环节,采用温阳健脾,芳香化湿之剂,药症相符。病程3年,服药40余剂,不仅脾
胃症状消失,泛发性皮损亦告痊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分2组:甲组、合谷,曲池,三阴交;乙组、曲池,足三里。
操作:两组穴交替使用,均采用捻转泻法,不留针,针刺深度为0.5~1寸,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21例,全部痊愈。其中针刺3次以上者5例,6次者14例,6次以上者2例。
②梅花针加休针
取穴:主穴:曲池、环跳、阳陵泉。配穴:根据湿疹所在具体部位循经取穴。
操作:先针刺主穴,中等刺激,继以梅花针轻叩脊柱两侧,直至皮肤发红,然后针刺
局部患处,强刺激,留针10分钟,中间捻转运针3次,并在它的下方以梅花针叩打同一经
脉的穴位,叩打至微见血珠为止。隔日针刺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疗效:共治19例;全部有效。在一个疗程内治愈者17例,1例为一个半疗程,1例为3个
疗程。
③穴住泣射
取穴:箕门。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2毫升,快速进针刺入,提插得气
后,回抽无血,即将药液注人。然后,再加艾条灸15分钟左右。急性发作者每天穴注1
次,7天为一疗程;慢性患者每天穴注1~2次。双侧穴交替注射,以2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2例,显效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7.3%。
(2)单方验方
①烧盐散(外用)
组成:食盐、白矾。
用法:先将食盐火烧,白矾煅枯后,再将二药各等份,研成匀细粉末成散剂,瓶贮。
用时先将脐孔及脐周围用无刺激性消毒药水清洗,待稍干后取本药末少许撒于脐孔及周
围(约黄豆大面积),用干药棉球或干纱布垫覆盖,并稍加固定。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
药2次即可结痂。
疗效:共治15例脐孔湿疹,均在短期内治愈。
②柳汁方
组成:柳叶。
用法:取新鲜嫩柳叶3~5千克,装入布袋,用木棒捶击布袋,取其柳叶青汁备用。使
用前加热至40℃~60℃为宜,并放入75%酒精适量,将患处浸泡在热液中熏洗,每日晚
上1次,约1小时。严重者,可将鲜柳叶置于鞋内,行走时便将柳叶踩碎,其汁与脚掌充
分接触。疗效:本法对治疗湿疹有一定效果。
其他措施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换衣服,使皮肤保持清洁,忌用热水、肥皂等刺激性较强的洗
涤剂洗患处,尽量避免用手指抓搔局部患处,并保持情绪安定,切勿焦虑、忧郁。
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食海腥发物及腥辣食物,如酒、烟、羊肉、鱼、虾等食
品。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
- 酒渣鼻
概 述
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痼疾,多见于中年人有皮脂溢出者。虽然本病一般对人体健
康无严重危害,自觉症状也较轻微,但由于本病妨碍了面容的美观,往往给患者在心理
上带来痛苦和烦恼。现代西医学尚缺乏根治方法,一般采用抗菌消炎、镇静,补充维生
素B族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确切,且容易复发。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魏书·王慧龙
传》已出现酒耱鼻之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寒之气
相搏所生。”说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机与饮酒和寒温失调有关。《丹溪心法》称之为“肺
风”。鉴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粉刺”。明代陈实
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
主,主要药物为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药。在明代,更提出以“清
肺、消风、和血”(《外科启玄》)为原则。清代对本病论述比较突出的是《医宗金
鉴》。该书指出,由肺经血热引起的称为肺风粉刺;由血瘀凝结而成称为酒皱鼻,前者
用枇杷清肺饮宣肺清热,后者用凉血四物汤、栀子仁丸等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从其描
述的症状来看,两者当属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前者较轻,而后者较重。《医林改错》
则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因而活血化瘀也成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药以《医宗金鉴》
创制的有效方剂颠倒散为代表,且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
现代对本病的研究自1958年哈尔滨医学院皮肤科教研室报道用中药治疗本病40例以
后,各地陆续有临床观察资料出现。至1989年,报道文章有50多篇,累计病例己超过
5500例,疗效大多数在80%以上。总的来看,50~60年代,以继承明清时期的有效方剂
为主,有些民间验方和秘方也见于报端,但为数不多。70~80年代,临床文章及病例数
大为增加,多以外用专方治疗为主,较少辨证分型。有按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本
病,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为数不多。近年来,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
收了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疗又有新的进展。有医者经临床研
究认为,本病由蠕形螨虫引起。对此论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
病因病机
通过古今医家的实践,特别是近40年的探索,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饮食不节和风寒
外束。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脾胃积热、肺经积热和寒凝血瘀三个方面。
脾胃积热 脾胃素有积热,或素嗜饮酒,过食辛辣之品,故生热化火,胃火循经熏蒸,
则络脉充盈,鼻部出现潮红。
肺经积热 肺开窍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毒热外发肌肤,蒸于肺窍
而发为本病。
寒凝血瘀 湿热积于胃,蒸于肺,复遇风寒之邪客于皮肤,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
以致瘀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关于酒渣鼻的病因,近年来有人提出是蠕形螨虫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议把本病改
为“毛囊虫皮炎”。从报道的文献看,对于毛囊虫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似已被多数研
究者所接受,但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如有报道说检查部分初诊的本病患者,结果并非
所有患者毛囊虫检查都呈阳性。因此,毛囊虫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发病的唯一因素。也
有报道用中药灭螨方法治疗本病30例,结果全部有效。同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皮损消退
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检查到毛囊虫,因此认为,蠕形螨虫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螨
类,若无适宜的条件,可使螨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引起疾病。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确定论。
分型治疗
(1)肺胃积热
治法:清泄肺胃积热。
处方: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菊花12
克,桔梗6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枇杷清肺饮、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丸等。
(2)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
处方: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玄参10克,大
黄3克,甘草5克。
加减:红斑弥漫潮红加生地;颜面红紫加桃仁、川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味消毒丸、栀子金花丸、散结灵。
(3)血瘀凝结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处方:归尾12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
大黄3克,陈皮6克。
加减:若已形成鼻赘加蟅虫,重用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凉血四物汤、大黄蟅虫丸、散结灵等。
疗效:按上述分型和处方治疗50例,其中一期23例,二期22例,三期5例。治疗结果:
痊愈35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专方治疗
(1)百部清肺饮
组成:百部20克,桑白皮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夏枯草20克,玄参20克,野菊花30
克,薏苡仁30克,生山楂30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茯苓皮15克,黄芩12克,赤
芍12克,丹皮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外用蛇黄软膏(蛇床子、黄柏、寒水石、炉甘
石)。
疗效:共治疗35例,痊愈3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2)七叶饮
组成:枇杷叶10克,侧柏叶12克,桑叶6克,人参叶6克,荷叶6克,竹叶6克,大青叶15克。
加减:感染严重加银花、连翘、七叶一枝花;大便秘结加玄明粉、大黄;皮脂溢出加
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结节、鼻赘加丹参、夏枯草;血瘀加桃仁、红花;热重加寒水石、生石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23例,并配合外敷药。结果:痊愈15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1.3%。
(3)酒鼓饮
组成: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川芎10克,陈皮9克,黄芩10克,桃仁9克,红花9
克,赤芍9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金银花30克,生石膏15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5天为一疗程。
疗效:以本方治疗20例,未配合外敷治疗。结果:痊愈14例,显效3例饣好转1例,无
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4)凉血四物汤加减
组成:赤芍1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五灵脂9克,红花10克,赤苓皮15
克,桑白皮12克,白芷12克,辛荑花12克。
用法: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外用颠倒散或杏黄散。
疗效:共治疗90例,痊愈26例,显效31例,好转1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4.4%。
(5)酒鼓方(外用)
组成:水银4克,苦杏仁9克,枫子仁9克,柏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胡桃肉3克,当
归3克,樟脑2克,火麻仁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纱布包扎,每天在鼻部周围慢慢搽擦2遍,每遍20~30次。用
后将药密封,以防药味外溢,影响疗效。药粉过干时可加人少许菜油或麻油拌匀,每包
可用1个月。注意:本方有剧毒,切忌内服。配合内服龙胆泻肝丸,每日2次,每次6克。
必要时改丸为汤,随证加减。
疗效:共治3590例,总有效率为90%。
(6)脱皮液(外用)
组成:斑蝥50克,蜈蚣20条,蟾酥10克,冰片15克,地肤子15克,硫黄50克,百部25
克,雄黄25克,松香20克,蛇床子15克,烟胶30克,白藓皮50克,土槿皮150克,大枫子
50克,镇江醋2.5公斤,90%酒精若干千克。
用法:将斑蝥、蟾酥、蜈蚣、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醋中浸泡10天,再将
布袋装好的药放入,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药物捣碎后再放人酒精内浸泡2
~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使用时,用小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每次用量
不超过8ml,每隔2星期涂一次。涂药后局部痛、麻、起疱、流水(注意不可让其流经好
的皮肤,以免起疱),待其自然结痂,脱落后再行第二次治疗,直至痊愈。
疗效:用本配方共治疗1195例,痊愈488例,显效654例,无效53例,总有效率为95.6%。
(7)颠倒散(外用)
组成:硫黄、大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凉水调至糊状。每晚临睡前涂鼻部,次晨洗去,2周为一疗
程。或硫黄、大黄粉各15克,加蒸馏水100毫升,拌匀密封1周后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搽1次。
疗效:用此方治疗27例,痊愈17例,显效,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3%。
(8)灭螨方(外用)
组成:百部15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15克,黄柏15克,乌梅15克,野菊花
15克,土茯苓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公斤,每日1剂,煎水作冷湿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
疗效:用此方治疗30例,痊愈ˉ8例,显效1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100%c另有20例
用西药灭螨酊(灭滴灵、氯霉素)作为对照组。两组比较,毛囊螨虫检查阴转率无明显
差异,但中药组见效快,副作用较小。
(9)大枫子膏(外用)
组成:大枫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火麻仁9克,核桃仁9克,樟脑6克,水银花9克。
用法:前四味捣烂成极细糊膏状,再将研为细末的樟脑捣人合匀,最后将水银捣人直
至均匀不见水银珠为止,装瓶备用。用药前先洗净手及患部,用纱布包药缠紧,然后涂
擦患处约1~2分钟,或将药膏薄薄涂上一层,每日3次。用后将手洗净。本药有毒,切忌入口。
疗效:本方共治疗143例,痊愈85例,显效36例,好转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8.8%。
老中医经验
高仲山医案
余×,男,年近60岁。1978年3月,其鼻头肿大如胆,皮色紫红,上面密集脓疱,两颊
亦满布红点,甚为苦恼;因患者即将出国考察,特请诊治。处方:净水银50克,大枫子
仁50克,核桃仁50克。将大枫子仁与核桃仁一并捣烂,入乳钵内,加水银研至不见银星
为度,即成褐色药膏,贮瓶中备用。用时取药膏一小块,裹在纱布内拧至出油,轻擦患
处,每日数次,不要洗脸。3日后,见脓疱渐退,紫红色变浅,面颊红点消失。6日后,
脓疱完全平复,肿胀消退,仅皮色稍暗。3个月后,鼻头及面颊光滑如常人,仅鼻准头皮
色稍暗,未再复发。
按:本病成因,多为脾胃湿热上熏于脾肺之窍,热结血瘀,甚则腐化而为脓疱。多见
于长期嗜酒,或消化不良,大便秘结,或妇女血分郁热而月事愆期之人。上述药膏,屡
试屡验,效果极佳。且擦此药膏无刺激性,愈后无瘢痕。个别人用药后,面部可有轻度
浮肿,需暂停数日,待浮肿消后,再用则无虞。在治疗过程中,如能配合服用清利湿热
或调理脾胃之剂,其效尤佳。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刺血
取穴:阿是穴、迎香、印堂。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操作:先以1寸毫针点刺鼻部皮损处,以微量出血为宜,密度以每平方厘米约20个刺
点,针毕拭去血点。然后针迎香、印堂,并留针30分钟。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7
日。
疗效:以此法治疗37例,2~4个疗程以后,痊愈2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1.89%。
②体针
取穴: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仓、承浆、颧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
池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采取轻度捻转进针方法,以有酸麻感觉为度,留针20~30分钟,
每2~3日针刺1次。
疔效:以此法治疗21例,痊愈7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
③穴住注射
取穴:合谷(双)、迎香(双)、印堂。
操作:维生素B1、维生素B12、扑尔敏、普鲁卡因针剂各2毫升,用5号注射针头吸取药
液,注入合谷穴各1毫升,迎香穴各0.5毫升,印堂穴0.5毫升(自上向下,取45度角斜进
针),隔日1次,忌食辛辣。
疗效:以本法治疗5例,有一定效果。
(2)单方验方
①蛤粉膏
组成:蛤粉15克,轻粉7.5克,青黛4.5克,黄柏7.5克,熟石膏15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与50毫升芝麻油混合调匀,备用。用前先将面部清洗干净,然
后将药膏加冷水稀释,加人之量以涂在皮肤上不往下流为度,每日早晚各1次。
疗效:用本方或本方加味,共治疗45例,部分配合内服加减清肺饮,痊愈17例,显效
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
②博落回酊
组成:博落回茎50克,95%酒精100毫升。
用法:将博落回洗净,切碎晒干,人酒精中浸泡1周备用。每日蘸液涂患处2~3次,每
次1分钟,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其他措施
冷冻疗法:对毛细血管扩张显著者,可用液氮冷冻治疗。
手术疗法:对毛细血管扩张及鼻赘期,可用切割术。
- 银屑病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基本损害为红色
丘疹或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四肢伸侧和头皮为多见。病程
日久,顽固难治。1984年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患病率为
0.123%,约占皮肤科门诊的5%~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然女性比男性发病高峰早
10年。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与遗传、病毒和细菌感染、代谢障
碍、内分泌机能障碍、神经精神障碍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本病西医治疗多从细胞学角
度出发,有些方法虽疗效很好,但停药即复发,尚难以根治。
银屑病中医又名“白疙”、“疙风”、“蛇风”、“松皮癣”等。隋朝《诸病源候论·
干癣候》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其症状与银屑病较为
相似。然白疙作为一个病名,始见于清代《外科大成》:“白疙,肤如疹疥,色白而
痒,搔起白疙,俗呼蛇风。”《外科证治全书》对其描写较为细致:“白疙,一名疙
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
厚而莫能搔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曰:“白疙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
有风邪客皮肤,亦有血燥难荣外。”以上文献对银屑病的描述虽较为粗浅,然而,关于
其皮损特征和病因病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艾灸病处
及奇穴治疗癣病,其经验尚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现代中医治疗银屑病,在1956年就有外治法的文献报道。80年代,内服法日渐引起重
视,运用温阳补肾法和搜风祛湿解毒法治疗本病。70年代,新的中医中药疗法迭出,如
采用中药加长波紫外线(黑光)照射疗法(又称中药光化疗法)、洋金花麻醉疗法及中
药抗肿瘤疗法等。80年代起,在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动
物模型,并利用电子显微镜等各种新技术,研究和探索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
理,发现采用活血化瘀法可调整机体微循环障碍,包括调整神经血管的紊乱。据观察,
中药治愈的银屑病患者,虽不如西药见效快,但对治愈者多能延缓复发时间,有的甚至
可巩固多年而不复发,副作用亦少。用中医中药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鉴于目前各
地判断疗效不一,其痊愈率则在30%~63%,复发率为25.3%~50%不等,综观几十年来
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寻找一个规律性较强,疗效较高,经得起反
复验证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痊愈率,减少复发率,仍属必要。
病因病机
目前对银屑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内因多由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外因多为风、热、
湿诸邪客于肌肤。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均可涉及五脏。其病机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热 过食鱼腥、厚味、辛辣之品,致脾失健运,郁滞蕴热,或因情志不舒,气机壅滞,
郁久化火,毒热蕴伏营血而发于肌表。
瘀 风、热、湿诸邪客于肌肤,或久病成瘀,以致经脉阻滞,气血凝结,肌肤失养而发
为此病。
虚 病久或肝肾不足,阴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
银屑病有血热、血虚、血瘀、血燥之分,其苔脉不一,证候有异,虚实有别,也常可
风湿、湿热、热毒杂至,相兼为病,是谓内外因均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辨证分型
综合古今医家的经验,可归纳为下述七型:
1.风热 初发或复发不久。皮疹发展迅速,红色或深红色丘疹、斑丘疹及小片红斑散布
于躯干、四肢,亦可见于头皮、颜面,素面覆有银白色鳞屑,易脱屑,剥落后有点状出
血,或偶见同形反应,伴瘙痒,发热,周身不适,口渴咽干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 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进行期,或红皮病型银屑病。皮损不断增多、扩大,或
泛发全身矿皮疹嫩红、潮红,鳞屑较多,瘙痒甚,有点状出血,或同形反应,伴心烦口
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薄白或微黄,脉滑数或弦数。
3.血燥 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的静止期或退行期。病程日久,皮肤干燥,皮疹呈硬币状
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少,附着较紧,强行剥离后基底部出血不明显。很
少有新皮疹出现,全身症状多不明显。舌淡,苔净,脉弦细。
4.血瘀 多见于银屑病久治不愈者。皮损硬厚,多为钱币状、地图状,少数为蛎壳状。
皮疹暗红,经久难退,鳞屑附着较紧,时有瘙痒,面色暗黑,口干不欲饮。舌质偏暗或
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沉或涩。
5.血虚 皮损大多呈大小不等之点状或斑块,色暗淡,干燥,脱屑,基底淡红,瘙痒较
甚,或见有稀疏新疹出现,常伴头晕,心悸,乏力,目糊昏花,面色萎黄,关节酸痛。
舌质淡胖,苔薄腻,脉细。
6.风湿 多见于关节型银屑病。除有寻常型银屑病的红斑、丘疹、银白色鳞屑、点状出
血等皮损外,还可见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尤以手足等小关节多见,指趾末端关节
受累也较为常见。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而数。
7.湿热蕴毒 多见于脓疱型和脓疱性红皮症型银屑病。皮损泛发全身或局限于两手足掌
跖部。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脓疱,成批出现,此起彼伏,结痂与鳞屑相兼附着皮损上,
皮肤皱褶处湿烂,结脓痂,甲板受损,或肥厚、浑浊,伴壮热、心烦口渴,颜面红赤。
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疗效标准
目前各地尚无统一标准,根据所见文献,拟订如下: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残留几个不明显的小块皮损。
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
进步:皮损消退在30%~70%之间。
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或未被控制,反而加重。
分型治疗
(1)风热
治法:疏风清热。
处方:炒牛蒡子9克,桑叶9克,蝉衣6克,银花15克,连翘9克,紫草9克,板蓝根30
克,丹皮9克,生地12克,赤芍9克,玄参9克,白鲜皮15克,生甘草6克。
加减:咽干痛加桔梗、山豆根;脱屑多加徐长卿。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消风散加减。
(2)血热
治法:凉血解毒。
处方: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板蓝根15克,草河 试车15克,紫草15克,白
茅根30克,土茯苓30克,白鲜皮15克,威灵仙15克,槐花30克,生甘草6克。
加减:风盛痒甚加苦参、蒺藜、防风、秦艽;斑疹泛布呈红皮病样:加水牛角、生石
膏;夹杂湿邪力口夏苡仨、亨吁、防己、泽泻;口渴心烦加花粉、山栀;便秘加麻仁或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加减。
(3)血燥
治法: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处方:生熟地各15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鸡血藤30克,赤白芍各9克,玄参15克,
天麦冬各9克,知母12克,制首乌9克,土茯苓30克,甘草6克。
加减:瘙痒甚加白鲜皮、苦参;皮肤干燥皲裂加玉竹、知母、地骨皮;冲任不调加旱
莲草、女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物汤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4)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处方:当归15克,赤芍9克,丹参15克,生地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川芎9克,三
棱9克,莪术9克,茜草9克,白鲜皮15克,凌霄花9克,青皮6克。
加减:皮损斑块增厚明显加鳖甲、皂刺;关节肿痛加豨莶草、威灵仙、防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5)血虚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处方:炙黄芪30克,潞党参12克,炒当归12克,赤芍12克,生熟地各15克,鸡血藤30
克,玄参15克,麦冬9克,白蒺藜9克,白鲜皮15克,白芷6克,乌梢蛇9克,麻仁9克。
加减:血虚便秘加苁蓉;夜寐欠佳加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瘙痒甚加珍珠母、灵
磁石;有瘀证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物汤加减。
(6)风湿
治法:通络活血,祛风除湿。
处方:桂枝9克,当归12克,鸡血藤30克,忍冬藤15克,桑寄生9克,防风9克,桑枝9
克,络石藤9克,羌活9克,防己9克,秦艽9克,豨莶草12克,乌梢蛇9克,怀牛膝9克。
加减:关节疼痛加老鹳草、制川草乌;关节变形加穿山甲、透骨草,或全蝎、蜈蚣、
蝉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蠲痹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7)湿热蕴毒
治法:祛湿清热,凉血解毒。
处方:龙胆草9克,黄连3克,大黄6克(后下),苍白术各9克,生槐花9克,丹皮9
克,野菊15克,蒲公英30克,苦参9克,白鲜皮15克,土茯苓30克,漏芦9克。
加减:壮热心烦加石膏、知母;皮损泛发、热毒甚加水牛角、大青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疗效:上述各型共治疗2215例,总有效率为91.7%,临床痊愈率为58.3%。
专方治疗
(1)复方狼毒胶囊
组成:狼毒90克,苦参60克,三七粉30克,麝香1克。
用法:将诸药研末和匀,装入胶囊,每粒含药0.3克。成人始用药的5天,每天1次,每
次1粒;再5天,每天2次,每次1粒;之后每天3次,每次1粒,直至痊愈。此药宜饭后服
用。但应注意,狼毒有大毒,须严格控制剂量,最多一次不超过3粒。服药2周后,可能
出现轻微恶心、腹痛、腹泻等副作用,一般不需治疗。
个别瘙痒严重者可配合外用“癣消液”(紫荆皮、大黄各15克,蛇床子、百部、花
椒、冰片各10克)。用白酒500克,将上药浸酒内,3天后取汁涂患处,每天2~3次。
疗效:共治疗250例,临床痊愈190例,显效27例,进步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98%。随访半年,复发7例,占2.8%。
(2)黄芪桂枝汤
组成:黄芪50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防风15克,连翘15克,甘草10克。
加减:进展期加生地、金银花、花粉;静止期加丹参、赤芍、薏苡仁、花粉;瘙痒甚
加白鲜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12例,临床痊愈172例,显效19例,进步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6.7%。平均治疗24天。
(3)复方土茯苓汤
组成:土茯芩25克,补骨脂25克,莪术25克,牛蒡子25克,山楂25克,丹参25克,乌梢蛇15克。
加减:血热加白鲜皮;血燥加何首乌;皮损以头部、上肢为甚加白芷、藁本;下肢为甚加独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局部用药渣洗敷效更好。
疗效:共治疗200例,临床痊愈105例,显效57例,进步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
96.5%。对痊愈者随访5年,复发6例,占5.7%。
(4)大黄合剂
组成:大黄9~12克(后下),乌蛇肉、鸡血藤、白茅根、茜草根、生槐花、白鲜皮、
土茯苓各30克,丹参、生苡仁、地肤子各15克,泽泻9克,木通、川连各6克。
加减:头部皮损多加全蝎、蜈蚣;皮损色鲜红加生石膏、龙胆草、黄芩、山栀。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00例,临床痊愈168例,显效24例,进步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5%。
(5)菝葜槐花凉血汤
组成:菝葜50克(先煎),槐花30克,茅根30克,土茯苓30克,生地30克,紫草10克。
加减:风热甚加荆芥、防风、银花;湿毒甚加萆薢、苦参、木通、川柏;肝肾阴虚加
杞子十白蒺藜、旱莲草、女贞子;冲任不调加仙茅、杭白芍;痒甚加白藓皮、乌梢蛇、珍珠母。
用法:每日1剂,菝葜先煎1小时,分2次服,半个月为土疗程。另配合“复方丹参
片”,每日3次,每次4片。病情严重者,辅以“艾叶洗方”。外治:艾叶60克,苦参10
克,紫草6克,拉拉藤30克,野菊花30克,生甘草10克,煎后待温连渣擦洗皮损处。
疗效:共治疗101例,临床痊愈32例,显效40例,进步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1%。
(6)生地饮
组成:生地3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栀子15克,连翘Z0克,土茯苓30
克,滑石20克,防风12克,蝉蜕12克,甘草10克。
用法:日服1剂,20剂为一疗程。药渣加陈醋1000毫升浸泡2小时,然后擦洗皮损处。
疗效:共治疗98例,临床痊愈37例,显效29例,进步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9%。
(7)菖蒲三黄洗剂(外用)
组成:石菖蒲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大黄30克,白矾30克,艾叶30克,射干30
克,薄荷30克,知母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5分钟,冷却至40℃左右。熏洗、湿敷,并稍用力揉搓
患处,每次洗浴30分钟,每日2次。每剂可用2天。同时配合液氮冷冻法,即以棉团直接
冻融患处,持续3秒钟,连续2次,即为治疗1次,1周2次。
疗效:共治疗60例,临床痊愈42例,显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随访23
例,复发11例,占47.8%。
(8)复方斑蝥酊(外用)
组成:斑蝥2克,半枝莲10克,三棱15克,七叶一枝花20克,红花15克,甘草10克。
用法:取50%乙醇1OO毫升,将上述药物浸泡1个月,过滤后装瓶。用时涂患处,1日2
次,不要涂到正常皮肤。
疗效;共治疗32例,临床痊愈8例,显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 -
老中医经验
朱仁康医案
杨××,男,10岁。1978年12月2日初诊。身起红斑鳞屑已2年,全身皮肤大片潮红已3
月。1974年冬季,头皮出现两块皮癣,以后躯干四肢皮损逐渐增多,始终未见消退。
1976年9月曾在某诊所治疗,服药后很快发现全身皮肤大片潮红,大量脱屑,痒感剧增。
叉经某医院治疗,潮红面积仍日见扩大,层层脱屑,呈红皮症象,大便干。
检查:全身皮损约占体表90%,基底潮红,上盖银白色片状鳞屑损害及大量痂皮,剥
落后则裸出潮红面,以头皮、脸面、胸背、两腿为重。面部可见搔痕及少量渗出。舌质
红绛,苔光,脉象细滑。中医诊断为“白疙风”(西医诊断为“银屑病红皮症”)。证
属血热生风,风燥伤阴。
处方: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麦冬9克,玄参9克,丹参9克,麻仁9克,大青叶
9克,山豆根9克,白鲜皮9克,7剂,水煎服。
外用玉黄60克搽擦。
12月10日二诊,药后四肢皮肤潮红减轻,头皮、躯干仍见屑多,潮红而痒。上方去丹
参、山豆根、麻仁,加紫草15克,地肤子9克,10剂,水煎服。
12月21日三诊,全身皮肤潮红明显减轻,脱屑、痂皮亦渐减少,尚痒。宗上方加苍耳
子9克,继服10剂。外用药同上。
12月31日四诊,躯干部皮损基本趋平,亦不潮红,头皮鳞屑亦少。舌尖红,脉细滑。
继服上方加麻仁9克,10剂,水煎服。
1977年1月11日五诊,躯干、头皮、上肢皮肤已趋正常,两腿尚见鳞屑发痒,继服上方
去苍耳子,加天门冬9克,10剂。
1977年1月21日六诊,小腿、臀部尚留小片皮损,痒不甚,大便略干。上方去丹皮、赤
芍,继服15剂。
2月8日七诊,基本痊愈,只留小腿稍有脱屑。舌尖红,苔净。上方去大青叶,10剂后全退而愈。
按: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病率约占银屑病1%左右,常因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引起。
此患儿的皮损面积占体表90%,大片,潮红,有大量脱屑,层层剥落,瘙痒剧甚,舌绛
苔光,大便秘结,显然是血热伤营,风燥耗阴之证,重用大剂生地、丹皮、赤芍、丹
参、紫草等以凉血;玄参、麦冬、麻仁等以滋阴润燥;大青叶以清热;参用白鲜皮、地
肤子、苍耳子等以止痒。由于辨证正确,处方合理,在治疗的两个月中,始终以上方为
基础增损,病情逐渐减轻,乃至痊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刺血拔罐
取穴:大椎、陶道、肝俞、脾俞穴、胸5~6夹脊穴、腰1~2夹脊穴。
操作:先用三棱针在上穴点刺,然后拔罐5~10分钟,起罐后放血0.3~0.5毫升。再取
胸5~6,腰1~2二夹脊穴电针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7例,临床痊愈71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为100%。随访有3例复发,
占3.4%。
②耳穴割治
取穴:a.耳轮脚末端;b.肺、心。
操作:敷药制备:Ⅰ号药粉:生白胡椒和川椒各半,碾细末过筛,装瓶备用。Ⅱ号药
粉:艾炭、血余炭、野菊花、马齿苋、地榆、苦参、蛇蜕、大枫子、乳香、没药等煅
后,研末和匀,备用。
两组穴任选1组。耳穴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自上而下轻划一刀,长约3~4毫米,以出
血为度,由外侧向内排列割治(刀口间须有一定距离),然后撒上一层药粉。第1组穴撒
Ⅰ号药粉,第2组穴撤Ⅱ号药粉。用胶布固定,3~4天取下即可,1~2周割治一次,5次
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疗效:共治疗603例,痊愈359例,显效145例,进步8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7%。
③穴住埋植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曲池、足三里。
阿是穴位置:脊椎旁开2寸,将第7颈椎至第2骶椎分为五等份(即5个埋线点),两侧
共10个埋线点。
操作:患者反坐在椅子上,埋线点处皮肤常规消毒,用1%普鲁卡因作皮丘形局麻。然
后将针芯抽出1.5~2厘米,取0~2号羊肠线1.5~2厘米塞入套管针的前端与针芯接触,左
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协助右手将针自局麻处顺脊柱方向平行斜刺入肌层约2.5厘米左
右,然后边退针管边推针芯将针拔出,羊肠线即埋入肌层,再用无菌纱布压迫固定。一
般15~20天1次(视羊肠线吸收情况而定),3次为一疗程。第一次埋线不配合其他穴
位,以后选1~2个配穴直刺埋线。进针时要观察针口有无溢血,以免线埋人血管。
疗效:共治疗579例,痊愈342例,显效116例,进步93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95.1%。
④穴住敷贴
取穴:神阙。
操作:敷药制备:升麻9克,葛根30克,赤芍10克,生地30克,大枫子9克,丹参9克,
甘草9克,水牛角粉9克,冰片6克,诸药研末过12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
令患者平躺于诊断床上,暴露脐部,将药粉填满脐眼,外贴肤疾宁膏固定。每24小时
更换1次,7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106例,临床痊愈42例,显效32例,进步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92.45%。此法对急性进行期疗效要高于静止期。如对肤疾宁膏过敏者,改用他法。
(2)单方验方
①猪苓注射液
组成:猪苓。
用法:上药经水煮酒沉法,制成每毫升相当于原生药0.5克的针剂,肌肉注射,每次2毫
升,成人每日2次,5~12岁每日1次。连续用药2周以上。
疗效:共治疗265例,临床痊愈83例,显效67例,迹步,9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
86。4%。随访痊愈者,有13例复发,占15.7%。此注射液对病程短、年龄小、皮损为点
滴状及细胞免疫力偏低者疗效较为满意。
②狼毒枣
组成:陕西或河南产狼毒60克,大枣500克。
用法:狼毒切成碎片,加水2000毫升,煎40分钟,过滤除渣,入大枣浸泡20分钟,再用
文火煎至药液蒸发完为止。成人每次服6~7枚大枣,每日3次,饭后服。小儿及体弱者酌减。
疗效:共治疗53例,临床痊愈42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6%。痊愈者中有
1例复发。
③去屑丸
组成:马钱子35克,朱砂6克,核桃仁12个,水银35克。
用法:先用香油或豆油将马钱子炸鼓起来,轧成粉末;核桃仁放入铁锅内炒焦轧细。
将上三味药拌匀,然后加水银做成15个鸡蛋黄大小的药丸备用(水银需先单独加适量香
油,碾好后再加入上药中)。用时,令患者洗清肚脐,然后将一药丸放入肚脐固定,24
小时后更换新药丸。用过之药丸可外擦皮损处。
疗效:共治疗52例,临床痊愈28例,显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痊愈者用
药为15天~3个月。此药丸对点滴型及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疗效较佳。
④野芹菜方
组成:新鲜野芹菜的茎和叶。
用法:用新鲜野芹菜茎和叶揉搓成团,在患处反复揉擦,使药汁完全湿染患处,每日
早晚各1次,每次擦2~3分钟。进行期患者不宜直接擦用,可将茎、叶捣出的汁涂于患处。
疗效:共治疗5例,均在10天内临床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
白癜风
概 述
白癜风是上种色素代谢异常的常见皮肤病,无明显诱因,西医认为可能与遗传、自身
免疫、内分泌及精神等因素有关。由于病因不明,治疗也无理想的办法。中医学对本病
的认识很早,《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治疗“白处”的记载,并有二则方剂。隋唐时代的
《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始称“白癜”、“白癜风”或“白疙”,并指出其
病机为“风邪博于皮肤,血气不和”。在治法上,则以祛风为主。后世医家及医籍中还
有“白驳风”之名,对本病观察、描述更为详细,治疗大致从风、湿、热几个方面人
手,主张“施治宜早”(《医宗金鉴》)。
现代中医对治疗白癜风的临床报道始于50年代初。但50~60年代有关资料不多,且大
多是个案。至70年代,报道量稍有增加,内容亦较以前更为深入细致,多为多病例的集
中观察,甚至有上千例的大样本病例文献。治疗方法以单方或复方中药制剂较多;如补
骨脂酊、野茴香注射液、白蒺藜子丸、制斑素(为补骨脂提取物)、香豆素类中药浸出
液等,且往往是内外综合治疗'70年代后期,在病因病机和治法上的认识不囿于前人旧
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气滞血瘀和肝肾不足是本病的两大主要病机,运用活血祛瘀和
滋补肝肾治疗本病,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980年
代有关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文献量骤增,约为前30年的4倍,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除中
药内服、外搽之外,还有不少针灸内容,如体针、耳针、隔药灸、艾条熏灸、穴位埋植
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气功、推拿、食疗等方面的报道。至1991年底为止,已报道的文
献总数为102篇,积累的病例总数近9千例,有效率一般在90%左右,若是病程短的散发
型患者,则有效率可更高一些。目前,各地中医界对白癜风的研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治疗逐渐趋向于包括中药内服、外用、日光照射、针灸及西药等在内的综合疗法。此
外,考虑到本病易发生暴晒伤,故主张在行日光浴时宜避免烈日。
虽然用中医药治疗白癜风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目前还存在着治愈率低和疗程长的问
题。机理研究尚未很好地开展,药理研究主要重单味药,而对复方的研究则较少。今后
若能从这几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则可望能进一步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病因病机
一般认为,本病由血不荣肤所致,但如何造成血不荣肤的病因及其发展过程则各家又
有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气机失畅,致血络瘀阻;或由禀赋燥热偏胜,复感风邪,壅滞肌
表;或由病邪久羁,阴血内耗,营血不足,而气血难行,血不荣肤而成本病。
肝肾不足 肾阴亏虚,精不化血,肝失濡养,肝血不足,不荣皮肤毛发而变白;或者肝
肾不足,复受风侵血瘀,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许多学者认为,气滞血瘀和肝肾不足是本病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均可感受外邪(如
风、风湿、湿热等),三者有时会相互影响而发生作用,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多不分型,然而综观文献报道,所论蠢病机则有所侧重,故
证型自然可分为以下两型。
1.瘀血阻络 病程较短,皮损为大小不等的斑点或斑片,边缘清楚、光滑,伴有肢体困
重而痛,或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加重,或伴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舌质紫
暗,有瘀点,苔薄,脉沉,或弦滑。
2.肝肾不足 发病时间长,常有遗传病史,白斑局限或泛发,白斑内毛发多累及而变
白,病情进展缓慢,皮肤干燥,多伴有头晕耳鸣,视力减退,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
淡或淡红,脉细弱或沉细。
分型治疗
(1)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荣肤。
处方:赤芍6克,川芎5克,桃仁(研)9克,红花9克,鲜姜(切)9克,老葱白(切)
3根,红枣7枚,麝香(绢包)0.15克。
加减:女性患者去麝香,加白芷;风盛者见多发于头面或泛发全身,加桔梗、浮萍、防风。
用法:先用黄酒350~400毫升将前7味药煎至70~80毫升时,滤渣,再入麝香煎4~5沸
即可。睡前顿服,药后即睡。每日1剂,连服两晚,休息一日;或水煎300毫升,早晚2次
分服。小儿酌减,孕妇忌服。
疗效:共治疗158例,痊愈124例,显效7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2%。
常用成方:可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2)肝肾不足
治法:调补肝肾,养血祛风。
处方:沙菀子15克,女贞子15克,覆盆子10克,枸杞子10克,黑芝麻15克,白蒺藜15
克,赤白芍各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52例,临床痊愈14例,显效50例,好转8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汤、四物汤等。
专方治疗
(1)消斑丸
组成:白蒺藜250克,桑椹子120克,旱莲草120克,丹参60克,炙白附子60克,甘草30
克。
加减:有湿热者去丹参、白附子,加女贞子、苦参;有寒湿者去桑椹子,加何首乌。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日2次,饭后服,每次6克,小儿减半。
疗效:用本方配合蛇黄散(参见外用方)外用,共治疗482例,临床痊愈177例,显效
238例,好转6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96%。
(2)玄机汤
组成:紫草、刘寄奴、丹皮、威灵仙各25克,草河车、丹参、浮萍各50克,川芎15
克,琥珀、地龙、土鳖虫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孕妇禁忌,小儿酌减,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41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17例,好转10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1.49%。
(3)白癜片
组成:白蒺藜30克,补骨脂15克,女贞子10克,丹参15克,解首乌15克,白芷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每片重0.38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对皮损面积较
大者,可先用上方煎,每日1剂,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12例,部分病例配合氮芥洒精等外用,结果临床治愈9例,显效
28例,好转5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5.7%。
(4)活血祛风汤
组成:川芎、木香、荆芥各5~10克,丹参、白蒺藜、当归、丹皮各9~15克,鸡血藤10
~20克,灵磁石30克。
加减:情志抑郁者加娑罗子、郁金;面色萎黄者加黄芪、熟地、枸杞子;若有瘙痒加
徐长卿、白藓皮、蝉蜕;皮损在头面加藁本、白芷;皮损在上肢加桂枝、桑枝;皮损在
下肢加牛膝、晚蚕砂;皮损广泛者加桔梗、百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配合中药酊剂外搽,共治疗30例,临床痊愈11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
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
(5)白癜风汤
组成:丹参、桑寄生、蒺藜、补骨脂、豨莶草、何首乌各25克,当归15克。
加减:肺气虚加党参、陈皮、紫苏、当归;脾气虚加茯苓、白术、山药;肾阳虚加制
附子、肉桂、干姜、黑芝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成3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
疗效:共治疗58例,临床痊愈36例,显效15例,好转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38%。
(6)白癜煎剂
组成:刺蒺藜30克,紫草、重楼、天花粉、白薇、苍术、海螵蛸、生首乌、龙胆草各
10克,桃仁、红花各3克,甘草6克。
加减:病灶扩散较快者加黄芪、白术、防风;毛发变色不褪者加乌蛇粉(吞);体弱
者去桃仁、红花,加丹参。
用法:隔日1剂,水煎,分4次2天服用。服药期间忌辛辣食物、猪头肉及臭豆腐。
疗效:用本方共治疗20例,临床痊愈6例,好转14例,有效率为100%。
(7)蛇黄散(外用)
组成:蛇床子、密佗僧各12克,雄黄10克,苦参、土茯苓各8克,硫磺、轻粉各6克。
加减:有湿热者去土茯苓,加大黄或土大黄;有寒湿者去苦参,加白芷。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浸泡于黄醋内,密封5天,用时摇匀,外搽患部,每日2~3次。
疗效:见“内服方·消斑丸”。
(8)白斑酊(外用)
组成:补骨脂200克,白鲜皮100克,白蒺藜50克,骨碎补100克,斑蝥10克,菟丝子150
克,赤霉素1克,二甲基亚砜430毫升。
用法:前六味粉碎后入适量酒精中浸泡7天,得滤液750毫升,加赤霉素和二甲基亚砜
混匀。每日外搽患处1~3次,最好再配合日光浴。
疗效:共治疗200例,临床痊愈39例,显效48例,好转87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
87%。
(9)消斑酊(外用)
组成:乌梅60克,补骨脂30克,毛姜10克。
用法:上药按1:3比例人80%~85%酒精内浸泡2周,过滤去渣。每日外搽患处,次数不
限,每次1~5分钟,擦时用力均匀,以患处皮肤发热为度。
疗效:单用本方共治疗61例,临床痊愈12例,显效16例,好凄转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25%。
老中医经验
顾伯华医案
吕××,男,45岁。1978年10月初诊。主诉白斑初见于面颊,渐渐蔓延整个颜面及耳垂
前后。病起2年,近几个月来白斑增多扩大。病者素有头晕目眩,脑响耳鸣,精神倦怠,
心悸少寐等症。查:苔薄质淡,脉细无力。证属营血不足,血虚生风,气血失和,温煦
受阻,肌肤失荣。治当补益心脾,取归脾汤加减。
处方:全当归、川芎、丹参、生熟地、赤白芍各9克,川桂枝、炙甘草各4.5克,黄芪15
克,党参、白术各9克,煅自然铜12克。
上药加减服用4月余,血虚诸证明显好转。面颊部白斑色素新生,白斑转褐而愈。
按: 本案由内风而得,当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医理来论治,补益心脾,
常用归脾、四物加减。此外,桂枝疏通经脉,助养血活血之功,并能调和营卫。气血
足,、营卫和,经脉通,肌肤腠理得荣,痼疾定能得瘥。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肺、内分泌、肾上腺、神门。配穴:阿是穴、膈、皮质下、脑点、交
感。阿是穴位置:病损区。
操作:每次选用主穴3~4穴,配穴1~2穴。先用埋针法,将图钉型揿针刺人所选穴
内,外用胶布固定,留3~5天,再换贴,5次为一疗程。从第二疗程起改为压丸,以王不
留行子或磁珠(380高斯),置于0.7×0.7厘米见方胶布上,贴敷耳穴,每日按压数次,
以加强刺激。每周贴换1次,每次一侧,两耳交替。在治疗过程中,可在白斑处用梅花针
轻度叩刺,并艾条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以加强疗效。
疗效:共治疗369例,临床痊愈27例,显效142例,好转17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3.5%。
②穴位埋植
取穴:主穴:曲池、阳陵泉。配穴:膈俞、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膻中、关元、
外关、三阴交。
操作:每次取2~3对穴,可轮流取用。取0/2~1号肠线,剪成4~5厘米长小段,备
用。选好穴位后做标记,在穴位下0.6寸处为埋植点消毒并局麻。局麻用1%~2%普鲁卡
因注射液1~2毫升,先注射皮丘,然后向穴位中心边注药边进针,出针后再消毒1次。埋
线时,左手持镊夹住肠线,将线中央置于皮丘上,右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
度角向穴位中点推入,直至线头全部进人皮内,再埋人0.5厘米,针孔盖以消毒敷料。1
~3月埋植1次,见效者按期治疗。如3次无效者,可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83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31例,好转3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3.1%
(2)单方验方
①复方马齿苋搽剂(外用)
组成:马齿苋20克(鲜品加倍),红糖10克,醋70毫升。
用法:上三味煮沸后过滤,避光保存。每日蘸少许滤液涂患部1~2次。
疗效:用本方共治疗125例,临床痊愈57例,好转5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2%。
②制斑注射液
组成:补骨脂2O00克,白蒺藜50O克。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液1000克,每支2毫升,每日或隔日2~4毫升肌肉注射,20次为一
疗程,间隔1周后可继续用药。
疗效:共治疗40例,临床痊愈23例,显效11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③白蒺藜冲剂
组成:白蒺藜5公斤。
用法:上药洗净,水煎两次,浓缩至10:1浸膏,再按1:4加糖制成颗粒冲剂,每包30
克。每日1包,分早晚两次温开水冲服。孕妇及血压偏低者慎用。
疗效:共治疗27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1.48%。
其他措施
可配合全身治疗,用大剂量维生素长期治疗,如烟酸、维生素C及B族、对氨基苯甲酸
(PABA)内服或注射。
物理疗法:对小片皮损可试用紫外线红斑量照射,或用Bucky境界线照射等;局部皮下
注射氧气。
- 荨麻疹
概 述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表皮反复发作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
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烧灼感。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
为,大多数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属Ⅲ型变态反应。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
疗法。对经常反复发作者,不易根治,且应用西药还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证,民间俗称“风疹
块”、“鬼饭疙瘩”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
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
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历代医著对本病都有
一定的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外科真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
《证治要诀》说“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清代,《外科大成》
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疡医大
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在
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 值。
现代中医治疗荨麻疹,最早报道见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有关针刺方法的经验介
绍。之后,随着针灸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地又介绍了许多针刺方法,如体针、耳
针、梅花针、刺络拔罐或单用拔罐等,不仅方法简单,而且确有良效。中医药治疗方
面,从50年代末起,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祛风解表为主治疗,或取“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意,选用和血之剂加减治疗。另外还有部分其他治法。至60年代中期,
有文章专门就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透表和卫”、“清营凉
血”、“疏肝解郁”、“清心泻火”、“表里双解”等五个治疗法则。特别是慢性荨麻
疹,因其病势缠绵,历久不愈,反复发作,故有时又称为顽固性荨麻疹。80年代以后,
临床上对此病颇为重视,其病机多责之于虚、湿、风、瘀;治疗方面,主张益气固表、
清理湿热、祛风止痒、养血和营、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病风邪人络,认为宜选用虫类
搜剔之品。目前,有关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报道,积累有300多篇,累计病例逾万例,无论
是分型治疗,还是运用专方,均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达90%以上。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机理研究尚不够深入,大量的临床报道多限于治验方药介绍及病例
的积累,且各医家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和辨证分型的方法很不一致,今后应重视
这方面的规范化研究,并注意从中筛选出有效方药,旨在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 -
病因病机
“无风不作痒”,根据本病奇痒难忍的特点,中医认为风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但风
有内外之分,证有虚实之别,故根据本病的临床所见,综合各家所述,除风邪之外,其
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寒 素体阳虚,不耐风寒,或直接感受外来风寒之邪,客于肌表,伤及营卫,以致营卫
不和,外发风疹。
热 外感风热之邪,留连肌肤,卫气郁闭,风行皮下;若因七情所伤,心经有火,血分
有热,郁滞营气,气血拂郁,化为内风,外透为疹。
湿 禀赋不耐,过食肥甘、荤腥之品,饮食失宜,脾失健运,或本为脾虚之体,脾湿内
生,或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且湿性粘滞,可成反复不愈的缠绵之证。
虚 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易袭,致营卫不和而发本病;或因血虚之
人,或妇女胎产之后,失于调养,虚风内生,而致本病。
瘀 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营卫之气不宜,风寒或风热与瘀相搏而致。
上述病因病机是互有联系、柏互贯穿的,临床常有数种病机并存的现象,故只有主次
的不同,不宜机械分割。
辨证分型
综合各家的分型方法,本病大致可分为以下数型。
1.风寒型 风团色白或淡红,稍沾冷水则可诱发,瘙痒异常,遇冷当风则加剧,遇热可
减轻,口不渴,可伴有发热恶寒。舌淡苔殷白,脉浮缓。
2.风热型 风团色红,连接成片,暴痒难忍,可有针刺样灼热感,遇热稍减,伴自汗口
渴,甚则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浮数。
3.气虚型 风团如豆瓣大,成片,疹色与肤色一致,伴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胖,
脉弱。
4.血虚型 风团形似豆瓣,边缘红晕色淡,皮肤干燥,伴面色无华,头晕失眠。舌淡苔
薄,脉细。
5.湿热型 风团鲜红或中央色白、边缘鲜红,搔抓之后,皮肤迅即潮红水肿,局部或全
身瘙痒及热感,伴恶心呕吐,头晕。舌淡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6.血瘀型 大片风团遍布全身,色红,时起时消,历久不愈,瘙痒难忍,烦躁,便秘。
苔薄黄,脉弦细。
分型治疗
(1)风寒型
治法:散寒祛风,透疹止痒。
处方:葛根12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大枣15克,生姜6克。
加减:有表证加荆芥、防风;表卫不固加黄芪、防风、白术;久病体虚加当归、党
参;瘙痒难忍加蝉蜕、白藓皮;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加乌梢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99例风寒型荨麻疹,临床痊愈9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为97%。
常用成方:可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九味羌活汤等加减。
(2)风热型
治法:清热疏风
处方:生地12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赤芍12克,生姜
皮3克,地骨皮6克,地肤子6克,茯苓皮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加减:反复发作者加地龙、蜈蚣、全蝎;合并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白术、蒲公英、厚朴。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23例风热及风热挟湿型荨麻疹,全部临床痊愈。
常用成方:可选银翘散、消风散、麻杳石甘汤等。
(3)气虚型
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止痒。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茯苓12克,补骨脂12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徐长卿24
克,防风15克,白藓皮15克,乌梢蛇15克,甘草5克。
加减:疹色淡红,受风着凉者加麻黄、桂枝;腰酸冷痛,遇冷起白色风团加附子、肉
桂;口干思饮,起红色风团者加生石膏、知母、川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慢性属气虚型荨麻疹139例,临床痊愈89例,好转29例,无效21例,
总有效率为84.9%。
常用成方:可选玉屏风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4)血虚型
治法:养血和营,祛风止痒。
处方:生地15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首乌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
蒺藜15克,蝉蜕10克,地肤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卫气虚弱加黄芪、白术;湿甚作痒加苦参、土茯苓、苍术;挟风寒加麻黄、浮
萍、白藓皮;挟风热加银花、连翘;奇痒难忍加全蝎、地龙、乌梢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血虚型荨麻疹249例,临床痊愈199例,好转38例,无效12例,总有效
率为95.2%。
常用成方:可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加减。
(5)湿热型
治法:清热燥湿,散风止痒。
处方:苍术10克,厚朴9克,陈皮6克,甘草5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地肤子10克,
茯苓10克,蝉蜕10克,丹皮10克。
加减:痒甚加蛇蜕、苦参、徐长卿;脘腹痛甚加炒炽壳、焦楂曲;疹红或咽红赤加银
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湿热型荨麻疹15例,临床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为93%。
常用成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白头翁汤或葛花解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6)血瘀型
治法:通经破瘀,祛风止痒。
处方:地龙12克,威灵仙12克,赤芍A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皂角刺10克,土茯
苓14克,连翘14克,地肤子14克,香附6克,枳壳6克,甘草6克。
加减:痒甚加刺蒺藜、白芷;风热加蝉蜕、黄芩;血虚去丹皮,加当归、白芍;湿重
加苦参、滑石。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18例本型患者,临床痊愈193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为99%。
常用成方:可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专方治疗
(1)加减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10克,防风6克,炒苍术6克,北细辛1。5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10
克,炒黄芩6克,甘草6克,生姜2片,葱白头3枚。
加减:无寒热,去生姜、葱白头;风热去细辛;由药物反应引起者,重用甘草,加绿
豆;寄生虫引起者,加槟榔、乌梅肉;反复发作加蝉衣、浮萍草、地肤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儿童用量酌减。
疗效:共治疗152例急性患者,痊愈14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68%。
(2)抗敏灵
组成: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黄芩20克,香附15克,麻黄10克,细辛5克,
陈皮20克,荆芥Z0克,艾叶10克,沙棘20克,甘草15克,大枣8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约150毫升,日服3次。儿童用量酌减。
疗效:共治疗136例风寒、风热及湿热型患者,痊愈92例,好转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
(3)乌蛇祛风汤
组成:乌梢蛇15克,黄芪20克,生地10克,当ll5 1o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刘寄奴
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荆芥穗6克,苦参6克,蜂房6克,雄黄2克。
加减:偏寒重用荆芥穗,加桂枝;偏热加牛蒡子、夏枯草;偏湿加苍术、羌活;腹痛
恶心,重用白芍,加半夏、甘草;喉头水肿,重用生地,加射干、葶苈子;情绪易激动
者加龙胆草、合欢皮;水肿性红斑者加丹皮、白茅根;瘙痒难忍加地肤子、蛇床子、白
藓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第3次药液熏洗皮肤疗效:共治疗88例老年慢性荨麻
疹,临床痊愈54例,(4)四虫汤
组成:乌梢蛇9克,地龙15克,僵蚕9克,蝉蜕6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
加减:风寒加桂枝、白芷、丹参、徐长卿;风热去荆芥、防风,加银花、牛蒡子、薄
荷、黄芩、丹皮;表卫不固加黄芪、党参、白术、浮小麦;血虚加熟地、当归、白芍;
胃肠实热加大黄、芒硝、木香、山栀、黄连、红藤;兼有湿邪加苍术、苦参、土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腥辛之品。
疗效:共治疗178例慢性荨麻疹,痊愈102例,好转6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1.6%。
(5)过敏煎
组成:防风6克,黄芪15克,生乌梅15克,制首乌15克,地肤子10克,地龙10克,丹皮
10克,甘草10克。
加减:遇冷即发者加桂枝8克,制附片6克;遇热加重者加生地、蝉衣;伴腹痛腹泻者
加木香8克,生薏米30克;表虚者倍黄芪,加白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者倍乌梅,加防
风;伴蛔虫者加使君子、槟榔。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65例各型患者,均于2周内获临床痊愈,有效率100%。
老中医经验
林鹤和医案
彭×,男,22岁,1989年7月20日诊。昨日食鲜虾后下肢出现米粒大小红疹,瘙痒难
忍,继而波及全身。经用西药,症状缓解,今晨风疹复现,颜色鲜红,融合成片,高出
皮肤,伴有剧烈刺痛,发热(39.2℃),口渴饮冷。舌质红绛少津,苔薄黄,脉弦细
数。证属邪热传营,气阴两伤。
处方:石膏60克,大生地、钩藤各30克,北参须、玄参、丹参、连翘、紫草、知母各9
克,麦冬20克,银花15克,生甘草6克。
服1剂,体温降至38.2℃,风疹大部分消退。舌质红,舌面津液来复。再服3剂,痊愈。
按:急性期在除去病囚后,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佐用凉血熄风药,一般能取效。但
亦有桂枝方不获效者。本案为食鲜虾过敏的急重证候,热毒炽盛,人营伤及气阴,故治
以大剂甘寒,佐以甘苦,并根据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加用辛凉之银花和连
翘,使邪毒有出路。紫草凉血止血,钩藤平肝熄风止痒,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曲池、血海、三阴交、大肠俞。配穴:后溪、委中、尺泽、大椎透身
柱,神道透至阳。
操作:选取2~3个主穴及1组透穴或1个配穴。主穴用泻法强刺激,运针1~2分钟,留
针20分钟,其间可反复行针2~3次。透穴采用26号5寸长的毫针,沿皮透刺,留针1~2小
时。后溪、委中、尺泽,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疗效:共治疗387例急性荨麻疹,有效率在76.9%~98.5%之间。
②拔罐
取穴:神阙。
操作:患者仰卧。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扣在神阙穴上,3~5分钟后取下,用同样方法
连拔3遍。每日1次,3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34例,仅4例无效,有效率达98.8%。
③耳针
取穴:主穴:肺、荨麻疹点、肾上腺。配穴:心-神门、内分泌、肝。
操作、:常规消毒。用5分毫针刺入耳穴至软骨,以重手法持续捻转刺溜,直至耳廓发
热潮红,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二侧交替轮用。上述耳穴也可用王不留行籽压丸,或用
揿针埋人,2~5天起针。
疗效:共治疗70例,有效率达95%~100%。
(2)外用方
①百白马勃酒
组成:百部100克,白藓皮25克,白芥子20克,马勃15克。
用法:上药用纱布包好扎严,用开水浇透药包,再用60度白酒煎开,倒于药包碗中,
泡片刻后即可取药包擦患处。如药包变凉可将酒烧热后,再泡再擦,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123例,全部痊愈。
②浮萍煎
组成:紫背浮萍150克(鲜品加倍),蚕砂100克。
用法:上药包煎至沸后约10分钟,取汁3000~5000毫升,待温度能耐受时,用毛巾蘸药
汁,从上向下搽擦,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搽后切勿用水清洗。
疗效:共治疗97例,效果良好。
- 多形红斑
概 述
多形红斑,又名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粘膜
损害,严重时也可伴有内脏损害。本病好发于春秋季,多见于青年女性。西医尚无特效
疗法。中医无多形红斑之病名。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冷疮”;《医宗金鉴》因
其“形如猫眼”,故又称为“猫眼疮”;也有根据本病常发作于雁来之时,称为“雁来
风”及“雁候疮”。此外还有“血风疮”、“寒疮”等。有关其症状,《医宗金鉴》形
象地描述为:“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常,久则近胫。”病因
病机方面,《诸病源候论》认为是素体血虚者“重触风寒”所致,明代《疮疡经验全
书》则认为本病是由“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而《医宗金鉴》综
合前人所述,由“用卑经久郁湿热,复被外寒凝结”而成。在治疗方面,古代常用的方
剂有消风散、清肌渗湿汤、真君妙贴散、地黄饮子等。但因病名不一致,尚难十分肯定。
现代中医治疗多形红斑的报道始见于1963年,用清热燥湿,活血散瘀治疗本病20例,
全部治愈。至80年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渐趋增多,并有多篇大样本病例的临床资料报道。
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已开始着手进行,如有人通过实验观察,认为外感风
寒造成阳气虚损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由于寒冷刺激,使一些对冷敏感者产生异常的
免疫球蛋白(如血冷球蛋白、血冷纤维蛋白原、冷凝集抗体等),而寒冷又使它们在血
管内凝聚、沉淀,损伤皮肤血管,造成局部栓塞、瘀血而出现皮疹。用益气活血温阳等
中药治疗,可调整人体免疫功能,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聚度,达到“流通血
脉”的目的。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分型,以风寒、风热型多见。尚有气滞血瘀型或气虚型,当病变严重有粘膜
内脏损害时,则可归入热人营血型。由此临床上大体可分为四型:
1.风热挟湿 病起急骤,发热咽痛,口干,关节疼痛,皮疹多形,色鲜红而艳,伴有丘
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不适,伴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濡数。此证多见于
春夏两季发病者,中医常诊为“猫眼疮”,“雁候疮”。
2.风寒血瘀 病常遇冷发作,畏寒恶风,四肢不温,皮疹色红紫暗,伴有指趾肿胀,骨
节酸楚,脘腹虚痛,便溏溲清。舌苔薄白,脉象细缓。本证多见于秋冬两季,中医诊
为“冷疮”者居多。
3.气虚血瘀 皮疹反复发作,成批出现,斑色外红内紫,似虹膜样,伴丘疹水疱,兼有
粘膜糜破,周身倦怠无力,关节酸楚,恶寒喜热,手足厥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
淡胖或紫暗,舌下青筋可见,脉多沉细或迟涩。本症中医常诊为“血风疮”。
4.热入营血 发病突然,高热,头痛,乏力,皮疹以四肢外侧为主。广泛分布于身体各
处,色红隆起,抚之碍手,或呈红晕性大疮,可溃破渗液,口、鼻、咽、眼粘膜有糜烂
或、坏死,可见口糜舌烂,甚则波及尿道、肛门、呼吸道,口渴喜饮。舌质紫红、苔
黄,脉象滑数。
分型治疗
(1)风热枚湿
治法:清热燥湿,活血散瘀。
处方:银花12克,黄连8克,牛蒡子10克,白鲜皮10克,生地20克,薄荷6克,木通8
克,赤茯苓15克,苍术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发热偏盛加板蓝根、蒲公英;皮疹红赤鲜艳加丹皮、赤芍;瘙痒明显加蝉蜕、
蚤休;皮疹散发此起彼伏者加防风、荆芥;咽喉疼痛者加桔梗、芦根;水疱明显者加苦
参、玄参;湿重者加川朴、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出入共治22例,全部治愈。
常用成方:消风导赤散、多形红斑二方。
(2)风寒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化瘀。
处方:桂枝6克,赤芍12克,制川乌3克,当归12克,羌活9克,防己12克,川芎9克,生
姜皮3克,红枣9克,甘草6克,葱管2根。
加减:形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脉缓迟涩者加细辛、麻黄;兼风寒表证者加苏叶、
蝉蜕、僵蚕;皮疹面颈部多者加川芎、白芷;上肢多者加姜黄;下肢多者加牛膝;兼气
虚者加黄芪、党参;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苡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化裁治疗70例,痊愈15例,显效22例,好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88.5%。
常用成方:加味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温经通脉。
处方:党参9克,黄芪15克,附子6克,桂枝9克,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陈皮6
克。
加减:寒证显著者加干姜、炙甘草;血瘀显著者加桃仁、红花;气虚明显者重用党
参、黄芪,加菟丝子;阳虚肢冷者加肉桂、细辛;兼气郁者加枳实、郁金;头昏目眩者
加川芎、白芷;脉涩络阻者加路路通、威灵仙;皮疹硬结者加茜草、泽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85例,痊愈64例,显效5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6.5%。
常用成方:黄芪桂枝五物汤、血府逐瘀汤、活血解毒汤。
(4)热入营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和营。
处方:生地15克,蒲公英15克,银花15克,生石膏6克,蝉蜕4克,连翘10克,赤芍10
克,犀角3克(炖服,或用水牛角30克代)。
加减:壮热明显者加黄连、栀子;疹色紫黯者力古綮草、丹皮;口舌糜烂者加生地、
玄参,配合口腔金银花露漱口,外用锡类散;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溲短赤者加滑石、
车前子,病情缓解后酌加养阴润燥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出人治疗5例,均有好转。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散;恢复期用益胃汤、养阴清肺汤等。
老中医经验
谢义达医案
侯××,女,21岁。主诉:两手、足背、前臂、小腿伸侧呈对称性圆形和不规则圆形
的虹彩状斑,服用扑尔敏、强的松2个月,无效。检查:上述部位虹彩状紫暗色红斑,压
之色淡,部分斑疹中心有小疱,个别皮疹中心凹陷。舌质紫暗,边缘有瘀点,脉弦涩。
诊断:猫眼疮。证属心经血热,脾经蕴湿,复感风邪,致使气滞血瘀而成。治宜清热凉
血,理气活血,化瘀消斑。
处方:赤芍、丹参各10克,川芎、红花、白芷各5克,丹皮、竹节、三七各6克,茜
草、丝瓜络各9克,蜡梅花、路路通各12克,鸡血藤30克,紫草15克。
服3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病的发生不仅与气候有关,且与体质、脏腑功能、感受邪气等也有关。从临床
的皮损呈鲜红色、紫红色和虹彩状色,以及好发于手足背和四肢的伸侧部位,严重者波
及颜面、全身、甚至口腔粘膜等的表现来看,按中医辨证与心脾密切相关。凡心脾久郁
湿热,或心脾素虚,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必然引起营卫失调,气血凝滞,运行不畅,
脉络受阻,郁于肌肤而成斑。抓住“血瘀”这一主要矛盾,分别与益气、散寒、清热、
解毒、祛湿、疏风等法配合应用,可收刭较好的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穴位充氧法
取穴:上肢:a.曲池、外关;b.大陵、合谷。下肢:a.上巨虚、阳辅;b.足三里、光
明。
操作:每次取一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充氧3~5毫升,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
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例,痊愈6例,显效1例,平均治疗8次。
(2)单方验方
①雷公藤片
组成:雷公藤。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成人每日3次,每次2丸3片(每日总量相当原生药30克),2周
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1例,痊愈13例,好转6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3%。
②山海棠煎剌
组成:昆明山海棠20克。
用法:上药水煎口服,连服6天,休息1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3例。
③柴胡注射液
组成:柴胡。
用法:上药制成针剂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内含生药4克),每次1支,1日2次肌注,
连续10天。 疗效:共治疗13例,均治愈。
- 寻常痤疮
概 述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青春期的常见病,多发于15~30岁
男女青年c一般认为,本病多由于青春期间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发育旺盛,使皮脂腺
毛囊管壁出现角化,堵塞皮脂的排出而形成“月旨栓”,且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其确切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亦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常因影响面部的美
容而深感苦恼。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
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
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
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
本病的症状。特别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
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
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嘴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
缓缓自收功也。”以上论述,说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首篇论文发表于1958年。在60年代,除了中医中药外;针灸治疗
本病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70年代段起,临床报道逐渐增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
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美的追求日益迫切。至80年代,中医界对痤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
察和研究,有关临床资料大量涌现。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结合
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古代“郁乃痤”的病机认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补充和完善。在
治疗方面,除沿用传统辨证分型进行论治外,强调内治与外治并重,辨证治疗与专方治
疗并重,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并重。另一方面,在治法上亦有所创新,如在服药方面,
有采用周期服药法治疗女性患者。在针灸治疗方面,采用电针、耳针、埋针、刺血等
法,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据统计,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本病的机理研究,近年来也开始引起重视,如进行了血清锌、铜及维生素A、E值的测
定,结果发现,均比健康人明显降低,提示了痤疮患者体内微量元素代谢均呈紊乱现
象。实验研究亦表明,患者的血粘度较正常人为高,且较正常人产生过多的皮脂。这些
均显示皮脂代谢紊乱,血液循环不良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与中医认为瘀血、湿热致病说
颇为吻合。 -
病因病机
古今资料表明,引起痤疮的病因主要与外邪、饮食、血热、湿热之邪为患有关,其病
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邪袭腠理 肺为娇腑,易受外邪侵犯,劳累汗出当风,迫于肌肤,正邪之气相搏,闭阻
卫阳之气,卫气郁滞则脂液津血运行不畅,蓄于玄府,发为痤疮。
肺经邪热 本为阳热内盛之躯,又嗜烟酒,久则生热,邪热郁于肺中,皮毛为肺所主,
而鼻属肺,肺经郁热熏蒸肌肤,血热壅滞毛窍而成。
胃肠湿热 过食辛辣、炙赙之品,湿热内生,结于肠胃,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热盛,
腑气不通,移热于肺,上熏滞于肌肤毛窍,瘀久生毒,痤疮乃发。
脾失健运 思虑、劳累过度损伤脾气,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致湿无出路而聚于体内,郁
久化热生痰,湿热挟痰,凝于肌腠毛窍而发痤疮。
辨证分型
痤疮一病由于好发于青春期,故绝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以实热证居多,分析综合
各地资料,可具体辨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热毒 颜面痤疮以鼻周多见,其疹舨热红痛,或中有脂栓,用手指挤压,有小米
或米粒样的液体排出,甚者可见脓疮,伴颜面潮红,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微黄,脉来浮数。
2.肠胃湿热 颜面丘疹色红,微肿,疼痛,皮损部以额部、口周为多,皮脂分泌较多,
炎症严重时伴见脓疮。同时可见口苦口干,纳呆腹胀,小便溲赤,大便秘结。舌质红,
苔黄厚腻,脉象濡数。
3.血热瘀滞 颜面皮疹呈黄豆或指头大小,色红或紫红,同时伴有囊肿、结节、疤痕等
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搔痒和疼痛交替出现,严重者呈橘皮脸。舌质暗红或边有瘀点,
苔薄白,脉来细涩。
分型治疗
(1)肺经热毒
治法:清肺解毒消疹。
处方:桑叶9克,菊花9克,枇杷叶(包)15克,荆芥7克,黄芩15克,生地12克,白花
蛇舌草30克,玄参12克,桔梗6克,栀子5克,川芎9克,蒲公英20克。
加减:若搔痒甚者加蝉衣、防风;疹色紫红加紫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月经不调加
丹参、益母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319例,基本治愈135例,显效122例,有效56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为98.1%。
常用成方:枇杷清肺饮、桑菊饮、银翘散、防风通圣散、普济消毒饮等。
(2)胃肠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处方:茵陈10克,黄柏7克,知母9克,枇杷叶9克(包),生地30克,黄芩9克,丹皮9
克,米仁20克,茯苓12克,制大黄9克,生甘草3克。
加减:有脓头形成加蒲公英、蚤休;痒甚者加地肤子、白藓皮;纳呆乏味者加山楂、
炙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水湿敷患处。
疗效: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共治疗417例,基本痊愈286例,显效76例,有效48例,无效
7例,总有效率为98.3%。
常用成方:三黄汤、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散、承气汤等。
(3)血热瘀滞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
处方:丹参30克,生地36克,赤芍15克,土大黄15克,当归尾9克,红花6克,丹皮12
克,蛇舌草15克,凌霄花10克,生甘草3克。
加减:搔痒甚者加地肤子、苦参;疤痕形成加马勃、牡蛎、皂刺。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78例,基本痊愈15例,显效22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等。
专方治疗
(1)蛇舌山楂饮
组成:蛇舌草、山楂各30克,生地,紫丹参各20克,玄参15克,枯芩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气滞血瘀加郁金、红花、莪术;脾胃湿热者加炒白术、炒山栀、地肤子;肺热
加桑白皮;有脓头加紫花地丁;皮脂溢出盛者加龙胆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54例,基本痊愈33例,显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6%。
(2)清肺消痤饮
组成: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银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紫花地丁20克,赤芍10
克,丹皮15克,生地12克,白芷6克,生甘草3克。
加减:皮损感染重,脓血疹多加蒲公英、连翘;皮脂多加苦参;有结节或囊性皮损重
者加红花、夏枯草、土贝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饭后服用),4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45例,显效28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
(3)三皮四物汤
组成:地骨皮、白藓皮、丹皮、生地、当归、川芎、赤芍、川牛膝适量。
加减:夹湿者加黄柏、苍术、米仁;挟风者加防风、蝉衣。
用法:月经干净后12~15天服药,每日1剂,连服6~9剂,共服3个月经周期。闭经者,
服完9剂,间隔20天再服9剂。服药期间忌辛辣,并停用其他一切药物。
疗效:共治疗女性患者88例,显效61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6%。
(4)搽剂
组成:赤石脂、密佗僧、硫磺、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入75%乙醇300毫升中,分瓶装之,密封5天后即可用之。用
前先将药物充分摇匀至未见沉淀,以棉签蘸药外搽皮损处,早晚各1次,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44例,基本治愈76例,有效6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8%。
(5)痤疮搽剂
组成:硫磺5克,枯矾10克,生大黄5克,黄连3克,黄柏3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加冷开水70毫升,拌匀,装瓶备用。于每晚临睡前将
药液摇匀,用消毒脱脂棉蘸稀糊状药液搽于患处,第2天早晨洗脸时洗去,须坚持天天用
药,连续7~30天。
疗效:共治疗Z0例,皆近期治愈,疗程最短仅7天,最长25天痤疮消失。
老中医经验
朱仁康医案
刘××,男,21岁。初诊日期为1973年1月20日。主诉:脸面出现痤疮疙瘩成囊胂状已3
年。开始起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光亮,并起脓疮及囊肿,痒痛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疤痕
疙瘩,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屡治无效。检查脸面部可见密集之黑头粉刺,散在脓疮囊
肿,成萎缩性疤痕,颌部、颈部、前胸、后背亦见多处类似损害。舌质红绛,脉象弦
滑。证属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而成面疮。治宜凉血清热,消瘀软坚。
处方: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
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以上方为主加减,先后服21剂,症状逐渐趋轻,囊肿较平,已不常起脓肿。后即改制
成丸剂,以便长期服用。
处方:生地60克,丹参60克,赤芍6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炒莪术60克,蒲公英60
克,蚤休60克,夏枯革6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服丸二、
三月后,面部囊肿大致趋平。
按:痤疮的发生,男性主要与吸烟及嗜食刺激辛辣之品有关,此例痤疮患者以脓疮囊
肿、疤痕为主,可知系年轻体盛,脾胃积热郁久成痰淤所致,病经3年,已属慢性。故朱
老先用凉血清热、消瘀软坚为法,待脓疮囊肿趋平,再以丸药徐徐图治,缓收其功。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曲池,合谷(双)。配穴:肺经风热加大椎、肺俞穴,肺脾风热加足三
里,冲任不调加三阴交。
操作:以上穴分2组治疗,针刺组57例,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分钟;电针组87例,
用G6805治疗仪,断续波,每次通电20分钟,均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针刺组57例中,基本痊愈30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电针
组87例,基本痊愈76例,显效11例,全部有效。
②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
操作: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2毫升,迅速加人生脉注射液2毫升,摇匀即注入双侧足三
里。抽血和穴注均按常规消毒,每5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2例患者,治愈105例,占93.8%。其中一个疗程治愈者35例,占
31.25%,二个疗程治愈者70例,占62.5%。余经1~2个疗程治疗均获显效。
③耳穴刺血
取穴:a.耳前(热穴),耳后(相当于降压沟);b.内分泌、皮质下穴。
操作:每组每次取一穴,仅用一侧,两侧轮番使用。常规消毒后,用细三棱针(亦可
用眼科小手术刀片)迅速刺出血(划破表皮0.1cm),以酒精棉球拭净,随后用消毒干棉
球压迫针眼,以免感染。每隔一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17例,基本痊愈132例,显效59例,好转2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53%
④剃络拔罐
取穴:主穴a.大椎、至阳;b.身柱、筋缩;c.神道、命门。配穴:降压沟、热点、胃穴
(均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1组,以三棱针或皮肤针叩刺数下,出血,然后拔罐20分钟,起罐。
配穴用三棱针或手术刀片(15号)割治,出血数滴,每次选1~2穴。隔日治疗1次,10次
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254例,基本痊愈161例,显效22例,有效6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9.2%。
(2)单方验方
①天葵米仁方
组成:紫背天葵草50克(干品15克),薏苡仁30克。
用法:上二药用淘米水500毫升煎煮半小时,内服半小碗,分3次服,同时取热药汁适
量擦洗患处,隔日1次。
②剃猬油(外用)
组成:刺猬油。
用法:取刺猬脂肪,入锅慢火熬油,凉后微凝为浅黄色,涂于患处皮肤,每日1次。
- 结节性红斑
概 述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小腿的急性炎性皮下结节。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以春秋
季多见。其病因尚未明确。患者多伴有风湿病、结核病或白塞氏综合征等病,病情反复
发作,缠绵难愈,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中无结节性红斑这一病名,从临床审证求因,一般归属于中医风湿热痹之范畴,
为湿毒流注,或瘀血凝滞。对本病的专门名词,因其结节如梅核,色红漫肿,有诊断
为“梅核丹”、“梅核火丹”者,也有诊为“瓜藤缠”者。如《外科大成》载:“瓜藤
缠生于足胫,结核数枚..属足阳明经湿热。”还有诊为“腿游风”者。这是根据《医
宗金鉴》之“腿游风,此证两腿内外,忽生赤肿,形如堆云,舨热疼痛”的症状描述而
定的。也有将此归属于“痰核”范畴。综观上述各种命名,皆是从其局部病症“结
节”、“红斑”立论,其中以“梅核丹”的命名较为确切,盖结节似梅核,丹呈红色,二相合拍。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在古医案中虽有类似的记载,但因病名不统一,尚难断言。
以“结节性红斑”立名予以中医药治疗报道,首见于1958年,之后也有散在报道,均属
于个案,其治疗措施尚不一致,各有见地,分别用鸡鸣散、槟榔散、犀黄醒消丸、麻杏
苡甘汤等药。自70年代以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化,在以往单纯外感湿热的基础
上提出了血瘀凝滞观点。治疗强调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有的医者还提出“结节红
斑汤”的相对固定处方。自80年代迄今,中医治疗本病侧重在活血化瘀,有用《医林改
错》黄芪赤风汤主治的,也有自拟“活血利湿汤”的。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组织的认
识,即主要是血管炎性改变,尤以深层静脉血管管壁变厚、肿胀、变硬,甚至完全闭塞
的改变,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治则已基本成为本病的主要治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病因病机
本病之症情与风湿痹痛相似,颇似风湿热之环形红斑,但本病除发病季节以3~5月较
为集中之外,与外因之关系不甚密切,故目前均以内因立论。其病因包括体质、劳倦及
饮食多方面因素,病机则可为虚、实两端。
实 乃是素有蕴湿,尤其是体态胖腴者,湿郁化热,湿热瘀阻;或系血热之体,湿热蕴
结,郁于肌肤,瘀阻经脉,而致酿痰。
虚 乃是脾虚,失其健运,湿聚于下,蕴结不化,郁而化热,阻滞血脉:本病常见于劳
累之后诱发,并多有朝轻暮重的表现,皆是中气不足的象征。然本病主病在血,乃是由
气及血,气虚而致血滞,血滞而致湿聚,湿蕴而致热郁,局部泛肿而见结节(湿),色
红(热),且因其气虚,血失调畅,不通则痛,故见疼痛,病涉气血可有全身不适、关
节酸楚或有湿热上犯咽峡诸症。
本病以清化湿热,活血通脉治之,可使病症缓解,但其素体血热,湿蕴、脾虚、气怯
之情一时难以完全改变,由此病根未尽,可致反复发作,如何除其宿根,则是一值得研
究的课题。
辨证分型
本病中医辨证,主要基于湿热之表征和血瘀之病理。依据已有文献资料,结合各家报
道,本病大体可分为下列三型:
1.湿热蕴结 发病急骤,初有头痛咽痛,发热,关节酸痛,继之小腿肿胀,于下腿踝部
有结节隆起,舨红灼痛,伴有口渴便干,小溲色黄。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
脉濡数。此证常见于本病早期及湿热偏重者。
2.血热内盛 两腿胫前突发多个对称性指甲大小结节,皮色鲜红,硬肿,灼热而有触
痛,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伴身热口干。舌质红,脉滑数。此证多见于素体血热偏盛者。
3.气虚血瘀 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小腿肿胀,朝轻暮重,结节色紫红或暗红,新旧相
兼,稍劳即有新疹发生,伴神疲力乏,面色萎黄。舌色紫暗,舌苔薄白,脉细涩或沉 迟。
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
治法:清利湿热,疏通经络。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当归12克,川芎8克,赤茯苓12克,木瓜8克,
独活8克,蓁艽8克,车前子15克,苡仁20克,萆薢15克,赤苓15克。
加减:发热恶寒加麻黄、杏仁;咽痛不适加射干、山豆根;足踝浮肿加防己、泽泻;
小溲黄加滑石、金钱草;关节疼痛加威灵仙、鬼箭羽。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当归拈痛汤、三妙散、麻杏苡甘汤、四妙丸。
(2)血热内盛
治法:清热凉血,行气活血。
处方:生地20克,丹皮8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大青叶10克,连翘10
克,忍冬藤12克,丝瓜络10克,石斛12克,枸杞15克,益母草15克,香附8克,牛膝8 克。
加减:发热咽痛者加芦根、牛蒡子;潮热明显者加白薇、玄参;斑疹嫩红者重用赤
芍,加茜草、泽兰;结节发痒者加白鲜皮、蚤休;足踝肿胀者加五加皮、鸡血藤;大便
干结者加大黄;小便短黄者加萆薢、茯苓;关节酸痛者加木瓜、威灵仙;结节硬结者加
山慈姑、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常用成方:凉血解毒汤、知柏地黄丸、四妙勇安汤。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散结。
处方:炙黄芪30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地20
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炮甲片15克,鸡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土茯苓15克。
加减:气虚神疲者加党参,肉桂易桂枝;血液瘀滞者加王不留行、茜草;结节硬坚者
加炮山甲、贝母、山慈姑;色红不褪者加丹皮、玄参;脉络失利者加路路通、威灵仙;
结节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兼有热象者加连翘、大青叶;兼有湿蕴者加赤茯苓、泽泻;
足踝屈伸不利者加牛膝、杜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防己黄芪汤、黄芪赤风汤、当归芍药汤、血府逐瘀汤。
疗效:按中医辨证论治及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本病的计174例,其效果为:痊愈97例,占
55.7%;显效19例,占10.9%;好转43例,占24.7%;无效15例,占8.6%,总有效率为91.4%。
专方治疗
(1)结节红斑汤
组成:当归6克,防风6克,杭芍6克,党参10克,川芎5克,白芷6克,黄芪10克,枳壳5
克,桔梗6克,乌药5克,官桂2克,苏叶6克,木通3克,槟榔2克,厚朴2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2次口服。
疗效:治疗41例,痊愈20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
(2)活血利湿汤
组成:当归10克,红花10克,穿山甲10克,车前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牛膝10
克,皂角刺10克,地肤子15克,苦参20克,土茯苓3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结节初起,锨红赤肿,溲黄便秘者,加生大黄、忍冬藤;发热恶寒,咽痛者,
加牛蒡子、麻黄;结节融合或较大斑块,色紫暗者加三棱、莪术;结节坚实久而不散者
加昆布、山慈姑;足踝肿盛者加防己、茯苓;关节疼痛者加豨莶草、秦艽、木瓜。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
疗效:治疗40例,痊愈20例,显效6例,无效14例。
老中医经验
刘淑琴医案
杨××,女,25岁。于1982年10月10日来诊。主诉:左小腿内踝上起硬币大之红斑结
节,疼痛已7个月。近期加重,双手肿胀,伴有心悸、脉缓。舌质淡,苔薄白。诊断为结
节性红斑,辨证为湿热下注,气血凝滞。治宜祛风利湿,化瘀散结。
处方:萆薜20克,防己15克,秦艽20克,丹皮15克,当归15克,木瓜15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5克,红花15克,茜草20克,茯苓20克。连服9剂后,左踝肿块缩小,色淡,痛
已大减。仍有口干,唇干,尿短赤,舌红。上方去米仁,加黄柏15克。
服6剂硬块转软,奇痒,其周围小结节消失,两腿小关节酸痛,口不渴,脉缓无力。按
上方中去红花、黄柏、茯苓,加威灵仙15克,川芎10克,赤芍20克。
前后治疗5周,再诊时小结节已消散,疗效判定为治愈。
按:本例病经7月,反复发作,近期加重,据其症状及病史,符合结节性红斑的诊断,
中医辨证以红斑、结节、疼痛为主,是为血瘀,其腿肿、手胀为湿郁之象,然患者舌
淡、苔薄、脉缓、心悸,显示尚有气虚之质。刘老以活血利湿为主治之,药后肿消色
褪,即去清化之剂,主从活血通络进治而瘥。
其他疗法
(1)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配穴:病变延及膝上加伏兔、血海,足背显
著者加解溪、太谷、昆仑。
操作:以主穴为主,配穴酌加。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8
次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11例,均有显著进步,病损部位少者则痊愈。
(2)单方验方
①芙蓉膏
组成:紫荆皮、天南星、芙蓉叶、独活、白芷、赤芍、生姜汁。
用法:上药为末,用生姜汁、茶叶调敷患处。适用于局部红肿热痛者。
②四妙丸
组成:黄柏、薏苡仁、苍术、怀牛膝。
用法:上药各为细末,泛水为丸,每服6克,分2次服。
其他措施
追查病因,予以相应治疗。如有结核者应用抗痨治疗。
急性期可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寒及强劳动。有明显感染灶者,可配合抗菌素。
- 神经性皮炎
概 述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颈、肘、骶等部
位,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根据皮损范围大小,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
种类型。本病常呈慢性,易于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
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现代西医学治疗一般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x
线照射及封闭疗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学中称为“干癣”、“牛皮癣”、“摄领疮”等,又因其顽固易发
而称之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曰:“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
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外科正宗·顽癣》也说:“牛皮癣如牛项
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皆属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
背。”历代医家临床上多用凉血清热疏风、养血润燥、健脾渗湿等法为主,并配合外
治。一些医籍,如《儒门事亲》、《本草纲目拾遗》等还有用针灸方法治疗顽癣的记载。
现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始见于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献多是用针灸疗法和
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内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较普遍;针灸治疗则
以皮肤针的应用报道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刺激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水灌
疗法等,中药局部注射也用于治疗本病,使临床疗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来,除了在
临床上获得较大进展外,还开展了有关神经性皮炎防治的实验研究。如对神经性皮炎患
者的脑电图检查显示,此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异常率为
62.2%,远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异常率(27.4%)。有人通过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学疗法
进行探索,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原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对此病患者做说服教育以及避
免再刺激,可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对一组神经性皮炎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前后的血
浆亮氨酸脑啡呔样物质(LEKIS)含量测定,发现针灸治疗后血浆中LEKIS比针灸前有明
显增高(P<0.01),而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浆中LEKIS无明显变化。据统计,目前用中
医中药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一般在90%左右。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七情内伤,风邪侵扰,以致营卫失和,经脉失疏而引发。
风热邪阻 风邪外袭体表,郁于肌腠而化热,致营血热盛,经脉充斥,体发斑疹。若风
邪久羁,伏于肌肤腠理,经脉失和,导致伤营耗血,则久病不愈。
血热风盛 风邪化热或七情内伤,性情急躁,化热生火,火热伏于营血,营血失和,经
脉充斥,则发疹斑而色红。血热生风,风盛则燥,而见剧痒,脱干燥皮屑。
血虚风燥 情志郁而不达,化热生火,日久则耗伤阴血。营血不足,化燥生风,肌肤失
养,经脉失疏,故发斑疹皮炎,奇痒难忍。
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扰是本病的诱发因素;营卫不和,经脉失疏是本病的病机特
点。衣物磨擦,反复搔抓,不利于营血和调与经脉疏利,则会加重病损粗糙增厚。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可分为三型。初发多为风热郁阻,继而血热风盛,久则血虚风燥。
1.风热郁阻 多见于局限性患者,皮损成片,以丘疹为主,呈淡红或淡褐色,粗糙肥
厚,阵发剧痒,抓搔后迅速苔癣样变。舌苔薄或微腻,脉濡滑或濡缓。
2.血热风盛 多见于泛发性患者,皮损色红,泛发全身,呈大片浸润性潮红斑块,有抓
痕、血痂,成苔癣样变,奇痒不止,人夜尤甚,伴心烦,口渴,失眠多梦,心急易怒。
舌质红,苔薄,脉滑数或弦
3.血虚风燥 病久皮损不愈,日渐加重,局部皮损增厚粗糙,色淡或浅褐,表面干燥有
鳞屑,剧烈瘙痒,人夜尤甚。舌质淡,苔薄,脉细。
分型治疗
(1)风热郁阻
治法:清热疏风,解毒散结。
处方:生地30克,丹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
蝉蜕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乌梢蛇10克,蜈蚣6克,生甘草10克,白鲜皮10克。
加减:苔腻加川萆薢、茯苓;痒甚加地肤子、全蝎;夜寐不安加生龙齿;食欲不振加
焦三仙。
用法:全蝎、蜈蚣研细末冲服,余药水煎,每日1剂,水煎2次,2次汤汁合并后分早晚
2次服。药渣加水再煎汁,外洗患部。
疗效:用此方治疗66例,有效率为82%。
常用成方:消风散。
(2)血热风盛
治法:清热凉血搜风。
处方: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生石膏15克,丹参12
克,蝉蜕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全蝎3克,蛤粉6克,紫草15克。
加减:热重加黄柏、栀子;心烦不寐加川黄连、磁石、珍珠母;便秘加生大黄;湿重
加生薏苡仁、赤茯苓;痒剧加干蟾皮、生龙齿。
疗效:共治疗121例,配合局部外洗,痊愈93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100%。
常用成方:清营汤。
(3)血虚风燥
治法:养血润燥,搜风止痒。
处方:生熟地各10克,制首乌15克,炒当归10克,玄参15克,丹皮10克,白蒺藜10克,
红花10克,僵蚕10克,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15克,代赭石15克,炙甘草6克,蝉衣6克。
加减:气虚加黄芪;痒甚加秦艽;血热加生玳瑁;便干加火麻仁、瓜蒌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8例,临床治愈23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常用成方:四物汤加减。
专方治疗
(1)斩痒汤
处方:川连3克,白蒺藜60克,磁石、生牡蛎各30克,红花、皂刺、三棱、莪术、海
藻、昆布、蕲蛇各15克,全蝎5克,蜈蚣1条,炙甘草10克。
加减:血虚加首乌、当归;痒甚加白鲜皮、荆芥、防风;心烦口渴加生地、玄参;失
眠多梦加夜交藤、远志;肝郁化火加夏枯草、栀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外用止痒酊。
疗效:共治疗100例,临床痊愈58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2)加味首乌饮
处方:首乌15克,丹皮9克,生地15克,熟地12克,当归10克,红花6克,地肤子9克,
白蒺藜9克,僵蚕9克,甘草6克,玄参9克。
加减:食欲不振加苍术;四肢倦怠加白术;虚烦不寐,痒甚加地骨皮、蛇床子;有感
染加金银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枫银膏(大枫子与水银按3:1配成软膏)涂
敷,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55例,临床治愈49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
(3)消风化瘀汤
处方:荆芥、防风、三棱、莪术、甘草各10克,蝉衣5克,露蜂房
3克,生地、蚤休各25克,紫草20克。
加减:皮肤苔藓化严重者加桃仁、王不留行;瘙痒剧烈加乌梢蛇、全蝎;干燥脱屑较
多者加全当归;继发感染加双花、蒲公英;夜寐不安加夜交藤;急躁易怒加五味子、白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并用药渣煎汤温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疗效:用本方治疗局限性和泛发性患者3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
(4)乌蛇活血散风汤
处方:乌梢蛇15克,黄连10克,生地15克,丹参30~60克,忍冬藤30克,土茯苓30克,
荆芥12克,薄荷10克,连翘15克,蝉蜕10克,生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许,早中晚各服1次。同时可用蛇床子、苦参各60克,雄黄10
克,煎水反复搓洗患部20~30分钟,每日2次;或用艾条从内到外呈环形状熏灸患处,以
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
疗效:用上法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多人,每获良效。
(5)流脑膏(外用)
处方:硫磺5克,樟脑2克,大枫子仁6克,生杏仁6克,轻粉2克,猪油适量。
用法:将硫磺、樟脑、轻粉研细末,入大枫子仁、杏仁、猪油捣成膏状,搽敷患处,
每日2次。
疗效:用此膏治疗3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均3~5天获效。
(6)苦徐酊(外用)
处方:苦参30克,徐长卿30克,白降丹0.5克,麝香O.2克,95%酒精130毫升。
用法:苦参、徐长卿加水煎煮2次,合并药液浓缩至25ml左右,然后加人酒精,静置48
小时,滤清药液再加人白降丹、麝香,用时以棉球蘸药液擦患处,每日3~4次。
疗效:用此方治疗70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均获痊愈或显效。
(7)五毒酒(外用)
处方:斑蝥、红娘、樟脑各6克,全蝎、蜈蚣各6条。
用法:将上药研末混合人60%酒精或白酒,以浸淹为量'2周后滤渣取液备用。用时以
小笔蘸药液搽患处(好处勿染),每日2~3次。用后24小时患处起水泡,不需处理,3~
5天后痂干脱落,可再次涂药,共发疱2~3次,每次隔2~3周。
疗效:用此方治疗30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共47处皮损。结果:皮损痊愈31处,好转11
处,无效3处,加重2处。涂药后不起泡者疗效差。
(8)辣乌膏(外用)
处方:新鲜辣子草(又名野胡椒)12克,生川革乌各3克。
用法:将川草乌研细末,辣子草捣烂,混合,加老陈酷,调成糊状。用时,在患处涂
药2~3毫米,上盖纱布固定,无皮损处避免接触,5~8小时后揭去,待发水疱。水疱出
后,用消毒针刺破,用生理盐水或按叶煎水湿敷,每天换药1次。5~7天痂脱落。
疗效:用此法共治疗95例,痊愈67例,显效21例,好转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7%。
(9)复才硫肭软膏(外用)
处方:硫黄、砒石各50克,全蝎20克,大力子15克,蝉蜕、三七各25克,麝香0.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取20克药粉加80克凡士林调匀。用时将软膏少许涂
纱布上敷包患部,每天1次或2天1次。
疗效:治疗32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均获痊愈。
(10)神皮灵(外用)
处方:细辛、草乌、马钱子各5克,浸泡于80~95%来苏水100毫升,10~15天即可使用。
用法:涂擦患部每日1次~2次。患部皮肤脱落后可改用肤轻松软膏。
疗效:共治疗230例,痊愈2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3%。临床治愈者有11例在3个月后复发。
老中医经验
顾伯华医案
郑××,男,64岁。初诊:1972年6月10日。患者颈部瘙痒,皮肤增厚,时轻时剧,已
有7年。近1年来发展到躯干四肢,瘙痒不堪,夜难成眠,心烦易怒,便干溲少。
检查:颈部两侧皮肤肥厚,色素减退,间有色素沉着斑,四周散在有光亮的扁平坚实
丘疹,胸背及两大腿内侧也有类似皮损,满布血痂、抓痕,大片潮红。腘窝及肘内少量
渗液。舌红,苔薄,根腻,脉髀 弦滑。证属年老营血已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夹有
湿热。拟凉血清利湿热治其标。
处方:鲜生地30克,赤芍9克,玄参12克,鸡血藤12克,茵陈12克,蒲公英30克,苦参
片12克,制大黄9克,土茯苓30克。
外用:1%薄荷三黄洗剂。
二诊(6月7日):药后瘙痒显著减轻,大便每日2行,潮红已退,夜眠安定。但皮肤干
燥,乃湿热之邪渐去,血虚成燥突出。拟养血祛风润燥治其本。
处方:大生地12克,当归9克,赤白芍各6克,制首乌12克,小胡麻9克,苦参片12克,
炙地龙9克,肥玉9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甘草3克。
外用:白柘膏。
三诊(7月8日):抓痕、血痂全部消失,皮肤肥厚也稍软变平,胃纳二便正常。证属
慢性,以片剂代药汤。
处方:当归片,5片,每日3次。乌梢蛇片,5片,每日3次。
2个月后痊愈。
按:本病皮损状如牛领之皮,厚且坚,所以中医称为“牛皮癣”;且好发于颈部,衣
领摩擦,瘙痒更剧,病情加重,故又名“摄领疮”。顾老认为,多局限一处或数处,一
般不必服药;但播散性者,全身皆有皮损,应服养血祛风润燥清利湿热之剂,可获速
效。若因情绪波动而症状加剧的,可适当加平肝潜镇安神的珍珠母、生牡蛎、五味子、夜交藤等。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皮肤针
取穴:主穴:脊椎两侧、阿是穴。配穴:头面颈部皮炎加曲池、内关、太渊、合谷;
上肢加内关、曲池、肺俞、心俞;下肢加血海、足三里、肾俞;会阴及腹部加脾俞、胃
俞、关元、三阴交;播散型加风池、曲池、血海、足三里;巩固调理加肺俞、心俞、脾
俞、太渊。
脊椎两侧位置:从颈椎至尾椎两旁离正中线约4厘米处。据皮炎的部位和性质而选用不
同节段:头面颈部皮炎选颈椎两侧;上肢皮炎选颈椎4至胸椎5之两侧;下肢皮炎选腰骶
椎两侧;腹及会阴部皮炎选胸椎3~12及腰骶椎两侧;播散型皮炎选胸椎3~12作为重打
叩刺区。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及压痛点或有条索状阳性物处。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据症酌选配穴。先叩刺阿是穴,以重度叩打法,令轻微出血,
继叩打脊椎两侧,用轻中度叩打法,使之潮红。备用穴在穴区叩打,亦使之潮红。一般
叩打3~5遍。病损区叩打法为:先在周围叩刺,轻度刺激绕打1周,再在病损上反复叩
打,叩打时间视病损大小而定,直径10厘米的病损区约叩打4~6分钟。脊柱两侧叩打
法: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叩打。
疗效:共治疗41例,临床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
②艾灸
取穴:阿是穴(下同)。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治法:将艾绒捏成火柴头大小之炷形若干粒,皮损局部涂以大蒜汁,置艾炷于药汁皮
肤上,每炷间距1.5厘米,点燃艾炷让其烧尽后,扫去艾灰,覆盖消毒敷料即可。每10天
1次,至皮损正常为止。
疗效:用此方治疗神经性皮炎120例,临床痊愈为89%,以局限性疗效较好,一般1~3次可收效。
③围剃
取穴:阿是穴。
操作:用1.5寸28号毫针,在阿是穴即皮损区周围沿皮向中心进针,深度0.5~1寸,每
次10~30针不等,按皮损区大小而定。最后在皮损区中心直刺1~3针,深度为0.3~0.5
寸,均不留针。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40例,临床痊愈3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④耳针
取穴:主穴:a.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b.耳背静脉、膈、阿是穴。配穴:肝、脑干。
阿是穴位置:皮损的耳廓相应部位。
操作:主穴任选1组,配穴仅与第1组穴配合。第1组穴操作:先以毫针刺一侧耳,获胀
痛等得气感后,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可间断用针;去针后,在另一侧耳贴敷王不留
行子或磁珠,症状重者可用埋针法,取穴与耳针同。耳针与贴敷可隔日1次,两耳交替进
行,如为埋针则停止耳针,3~7日1换。第2组;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次选1丸2穴。
刺血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将针速刺入约2毫米深,挤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才隔日1
次。上述均7次为一疗程。
疗效:耳针法共治疗52例,痊愈24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8%。
(2)单方验方
①天胡荽汁
组成:天胡荽。
用法:用新鲜天胡荽全草洗净将水阴干,捣烂取汁。用时,先以刀轻刮皮损部位(或
用梅花针叩打),令渗血,然后用天胡荽汁涂擦患处,每天2~3次。
疗效:用此法治疗33例神经性皮炎,其中31例于10天内临床痊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9%。
②浓缩食醋
组成:食醋500克(以瓶装陈醋为佳)。
用法:将食醋放铁锅内煮沸浓缩至50克,装瓶备用。用时将患处温水洗净,用消毒棉
球蘸醋直搽患部,每天2~3次。切忌用生冷水外洗,搽药时先抓搔患处以疏松汗腺。
疗效:用此法治疗神经性皮炎72例,临床治愈6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2%。
③新鲜豆腐渣
组成:豆腐渣(要当天新鲜者)。
用法:先用梅花针叩打皮损区,令渗血,再取新皮损部位,约0.5~1厘米厚,并用油纸
覆盖、包扎,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7次为一疗程。
疗效:用本法治疗9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均在7~15天内获愈。
(3)推拿
药物按摩
药物配制:a.生地、肉桂、百部、首乌、细辛各50克,浸入95%酒精2000毫升,72~140
小时后过滤,再将雄黄50克研细末加入滤液,调匀密封。b.复方糠馏油:取200毫升糠馏
油,加人冰片(研细末)50克,调匀。
操作:将3~5层纱布用按摩液浸湿后,拧干,固定在按摩器附件之按摩端,装上按摩
器,按摩患处。每处皮损循环按摩30分钟,涂上复方糠馏油,再用电吹风在患处直吹,
温度以患者忍耐度为准,每处皮损1次吹风10~15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用此法治疗30例神经性皮炎,临床治愈28例,好转2例。经4年后随访,复发者3例。
其他措施
可酌情配合镇静安定剂,如安定、利眠宁等。亦可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浅层x线照射,液氮、二氧化碳雪冷冻疗法,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亦有效果。
- 不孕症
概 述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
为不孕症。从未怀孕者为原发性不孕症,曾有生育或流产后无避孕而两年以上不孕者为
继发性不孕症。其发病率为5%~10%,为妇科常见难治病之一:本症发生的原因较多,
主要为生殖器病变,如排卵障碍、输卵管闭阻、子宫内膜异位等。若是先天性的生理缺
陷如无子富、无卵巢、无子宫内膜、实质性子宫和实质性输卵管等,则非药物所能解
决。现代西医治疗本病无特殊药物。
不孕症,中医学称之“全不产”、“无子”、“断绪”等。中医学对本症的记载甚
早,早在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25一公元前256年)《山海经》中就有“鹿蜀佩之宜子
孙”、“圆叶而白附,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等记载。这说明当时已有
治疗不孕症的药物。 《圣济总录》曰:“妇人所以无子,由于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
也。”已阐明了病机。中医对本症的发生,认为主要是肾气不足,肝郁气滞以致冲任气
血失调而引起。历代医家对不孕症的证治极为重视,根据“求子之道,首先调经”的指
导思想,治疗以调经为主,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
临床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中医对不孕症的治疗,最早报道于50年代,按月经周期治疗不孕症。60年代以
来,各地陆续有“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的报道。80年代后,对不孕症治疗的文献报道逐
年增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中医治疗本症在辨证与辨病结
合及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等方面都有重要进展。首先是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实验研究证实“肾虚证”的出现与下丘脑性功能紊乱关系密切。补肾药调节性腺轴功能
的作用水平在下丘脑,表明“肾主生殖”的功能与下丘脑对女性性腺轴功能调节作用密
切相关。同时,在临床上也收到了较好疗效,据报道,对临床384例月经不调致不孕病例
统计,应用中药人工周期治疗后,有效率达80%,妊娠率在60%以上。
病因病机
根据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本症的病因,圭要是先天不足,肾气虚弱,冲任失调或寒
凝,或劳伤气血;其次是内伤七情而使肝气郁结,外感六淫而邪伢冲任以及瘀血停积,
阴阳气血失调,致使月经紊乱而难于受孕。肾气虚弱,气滞血瘀是产生不孕症的重要机
理。
肾气虚弱 禀赋素虚,肾气不充,冲任失调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肾主藏元阴元阳,
肾虚元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冲任,胞宫因之不能摄精成孕。
肝郡气滞 情怀不畅,善感多怒,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致气机不利,血运不畅,冲任
不得相资,难以摄精成孕。
痰湿内阻 素体肥胖,恣食厚味,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气机不畅,胞络受阻,以致胞
宫不能摄精成孕。
寒凝血瘀 素体阳虚,阴寒内生,胞宫失于温煦,或经期感受寒邪,寒凝胞宫,胞脉阻
滞,气机不利,血运受阻,任脉不通以致不孕。
血虚 体质素弱,阴血不足,或因失血伤阴,以致冲任空虚,血少不能摄精成孕。
辨证分型
根据古今医家的辩证分型意见,可归纳为以下五个证型:
1.肾虚 婚后多年不孕,月经后期或正常,量少色淡,面色晦暗,精神疲倦,腰膝痉
软,或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口渴少饮。舌淡,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
妇科检查,多见为子宫小,卵巢功能不足,有的为无排卵性月经。
2.肝邪气滞 多年不孕,精神抑郁,月经周期不定,量少,色紫暗,易怒,经前或经期
乳房胀痛或小腹憋胀,嗳气。舌质喑,苔薄白微腻,脉弦滑。此型常有内分泌失调,经
前紧张综合征。
3.痰湿内阻 形体肥胖,多年不孕,经期延后或闭经,带下量多质粘稠,疲倦乏力,头
晕心悸,性欲淡漠,腰痉怕冷,胸闷泛恶,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腻,脉滑。此型多合
并内分泌紊乱,卵巢有多囊病变等。
4.寒凝血瘀 下腹冷痛,经痛或胀满感,经期加重,月经失调,经行不畅或淋漓不断,
血色紫暗或夹有小血块,四肢欠温,畏寒喜暖。舌淡紫暗,有瘀斑,苔薄自,脉沉涩。
此型多有附件炎引起的输卵管不通。
5.气血虚弱 婚后多年不孕,月经量少,色淡,周期延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子宫内膜结核引起的月经过少,甚至闭经不孕者,亦属此类。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2年以内妊娠者。
好转:治疗后虽未受孕,但各种与本病有关的症状、体征及病理检查有改善者。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均无改善者。
分型治疗
(1)肾虚
治法:养血补肾,调补冲任。
处方:当归、白芍、熟地、川断、菟丝子各15克,川芎、山萸肉、阿胶、杜仲各12
克,桑寄生20克。
加减:偏肾阳虚加肉桂、附片、肉苁蓉;偏肾阴虚加生地、麦冬、知母、女贞子、旱
莲草;查有输卵管不通者加细辛、路路通、穿山甲、鹿角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月于月经后服6~12剂。
疗效:共治疗590例,痊愈341例(已妊娠),好转217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94.6%,
妊娠率57.8%。
常用成方: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养血补肾汤。
(2)肝邪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处方:当归、白芍、茯苓各15克,柴胡、白术、莪术各12克,川贝、薄荷各10克,炙
甘草6克,生姜3片。
加减:乳房胀甚加紫菀、青皮、橘叶;小腹胀痛或经来不畅加小茴香、橘核、五灵
脂、蒲黄。
用法:在经前1周开始,每日1剂,水煎,可连服3~7剂。
疗效:共治疗292例,痊愈222例(已妊娠),好转4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90%,妊
娠率76%。
常用成方:可选用开郁种子汤加减。
(3)痰湿内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调经。
处方:苍白术各12克,茯苓12克,香附、当归、法夏、石菖蒲、胆南星、神曲各10
克,陈皮、川芎各6克。
加减:湿阻重加川朴、苡仁;泛恶剧加姜竹茹;心悸加远志、磁石;气虚甚加黄芪、
党参;痰多加白芥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月服5~10剂。
疗效:共治疗106例,痊愈58例(已妊娠),好转3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4.9%,
妊娠率54.7%。
常用成方:可选用苍附导痰汤加减。
(4)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处方:当归、赤白芍各15克,香附、党参各12克,桃仁、生蒲黄、五灵脂、小茴香、
王不留行各10克,红花、吴萸、炮姜、炙甘草各6克。
加减:腹痛剧烈加乌药、九香虫;寒甚加肉桂;输卵管不通加细辛、山甲珠、路路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宜在月经开始来潮时,连服3~4剂。
疗效:共治疗451例,痊愈288例(已妊娠),好转Ⅲ5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
89.4%,妊娠率63.9%。
常用成方:可选用温胆汤加味或少腹逐瘀汤加减。
(5)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补冲任。
处方:党参、黄芪各30克,当归、熟地、茯苓、阿胶(烊冲)各12克,白术、白芍各
10克,川芎、木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5剂停5天,每个月经周期服15剂。
疗效:共治疗112例,痊愈71例(已妊娠),好转2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9.3%,
妊娠率63.4%。
常用成方:可选用十全大补汤、归脾汤或圣愈汤。
治疗本症的基本原则是调经种子,本症症因错综复杂,还必须结合辨病与中药人工周
期治疗,内服、外敷、灌肠等多途径给药。
专方治疗
(1)补肾活血胎孕汤
组成:当归18克,肉苁蓉、蛇床子、益母草、枣皮、补骨脂、桑寄生、泽泻、覆盆子
各15克,菟丝子25克,赤芍、泽兰各12克,川芎、红花、丹参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正值经期第1天开始服药,18天为一疗程,一般服
用2~3个疗程。
疗效:共观察642例,痊愈316例,治愈率(受孕率)49.2%。
(2)调冲任补肝肾方
组成:当归、熟地、仙灵脾、桑寄生各10克,白芍、桑椹子、女贞子、阳起石各15
克,蛇床子5克。
加减:经行少腹冷痛,性欲淡薄者,加鹿角霜、肉桂、紫石英;月经紊乱,经来不
畅,量少色紫,伴有血块,乳房及少腹胀痛者,加香附、橘叶核、逍遥丸;输卵管通而
不畅或一侧阻塞者,加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01例,1~3月内先后怀孕143例。服药1各月怀孕41例,2个月怀孕50例,
3个月怀孕52例,未孕者58例,总有效率71.1%。
(3)种精汤
组成:马钱子1克(冲服,每次0.5克),赤白芍各12克,补骨脂、山萸肉各12克,香
附、川断、当归各9克,生熟地、山药、枸杞子各15克,羊红檩、淫羊藿各30克,牛膝6克。
加味:肾虚加紫河车粉、鹿胎粉、黄芪、菟丝子;气滞血瘀加丹参、蜈蚣、皂角刺。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以月经周期(28天±2)为一疗程,经期不停药,妊娠后停药。
疗效:共治疗100例,治疗二个疗程,妊娠21例;3~5个疗程,妊娠57例;7个疗程,妊
娠11例;未孕者11例,总有效率为89%。
老中医经验
钱伯煊医案
翁××,女,31岁,已婚。初诊:1976年3月11日。结婚五年未孕,月经后期,量少,
色黑红有血块,经期少腹胀痛颇剧,胀甚于痛,腰痛,经前乳胀,于1974年取子宫内膜
检查,诊为晚期分泌期子富内膜分泌欠佳,输卵管通液通畅。舌苔淡黄腻,边尖有刺,
脉细。症由血虚气滞,兼有瘀积。治以养血调气,活血化瘀。
处方:地黄15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桃仁、川楝子各9克,制香附、乌药、莪
术各6克,川芎3克,鸡血藤15克。6剂。
二诊(4月19日):服上方12剂,月经延期15天,于4月4日来潮,2天净,量少,色黑有
块,少腹胀痛颇剧,腰痛。舌质红,边微黄尖刺,脉左沉滑,右沉弦。仍守前法。
处方:地黄15克,当归、川断各12克,赤芍、桃仨、丹皮各9克,川芎、三棱、莪术、
制香附各6克99剂。
三诊(5月14日):月经逾期10天,有时乳房作胀,间有腹痛,苔薄腻,前半微剥尖
刺,脉细,治仍以养血调气。
处方:地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川芎3克,制香附、黄芩、木香、旋复花
(包)、佛手、橘皮各6克99剂。
四诊(5月28日):上次月经4月4日来潮,2天净,至今逾期24天,腰痛,口腔又发溃
疡。舌苔黄腻,前半微剥,边尖刺,脉沉细。治以养阴清热。
处方:地黄、川断各12克,白芍、玄参各9克,麦冬、黄芩、生甘草各6克,桑寄生、
芦根各15克。3剂。
五诊(7月5日):上方3剂后,尿妊娠试验,阳性。腹胀腰痛,心烦咽痛,有痰。舌苔
黄腻,前半微剥有刺,脉左滑、右细。现已怀孕,治以养阴益肾,清热理气。
处方:麦冬、玄参、竹茹、知母各9克,木香、黄芩各6克,山药、川断各12克,桑寄
生15克,升麻3克99剂。
按:此例属月经不调,兼有痛经,以致5年不孕。主要由于血虚气滞,兼有瘀积,故治
法以养血调气,活血化瘀,继后出现热象,遂于上法中,佐以清热之品,五诊之后,得
以怀孕,改用养阴益肾为主,清热理气为辅,使胎元得固,达到安然分娩。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中极、子宫。配穴:三阴交、太冲。
操作:取仰卧位,用毫针直刺1~1.5寸,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
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患者70例,痊愈5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1.4%。
②电针
取穴:主穴:中极、关元、子宫、三阴交。配穴:大赫、血海、地机、足三里。
操作:每次取常用穴2~3穴,备用穴1~2穴。在月经周期第12~14天开始电针(闭经者
在气腹造影或腹腔镜检查完毕后1个月),每日1次,连针3天。进针得气后,接通电针
仪,连续波,频率为60~120次/分,电流强度小于5毫安,以病人舒适为度,留针30分
钟,2~7个周期为一疗程。如效不显,再继续下一个疗程。
疗效:治疗31例,共电针61个周期9电针后有16例(51.6%)出现基础体温双相,1例不
孕,3年后妊娠。
③穴位埋植
取穴:三阴交。
操作:一般在月经干净后3~7天,闭经患者在确诊不排卵后,取二侧三阴交穴位,用
注线法作穴位埋植。用“O”号羊肠线2厘米长插入腰穿针内,穴位局部消毒,以穿刺针
直刺三阴交,深约1寸,得气后将羊肠线埋人其内,取出穿刺针,针眼贴以消毒敷料。埋
植1次无效者,可于1个月后,再埋植第2次。
疗效:共治疗24例,其中18例出现排卵(内有16例受孕),6 例无效,总有效率75%,
妊娠率66.7%。
④穴住敷贴
取穴:中极、归来、命门、(腰)阳关。
用法:药物组成:炒小茴香、炒干姜各10克,延胡、肉桂、生半夏、香附、桂枝各Z0
克,当归、鸡血藤、淫羊藿各60克,川芎、赤芍、炒灵脂、川断各40克,白芥子12克,
菟丝子30克,香油2500克。
将以上药物用香油炸枯去渣,然后按每500克油兑入樟丹240克即成膏油,摊膏药前于
60℃~70℃时再按每750克油兑人麝香4克,生蒲黄18克,没药面12克,摊成膏药,每张
约30克。用时微火温化后贴于上穴。一般10天换药1次。经前、经期必须应用。
疗效:共治疗116例,痊愈61例,好转3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6.2%。
(2)单方验方
①嗣宝散
组成:鹿角霜、紫河车、茺蔚子、紫珠、肉苁蓉、覆盆子、当归、女贞子各500克,珍
珠25克,紫石英100克。
用法:以上研细为末,过120目筛,每次10克,每日3次,一般3个月为一疗程,至多服
三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19563例,痊愈15432例,好转4077例,无效54例,总有效率99.7%。
②秘方种子丸
组成:制附片、白芨、北细辛、五灵脂各15克,白蔹、山萸肉各155克,石菖蒲、制香
附各30克,全当归、生晒参、炒白术各50克,陈莲蓬50个(烧存性)。
加减:腰废加鹿角胶;阴虚去附片,加生地、石斛;性欲淡漠加淫羊藿;经行腹痛加
益母草;食欲不振加枸杞子;30岁以上须加复盆子、菟丝子。
用法:上药共碾细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日辰、酉时(8:00及18:00)用糯米酒送
服,每次20丸。经期停药,净后次日继服,服药7日内忌房事。
疗效:共治疗893例,痊愈439例,总治愈率为49.2%。
③药枕
组成:香附、柴胡、青皮、本香、川芎、枳实、砂仁、陈皮、玫瑰花、合欢花、夜交
藤、白菊花、白芍、丹皮、益母草、淫羊藿等。
用法:将上药研成粉末做成药枕。每昼夜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平时保持枕面清洁,
经常翻晒。
疗效:共治疗85例,用药枕6个月后受孕26例,好转4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5.9%。
(3)食疗
①鲜虾炒韭菜
组成:鲜虾250克,鲜嫩韭菜100克。
用法:将韭菜洗净切寸段,油煸炒虾,加黄酒、酱油、醋、姜等调料,再人韭菜炒至
嫩熟为度,常食有补虚助阴功效,对不孕著有辅助治疗作用。
②益母当归煲鸡蛋
组成:益母草30克,当归15克,鸡蛋2只。
用法:将药用清水2碗煎取1碗,滤渣取汁;鸡蛋煮熟去壳,刺数个小孔,用药汁煮片
刻饮汁吃蛋。每周2~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可以调经养血,使子宫恢复正常功能,增
强卵子排出,提高受孕机会。
- 习惯性流产
概 述
习惯性流产,是指妇女怀孕连续2次或2次以上自然流产者。大多在妊娠4~10周出现,
其特点是每次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临床症状以阴道流血,少腹坠痛及腰部废
痛为主,是妇科较为常见又难治的一种疾病。本病多因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
下,先天性子宫或宫颈发育异常,宫腔粘连及子宫肌瘤等。近年更发现与染色体异常有
密切关系,约占5%左右。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习惯性流产,中医称为“滑胎”或“数坠胎”。“滑胎”首见于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妇
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古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如《医宗金鉴》曰:“怀胎三、五、
七月,无故而自坠,至下次受孕亦复是,数数坠胎,则谓之滑胎。”《叶天士女科全
书》曰:“有屡孕屡坠者,由于气血不充,名曰滑胎。”这表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发生
原因及临床证象已有一定的认识。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报道较早,50年代就有人用泰山磐石散治疗本病。60~70年
代,有人用黄体酮注射足三里以预防本病的先兆流产。8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日益增
多,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菟丝子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对妊娠
起着重要作用;证实寿胎丸加味煎剂的安胎作用,主要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使
其保持安静,加强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并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促进子富生长发育。
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有明显的疗效,且无副作用,总有效率在90%左
右。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筛选有效方药,深入研究治疗机理。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素体虚弱,肾气不足或阴虚内热引起。此外与孕后起居不慎,房事不节,情
志不调或跌仆损伤等均有密切关系,使冲任二脉受损,胎元失养,致屡孕屡坠。冲任不
固,肾失封藏为其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肾气不足 肾司生殖,为先天之本,与冲任二脉、胞富关系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
胎,肾气亏损则冲任不固,胎元不实,以致胚胎不能正常发育而致流产。
气血两虚 平素气血不足,孕后脾胃虚弱,无以化气生血,气血两虚,以致气不摄胎,
血不养胎。
阴虚血热 由于素体阳盛,多次坠胎,孕后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损伤胎元所致。
跌仆损伤 有多次流产病史,孕后因劳累、跌仆闪挫,直接损伤胎气,引起流产。
辨证分型
本病根据出血及腹痛两大主症,首先要辨别胎元是可保还是不可保。妊娠早期,阴道
出血反复不止,腰痉腹痛加剧,则流产已属难免;妊娠中晚期,腹痛阵阵紧迫,继而阴
道出血,胎动停止或胎心音消失或有羊水溢出,下腹及会阴部逼坠难忍,为早产之兆。
出现上述情况,可按坠胎小产辨治,以去胎益母为原则,如无上述情况则按胎漏、胎动
不安辨治。临床常可分为下述四型:
1.气血虚弱 孕后胎动下坠,腰部及少腹坠胀,阴道流血,伴气短,神疲乏力,纳食
少,呕吐,面色萎黄或咣白,肌肤不润。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2.肾气不足 孕后胎动不安,腰部瘊痛,少腹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尿频,伴头晕耳
鸣,两膝痉软。舌淡,苔薄白,尺脉沉弱。
3.血热伤胎 孕后胎动欲坠,小腹胀痛或阴道下血,伴五心烦热,心烦不安,口干咽
燥,失眠多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4.跌仆损伤 孕妇在跌仆闪挫或持重过度后,腰痰腹痛,阴道流血,量多色鲜红;胎动
不安。舌质、舌苔正常,脉滑无力。
分型治疗
(1)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处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续断、当归身各12克,茯苓、白芍、熟地各10克,
川芎、炙甘草各6克。
加减:虚而兼寒者加炮姜;虚而兼热者加黄芩;小腹坠胀明显者加升麻、柴胡;呕吐
者加砂仁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选用泰山磐石散或保胎汤加减:
(2)肾气不足
治法:补肾安胎。
处方:菟丝子、桑寄生各15克,续断、阿胶(烊冲)、杜仲、狗脊、艾叶各10克。
加减:肾阳虚加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桑椹
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选用补肾安胎饮或加味寿胎丸。
(3)血热伤胎
治法:清热养阴,凉血安胎。
处方:生地24克,白芍、白术、山药、续断、黄芩各12克,黄柏、甘草各6克,三七粉
(冲)3克。
加减:口干甚加石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选用保阴煎或凉胎饮加减。
(4)跌仆损伤
治法:固肾止血安胎。
处方:菟丝子、杜仲各30克,海螵蛸、川断、案寄生各12克,茜草、补骨脂、女贞
子、旱莲草、棕榈炭各10克。
加减:出血量多加地榆炭、仙鹤草、艾叶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选用固肾止血汤。
疗效:以上四型共治疗142例,治愈134例(正常分娩),无效8例,总治愈率94.37%。
由于本病多属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对已有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宜
在未孕之前先行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进行调治,孕后再加强保胎治疗,其保胎方法除上
述分型治疗外,还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不必过于拘泥。再则在本病防治过程
中夫妇双方还须积极配合,勿急于求子,应坚持避孕1~2年,恢复元气后再孕为宜。
专方治疗
(1)补肾调冲汤
组成:党参、枸杞子各15克,熟地、鹿角霜、菟丝子、巴戟天各20克,续断、杜仲各
10克。
加减:脾气虚加升麻、柴胡、黄芪、砂仁、苏梗、陈皮;胃阴不足加生地、石斛、黄
芩、竹茹、沙参、黄连;阴道流血加阿胶、血余炭、棕炭、陈艾叶炭。
用法:水煎,受孕后即服。服至前几次流产的月份,尔后递减。
疗效:共治疗103例,正常分娩102例,无效1例,治愈率99%。
(2)补肾固胎汤
组成:菟丝子、覆盆子、杜仲、川断、桑寄生、熟地、白芍、党参各15克,阿胶(烊
化)、陈皮各12克,甘草6克。
加减:阳虚小腹发凉加艾叶、鹿角霜;阴虚、烦热、尿黄加黄芩、麦冬;便秘加制首
乌、肉苁蓉;腹痛或小腹下垂,阴道流血加升麻炭、陈棕炭;口区吐较重加半夏、竹
茹;纳差加砂仁;心烦急躁,眠差梦多加龙骨、枣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55例,痊愈5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流产1例,小产1例),总有效率96.4%。
(3)鹿巴仙汤
组成:鹿角片、巴戟天、仙灵脾、山萸肉、杜仲各10克,党参、熟地各12克,炙黄
芪、山药各15克。
用法:流产后未见成孕或孕后未见阴道流血者均服此方。每月服15剂左有,服至前几
次流产的月份,尔后递减。
疗效:共治疗54例,痊愈48例,无效6例,治愈率88.9%。
老中医经验
朱小南医案
谷××,38岁,已婚。初诊:1962年1月10日。患者婚后曾生2胎,自第3胎起,妊娠数
月,即行小产,以后接连数次如此,先后小产7次。刻下停经2月半,化验小便妊娠试验
阳性。头眩胸闷,纳呆神疲,泛泛欲恶,兼有腰痰。脉象浮滑,舌苔黄腻。症系肾虚而
胎气上逆。治宜宽中和胃,固肾安胎。
处方:生地12克,焦白术、淡子芩、姜半夏、苏梗各6克,川断、杜仲、桑寄生、姜竹
茹各9克,陈皮6克。嘱其注意休息,防止腰痉加剧。
二诊(3月9日):怀孕4个半月,工作时突感腰废频作,兼有咽喉干燥,音哑不畅。脉
象滑而无力,舌质绛而少苔。
处方:炒归身4.5克,大熟地、炒白芍、川断、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桑寄生、芋
麻根各9克,焦白术6克,凤凰衣2.4克。服4剂后而腰瘥止。
三诊(4月18日):怀孕5个半月,由疲劳遂感精神倦怠,腰废明显,小腹且有下垂
感。经辨证为中气不足,肾气亦亏,胎元虽受损,但脉虚中带滑,能及时预防,尚可无虞。
处方:孩儿参、黄芪、熟地、茯苓、桑寄生、杜仲、芋麻根各9克,白术、陈皮各6
克,南瓜蒂3枚。经过1个月的卧床休养,各种症状消失。
四诊(7月13日):怀孕8个月,因跌扑受伤,踝关节疼痛,腰废复作,复因暑日饮食
不慎,大便溏泄,小腹隐隐作痛,有垂坠感,幸而胎儿尚动。脉象虚弱带滑。治用固肾
整肠、壮筋安胎法。
处方:潞党参4.5克,焦白术、广陈皮各6克,焦扁豆、马齿苋各12克,杜仲、续断、狗
脊、桑枝、鸡内金备9克,香连丸4.5克(入煎)。
上方服4剂后,证象已转危为安,便溏止,腰痉腹坠亦减,乃于8月中旬,足月而平安生产。
按: 本例滑胎,接连小产7次,冲任损伤。初以恶阻碍胎,泛恶兼有腰瘥,治以宽中和
胃与固肾安胎并重。次因练唱伤喉,中气不足,从而有碍胎气,音哑兼有腰痉,用润喉
安胎法,得以安度。再次因操劳过度,腰废兼见小腹坠胀,症又演进一步,乃以补气养
血固肾安胎法为治,使肾气足,系胞有力,不致下坠。最后跌仆受伤兼有小腹痛坠而便
溏,两者都能伤胎,幸而未流红,复及时调治,固肾以托胎,整肠以治泻,终于足月生产。
其他疗法
(1)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分9组。①太冲、曲泉;②阳陵泉、带脉;③神门、少海;④阳池、支
沟;⑤阴陵泉、地机;⑥足三里、天枢;⑦尺泽、太渊;⑧曲池、臂懦;⑨太溪、石关。
操作:上述9组穴位,指妊娠或流产好发的不同月份选用不同组的穴位,如妊娠或流产
好发于1月,取第1组,好发于2月,取第2组,依次类推。在防治时,具体取法为:预防
性针灸,据其流产好发的月份选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治疗性针
灸,在妊娠出现流产的先兆症状时,选与妊娠月份相应组的经穴针刺,隔日1次,不计疗
程,当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继续观察。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疗效:共治疗558例,有效率为86%~93.4%之间。
(2)单方验方
①陈艾煮鸡蛋
组成:陈艾叶30克,鸡蛋2个。
用法:陈艾叶煎汤去渣,剩汤煮荷包鸡蛋,鸡蛋煮熟后连蛋带汤1次服,每月连服7
剂。流产前开始服,轻者连续服2~3个月;重者连续服3~5个月。
疗效:共治疗31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②凤凰衣粉剂
组成:凤凰衣适量(系雏鸡孵化出壳后的卵壳内膜)
用法:将凤凰衣置于瓦上,文火焙黄,按前次流产月份,提前连服5天,每日2次,每
次10克,米汤冲服(多服无妨)。
疗效:共治疗20例,疗效均满意。
(3)推拿
取穴:主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中极。
操作:取仰卧位:①按法:医者双手掌分别平放于患者上、中、下脘及气海、关元、
中极等穴。逐渐用力深压,按而留之(不捻动),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约5~10分钟;
②按压气烧法:医者双手掌按压患者左右天枢穴,按而留之(不捻动),同时医者摒除
杂念,调匀呼吸,深吸徐呼,集中意念,运气血于双手掌,以患者感觉有一股热流下行
至下肢或足底部为度,5~10分钟;③点压法:以医者右手拇指指端点压三阴交穴,逐渐
用力,深压捻动,局部产生痉、麻、胀、痛感为度,即按而留之1分钟,然后再点压双侧
穴位。45天为一疗程,每天按摩1次。
疗效:共治疗3例,均经治疗一个疗程后,未再用保胎药物,足月顺产。
(4)食疗
①玉米嫩衣煎
用法:孕后每天以1个玉米嫩衣煎汤代饮,到前次流产月份时,加倍用量,一直服至足
月分娩。
②母鸡汤糯米粥
用法:母鸡1只,宰后洗净,连内脏一起人药,加乌贼鱼干(带骨大的)1条,适当加
水炖烂,取浓汁,加糙糯米90~150克,煮米熟为度,加盐适量调味即可服。鸡肉、乌贼
鱼随意吃。受孕后每月1剂,过流产期停服。
其他措施
治疗本病,以预防为主,须于下次未孕之前,加以调摄,俾能增强体质,预防再次流
产,并劝告患者从最后一次流产时算起,避孕间隔最好一年以上,以便恢复和修补因坠
胎而造成的肾气虚损体质。
怀孕后必须节制房事,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七情过度,调摄饮食,不食生冷刺激性
食物,一旦出现小腹坠胀,阴道流血等症状,
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活动,注意营养,再以药物治疗。
- 外阴白色病变
概 述
外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本病系指一组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
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分增生型、硬化性苔藓型及混合型三型。本病以中年以
上妇女为多见,是妇科常见而难治的病症之一。其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过敏、慢
性机械性刺激、局部神经营养失调或自身免疫代谢障碍等有关。本病癌变率为1%~
5%。现代西医学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过去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复发率高达50%。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特定名称,根据症状可属中医“阴痒”、“阴疱”、“阴蚀”等范
畴。早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外阴病的记载:“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
疱烂者,狼牙汤洗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贞彐科部分收集了由汉代至清代历
代医家的有关论述。所收集方剂中,除内服药外,还用外洗、坐浴及针灸等各种治法,
说明中医学治疗外阴病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国内最早临床报道见于1973年,随后有关资料不断增加。特
别是80年代以后,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探索出一套包括内治、外治、穴位激光照射、
电针等在内的方法,使本病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不但能较有效地控制自觉症状,而且
还可使病变组织改善或恢复正常。近几年来,在机理研究方面进展亦较快,如用电镜超
微结构观察肝郁型外阴营养不良,证实舒肝解郁药物能使上皮组织超微结构恢复正常,
线粒体增多,核糖体减少,使细胞无限制增生得到抑制,可使癌变倾向消除,舒肝解郁
中药对预防外阴营养不良癌变有一定意义。
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远期疗效亦佳,有效率在83%~96%左右,复发率约5%~
20%,无论内服、外用,均未见毒副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疗法。但目前还存在治
疗方法繁杂,疗程过长,对有关机理尚缺乏足够认识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病因病机
根据古今医家长期实践,一般认为本病多由肝、肾、脾三脏功能不足,冲、任、督三
经失调以及外邪、虫蠢等入侵而致,脏腑虚损,寒凝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现分述
如下:
肝气邪结 情怀不畅,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而藏血,其脉绕阴器,今肝有病,疏泄失
常,气机不畅,藏血不足,阴器失于气血之荣养而致本病。
肾气亏损 房劳过度,耗伤肾气,或年过四旬,肾气渐衰,或平素肾虚。肾藏精,司二
阴主生殖,肾气既虚,肾精不足则不能温煦及滋养阴器而致本病。
脾虚湿因 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
气受损,则水谷精微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寒湿凝于二窍,滞于经络,气血瘀阻,
阴器肌肤失荣失色变白。
湿热内蕴 脾虚湿聚,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外阴不洁,或虫蠚等乘虚而
袭,与湿热相结,使肌肤受损,经脉受阻,气血运行更为不畅,气滞血瘀,使本病更趋
难愈,甚至恶变。
辨证分型
本病以阴部皮肤粘膜脱色变白,局部瘙痒、疼痛、干燥、灼热为主症,辅以兼证及舌
脉以辨别寒热虚实及病位所在。临床常见的证型有以下四种:
1.肝经湿热 阴部红肿而痒,伴皮肤色素减退或伴湿疹,带多色黄,口苦,溲黄,头痛
目赤。苔黄腻,脉弦。
2.肝邪血瘀 外阴干燥,刺痛,夜间尤甚,或有尿频、尿急、尿痛、外阴烧灼感,或外
阴起疖肿,伴胸闷不舒,易怒,喜叹息。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
细或弦滑。
3.肝肾阴虚 外阴刺痒,局部萎缩变白或薄脆、干裂,弹力消失,伴腰膝痉软,头晕目
眩,咽痛,溲赤。舌质红,脉细或细数。
4.脾肾虚衰 外阴干枯色白,局部瘙痒或刺痛,伴四肢不温,少腹冷痛,腰痉乏力,面
色不华。舌淡光滑,脉沉细。
分型治疗
(1)肝经湿热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止痒。
①内服方:龙胆草、当归、淫羊藿、补骨脂各20克,柴胡、黄芩、生地、车前子各30
克,栀子、川芎、泽泻各15克,甘草9克。
加减:湿热下注加菖蒲、瞿麦;带多色黄加土茯苓、苡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苦参、蒲公英、地肤子、蛇床子各30克,黄连、黄柏各9克。
加减:外阴流水加苍术、白鲜皮。
用法:煎汤乘热先熏后坐浴30~40分钟,每日1~2次,每日1剂。经期停洗。
常用成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2)肝郁血瘀
治法:舒肝化瘀,活血祛风,止痒。
①内服方:当归、赤芍、柴胡、茯苓各15各,益母草、首乌、鸡血藤、丹参各25克,
白术10克,薄荷5克(后下),白鲜皮15克。
加减:腹胀加青陈皮;气滞血瘀加三棱、莪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茵陈、蒲公英、地丁、地肤子、首乌各25克,冰片1.5克。
加减:外阴干涩加仙灵脾、地骨皮。
用法:煎水乘热先熏后坐浴30~40分钟,每日1~2次,每日1剂。经期停洗。
常用成方:逍遥散或舒肝散加减(内服方)。
(3)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和营。
①内服方:枸杞子、菊花、泽泻各15克,熟地、菟丝子、山药各30克,川芎、黄柏各
12克,山茱萸、当归、补骨脂、茯苓、丹皮各20克。
加减:虚热,熟地改生地;口干咽燥加玄参、花粉;阴虚火旺加茵陈、旱莲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淫羊藿30克,白蒺藜、川断、当归、白鲜皮各15克,硼砂9克。
加减:外阴炎症皲裂或溃疡加银花、蒲公英、苍术、青黛(后人)。
用法:煎汤乘热先熏后坐浴30~40分钟,每日1~2次,每日1剂。经期停洗。
常用成方:左归丸(内服方)。
(4)脾肾虚寒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止痒。
①内服方:熟地、山药各30克,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各20克,山茱萸、杜仲各15
克,制附子、肉桂各6克。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外阴痒甚加白蒺藜、白鲜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②外洗方:蚤休、陈鹤虱各30克,苦参、蛇床子、苏木、威灵仙、野菊花各15克。
用法:用清水10碗煎汁,乘热先熏后洗,严重时可临时加鲜猪胆汁1个与药汁搅匀,每
日2次,1个月为一疗程。
常用成方:右归饮(内服方)。
疗效:以上四型共治疗观察597例,痊愈107例,显效154例,好转272例,无效64例,总
有效率为89.3%。外阴白色病变除上述内服药及外洗方夕卜,还常配合局部外阴湿敷或
外涂软膏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故临床上不能拘泥于上述四种证型,而要辨证论治,以治
本为主,标本同治最为切要,治本立足于内治法,治标求助于外治法,内外并施,才能
提高疗效。
专方治疗
(1)黄射综合方
组成:①内服方:黄芪16克,党参、当归、赤芍、射干、珍珠母各13克,补骨脂、生
地、麦冬、知母、泽泻各10克,桂枝、黄柏、木香、甘草各6克。②外用方:射干、透骨
草、苦参各20克,白矾、食盐、龙骨、枯矾各10克,绿矾5克。
加减:内服方:气滞血瘀加莪术、三棱、丹参;湿热下注加连翘、白头翁;气血两虚
加桂圆肉、大枣。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外用方:水煎,每日1剂,坐浴半小时至1
小时,然后使用外敷剂外敷15分钟,1月为一疗程。经期停洗。症状重者,可酌加用外敷
剂(用60%酒精500毫升浸泡射干100克,浸泡1周),局部外用。
疗效:共治疗380例,痊愈374例,好转6例,治愈率98.4%。
(2)活血化瘀方
组成:①内服方:当归、赤芍、白芷各12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淫羊藿、女贞
子、旱莲草、巴戟天各15克,紫苏、桂枝、蝉蜕各6克。②外洗方:马齿苋、生蒲黄、当
归、川椒、硼砂、白矾、蛇床子;外涂药:血竭、马齿苋、生蒲黄、樟丹、延胡、枯矾。
加减:(内服方)气虚加黄芪、党参;口干咽燥加玄参;带多色黄加土茯苓、苡仁;
局部角化厚加三棱、莪术。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期停服。外洗方,每日1剂,水煎,早晚
熏洗外阴部,每次30~40分钟。外涂药,将上药研成细末,制成膏剂,每日局部涂擦1~2次。
疗效:共治疗286例,痊愈52例,显效91例,好转119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1.6%。
(3)白斑膏(外用)
组成:生马钱子60克,紫草、白芷、蚤休、当归各10克,蜈蚣10条。
加减:①增生型白斑加雄黄6克,麝香1.5克,硇砂、硼砂各0.3克,生蒲黄10克,冰片3
克;②仙灵脾、仙茅各15克;③混合型白斑去紫草、白芷、蚤休、当归、加赤芍10克,血竭3克。
用法:用麻油和凡士林做成膏,涂于病损区,每日2~3次,不可间断,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60例,痊愈4例,显效27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100%。
老中医经验
唐吉父医案
张×,女,35岁,已婚。1975年11月6日初诊。外阴瘙痒症延续10年,1972年妇科检
查,发现小阴唇、阴蒂及会阴部均有片状色素减退,环绕肛门及会阴周围皮肤粗糙。同
年4月病理活检,报告符合“外阴白斑”,经用地塞米松等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
1974年底开始,白斑范围扩大,瘙痒难忍,用中药内服、外用。诊:脉细濡,苔薄白,
尖端有一大片紫黑色瘀斑。因肾开窍于二阴,肝脉绕阴器,今脉细为阴虚,濡为气弱,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故为瘙痒,积久不解,化为郁热,愈热愈痒,势必滋漫难图。其
病因以火为主,故以苦寒直抑心肝之火,佐以凉血祛瘀,热清则肝肾之阴自复,瘀去则热自解。
处方:龙胆草、黄柏、苦参、牛膝各9克,木通、栀子、炒丹皮、赤芍、当归、小胡麻
各6克,生地18克,车前仁12克(包)7剂。外洗方:律草30克,土槿皮12克,蛇床子、
苦参、枯矾各9克,川椒3克,每日1次。
二诊(11月20日):内服、外洗治疗,外阴瘙痒大减,白斑色泽由白而渐转红润,近
日经讯将行,瘙痒又作,夜寐不安,当乘胜追击。原方去黄柏、栀子、小胡麻、苦参,
加柴胡9克,知母、桃仁各6克。7剂。外洗原方去蛇床子、苦参,加一见喜9克,鸭跖草30克,每日1次。
三诊(1976年1月22日):外阴瘙痒己明显好转,外阴皮肤颜色逐渐转红而趋正常,但
舌苔大片紫黑瘀斑尚未退尽,积瘀未清,病根未除,当缓图之。
处方:当归、苦参、丹参、三棱、莪术各9克,赤芍、丹皮、本通、桃仁、红花各6
克,生地15克,刘寄奴12克。外洗原方加一见喜12克,白花蛇舌草9克。
上方治疗一段时间,瘙痒获愈。
按:瘙痒之症,白斑为病,解除瘙痒是减轻病人痛苦,当务之急。解决白斑却非一日
之功所能奏效,因此,在治疗上先予清化肝胆湿热,瘙痒明显改善后,继而运用活血祛
瘀的原则,内服、外洗并进,逐步达到热清湿化,瘀去热解。上述治法,缓急先后,井然有序。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针刺加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肾俞、横骨、三阴交、蠡沟、止痒穴。配穴:萎缩加脾俞、血海;瘙痒
加阴廉、坐骨点。
止痒穴位置:阴阜处。
操作:每次取2~3穴,背部俞穴斜向脊柱椎体,止痒穴由阴阜向大阴唇方向斜刺。以
平补平泻手法为主,出现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
穴位注射分肾俞、阴廉组和脾俞、坐骨点组,两组交替注射,每次每穴注射丹参液1~
2毫升。以上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期停治,疗程间休息7~10天。
疗效:共观察50例(其中针刺组27例,穴位注射组23例),痊愈10例,显效19例,有效
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
②电热针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曲骨、会阴。
阿是穴位置:病损处。
操作:使用由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研制的电热针机,配用特制的针具,在病变局部从
外向内以30度角斜刺,根据病变面积深度决定针数及斜度。每根针的电流量依每人的耐
受程度而定,一般不超过90~100mA,温度保持恒定,在37℃~40℃之间,留针30分
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900例,治愈723例,好转177例,总有效率为100%。
③艾卷灸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
操作:用艾条悬灸上穴10分钟,均双侧,局部皮肤以红润、潮湿为度,外阴局部艾卷
灸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0例,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④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主穴:横骨、会阴、神门、血海。配穴:瘙痒难忍加三阴交;周身瘥困加足三
里;烦躁不安加行间或太冲。
操作:用G-2型激光仪,波长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径2毫米左右,照射距离
2~5厘米。每次选穴2~3穴,均双侧,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5例,痊愈10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57%。
(2)单方验方
①苦参洗方
组成:苦参、蛇床子、百部各30克,紫草、雄黄、蒲公英、防风各20克。
用法:煎水置盆中,趁热先熏后坐盆外洗,洗至药水凉为止,每日1剂。
疗效:治疗6例,全部治愈。
②硬化性苔藓经验方
组成:黄芪、丹参、鸡血藤、白鲜皮各94克,赤芍、桃仁、刺蒺藜、僵蛹各31克,木香16克。
用法:共研细末,蜜为丸或制成片剂,每丸9.4克,每日3丸,含生药每日14克,片剂含
生药每日20克。连服3~6月。
(3)气功
功法:以放松功为主。可采取各种姿势,以舒适、便于放松为宜。双目微闭,排除杂
念,自然呼吸或深长呼吸均可。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可将身体
的头、颈、胸、背、腹、上肢、下肢各个部分按部位依次一处一处地逐步放
松。“松”和“静”是相互影响的,越放松,人静也就越快。
疗效:治疗100例,效果明显。
-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概 述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简称妇更征症,系由于生理性衰老,在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以至完
全消失的过渡时期,所出现的亠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候群,是妇女绝经前
后的一种常见的难治病。其发病率为10%~15%。临床以烘热、多汗、急躁、月经紊乱
等为主症,严重时可影响生活及工作。西医对此无特殊疗法,多采用激素及镇静剂治
疗,疗效不佳,且有一定副反应。
本病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在历代医籍中虽未有专题论述,但根据临床症
状,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虚损,精血不足,阴阳
失调所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这里虽未直接提到本病,但指出妇女更年期的生理变化,已是肾气
渐衰,而有任冲二脉失调的病理。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较早的临床报道见于60年代,以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
总结。70年代有些医院建立了专科门诊;80年代建立了专门病房,并研制治疗本病的新
药,其中“更年安”,治疗阴虚阳亢型总有效率达98.2%。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量临
床实验研究,证明中药对本病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改善自觉症状,而且能提高卵巢功
能,使性激素给药间歇时间延长和减轻激素的副反应。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仙灵脾具有
雄性激素及维生素E的作用;紫草具有抗垂体促性腺激素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并进一步阐明中医治疗的机制。其临床疗效,据不完全统计,仅近5年的资料,共观察了
1151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经中医中药治疗后,治愈443例,好转648例,总有效率为94.79%。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年老体衰,肾气虚弱或受产育、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响,使阴阳失去平
衡,引起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所致。而肝肾阴虚,阳失潜藏,亢逆于上,是
本病的主要病机。
肝肾阴亏 素体阴虚或失血耗液,房劳多产,致肾气虚衰,精血不足,肾精无力化血,
肝血来源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虚。
心肾不交 由于肝肾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过旺不能下降于肾,出现心
肾不交,神失所养而见此证。
气滞血瘀 多因心胸狭窄,心情不畅,恼怒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或气机不调,气滞血
瘀,进而出现肝血瘀结的各种病理现象。
脾肾阳衰 素体阳虚或久病及肾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肾阳不足而不能温煦脾阳,则
出现脾肾阳虚之证。
辨证分型
临床辨证时,主要辨别脏腑虚实,抓住肾气虚衰这一共性,同时辨明兼证分别证型。
现根据现代各家辨证意见归纳为以下五型:
1.肝肾阴虚 头晕耳鸣,心烦易怒,阵阵烘热,汗出,兼有心悸少寐,健忘,五心烦
热,腰膝痉软,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2.心肾不交 心悸,怔仲,虚烦不寐,健忘多梦,恐怖易惊,咽干,潮热盗汗,腰瘥腿
软,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弱。
3.肝气邪结 情志抑郁,胁痛,乳房胀痛或周身刺痛,口干口苦,喜叹息,月经或前或
后,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悲伤欲哭,多疑多虑,尿短色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
腻,或舌质青紫或瘀斑,脉弦或涩。
4.脾肾阳虚 月经紊乱,量多色淡,形寒肢冷,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面浮肤肿,腰瘥
膝冷,腹满纳差,大便溏薄。舌质嫩,苔薄白,脉沉弱。
5.肾阴阳俱虚 颧红唇赤,虚烦少寐,潮热盗汗,头昏目眩,耳鸣心悸,敏感易怒,形
寒肢冷,腰膝瘥软,月经闭止,性欲减退。舌质淡,脉沉无力。
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处方:生地、山药各15克,枸杞子、女贞子、山萸肉、白芍、首乌各12克,丹皮、茯
苓、泽泻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
加减:血压高加珍珠母;腰痛加川断、桑寄生;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73例,痊愈60例,好转95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9.6%。
常用成方:选用一贯煎或六味地黄汤加味。
(2)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处方:黄连、黄芩、甘草各6克,白芍、枣仁各15克,阿胶(烊冲)、百合、知母各10
克,鸡子黄2枚。
加减:烦躁不安、易惊醒加龙骨、牡蛎、磁石;健忘多梦加琥珀、莲子心。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51例,痊愈24例,好转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
常用成方:选用黄连阿胶汤或天王补心丹加减。
(3)肝气邪结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养阴。
处方:柴胡、白术、茯苓、赤白芍各12克,当归、丹皮、郁金各9克,川芎、陈皮、甘
草、薄荷(后下)各6克。
加减:口苦躁怒加黄芩、栀子、龙胆草;舌青紫有瘀斑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32例,痊愈65例,好转6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
常用成方:选用柴胡疏肝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
(4)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炮附子、炮姜各6克,党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便溏加山药、扁豆;偏肾阳虚加熟地、山萸肉、肉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78例,痊愈42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常用成方:选用无比山药丸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5)肾阴阳俱虚
治法:益肾阴,温肾阳,泻虚火,调冲任。
处方:仙茅、仙灵脾、巴戟肉、山药、太子参、女贞子、菟丝子、桑椹子各10克,熟
地、首乌各18克,知母9克。
加减:失眠心慌明显加舍欢皮、百合;烦躁不安加龙齿、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96例,痊愈116例,好转7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9%。
常用成方:选用二仙汤加减。
本病的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治疗应以补肾气、调冲任为主,故不一定局限于上述五种治法。
专方治疗
(1)坤宝丸
组成:生地、白芍、女贞子、杭菊、黄芩、炒枣仁、龙齿等。
用法:制成水蜜丸,每次30粒(3克),每日2次,2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30例,痊愈112例,好转2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7%。
(2)更期饮
组成:生地15克,紫石英、制首乌各20克,白蒺藜、无花果、绿萼梅各6克,仙灵脾、
枸杞子、山萸肉、当归、白芍各10克。
加减:肝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决明子;脾肾两虚加仙茅、菟丝子、山药、党
参、白术;肝气郁结加加柴胡、川楝子;心神不交加枣仁、茯神、五味子;气滞血瘀加
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0例,痊愈34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3)定经汤
组成:菟丝子30克,白芍30克,当归30克,熟地15芄,山药15克,茯苓10克,荆芥穗6
克,柴胡10克。
加减:头晕腰瘥、经量多加女贞子、旱莲子;失眠多梦加枣仁、柏子仁;心烦易怒、
舌红加栀子、珍珠母;面部潮红加生地、知母、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7例,治愈18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为100%。
(4)更年舒糖浆
组成:当归、白芍、菟丝子、黄柏、仙灵脾各80克,生地、熟地、知母各60克,红枣
50克,川芎、炙甘草各40克,淮小麦20克。
用法:上药浓煎至500毫升,酌加防腐剂,每日服2次,每次50毫升,15天为一疗程,连
服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共观察30例,痊愈17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老中医经验
哈荔田医案
崔××,女,46岁,干部。1978年11月3日初诊。2年来月事先期,血压偏高,时感头晕
目眩,颈面烘热,胸部闷痛,烦躁易怒,不能自制,咽干口苦,脘痞纳呆,倦怠乏力,
便秘溲黄,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刻值经期,量多色
鲜。舌质淡红略胖,舌苔薄黄少津,脉来沉细而弦。此属肝肾阴虚,木郁化火,脾胃失
和。治拟滋阴泻火,平肝和胃。
处方:嫩钩藤、白蒺藜各10克,焦栀仁、龙胆草各6克,玄参10克,麦冬9克,天仙
藤、石菖蒲各9克,厚朴6克,焦三仙8克,茯苓12克,首乌藤9克,丹参15克,嫩小草6
克,磁秣丸3克(吞)。5剂,水煎服。
二诊(11月9日):药后烦躁潮热发作减少,睡眠略有改善,月讯已止,带经6天。仍
纳少,食后泛恶,左侧胸胁疼楚。舌渐润,脉同前。再依前法,原方丹参减为9克,去玄
参,加清半夏9克,淡竹茹7克,片姜黄8克。4剂,水煎服(每连服2剂停1天)。
三诊(11月30日):烦躁、潮热已多日未作,睡眠向和,纳食渐增。昨日经潮,头晕
目眩,肢面浮肿,腹部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拟养血调经。
处方:当归、鸡血藤各12克,川芎6克,赤芍10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3克,香附9克,
乌药6克,清半夏10克,砂仁1.5克,甘草6克,夜交藤12克,女贞子9克,秣灯心1.5克。4剂,水煎
四诊(12月3日):月经已止,头晕已除,烦躁潮热未发,惟肿势未消。拟补益肝肾,
健脾渗湿为法。
处方: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茯苓、炒白术、冬葵子、清半夏9克,陈皮6克,厚
朴花9克,汉防己9克,神曲9克,刘寄奴9克。7剂,隔日1剂,水煎服。
上方出人共服20余剂,浮肿尽消,诸症悉减,予二至丸2瓶,嘱每日睡前服20粒。
按:本例头晕目眩,烦躁易怒,时发潮热,便秘溲黄,乃因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肝
阳亢盛,故以玄参、麦冬、胆草、栀子、钩藤、蒺藜、磁秣丸等滋阴降火,平肝潜阳为
主。肝肾阴虚,肝失涵养则疏泄无杈,横逆犯胃,故见脘痞、纳呆、食后泛恶,因予清
半夏、竹茹、厚朴、焦三仙等理气宽中,和胃降逆。阴血不能上奉,则心脉失养,行血
无力,络通不畅,故见胸前区闷痛,寐少梦多,因予夜交藤安神益智,茯苓交通心肾,
天仙藤、石菖蒲、片姜黄舒脉通络定痛,凡此皆属“急则治标”的对症疗法。四诊则益
肝肾,健脾胃,且拟二至丸缓调继治,以为缓治其本,巩固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大椎、关元、气海、中脘、肾俞、合谷、足三里。配穴:曲骨、印堂。
操作:每次取2~3穴,按常规消毒,按先后顺序施针,只针不灸,用泻法,留针26~
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患者30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②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神门、子宫、卵巢、小肠、内分泌、三焦、心、肝。配穴:缘中、枕。
操作:按常规耳部消毒。主穴每次取4~5穴,酌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于一侧耳
穴,并嘱患者每天用手按压贴穴3~5次。每周换贴1次,两耳交替,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好转3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2)单方验方
①附菊决明子汤
组成:熟附子6克,杭菊9克,决明子15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每日1剂。
②妇更饮
组成:生地、紫草、桑寄生、钩藤(后下)、生麦芽各15克,仙灵脾、当归、香附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5例,痊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
③一叶萩片
组成:一叶萩(每片含一叶萩碱4毫克)。
用法:每日3次,每次2片。
疗效:观察40例,治愈1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3)气功
功法:晨功(坐式)。清晨醒来时,端坐于床上,两足盘屈,两脚底相对中间隔一拳
之距,两手交叉胸前,分别以双手抚按双乳,两目微开视鼻端,调息入静,意守丹田
(脐下三寸),舌舐上腭,叩齿三十六通,令华池之水(口水),充满口中,以意念送
华池之水循冲任二脉之途入下丹田,片刻以意领气,导丹田之气循带脉经络绕行1周、贯
气人血海(胞中),复出会阴,稍顿,导气绕肛穿至骶,循背上行,沿督脉经络过颈上
巅,于百会穴稍顿。此时复以意领气从巅入口,化为阴津(华池之水),如此为1周,行
14周。功毕,以手抚摩双乳4分钟,接着以左手抚丹田(小腹),右手抚腰,分别向横向
相反方向揉摩的次,换手再摩50次,之后右手食指揉按右足涌泉穴,左手食指揉按左脚
涌泉穴各80圈。至此收功、起床。本功法简便易行,无任何副作用,且有一定疗效。
(4)食疗
①首乌大米粥
组成:首乌10~30克(布包),大米(或小米)100克。
用法:放砂锅内共煮粥,每天1剂,早晚餐服用。
②核桃芡实莲子粥
组成:核桃仁20克,芡实18克,莲子18克,粳米60克。
用法:煮粥常食。
- 遗尿
概 述
遗尿,俗称尿床,系指3岁以上儿童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轻者数夜或
每夜1次,重者一夜数次。其发病率为5.6%~14.7%,以3岁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较为
多见,少数可延长至十几岁以至成年。本症多与素体虚弱,病后失调,隐性脊柱裂,外
生殖器疾病,不良习惯及各种因素所致大脑功能紊乱等有关,但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如
经久不愈,可使儿童精神抑郁,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智力迟钝。目前对本症的治
疗,西医尚无特效疗法。
遗尿,属中医“遗溺”证的范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灵枢·本输》篇
曰:“三焦者..人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不但提出了遗溺的病
名,而且阐发了其发病机理。不过遗溺所指范围较广。明确提出与本病症相类的尿床的
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内有《尿床候》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
均已收载了有关小儿遗尿的治方和针灸疗法;明清两代医家,对本症的认识更有所发
展,明代张介宾认为,肺气虚与遗尿有关,《景岳全书》提出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
必须治肺之法,设立肺肾同治,标本兼顾的治则。历代各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
一整套中医中药治疗遗尿的临床经验。
现代中医对遗尿的认识,在50年代初,就有用针灸治疗的报道。随着临床资料不断涌
现,治疗方法除内服中药外,针灸、激光穴位熄射:耳压、头针灸穴位贴敷也有大量报
道。特别是80年代后,对针灸治疗的研究,在取穴和穴位刺激方法都有很大的发展。通
过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刺激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膀胱逼尿肌的作用,从而可
使膀胱潴尿和排尿功能得到调整,对桥脑、中脑的排尿中枢放电频率亦有较大影响,使
尿比重增加,总尿量减少。近年来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在辨证上已注意到功能性与器
质性遗尿的鉴别,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对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精细。在治法上更趋
适用性,选择无痛、高效、方便、易行的方法,更适宜于对儿童遗尿症的治疗。综合临
床疗效,对记载完整的1345例统计,痊愈814例,有效413例,无效118例,总有效率为
91.2%。这说明中医中药对本病有肯定的疗效。
病因病机
本症的发生与素体虚弱、病后失调、脏腑虚寒或肝经郁热、肾经虚火等因素有关。此
外,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缺乏教育等也是诱发原因。其中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为其
主要病机。
下元虚寒,肾气不足 肾主封藏,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亏虚,
致下焦虚寒,膀胱失其温养,气血制约功能失调。肾阳不足,闭藏失职,膀胱失约而遗
尿。
脾肺气虚,膀胱失约 脾、肺二脏共同维持正常水液之代谢,如肺气虚弱,治节不行,
气虚下陷,不能固摄,决渎失司,膀胱不约,津液不藏,脾气虚弱,不能散津于肺,水
失所制。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痰浊内阻,心窍被蒙,故当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
下虚不能上承,致使元权约束水道,则小便自遗或睡中小便自出。
肝经湿热,火热内迫 肝的疏泄功能亦可影响水液代谢、尿液的排泄。如肝经湿热郁
结,或饮食所伤,脾胃湿热积滞,热郁化火,火热内迫,下注膀胱致遗尿。
总之,小儿遗尿,病因有寒热之分,病机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膀胱失约而成。
辨证分型
临床辨证重在分辨其寒热虚实,虚寒者多责之于肾,实热者多责之于肝。次辨遗尿与
尿失禁,古代医家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尿失禁证,其尿液自遗而不分寤寐,不论昼夜,
出而不禁,量少而次数较多。而本病是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两者截然不同。现参
照现代各家辨证分型意见归纳为以下三个证型:
1.下元虚寒,肾气不足 睡中经常遗尿,量多次频,甚则一夜可1~2次或更多,伴神疲
乏力,面色咣白,腰腿酸软,肢凉怕冷,平时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2.脾肺气虚,膀胱失约 睡中遗尿,量多而次频,兼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或
姜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或胖嫩,苔薄,脉缓无力。
3.肝经湿热,火热内迫 睡中遗尿,尿量少、色黄、腥臊,平时性情急躁易怒,夜间磨
牙梦语,面赤唇红。舌红苔黄,脉滑数。
上述三型是最常见的证型,但临床表现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故不必拘泥于此三型,随
症应变,根据病情仔细审辨。
分型治疗
(1)肾气不足,下元虚寒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处方: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桑螵蛸、山药、乌药各9克,牡蛎(先煎)
15克,五味子6克,附子(先煎)3克,肉桂3克。
加减:先天不足加鹿茸;气虚自汗加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白天分2次服完。
疗效:共治疗420例,痊愈215例,有效160例,无效45例,总有效率为89.3%。
常用成方:可用金匮肾气丸或桑螵蛸散合巩堤丸加减。
(2)脾肺气虚
治法:健脾益肺,补气缩泉。
处方:党参、焦白术、山药、黄芪、菟丝子、枸杞子各9克,益智仁、覆盆子各6克,
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
加减:大便溏泻加炮姜;困睡不醒加菖蒲、远志。
用法:每日1剂,水煎,白天分2次服完。
疗效:共治疗158例,痊愈107例,有效3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9.9%。
常用成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3)肝经湿热
治法:清热泻肝。
处方: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生地、木通、桑螵蛸各6克,甘草3克。
加减:夜间惊叫加钩藤、琥珀末;如久病不愈,灼伤津液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白天分2次服完。
疗效:共治疗29例,痊愈1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7%。
常用成方: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专方治疗
(1)遗尿灵
组成:黄芪20~30克,桑螵蛸、金樱子、菟丝子、川芎、石菖蒲各10克。制成片剂。
用法:每片含生药约O.5克,每次4~6片,每日3次,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32例,近期治愈90例,有效1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7.5%。对其
中70例进行半年至1年随访观察,痊愈32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5.7%。
(2)固泉汤
组成:补骨脂、党参、萆薢各10克,白术、石菖蒲各6克,山药、覆盆子各15克,桑螵
蛸12克,益智仁20克,鸡内金9克,肉桂5克,生麻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服。此为9岁以上儿童用量,9岁以下酌减分3~5次服。
疗效:共治疗91例,痊愈62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1%
(3)遗尿含剂
组成:党参、沙参、白术、生地、覆盆子、桑螵蛸、仙鹤草各9克,当归、菖蒲备6
克,远志4.5克,五味子3克,生牡蛎30克(先入)。
用法:以上为1剂量,水煎2次,合并滤液,5剂浓缩至500毫升即可,每日3次,每次20毫升,7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0例,痊愈2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 -
.
老中医经验
徐蔚霖医案
林×,男,8岁。初诊:1975年3月25日,素有遗尿,每夜1~2次,溲清肢冷,胃纳欠
香,面色少华,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濡。症属肾气不足。治以补肾固摄法。
处方:党参、沙参、生地、菟丝子、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石菖蒲、扁豆、白
术、白芍各9克,黄芪、陈皮各4.5克,蚕茧5只,缩泉丸9克(包)。14剂。
二诊(4月8日):药后症情好转,夜遗尿次数减少。舌苔薄,脉平。原方去黄芪,加
乌梅、芡实各9克。14剂。
三诊(4月29日):症情见好,舌苔薄,脉平。原方加生甘草1.5克。14剂。
四诊(5月13日):遗尿未发,舌根腻。原方加枸杞子、河车大造丸(包)各9克。7
剂。
五诊(5月20日):再以调理,巩固疗效。原方加五味子1.8克,炙远志4.5克。
按:本例属肾虚型,素有遗尿,溲清肢冷,面色不华,是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之表
现。方用温补肾阳,固涩肾气,从而使肾气足,固涩强,气化常。此外,配以石菖蒲醒
脑开窍,参、术等扶正,故治小儿肾虚遗尿症有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关元。配穴:百会。
操作:排空小便,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3寸毫针刺关元,向下透刺中极穴,进
针2.5寸。用2寸毫针斜刺百会穴,进针1.5寸,中强刺激,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要
求有酸、沉、麻木、胀、痛、热及触电样感觉,放射到下腹及会阴部,针感明显者,效果
显著。每日1次,7~10次为上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行第二疗程。一般1~2疗程治愈。
疗效:治疗306例,治愈226例,有效5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2.2%。
②隔姜饼灸
取穴:中极、三阴交。
操作:干姜15克,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渣取液和面粉调成糊状,再摊于3块二
寸见方布上,晒干即成姜饼。治疗时将其置于选定穴上,用艾条隔饼熏灸,每日2~3
次,每次30分钟,3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50例,痊愈4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③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肾。配穴:心、皮质下、兴奋点;急躁易怒加肝,食欲不振加脾。
操作:75%酒精局部消毒,将消毒过的王不留行子1粒,粘贴于0.7×0.7毫米大小的方
形胶布中,贴在耳穴上(一侧),用手指-按压籽粒,使局部有明显胀、热、痛等感应
为止,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每次3分钟左右。每周换贴土次,左右耳穴交替,换贴5次为
一疗程。一般1~3疗程治愈。
疗效:治疗940例,痊愈158例,有效709例,无效73例,总有效率为92.2%。
④电针
取穴:主穴:关元、中极、曲骨。配穴:三阴交。
操作:令患儿先排尿,取28号1~2寸长毫针,选准穴位,消毒后垂直或稍向下刺人0.5
~1寸,得气后,再接通G6805治疗机,用连续疏波,电流量以患儿能耐受感舒适为度,
通电时间15~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疗效:观察102例,痊愈71例,有效3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1%。
⑤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主穴:会阴、中极、三阴交。配穴:食欲不振加足三里;尿意频数加遗尿区;
隐性脊柱裂加阿是穴。
操作:穴位功率密度14.3mW/cm2,波长6328A光束照射穴位,每日1次,每次每穴照
射5分钟,10次为一疗程。休息10天再行第二疗程,一般1~3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101例,痊愈47例,有效5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⑥穴住贴敷
取穴:主穴:内关、气海、中极、三阴交。配穴:肾俞、膀胱俞,复溜。
操作:药物组成:麝香3克,蟾酥5克,桂枝5克,麻黄5克,雄黄5克,没药5克,乳香5
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药粉加入适量酒精调成膏状,贴在所选穴位上,每3~4天
换贴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93例,痊愈170例,有效88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8.1%。
(2)单方验方
①益智仁煮蛋
组成:益智仁、山药、乌梅、枸杞子各10克,鸡蛋2个。
用法:加水500~1000毫升煎煮,待蛋煮熟后将蛋壳敲破,再文火煮至药液全干,弃药
吃蛋1个,每日2次,3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4例,总有效率87.5%。
②遗溺汤
组成:新鲜鸡肠(洗净)30克,菟丝子、鸡内金、牡蛎各6克,五味子、熟附片各3
克,党参9克,黄芪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饭前)。
疗效:治疗20例,服5剂痊愈3例,服8剂痊愈13例,服12剂痊愈4例,总有效率为100%。
(3)推拿
操作:用手掌按摩背部,然后沿小儿脊柱自长强穴开始,用两手食指及拇指将皮肤提
起,沿督脉上升,边推边捏至颈部风府穴,反复5遍,每遍捏推至3下时,将两手之间的
皮肤向后提一下(走三提一),当推至风府穴时,再用两拇指在每个椎棘突处按摩3下,
尤在肾命、关元俞及膀胱俞重点按揉。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6例,痊愈286例,有效140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为87.7%。
(4)气功
功法:采用QHW-1型气功红外微波治疗仪,将探头固定于患者穴位。取气海、关
元、三阴交3穴,每次治治疗4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0例,痊愈16例,有效4例。治疗次数最少4次,最多20次,平均10次。
(5)食疗
组成;猪腰1只。
猪腰洗净后从侧面剖开2/3,夹进生姜3片,并抹上少许食盐,用细草纸或一般薄白纸
包1~2层,然后再用黄泥(用水搅拌)裹上约5分厚,放人柴火中煨,至香味散出,即除
去泥土、纸,食熟猪腰,每日1只,连服2只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3例,疗效满意。
- 脑积水
概 述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过多聚积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病症。以脑室扩大、
颅缝分离、头围异常增大为主要特征。—般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阻塞性脑积水两类。多
种疾患诸如先天畸形、颅内感染或出血、颅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等均可导致本病,
其发病机制包括脑室系统的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等。现代西医学迄
今尚无可靠的药物治疗,手术疗法预后亦难肯定。
在中医学中,本病相当于“解颅”、“囟填”等。其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
论》:“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至北宋,对本病症
候描述更详。《小儿药证直诀》曰:“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
白睛多,咣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隋唐直至宋代医家多倾向于肾虚所致。如《诸病源候
论》即称“由肾气不成故也”。治法上多采用补肾。至金元,开始出现不同观点,如朱
震亨指出本病“乃是因气虚与热多耳”(《平治会萃·解颅》),主张用四君子汤、四物
汤等调治。明代医家又有较大发挥。如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到:本病可“由病
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界复分开矣。”制订加味泻
青丸辨治。《本草纲目》记载了本病外治法:“小儿解颅,丹雄鸡冠上滴血,以赤芍末
粉之,其良。”清代的《医宗金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辨证论治和内服
外敷结合之法:“补肾地黄丸堪服,补阳扶元散为先,更有封囟散极效,临时摊贴保安
然。”古人所积累的大量经验仍为现代医家临床所借鉴。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59年,系以针灸治疗之验案。自60年代初起陆续
有中医中药治愈本病的报道,但多为个案,包括先天性脑积水、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
等。且有用推拿之法治疗脑积水的。70年代,本病的辨治获得较大进展。通过临床实
践,认识到瘀热、积水、瘀血均可致病。在辨证上,增加了热毒、瘀阻等证型,并发展
了清热泻火、解毒定惊、通窍活血排水等法。其治疗的范围,还扩大到了脑脊膜膨出症
术后急性脑积水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980年代以来,对本病的临
床规律的认识,更趋深入。如提出颅脑水瘀的新观点,通窍活血化瘀利水之法得到众多
医家的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有较大的突破,在穴位刺激
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以针刺配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及针刺结合中药外敷
等,并观察到,从中医辨证分型看,阳虚患者效果较阴虚患者好。从西医分类看,交通
性脑积水的有效率及预后均较阻塞性脑积水为优。 -
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文献,本病病因颇为复杂。可因先天禀赋不足、胎气怯弱、肾气亏虚,或因
大病之后,耗伤脾肾之阴致病;亦可因外感风邪、热毒,或内因后天失调,脾胃虚弱等
致病。近年,尚发现某些颅脑脊髓手术不当,脑窍阻塞而引发本病的。其病机可概括如
下:
肾虚 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亏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则不能生髓养骨,以
致颅囟逾期不合,颅骨缝裂,头颅增大。如为肾阴耗损,水不胜火,火气逆上,蒸灼脑
髓,髓热而颅缝开解,囟门宽大,致成此病症。
脾虚 常系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清阳不行,浊阴不降,饮邪上犯,停
聚颅内,导致颅缝开解。
热毒 外邪入侵,热毒炽盛,壅积于内,阻塞窍络,或素有痰饮,郁久化热,上冲于
脑,腑气不能下行,气机郁结,水液停聚,发为解颅。
瘀阻 可因肾气亏而气血衰少,运行无力;致血瘀脑络,或脾虚水浊上犯,与脑络瘀血
互结,或手术不当,瘀血积留,均可压迫脑髓,阻塞脑窍,瘀闭日久,则外渗化水。
辨证分型
本病辨证分型,综合各家意见,大致可分下列四型:
1.肾阴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太,囟门多平,眼珠下垂,白睛显露,面色
萎黄,盗汗恶热,惊惕烦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便秘。舌质黯红,苔微黄少津,脉
沉细数,指纹略暗。
2.脾肾阳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大,囟门平或凹陷,眼珠下垂,神情呆
滞,自汗盗汗,恶寒肢冷,腹泻便稀,唇淡口和,舌淡多胖嫩。苔白脉沉迟或微迟而
弱,指纹淡暗。
3.热毒 头大异常,囟门高突,无汗发热,抽搐不止,或高热惊厥,神昏气粗,面红唇
赤,或发紫,便秘或便闭,或排出恶物。舌绛苔黄,脉洪数或疾,指纹紫或略暗。
4.瘀阻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头上青筋显露,烦躁哭闹,面色眺白而隐青或发暗,
神情呆滞,重者半身不遂或麻木,口渴不欲饮。唇舌发紫或舌边有瘀斑,脉弦或虚数,
指纹色紫或隐青而淡滞。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目前尚不统一,现据所及文献拟订如下。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恢复至正常范围,且静止不再发展。颅缝闭合,囟门
闭合或张力不高,无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智力发育好,四肢活动正常,x线片
或CT检查提示正常。症情巩固1年以上。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头颅缩小,前囟平坦,头皮静脉隐现,落日征
(±),颅缝变窄,智力尚可,四肢功能有所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明显改善。
症情巩固在3~6个月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头颅增大减缓,囟门稍隆,颅缝尚未闭合,头皮静脉较充盈,
智力发育较差,落日征改善不明显,四肢功能略见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有一定
改善,或不显。
无效:用药1~3个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继续恶化,甚至加重、死亡。
分型治疗
(1)肾阴虚
治法:补肾益髓,滋阴通阳。
处方:熟地、车前子、川断、沙菀子、桑寄生、淡苁蓉、何首乌各3克,山萸肉、丹
皮、茯苓、泽泻各6克。
加减:阴虚内热加知母、黄柏;便秘加当归;伴龟背者加鳖甲或鳖甲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补肾地黄丸等。
(2)脾肾阳虚
治法:扶脾补肾,通阳利水。
处方:茯苓、猪苓、车前子、熟地各6克,白术、陈皮、姜半夏各5克,全当归、鹿角
胶各9克,桂枝、甘草、山萸肉、淮山药、川牛膝各3克。
加减: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减地黄量;便稀增大茯苓、山药量;呕吐加
半夏、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苓桂术甘汤、扶元散等。
(3)热毒
治法:清热泻火,开结通络。
处方:蒲公英、漏芦、银花、菖蒲、路路通各9克,黄芩、白茅根、丹皮、木通各6 克。
加减:惊悸加朱砂、琥珀粉;呕吐加半夏、竹茹、鲜生妻;高热惊厥加安宫牛黄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泻青丸等。
(4)瘀阻
治法:活血祛瘀,破阻通络。
处方:丹参50克,桃仁25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地龙25克,茯苓15克。
加减:症重便秘加麝香0.01克,水蛭0.5克;有毒征合人牛黄0.1克,冰片0.5克,大黄7.5
克,制成散剂合用,随汤冲服。
用法:每剂为2天量,水煎2次,分6~8次匀服。
常用成方:通窍活血汤加味等。
疗效:按上述四型辨治,共治疗275例,其中按224例有明确疗效的统计,基本痊愈113
例,显效58例,有效2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8.8%。
专方治疗
(1)通窍活血利水汤
①内服方: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
各3~9克,葱白1根,大枣3枚。
加减:眼球震颤加天麻、钩藤、僵蚕;眼球不旋重用黄芪;纳少便稀加党参、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匀服。
②外用方:
组成:红花、艾叶各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毫升,煎2小时后去渣取汁,浓缩成药液能吊起如线为止,再
加人麝香调匀,装入瓶内冷藏备用。用时,先剃光患儿头发,将上药均匀涂于头上,颅
缝及囟门处适当涂厚一些。然后用绷带包裹,早晚以温水湿敷绷带各1次,使其保持一定
湿度,每周换药1次。
以上内外兼治,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7天。
疗效:内外合治共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2)脑积水丸
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猪苓、丹皮、车前子、肉
苁蓉各10克,当归6克。上药制成蜜丸,每丸重1.5克。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个月以内患儿,每次半丸;3个月以上患儿,每次1丸。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
(3)双胶双角合剂
组成:鹿角胶、阿胶、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当归、茯苓、猪苓、泽泻、茺蔚
子各6克,羚羊角、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脑脊膜膨出症手术后之并发脑积水。上方为1岁以内患儿之剂量,
于术前、术后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结合西医方法治疗85例,均获得显著疗效。
(4)加味五苓散
组成: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
克。
加减:烦躁加生石膏20克,琥珀面1克(冲服);呕吐加竹茹10克;大便干加大黄7.5
克,知母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频服。
疗效:共治脑积水4例,均收到一定疗效。
老中医经验
何世英医案
张×,男,生后34天。1975年2月11日初诊。患儿于生后2天即开始头颅增大,到满月前
舌更为明显。前囟宽大饱满隆起,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精神差,嗜睡,厌食吐
乳,大便可。两目垂视,心肺正常。舌质红稍淡,指纹淡滞,脉细无力。印象:先天性
脑积水(解颅)。
处方:熟地6克,山药3克,鹿角胶9克,牛膝3克,茯苓9克,净萸肉3克,当归3克,猪
苓9克,茺蔚子3克,丹皮3克,车前子9克。每日1剂,水煎服。
自服上药后,每日尿量较多,精神、吃奶均渐好转,不吐。连服两周后头围开始逐渐
缩小,两目已不垂视。服至第三周后,头围基本正常,前囟已平,颅缝已小。
按:本例患儿,何老认为系肾气不足,脑髓不充所致,采用地黄丸加味,以补肾益髓
治本,行水化湿治标而获显效。何老指出,本病系难治之症,如单纯补肾,效果极为缓
慢,故强调标本同治,且治疗越早,效果愈好。一般于服药1至2周,头围即开始缩小,3
~6周多可恢复正常。但本法仅适合先天性脑积水患儿。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主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配穴:大椎、足三里、
风池、风府、水分透中极。
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针刺采取短时间中等度刺激的方法,轻捻转慢提
插,每穴捻转3次,紧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针。每针针毕加捏脊3遍,或沿背部督脉
和膀胱经用皮肤针轻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为上疗程,停针3~5天续治。
疗效:共治疗78例,2例为个案均有效。76例中,基本痊愈44例,有效13例,无效19
例,总有效率为75%。
②综合法
取穴:主穴:分2组。甲组:水沟、支沟、四神聪、合谷、水分、阴交、中极、水道、
阴陵泉、足三里、阴交、复溜;乙组:风府、风池、大椎、命门、腰俞、殷门、委中、
承山、绝骨。
操作:每次用1组,穴位按患儿情况酌情加减。早期以点刺或作短时间的刺激为主,待
适应后,四肢穴可留针20~30分钟。每次针前,先以皮肤针叩打夹脊穴,自上至下轻
叩,以皮肤潮红为度。对尿少、囟门不缩小及肢冷者,用艾条回旋灸水分、阴交、关
元,每次5~10分钟。为加强效果,可在患儿头部外敷中药。针刺每日1次,30~50次为
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敷药隔日1次。
外敷中药制备: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各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细粉,
以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备用。
疗效:共治疗69例,有效5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3.9%。以交通性脑积水疗效为优。
(2)单方验方
①皂角膏
组成:皂角1500克,艾叶60克。
用法:将上药中皂角去籽研碎合艾叶加水7500克,用武火煎煮2小时后过滤。浓缩至用
筷子蘸药液扯出9~15厘米长的粘条时,将锅离火,稍冷后,放人麝香0.9~1.5克搅拌均
匀,装入瓷质容器内备用。使用时,将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和前囟部位涂药
要厚些。每2个月更换膏药1次,共用3~5次。
疗效:治疗2例,均获愈。
②开积散
组成:苍术、元明粉各12克,山甲9克,炒蒲黄24克,牛黄、珠子各1.5克,琥珀、朱砂
各6克,生公羊肝1具。
用法:先将上药分别研末。然后剖开生公羊肝,将前四昧药童人蒸熟,焙干为末,再
加入后四味药末拌匀。每服约0.3克,日服2次,早晚各配服硫酸亚铁0.3克,忌食酷。同
时将患儿口中的疙瘩用三棱针挑破,四缝点刺放血,隔10天1次。
(3)推拿
操作:补肝胆10分钟,补三关5分钟,补脾胃10分钟,清六腑5分钟,揉二人上马穴10分
钟。下肢痿弱加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摇头哭闹加揉小天心5分钟,上窝风5分钟,掐四横
纹各1分钟;小便黄加清肾5分钟;大便结加清六腑5分钟,清大肠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6例,均获良好疗效。
(4)食疗
组成:核桃仁200克,鹿角粉12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面,为一疗程量,每日服1次,每次16克,分20次服完。在服药
期间喝骨髓汤,量不限,猪、羊、牛骨汤皆可。
其他措施
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可酌情选用大脑导水管形成术或扩张术,脑脊液
分流术或用侧脑室脉络膜丛切除或电灼等以减少脑脊液分泌等。
- 智力低下
概 述
智力低下,主要指儿童因各种因素引起的智力发育障碍,这些因素包括各种脑炎、外
伤的后遗症及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等。其患病率,在我国城市为1%,农村为2~3%,根据
1987年残疾人调查公报推算,我国现有智力低下的儿童约1017万人。这不仅给社会、家
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还将影响人口素质。西方医学对此病的治疗迄今仍缺乏良策。
智力低下属中医的“痴呆”、“五迟”、“五软”、“惊胎”、“解颅”等症。中医
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如《黄帝内经》有脑髓主神明的说法。而脑
髓又由肾所生,所谓“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脑为髓海”(《灵枢·
海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憎塞侯》中把病因责之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患病所
致,病机为阴阳不和或不足,致使心神悟塞,神识不明。其后,历代医家如钱乙、朱丹
溪、王肯堂、徐春甫等多有论述。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十分清楚地提到父母精血不
足、孕期多病、早产、产妇高龄或堕胎不成等与本病密切相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说:“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本病的病机。对于有关临床症
状,古人也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如《婴童百问》中指出:“五软者,..又有口软,则
虚舌出口。”颇似伸舌样痴呆。在治疗方面,则多从心、肝、脾、肾四脏着手,但对本
病疗效较差,预后不良,古人也颇有同感。如王肯堂在论解颅时指出:“凡得此疾,不
及千日之内,间有数岁者,偶因他疾攻逐,而成废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等著作
中也一再强调智力低下的儿童治疗困难。
现代中医有关智力低下的治疗,最早的报道见于50年代末,介绍了用针灸治疗流行
性“乙脑”及其后遗症的经验。其后,在1963年有报道用中药治疗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的
儿童27例,结果9括例智力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当时报道未引起广泛的重视。此后10年
中,临床资料中断。自1973年到70年代末,陆续才有一些报道见诸于世,其中既有个案
报道,也有大样本病例集中观察,这一时期,治疗大多为针灸或针药结合,特别是头
针、水针运用较多。80年代以后,应用中药治疗智力低下的文章逐渐增多,治疗主要从
补肾、养心、调肝三方面入手,也有用“醒脑开窍”法,辅以活血、化痰、补肾、消积
等法治疗“弱智残疾”,疗效颇佳。实践证明,中药、针灸治疗本病,对弱智儿童的学
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等均有明显的提高。就目前水平来看,针灸对脑发育不全的有效
率为65%左右,而对各类脑炎后遗症可达80%~90%以上,中药治疗智力低下,其有效
率可达90%以上。
尽管对重症脑炎后遗症及脑发育不全的疗效尚不十分理想,并且存在疗程长、治愈率
低的问题,但总的看来,在改善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一些主要症状上,有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尤其是针灸疗法,操作简便,经济安全,而且疗效肯定,对智力低下是一种有
价值、有前途的疗法。
病因病机
目前,对儿童智力低下的病因病机认识,可概括为虚和实两个方面。
虚 主要指心肾功能受损,导致大脑发育不良。因为人的生长发育,包括脑的发育均需
要肾中所藏精气充养,若父精不足,母血亏损,则造成先天之本亏虚,或小儿出生后体
弱多病及哺养失调,营养不良,五脏六腑精气不足,元以充养肾精,也可导致肾藏精气
不足,肾精不足则髓海不充,脑无所养而成智力低下;心主神明血脉,开窍于口舌,言
为心声。心血亏虚,神失所藏,则言语举止笨拙而成痴呆。
实 多因惊恐、跌仆损伤于脑,或因新生儿难产等导致瘀血积于大脑;或因高热及其他
急性病发作失于救治或救治不当而致痰浊蒙蔽神明,出现痴呆等智力低下症状。
辨证分型
目前,关于本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心肾不足、肝肾不足及痰浊蒙蔽等三型,瘀血阻络
型虽有报道,但仍不多见。
1.心肾不足 智力低下,神情默默,立迟行迟,呆滞迟钝,言语迟缓,识数困难,学习
笨拙,伴面色不华,发稀色黄而枯,或遗尿。唇舌色淡,脉沉细或弱,指纹淡滞。
2.肝肾不足 神情呆滞,神烦不安或多动手足拳挛,肢体瘫痪,四肢拘紧,立迟行迟,
筋骨痿软,伴二目干涩,甚者惊悸发搐,行动异常。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或弦
数,指纹淡紫。
3.痰浊豪蔽 智力低下,默默如痴,不辨善恶,失语耳聋,吞咽困难,伸舌流涎。舌红
或淡,脉滑,指纹滞涩。
疗效标准
显效:智力、语言、肢体活动功能等基本恢复正常。
好转:智力稍差,语言断续或口齿欠清,肢体活动功能显著改善。
无效:智力低下、肢体活动功能仅部分改善,或未见改善,余症改善亦均不明显。
分型治疗
(1)心肾不足
治法:养心益气,补血安神。
处方:当归、茯神、益智仁各10克,菖蒲、远志、黑芝麻各7.5克。
加减:语言不利加黑豆;神呆健忘加芡实;少眠难睡加沙参、酸枣仁;嗜眠多睡加通
草、乌梅;神乱呼叫加徐长卿、白藓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20日为一疗程,休息10日,继续第二疗程。
常用成方:安神定志丸、九转黄精丹。
(2)肝肾不足
治法:补肾益肝,柔筋益智。
处方:桑寄生、桑椹子、五加皮、木瓜、伸筋草各10克,当归、桑枝、淫羊藿各7.5克。
加减:手掌不展,是挛不伸加薏苡仁、秦艽;腰软无力、坐不稳者加续断、何首乌;
胆怯流涎加茯神、远志、益智仁;惊搐不安者加蜈蚣、钩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20日为一疗程,休息10日,继续第二疗程。
疗效:上述二型,配合针灸(耳针及水针)共治疗70例大脑发育不全,显效23例,好
转3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5.7%。
常用成方:肾气丸、地黄饮子。
(3)痰浊蒙闭
治法:清心降痰,益智醒脑。
处方:当归12克,柴胡12克,石菖蒲9克,生枣仁9克,杭芍9克,法半夏9克,生甘草3
克,神曲4.5克,川郁金9克,茯苓9克,益智仁6克,莲心6克,橘络3克。
加减:若症情较轻,略解人意,甚至有一定思维能力者,去当归、柴胡、神曲、郁
金,加党参、远志、柏子仁、桃仁,或久服九转黄精丹;兼有癫痫发作,加全蝎散;肢
体强直加川芎、香附、煅龙牡、全蝎、石斛。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27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其中9例智力有进步,2例失语
症有进步。
常用成方:礞石滚痰丸、温胆汤。
专方治疗
(1)补肾方
组成:鹿角粉6克(冲服),熟地20克,砂仁4.5克,生龙骨30克;石菖蒲9克,炙远志3
克,丹参15克,炙龟版15克,枸杞子9克,益智仁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本方共治疗儿童精神发育不全19例,显效5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3.3%。
(2)醒脑开窍方
组成:Ⅰ号方:麝香、铅丹、薄荷水、龙齿、九节菖蒲等;Ⅱ号方:冰片、铅丹、胆
南星、沉香、黄芩、青礞石、全蝎等。
加减:兼有瘀血加通窍活血汤;兼有顽痰加礞石滚痰丸或温胆汤;兼有肾虚加金匮肾
气丸或地黄饮子;兼有食积加保和丸。
用法:Ⅰ号方用于以智力、听力、语言障碍为主症者;Ⅱ号方用于以癫痫、肢体强直
为主症者。两方均研为细末,分别装瓶密封。每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加减方另外煎
服,每日1剂。
疗效:共治疗“弱智残疾”110例,显效92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6%。
(3)益智灵
组成:红参1.5克,白参1.5克,龙眼肉10克,五味子3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菖蒲3
克,远志3克,陈皮6克。
用法:上方为1天量,制成颗粒冲剂,分2~3次冲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1例,二个疗程后,平均智商有明显提高,与空白对照及服药前后的自
身对照经统计学处理,P值分别小于0.01和0.02。
(4)补肾健脑片
组成:人参2份,鹿茸1份,白术2份,炒茯苓1份,熟地2份,炒砂仁1份,炙甘草2份,
炒杜仲2份,巴戟天2份,山萸肉2份,内苁蓉2份,牛膝2份,菟丝子2份,当归2份,枸杞
子3份,山药2份,连翘2份。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制,鹿茸用酒烘,去绒毛烘干,与它药一起粉碎,制成片剂,每
片0.3克。1岁以下每次0.5~1片,1~2岁1.5片,2岁以上2~3片,每日2~3次,3个月为一
疗程。
疗效:上药共治疗42例小儿脑功能障碍,1~2个疗程后,智力改善,显效12例,好转25
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1%;运动发育方面,显效16例,好转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
老中医经验
何世英医案
高×,女,6岁。1974年3月7日初诊。患儿出生后4天,发高烧,伴有黄疸。热退,黄疸
消失后,遗下点头、摇头等症状。至半岁后,常出现抽搐91岁后,抽搐虽消失,但常出
现点头、摇头、流口水、两手内翻而摆动、走路不平衡等症状。3岁后又出现语迟,其症
状呈进行性发展。现已6岁,智力迟钝,对事物无反应。经某医院脑系科诊断为“大脑发
育不全”。舌质红,脉象弦细。辨为肝风未熄,脑髓不充。治宜平肝熄风,滋补肝肾。
处方:生紫贝齿60克,生紫石英60克,生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旱莲草30克,合欢
花15克,白蒺藜25克,女贞子25克,益智仨25克,蜗牛壳12克,天竺黄12克,胆南星12
克,天麻18克,麝香1克。共研细末,制为蜜丸,每丸重6克,每日早晚各1丸,长期服用。
半年后,患儿智力明显进步,已能说简单的话,对事物有反应,并可提出问题或回答
问题。点头、摇头、双手摆动等症状已基本控制,其他症状均有好转。
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心为君之官而主神明;肝为将
军之官而主谋虑。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导致心、肝、肾三脏的损伤,使髓海
不充,神气不明,谋虑失常,而产生智力低下。何老以“益智丸”为主方,治疗小儿智
力低下症,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杜仲、首乌等药滋补肝肾精血,精血充足则脑髓旺
盛,促进生长发育。用合欢花、菖蒲、远志、益智仁等益智安神,更佐以麝香开窍醒
脑,其他药则以治疗兼证为主,诸药配伍,共奏促进智力发育之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①肾俞、三阴交、脾俞、中脘、气海、绝骨、命门;②四透。配穴:阴
虚阳亏、虚风内动加太冲、合谷;面白无华、肢体瘫痪加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曲
池透少海、外关;痴呆加心俞、通里、神门、丰隆;失语加哑门、廉泉;耳聋加听富、
耳门;目盲加睛明、阳白、四白;吞咽困难加天突、人迎、风府;流涎加地仓、颊车、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顶、后顶穴及左右络却穴,四穴均沿皮向百会穴透刺。
操作:主穴每次任选1组,二组交替轮用,再结合具体证情,选加配穴。进针得气后,
予以徐疾补泻手法,根据患儿配合情况,留针1~10分钟。其中太冲、合谷宜用泻法,紧
提慢按,再用补法,紧按慢提,分别运针2分钟,再留针。余穴均用补中有泻之法,即先
进针至天部(浅部1/3处),紧按慢提数下,得气后插至地部(相应针的深度),紧提
慢按数次,留针15~20分钟,其中按上述方法运针3次。睛明穴宜缓缓进针,深度达1寸
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休息2~3日,继续下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200例,总有效率为90%,基本痊愈率为50%~70%,早期治疗的
病人效果为优。
②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a.哑门、肾俞;b.风池、足三里;c.大椎、内关。配穴:上肢瘫痪:肩
锵、臂懦、曲池、外关、尺泽、合谷;下肢瘫痪:环跳、殷门、委中、髀关、阳陵泉、
血海、昆仑、解溪;咀嚼吞咽困难:上廉泉、合谷、颊车、翳风;语言障碍:上廉泉、
通里;视力障碍:承泣、球后;听力障碍:耳门、翳风;多动,扭转症状:身柱、筋
缩、命门。
操作:采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脑复康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
眼部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或眼宁注射液。药量根据病情需要、注射部
位、药物的性质与浓度而定。每穴注人0.3~2毫升不等。头面及肌肉浅薄处药量宜少;
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宜多。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10天,继续下一疗
程。一般要求坚持三个疗程。
疗效:以上法治疗脑炎后遗症及大脑发育不全共371例,总有效率为64.8%~82.2%。脑
炎后遗症治满三个疗程以上者有效率达93.3%。
③头针
取穴:主穴:运动区、语言区、精神情感区。配穴:哑门、百会、神庭。
精神情感区位置:在血管舒缩区和胸腔区之间,平行于前后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厘
米,进针至胸腔区的上点。
操作:取250毫克乙酰谷酰胺注射液和20毫克呋喃硫胺注射液各1支,混合后,用5号齿
科针头沿皮下刺人,进针约4厘米,然后边推药边缓缓退出针头。每穴注药1毫升,拔出
针头后局部按压20分钟,防止出血,并在6个小时后热敷,促进药液吸收,每日或隔日1
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120次为一总疗程。病情严重者要求治疗2~3个总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显效37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④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心、肺、肾、肝、脾、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缘中、枕。配
穴:枕小神经、脊髓、镇静。
操作:用伤湿止痛膏割成0.7×0.7厘米见方,加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一般取双侧,每
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00例智力低下儿童,显效172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
(2)单方验方
复方狗脑注射液
组成:狗脑、人参。
用法:对狗脑采用水提法制成10%的狗脑组织液;人参水浸制成5%的人参浸出液。每
支注射液含狗脑组织液1.5毫升,人参浸出液0.5毫升。行肌肉注射。
疗效:共治疗小儿脑发宥不全120例,显效34例,好转58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76.7%。
(3)食疗
兔脑汤
组成:兔脑1具,猪脊髓10克。
用法:上二味煎汤服用,每日1剂,分3次服。本法根据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以
促进大脑发育。同时内服中药散剂(虎骨、豹骨各10克(油酥),炙龟版25克,枸杞、
巴戟、党参、丹参各30克,杜仲、续断、土茯苓各15克,共研细末),每服1.5克,日服3
次,用兔脑汤送下。
疗效:上法治疗1例脑发育障碍,获痊愈。
其他措施
注意一般生活管理。大部分病人需进行家庭教养,应注意活动能力、语言功能和生活
自理的教育训练。
- 脊髓灰质炎
概 述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先
发热,之后出现肢体痿软,肌肉弛缓,萎缩,畸形等为特征。本病为严重危害婴幼儿健
康的常见病。其后遗症,难以治愈,致残率很高。近20年来,由于普遍应用脊髓灰质炎
灭毒活疫苗,使本病的发病率大为降低。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此类后遗症病人达
300万之多。现代西医对本病瘫痪的恢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脊髓灰质炎,在古代中医无此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初起类似“温病”、“疫
疠”,后期出现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则属于“痿证”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
如《素问·痿论》曰:“五脏有热,可使人病痿,盖炽热于内,形痿于外。”又云:“肺
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对热病致痿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后世医
家在此基础上均有所发挥。《诸病源候论》及《千金要方》有石膏汤主治小儿手足不
遂;《小儿药证直诀》有全蝎散治小儿手足偏废等记载。明代《瘟疫明辨》云:“时疫
初起腿胫痛酸者,太阳经脉之郁也。”“兼软者,俗名软脚瘟,往往一、二日死。”清
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云:“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之,突然患此证者少,多半由伤
寒、瘟疫、痘疹、吐泻等证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以上这些论述
表明历代医家很早就对本病有一定的认识和治疗措施。
近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最早报道见于1954年。50年代中期,临床资料迅速增多,在
治疗上,运用中药、针灸或针药并治多种方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医药以挖掘
传统方剂为主治疗本病,针灸创用了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对提高瘫痪肢体的肌力和纠正
某种程度的畸形有较好效果。近10余年来,除运用上述方法外,还增加了氦氖激光穴位
照射、电排针、芒针透刺等法,提高了治疗效果。据报道,本病初起(急性期)治疗效
果较佳,用中药内服、外敷治愈率在80%以上,总有效率达100%。如病初失治或治疗不
当,导致肢体麻痹或瘫痪则治疗效果较差,迁延越久,疗效越差。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
遗症基本治愈率为30%~40%,有效率90%以上。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止瘫痪
或肌肉萎缩性残废的关键。
在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现针刺可提高血中5-HT、5-HIAA含量,促
进了5-HT系统的代谢和加强生理功能调节,使局部组织血流通畅,促进组织代谢,提供
了组织细胞需要的养料,加速废物的排泄,从而有利于患肢肌群功能的恢复。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外感时行疫毒之邪,内伤饮食不洁之物,病从口鼻而人,加之素体秉赋
不足,筋骨虚弱,正气不支,导致病情不断深入演变,迁延难愈。肌肉失养,筋脉枯萎
为本病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肺胃阴虚 外感暑湿时疫之气或过食生冷饮食、不浩之物,从口鼻入侵体内,肺胃受
损。肺受火灼,则水源竭绝,脾胃受损则积久成湿,郁而化热,湿热蒸腾,上熏于肺,
则肺热叶焦更甚,金燥水亏,肾水枯竭,津液绝源,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成痿证。
脾胃虚弱 营养不良,后天失调,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气血亏虚,时令外邪趁虚而
入,正不胜邪,导致病情深人演变。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萎弱不用,加之邪热损伤脾
胃,津液枯涸,筋脉失养而成本病。
气滞血瘀 时令外邪趁虚人里,伏于经络,气血失于流畅,气滞血瘀,经脉阻塞,肢体
失养,痿废不用。
肝肾亏损 日久迁延,累及肝肾,肝主藏血而主筋,润关节,肝虚则血不养筋,关节失
润;肾主骨生髓,肾精亏损及精枯脉萎,难以治愈。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以瘫痪为主要症状,瘫痪部位可发生在身体任何一处,常以四肢为主,尤以
单侧下肢为多。此外,由于本病常伴有肢体疼痛,故还需与痹症相鉴别。现参照现代各
家辨证分型意见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肺胃阴虚 患肢痿弱,肌力松弛,手足心热,口渴,盗汗或自汗,午后颧红,饮食减
少,大便秘结。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2.脾胃虚弱 患肢瘫痪发凉,肌肉萎缩,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食少便溏,倦怠少气,
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3.气滞血瘀 患肢瘫痪,肌肉萎缩,皮肤瘀斑,关节强直或变形,面色苍白,汗多而
冷,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苔白,脉弦迟或涩。
4.肝肾亏损 长期瘫痪,患肢厥冷,肌肉萎缩或有畸形,形体衰弱,食欲不振,头晕目
眩。若阴虚则兼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绛,脉细数;若阳虚,则兼见畏寒,精神倦
怠,尿频或遗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肢行动自如,畸形基本纠正,肌力增强,皮温恢复。
显效:治疗后,走路轻松有力,少跌跤,畸形有所纠正,肌力增强,皮温恢复。
进步:治疗后,走路跌跤减少,肌力较前增强,皮温升高。
无效:治疗后所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分型治疗
(1)肺胃阴虚
治法:清养肺胃,宣通经络。
处方:天冬、党参各12克,生地、山药、薏苡仁各15克,木瓜、丝瓜络、伸筋草、牛
膝各9克。
加减:口渴甚加玉竹、石斛。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加味三才汤等。
(2)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益胃,舒筋活络。
处方:党参、黄芪各12克,苡仁、白术、茯苓、木瓜、淫羊藿、当归、淮山药各10
克,陈皮、甘草各6克。
加减:纳少加神曲、山楂。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等。
(3)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活血,温经通络。
处方:黄芪、党参各15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牛膝各10克,桃仁、红花各6
克,桂枝3克。
加减:上肢瘫痪加桑枝;下肢瘫痪加桑寄生、淫羊藿、五加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等。
(4)肝肾亏损
治法:补养肝肾,强壮筋骨,舒筋活络。
处方:山药、熟地各15克,桑寄生、首乌各12克,杜仲、丹参、牛膝各9克。
加减:肾阴虚加龟版、山萸肉;肾阳虚加黑附子、狗脊、菟丝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七宝美髯丹、虎潜丸、金刚丸或痿痹通络丹等。
疗效:以上四型共治疗306例,其中基本痊愈69例,显效75例,进步143例,无效19例,
总有效率为93.79%。
专方治疗
(1)瘫痪丸
组成:马钱子、菟丝手、洼羊藿、川芎各90克;木瓜、制狗脊、丹参各180克,人参、
附子、姜黄、蜈蚣、全蝎、天麻各30克,川乌15克,草乌9克,络石藤300克,怀牛膝、
僵蚕、蕲蛇各60克,当归120克,蜂蜜1500克。
用法:上述药物共研细末,制成丸剂300粒备用。1~2岁每次服1粒;3~4岁服2粒;5岁
以上酌增,每日3次,空腹口服。
疗效:共治疗30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12例,进步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2)淫羊藿汤
组成:淫羊藿6~12克,五加皮6克,牛膝3克。
加减:上肢麻痹加羌活;四肢麻痹加桂枝;病久加黄芪;急性期加桑寄生。
用法:上述药物,每1剂煎水200~300毫升,1日内分次服完,持续服药直至基本痊愈
(约10~60剂)。
疗效:共治疗38例,基本痊愈27例,显效7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7.4%。
(3)加味补阳还五汤
组成:生黄芪25克,川芎4克,桃仁泥、生地龙、红花各5克,鸡血藤15克,全当归、
补骨脂各8克,制马钱子0.04克。
加减:夹食积加神曲、炒莱菔子、山楂;夹湿加苍术、藿香、法半夏;阴虚加生地、
石斛、麦冬;夹郁热加山栀、黄芩;夹风寒加防风、羌活。
用法:将马钱子放人烧沸的食油中,以炸黄为度,去其外表的忙绒毛,然后取0.04克,
滴永于砂石上磨汁,与煎好的药汁一起内服。
疗效:共治疗7例,均基本痊愈。
老中医经验
赵心汶医案
邱×,男,7岁,病历号:63115。两年前患脊髓灰质炎,结果造成腰以下、两髋、两
膝及小腿均瘫痪。卧床不能翻身,不能坐立,腰肌无力,脊柱侧弯;小煺肌肉萎缩,屡
经多方求治,两年余均无好转,乃转诊来院。诊断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辨证:舌涪脉
缓,乃风热注于经络,久痿失用。治疗经过:住院后始用大补气血,舒筋活络之剂,调
治半月余,无好转。改由赵老医治。脉舌合参,乃经络、关节之余毒未清。
处方:桑寄生、生地、金银藤各12克,生石膏30克,伸筋草、川牛膝各10克,当归、
知母、生侧柏、木通各6克,焦军5克,南红花3克。水煎服。紫雪丹0.6克另兑,日服3
次。
服药3剂,腰肌较前有力,可以挺坐,7剂后可以翻身,爬行。原方化裁并配合针灸、
封闭、按摩及加兰他敏等西药综合治疗。两月后,改投强筋健骨补益之剂。
处方:炒杜仲、桑寄生备12克,生侧柏、川牛膝各9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巴戟
天、当归、秦艽、生熟地各6克,独活5克,炮姜3克。
半月后双膝及小腿肌力增加,可以独立蹲于地上,可以上下床。继续内服强筋健骨之
剂,外用虎骨膏贴于髋部,又10余日后,可于蹲地横行数十步,再十余日可以扶床起
立,并扶行数步,肌力显著增加,乃出院继续调治。
按:本例病情复杂,瘫痪范围广,时间长,实属难治之症。赵老根据脉舌断其余热未
清,先用生地、知母、金银藤、生石膏等清热;继用杜仲、巴戟天、肉苁蓉、当归、牛
膝等补肾强筋骨,养血活络之剂而获显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综合法
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操作:本法包括针刺、穴位注射、埋线及电兴奋。
a.针刺:每次选2~3穴,据瘫痪部位而定。采用短促而强的刺激,不留针,待肢体功能
好转后,改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
b.穴位注射:用麻痹灵注射液,每次选2~3穴,穴位局部作常规消毒,然后进针作短促
刺激,得气明显后,注人药液,每穴0.5~0.8毫升,每周2次。
麻痹灵配方:加兰他敏1毫克×160支,硝酸士的宁2毫克×80支,当归针2毫升×120
支,维生素B11毫克×120支,维生素B120.5毫克×80支。混合制成2毫升瓶装400支备用。
c.穴位埋线:在患肢上每次选1~2穴,局部常规消毒后,浅层麻醉,作3~5毫米切口,
以血管钳插入穴内,进行局部按摩,直至患者感觉较强烈的酸麻感,然后用1厘米长的羊
肠线埋人皮下,缝合切口,并以无菌敷料覆盖,半月1次。
d.电兴奋:采用直流感应电疗机或点送电疗机。每次选3~4穴,用圆柱形电极包上3~4
层纱布,用生理盐水湿润后,置于穴位上,进行放电刺激,刺激量不宜过大,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570例,基本痊愈189例,显效244例,进步1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9.1%。
②电排针
取穴:主穴:分2组。a.脾胃经穴组,如髀关、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箕门、血
海、阴陵泉、三阴交等;b.胆经、膀胱经穴组,如环跳、风市、羊陵泉、阳辅、丘墟、
临泣、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配穴:任脉、督脉经穴,如大椎、身柱、命
门、气海、中脘、关元等。
操作:主穴2组,交替使用,配穴每次2~3穴。取穴时应据患儿病变部位,经络循行走
向,并结合麻痹肌群的分布和功能状态进行选择。针刺时间按子午流注纳子法,在脾胃
经气血旺盛的辰、巳(即上午7时至11时)时操作为宜。在确定有关经线后,从受损部位
的始端起,依次进针,针间距约3厘米,相连成排,每次用两排。然后依次运针,激发得
气,得气后加大指力,以插为主,插多提少,诱发针感循经穴上下传导,使针感直达病
变经络。最后,用细钢丝缠绕连络各针,接通脉冲电针仪,进行电刺激。先密波刺激1分
钟,疏波7分钟,疏密波2分钟,最后断续波10分钟。电流强度,随波形变化而逐步增
强,每次共治疗20分钟,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三个疗程为一阶
段,停针6个月后,再作另一阶段治疗。
疗效:共治疗1076例,基本痊愈372例,显效356例,进步305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为96%。
③口针
取穴:a.上肢区域:上臂穴、前臂穴;b.下肢区域:大腿穴、膝关节穴、小腿穴。
上臂穴位置:在上颌左侧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口腔粘膜处。
前臂穴位置:在上颌左侧尖牙与第一双尖牙之间口腔前庭粘膜处。
大腿穴位置:在下颌左侧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膝关节穴位置:在下颔左侧第一、二双尖牙之间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小腿穴位置:在下颌左侧尖牙与第一双尖牙之间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操作:上述两区域的穴位,左右相同,施术时,宜选择患侧一方的穴位。选用30号0.5
~1.5寸长不锈钢毫针,针具常规消毒。嘱患儿张口,术者用纱布垫在患儿下唇部,以手
指分别将两唇上下拉开,定准穴位,斜刺或平针,留针30分钟,进针后加强患肢的活
动,隔日针1次。
疗效:共治疗270例,基本痊愈192例,进步6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4.4%。
④芒针
取穴:主穴:长强透命门,命门透至阳,至阳透大椎。配穴:上肢麻痹加肩髃透曲
池,外关透曲池;下肢麻痹加委中透承扶;足外翻加内踝尖透三阴交;足内翻加外踝尖
透光明;膝关节后倾加足三里透膝阳关。
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症而选。取6寸至8寸长26号毫针,快速进针,针体与皮
肤成15度夹角,沿皮快速透刺,待针尖抵达透穴后,再提插行针3~5次,每日针1次,10
次为一疗程(个别患儿两天治疗1次)。两个疗程间休息3~5天。
疗效:共治疗310例,基本痊愈158例,显效110例,进步3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9.1%。
⑤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据患者病变部位、经络分布和循行走向,选择有关穴位组方(可参考综合法穴位)。
操作:采用低功率氦氖激光治疗仪,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5~7毫瓦,功率密度为960
毫瓦/平方毫米,光针芯径<200微米。光斑直接对准穴位,每次选4~6穴,每穴照射8
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间隔1周,再施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为一阶段,2个治疗阶段之间休息3个月。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36例,显效34例,进步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2)单方验方
①牛耳风煎剂
组成:牛耳风150克,过江龙15克,走马胎15克,甘草6克。用法:a.内服:上方加水
2000毫升,煎成500毫升。1~3岁每天200~300毫升,4~6岁300~400毫升,7~15岁400~
500毫升,16岁以上可酌情增加药量,均分3次服。b.熏洗:取上方药渣加水复煮,煮沸30
分钟,去渣留水,先熏后洗,每天1次。将患肢置于滚烫的药液蒸汽上,慢慢地熏,直至
蒸汽减少不能熏时,再用毛巾浸取药液,洗擦患肢受累肌群,反复多次,至药液冷却为止。
疗效:共治疗260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3例,进步175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83.1%。
②花龙散熨剂
组成:地龙粪120克,红花9克,炭灰120克。
用法:将上药炒热,沾适量醋或酒(肌痉挛用醋,肌松弛用酒)分2份,交替使用,用
时以布包裹,趁热熨患处,连续熨6次。
疗效:共治疗12例,临床进步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3.3%。
(3)推拿
操作:①推摩腹部:患儿仰卧,医者先用一手拇指自剑突下的上脘穴直推到耻骨联合
上缘的曲骨穴,约推10遍左右,再以两手四指交替在腹部作环形抚摩法,约10遍左右。
②推揉患肢:术者手托持患儿足尖,另上手拇指揉患肢各关节,推内外各肌群,推时两
手交替进行,如患肢肌肉松弛,肢体过长者由下而上推之;反之,肢体短缩者则由上而
下推之,推时重,回时轻,以患肢皮肤微红发热为度。③点按经穴:术者用拇指、中指
点按风市、中渎、足三里、条口、下巨虚、丰隆、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光明、丘
墟、解溪等穴,之后摇动踝关节3~5遍,再用食、拇指捏理足趾。然后令患儿俯卧,术
者用两拇指沿脊柱两侧之膀胱经循行路线由上而下用力施行点、按法,往返2~3遍。再
点按环跳、肾俞、承扶、腰阳关、委中、承山、飞扬、跗阳、涌泉等穴。④推拿腰腿,
医者用两手拇指沿脊柱两旁之肾俞穴以下各穴向两侧分推,推至皮肤微红发热为度,再
循大腿后侧肌群至足跟施用轻推法5遍,拿跟腱,推足底,最后用鱼际自腰部至足跟施行
揉摩法、轻拍法2~3遍结束,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21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为100%。
其他措施
早期瘫痪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疼痛消失后,应及时作肢体按摩及针灸治疗。患
肢功能有改善后,应加强功能锻炼,并须注意活动姿势,如有明显外展、内翻等畸形,
应检查肌群及关节等部位,加强刺激,加用外用药,早日予以矫正,并加强对瘫痪肢体
的护理。
使用各种夹板和矫形鞋以矫正畸形。
饮食宜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多水份及高热量。
- 白内障
概 述
白内障,是因为晶状体混浊而影响视力的一种眼病,多见于老年人,也是糖尿病常见
的一种并发症。此外,接触到某些有害物质、外伤及先天性因素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是目前人类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古籍中无白内障之名。今之所谓白内障一病,包括在内障眼病这一大类之中,如
圆翳内障、如银内障等。唐代《外台秘要》将本病称为“脑流青盲眼”,谓:“无所因
起,忽然漠漠,不痛不痒..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
光。”症状描述颇为仔细。由于各人睛珠混浊的程度、颜色、形态、位置及原因不同,
名称各有所异。宋元时代《秘传眼科龙本抡》一书,对内障眼病分类有23种之多,每种
症候,均作了具体论述,后世的《世医得效方》、《审视瑶函》、《证治准绳》、《目
经大成》等医书也多有论及。在病机方面,《龙木论》认为主要由肝风或肝脏积热所
致,元代倪维德则强调“阴弱不能配阳”,肾阴不足为其本。明代《针灸大成》认为其
病因为“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气血耗散。”在治疗方面,古代治法也多种
多样,药物治疗,《千金要方》中的神曲丸(即磁株丸)被后世医家誉为“开瞽第一品
方”,《龙本论》中还载有20首治疗内障眼病的专方。针灸治疗,早在《针灸甲乙经》
就有记载,以后的《千金方》、《龙木论》均有许多介绍。《针灸大成》在提出针灸处
方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亦难治疗”。此外,中医还较早运用手术治疗本病,如《外
台秘要》“用金篦决”,《龙木论》较详细地论述了金针拨障术。
现代中医治疗白内障,最早的报道在1957年,至1991年,共有80篇左右的文献资料,其
中,用药物治疗本病的临床文章近50篇,占半数以上,疗效多在80%以上。40多年来,
在继承古代治疗内障眼病的基础上,中医对本病的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均有所发
展。许多眼科专家强调,本病以虚证居多,与肝、肾、脾三脏有关,其中与肝肾阴虚最
为密切,甚至有人提出人身之阴气只供得30年视听之用,30年后肝肾不足,则可出现自
内障的观点。还有人运用活血祛障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补充了前人在治则上的不
足。在治法上,除药物外,针灸应用较为广泛,头针、耳针、激光穴位照射、穴位冷冻
等方法时有报道,针灸对恢复视力,疗效确切。此外,金针拨障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
眼科手术,现在应用得也非常广泛。
当前,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在早期,对中晚期的观察研究较少,针灸治疗也存在着疗
程长以及不能消除晶状体混浊等问题,对局部用药的研究也较少,实验室研究工作尚未
很好地开展,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注意。 -
病因病机
目前,中医认为本病由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外伤、暴力等原因引起,其病
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虚 包括肝肾阴虚和脾胃气虚。
肝肾阴虚:肝开窍于目,目得肝血而能视,瞳神为水轮属肾,肾精充足则精采光明。
若因年老体衰,精气不充,或因劳心过多,阴血专耗散,或先天禀赋不足,则可导致肝
血不足、肝阴亏损及肾精不足,且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故肝肾阴虚常同时存在。精血
不足,肝肾两虚,则晶珠失养而成内障。
脾胃气虚:年老体弱,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匮乏,目失濡养,则导致本病
的发生,且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亦可导致本病。
瘀 年老之人皆少动多静之体,血运因之而迟滞缓慢,久而形成瘀血。又因外伤、暴
力,晶珠惊震,气滞血瘀,侵扰神水而逐渐混浊变白。另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
不充盈,也可使晶珠失荣,以致内障渐生。
辨证分型
1.肝肾阴虚 视物昏花,眼内干涩,兼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舌红
苔少,脉细或沉细。
2.脾胃气虚 视物昏暗,久视眼睑无力,食欲不振,山肢乏力,大便溏泄,面黄肌瘦,
精神萎靡。苔白,脉细。
3.血瘀 眼前黑影飘移不定,视力减退,同时可兼兄肝、脾、肾三脏虚损之表现。舌质
有瘀点,脉弦或涩。
另有肝热上扰一型,症见视物昏朦,烦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本型
临床较为少见,一般认为此由肝经伏热或肝郁化火等原因所致,常以兼证出现,不是本
病的固有证型。
疗效标准
主要以视力检查为依据,分三级。
显效:经治疗,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提高3行及3行以上。
好转:治疗后,视力提高1~2行。
无效:经治疗,视力无变化或下降。
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明目。
处方:大熟地15克,制首乌9克,枸杞子9克,玄参12克,磁石(先煎)30克,制黄精9 克。
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女贞子、阜莲革;气虚力、炙黄芪、党参、白术、怀
山药;肝气郁结加柴胡、郁金、枳壳;血滞加当归、丹参、桃仁、红花;阳虚加巴戟
天、益智仁、附片、肉桂、肉苁蓉;食欲不振加曲楂、炒扁豆、陈皮、神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各种白内障83例157只眼,其中部分患者配合冰香散眼药外点,显效46只
眼,好转97只眼,无效14只眼,总有效率为91.08%。
常用成方:可选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滋阴地黄丸等加减。
(2)脾胃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养胃明目。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葛根10克,怀山药10克,当归10
克,升麻6克,柴胡6克,川芎5克,青皮5克,甘草5克。
加减:头晕耳鸣,腰酸便秘者加六味地黄丸;失眠多梦者加磁株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服丸药,则每日2次,每次9克。
疗效:共治疗31例老年性白内障,显效16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0.6%。
常用成方: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正元饮、益气聪明汤等加减。
(3)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祛障明目。
处方:丹参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当归12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9克,枸杞
子12芄,菊花9克,白蒺藜6克,蝉蜕6克,夜明砂6克,青葙子6克,草决明12克,磁石6
克,神曲9克,桑椹子9克,陈皮9克。
加减: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者,重用青葙子、磁石,加石决明、炒枣仁;口渴欲饮,
汗出尿频,加黄芪、花粉、石斛、葛根;口臭、便秘、苔黄腻,加黄芩、大黄、桑皮、
藿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老年性白内障200例,计381只眼,显效137只眼,好转238只眼,无效6只
眼,总有效率为98.4%。
常用成方:可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专方治疗
(1)治障汤
组成:熟地15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党参9克,谷精草9克,白蒺藜9克,枸杞9克,
决明子9克,菟丝子9克,菊花6克,石斛6克,五味子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一疗程。同时加服维生素C200毫克,每日3次。
疗效:本方共治疗各类早期白内障272只眼,显效及好转共252只眼,无效20只眼,总有效率为92.6%。
(2)化障汤
组成:生石决30克,磁石30克,生地12克,枸杞12克,白芍12克,密蒙花12克,菊花12
克,夏枯草9克,石斛9克,谷精草9克,白蒺藜9克,女贞子9克,柴胡6克,炙甘草6克。
加减:中气不足加茯苓、山药、炒白术;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龟版;服药日久,
疗效不显,加牡蛎、鳖甲、昆布。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初中期老年性白内障105例,计195只眼,显效160只眼,好转28只眼,无
效7只眼,总有效率为96.4%。
(3)通明补肾丸
组成:石决明30克,人参60克,生地60克,桔梗3O克,车前子30克,茺蔚子60克,白
芍30克,细辛15克,大黄9克。
加减:血压偏高加菊花、钩藤;头晕加天麻、龟版;大便干燥加肉苁蓉;小便淋沥加
泽泻、丹皮;回艮睛干燥加枸杞子、石斛。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用等量蜂蜜制成丸药,每丸重9克,早晚空腹各服1丸。
疗效:本方共治疗24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4)驻景金水合方
组成:本方可分为两部分。
①驻景丸:楮实子25克,菟丝子25克,茺蔚子20克,木瓜10克,苡仨30克,三七粉3
克,鸡内金10克,炒谷芽30克,炒麦芽30克,枸杞15克,怀山药25克。
②陈氏金水丸:净慈姑粉300克,玄参120克,白芨12克,百草霜120克,升麻30克。
用法:驻景丸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陈氏金水丸制成丸药,每日2次口服,每次
6克。或上二方一起制成丸药,每日2次口服,每次10克,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上两方联合应用治疗老年性白内障45例,共85只,显效15只眼,好转63只眼,无
效7只眼,总有效率为91.76%。
(5)消障汤
组成:生石决30克,草决明15克,谷精草12克,生地12克,赤白芍各12克,女贞子12
克,密蒙花12克,菊花、沙菀子各12克,白蒺藜12克,党参12克,黄芪12克,炙甘草6
克。
加减:中气不足加茯苓、山药、白术;合并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加牡蛎、钩藤;合并糖
尿病者加麦冬、天花粉、熟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老年性白内障21例,计40只眼,显效21只眼,好转17只眼,无效2只眼,总有效率为95%。
老中医经验
张皆春医案
赵××,男,65岁。1976年5月20日入院。两眼视物昏花5月余。两目干涩不适,视物模
糊,日渐加重,四肢无力,倦怠食少。曾在其他医院诊断为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注射
维生素B1、B,9,点卡他林眼药,均不见效。
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7,双眼青睛皆患偃月障症,瞳神呈灰白色。裂隙灯下:
睛珠周边部呈冰凌,混浊,此为圆翳内障初发,因中气不足而成。治以补中益气汤,服
10剂。5月30日,四肢乏力好转,饮食增加,但眼睛症状未退,予二参还睛汤。
处方:人参1.5克,玄参、熟地、当归、酒白芍、旱莲草、麦门冬、车前子各9克。至6
月12日,视物较前清晰,视力:有眼0.8,左眼0.9。又服上药82剂。
检查:双眼视力1.2,裂隙灯下,睛珠混浊未见减轻,但已无不适之感,停药出院。观
察1年,情况良好。
按:据临床观察,二参还睛汤治疗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能防止发展,提高视力,疗
效颇好。但晶状体混浊始终不能减退,对后期老年性白内障和并发性白内障效果不够理想。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加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睛明、球后、承泣。配穴:第一组:翳明、合谷、足三里、肝俞、肾
俞、脾俞、光明;第二组:心、肝、肾、皮质下、眼、目1、目2(耳穴)。
操作:每次主穴取1~2穴,配穴第一组取2~3穴;第二组耳穴压丸,取4~5穴。眼区
穴位,缓缓刺人0.5~1寸,得气(针感扩散至眼球)为度,不提插捻转”其他穴位,得
气后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双侧均针,15次为一疗程;耳穴上以王不留
行子一粒置于0.7×0.7厘米小方橡皮胶布上,予以贴敷,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次,每次
10分钟,每次一侧,3日换1次,左右交替,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70只眼,总有效率在73.3%~98.2%之间。其中168只眼,显效108只眼,
好转55只眼,无效5只眼,总有效率为97%。
②耳穴埋针
取穴:主穴:眼、肝、肾。配穴:内分泌、交感、神门。
操作:主穴必用,配穴任选1~2穴。耳廓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住经严格灭菌之图钉
形揿针,选准穴位刺人约1毫米深,用胶布固定,并按压3~5分钟,使患者感胀痛及耳廓
发热潮红。每次贴一侧,3~5天换贴1次,左右交替,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疗效:共治疗233例,显效123例,好转79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7%。
③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光明、三阴交、足三里、养老、曲池、内关、合谷。配穴:肾俞、肝
俞、血海。
操作:每次取1穴(双侧),体弱者酌加配穴1穴(双侧)。取注射用维生素C100毫克
(2毫升),或第1疗程,用当归注射液2毫升,加维生素C注射液0.5克混合;第二、三疗
程取维生素B1注射液50毫克、维生素B,9注射液100微克、当归注射液1毫升,三者
混合,用5毫升注射器吸入药液,每入选定穴位,得气后,快速推入药液1~1.5毫升,
每日1次,主穴轮流取用,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各类白内障143例,计280只眼,显效155只眼,好转89只眼,无效36只
眼,总有效率为87.1%。其中对老年性白内障效果较好。
④穴住冷冻
取穴:祛障穴。
祛障穴位置:两睑裂部及上、下方角巩缘。
操作:患眼用地卡因作粘膜麻醉之后,用棉签蘸液氮微量,迅速冷冻祛障穴10~15
秒,冷冻后外用氯霉素眼药水或利福平眼药水点眼,每1~2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
间隔2周。
疗效:共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07例,计195只眼,显效62只眼,好转106只眼,无效27只
眼,总有效率为86.2%。
(2)金针拨障术
操作:患眼常规消毒,然后用2%普鲁卡因局麻。左手用有齿镊子固定6点钟角膜缘的
球结膜,右手用三角刀片在4~5点钟角膜缘外4毫米处切开平行于角膜缘的结膜及巩膜,
切口长约5毫米,随后拨障针垂直进人切口,指向眼球中心,针头凹面向后,将拨障针的
扁平部全部插入切口,针头留在切口内约3毫米,倾斜针柄,在睫状体和晶体之间,缓缓
摆动进针,越过虹膜之后达到瞳孔中心,先断裂4~8点钟悬韧带,使针之凹面转向晶体
后囊,与此同时,用针头划破玻璃体之前界膜,然后退针再依次压迫晶体1~4点钟、8~
12点钟处,使晶体全断带后,将晶体保留在6点钟处。用虹膜恢复器平整切口,球结膜下
注入地塞米松5毫克,结膜囊涂消炎眼膏,单眼包扎93天内不要低头,第四天去眼罩。
疗效:治疗158例,计213只眼,显效(矫正视力在1.0以上)123只眼,好转(矫正视力
为0.2~0.9)85只眼,无效(矫正视力为0.1以下)4只眼,未测1只眼,总有效率为98.08%。
其他措施
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囊内摘除术:现多采用冷冻摘除法,适宜于年龄较大、晶体尚未完全混浊者。
囊外摘除术:适宜于年龄较轻,晶体己完全混浊,及晶状体囊膜已破的30岁以上的成年人外伤性白内障。
吸出术:适宜于没有硬核的白内障,包括先天性白内障,及30岁以下各种软性白内
障。 截囊术及囊膜剪除术:适用于后发性白内障。
- 鼻咽癌
概 述
鼻咽癌是鼻咽粘膜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30~59岁患者,男性居多。其分布有一定
的地区差别和种族特点,以黄种人发病率居高。多发于我国华南地区(广东、广西、香
港、湖南等地)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新加坡、泰国等),并有家族聚集性和血缘遗传
关系。本病的发病原因与遗传、环境、免疫、EB病毒及饮食等因素有关,然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中医学中没有鼻咽癌的名称,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失荣”、“鼻渊”、“真头
痛”、“上石疽”、“控脑砂”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厥
论》曰:“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历代医著对本病的症状已有较
详细的描述。如明代《外科正宗》曰:“失荣症失于耳前及项间,初如痰核,久则坚
硬,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流血水,坚硬仍作,肿痛异常,乃百死一生之症。”清代
《医宗金鉴》曰:“(上石疽)生于颈项两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脊痛
不热。..初小渐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疲顽之症也。”又曰:“鼻窍中时流黄浊
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虚晕而痛者,..即名控脑砂。”关于
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也有较深入的认识。《外科正宗》曰:“失荣者,先得后
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
停结而成。”《外科真诠》认为:“石疽..乃肝经郁结,气血凝滞而成。”医家们已
认识到本病“药石无功,针灸难效,万死一生,害人甚速”,乃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治疗
方法。《外科正宗》有内服和荣散坚丸和外敷飞龙阿魏化坚膏之法。《医宗金鉴》还强
调据症辨治之法:“初起气实者,宜服舒肝溃坚汤;气虚者,宜服香贝养荣汤。外用葱
白、蜂蜜,捣泥敷贴。久不消者,以阳燧锭每日灸之,以或消、或软、或将溃为
度。”上述经验迄今仍不失其临床价值。
现代中医对鼻咽癌的研究起步较晚,60年代后期,广东、湖南部分医院相继成立了鼻
咽癌防治小组,对鼻咽癌的发病、治疗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首篇公开文献刊出
于1973年,以后陆续出现了不少应用单方验方、辨证方、协定方治疗的临床报道。至
1991年底,报道的篇数在70篇以上,累计病例达3千余例。从已有的资料分析,中医中药
的疗效较单纯放疗明显提高。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实验室研究。在诊
断上,开展了关于证型和舌象的研究,发现舌象的变化与证型、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
有关。在用药方面,也观察到活血化瘀药有放射增敏作用,益气养阴药有提高鼻咽癌患
者免疫功能作用等等。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包括研制探索新剂型、新方
法等,发掘更有效的药物和方剂,仍是目前重要的课题。 -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鼻咽癌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尤其是先天禀赋不足,
正气虚弱,或情志不遂,饮食不洁,脏腑功能失调,致邪毒乘虚而人,凝结成癌肿。其
病理机制有四。
热毒 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肝胆火毒循经上移;或过食肥甘嗜酒、饮食不洁,损伤脾
胃,痰火与邪毒互结;或素体蕴热,复感邪毒,肺气不宣,肺热痰火互结,灼腐肌膜。
痰凝 肝胆火旺,灼液为痰,或肝郁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内生,阻塞经
络,凝结成肿块。
气滞血瘀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日久,血行受阻,气血矫滞经络,结
聚而成肿块。
正虚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主要市肝脏功能失调,导致热毒,痰火结聚,气
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成癌肿。
临床上,各种病理机制常常是互相关联或复合在一起,大多数是虚实夹杂,需根据不
同的情况而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
1.热毒壅盛 鼻塞流脓涕或涕中带血,头痛,发热,心烦失眠,咽干口苦,耳鸣耳聋,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鼻咽粘膜充血,甚至溃疡。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或细
数或滑数。
2.气血凝聚 鼻塞脓涕,涕血色紫黑,头痛,耳鸣,复视,口干喜冷饮,鼻咽部肿抉,
颈部肿块凸出,质坚硬。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黄,脉弦细或涩。
3.痰浊积聚 鼻塞涕多,头晕头重,胸闷痰多,恶心欲吐,纳呆,口干不欲饮水,耳内
胀闷,大便溏薄,鼻咽粘膜水肿,分泌物多,颈部肿块。舌质淡暗或淡红,体胖边有齿
印。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滑或濡细。
4.津亏阴伤 头痛,口干咽痛,唇焦舌燥,影响吞咽,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尿赤便
干,口咽粘膜充血、糜烂。舌质红,少苔、无苔或起芒刺,或有裂纹,脉细滑或滑数或细弦。
5.脾胃虚弱 头晕,神倦乏力,胃纳差,恶心欲吐,手足麻木,大便溏泄。舌质淡,苔
白厚腻,脉细或细缓。
疗效标准
中医治疗鼻咽癌,常采用与放疗、手术、化疗等现代西医学疗法相结合。
系指在现代西医学放、化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判别标准。
(1)近期疗效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鼻咽部肿瘤及颈部肿块缩小一半以上,或其他客观指标如
血中红、白细胞计数、结核菌素试验、E一玫瑰花环形成试验等检查有明显好转者。
有效:症状有改善,病灶缩小或不再增大,或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有所好转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病灶不缩小或反而增大,或出现颅底或全身转移症状,甚至病情
加重恶化以至死亡者。
(2)远期疗效
一般多以1年、2年、3年、5年、10年生存率或生存期作为判定标准。
分型治疗
(1)热毒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处方:苍耳子12克,辛夷12克,八角金盘12克,山豆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石见穿
30克,山慈姑30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
加减:鼻衄加三七粉、茜草炭、血余炭;头痛、视力模糊或复视加僵蚕、蜈蚣、全蝎、钩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一疗程,视病情服完1~3疗程后改隔日或3日服1剂,
持续半年巩固疗效。
疗效:治疗本病53例,5年生存率为60.4%。
常用成方:苍耳子散加味运用。
(2)气血凝聚
治法: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处方:黄芪15~3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当归10~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鸡
血藤15~24克,葛根10克,陈皮9克,丹参15~24克。
加减:口干咽燥加沙参、麦冬、花粉;月中块红、肿、热、痛加银花、连翘;胃脘不
适加砂仁、石斛;头晕乏力加红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共治疗123例,3年生存率为37%左右,5年生存率为28%左右。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等加减运用。
(3)痰浊积聚
治法:软坚化痰,解毒散结。
处方:生南星10克,生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佛手10克,葵树子30克,牡蛎30克,七
叶一枝花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棱10克。
加减:头痛加露蜂房、两头尖;有颅神经改变加蜈蚣、全蝎;干咽痛、牙肉肿痛加射
干、石斛、岗梅根;口苦、胸胁痛加八月札、郁金、山楂、二至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95例,5年生存率55.8%。
常用成方:二陈汤、海藻玉壶汤、四生散等加减使用。
(4)津亏阴伤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解毒。
处方:雪梨干30克,芦根30克,天花粉15克,麦冬9克,生地9克,桔梗9克,荠菜15
克,杭菊花12克,玄参15克。
加减:头痛加钩藤、白芷、生川乌;鼻衄加仙鹤草、茅根、紫珠草、白芨;鼻塞加苍
耳子、辛夷花、野菊花;口因痛加山豆根、威灵仙、露蜂房;口因粘膜糜烂加连翘、马
勃、银花、岗梅干;耳呜加女贞子、旱莲草、磨盘草;颈部肿块未控加生南星、生半
夏、僵蚕、浙贝。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本型407例,总有效率约31.5%~98.5%。
常用成方:增液汤、六味地黄汤、玉女煎等加减。
(5)脾胃虚弱
治法: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5克,淮山药15克,鸡血藤30克,桑椹子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脾阳虚加莲子、扁豆;痰壅加法半夏、陈皮、浙贝;气虚乏力、白细胞下降加
黄芪、人参、黄精;恶心呕吐加竹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共治疗330例,总有效率90%左右。
常用成方:四君子汤等加味。
专方治疗
(1)扶正生津汤
组成:麦冬12克,天冬12克,沙参10克,玄参9克,生地10克,白茅根12克,玉竹9克,
银花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毛藤20~30克,党参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3
克,丹参12~15克。
加减:白细胞降低加枸杞子、生黄芪、鸡血藤,酌减白茅根、玄参、麦冬、天冬;头
痛加川芎、独活、防风、白芷,酌减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玄参;发烧加黄芩、青蒿、
连翘;食欲不振加麦芽、山楂、建曲、 鸡内金;便秘加干瓜蒌、麻仁、大黄;失眠烦燥
加枣仁、五味子、珍珠母。
用法:放疗期间,每天服1剂,每剂煎3次,代茶饮用;放疗结束后,再服60~90剂,
以后每年服150剂左右,坚持治疗2~3年或更长。
疗效:共治疗150例,3年生存率为72%,5年生存率为58%,10年生存率为30.8%。
(2)益气养阴汤
组成:太子参30克(或西洋参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女贞子15克,
石斛20克,天花粉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甘草6克。
加减:鼻塞加苍耳子、辛夷花;涕血加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头痛加白芷、羌
活;面麻、舌歪、复视加蜈蚣、僵蚕、钩藤;颈淋巴结肿大>8.8cm2,加生南星、生牡
蛎、夏枯草;口因喉肿痛加射干、牛蒡 子、山豆根;舌青紫、瘀斑加丹参、赤芍、红
花;白细胞减少3000/mm3以下,加首乌、黄精、鸡血藤、黄芪、补骨脂。
用法:放疗期间每天1剂,连服6天,休息1天,4周为一疗程,连续服用三个疗程至放
疗结束。放疗后半年内每周维持5~6剂,放疗半年以上,每周服3剂,持续2年以上。
疗效:共治疗患者138例,3年生存率为87%,5年生存率为67.4%。
(3)二参三子汤
组成:玄参30克,北沙参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石斛25克,黄芪15克,党参25
克,白术25克,女贞子15克,紫草20克,卷柏15克,苍耳子15克,山豆根10克,辛夷15
克,白芷10克,山药10克,石菖蒲10克,菟丝子15克。
加减:火毒凝聚、头痛、牙痛、耳聋、鼻衄加防风、半枝莲、生地、龙胆草虚火上
炎、咽燥口干、头晕乏力加芦根、花粉、瓜蒌仁;气血凝滞、头痛剧烈、颈部活动受
限、复视、耳鸣,加夏枯草、川芎、蔓荆子、枸杞子、菊花、薄荷;颈部包块明显增大
加海藻、昆布、山慈姑、川贝;苔黄厚腻、纳少加藿香、佩兰、薏米、焦三仙;白血球
下降加补骨脂、红参、鸡血藤;放疗后颈部皮肤红肿热痛加石膏、双花、连翘;放射性
皮炎用兔毛烧灰调麻油外敷。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疗效:共治疗50例,5年生存率24例。近期疗效为:显效80%,有效8%,无效12%。
(4)鼻咽灵片
组成:山豆根、麦冬、半枝莲、石上柏、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等。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日4次,每次5片,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26例,显效9%,有效78.3%,无效12.62%。
(5)鼻咽清毒剂
组成:野菊30克,夏枯草15克,七叶一枝花30克,党参10克,薅田蓐30克,龙胆草10
克,苍耳子30克,入地金牛30克,蔗糖30克。
用法:制成干粉剂20包,放疗后服,1日2次,每次1包(约20克)冲服。症情稳定后可
以减量或隔日服1次。
疗效:共治疗鼻咽癌244例,5年生存率为75%。
老中医经验
钱伯文医案
郁××,男,48岁。1974年5月在××医院诊断为晚期鼻咽癌,已无手术指征,要求中
医中药治疗。初诊时自觉头痛,两腮部胀痛灼热,右侧眼球外斜,张口和吞咽常感困
难,胃纳不佳,咽喉干燥,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质红绛,脉细带数。证为肾水不
足,肺热灼津。治拟滋阴润燥生津。同时接受少量的放射治疗。
处方:生地24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知母12克,玉竹12 饣克,石斛24克,南北沙
参各24克,蒲公英30克,生薏苡仁24克,昆布24克,银花12克,山豆根6克,六味地黄丸24克(分吞)。
经治疗后,头痛、眼球外斜有所好转,但口干津少,张口和吞咽因难、咽喉干燥等依
然存在。在原方基础上再加天花粉、炙鳖甲、炙龟版、生甘草、苦桔梗、丹皮、地骨
皮、天龙等进行治疗。连续服药两年左右,上述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于1977年2月在
××医院复查,鼻咽后部未见复发的可疑迹象。1985年8月随防,情况良好,早已恢复工作。
按:本病案为晚期鼻咽癌,症见口干津少,舌质红绛,阴液亏耗,而予生地、麦冬、
天花粉、石斛、知母、玉竹及六味地黄丸等药以滋阴润燥生津,长期连续服用,增其阴
液,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减少放射治疗的副作用,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而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分三组:a.合谷、气海、足三里、悬钟;b.外关、关元、阳陵泉、太冲;c.大杼
至肾俞穴双侧体表。
操作:三组穴位间日交替使用。a、b两组,以毫针刺,用补法,以得气为度,留针10
~15分钟;c组以皮肤针在穴区内叩刺,以充血潮红为度。
疗效:共治疗20例,2年生存率为70%。
②穴位泣射
取穴:主穴:a.脾俞、肾俞;b.阳陵泉;c.足三里;d.上巨虚。配穴:丰隆、三阴交。
操作:用维生素B11O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650毫克/毫升,混合穴注。主穴4组每次
1组,依次轮换。咳嗽、痰多,加丰隆;耳鸣、失眠、夜尿多,加三阴交。采用5号齿科
针头作穴位注射,每穴注人药液1~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30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数11例,总有效率为63.3%。
(2)单方验方
①紫硇砂制剂
组成:紫硇砂。
用法:a.15~20%醋制紫硇砂溶液(将醋制紫硇砂粉15或20克加蒸馏水至100毫升,拌
匀溶解后粗滤即得)滴鼻,每日3~4次,一般可连续滴用,直至治愈后继续用2~3个月
以巩固疗效;b.紫硇砂研成粉末,口服,成人每次1.2~1。8克,每日3~4次,1月为一疗
程,间隔3~5天;c.20%硇砂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每日1~2次,1月为一疗程,间隔
5~7天。
疗效:共治疗30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②大蒜注射液
组成:大蒜。
用法:大蒜制成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1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6.7%。
③海芋制剂
组成:鲜海芋。
用法:a.鲜海芋200~250克,去皮,切片,以布袋包裹,吊离锅底,加水6~8碗,文火
煎2小时以上,煎至1碗,每日口月艮1次;b.以蒸气加温水提取2次,浓缩成煎剂(每10毫
升含鲜海芋50克),每日口服2次,每次20毫升。
疗效:共治疗鼻咽癌咽喉部放射反应24例,显效23例。
④黄芪注射液
组成:黄芪。
用法:黄芪提炼成注射液静脉注射,每天16毫克,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例EB病毒特异核壳抗原IgA抗体阳性者,总有效率为81.8%。
⑤人参双花方
组成:人参3克,金银花20~30克,白花蛇舌草20~30克,夏枯草20~30克。
用法:每半月服人参3克,第1天人参3克,开水冲服,第2天以原3克人参再冲服,第3
天再次用开水冲后连渣服下,长期按此服法。同时煎服金银花、自花蛇舌草或夏枯草,
每周2次,连续2年。服人参当天,停用上述3种中草药。
疗效:共治疗30例,5年生存率为70%。
⑥川红注射液
组成:川芎1克,红花1克。
用法:上药制成川红注射液5毫升加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液滴注,滴完后半小时内
进行放疗,每周5次,直至肉眼观察鼻咽癌原发灶消失,停止滴注,继续完成放疗。
疗效:共治疗40例,1年生存率达90%以上。
其他措施
本病一般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
放射治疗:鼻咽癌对放射线敏感,是为现代西医学之首选疗法。可用60钴、深部x线及
腔内镭疗1以外照射为主。土般两耳前各设一野,5~8周间总量为5000~8000拉德。
手术治疗:分化较好的Ⅰ期鼻咽癌,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放疗后的残留病灶或局部复
发的孤立性病灶也可手术切除。
化学药物治疗:有全身化疗和局部化疗二种,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争
光霉素、氮芥、消瘤芥、长春新碱、喜树碱等。
- 慢性咽炎
概 述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口、鼻等部的慢性炎症,有
害气体、粉尘等刺激,以及全身性疾病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为常见的致病因素。据国内统
计,在城镇居民中,其发病率占咽科疾病的10%~20%,农村发病率较低。现代西医学
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
慢性咽炎,中医称为“虚火喉痹”、“帘珠喉痹”,归属喉痹范畴。《素问·阴阳别
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是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历代医家有较多的发挥。首
先对喉痹的病因病机从不同方面作了探讨,归纳为痰热、虚火、津不上承等。如《丹溪
心法》认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景岳全书·咽喉》云:“格阴喉痹,由火不归元,
则元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喉科心法》认为系“肾火
真阴亏损故也”。《脾胃胜衰论》曰:“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
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医学人门》云:“色欲动肾火,火炎上攻,咽膈干
痛。”在症候上,《伤寒论·少阳病》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医
学纲目》有“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等描述。在本病的治疗中,也总结出了不少好
的方药,如《伤寒论》中用甘草、桔梗治咽病,当为喉科名方甘桔汤之肇始。陈实功著
《外科正宗》,其所载“噙化丸”是最早治疗咽部疾病的含药。
现代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最早的临床文章见于1959年。1962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
务工作者采用清热养阴、理气化痰的中药,结合针灸、气功、理疗等综合治疗本病,取
得了很好的疗效。经过30多年的临床治疗积累,在探索和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
型、选方用药,以及对其他治疗手段,如推拿、食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成
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统计的89篇报道中,累计病例已超过8千例,疗效在90%以上。
在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基础上,近年来医家们还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对慢性咽炎患
者的植物神经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本病阴虚组主要处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状态;
阳虚组处于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状态,与健康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医家们认为植物
神经功能失调,是咽局部病变与全身阴阳失衡相互影响的中介之一。从现代医学角度进
一步探明了本病的病变与脏腑阴阳盛衰病理变化上的联系和影响。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与感受邪毒、五志过极、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则可归纳为阴虚火
旺、肝郁痰阻、气滞血瘀三方面。
阴虚火旺 反复感受外邪,或邻近器官邪毒染及;或热病之后致阴液耗损,肺肾阴亏,
津不上承,咽失濡养;或因虚火内生,上灼于咽而生;或因烟酒过度,燥热内蕴,灼津
烁液;房劳伤肾,水不济火;素体阴虚,郁而化火,循经上灼咽部,发为咽病。
肝郁痰阻 因情志抑郁,思虑过度,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津不行,聚湿成痰,壅
阻咽嗌致成本病。
气滞血瘀 手少阴心经沿食道则滞于咽部;邪毒久留,气郁而滞,延宕不散,遏血而
瘀,阻于咽内,气血瘀滞,郁而化热,发为喉痹。
辨证分型
1.阴虚火旺 咽干不舒,微痒微痛,咽部有异物感,恶心,干呕,咯痰不爽,口干善
饮,大便干结。局部检查:咽部粘膜充血暗红,干涩少液,小血管扩张网布,咽后壁淋
巴滤泡散在性增生。苔少或光剥,舌质红,脉细数。
2.肝邪痰阻 咽部干燥隐痛,终日不舒,咽中梗梗不利,似有异物,颈部作胀,胸胁闷
痛,痰液多而粘稠,恶心,情志不舒则加重。局部检查:咽壁滤泡增生呈颗粒状,高突
成片。苔薄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 咽部干痛或刺痛,干燥灼热,喉间梗塞感,但饮食吞咽如常。局部检查:
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咽侧束肥厚,呈暗红色或淡红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除以上三型辨证外,尚有阳虚型、气虚型等辨证分型,但因临床报道甚少,并缺少临
床病例疗效统计,故未予收人。
分型治疗
(1)阴虚火旺
治法:养阴生津利咽。
处方: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贝母9克,白芍10克,薄荷6克,绿
萼梅6克,甘草6克。
加减:咽干甚者加石斛、百合;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加益智仁、狗脊、五味子、淮
小麦;口因后壁有粘稠分泌物附着加天花粉、芦根、杞子;咳嗽加前胡、枇杷叶、杏
仁、玄参;大便干结加麻仁、全瓜蒌、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2302例,临床痊愈716例,有效1401例,无效185例,总有效率为92%。
常用成方: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一贯煎。
(2)肝邪痰阻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
处方:柴胡9克,枳壳9克,甘松9克,绿萼梅6克,白芍9克,薄荷6克,桔梗4.5克,射
干4.5克,甘草6克。
加减:咳嗽痰多加紫菀、浙贝、瓜蒌皮;胁肋疼痛加当归、桃仁、丹参、郁金;咽部
充血胀痛甚加赤芍、牛膝;暧气干呕加旋复花、代赭石、神曲、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431例,临床痊愈234例,有效18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6.9%。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半夏厚朴汤。
(3)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利咽。
处方:当归12克,生地12克,桃仁15克,穿山甲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僵蚕9克,
川芎10克,桔梗6克,柴胡6克。
加减:头晕头痛加石决明、珍珠母;咽喉灼痛加银花、玄参;大便秘结加大黄、全瓜
蒌;咽壁暗红,侧束肥厚,加三棱、莪术;咽干渴加茅根、芦根、玄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491例,临床痊愈330例,有效140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5.7%。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
专方治疗
(1)利咽灵片
组成:穿山甲、地鳖虫、玄参、牡蛎、僵蚕等,每片含生药0.3克。
用法:每次服3~4片,1日3次,以餐前半小时服用为佳,5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330例,临床痊愈237例,有效8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9%。
(2)清咽甘露丸
组成:生地100克,熟地50克,赤芍75克,白芍75克,天冬100克,黄芩1000克,玄参
100克,枇杷叶50克,石斛75克,当归100克,甘草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1个月为一疗
程。适用于治疗阴虚喉痹。
疗效:上方共治疗124例,临床痊愈23例,有效9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2%。
(3)青梅丸
组成:青果10克,乌梅10克,牛蒡8克,僵蚕8克,木蝴蝶8克,玄参8克,麦冬8克,瓜
蒌8克,海浮石8克,三棱8克,莪术8克,甘草8克。
用法:将上药粉碎,过100目筛,混匀,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袋10丸,分装密封。
每次1丸,每日3次,咀嚼咽下或温开水送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12例,临床痊愈279例,显效114例,有效74例,无效45例,总有效
率为91.2%。
(4)利咽茶
组成:银花、菊花、桔梗、麦冬、玄参、玉蝴蝶、甘草、胖大海等量。
用法:上药用冷水750~10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温火煎20丸30分钟为第一煎,第二
煎加水500~750毫升,煎5分钟。二次煎汁混合分3~4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20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60例,临床痊愈106例,显效302例,有效12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94.3%。
(5)中药喷雾疗法(外用)
组成:连翘30克,菊花20克,板蓝根20克,防风15克,山豆根30克,射干10克,贯众10
克,甘草20克,青礞石10克。
用法:将上药装人布袋,置于高压锅内加水8000~10000毫升,煮沸后,热蒸气透过橡
皮管和玻璃喷嘴射出,喷口温度达85℃,距离喷嘴15~20厘米处温度为40℃~50℃。治
疗时可先喷面部2分钟,再喷口腔15~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上述中药量为
20人的用量。
疗效:上方治疗184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30例,有效13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5%。
老中医经验
干祖望医案
胡××,男,47岁。患者原有慢性咽炎史,近月来因患鼻咽癌而作放疗,经检查癌肿
已被控制,亦无鼻塞、血涕,唯口咽干燥明显,饮不能解,有时咽疼,吞咽唾液时尤
甚,四肢疲乏,食欲不振。检查:咽粘膜充血、干燥,鼻咽部粘膜粗糙。舌苔薄腻,脉
细弱。证属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治宜健脾益气,滋阴降火。
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山药、白扁豆、乌梅、玄参、石斛各10克,甘草3克。
服药5剂,口咽干燥明显减轻,食欲亦增。仍以原方调治30余剂,直至放疗结束。
按:鼻咽癌放疗后的咽喉干燥,古书虽无记载,但根据有些患者的临床证候,可按慢
性咽炎辨证治疗。此患者阴虚津亏无可置疑,而脾虚气弱亦属主证,故用生脉散气阴双
补。方中重用乌梅,亦是干老独运之匠心。《本草经疏》谓:“乌梅味酸,能敛浮热,
能吸气归元,..化津液。”故在此用之,既能配合健脾益气之品以酸甘化阴,补而不
燥,又可襄助滋阴生津之药敛火生津,润而不寒,故能获显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咽炎穴、人迎(双侧)、廉泉。
咽炎穴位置: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旁开1.5寸,人迎穴上1寸。
操作:先针咽炎穴,用左手拇指轻推甲状软骨,并以指切法将颈动脉推向外方,用1.5
毫针向咽后壁刺入1.5寸,使整个咽部有肿胀感或异物感之后,轻轻退针5~8分;针刺人
迎穴时,应以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动脉推向外方,取穴手法同咽炎穴;廉泉穴直刺3分左
右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时不提插、不捻转,以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每日或隔日1
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治疗800例,痊愈312例,显效48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
②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耳、咽喉、下屏尖、缘中。配穴:肺阴不足加肺、对屏尖;肾阴亏损加
肾、神门;胃腑积热加胃、脾。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随症加配穴。按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方厘米见
方大的麝香止痛膏贴于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压,至患者产生疼痛感及耳廓充血发热,
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遍。隔日1次,每次1侧,两侧轮换,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治疗275例,临床痊愈214例,显效5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5%。
③刺血
取穴:上耳背。
操作:在耳背上方寻得三条较显露的血管,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刺破第一条血
管,使其流出0.5~2毫升的血液后,用酒精棉球按压,并以胶布固定。半月刺治1次,共
3次。按顺序每次刺1条血管。忌酸、辣、烟、酒。
疗效:上法共治疗210例,临床痊愈98例,显效76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2%。
(2)单方验方
①咽炎乐
组成:制半夏(砸碎)500克。
用法:上药加食醋2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捞出半夏,加苯甲醇
(按药量的0.5%)过滤,分装10个瓶内备用。
用法:每次服100毫升(加白开水适量),每日服2~3次,8~25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64例,临床痊愈342例,有效170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90.8%。
②鼻咽灵
组成:山豆根、麦冬、半枝莲、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等九味药物。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日口服4次,每次5片,7~15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111例,显效35例,有效5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4.7%。
(3)推拿
取穴:夹喉、天突、膻中、风池、风府、曲池、合谷。
操作:患者正坐,医者用右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轻柔着力,拿推夹喉穴,自上而
下往返拿推10~20分钟,再用一指禅手法推天突、膻中各2分钟,最后医者站立于患者背
后用右手拿推双侧风池穴2分钟,用拇指点按风府10次。咽部疼痛者,双拇指分别按双侧
曲池、合谷各10次。每周推拿3次,6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法共治疗13例,临床治愈9例,有效4例,有效率达100%。
(4)食疗
①冰糖麦冬炖白莲
组成:麦冬、白莲各12克,冰糖和水适量。
用法:上述物品隔水炖后饮汁食莲。
②鸭蛋冰糖豆浆饮
组成:豆浆200毫升,鸭蛋1枚,冰糖适量。
用法:豆浆煮沸后,冲蛋加冰糖饮用。
其他措施
重视病因治疗及预防,积极消除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污染,预防累发急性咽炎,戒烟
酒,治疗鼻及鼻窦疾病。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视神经萎缩
概 述
视神经萎缩,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变性的一种病症,以视功
能损害和视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分原发憎、萎缩和继发性萎缩两类。其病因,
一般而言,儿童视神经萎缩以脑部肿瘤或颅内炎症所致较多;青年患者以遗传性为主;
中年患者则多为视神经炎或神经外伤;老年人则常与青光眼或血管性病因有关。本病颇
为难治,现代西医学迄今尚无特效疗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归属“青盲”范畴。最早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青言者,谓眼
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并指出其病因与“脏腑气血不荣于睛”有关,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至唐代,开始探索治疗之法,《外台秘要》一书载述了“深师疗
青盲方”、“黄牛肝散”、“补肝散”等多种方药。宋元时代的著名眼科专著《秘传眼
科龙术论》提出了小儿青盲外障一病,曰:“在母腹中忽受惊邪之气..便多患眼,其
初患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黄汁,渐渐失明。”主张以牛胆丸、犀角饮子治疗。明清时
期,随着实践的增多,对本病的认识亦不断深化。如傅仁宇之《审视瑶函》一书,对本
病病因有新的见解:“是乃玄府幽深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强调“须讯其为病
之始,若伤于七情,则伤于神;若伤于精血,则损于胆,皆不易治,而年老尤难”。在
治疗上主张“若能保真致虚,抱之守一者,屡有不治而愈”。其所载之“镇肝明目羊肝
丸”、“复明丸”及“本事方”等方药,仍为现代医家所喜用。
现代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首篇临床报道,见于1956年。50~60年代已出现百例以上
的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其治疗方法,多在辨证基础上,采用传统成方加减。70年代,
针灸治疗本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穴位刺激之法日益增多,除沿用体针外,尚有头针、
耳针、穴位注射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自80年代以后,本病的中医中药和针灸治疗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首先表现在文献的数量上已超过前20余年的总和。其次,在治
疗上,提出了结合眼底改变及全身表现的新的辨证施治的方法;专方的应用已占有相当
重要地位;除了成年患者,小儿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从总体上说,中医中药和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治疗效果,
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针灸的有效率在55%~90%之间;中医中药,有人据部分文献
统计共656只眼,总有效率为80.4%,表明中药或针灸的疗效是确切的。机理研究,目前
开展尚少,近年来文献报道针刺提高视力可能是生物电或某种本态未明的增视物质在起作用。 -
病因病机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七情郁结、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热病久病、头
目外伤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其病机如下:
肾虚 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高热伤阴,或因久病劳倦,致肾阴亏虚,精血不足,水
不涵木,虚火上炎,伤津耗液,精血不能上荣于目而致青盲。
肝邪 多因情志不遂,恼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机不畅,血随气郁,或因其
他原因引起气机升发,疏泄功能失度,也可造成肝气郁结,目络阻滞,津液不行,不能
濡养于目而发病。
气血亏虚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脾胄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
行无力。气虚则目视不明,血虚则目失所养,均可导致青盲。
气滞血瘀 或因头部外伤,目系受损,或情志不舒,郁结时久,或由于久病入络,致瘀
血阻滞脉络,精气不能上达于目所致。
辨证分型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分型颇多,据所及各地文献统计达16型,现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肾虚肝邪 视力下降,头晕耳鸣,抑郁多怒,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干眼涩,胃纳
减少。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脉弦细尺弱或沉弦数。视神经乳头色白,血管较细。
2.气血亏虚 视物不清,头晕目眩,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月经失调,面白
唇淡,食少懒言。舌淡嫩苔薄,脉沉细弱。视神经乳头色苍白,血管较细。
3.肝气邪结 视力突然下降或渐渐减退,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
头晕头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视神经乳头色淡,血管较细。
4.气滞血瘀 视物昏昧或头部外伤后视力渐减,头痛健忘,月经不调。唇紫,舌紫暗有
瘀斑瘀点,脉细涩。视神经乳头色白,血管变细,但其色红活。
疗效标准
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目前尚无统一的疗效标准,根据近十余年来各地所订标准,参
照制订如下:
基本痊愈:症状消失,视力在1.0以上,视野和色觉正常,眼底有一定改善。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视力增加4行以上,视野及色觉显著好转,但眼底改善不明显。
有效:症状改善,视力增加1行以上,视野及色觉有一定好转,但眼底改善不明显。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视力、视野、色觉及眼底未见变化。
分型治疗
(1)肾虚肝邪
治法:滋阴益肾,舒肝解郁。
处方:当归、白芍、茯苓、白术、丹参、赤芍、银柴胡、熟地、山药、生地、枸杞
子、焦曲、磁石、生栀子各10克,升麻、五味子、甘草各3克。
加减:头痛加荆芥、防风或决明子;伤津加麦冬、玄参;病程长加黄芪;内热重加知
母、石斛;便秘加番泻叶;孕妇去丹参、赤芍、磁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加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等。
(2)气血亏虚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明目。
处方:全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川芎10克,酒白芍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
茯苓10克,丹参15克,黄芪20克,枸杞20克,山萸肉10克,制龟版10克,鳖甲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夜寐不宁加炒枣仁、五味子、柏子仁、朱茯神;食少加炒麦芽、神曲、鸡内
金、山楂;便结加火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八珍汤加减,归脾汤、四物五子汤、当归补血汤等。
(3)肝气郁结
治法:舒肝理气,通利玄府。
处方:柴胡6克,焦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菊花10克,灸甘草10克。
加减:胸闷不舒加枳壳、郁金、竹茹、陈皮;大便干结加大黄、枳实。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逍遥散加减、丹栀逍遥散。
(4)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当归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刘寄奴10克,青葙子10克,三七粉
3~6克(冲服),潼白蒺藜各10克。
加减:如为外伤所致,加川断、仙鹤草;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味逍遥散等。
疗效:按上述四型共治疗332例,其中190例计340只眼,基本痊愈16只眼,显效184只
眼,有效103只眼,无效37只眼,总有效率为89.1%;另142例未计眼数,其总有效率为77.4%。
专方治疗
(1)十子明目汤
组成: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桑椹子、楮实子各15克,白蒺藜、潼蒺藜、茺蔚
子、地肤子、秦皮、葛根、升麻各10克,金樱子5克,鸡血藤30克。
加减:气虚体弱加人参;血虚加当归;气血双虚加山药、白术;气滞血瘀加丹参、泽
兰、枳壳、地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配合西药及针灸,共治疗59例,计98只眼,基本痊愈23只眼,显效28只
眼,有效12只眼,无效35只眼,总有效率为64.3%。
(2)羊肝丸
组成:白羯羊肝1具(竹刀切成薄片,新瓦焙干),菟丝子、车前子、麦冬(去芯)、
白茯苓、五味子、枸杞子、茺蔚子、苦葶苈、蕤仁(去壳)、地肤子(去壳)、建泽
泻、北防风、枯黄芩、杏仁(去皮尖,炒)、辽细辛、肉桂心、亨葙子各60克,熟地90克。
用法:将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温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
疗效,共治疗99例,总有效率为65.7%~95.5%。
(3)加减丹栀逍遥散
组成:当归、白芍、云茯苓、焦白术各10克,炒栀子、丹参、柴胡、钩藤各6克,五味子、升麻、甘草各3克。
加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加全蝎炒僵蚕,倍加钩藤;胃纳欠佳加炒枳壳、炒莱菔
子、焦内金;大便溏薄或腹泻加炒车前子、吴茱萸、苍术;神识不清加石菖蒲、莲子
芯;病程久者加熟地、山药、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党参等。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小儿患热病所致之视神经萎缩,每日1剂,水煎,分3~4次匀服。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52例,计104只眼,基本痊愈47例,94只眼,有效4例,8只眼,无
效1例,2只眼,总有效率为98.1%。
(4)明目逍遥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焦白术3克,茯苓2克,炙甘
草2克,丹皮3克,焦栀子4克,甘菊花3克。
加减:项强抽搐,屈伸不利加全蝎、僵蚕、钩藤、伸筋草;足软无力加牛膝、桑寄
生、伸筋草;瞳孔散大重用白芍,加五味子、全蝎、钩藤;口噤不语加白僵蚕、胆南
星;后期肝肾不足可加服石斛夜光丸或杞菊地黄丸。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小儿温热病所致之视神经萎缩。共治疗70例,计136只眼,基本痊
愈79只眼,显效13只眼,有效37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为94.9%。
(5)青盲康复丸
组成:黄芪500克,枸杞300克,紫河车300克,茺蔚子300克,丹参200克,水蛭100克,
羊脊髓250克。
加减:肝肾阴虚加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龟版、女贞子;气血虚亏加人参、
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远志、酸枣仁;肝气郁结加当归、白芍、茯苓、薄荷、柴
胡、郁金、青皮、甘草;气滞血瘀加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熟地、苏木。
用法:主方为丸药。先将羊脊髓放在磁器盛装的粗砂上面,用文火烤干至微黄,然后
研粉,其余6味均研为细末,掺匀,炼蜜为丸,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3次。加减方为
汤剂,据症选用,每日1剂,水煎,分2次与青盲康复丸配合服用。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96例,基本痊愈58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2%。
(6)钩藤熄风汤
组成:钩藤(后下)15克,僵鲞12克,全蝎、菖蒲各6克,银花、连翘、生地各12克,
薄荷(后下)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小儿热病所致之视力减退。共治疗36只眼,结果基本痊愈20只
眼,显效10只眼,有效6只眼,总有效率为100%。
老中医经验
陆南山医案
洛××,女,62岁。门诊号76696。1976年1月13日初诊。1970年开始,两眼视力逐渐下
降,经检查后始知患脑垂体瘤。至1975年秋,右眼视力为0.4,左眼无光感。同年10月在
某医院施行脑垂体瘤摘除术。术后有眼视力略有增进,由0.4进步至0.5,左眼仍无光感。
查:右眼瞳孔对光反应存在,左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消失。裂隙灯检查:两眼晶体前后
皮质均见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神经乳头色泽较淡,黄斑反光正常;左眼视神经乳头
色泽苍白,动脉较细,动静脉比例为1:3。脉象濡弱,舌质淡红,苔薄白而干燥无津。
处方:党参9克,炙黄芪12克,熟地9克,当归9克,川芎3克,白芍药9克,淮牛膝9克,
炙甘革4.5克,枸杞子9克。
1月26日二诊:上列处方已服12剂,自觉症状有所改善,但舌仍干燥无津。原方除川
芎,加金钗石斛9克。
2月12日三诊:服上述处方14剂后,右眼视力已见提高(0.7)。前方加阿胶6克(煅烊
冲服)。
2月20日四诊:右眼视力已达0.9,左眼仍无光感。原方续服。此后治疗原则按前处方配
制丸剂,带回内服,以资巩固。
按:本病例陆老诊为气血两亏,治疗全过程均依据辨证,用气血双补而获效。经服药
30余天,右眼视力由0.4提高至0.9。处方为圣愈汤加淮牛膝、炙甘草、枸杞子。圣愈汤系
四物汤加黄芪、党参组成,药虽六味,皆为醇厚和平而滋润之剂,服之则气血疏通,内
外调和。其他如淮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炙甘草和中益气,枸杞子补肝肾而明目。以
后处方又加人金钗石斛养阴生津,阿胶滋阴补血,因此更臻完善。经服中药后,右眼疗
效明显,左眼视力未改善。由此可见,视神经萎缩,若失明病程日久,疗效就难以肯定。 -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新明Ⅰ、球后、风池。配穴:新明Ⅱ、内睛明、瞳子黪、翳明、攒竹、
光明、百会、肝俞。
新明Ⅰ穴位置:翳风前上5分,耳垂皱折中点。
新明Ⅱ穴位置:眉梢上1寸,外开5分凹陷处。
内睛明穴位置:目内眦之泪阜上。
操作:常用穴选1穴,可单独应用,亦可轮替使用。配穴每次取1~2穴。其中新明Ⅱ多
与新明Ⅰ相配。新明Ⅰ穴宜向前上方呈45度角快速刺人,深1~1.5寸,耐心寻得针感
后,以紧插慢提结合捻转之热补手法,诱导针感至眼区,以眼球出现热胀感为佳,施手
法1~2分钟,即出针。球后穴以30号毫针直刺1.5~2寸,得气后留针10分钟。风池穴,针
尖宜向同侧瞳孔直视方向进针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向眼区或前额放射,
留针15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
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冼6例,计1680只眼,总有效率在64%~88.8%之间。
②头针
取穴:视区。
操作:用28号2寸针,快速刺人并推进至所需深度。双侧均刺,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
波,频率为240次/分,强度以可耐受为度,通电20~3o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
程。间隔3~4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69例138只眼,包括原发性、继发硅友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结果显
效20只眼,有效56只眼,无效62只眼,总有效率为55%。其中以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效果最差。
(2)气功
取穴:主穴:球后。配穴:太阳、睛明。
功法:采用气功信息仪进行治疗。主穴为主,加一配穴,均取双侧,以脉冲刺激,每
穴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疗效:共治2例,均获显效。
- 感音性耳聋
概 述
感音性耳聋,是指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的一种疾病。多由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的
耳蜗、听神经和听中枢的病变,使传入内耳的声波不能感受而致,尤其是暴聋者,病势
急骤,可于片刻内达全聋,病变亦往往为不可逆性。近年来患病率似有上升趋势,因
此,如 何积极寻找致聋原因以防止耳聋发生,及时有效地控制耳聋病变的发展;希冀保
存较佳听力,仍是目前耳科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耳聋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在《黄帝内经》中亦多有论
述,并已把耳聋之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还提及多种耳聋的针刺辨治。嗣后,历
代医家多有发挥。在病因上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耳聋虽有外感、内伤之
别,但无不与肾虚有关,指出无论何因,皆“损伤肾藏而精脱”。宋代严用和在《济生
方·耳论治》中补充了七情所伤之因。金元之后,认识更趋深入。如朱丹溪从“热”立
论,张景岳则以“闭”立论,把耳聋分为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五种。从不同
角度阐述和补充了耳聋的脉因证治。在治疗上,历代医家根据各自临床经验,用方遣药
有所侧重。如徐春甫从“虚”论治,喻昌主从“痰”论治,王清任则多从“瘀”论治,
从而丰富了耳聋的病因病机学说及辨证论治内容,延至今日,仍具有较大的临床借鉴意 义。
近代中医治疗耳聋首先发端于针灸,早在1927年就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并于5o年代
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两次掀起以针灸为主治疗耳聋病的热潮。自70年代以来,中医
中药治疗耳聋亦取得可喜进展,在继承古代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发病特点,对
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耳聋中医病因病机
学说。在治法上亦趋向系统化,有补肾法、解毒法、化瘀开窍法等。目前的辨证分型,
虽未达到统一,但已渐趋向集中。在临床实践中,医家们体会到耳聋为难治之病,非一
方一法而能获效,当运用传统医学中诸多疗法,如针灸、气功、按摩、单方验方、食疗
等法综合施治,特别是针灸疗法,在耳聋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理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动物实验证实了醛固酮是联
系“肾”与耳之间的一种物质基础。通过测定,发现患者的血清铁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
降,其中以肾虚者更为明显,从而为临床从肾论治及重用含铁量很高的磁石提供了理论
依据。同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调节内耳感受器细胞的自身代谢,增强内耳的防御能
力,可防止链霉素对“肾”与“耳”的损害。其次,针灸治疗耳聋机制探讨也发现,可
能是通过内耳血管渗透性的增强,改善听觉末梢营养,使未完全损害部分得以恢复。 -
病因病机
根据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综合如下:
六淫外袭 天时不正之风、火、湿、燥等六淫邪毒,侵犯人体,均可导致耳聋,此乃耳
为清窍,宗脉之所附,若风邪袭之,入于耳脉,使经气痞塞而不宣,导致“风聋”,且
耳与手太阴肺经相络,“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若肺卫被遏,肺失宣
肃,气道壅滞,清富受蒙,而发耳聋。
晴志失畅 肝为刚木之脏,主疏泄调达情志,足少阳经脉上人于耳,若因忧郁恼怒,气
机闭阻,遏滞耳窍,或素为阳亢之体,囚暴怒气冲,肝阳化火,或肝气郁久,蕴而化
热,厥气相搏,风火相煽,循经上窜耳道,清窍被扰导致本病。
痰湿阻滞 若素体肥胖,恣食高粱肥厚,伐伤中土,脾失健运,水湿内泛,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又因水湿积聚凝为痰浊,上逆阻窍,以致听宫被蒙而失聪。
脾肾两虚 脾主运化,化生精微,若劳倦过度损伤脾土,气血生化匮乏,耳窍失濡;肾
之外窍为耳,肾气充沛,精髓满贯,则耳闻五音,听觉聪慧,若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使精脱肾惫,难以灌注耳窍而致耳聋。
气血瘀滞 耳为十二经脉宗经之所聚,若因外邪稽留,或气滞、气虚,或跌仆外伤等,
皆可导致瘀血之变,瘀血既成,阻于耳道使经气难通于耳,又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血虚精亏,耳失滋润,最终失聪。
药邪毒害 由于应用某些药物,亦可造成药液性耳聋。此乃因素体虚弱,不胜药毒,以
致药邪内蓄于脏腑、经络,邪毒壅盛,循经上扰耳络,耗气伤津,以致清窍空虚而作聋。
辨证分型
对于耳聋的辨证分型,在唐代《千金要方》中己有较详细的分类,以后历代医家多在
此基础上有所取舍或发挥,现参照古今医家之论,汇总临床报道,分述如下:
1.外邪侵袭 猝然耳聋,耳内作痒或觉耳道堵闷、鸣响,同时伴见发热、恶寒、头痛、
骨楚,鼻塞流涕,咽部红肿,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象浮数。
2.肝胆邪火 耳聋突然发作,耳内胀痛及有闭塞感,头痛较甚,面部升火烘热,眦赤目
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胁恸灼痛,或夜寐多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
黄,脉多弦数。
3.瘀阻耳脉 卒然耳聋,耳内蔽塞或感耳内疼痛,常伴头晕头痛,痛处多固定不移,严
重者如针刺,患者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呈细涩。
4.精气匮乏 耳聋渐起,且日渐加重,每于劳索后症状加剧,常伴头晕目眩,倦怠少
力,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形体憔悴,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偏阴虚者口干咽燥,或伴
早泄遗精等症,舌质偏红,脉象细数。偏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阳痿,夜尿频等症,
舌质淡胖,脉细迟而弱。
分型治疗
(1)外邪侵袭
治法:祛风散热,疏利窍络。
处方:连翘9克,银花9克,桔梗4.5克,薄荷4.5克,荆芥穗5克,牛蒡子9克,蝉衣4克,
蔓荆子6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热甚口渴可酌加知母、石膏;恶寒较甚可酌加麻黄、桂枝;咽喉红肿可加马
勃、玄参;若咳嗽甚可加杏仁、百部;小便短赤加木通、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此型耳聋17只耳,痊愈4只耳,显效5只耳,进步2只耳,无效6只耳,总
有效率为64.7%。
常用成方: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汤、剂防败毒散等。
(2)肝胆郁火
治法:疏肝利胆,清火利窍。
处方:柴胡6克,枳壳9克,龙胆草6克,黄芩9克,泽泻9克,栀子4克,木通9克,当归
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9克,甘草3克。
加减:肝气郁结较甚,暧气频作,酌加玫瑰花、制香附;夜寐不安加秣茯神、夜交
藤;目赤肿痛可酌加杭菊、青葙子;大便秘结可酌加生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7例患者,痊愈9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2%。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
(3)瘀阻耳脉
治法: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处方:赤芍9克,川芎5克,桃仁9克,红花3克,党参9克,丹参12克,菖蒲6克,香附9克,路路通9克。
加减:若气滞甚酌加枳壳、木香;痰瘀互结加浙贝母、海浮石;疼痛甚酌加延胡索、
杭白芍;瘀血甚酌加蜈蚣、地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2例,痊愈10例,显效17例,进步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2.3%。
(4)精气匮乏
治法:补气填精,升清聪耳。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灵磁石30克,杭白芍0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9克,淮山
药12克,葛根6克,茯苓12克,柴胡4.5克,泽泻6克。
加减:胃纳欠佳酌加神曲、山楂;若偏肾阳虚加附子、桂枝;遗精阳痿酌加覆盆子、
桑螵蛸、白莲须;夜尿频数加白术、益智仁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5例,痊愈22例,显效8例,进步11例,无效11例。另外33例,在1周内症
状消失15例,2周症状消失12例,1个月症状消失4例,症状减轻2例。
专方治疗
(1)耳聋方
组成:黄芪12克,党参15克,白术9克,葛根30克,丹参15克,川芎9克,红花12克,桃
仁12克,当归9克,柴胡12克,磁石15克,山萸肉9克,茯苓12克,枸杞12克,降香9克,
菖蒲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等药。
疗效:治疗80例,痊愈20例,显效20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
(2)耳聋治肺汤
组成:炙麻黄3克,菖蒲6克,防己6克,杏仁10克,葶苈子3克,甘草3克。
加减:症状严重加蝉衣、路路通;体虚加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1例患者,痊愈36例,显效22例,进步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6%。
(3)耳聋通气散
组成:柴胡500克,香附、川芎各2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制成水丸,早晚各服5克,10田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84例,痊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76.2%。 -
老中医经验
严肃云医案
严××,女,58岁。经常头晕头痛、耳鸣已6年。从1978年入春以来,头晕头痛加重,
双耳闭塞不通,神疲气短,劳动后尤甚。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
耳聋。患者以前曾有胃病史,经常脘胀隐痛,食欲欠偻,大便稀薄。舌质淡嫩,苔薄白
滑,脉来沉细。证属脾虚气弱,清阳不升,脑失糯养所致。治以调理脾胃,升阳益气,
辅以通窍。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柴胡6克,升麻3克,当归6克,陈皮5克,建菖
蒲2克,炙甘草6克。
服5剂后,自感耳内鼓胀而响。继进5剂,耳闭已开,听力接近正常,头晕头痛等症大
减,但舌仍淡嫩,脉象细缓。原方再进5剂,诸症消失。
按:头为诸阳之会,此例久病体虚,肠胃功能失调,气机下陷,清阳不升,气血不足
以上荣于脑,以致耳窍失养而失聪,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建菖蒲健脾益胃,调理气机,升
阳提气,辅以芳香通络、聪耳利窍之菖蒲则获显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a.耳门、完骨、听敏、风市、合谷、外关;b.听会、头窍阴、百会、足三里、会宗、合谷。
听敏穴位置:耳垂下缘根部之点。
操作:单耳聋可重用患侧穴,双耳聋用双侧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60~90分钟,每隔
20分钟行针1次,平补平泻手法。先刺第1组穴位,10天后,休息3天,再换刺第2组穴,
依此两组交替,各刺2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下一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69例,121只耳,显效46只耳,好转45只耳,无效30只耳,总有效率为75.2%。
②电针
取穴:主穴:听宫、听会、耳门。配穴:翳风、后溪、中渚、液门、百会、太溪。
操作:单耳聋取患侧,双耳聋取双侧。先予穴位皮肤消毒,用28号2寸毫针3根,用左
手提起耳垂,嘱患者口微张开,右手持针,刺听宫、听会及耳门穴。针刺深度为1.5~1.8
寸,用输刺手法,以患者感到酸、胀、麻为佳,然后接于电刺激仪上,强度以病人有针
感或肌肉明显收缩为佳,频率调节幅度2~40次/秒,留针20分钟,每周针刺3次,21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80例,计300只耳,痊愈190只耳,好转70只耳,无效40只耳,总有效率为86.7%。
③头针
取穴:主穴:声记忆区、语言形成区、晕听区。配穴:颞3针、胸腔区、附加运动区、
语言区。
声记忆区位置:位于大脑皮层的颞上回和颞中回后部及缘上回和角回下端,在头皮的
投影为顶骨结节的下方和后方。
语言形成区位置:声记忆区下方,乳突后方长3厘米。
颞3针位置:以大脑外侧裂的表面标志为翼点(自外眦向后3.5厘米再向上1.5厘米处)
至顶骨结节的连线,共分三区。第一区: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厘米向后,长3厘米;
第二区:耳尖上1.5厘米向后,长3厘米;第三区:耳尖下2厘米向后,长3厘米。三区均
与水平线成15~20度角。
附加运动区位置:位于运动区前3~4厘米的菱形区,在运动区上点向前4厘米之两侧。
操作: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均取双侧,用28号1.5~2寸长的毫针迅速刺人皮下,深
度最好至帽状腱膜下。不捻转,不作强刺激,将针体渐与皮肤平行,送至要求达到的长
度,留针1.5~2小时,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进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63例,20例应用电测听在治疗前后作对比检查,证实:语言频率听力恢
复的有效率为25%~65%,高频听力恢复的有效率为20%~45%。43例幼儿病人进行治疗前
后的脑干诱发电位的对比观察表明,其累计有效率为74.4%,与此同时,63例病人的症状
均有明显的改善。
④体针加高压氧
取穴:翳风、听宫(或听会)。
操作:进高压氧舱时针灸。翳风直刺O.8寸,听富(或听会)直刺0.5寸,得气为度,留
针2小时,中间隔30分钟捻转1次。舱内压力在2.O~2.5个绝对压(ATA),并配戴Jw→I型
面罩,吸99.2%氧气2次,各40分钟,中间吸舱内空气10分钟(含氧量>21.6%),10次为
一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26例,显效9例,好转12例,无效5例。
(2)单方验方
葛根片
组成:葛根。
用法:将葛根制成片剂,每片相当生药1.5克。口服,每次1~3片;肌肉注射葛根黄酮
100毫克,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00例,痊愈25例,显效16例,进步25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65%。
(3)气功
功法:患者全身放松,取站位或坐位。人静后,术者向患著百会、膻中、丹田、肾俞
等穴布气3~5分钟,接着向患者听会、听富、翳风、风府、哑门等穴发气、点穴和按摩各
10分钟。然后术者用食指插人耳内,意念向耳内贯气,使两耳之气贯通,再用嘴对准患
者耳孔向耳内徐徐吹气各3分钟,意念气通两耳,最后术者用劳宫穴压住耳孔猛松,鼓荡
耳膜3次。
疗效:共治疗108例,痊愈47例,显效27例,有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7%。
(4)食疗
天丁猪耳汤
组成:老母猪耳朵;天丁(皂角刺)。
用法:老母猪耳朵一对,皂角刺(根据患者年龄)一岁1枚,刺在猪耳朵上,文火煮
熟,去皂角刺吃肉喝汤。
疗效:共治疗23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其他措施
严格掌握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耳毒性抗生素的适应证,在应用此类抗生素
治病时,一旦病情许可,应及时停药,切忌滥用。在用药期问,应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耳
鸣等症状,若有条件,可定期作听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早期中毒征象,采取有效措施。
平时应避开剧烈震荡或巨音声浪袭击,作业者应戴上防护用品,以防巨响震耳致气机闭阻,血行紊乱。
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油腻、煎炸、炙膊之品,戒烟酒,以防损伤脾胃,杜绝生痰之源。
有残余听力者,可借助听器,提高其听力,以便更好地学习,方便生活。
- 内耳眩晕病
概 述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病,于1861年首先由法国学者P.Meniere氏提出。以发作性
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及听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的病因尚未
明确,可能与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病毒感染、疲劳、情绪波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等有一定关系。目前现代西医学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
易为患者所接受。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黄帝内经》有不少记载,《灵枢·口问》篇谓:“上气不
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隋代《诸病源候论·目眩候》
指出:“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的而眩也。”说明眩
晕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外感风邪所致。唐代《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论
点。金元时代对眩晕的认识有颇多的发展,刘完素从“火”立论,他在《素问玄机原病
式·五运主病》中指出:“所谓风气甚而头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
复生火,风火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张子和、朱丹溪
均从“痰”立论。《丹溪心法·头眩》篇指出:“此症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眩也。”李
东垣则认为痰浊上逆,乃脾胃气虚所致。明代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作眩”。陈修园综
合各家之说,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弋火、痰、虚四字。虞抟在《医学正传·眩运》
中指出瘀血致眩的新论。清代叶桂则着重强调肝胆为病。历代医家对眩晕上证论述颇
多,由于病因复杂,各抒己见,在互相补充的过程中,使眩晕证治的认识渐趋完善。
现代中医对内耳眩晕病的研究,主要以控制其症状发作开始。最早明确为内耳眩晕病
的中医治疗报道见于1959年。其后相继有不少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但首次比较集中的
临床治疗观察样本报道于1972年。80年代以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更引起普遍重
视。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医药治疗明确诊断为本病的病例累计达5千余例。经过30多年的
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药选方、针灸、气功等都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均在90%以上。
在机理研究方面,有用耳蜗电位和耳蜗形态结构作指标,观察中药制剂对豚鼠实验性
内淋巴积水的作用,证实了中药对美尼尔氏病的治疗作用。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主要与脾、肝、肾三脏有关,其病理变化有
风、痰、瘀、虚四个方面。
风 阳盛之人,阴阳平衡失其常度,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发为眩晕;或因情志不舒,
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久而化火伤阴,肝阴耗损,风阳易动,上扰头目而作
眩晕;或因风阳侵袭,客于耳窍,致耳窍气血运行不畅,清阳不升,则作眩晕。
痰 饮食不节,厚味肥甘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
职,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空之窍失其所养而作眩晕。
瘀 因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或因气不摄血,致血溢脉外而为
瘀;或因年老经脉气血衰弱,血脉运行不畅等,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脑,发为眩晕。
虚 忧思劳倦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阳气虚衰,脾胃虚
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肝风失其常,虚风内动,皆能作眩;或因
髓海不足,脑转耳鸣为病。
总而言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风、火、痰、瘀为标,脏腑虚损为本。以上病机,
亦常相互关联,故辨证中应细察之。
辨证分型
本病的辨证主要分以下五型:
1.痰浊上犯 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睁眼则眩晕加重,面色苍白,冷汗,
恶心,呕吐,耳鸣。初发时耳聋为导音性、可逆性,病程长者为感音性耳聋,伴纳谷不
馨,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2.肝阳上亢 头脑闷胀,突作眩晕,恶心欲吐,性情暴躁,心烦不安,每因情绪激动而
眩晕加剧,口苦,咽干,目赤,面部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3.气血不足 素体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之后,头昏心悸,气短乏力,劳累即发。神
疲懒言,面色恍白,口唇无华或萎黄,纳减体倦,便溏。膏质淡胖,舌边有齿印,苔少
或厚,脉细或虚大。
4.肾虚精亏 眩晕时作,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舌
瘦嫩或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瘀血内阻 头痛昏晕,失眠健忘,心悸,精神
不振,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唇色紫暗。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疗效标准
目前较为公认的疗效标准如下:
临床痊愈:1周内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正常,观察1年以上未发
作。
有效:1周内自觉症状减轻,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有进步,观察1年发作次数减少,程
度减轻。
无效:经治疗,1周内症状与体征等无明显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各地自定的疗效标准多偏低,以致统计出的疗效偏高。
分型治疗
(1)痰浊上犯
治法:健脾化痰,熄风开窍。
处方: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钩藤15克,山萸肉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淮
山药15克,泽泻12克,淡竹茹9克,菖蒲9克。
加减:眩晕甚,呕吐频作,加旋复花、代赭石、胆南星;脘闷纳呆加蔻仁、砂仁;耳
鸣不休加五味子、仙鹤草、响铃草、磁石;痰多加杏仁、冬瓜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523例,其中临床痊愈1160例,有效327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
97.6%。
常用成方:泽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
(2)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熄风。
处方: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菊花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白芍9克,
女贞子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20克。
加减:口苦咽干加龙胆草、丹皮;动则眩晕加剧者重用石决明,加羚羊角、牡蛎;夜
寐欠佳加枣仁、夜交藤。
用法:钩藤后下,于药煎好前5分钟加人即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421例,临床治愈321例,有效9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8%。
常用成方:天麻钩藤饮、美氏汤。
(3)气血不足
治法:益气养血逼窍。
处方:熟地12克,白芍9克,当归9克,川芎9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芩12克,黄芪
15克,肉桂6克,炙甘草6克。
加减:失眠健忘加枣仁、远志;食人腹胀,呕吐清水,完谷不化,加干姜、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66例,临床痊愈139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8%。
常用成方: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4)肾虚精亏
治法:益肾养髓。
处方:淮山药15克,熟地10克,茯苓12克,杞子10克,紫河车10克,龟版10克,天冬10
克,麦冬10克,黄柏9克,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
加减:眩晕发作较甚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遗精频者选加芡实、桑螵蛸、
覆盆子、连须;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加附片、鹿角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79例,临床痊愈142例,有效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2%。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杞菊地黄丸、真武汤。
(5)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通络开窍。
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红花6克,鸡血藤15克,菖蒲9克,地龙10克,葛
根10克,山楂15克,淮山药15克。
加减:失眠多梦加珍珠母、茯神、生龙齿;身倦乏力,少气自汗加黄芪;畏寒肢冷加
附子、桂枝;骨蒸潮热加黄柏、知母、丹皮、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84例,临床痊愈54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9%。
常用成方:通窍活血汤。
专方治疗
(1)晕得宁汤
组成:白术12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泽泻10克,沉曲10克,茯苓10克,
女贞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取上药按中药片剂的制备工艺,压制成22片,每次5~7片,每日3次,口服,6
日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330例,临床痊愈142例,有效18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9%。
(2)眩晕丸
组成:当归、五味手、淮山药、酸枣仁、龙眼肉备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蜜制为丸,每丸重5克,日服3次,每次2丸,温水送
下。
疗效:上方共治100例,临床痊愈21例,有效7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3)眩晕汤
组成:苍术10~25克,厚朴12克,姜半夏12克,泽泻15~4o克,柴胡3~9克,白术10~
25克,钩藤15克,菖蒲15克,甘草3克。
加减:恶心呕吐加姜竹茹、代赭石;面白心悸,失眠,眼球震颤,加当归、麦冬、白
蒺藜、菊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加杞子、女贞子、桑寄生、杜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67例,临床痊愈49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
老中医经验
邹云翔医案
安×七×,男,47岁。1965年3月3日初诊。患者诉1962年发现血压高(160/100毫米汞
柱),头晕,恶心欲吐,口干,两目痛胀,头转动不自然,看书二、三分钟后,即头晕
恶心,亦不能看戏及电影等。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积水,原发性高
血压,可疑早期冠心病。用过中西药治疗,但不见效果。来诊时症如上述,血压波动在
130~150/100~110毫米汞柱之间,脉细弦。系精气神俱不足,肝肾并虚。方拟补精益
气,安神和络化痰,佐以熄风潜阳,标本兼顾为法。
处方:煅磁石30克(先煎),石决明18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蒺藜12
克,制稀莶9克,西羌活1.2克,北细辛0.45克,甘杞子15克,制首乌5克,紫河车5克,炒
当归9克,炒白芍9克,五味子2.4克,白沙参3克,炙黄芪12克,旋复花5克(包煎),海
蛤粉5克(包煎),南沙参12克,法半夏5克,橘络红各3克,川贝母5克(杵),夏枯草9
克,云茯苓9克。15剂。
4月17日复诊:诸症皆有好转,头颈转动尚欠灵活,追溯病史,尚有肺痨史。仍守原方
加益肺肾通督脉之品,原方加金毛狗脊9克,鹿角片5克,冬虫夏草3克,石决明改增至30
克。服15剂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口干头晕,目痛胀均得减轻,能看书10分钟亦不发
生头晕,颈部转动亦较前为自如。
按: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积水,原发性高血压病。稍用脑则发
生头晕,恶心,两目痛胀,中医称之为眩晕病。本症既非单纯风、火、痰之实证,亦非
单纯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虚候,而是精气不足,肝肾并虚,肝阳痰火为患。邹老认
为病情复杂,治应标本兼顾。初诊时,阴阳并补,气血两益,肝肾同滋。痰火固宜清
化,然病久痰逆络痹,须兼而治之,故温清润化同用,苦降和络并施,佐以石决明、牡
蛎、白蒺藜,平肝熄风潜阳。用羌活、细辛者,取其引药上下分行。二诊时又加补益肺
肾,温通腰府之品,使督脉得通,故头颈转动可得自如。上方虽大,但配伍精巧,药味
虽多,因其内脏机能多方面衰退,故不嫌其杂。 -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太冲、合谷、内关、足三里、阿是穴、三阴交。配穴:百合、丰隆、听
宫、列缺。
操作:取主穴为主,每次3~4穴,如不能制止,酌加配穴,均深刺,采用捻转结合提
插法,持续运针1~2分钟。主穴施泻法,配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如眩晕仍未能控
制,可继续留针,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针1~2次。
疗效:上法共治疗167例,有效率在78.8%~100%之间。
②耳穴压丸
主穴:a.内耳、神门、晕点、枕。b.内耳、肾、内分泌、胰胆。配穴:贲门、升压点、
肾上腺、外耳、枕。
操作:急性发作取第1组,呕吐加贲门,血压低去神门,加升压点;间隙期取第2组,
酌加肾上腺、外耳、枕。先观察耳穴的阳性反应区域点,然后用耳穴探测仪测低电阻
点,辨证选穴。常规消毒后用0.7×0.7厘米见方的麝香虎骨膏贴压,内置王不留行子一粒
压于穴位上。每日按压3次,中等刺激量,隔日1次,每次一侧耳,双侧轮换,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临床痊愈4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③艾灸
取穴:百会。
操作:器材取艾绒,长方形小厚纸片,绒香,火柴,龙胆紫等。选准百会穴,用龙胆
紫作出标记,将穴位上的头发从根部剪去约中指甲大的面积,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施
灸。患者坐低凳,医者坐在其正后方的较高位置上,取艾绒少许做成黄豆大小的锥形艾
炷,首次两壮合并放在百会穴上,用线香点燃,当燃至二分之一时,右手持厚纸片将其
压熄,留下残绒。以后一壮接一壮加在前次的残绒上,每个艾炷燃至无烟为止,燃完一
壮压一壮,压力由轻到重,每次压灸25~30壮,使患者自觉有热力从头皮渗人脑内的舒适感。
疗效:共治疗177例,临床痊愈156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9%。
④穴住注射
取穴:a.翳风、足三里;b.听富、丰隆;c.听会、肾俞。
操作:眩晕较重者,用含维生素B121毫克、硝酸士的宁1毫克的无菌水溶液2毫升;呕
吐较重者,用含维生素B650毫克的无菌水溶液2毫升。每次取一组穴位,每穴注入0.5毫
升,每日1次,三组穴位交替使用,4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40例,临床痊愈166例,有效5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2.5%。
(2)单方验方
①瞿龙汤
组成:瞿麦、地龙、葛根各20克,石菖蒲15克,升麻6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29例,临床痊愈99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8%。
②荔枝草汤
组成:荔枝草(干)100克,猪肝(鲜)适量。
用法:将上药与猪肝加水过药面,文火煎煮半小时,连续煎煮2次,合并2次煎液内
服,每日1次,晚上服。
疗效:治疗25例,全部临床痊愈,至今未复发。
(3)气功
取穴:印堂、太阳、上星、百会、耳门、风池、内关、合谷。
功法:患者取坐位,赤足踩地,闭目,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左手握持220伏交流
电源火线,体态放松,精神专一,气沉丹田,电承合一后,运气至右手掌指,并根据眩
晕轻重和不同的穴位分别用1~5指对患者发功点穴,使患者产生明显酸麻感或轻微电灼
痛为度。每次发功点穴15~20分钟,每天治疗1次,点穴7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例,临床痊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7%。
- 复发性口疮
概 述
复发性口疮,又称阿弗它性口疮,是口腔粘膜疾病中最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具有周期
性发作的特点。引起本病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免疫功能紊
乱,内分泌失调或遗传因素等有关,现代西医学对此病治疗尚缺乏特效疗法。
复发性口疮,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口疳”、“口疡”、“口疮”。最早记载于《黄帝
内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口疮
的病因归于为“火”。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和发挥。隋代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
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本病与心脾热盛有关。宋代《圣济总录》中记
载:“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
也。”指出口疮之病有虚有实,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在治疗上,明代《景岳全书》中
详述了口疮的证治,除了由上焦之热所致,治宜清火为法外,又“当察其所由,或补心
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寒热之当辨也”。清代张璐在《张氏
医通·七窍门》、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分别介绍了口疮外治的经验,为后世医家
治疗研究本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首篇临床文章发表在1956年。在60~70年代中,临床报道内容侧重
于运用中医单方验方或外治法治疗本病。近10余年来,临床资料的数量猛增,超过以往
20余年的总数,质量亦明显提高,使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在病因病机的
探讨中,广大医家认为导致口疮的病因固然离不开“火”字,但有虚火和实火之病理机
转的区别。目前又有人提出瘀血致病论,并逐渐用于临床。辨证分型方面疒虽然目前尚
未完全统一,但对本病主张分为虚实两类较为一致。在治疗方面,除了仍以中医辨证以
内服中药和外治法为主,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独特疗法的优势,如针灸及各种穴位刺激
法、单方验方、食疗等进行施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基
本在80%~90%左右。
与此同时,又开展了部分实验室研究。有学者对患者进行有关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尿17一酮类固醇等测定,结果发现患者T淋巴细胞平均值略低于正常值,体液免疫
IgA、IgG、IgM、尿17-酮类固醇值,亦低于正常值,与文献报道中之中医虚证的结论相
吻合。亦有人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甲皱微循环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患者血粘度显著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增加及微血管痉挛、缩短、变细,血流
变慢,为运用活血祛瘀法治疗本病提供了有力依据。 -
病因病机
口疮的病变部位虽在口腔,但人体诸经皆会于口,口为脾窍,舌为心苗,肾脉连咽系于
舌本,肝脉下颊环唇连舌本等,因此脏腑功能失调,或感受火热之邪,饮食偏嗜,或劳
倦过度均可引起本病发生,其病机归纳如下:
心脾伏热 由于外感风热之邪或暴饮暴食,过食甘肥辛辣,煎炒炙赙,嗜酒等损伤脾胃,
内蕴化热;或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致使心脾伏热,郁久化火,循经上窜,熏蒸于口而
致口疮。
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热病,大病后期,真阴乏竭;亦有因本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耗
伤真阴,引起肾水不足,难以济火,命门之火失去维系,导致龙火妄动,浮游于上,循
经上扰咽喉而人口舌引起病变;或因肝失调达,气郁不畅,日久营阴暗耗,肾阴亏损,
以致水不涵木,阴虚火升而致本病。
脾肾阳虚 若素体阳虚或劳倦过度,或因久服苦寒之药,戕伤中土,致元气不足,中阳不
振,升降失司,或因房劳不节,或长期被本病所累,“久病不已,穷必及肾”,以致命
门火衰,蒸腾无力,或因阴伤目久,阴损及阳,无根之火上浮而致病。
瘀血阻络 这是近年来通过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病机概念。由于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火热
熬津灼液,“津血同源”,血被火煎,浓缩于脉,以致成瘀血阻于血道,口舌失于血液
濡润而成口疮。
辨证分型
1.心脾伏热 口疮起病较急,数量大小不等,多分布于舌尖及舌腹部,灼痛明显,周围
鲜红微肿,口疮表面多黄白分泌物,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饮热水,口渴口臭,心烦失
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常因酒食燥热,七情刺激而加重
诱发。
2.阴虚火旺 口疮数量少,分散,且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反复发作,灼热疼痛,疮周
红肿稍窄,微隆起,伴口咽干燥,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手足心
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 口疮数目少,色淡而不红,大而深,表面灰白,日久难愈,疼痛时轻时
重,服凉药后则加重,劳累后症状尤甚。面色咣白,头晕乏力,腹胀纳少,大便溏薄;
或腰酸膝软,四肢不温,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4.瘀血阻络 口疮数目不多,但发作频繁,且白疮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刺,表面有黄白腐
物覆盖,或见肉芽增生,周围粘膜暗红,隆肿。面色黧黑,口唇青紫,女性患者常见经
量过多或过少,色紫暗或见血块,小腹疼痛。舌质暗红见瘀斑,脉来细涩。
疗效标准
关于本病的疗效标准,各地文献的评判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目前主要依据临床口疮复
发间隔时间作为标准划分为以下四级: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访1年以上,口疮未复发者。
显效:口疮疼痛显减,并打破以前发作规律,间隙期延长6个月以内未复发。
好转:口疮疼痛有所好转,发作间隙较前稍延长,发作期间局部及全身症状亦有改善。
无效:治疗前后口疮数目、形态及疼痛感,发作间隙期和全身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分型治疗
(1)心脾伏热
治法:清热泻火,祛邪解毒。
处方:黄连4.5克,生地Z0克,当归12克,丹皮12克,淡竹叶12克,连翘9克,麦冬15
克,蒲公英15克,板蓝根15克,升麻3克,生甘草2克。
加减:热毒内盛,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便赤热加木通;
牙龈胂痛,口渴甚者,加生石膏、知母;夜寐不安者,将淡竹叶和连翘改为竹叶卷心和连翘心。
用法:先将药物加水煎2次,共得药液约300毫升,分2次服。服前先用少量药汁漱口,
漱时要将药汁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烂处疼痛减轻后再吐出漱过的药液,这样连续含
漱3~5遍,然后再服下余药。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297例,基本痊愈228例,显效31例,好转28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96.4%。
常用成方:导赤散、泻黄散、加减清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处方:生地15克,熟地15克,丹皮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石斛Z0克,玄参12克,
枳壳10克,山药10克,连翘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泽泻12克,生甘草3克,肉桂1.5
克(后下)。
加减:兼肝阴虚加白芍、北沙参;肾阴虚加龟版、知母;大便秘结不通加火麻仁、郁
李仁;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柏子仁。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或可参照上述服法。
疗效:以上方为主化裁共治疗13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25例,有效50例,无效24
例,总有效率为81.5%。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玉女煎、二至丸、大补阴丸等。
(3)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扶正,益气止痛。
京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肉苁蓉12克,制附片4.5克,茯苓15克,丹
皮12克,淮山药15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甘草2克,生姜3片,大枣15克。
加减:口腔溃疡有腐臭味者加地骨皮、生石膏;口渴明显者酌加石斛、麦冬;舌苔厚
腻者加苍术、藿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170例,基本痊愈106例,显效23例,好转31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94.1%。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龟鹿补肾丸、归脾汤 等。
(4)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赤白芍各12克,红花5克,桃仁10克,木通6克,枳壳10
克,黄连3克,川牛膝10克,地龙3克,香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共治疗45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9%。
专方治疗
(1)加减甘露饮
组成:生地15克,茵陈9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枇杷叶9克,
桔梗6克,甘草3克。
加减:热重加银花、连翘;心经有热加黄连;肝胆湿热加青黛;大便秘结加大黄。
用法:每日1剂,煎水,分2~3次服。小儿量酌减。
疗效:共治疗61例,基本痊愈5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
(2)加减六味汤
组成:荆芥穗、薄荷、炒僵蚕、生萆薢各9克,桔梗、防风各6克。
加减:脾胃湿热加米仁、滑石;阴虚火旺加生地、玄参;脾胃虚寒加干姜、肉桂。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9例,基本痊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
(3)黑白口疮散(外用)
组成:百草霜、五倍子各60克,冰片20克,人中白、枯矾各4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玻璃瓶收贮。用时先将药粉用蜂蜜调成糊状,涂搽口腔病
灶处,每日上药3~4次。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74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4)口腔溃疡枚(外用)
组成:生甘草、金银花、冰片、雄黄、朱砂、滑石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局部外搽,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300例,基本痊愈270例,显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8%。
(5)南黄散(外用)
组成:黄连、吴萸各20克,大黄40克,南星30克。
用法:将四药晒干,研成细末,用醋调和药粉,敷患者涌泉穴(或将前掌心全敷
上),然后用纱布包好,每日换1次。
疗效:治疗73例,治愈率达92%。
老中医经验
姜春华医案
陈××,男,57岁,干部。有肝病、胃窦炎、慢性结肠炎史等多种慢性疾患。每遇身
体不适必兼发口腔溃疡,如是已有数年。口疮发作后不易收口,甚至可溃烂一个多月。
此次因慢性腹泻而引发,口腔两侧有大小不等的溃疡数个,色泽淡红发白,疼痛难忍,
妨碍饮食。面色咣白,神疲气短,四肢怯冷畏寒,大便溏薄,口臭口干,小溲黄赤。舌
苔厚腻,舌质淡嫩而胖,边有齿痕,脉沉迟。证属脾阳不运,土气衰惫而积火毒。热毒
宜苦寒清泄,过凉则有戕伤中气之虑,太阴脾土得阳始运,偏温又恐反助热毒伏火,当
宜温养脾土以扶正,清泄胃热解伏毒。
处方: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炮附子6克,干姜3克,鹿角霜9克,黄连3克,黄芩9
克,连翘12克,蒲公英12克,丹皮6克,半枝莲15克,生甘草6克。7剂。
外用药:人中白3克,孩儿素3克,青黛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冰片0.3克,硼砂
0.6克。共研极细末,少量分次用水调湿,外敷口疮处。
用药7剂后,口疮逐渐收口,疼痛轻微,能正常饮食,全身症状亦有改善,原方续进14
剂,诸症悉除。后服补中益气丸调治,口疮1年未复发。
按:《医贯》云:“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此例口
疮病程较长,屡经中西医多法治疗不效,就是因为脾阳不足与胃火热毒相杂并见,呈现
双向性的病理差异之故。姜老一改常法,独取仲景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温补清泄同
炉,再加黄芪、附子、鹿角霜以助温补之力,更添连翘、丹皮、蒲公英、半枝莲以协清
泄之功,用温补清泄的双向性复方治疗寒热错杂的病证而取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承浆、地仓、阿是穴。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舌部口疮
加金津、玉液;唇及两颊加迎香。
阿是穴位置:局部溃疡面。
操作:主穴均取,配穴酌加。阿是穴、金津、玉液均为点刺。点刺前先漱口,阿是穴
用毫针点刺,小溃疡面只需刺一下,疮面直径大于0.3厘米,点刺2~4下;金津、玉液用
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
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84例,基本痊愈97例,显效32例,有效22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2.1%。
②艾灸
取穴:神阙。
操作:用艾绒或加入其他药物(丁香、吴萸等)做成艾条,点燃对准脐部进行熏烤,
直到病人感到温热舒适后,将艾条燃端固定在一定的高度(一般距2cm左右),连续灸
烤5~10分钟,以局部潮 ˉ红为适度,也可采取雀啄灸。每日1次,孕妇忌灸。
疗效:共治疗104例,灸1~2次痊愈者52例,3次以上痊愈者36例,12例无效,4例未能
随访到,总有效率为84.6%。
③刺血
取穴:阿是穴(位置同前)
操作:常规消毒后,根据溃疡面积大小可取3~5处,用三棱针垂直刺入以0.2~0.3厘米
深为宜,稍加挤压,以利血液渗出。刺出血量以数滴或0.2~0.3毫升为度。术毕用1%龙
胆涂患处,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40例,基本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④穴位注射
取穴:三阴交、极泉。
操作:药液用TF制剂(转移因子)2毫升。注射时先用无菌蒸馏水稀释,然后选用5号
注射针头2毫升注射器,取双侧三阴交或极泉穴,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提插捻转,以
得酸胀、麻本针感为好,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射TF,每侧注入1毫升。每周1~2次,4次为
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例,显效12例,有效7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
⑤耳针
取穴:主穴:口、舌、神门、交感。配穴:肺、心、肝、脾、肾、肾上腺、大肠。
操作:以主穴为主,每次取2~3穴,根据临床病变部位酌加配穴。寻得敏感点后,速
刺进针,得气后,再捻转数下,以加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出
针后用消毒棉球轻按孔穴1~2分钟,以免出血。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57例,显效3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
(2)单方验方
①灯心草散
组成:灯心草。
用法:将灯心草干品置于生铁平锅内,放在火上烧,直至锅内药物黄焦或黑末燃着为
止,然后取出研末,涂敷于患处即可。
疗效:共治疗62例,结果全部治愈。
②大黄煎剂
组成:大黄。
用法:单味大黄加水250毫升,武火煎至200毫升,饭后1次温服,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39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
(3)食疗
①绿豆鸡蛋饮
组成:鸡蛋1个,绿豆适量。
用法:将鸡蛋打入碗中调成糊状,绿豆放人砂锅内(铝锅亦可,忌铁锅),冷水浸泡
约10~zo分钟再煮沸,沸后约3~5分钟(陈绿豆可适当延长时间),不宜久煮,此时绿
豆尚未熟,取煮沸绿豆水冲入鸡蛋糊内,成为蛋花状饮用,每日早晚各1次。
疗效:用于心脾热盛的口疮患者,有一定效果。脾胃虚寒、滑泄者忌用。
②绿豆羊肉汤
组成:羊肉120克,绿豆30克,生姜5克,大枣10枚。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炖烂服用,每日1次,直至病愈。
疗效:治疗复发性口疮多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 原发性青光眼
概 述
青光眼,是一种由于眼内压升高而引起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最后可导致失明的严
重眼病。临床上分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类,以前者常见,为本节讨论之重点。据
我国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为0.89%~2.6%之间,致盲率达19.62%。原发性青光眼的发
病,解剖因素是基本原因,但情绪不稳、过劳、用眼时间过度等均为诱发因素。西医多
采用手术和缩瞳药物治疗,但迄今为止尚不能使已遭器质性损害的视神经和视功能再度恢复。
青光眼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Ⅲ乌风内障及
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
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
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
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
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
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
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
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矇日
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
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
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
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
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
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首篇临床文献见于1956年,系以针灸治疗单纯性青光眼的个案报
告,而应用中医药的资料则晚至6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开始大样本观察的基
础上,对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中医分型的探讨和治疗。自70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迅速增
多,内容涉及亦广,除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还试用传统的针拨术治疗恶
性青光眼。近年来,辨证分型渐趋统一,强调从肝论治,专方治疗受到重视。在治疗范
围上,还进一步扩大到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辨治。在药物方面,发掘了槟榔碱
和丁公藤碱制剂等,成为有前途的局部用药药物。针灸治疗,除体针外,还配合耳针,
或应用冷冻针灸等,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无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中医针灸治疗本病
的总有效率在75%~80%之间。这些年还开展了实验研究,包括对四子(牛蒡子、车前
子、女贞子、青葙子)降眼压的药理研究,对丁公藤大样本临床研究等,以及通过青光
眼患者眼血流图的变化,探索针刺治疗机理等。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
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其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风热上扰 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
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
肝邪气逆 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
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
肝肾阴虚 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
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
气虚血瘀 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
蓄,神水受伤而发病。
肝邪脾虚 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
疗效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据各地报道,拟订如下:
临床痊愈:视力达1.0或提高5行以上,眼压正常,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眼压下降10毫米汞柱或以上,其他症状消失。
有效:视力提高1~3行,或从光感、手动提高到0.04以上,眼压下降5毫米汞柱或以
上,症状改善。
无效:视力、眼压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或未达到有效标准,症状未见改善。
分型治疗
(1)肝经风热
治法:搜风清热,利湿化痰。
处方:羚羊角0.3~1克(如无,以山羊角15克代替),玄参15克,知母10克,龙胆草10
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僵蚕6克,白菊花10克,细辛3克,川芎5克,半夏10克,茯苓
20克,车前子20克。
加减:眼压极高加大黄、玄明粉;呕吐甚加竹茹、半夏;昏蒙甚加石决明、牛膝。
用法:羚羊角可用5~10剂的总剂量一起煎煮,分次兑服。余药水煎,每日服2次。
常用成方:绿风羚羊饮、羚羊钩藤汤、将军定痛丸、龙胆泻肝汤等。
(2)肝郁气逆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理气。
处方:香附10克,青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5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
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0克,甘草5克。
加减:头痛甚加白芷、珍珠母;失眠多梦加酸枣仨、夜交藤;瞳神散大明显加五味
子、青葙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丹栀逍遥散等。
(3)肝肾阴虚
治法:滋阴潜阳,补益肝肾。
处方:生地、熟地各30克,石决明20克,知母、柴胡、麦冬、白芍、黄柏、黄芩、当
归、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川芎、甘草各5克。
加减:纳差加鸡内金;盗汗加龙骨;便秘加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地黄汤等。
(4)气虚血瘀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窍。
处方:黄芪20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茯苓、山茱萸、五味子各15克,桂枝、
楮实子、车前草各12克,甘草8克。
加减:纳差加谷芽、麦芽;腹泻加白术、陈皮;瘀重加丹参、泽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加味通窍活血汤等。
(5)肝邪脾虚
治法:温肝降逆,健脾散寒。
处方: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生姜3
克,大枣5枚,白蜜100克(冲)。
加减:胁痛加柴胡、枳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吴茱萸汤加味等。
疗效:以上述分型共治疗349例,计530只眼,结果临床痊愈166只眼,显效145只眼,有
效178只眼,无效41只眼,总有效率为92.2%。
专方治疗
(1)绿风安丸
组成:芦荟50克,丁香50克,黑丑50克,磁石1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装人空心胶囊内。根据病情,每日早晚各服3~5粒
(重2~4克),饭后1小时服用。
疗效:以本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37例,计71只眼,显效41只眼,有效17只眼,无效13
例,总有效率为81.7%。其中开角型有效率为86.6%,闭角型为80.9%。
(2)泻肝解郁汤
组成:茺蔚子9克,车前子9克,夏枯草30克,芦根30克,防风9克,黄芩9克,香附9
克,甘草3克,桔梗9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石决明、钩藤、牛膝;行抗青光眼术后眼压不降酌加当归、川芎、
丹参、桃仁、红花;大便干燥加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9例,计51只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及其他青光眼患
者,用上方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发现以开角型青光眼疗效较佳。
(3)复方五苓散
组成:泽泻15克,茯苓、猪苓各18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木通、车前子、桑白皮、
大腹皮各15克,龙胆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以4剂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5例,计8只眼,结果全部获临床痊愈。其中3例,随访半年至1年
未见复发。
(4)青光眼方
组成: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薄荷(后人)6克,丹
皮10克,栀子(炒)8克,车前子(包)10克, 炒枣仁(打)12克,枸杞12克,香附10
克,珍珠母(先下)30克。
加减:据不同症候选加红花6克,菊花10克,山药10克,远志6克,黄芩8克,胆草6克,
夏枯草10克,陈皮6克。
用法:开始治疗时以主方水煎服。待病情稳定后,可将主方加减部分的药物,按比例
为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用此丸。服丸过程中如出现眼压控制不理想时,可
改用煎剂,同时配合用西药缩瞳剂(匹罗卡品),缩瞳剂浓度及滴眼次数,随症情好转
递
减乃至停用。西药完全减掉之后,仍须服中药3个月至半年左右。
疗效:以本方共治疗13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
老中医经验
韦文贵医案
袁××,女,25岁。门诊号:69118。1964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右眼胀痛两年半。患者
于两年半前因眼胀痛经诊断为青光眼,曾作抗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来
眼压又有波动,伴虹视、头痛、眼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
似症状。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大便
干结,月经量多,约40天1次。查:左右眼视力分别为0.3和1.0。右眼压7.5/3=35.76毫米
汞柱,左眼压7.5/5=25.81毫米汞柱。右眼视乳头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左眼大致正常。
右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弦细,舌稍红,苔薄带黄。诊断为双眼青
风内障,予青光眼三方。
处方: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羌活6克,蝉蜕6克,密蒙花6
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辛3克,生地20克。14剂。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失,昨夜看电影后又出现虹视。二天
来食欲不佳,夜寐不安。脉细弦,舌苔薄。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
5.5/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并配合滴缩瞳眼药水。
6月5日三诊:服上药5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
脉弦细,舌质略红。以青光眼三方加减。
处方: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克,蝉衣3克,密蒙花10克,
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克
(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另予明目地黄丸早晚各1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服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
失。缩瞳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调畅。脉细,舌稍红,苔薄。查:右、左眼矫正视
力分别为1.0和1.2,双眼眼压为5.5/5=17.30毫米汞柱,已正常,遂停药。
按:本例证属肝肾阴虚,外风夹内风上扰空窍。系韦老所创制之青光眼三方之适应
证。本方以石决明、白蒺藜、决明子平肝、清肝而明目,据韦老经验,三药有降眼压作
用,为本方之主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祛风邪而止痛;密蒙花、蝉蜕疏风清热,
兼有退翳明目之功;另用生地滋阴明目,白术健脾扶正,加之配合石斛夜光丸和明目地
黄丸补益肝肾之阴,故获显著效果。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睛明、行间、还睛。配穴:①颊车、下关,头痛加头维或太阳,眠差加
神门或内关,眼压过高加阳白或水泉;②眼、目1、目2、肾、肝、内分泌、皮质下、交
感、太阳(均为耳穴)。
还睛穴位置: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濡穴前5分处。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睛明穴用30号毫针,进针0.5~1寸,得
气即可,刺激宜轻;行间穴以28号毫针,略向踝部方向进针,以提插加小捻转之法,使
针感明显,刺激宜重,运针半分钟后去针;还睛穴以透天凉手法(一进三退),余穴均
为平补平泻法。除行间外,均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一侧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敷,
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1~2分钟。针刺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耳穴贴
敷3日1次,双耳轮换。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408例,有效率在54.6%~95.4%之间。
②冷冻针灸
取穴:主穴:太阳、风池、印堂、鱼腰。配穴:光明、太冲、内关、肾俞。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酌加配穴1~2个。采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疗。第一疗程灸柄
温度为上15℃~ ̄20℃,每次20分钟;第二、三疗程,灸柄温度为-5℃~-10℃,每次
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无效者宜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41例。治前眼压增高者35例,共53只眼,治后双眼均达正常值者12例,单
眼达正常值者23例,无效6例,按眼数计算,有效率为88.7%;治前视力下降39例,治后
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按例数计,其有效率为53.2%。
(2)单方验方
丁公藤碱滴眼液
组成:0.05%丁公藤碱Ⅱ苯甲酸盐滴眼剂。
用法:每次1滴,每日滴眼3~4次。眼压超过40毫米汞柱者,每2小时滴眼1次。
疗效:共观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93例,计442只眼,发现有明显缩瞳、降眼压的效
果,且能改善房水流畅系数,无明显副作用。其降压有效率为96.7%,缩瞳有效率为
92.6%,药后房水流畅系数较用药前增加29.4%。
(3)气功
功法:以放松功为主。并辨证施功,肝经风热者配保健功、鸣天鼓;肝肾阴虚者配鸣
天鼓、擦腰;肝郁脾虚者配叩齿、搅海;肝郁气逆者,配贯气法。
疗效:共观察20例,计36只眼,结果练功2周后,临床痊愈25眼,显效2眼,有效4眼,
无效5眼,总有效率为86.1%。
- 糖尿病
概 述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本病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
病、胂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三大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一亿人,并有
日渐增多的趋势。我国卫生部己将本病列为重点疾病之一。本病以中年以上为多见,少
数为青少年患者。由于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受到遗传、体质、代谢、免疫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且患病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治疗上,现代西医学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
来,对治疗糖尿病是一大贡献。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措施。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瘅”。根据发病机
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
分别作了论述。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子《诸病源候论》;
体系形成于唐末,为后世医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现代运用中医药对糖尿病患音进行临床治疗,最早见于1954年。多病例(29例)观察
的首次报道在1977年。此后,本病的中医治疗开始引起中西医界广泛注意。特别是进入
80年代后,大量的治疗病例和临床总结性资料不断隔现。根据初步统计,累汁多样本报
道的病例己超过8000例。集4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资料积累,中医在探索和总结糖尿病的
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进展。不少研究
者还对糖尿病人做了治疗前后血糖、尿糖、糖耐量试验等对照检查。大量研究成果表
明,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不仅临床疗效满意,而且颇有独到之处。目前西医辨病与中
医辨证结含论治,疗效多在85%以上。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如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
联系的研究;老年人及老年人前期糖尿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释放曲线关系的探讨;有关
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单方草药的研究,以及寻找降糖、降脂的有效方药及其作用
机理的研究等等。从中探索临床规律,为中医更有效地治疗本病提供了某些客观依据。
病因病机
本病是综合性的致病因素,尤与嗜酒、喜食膏腴和过度精神紧张有关,三者综合发病
者较多。不论情志、房劳、厚味、嗜酒等因素,其造成消渴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为积热伤
阴,阴虚火旺,耗损肺、脾(胃)、肾诸脏,热伤肺阴,肺液干涸,敷布失职,多饮而
烦渴不止;邪伤胃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饮,肌肉消瘦;热邪伤肾,肾阴亏虚,精气不
足,固摄失权,精微不藏,多尿而频,或有甜味,或如脂膏。此三者其始虽异,其终则
同,最后损伤肺、胃、肾阴液,而致成本病。现分述如下:
燥热内生 长期过食甘肥,醇酒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易致
消渴。亦有意欲长寿,或快情纵欲,长时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
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发为消渴。
五志化火 长期过度精神刺激,情绪紧张,五志过极,火热内生,灼阴伤肺而失治节;
亦有忧愁思虑,情怀不畅,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
损,水火不济,发为本病。
肾阴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脏素虚;或病后阴血亏衰,火旺阳亢,消灼阴津;或因房
室不节,劳伤过度,伤耗阴津,肾阴亏损。阴虚火旺,上蒸肺胃,遂致肾虚、肺燥、胃
热发为消渴。
辨证分型
关于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各医家意见不一。在60年代以前大多以上、中、下三消分
治,60年代以后分型日趋增多,有以肺、胃、肾分治;有以气、血、津液辨证;也有以
瘀血、肝气来辨治。现结合古今多数医家的经验,归纳为下列六型:
1.燥热炽盛 此型多见于疾病初起,来势较急。多食,消谷善饥,或胃脘嘈杂,口渴多
饮,甚则渴饮无度,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大便秘结或干燥。舌苔薄黄
腻或黄燥,舌质红或带芒刺,脉滑数或弦滑。
2.气阴两虚 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三多症状明显,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
失眠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
色黄,大便干。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
3.阴虚火旺 此型多见于病久迁延不愈。咽干口燥,口苦,口渴多饮;或牙龈肿痛,牙
宣口臭,或口舌生疮,消谷善饥,脘痛如灼,伴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或心烦失
眠,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或溺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苔薄白或无苔、花剥,或薄
黄,舌质干少津,脉细小数或滑数。
4.阴阳两虚 此型多见于疾病后期。三多症状迁延日久,形寒肢冷,面色眺白或黧黑,
浮肿,皮肤毛发干枯无华,头晕乏力,耳鸣耳聋,腰酸腿软,夜尿频数,大便稀溏,多
伴有并发症,或有酮中毒现象。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5.脾肾阳虚 此型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畏寒怕冷,尤其腹部
怕凉,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无力,耳鸣耳聋,滑精或阳瘘,自汗,小便频数量多
或清长,或失禁,或如脂膏,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舌苔白润,舌质淡胖或淡红,脉
关尺沉细弱。
6.瘀血内阻 此型多见于糖尿病经治疗三消不减,形体日渐消瘦,出现合并心脑血管及
神经病变者。三多症状轻重不一,伴胸闷胸痛、刺痛,或上下肢疼痛,或肢体麻木,半
身不遂,面有瘀斑,月经血块多色紫。舌紫暗或淡暗,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
脉来细涩。
根据本病的症状,舌苔,脉象,将本病演变临床上归纳为五个阶段,即燥热炽盛型→
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脾肾两虚型。瘀血内阻型则大都为本病的并发症见症。
分型治疗
(1)燥热炽盛
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粳米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15
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玄参10克,栀子10克。
加减:烦渴频饮者,倍生石膏、天花粉、天菱冬用量;胸闷暧气,脘腹作胀,加玫瑰
花、佛手花、川楝子;肠腑热结,大便秘结选用郁李仁、瓜蒌仁、火麻仨、大黄;气短
懒言,自汗神疲,脉细弱,合生脉散;肌肤并发痈、疮疡者,酌加银花、连翘、蒲公
英、紫花地丁、鸭跖草、败酱草等。
用法:每日1剂,生石膏打碎先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麦门冬汤、消渴汤、玉泉丸、玉液汤、千金黄连
丸、增液承气汤、竹叶黄芪汤、五味消毒饮。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
处方:生黄芪30克,黄精15克,太子参15克,生地10克,天花粉10克,淮山药15克,白
术10克,元参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5克,石斛10克,女贞子15克。
加减:心悸怔忡,脉结代加桂枝、牡蛎、枣仁;用市气虚加重黄芪用量,太子参易党
参;便溏加茯苓、生薏仨、车前子;遗精加知母、黄柏;不思食,恶心干呕加乌梅、鸡
内金、半夏、竹茹。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芪汤、增液汤、玉液汤、生脉散、六昧地黄汤、降糖甲片、降糖合剂、
自拟益气养阴汤。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润燥。
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杞子10克,当归10克,生熟地各15克,葛根15克,丹参
30克,知母10克,石膏15克,黄连6克,黄精10克,五味子10克。
加减:肾经相火偏旺加黄柏;目干涩,视物模糊加菊花、青葙子、草决明;胁肋疼痛
甚加茜草根、泽兰、玄胡、郁金;失眠多梦,健忘加女贞子、首乌藤;渴饮无度,口干
少津加天花粉、哈粉、玉竹。
用法:石膏打碎先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一贯煎、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天花粉散、枸杞汤、大补阴丸、生脉
散。
(4)阴阳两虚
治法:温肾滋阴,调补阴阳。
处方:附子10克,肉桂3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
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金樱子15克。
加减:血瘀加红花、丹参、泽兰;合并肾病加车前子、复盆子、川断、桑寄生;有感
染加蒲公英、银花;合并冠心病胸闷加瓜蒌、薤白头、丹参。
用法:上方附子先煎,肉桂后下,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汤、二仙汤、秘元煎。
(5)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阴阳并调。
处方:附子10克,干姜5克,熟地15克,萸肉10克,枸杞子15克,补骨脂10克,苍白术
各10克,莲子肉10克,山药15克,鸡内金10克,五倍子10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
加减:心悸怔忡加枣仁、远志、柏子仁、朱茯神;面色黧黑,四肢失温加鹿角片、紫
河车、丹参、桂枝;尿有余沥,夜尿多加白果;腰冷腰酸加肉桂、桑寄生、续断、仙灵
脾;阳痿加阳起石、巴戟天。
用法:附子先煎,1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促脾补肾降糖汤、益气扶阳饮、右归丸。
(6)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处方:生黄芪30克,淮山药3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干地龙10克,川芎10克,当归
10克,赤芍10克,丹参30克,茯苓10克,生地20克,元参10克,丹皮10克,葛根10克。
加减:头昏疼痛明显加草决明、白芷;胸闷、肢体疼痛较剧加桂枝、生山楂、瓜蒌、鸡
血藤、?莶草、丝瓜络;瘀痰百结,头晕身重,喘逆,胸闷,加桔梗、牛蒡子、皂荚、路
路通;合并心血管病变加黑豆、蚕蛹、何首乌、杞子、炒核桃仁、白茯苓。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活血降糖方、润燥
活血方、五香散。
疗效:按上述六型辨证治疗,据52篇30例以上临床资料4265例的疗效统计,基本治愈
527例,显效1128例,有效1899例,无效711例,总有效率为83.3%。
附:并发症治疗
在上述分型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见症,进行加减或辅助用药治疗。
①糖尿病酮症 上消偏重用生石膏、天花粉、麦冬、玉竹、党参、知母、黄连、生地、
石斛、沙参;中消偏重予调胃承气汤合白虎汤加黄连、天花粉获效;或用生地60~90
克、川连1.5~3克、黄芪9~15克,内服能使酮体转阴。
②并发肾病及尿珞感染 肾病出现蛋白尿者,用白花蛇舌草、续断及大量黄芪治疗;尿
路感染症见尿浊,尿频尿急尿痛者,用萆解、菖蒲、乌药、车前子、石苇等治疗。
③含并周围神经炎 糖尿病性神经障碍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一般用牛车肾气
丸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老年患者,用沙参、天花粉、麦冬、玉竹、枸
杞子、生地、知母、黄芩、黄连、丹参、泽兰、鬼箭羽等,另服指迷茯苓丸治疗。感觉
障碍,肢体酸痛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用人参白虎汤。若四
肢窜痛,皮肤灼热为络脉不畅,用四藤一仙汤(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钩藤、威灵
仙)。
④含并视网膜病变 雀目、耳聋,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羊肝明目
丸;白内障加丹参、阿胶;眼底出血用凉血止血的青葙子、谷精草、草决明、杞子、菊
花、茺蔚子、大小蓟、田三七、云南白药等。
③含并心脑血管病变 合并冠心病以养血活血化瘀为主,常用黄芪、当归、丹参、赤白
芍、川芎、蚕茧、桃树胶、益母草等。合并脑血管意外半身不遂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
瘀汤。
⑥含并疱疡痈 证见牙龈脓肿,久久不愈,甚则高热神昏用清热解毒之五味消毒饮、牛
黄解毒丸。
专方治疗
(1)降糖甲片
组成:生黄芪、太子参、生地、天花粉、五味子等。
用法:以上药物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2.3克,日口服3次,每次6片,3个月为一疗
程。
疗效:观察405例,气阴两虚组290例,显效148例,有效88例,无效54例,总有效率为
81.4%;阴虚热盛组55例,显效21例,良效1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5.5%;阴阳两虚
组60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76.5%。
(2)降糖益心丸
组成:炒苍术、甘草、丹参、怀牛膝、桑寄生、白芍、川芎、五味子、蒲公英、黄
精、泽泻、黄连、山药、白术、生地、元参、薏仁、柴胡、丹皮、枸杞子、麦门冬、葛
根、红参须。
用法:上药研末制成丸药。每日服3次,每次20丸,饭后温开水送服。本方为治疗三消
合一通用方。
疗效:共治疗113例,基本治愈23例,显效26例,有效4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
84.1%。
(3)滋肾蓉精丸
组成: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淮山药15克,赤芍10克,山
楂10克,五味子10克,佛手10克。
用法:上药共焙干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干燥。每次服6克,每
日3次,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64例,基本治愈19例,显效9例,有效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5%。
老中医经验
邹云翔医案
刘××,男,58岁,干部。1977年3月4日初诊:患者因明显消瘦3月余,伴口渴多饮,
小溲量多,而于1977年2月23日住某医院治疗。经检查,3个月内体重下降12公斤(原67.5
公斤,入院时55.5公斤)。空腹血糖364毫克%;空腹尿糖(+++)~(++++);
尿酮阴性;24小时尿量2500毫升,尿糖定量95克~179克(3月1日尿糖定量为179克,24小
时尿量3225毫升)。诊断为糖尿病。症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形体消瘦,面色灰黑,
脉沉细而缓,舌苔淡嫩。证属肾虚下消,且阴伤及阳。治宜温阳滋肾,金匮肾气汤主
之。
处方:大熟地18克,淮山药24克,山萸肉15克,粉丹皮9克,云茯苓12克,炒泽泻9克,
淡附片9克,骨碎补15克,肉桂粉1.2克(冲)。
3月23日二诊:服药1周,口渴之症好转,尿量减少。今日渴已明显减轻,胃脘不舒,
大便偏稀;24小时尿量1900毫升,尿糖定量5.45克;空腹血糖200毫克%;空腹尿糖转阴
性;中、晚餐饭前尿糖(+)。舌苔淡嫩,脉象沉细。以3月4日原方续进。至4月6日尿
糖定性阴性,24小时尿量1900毫升;空腹血糖126毫克%。至4月14日,24小时尿量1070毫
升。5月4日主食增加。5月13日复诊时,患者已出院活动,无明显自觉症状。24小时溲量
1000毫升~1200毫升之间,一切检查均正常,仍以原方巩固之。
按 患者以消瘦入院,确诊为糖尿病。采用饮食控制并服用中药治疗而获近期显效。邹
老认为患者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接近于饮一溲一之程度。乃下元虚惫,真火不
足。阳不能升,犹如釜底无火,不能蒸化津液;而肾气不固,不能摄水,致精微下注,
小溲量多。面色灰黑属肾气伤败之象,脉沉细而缓,舌苔淡白,皆属阳虚大力微弱症
候。辨证为下消,阴阳两虚证。选用八味丸加味,以温肾滋阴,水火并补。方中六味地
黄丸滋补肾阴;肉桂、附子、骨碎补补火扶阳,如釜底加薪,补阳即可鼓肾气,可蒸水
化气。生津以润上止渴,滋肾助阳,水液升降功能正常,病即可愈。 -
用药规律
从1954年至1990年,共查阅到52篇30例以上临床报道,筛选出68首治疗本病的自拟方,
共涉及药物94味,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00 >17
天花粉、生地、麦冬、黄
芪、知母、党参、五味子、
熟地、山药、元参。
1000~1500 10~15
枸杞子、石膏、黄精、白
术、黄连、泽泻、葛根、芍
药、桑螵蛸。
501~999
6~8
天门冬、石斛、沙参、菟丝
子、茯苓。
3~5
黄柏、萸肉、覆盆子、五倍
子、金樱子、黄芩、川芎、
沙菀子。
201~500 1~6
首乌、大腹皮、大黄、川椒
目、牵牛子、冬瓜皮、车前
草、地骨皮、芡实、益智
仁、薏苡仁、丹皮、当归、
萆薢。
100~200 1~4
鸡内金、栀子、牛膝、柴
胡、蒲公英、桑寄生、干
姜、百部、大叶小蘖、丁
香、杜鹃、仙灵脾、牡蛎、
附子、桂枝、乌梅、佛手、
山楂、苁蓉、龙骨。
从上表中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养阴益气药;其次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健脾温
肾、调补阴阳药。可见,临床治疗以养阴益气、清热健脾、温肾为主,其他药物次之。
至于活血化瘀药则用于本病后期及并发症的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肺俞、意舍、承浆、胃俞、丰隆、肾俞、
关元、复溜、三阴交、阴陵泉。
操作:主穴均取,酌选配穴。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的,则留
针15分钟。针感不显者可重复运针。冬季可采取皮下埋针法。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
程,每疗程间隔3天,总观察45天。
疗效:观察病人2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2%。
②耳针
取穴:胆、肾、缘中、内分泌、交感、下屏尖、三焦、渴点、饥点。
操作:耳廓常规消毒后,将毫针速刺入耳穴,留针1~2小时,间隔30分钟捻转1分钟。
隔日针1次,每次选5~6穴,两耳交替,共针10次。
疗效:观察病人25例,针刺2丸3次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血糖随针刺次数增加而下
降,尿糖转阴,血压、血脂下降,其它症状亦有明显好转。治疗前空腹血糖为262.
07mg%,治疗后降为162.79mg%;餐后2小时血糖从治疗前的324.07mg%,降为治疗后的
218.11mg%;有显著性差异。尿量从治疗前的2669毫升降为1650毫升。患者针刺后胰岛素
平均用量从36单位降至2单位或停用,口服降糖药也显著减少或停用。
(2)单方验方
①丽仁降糖丸
组成:本片为荔枝核加工制成浸膏片。
用法:每天3次,每次4片,3个月为一个疗程。
疗效:观察45例,显效8例,有效2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
②亚腰葫芦制剂
组成:亚腰葫芦干品,药用壳。
用法:煎剂:每日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针剂:50%针剂,2ml/支,每次肌注1
支,每日2次;片剂:每次口服2~5片,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26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8%。
(3)推拿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手法操作头面、上肢、胸背部时,取站立位;操作胁肋、
腹、腰骶及下肢部时,取坐位。①头面颈项部:拿五经,推跻弓,拿颈项,分眉弓,点
睛明,分迎香、入中、承浆,扫散角孙,合颈项。②躯干部:平推胸背,两胁肋、脘腹
及少腹、腰骶。③上肢部:拿前后血浪,开电门,平推上臂,理掌背、五指、臂四缝,
掌击拳面,运膀子,搓手背,抖肩臂,拿龟谷。④下肢部:点冲门、血海、太溪,提拿
大小腿前后肌群,平推大小腿内、外侧,搓揉大小腿。③重复头面颈项部手法。⑥掌击
囱门,拳击大椎、八醪穴。在实施上述手法操作中,根据上、中、下三消分型不同,手
法重点各有不同。上消:着重平推上胸部和三指直推两乳间,并兼用中指点揉膻中、中
府、云门、气户、库房等穴;在平推背部时,兼用拇指推揉肺俞、膈俞、大椎诸穴;在
平推搓抖上肢时,兼用拇、食指拿按曲池、手三里、少商诸穴,最后提拿搓揉肩井穴5
次。中消:重点斜推两胁部和横推脘腹部,兼用中指点揉期门、章门、中脘、气海、关
元、天枢诸穴;在平推背部时,兼用拇指推点脾俞、肝俞、胰俞诸穴;在平推下肢时,
兼用拇指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上述手法均以酸胀为度,最后重出太椎穴之下。下
消:着重横推腰骶和斜推少腹部兼用拇指揉肾俞、命门、志室、八?诸穴,以有酸胀为
度;用中指按揉气海、关元穴;平推下肢时,兼用拇指点揉三阴交、涌泉穴,均以有酸
胀为度。隔日治疗1次,每次约30分钟,4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例,基本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9.17%。
(4)食疗
组成:新鲜柠檬30~50克,鸡肉100~200克。
用法:用上药炖熟后,饮汤或吃鸡肉,分1~2次吃;或单以柠檬绞汁或水饮亦可,每
日3次,10~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5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
- 肥胖症 - 【收藏】
概 述
肥胖症,是一种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量,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超过标准体重
的病症。现多用体重指数来衡量,所谓体重指数是指:体重(kg)/身高(m)2<25,
如≥25为偏重,≥30为肥胖。据欧洲16国调查资料,男性肥胖患病率多介乎15~30%,
女性多介乎17.6%~52%。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肥胖患者日趋增多。本
病且常并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胆石症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对
人类健康危害甚大。肥胖的发生主要有遗传素质、代谢特点和生化缺陷、饮食因素和生
活方式、食物中枢平衡失调、精神因素等,与营养代谢的关系尤为密切。现代西医学所
用药物及手术疗法,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及禁忌,故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日益受到重视。
肥胖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并已观察到肥胖的危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
中指出:“凡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唐
代《千金要方》载有“肉实坐安席,不能动作,喘气”等症状。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
论》进一步对肥胖病的病机作了分析:“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
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以上论述,为中医认识和
治疗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首先兴起于国外,从1973年起即开
始研究并试用针刺减肥,初期以耳针治疗为主。国内文献首载于1974年,早期以耳针为
主。进入80年代,疗法已趋多样。大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施治为原则,分别采
用辨病论治,分型论治,捂 固定处方,随证加减。还包括针刺疗法、针药并施法、气功
按摩、外用敷药等方法。各地还试制了各类丸剂、片剂、减肥茶、糖浆等,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迄今报道已逾百篇,据89篇统计病例数达8578例,其中单纯用中药治疗1832
例,针灸、耳穴压丸、耳穴埋针治疗6681例,按摩治疗65例,均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它不仅毒副作用小,且有降脂、降压作用。目前运用中医药针灸治疗,疗效大多在70~
90%左右。此外,有的已开展了对中药减肥的基础研究:有人报告用家蚕观察中药的抗
衰老作用时,发现补骨脂、玉竹可明显减少食桑量,肉苁蓉、菟丝子、黄精加补骨脂组
也有不同程度减少,但家蚕寿命却有延长。还有选用酶与受体筛选常用中药生理活性的
结果,发现补骨脂、酸枣仁、蒺藜和栀子都有抗食欲活性,前三者还有精神健康活性。
日本学者亦报告,给予金硫葡萄糖并高糖饲料可喂成人为型肥胖小鼠,以此模型考察了
大豆皂甙的抗肥胖作用机理。以上资料提示,某些中药可能有抗食欲作用,从而有减肥
之效,抗食欲或减肥可能有利于抗衰老延寿。这方面的研究,展示了中医药治疗肥胖病
的广阔前景。
病因病机
中医对肥胖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痰饮 《石室秘录》曰:“肥人多痰。”痰饮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主布津
液,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则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
或脾气本虚,运化不力,亦可使水湿停聚而为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肾阳不足,则蒸化
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痰饮既成,痰浊阻塞,充斥肢体,因痰生病,导
致气机壅滞,脾不运化,故形体壅肿而显似肥胖。
水湿 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食高粱厚味,酒酪肥甘。内外之
湿都可影响体内水谷津微的输布,形成肥胖。水、饮、痰皆为湿邪,亦有轻、中、重、
质的不同。稠粘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三者停积,可引起水液停积而发肥
胖。水潴留性肥胖病常由此形成。
瘀 瘀可由气滞引起,也可由痰湿转归。此外,由于血中日旨质增加,《黄帝内经》称
之为“浊脂”,也可致瘀,瘀脂可以互相转化。妇科肥胖人不孕症,就是躯脂阻塞胞
宫,影响受精而致不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
中而不孕。”
气虚 血、津液等的生成和运行、输布排泄等,无不通过气的推动、温煦及气化功能来
完成。气的推动力减弱,血、津液运行迟缓,水液输布运行停滞;气的温煦作用减弱,
则血、津液的输布运行无以温煦,遇寒则凝;气化作用减弱,血、津液相互转化无力,
精微不化,无力输布,生湿成痰,痰湿交阻或过盛,从而致肥胖。
辨证分型
1.痰湿阻滞 肥胖,伴身体重着,平素喜食肥甘厚昧,或过饮酒酪奶浆,常感头昏胸
闷,神疲乏力,脘腹胀满,恶心痰多,嗜睡口淡。舌质淡红,苔白滑或腻,脉濡滑或迟
缓。
2.气滞血瘀 肥胖,伴面黯唇绀,胸闷气短,腹部胀满,嗜卧,记忆力减退,皮肤可见
瘀斑,妇女经行不畅或闭经、痛经。舌质紫暗,苔薄或滑腻,脉沉细涩。
3.肺脾两虚 肥胖,伴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胸闷气促,脘腹胀满,自汗心悸,下肢浮
肿,神疲嗜卧,便溏,妇女带下清稀,经量少。舌质淡胖,苔薄或白腻,脉沉细或濡
缓。
4.脾肾两虚 肥胖,伴神倦嗜卧,呼吸气短,动则喘气怔忡,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下
肢浮肿,夜尿频,便溏,性欲减退。舌质淡胖,苔薄白或滑,脉濡缓或弦滑。
5.肝胃积热 肥胖,伴情绪抑郁,恶热烦躁,口苦咽干,消谷善饥,尿黄便秘,妇女经
少或闭经,经前乳胀,带下黄稠。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分型治疗
(1)痰湿阻滞
治法:健脾化痰,燥湿减肥。
处方:半夏10克,苍术10克,茯苓12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厚朴6克,薏苡仁15
克,荷叶6克,陈皮6克。
加减:寒湿偏盛加桂枝、白术、泽泻;湿热偏重加蔻仁、杏仁、消石、海金砂;痰多
慌痞加蔻仁、藿香;痰湿化热加黄芩、栀子、胆南星、贝母;白带多加椿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二陈汤、苓桂术甘汤、减肥汤。
(2)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通络,活血化瘀。
处方:桃仁10克,红花9克,枳实12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牛膝10克,川芎6克,赤
白芍各10克。
加减:血瘀较甚加丹参、苏木、三棱、莪术;痰郁重加菖蒲、苏合香、青礞石;痰瘀
化热选用南星、天竺黄、贝母、黄连、栀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
(3)肺牌两虚
治法:健脾益肺,化痰祛湿。
处方:党参12克,炙草6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陈皮6克,半夏10克。
加减:体虚气短甚重用党参,加黄芪;心悸胸闷,喘促较重加远志、枣仁、枳壳、菖
蒲;无其他兼症可选加山楂、鸡内金、薏苡仁、茅根。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二陈汤。
(4)脾肾两虚
治法:健运脾胃,补益精髓。
处方:熟地12克,山茱萸10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丹皮6克,泽泻12克,党参12
克,白术12克。
加减:偏肾阳虚加附片、桂枝、仙茅;偏肾阴虚加龟版、鳖甲;脾阳不振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理中丸。
(5)肝胃积热
治法:疏肝养胃,泄热减肥。
处方:柴胡6克,枳实10克,枳壳6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龙胆草6克,茶叶3克,番
泻叶10克。
加减:消谷善饥明显加生石膏、熟地;肝热重加夏枯草;尿黄便秘加生大黄、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
疗效:以上述各方共治疗患者876例,按上述疗效标准,近期临床治愈29例,显效290
例,有效451例,无效106例,总有效率为87.8%。
专方治疗
(1)减肥I号
组成:黄芪、茯苓、草决明等制成水丸。
用法:日服2~3次,每次10克,饭前30分钟服,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
疗效:共治疗105例,近期临床痊愈10例,显效55例,有效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4%。
(2)轻身降脂乐
组成:首乌、黄茂、夏枯草、冬瓜皮,制成干浸膏冲剂。
用法:每次0.5~1包,每日2~3次,饭前半小时加开水200毫升冲服,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0例,显效48例,有效6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
(3)天雁减肥茶
组成:荷叶、车前草,制成袋泡茶剂。
用法:每次1~2包,每日2~3次,加开水Z00毫升泡茶,竹前半小时明服,以后代茶随
时冲服,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7例,显效42例,有效5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
老中医经验
李振华医案
郭××,男,48岁,干部。1977年4月20日初诊:肥胖3年余伴头晕,头沉,倦怠,梦
多,记忆力减退,便溏,日食400克左右,多食则胃脘痞满,行走困难,不能工作。检
查:身体呈对称性肥胖件重92.5公斤,身高1.75米,血压160/110mmHg,甲状腺无肿
大,心肺无异常,皮肤无紫纹,腹壁脂肪厚,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苔白腻,舌质淡
胖,边有齿痕,脉濡缓。诊断:肥胖病。辨证:脾虚湿阻,精微痰湿瘀积。治则:温中
健脾,祛痰利湿。
处方:白术9克,云苓15克,泽泻12克,玉米须30克,桂枝6克,半夏9克,厚朴9克,砂
仁6克,广木香6克,山楂15克,鸡内金9克,甘草3克,水煎服丿每天1剂,分次顿服。
上方连服45剂,体重减至80公斤,浮肿、头晕、头沆、梦多、傀怠等症均消失,大便
成形,日食500克以上,无胀满感。血压130`90mmHg,行走正常,并能骑自行车上班,
可下乡工作。效不更方,照原方加党参15克,嘱服20剂左右,以巩固疗效,随访已恢复
健康,至今坚持全日工作。
按:本例据症状分析,似属《内经》“血清气滑少”之“脂”型。病机系脾失健运,
水谷精微排泄失常,水湿不化而致肥胖。故治以温中健脾,祛痰利湿,以增强机体运化
排泄能力。方中白术、云苓、泽泻、玉米须健脾利湿;主药为桂枝,可振奋脾阳,通阳
利湿,并助膀胱之气化,以促使机体运化排泄之能力;半夏、厚朴、砂仁、广木香,理
气燥湿,祛痰导滞;山楂、鸡内金消肉积,化瘀滞;甘草涡中而调和诸药。临床对脾虚
致胖应用本方,每多效验,实有增强机体代谢功能,消瘀祛胖之力。
其他疗法
(1)针灸
②耳穴压丸
取穴:肺、内分泌、胃、饥点、神门、脾、口、交感、卵巢等。
操作:耳廓皮肤常规消毒,用7×7毫米方形胶布一小块,中间粘一粒王不留行子,对
准穴位,用食、拇指循耳前后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每穴留置1周,于餐前
30分钟按压胶布粒子5分钟左右,5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2666例,显效757例,有效1319例,无效590例,总有效率77.9%。
②耳穴埋针
取穴:内分泌、肺、神门、胃、心、三焦、大肠等。
操作:耳廓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止血钳子夹住图钉型揿针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
人,然后以0.5厘米见方的胶布固定,埋针期间,每天自行按压埋针处1~2次,每次1分
钟,每4~5天换针1次,最长不超过1周,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双耳埋针总数不超过6穴。
疗效:共治疗2961例,显效549例,有效1412例,无效1000例,总有效率66.2%。
③体针
取穴:内关、水分、天枢、关元、丰隆、三阴交、列缺。
操作:用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每次留针半小时,15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300例,显效75例,有效192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89%。
(2)单方验方
①三花减肥茶
组成:玫瑰花、茉莉花、玳玳花、川芎、荷叶等多种中药加工而成。
用法:每天服1包,放置茶杯内,用80~100℃开水冲泡,饮2~3次,一般晚上服。如果
减肥速度不快或未达到减肥作用者,可早、晚备饮1包,连服3个月。
疗效:共观察52例,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
②精制大黄片
组成:大黄。
用法:精制成片剂。每日1~3次,每次5片,保持每日大便2次左右。
疗效:共治疗50例,显效21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3)气功
功法:①排打法:用“减肥药酒”搽在督任二脉上,再用气功按摩排气。②振颤法:
排气完毕后,用五指和拳的小鱼际部位振颤,在胸和背部分三线进行,病人得矢气则见
效。③灵子板效应法:术者手置于患者胸、腹部脂肪厚处,紧贴皮肤,以意引气到手,
令手微微颤动,使患者身体发热、出汗,每次20~60分钟。
疗效:气功治疗1次可减肥1~3公斤。
(4)按摩
操作:取自然仰卧法,术者循肺经、胃经、脾经走向进行按摩推拿,点中府、云门、
提胃、升胃、腹结、府舍、气海、关元等穴,换俯卧位,推拿膀胱经,点脾俞、胃穴、
肾俞等穴。30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观察21例,显效19例,有效2例。
其他措施
应自觉限制饮食,特别是限制高能、高脂及过高营养食品的摄入。
多做体力劳动和体育搬炼。
手术治疗:肥胖的手术疗法主要适用于重度单纯性肥胖用药无效患者。目的是减少严
重的合并症,降低死亡率,保护患者的健康。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手术为脂肪除去术。
- 尿崩症
概 述
尿崩症是以烦渴、多尿、低比重尿为临床特征的内分泌疾病。1910年Pronl氏首先注意
到垂体后叶疾病产生尿崩症症状。现已查明尿崩症是以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所
致,但也可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而引起,前者称为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
后者称为肾性尿崩症。临床单独以尿崩症命名的,主要是指垂体性尿崩症,以中年男性
为多见。
尿崩症在中医中无特定病名,在《金匮要略》中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
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的条文,很贴近尿崩症症候的描述,故一般认为可归属
于“消渴”病范畴。然而历代医家均认为“消渴”主要是指糖尿病。刘河间在《河间六
书》中虽有“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又甚仉,小便数而渐瘦者,
命曰消中”之言,以上、下消为消渴,中、下消为消中,似为尿崩症与糖尿病之鉴别,
但一直未被公认,故尿崩症一直混同于消渴病中,历来有关中医治疗消渴的文献,就有
可能包括尿崩症的病例。
1957年《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治愈尿崩症一例报告”,这是首例以中医治疗尿
崩症获效的报道。1959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又先后有2篇报道,其中有单以甘草粉治
疗获效的案例,嗣后至1989年共有60余篇临床资料,报道近百例。但多是个案报告类文
章,其中最多的是7例的临床资料。然而由于对ADH的检测方法目前尚未建立,对尿崩
症的明确诊断大多经限水试验、高渗盐水试验及尿渗透压的问接测试方法予以肯定,而
中医以往较少运用实验室检验的方法,故大都以“长期无糖的尿量增加而非肾痰患所致
段者”被认为是尿崩症,但其中不能排除精神性烦渴多饮综合征及非尿崩症患者。近年
来的临床资料中大都开展了限水试验及高渗盐水试验或经过西医内分泌科的检查,对尿
崩症的诊断进一步明确,无形中提高了中医治疗尿崩症的疗效的可信度。
基于以中医药治疗尿崩症仍处于临床验证阶段,尚未开展有关本病的实验研究工作,
由此对中医药治疗尿崩症的机理研究仅是在药理研究基础上的探索。初步认为补肾中药
可以调节和改善下丘脑??噩体??靶器官功能低下状态,对其中之甘草、龟版、羚羊角生
地、鹿茸的机理曾作过初步探讨。
病因病机
中医关于尿崩症之病因,迄今尚无专论,归纳30余年来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大体有禀
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跌仆外伤及客邪外侵等诸因素。
禀赋不足 责其禀赋不足之由,中医常责之房劳过度或妊娠。如《千金方》究消渴之因
曰:“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此皆 绒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但临床资料中
尚未发现由此而导致尿崩症者。妊娠可合并尿崩症,据国外报道,每10万名孕妇中约有2
~6人合并尿崩症,且尿崩症妇女妊娠后有58%的病人症状加重。究其原因乃是垂体前叶
充血肿大,局部压迫垂体后叶,且产生大量抗利尿激素酶,使ADH降解灭活加速,而肾
小管对ADH的敏感性减低,同时孕酮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又拮抗ADH的作用,实质
均是妊娠后肾脏之负荷增加,调节功能下降,诚如《灵枢?本脏》Ⅲ曰:“肾脏善病消瘅易伤。”
饮食不节 在尿崩症中饮食不节者,多见为因病遵医嘱“多饮开水”,或夏暑饮用大量
清凉饮料等而造成习惯性多饮,继之多尿,而呈现渴饮、尿多之象,此系由于长期过
饮,肾小管流量大增,破坏肾髓质高渗浓缩梯度,并使体液稀释形成低渗状态,抑制体
内ADH分泌而形成功能性ADH缺乏,但其中尚有部分系精神性烦渴多饮综合征者,尤以女性多见,须注意鉴别。
情志不畅 情志不遂,常是本病易见之发病因素,在临床资料中,有多篇报道患者皆由
于惊恐、郁忧、紧张所致,盖“恐伤肾”,“思伤脾”,脾肾阳虚,水失布敷而致津不
上奉而渴饮,水浼无度而溺频;且肝气郁结既可横逆乘脾,水失健运,敷布失衡,又可
郁而化火,心火亢盛,火热炽盛,不仅上灼胃津,下耗肾液,致心脾精血暗耗;且肝之
疏泄失度,累及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而津泄于下,上燥下消之病随之而起,发为尿崩。
跌仆外伤 主要见于颅脑受伤,或开颅手术者。盖脑为髓之海,髓海受创则肾精受损,
肾阳亦衰,不能固摄,尿崩作矣。然此颅脑外伤或手术后导致的尿崩症常呈三相性,即
外伤或手术后往往几小时内即出现症状。继而消失,7~10天后尿崩再次出现。此乃由于
手术或创伤引起脑水肿,ADH分泌而失控,随着脑水肿消失,已合成ADH释放,症状再
度缓解,第三相之尿崩症出现则是下丘脑??垂体束萎缩而致,可成为永久性尿崩症,故
治疗此类尿崩症,切不可为短期疗效所迷惑,而需长期观察。
客邪所侵 尿崩症系内分泌疾病,其由外邪所致者,主要是湿、热二邪。湿邪所侵者可
见于太雨淋湿之患者,其湿邪内蕴,阻遏气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液输布失常,
精血生化之源日竭,致使肾失所养,开阖失司则水流下泄;湿郁化热,升腾上乘,肺阴
被灼,宣降失司,治节失调,阴津耗伤则烦渴引饮。热邪外侵而致病者,其热灼伤阴,肾
阴不足,尤其是温热病后,损伤脏腑功能,遂成消渴。
上述诸多病因,不论六淫七情,还是饮食外伤均导致脏腑虚弱而成尿崩,盖五脏属
阴,主藏精,五脏脆弱则藏精不力,阴津有亏。在阴虚的基础上,邪热帜烈,或七情五
志化火,或高粱之变内热壅盛,均进一步导致热盛津伤,由此“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
火,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丹台玉案》),故尿
崩症者初起大都偏于阴虚燥热,然病久阴损及阳。若颅脑创伤或手术后之脑水肿,则进
一步阻遏气机,致使水失通调,而呈脾肾阳虚、水失敷布之情形,后期则可酿至阴阳两
虚之候,导致形成永久性尿崩症而成难治之症。
辨证分型
尿崩症的中医临床辨证,主要辨其阴虚阳虚之本,兼顾燥火之标,综合古今各家治验
报道,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型:
1.阴虚燥热 烦渴引饮,尤喜冷饮,但饮而不解其渴,尿频尿多,尿色清炎,咽干舌
燥,甚者干食难以吞咽,言语困难,皮肤干燥,无汗或盗汗,头痛头昏,耳鸣目眩,腰
膝酸软,心悸烦乱,夜寐不安,恶梦纷忧,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数日一
更。妇女经少或经闭,月经衔期。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黉苔,舌面干涩,脉虚细而
数或兼弦意。
2.脾肾阳虚 口渴多饮,冷热不限,尿色清长,小便频多,尤以夜尿为甚,影响睡眠,
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纳少便溏,形寒怯冷,面容娄黄或恍白无
华,性欲减退。舌质干涩,或见腻苔,舌质淡红或见暗紫,脉来沉细,尺脉尤弱。
3.阴阳两虚 口渴引饮,尿频尿多,饮后即欲登圊,呈饮一溲一之情,形体憔悴,面色
黧黑,咽干舌燥,手足心热,心悸失眠,纳谷少思,间或呕恶,腰酸肢软,记忆力减
退。舌谈苔干,脉沉弦细。
疗效标准
尿崩症的疗效标准,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的改善,根据临床资料,其疗效大体分为四
级,各级标准如下: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尿比重正常。
显效:多饮、多尿症状明显改善,饮水量、尿量均减少1/2以上,但尚未恢复正常,
尿比重升高接近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尿比重有所升高。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分型治疗
(1)阴虚燥热
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处方:分为二型。
①偏于阴虚:生熟地各30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5
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麦冬10克,枸杞15克,天花粉10克,甘草20克,龟版30克。
加减:口渴明显加乌梅、玄参;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火麻仁;午后潮热加地骨皮、胡
黄连;排尿频数加益智仁、覆盆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麦门冬汤、二冬丸、地黄饮子。
②偏于燥热:石膏90克,知母15克,生熟地各30克,葛根15克,黄连10克,大黄10克,
玄参20克,羚羊角粉3克(另吞),丹皮10克,芦根20克,北沙参10克。
加减:心悸失眠加远志、枣仨;小便频数加五味子、金樱子;口渴明显加玉竹、麦
冬、乌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玉女煎、白虎加人参汤、玉泉散、引龙汤。
(2)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益气,固肾缩尿,健脾助运。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附子8克,肉桂6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菟
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桑螵蛸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鹿茸3克,甘草30克。
加减:口渴引饮加葛根、升麻丿尿次频数加芡实、益智仨;肾阴不足加生地、龟版;
气短懒言加生晒参、核桃肉;水湿内蕴加泽泻、牛膝;纳谷不馨加陈皮、山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鹿茸丸、缩泉丸、玄菟丸、加味龙骨牡蛎汤。
(3)阴阳两虚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涩。
处方∶附子8克,肉桂6克,生熟地各30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益智仁15克,菟
丝子15克,肉苁蓉15克,枸杞子15克,桑螵蛸30克,五味子10克,甘草30克。
加减:肺胃燥热加石膏、知母;脾虚失运加黄芪、升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左归丸。
疗效:据53篇临床资料87例综合,按上述之疗效判断标准判断,其中临床痊愈15例,
占17.3%;显效35例,占40.2%;好转35例,占40.2%;无效(包括疗效不明确)2例,占
2.3%,总有效率为97.7%。
以中药治疗尿崩症,虽有的服药6小时后尿量就开始减少,但疗程一般须1个月以上,
并须重视善后调理,可予以六味地黄丸、鹿茸丸、全鹿丸调理巩固,对应用西药无效的
病例,中药也可获效,且远期疗效较佳,最长者病后随访13年又3个月未见复发,没有激
素替代疗法所能产生的对垂体功能的抑制,也无其他西药的副作用。
专方治疗
(1)麦门冬汤加减
组成:黄芩15克,知母10克,芦根40克,麦冬15克,花粉20克,沙参20克,竹叶10克,
葛根15克,乌梅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疗7例,服3~6剂后,饮水、尿量减半,尿比重增高,服9~18剂后痊愈。
(2)止渴缩泉汤
组成: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石斛20克,天花粉12克,乌梅9克,山萸肉12
克,山药9克,乌药9克,益智仁9克,覆盆子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尿崩症多例,每收良效。
老中医经验
谢海洲医案
高××,女,37岁,干部。1977年5月6日因饮多溲多,伴无汗闭经,乳汁自出已年余。
其于1976年春节,突发多饮多尿,2个月后月经不潮,肌肤干枯,无汗,五心烦热,虽无
哺乳幼儿,乳汁却时时自流。经检查及会诊,诊断为尿崩症(垂体功能紊乱)。视其体
衰肌瘦,全身肌肤干枯粗糙,如身披鳞甲,无汗而烦,手足心热,停经年余,乳汁时时
自出,口渴频频饮水(日饮水约12升以上),尿量增多(日尿量在10升左右),饮水不
济,赖饮醋解之,并述头昏,目眩,腰膝酸软,烦躁焦虑,心悸乏力,夜寐不安。脉沉
细,舌质红,苔薄白。尿比重1.001。此乃虚火内热为标,阴虚津亏为本。拟养阴生津固
其本,清热凉血治其标。
处方:北沙参12克,全当归12克,葛根12克,天花粉12克,红花9克,鸡血藤30克,太
子参9克,白芍12克,丹参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9克,三七粉3克93剂。
上方初服1剂,自感稍安93剂后,肢体均有汗出,药已对症,遂投益气生津,佐以缩尿之法。
处方:太子参9克,丹参15克,天花粉12克,北沙参12克,葛根12克,天冬9克,石斛12
克,麦冬9克,杭白芍12克,玄参15克,益智仁9克,菟丝子24克,乌药12克。
6剂药后,遍身均见汗出。遂专以补肾养阴、益气健睥之法从本图治。
处方:西洋参6克,天麦冬各12克,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15克,车前子12克,桑椹子
15克,枸杞子12克,补骨脂12克,菟丝子15克,益智仁9克,石斛12克,阿胶9克,桑螵蛸
15克,玉竹15克,乌药12克。
随证增以补肾之品,服药3个月,口渴显减,日饮水量已减至6升左右,尿量为6升左
右。视其肾阳渐充,再增养血调经之品,以期经水早行。上方加人定坤丹、河车大造
丸、哈士蟆油、胎盘糖衣片等成药。1月后,经水行,乳汁停,多饮多溲之症已十去七
八。予拟养阴生津,补肾缩尿,益气健脾之方,带药返里。5年后随访,坚持工作,饮溲如常人。
按:证由境遇多挫,心情愁郁,郁火内生,灼津伤阴,治节失职,肾虚下夺,饮一溲
一,发为消渴。然津、血、汗同源,津液久夺,本虽在肾,然虑其内热,若单投清热祛
邪,恐犯虚虚之戒,故拟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标本兼顾之法,方中选用葛根,生津解
肌,升清轻之气,以展其妙用,果1剂而应,6剂而汗出,再进养阴生津,益气健脾,补
肾缩尿之法,图其本,扶其正。此乃开其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待其胃阴充,津液渐复,
略助养血调经之品,培补阴血,经水便可自行。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睛明。
操作:深刺,不能捻转提插,手法宜轻,否则易引起意外。
疗效:治疗2例均好转。
②耳针
取穴:主穴:肺、渴点、脑点。配穴:阳陵泉、太溪。
操作:耳穴埋针,辅以维生素B150mg双侧阳陵泉、太溪穴注射。耳穴均取,以消毒揿
针埋入,每次一侧耳,左右交替,每周2次。嗣后,口服地黄丸。
疗效:治疗1例,取效。
③综合法
取穴:三阴交、肾俞、关元。
操作:用脑垂体后叶素10单位行双侧三阴交穴位注射,连用3天后改用双侧三阴交穴位
结扎,双侧肾俞埋线,症状改善,第10天再行关元穴埋线巩固治疗。
疗效:治疗1例痊愈。
(2)食疗
组成:制首乌120克,淮山药60克,黑芝麻120克,红枣120克,黑枣120克。
用法:用黑毛小母鸡1只,合众药,以小火炖8~12小时,分多次服用,可于2~3天内
服完,每周1剂。
疗效:治疗几十例,均取较满意疗效。
其他措施
饮食方面,除适当限止钠盐摄人外,宜禁忌咖啡、茶类等有利尿作用的饮料。
尚可配合替代疗法,即以抗利尿激素制剂以弥补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不足。如因肿瘤、
结核感染引起者,应作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即以非抗利尿激素制剂之药物临床运用以改善症状,主要适用于部分性尿
崩症。采用药物有:双氢克尿塞、氯磺丙脲、安妥明、酰胺咪嗪等,但有胃肠道反应、
白细胞降低、低血糖、肝损害等副作用。
- 席汉氏综合征
概 述
席汉氏综合征属常见的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1913年由Glinsini氏首先报道,本征多因
分娩太出血造成垂体缺血性坏死,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不足所致。目前除替代疗法及对
症治疗外,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殊疗法,属难治病之一。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随本病之发生、演变及其主要症候,分别可归属“产
后血晕”,“闭经”及“虚劳”等范畴,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本病可归属“虚劳”,
但“虚劳”的概念较广,仅能概括本征而不能与此等同,故建议定为“劳瘠”、“产后
失血虚劳”等,旨在把席汉氏综合征从“虚劳”中分化出来,以进一步确定病名。
现代中医药治疗席汉氏综合征的报道,始见于60年代初。由于本病常以“闭经”为主
要表现,故有部分临床资料列于妇科之中,至1989年共有40余份资料,其中大都为个案
报告,病例最多的报道也仅16例。在中医药治疗席汉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中,病因皆是
产后大出血所引起,致使耗气伤精,损及脾、肾、肝脏,以气血双亏及脾肾阳虚为本病
的主要证型,故大都采用补益气血,温肾健脾为本病的基本治法,疗效均较满意,如有
的小样本病例报道,有效率可达93.3%。一般均单用中药复方治疗,也有部分以中药为
主,配用西药为辅。可兄中药治疗本病确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但目前对中医药治
疗席汉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为数不多,有关实验室研究工作也尚未开展,应当引起重视。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可有多种原因,但以产后大出血居多,造成产后血虚之候,甚至部分病人
出现虚脱、休克的产后血晕之证,此乃血虚脉空,气随血脱之故。究其病损脏腑,虽然
孙思邈有“妇人产讫,五赃虚羸”之说,但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
本病的发生可有多种原因,但以产后大出血居多,造成产后血虚之候,甚至部分病人
出现虚脱、休克的产后血晕之证,此乃血虚脉空,气随血脱之故。究其病损脏腑,虽然
孙思邈有“妇人产讫,五赃虚羸”之说,但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
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琏。今产后失血,气随血脱,形成气血两虚之证,继而损及
肾阴肾阳,则可导致本病。且现代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业已证明肾阴肾阳与下丘脑??垂
体??靶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脾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今产疔血崩,气血两虚,损及脾土,致脾失健
运,且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脾阳亦衰,故肾阳虚与脾阳虚两者常可互见,而成脾肾阳
虚之证。
肝虚 肝主藏血,且叉“女子以肝为先天”。大量失血可导致肾之阴血不足,肾阴匮乏
影响到肝血不足,以致肝肾阴虚,而见经少、闭经之症。
总之,本病虽始于失血,但病已由血及气,既病之后以气虚为主,兼有气血双亏之
象,阳虚则表现为脾肾阳虚,阴虚则表现为肝肾阴虚。然而,对于本病失治,或久治不
愈,迁延日久则又可出现气滞血瘀之证。
辨证分型
席汉氏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据资料不完全统计,其证名共有29种,但主要可归纳
为四型:
1.脾肾阳虚 产后血崩,乳汁不泌,经闭不行,性欲减退,形寒怕冷,头昏目眩,面色
黄白,精神萎靡,神疲乏力,毛发脱落,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肤干形瘦或面肢虚浮,
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2.气血两虚 产后血崩,头昏目眩,甚则昏厥,面色眺白无华,形寒气短,动则自汗,
心悸怔忡,纳谷量少,发黄稀疏,腋毛、阴毛脱落,皮肤干糙,经闭不行。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来细缓。
3.肝肾阴虚 头昏耳鸣,眩晕欲仆,肌肤干燥,乳房萎缩,毛发枯槁脱落,纳谷欠香,
餐后腹胀,经闭不行,阴道干涩,烦躁少寐,精神郁闷,形体干瘦。苔薄少,舌质红,
脉来细弦。
4.气滞血瘀 经闭腹胀,小腹刺痛,脘胁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头晕目花,肤干
甲错,扪之碍手,毛发枯落。舌质淡红,兼见瘀斑,脉弦细涩。
在此四型中脾肾阳虚型是席汉氏综合征的基本证型,约占90%左右,其次为气血两虚
型,肝肾阳虚型及气滞血瘀均较少见。从本病的病因病机演变,常是初起为气血不足之
症,呈气血两虚之证,随病情进展,发展而成脾肾两虚型,少数病人形成肝肾阴虚型,
病久之后,极少数病人可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究其病机乃是气虚而致气郁,气虚致血
循环障碍而显血瘀之象,故所有病人均有气血不足之见症,尤以气虚之症为显。
疗效标准
席汉氏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虚衰之临床症状改善及性腺功能的恢复,
实验室指标可供参考,疗效有分为四级的,也有分为三级的。今列四级疗效标准如下:
基本痊愈:症状消失,月经正常或已受孕,实验室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已恢复正常工作,实验室指标明显进步或接近正常。
好转: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处方:党参10克,黄芪30克,肉桂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茯苓10克,白术10
克,熟地15克,枸杞15克,菟丝子10克,苁蓉10克,甘草10克。
加减:肾阳虚甚加附子、仙茅、仙灵脾;肾精不足加黄精、生地、紫河车;阴道干涩
加杜仲、桑寄生、川断;经行欠畅加丹参、桃仁、川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五子衍宗丸、集
灵膏、二仙汤。
(2)气血两虚
治法:补益气血,温肾填精。
处方:熟地20克,当归10克,丹参20克,川芎10克,紫河车10克,阿胶10克(兑),党
参10克,炙黄芪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桑寄生10克,生甘草10克。
加减:肾阳虚衰加附子、巴戟天;脾阳不振加山药、黄芪;食欲不振加扁豆、鸡内
金;气短自汗加胡桃肉、防风;面肢虚浮加泽泻、薏苡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参苓白术散:
(3)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调经。
处方:枸杞子15克,女贞子10克,生熟地各15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麦冬10
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阿胶10克(兑),桑寄生10克,五味子6克,生草10克。
加减:头晕目眩加潼蒺藜、龙眼肉;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桕子仁、莲子肉;形寒神萎
加附子、肉桂、黄精;发枯失润加何首乌、黑芝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生脉散、二至丸。
(4)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五灵脂1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水蛭10
克,泽兰10克,血竭3克,大黄6克。
加减:气滞腹胀加柴胡、枳壳、郁金;经闭腹痛加延胡索、川谏子、牛膝。
常用成方:少腹逐瘀汤,大黄?虫丸。
疗效:共治疗98例,配合西医内分泌治疗等,按上述疗效标准判断,基本痊愈20例,
占20.4%;显效34例,占34.7%;好转43例,占43.9%;无效1例,占1.0%,总有效率达
99%。因临床报道中多选有效病例,故实际有效率必较之为低,但在资料中明确记载,
治后受孕或分娩的共计6例。
老中医经验
潘文奎医秉
杨×,女,35岁。3年前临盆,产后大出血,形体自此羸瘦,乳房萎缩,幼婴无乳以
哺,经事渐次衍后减少,年后阴毛、腋毛已脱落殆尽,头发稀疏可窥见头皮,面色苍
白,渐呈虚浮之状,情绪低落,精神日萎,性欲已乏,不能胜任工作及家务,在外院检
查T3、T4均低下,诊为席汉氏病。舌淡苔薄,脉沉细弱。治则以当归补血,归脾化裁。
处方:黄芪30克,黄精、丹参各20克,茯苓、菟丝子各12克,当归、党参、龙眼肉、
白术、苁蓉、枣仁各10克。
经治3月,精神渐佳,虚肿已消,又值冬令,嘱服核桃、桂圆、阿胶收膏冲饮,仍宗原
方出入,历时半年,症状明显好转,已见经行,经期尚信,能恢复日常工作。
按:本例系产后大出血致病,临床症状及理化检查均符合席汉氏综合征的诊断,从中
医而论,乃脾肾阳虚型,然其气虚由血亏所致,故温补脾肾尤重在养血荣精,故除用
参、芪、术补阳之外,重用菟丝子、苁蓉、黄精、龙眼肉、阿胶等补益肾精,营养气
血,由此促进脑垂体损伤的修复,而致恢复康宁,经行来潮是其奏效之信息,嗣后体力
也复,而能胜任工作。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太冲、涌泉、神门、灵道、阴郄、通里、大陵、太溪。
②耳针
取穴:神门。
③腕踝针
取穴:同①
操作:体针用透针法,太冲透涌泉,神门穴直刺得气后,退针至皮下,把针放平,针
尖向上,透刺阴郄、通里、灵道。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中等程度刺激,留针3O分钟;
耳针留针10分钟;腕踝针留针1~2小时。1~2天治疗1次。
疗效:上法治疗1例席汉氏综合征危象的精神失常,谵妄患者,获满意疗效。
(2)单方验方
甘草粉
组成:甘草粉10克。
用法:上药日服3次,并配合西药甲基睾丸酮、甲状腺素片及葡萄糖、维生素等治疗。
疗效:治疗1例,服药3个月后月经来潮,次年分娩1女孩。 -
- 皮质醇增多症
概 述
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过多所致。于1932
年由Cushing首先予以描述,故又称为柯兴氏综合征。临床特征为多血质外貌、满月脸、
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痤疮、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导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的原因,主要是垂体腺瘤,其次为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癌肿,少数是肾上腺以外的肿瘤分
泌异位ACTH,其中以肺癌居多。
皮质醇增多症在中医中无相应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有人提出本病属肾实
证。有关肾实证,在古代医籍中论述很少,其病机、治疗均不多见,有些记载,符合本
病的某些症状,但与本病不能完全等同,如孙思邈曰:“肾邪实则精血留滞而不
通。”刘河间曰:“肾实精不运。”叶天士立“精瘀”一证。
现代首先以中药治疗皮质醇增多症的报道见于1959年,运用龙胆泻肝汤合平胃散加减
治疗本病。然而,在此后至80年代初的20多年中,用中药治疗本病仅见10例报道,此
间,有用龙胆草为主治疗本病的个案报道,并认为疗效与龙胆草的关系最密切。对病因
病机的讨论,主要在肾实,此“实”乃指肾精壅聚过甚,精壅血瘀为病。近年日本学者
连续使用激素制作“激素性瘀血”的病理模型,即源于此。80年代以后,治疗方面以大
承气汤为主,并加入黄精、龙胆草等药,经过多次的临床重复验证,确有很好的疗效。
在获取临床疗效的同时,实验研究也逐步展开,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对垂体肾上腺皮
质功能、嗜伊红细胞直接计数及尿糖、血糖、葡萄糖耐量等检查,认为中药荡涤实热,
破散气血之结聚,调畅气机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起到较为缓慢的抑制和调
节作用,其确切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病因病机
本病为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过多所致,肾上腺在中医中虽无论述,但结合临床症候,审
症求因,主要应归属于“肾实证”,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
肾精壅聚 肾主藏精,既藏本脏之精,又藏五脏六腑之精。本病是为肾实,为肾精之壅
聚过甚。其上,精血同源,精壅则血瘀,病者于股腹可见紫纹斑斑;其二,肾主生殖,
肾精壅聚而致女子毳毛丛生,有男性化之表现,且精壅不运却又使妇女经少经闭;其
三,肾主水之开阖,肾实,既可使“下焦壅闭”,“前后不通”,大便干燥秘结,又可
使水湿内聚而发为胖肿。
相火偏阻 肝肾寓有相火,相火为人身之动气。但相火易亢,是为邪火,而成元气之
贼,即《黄帝内经》之肾火。本病所见之烦躁易怒、睡眠不宁、头痛、高血压、毳毛增
生、皮肤红润、多血质,皆为相火偏旺之象征。相火过旺,少火变为壮火,壮火食气,
耗损真阴,而致气阴两虚之变,可出现头昏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阳痿经闭诸症。
痰湿蕴积 本病以向心性肥胖,满月脸为临床主要特征,而“肥人多痰湿”,故痰湿蕴
积乃是本病之主要病理。肝气郁滞,疏泄失司,或脾阳失健,运化无度,皆可致痰湿蕴
积。痰湿既成,其胶粘滞涩于体内,又多为实证。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之病机,本病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久病必虚,故多见于病之后
期,一是肾精壅聚日久,阴盛则阳衰,且痰湿凝结又阻遏气机,而致肾阳不足,脾阳日
衰;二是过用激素,遏制肾上腺皮质之机能发挥,甚至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阴病及
阳,而致阳虚,故此虽可见满月脸等痰湿壅盛之象,但其面皱虚浮,恶寒喜暖,头晕乏
力,四肢消瘦,心慌汗泄,阳痿不举,性欲减退,骨质疏松,均是虚衰之征。
总之,本病以肾实证为临床主要表现,其既可是肾精壅聚之病理,又有相火偏亢之表
现。痰湿偏盛则有肝郁失疏及脾肾阳虚之病机,故临床当审症求因。 -
辨证分型
以中医药治疗皮质醇增多症的报道,大都是以方药立论,尚未见辨证分型的论述。有
以黄精、大承气汤加味治疗,皆定为“肾实证”;有辨证为燥热内扰,胃肠实滞;亦有
诊断为肝肾阴虚或肝火内盛;此外尚有脾肾阳虚及瘀血证等。因此,本病在临床辨证中
既有虚实之异,又有病涉肝、脾、肾脏之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四型:
1.肾实精壅 形体丰满,面部红润,形如满月,皮肤绷急,憋胀不适,脘腹满闷,牵胀
引背,腰髀酸痛,大便干结,经少或经闭,毳毛增多,可伴头昏胀痛,烦躁失眠,易饥
多食。苔少薄黄,脉数有力。
2.阴虚火旺 头痛昏胀,神情烦躁,寐少梦多,心悸汗多,口渴便秘,体胖乳胀,面红
肤薄,毛发粗浓,手足心热,喜凉恶热,大便干结,月经闭止。舌红苔少,脉弦沉数。
3.肝郁痰浊 体丰形肿,肤薄光亮,按之可陷,胸闷腹满,心悸气短,溲少便干,头昏
作胀,神疲嗜睡,神情困顿,郁闷寡欢,经少体胖大,脉沉弦滑。
4.脾肾阳虚 面晄虚浮,头昏乏力,恶寒喜暖,神疲肢软,心慌汗泄,纳差少食,便少
溲多,阳痿不举,性欲减退,毛发色枯,骨软疏松。苔薄舌淡,脉沉濡软。
本病凡由垂体或肾上腺腺瘤所导致者,临诊以肾实证及阴虚火旺型居多,但若久病不
愈则可向痰浊型及阳虚型转化。由外源性服用激素所致者,初期多见阴虚火旺,久则向
阳虚型演变,故辨证分型之中也寓有疾病的分期。
疗效标准
本病之疗效判断,据北京和天津两地有关学术座谈会纪要拟定的标准,定为以下三级:
满意:症状和体征消失,尿17羟皮质类固醇或血浆游离皮质醇恢复正常。
进步: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尿17羟皮质类固醇下降。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分型治疗
(1)肾实精壅
治法:泻肾泄浊。
处方:大黄6克,芒硝6克(冲服),厚朴6克,枳实6克,何首乌15克,龙胆草15克,黄精15克。
加减:紫纹明显加当归、丹参;夜眠不实加炙远志、酸枣仁;心烦不宁加天竺黄、莲心。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滤取药汁300~400毫升,分3次空腹温服,每次冲服芒硝2
克,每周服药5剂,停月艮2天,连续治疗8周,休息2周,为一疗程。
疗效:以本方为主,共治疗24例,满意17例,进步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
常用成方:大承气汤、泻肾汤、泻肾大黄散。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潜阳,清泻相火。
处方:知母10克,黄柏8克,生地20克,枸杞12克,山萸肉6克,黄精20克,丹皮12克,
龙胆草9克,钩藤12克,丹参20克,菊花9克,夜交藤9克。
加减:心烦不宁加炙远志、酸枣仁;头痛昏胀加右决明、罗布麻;大便干结加郁李
仁、大黄;口苦咽干加黄芩、石斛;紫纹明显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治疗5例,满意3例,进步2例。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青原汤。
(3)肝邪痰浊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利浊。
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党参15克,白术10 克,法半夏8克,陈皮8
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参20克,生山楂10克,生地20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川芎、菊花;口苦心烦加龙胆草、磁石;大便干燥加郁李仁、大
黄;紫纹斑斑加川芎、赤芍;胸问气郁加香附、佛手片;肢软肉萎加当归、杜仲;湿郁
化热、苔黄加竹茹、黄芩;兼肝肾阴虚加黄精、白芍。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治疗29例,满意9例,进步20例。
常用成方:小柴胡汤、逍遥散、枳实消痞丸、泻肾赤茯苓散、桂枝茯苓丸、五苓散。
(4)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附子10克,炙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
克,大腹皮10克,苡仁20克,干姜6克,红枣4枚,炙甘草6克。
加减:形寒怯冷加肉桂、鹿茸;阴阳两虚加黄精、麦冬、生地;阳虚汗泄加牡蛎、龙
骨;腹满便秘加木香、槟榔;紫纹隐现加丹参、川芎;阳痿不举加仙茅、巴戟天;经少
经闭加当归、熟地。
用法:每日1剂9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治疗2例,均为进步。
常用成方:真武汤、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桂附八味丸。
专方治疗
(1)黄精大承气汤加味
组成:大黄6克,芒硝、厚朴、枳实各6克,首乌、龙胆草、黄精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剂分3次空腹内服,每周服药5剂,治疗8周后,休息2~4周为一疗
程。
疗效:共治疗7例,2~6个疗程后,满意6例,进步1例。一年后随访5例,其中复发1
例。
(2)枳实消痞丸
组成:枳实15克,厚朴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莱菔子15克,泽泻10克,山楂30
克,首鸟30克,大黄15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川芎1O克,菊花10克;大便干燥难解加芒硝15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200~300毫升,分2次服。
疗效:经2~4个月治疗,3例肥胖明显消退,血脂降至正常。
老中医经验
陈慈煦医案
张×,男,26岁。因发现高血压6年,善饥、肥胖1年,于1977年2月28日人院96年前突
感头昏,经检查发现高血压,此后经常头昏,血压亠般在150~170/100~120毫米汞
柱。于1976年2月后出现善饥多食,体重迅速增加,大腿内侧出现紫纹,尿17羟类固醇
17.7~31毫克/24小时;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尿17羟类固醇由24.4毫克下降至0;腹
膜后充气造影:肾上腺密度增高;x线照片:腰椎骨质疏松,蝶鞍正常。诊为“肾上腺皮
质增生”,未予特殊治疗。人院时症见头昏头痛,人夜尤甚,耳鸣腰酸,手足心热,心
烦多汗,眠差梦多,阳强易举,遗精,胸闷,口苦,善饥而不敢多食,短气无力,形体
肥胖,毛发浓盛,面色红润。舌质淡胖而嫩,苔中黄,脉沉细。检查:血压140~160/
90~110毫米汞柱,体重80公斤,略呈向心性肥胖,下腹壁及大腿内侧有紫纹,面部微
肿,心肺、腹部无特殊,小便常规阴性。证属三焦相火偏旺,肝胆火盛,气阴两虚。拟
从肝胆清泻相火,兼益气养阴。
处方:龙胆草9克,夏枯草15克,菊花12克,钩藤12克,珍珠母31克,夜交藤31克,丹
参12克,黄精15克,太子参31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有时加人知母、丹皮、泽
泻、续断、杜仲、牛膝、沙参、五味子等。
服药2个月,饮食正常,体重减轻,紫纹消失,尿17羟类固醇15。37毫克/24小时。续
服原方,共治疗半年,体重74公斤,体型正常,血压120/90毫米汞柱,尿17羟类固醇9.8
毫克/24小时,x线照片示腰椎骨质疏松消失,达基本治愈。于1979年1月22日复查,24
小时尿游离皮质醇72微克;血皮质醇上午8时为11.5微克%,下午5时为2.5微克%,节
律正常;空腹血糖81毫克%。
按:本例以高血压为首要表现,继之肥胖,体重迅速增加,大腿出现紫纹,经检查符
含柯兴氏综合征。中医诊为三焦相火偏旺,实则有肝肾阴虚之兆,故治疗除以龙胆草等
清泻相火外,兼以黄精、珍珠母、女贞子、旱莲草等滋养肝肾,诸症渐次缓解,1年后随
访,测血皮质醇已恢复昼夜节律,提示内分泌机能已恢复正常。 -
其他疗法
经络疗法
取穴:主穴。背俞穴。配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等。
操作:参照赤羽氏“知热感度测定法”确定病变经络,然后取相应背俞穴,作穴位注
射,其他按症状配穴。抽取维生素B1、B6、B12,或当归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2毫升,
以5号长针头刺人皮肤,向脊椎方向作85度角刺入,出现麻胀感时,注人药液,左右各1
毫升,虚证者缓慢推药,实证者快速推药。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再
作“知热感度”测定,确定新的病变经络,继续治疗,可连续10疗程以上。
疗效:上法配合中西药综合治疗14例,满意3例,进步11例,总有效率为100%。
- 良性甲状腺肿瘤
概 述
良性甲状腺肿瘤包括甲状腺腺瘤和囊肿等,多见于青年妇女。本病的发生与缺碘、内
分泌失调和颈部放射线治疗有一定关系。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据报道约10%~25%患
者有恶变可能。现代西医学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较易复发。
良性甲状腺肿瘤归属中医学“瘿病”范畴,与“瘿瘤”“肉瘿”相似。关于瘿的记载
首见于《山海经》。隋代《诸病源候论》将瘿分为“血瘿、息肉瘿、气瘿”三种,其中
息肉瘿与本病颇为相似,并提出“息肉瘿可割之”的治疗方法。《外台秘要》对本病分
类更详,共有36种治瘿方,其中多数为含磺药物。至明清,各家对本病认识渐趋深刻,
治疗方法也日渐增多。《医学入门》、《外科正宗》等都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瘀血、浊
气、痰凝而成。《普济方》、《本草纲日》明确指出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物和动物的
甲状腺制剂治疗瘿病。《外科正宗》、《疡医大全》的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等方至
今仍为医家所推崇。
现代关于良性甲状腺肿瘤的中医治疗,虽早在1957年就有报道,但大多数学者未将其
单独分开研究,因此50~60年代期间,临床文章多冠以甲状腺肿病名,且以个案、验案
为主。70年代后强调疏肝理气,化瘀软坚,并采用药物结合针刺疗法,疗效有所提高。
到80年代,各地运用中药治疗本病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大量文章见诸杂志,累计病例达
千余例。治法趋于基本一致,以消瘿散结、活血化瘀为主。海藻玉壶汤是常用的有效方
药,并且逐步认识刭含碘药物和方剂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针灸
治疗本病有较大的发展,除传统的体针疗法外,埋线、电针、温针等法应运而生。同
时,外敷疗法也引起重视,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大大拓展了本病的中医疗
法。据对样本较大的15篇临床资料粗略统计,共治疗1024例,总有效率为91.4%。
中医治疗良性甲状腺肿瘤的机理研究较少。有人用红外热像图对针刺治疗良性甲状腺
结节前后的温度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针刺疗效与病变局部的血液和代谢改变有关。
今后应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中医辨证的指标,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同时对疗效较
好的方药进行药理、药化研究,以找出较为理想的药物。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及饮食不调所致,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此外,水土失
宜、体质因素在发病中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其病机主要有气血瘀滞和痰湿凝聚两个方面。
气血瘀滞 忧思郁怒,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而致气血运行失常。
痰湿凝聚 饮食不调,脾虚生湿,或木旺侮土,脾不健运,痰湿内生,或因肝阴不足,
阴虚内热,热灼津液而痰火凝结。
痰与气互结为块,引起血脉瘀阻,循经络结于颈前而成本病。
辨证分型
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及施治方法,各医家不一,现就文献所及归纳为以下二型:
1.肝邪气滞 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口渴,甲状腺旁肿核突起,随吞咽上下移动,遇郁
怒肿核增大。苔薄微腻,脉细弦。
2.痰湿凝聚 胸闷不畅,胃纳不佳,肢体倦怠,甲状腺肿核突起,质稍硬。苔白腻,脉滑或濡细。
分型治疗
(1)肝邪气滞
治法:舒肝理气,软坚散结。
处方:柴胡6克,青陈皮各1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郁金15克,牡蛎30克(先
煎),夏枯草20克,黄药子10克。
加减:夹瘀血加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炮甲珠等;阴虚内热加银柴胡、丹皮、沙
参、玄参、生地、白芍等;胸闷气憋加合欢皮、葛根、瓜蒌。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169例,痊愈94例,显效20例,好转4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7%。
常用成方:海藻玉壶汤、逍遥散。
(2)痰湿凝聚
治法:软坚化痰,祛瘀散结。
处方:酒炒黄药子15克,青陈皮各6克,夏枯草10克,浙贝母
10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
加减:胸闷加郁金、香附;手足震颤加钩藤、珍珠母;脾虚便溏加白术、怀山药、白
扁豆;大便干燥加玄明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属本型的甲状腺腺瘤35例,未中部分病人用瘿瘤膏(蜈蚣、全蝎、天龙
尾、儿茶、蟾酥、黄升)外敷,治愈16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
常用成方:四海舒郁丸、异功散加减。
专方治疗
(1)软坚汤
组成:夏枯草、莪术、白芍各9克,生牡蛎20克,黄药子、土鳖、风栗壳、茯苓、首
乌、浙贝、生蛤壳各12克,甘草6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有瘀者加田三七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每周4~5剂,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94例,治愈34例,显效21例,好转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8.3%。
(2)消瘿汤
组成:夏枯草、海藻、玄参、牡蛎各30克,三棱、莪术、黄药子、炮山甲各10克,浙
贝母、僵蚕、白芥子、当归、香附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15例,治愈98例,显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5%。
(3)活血化瘀汤
组成:当归、海藻各15~30克,川贝、半夏、炒山甲、黄药子各9~12克,牡蛎、桃仁
各9~15克,赤芍15~30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30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0例,治愈18例,好转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4)海藻玉壶汤
组成:海藻、昆布、海浮石、夏枯草、黄药子各15克,当归、香附、半夏、陈皮、郁
金、象贝各12克,牡蛎30克。
加减:肿块质地坚硬,无明显虚弱证者,酌加炮山甲、赤芍、山慈姑、三棱、莪术,
另服牛黄醒消丸;胸闷心悸失眠者加合欢皮、远志、枣仁;体丰,苔白腻,上方去海浮
石、当归,加胆星、川朴、茯苓;形瘦多火,口干咽燥者,去半夏、香附,加麦冬、玄
参、生地、丹皮;病久体弱者,酌加党参、黄芪、首乌、黄精。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5例,治愈34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
(5)甲瘤丸
组成:夏枯草、全当归、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昆布、丹参各15克。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加蜜制丸,每丸重9克。日服2次,每次1丸,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6例,治愈6例,显效28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
(6)四海舒郁汤
组成: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海蛤粉各15克,青木香、陈皮各6克,夏枯草、香
附各9克,煅牡蛎、山慈姑各20克,郁金9克。
加减:若甲状腺胂大,皮质坚硬,病程长加三棱、莪术、桃仁、穿山甲;心悸胸闷者
加薤白、全瓜蒌;失眠者加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珍珠母;兼有气虚证加黄芪、党
参;伴血虚、阴虚症状加全当归、玄参、生地、黄精。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8例,治愈17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3%。
(7)海贝柴香汤
组成:海藻、昆布、香附、郁金各12克,柴胡、连翘、浙贝、鳖甲各10克,牡蛎、夏
枯草、半枝莲各30克,玄参15克,瓦楞子20克。
加减:痰多苔厚腻加天竺黄、白芥子、法夏、陈皮、胆南星、海浮石;包块质硬,或
治疗后期消散缓慢去夏枯草、连翘、海藻、昆布,加当归、川芎、桃仁、赤芍、丹参;
腺瘤囊肿型去牡蛎、瓦楞子,加牵牛、泽泻;阴虚潮热,心烦,去夏枯草、连翘、半枝
莲,酌加栀子、丹皮、青蒿、沙参、生地、花粉;表卫不固加黄芪、防风、白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0例,治愈32例,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8)消瘿I号方
组成:醋柴胡6克,赤芍、香附、青陈皮、夏枯草、玄参各9克,海藻、昆布、黄药
子、龙葵、山慈姑、全瓜蒌、王不留行各12克,生牡蛎20克。
加减:阴虚内热症加银柴胡、丹皮、生地、沙参、白芍;有痰加红花、莪术、三棱、
炮甲珠;心慌,寐不宁加远志、丹参、当归。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5例,治愈9例,显效2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
(9)瘿瘤散结汤
组成:香附、郁金、青皮、三棱、莪术各10克,山慈姑、全瓜蒌各15克,白芥子10
克,海蛤壳、生牡蛎各30克,八月札、白花蛇舌草各20克。
加减:甲状腺肿块质地较硬,病程较长者加桃仁、鬼羽箭、石见穿、皂角刺、山甲
片、乳香、没药;大便燥结艰行者,重用全瓜蒌,或加生大黄;妊娠、经期去三棱、莪
术,加丹参、赤芍;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加炙黄芪、党参、当归、黄精。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16例,治愈50例,好转42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79.3%。
(10)化瘿汤
组成:黄药子、海藻、昆布、当归、夏枯草各12克,陈皮6克,蛤壳30克,桃仁10克。
加减:心悸甚加枣仁、远志、灵磁石;多梦少寐加合欢皮、天王补心丹;痰多加制半
夏、白芥子、土贝母;体虚加党参、地黄;震颤加煅牡蛎、石块明;用中块坚硬加三
棱、莪术、炙甲片。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上方配合内消片(甲片、斑蝥、蜈蚣、全蝎)和黑追龙丸(斑螫粉)共治疗50
例甲状腺腺瘤及囊肿,治愈16例,好转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11)化痰散结汤
组成:酒炒黄药子、海藻、昆布各12克,海浮石、生牡蛎各20克,当归、川芎、红
花、土贝、半夏、乌药、八月札、夏枯草、玄参各9克,柴胡6克。
加减:体弱去红花或减量,加党参;瘿块明显肿大加三棱、莪术,重用牡蛎;阴虚加
鳖甲,重用贝母;用卑虚加白术、青皮;失眠加酸枣仁或柏子仁;青春期、哺乳期,患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时加凤尾草,重用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贝母。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共治疗310例,其中腺瘤肿患者改手术治疗,列为无效,其余块消失。
(12)逐瘀散结汤
组成:猫爪草30克,石上柏、丹参、风栗壳、夏枯草各20克,三棱、莪术、浙贝、生
牡蛎各15克,甘草10克。
加减:口淡,大便稀,舌胖,脉细弱,加党参、黄芪;口干便秘,舌红,脉弦或滑,
加蒲公英、地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34例囊肿,治愈20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13)消瘿方
组成:分两部分:
①:夏枯草30克,猫爪草、海藻、昆布、青皮、佛手、海浮石、金银花、赤芍各20
克,白芥子、川贝、半夏各15克。
②:制马钱子、地龙备30克,全蝎子、山慈姑、乳香、没药各20克。
用法:方①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方②研成细末,水泛为丸,日服3次,15岁以下
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
疗效:上方配合针刺共治疗119例,治愈74例,好转2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
85.7%。
(14)解毒化瘀汤
组成:海藻、夏枯草、浙贝、昆布、山甲、郁金各12克,柴胡、炒白芥子、白芍、桔
梗各6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上方配合囊腔内抽取液体及注射0.66%碘酊,共治疗32例甲状腺囊肿,全部治愈。
(15)消瘿软坚汤
组成:夏枯草30克,桔梗15克,白芥子、桔红各9克,昆布、海藻、川贝各12克,生牡
蛎、海浮石、苦参、黄药子各15克。
加减:根据患病时间长短,瘤体的大小及瘤体进展的速度,分 为轻、中、重度三型。
轻度加银花、菊花,重用桔梗、夏枯草;中度去牡蛎、海浮石,加生鳖甲、当归、全瓜蒌。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疗效:上方配合针灸治疗47例甲状腺瘤,治愈25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2%。
老中医经验
钱伯文医案
叶××,女。患者于1974年9月,在甲状腺右侧发现有一个鸽蛋大小的肿块,质偏硬,
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腺瘤,需手术治疗,患者有顾虑而要求用中
药治疗。
患者经常低热不退,精神疲惫,心情急躁,动辄烦乱,易怒,胃纳不佳,月经不调,
经来腹胀疼痛,腰际酸楚。苔薄腻,脉细弦。证属肝气郁结化火,灼伤津液,痰火胶结
致成肿核。用海藻玉壶汤和内消瘰疬丸加减。
处方:夏枯草24克,昆布24克,海藻12克,水红花子12克,生黄芪12克,玄参12克,煅
牡蛎24克,象贝3克,炒白术9克,香附12克,天龙2条。7剂。
二诊:原方加丹皮10克,六味地黄丸12克(分吞)。7剂。
三诊:药后肿块稍转柔软,胃纳转佳。原方去白术,加桔皮叶、苦桔梗各6克。14剂。
四诊:药后烦躁易怒,颧红肢麻均有好转,肿块也稍有缩小。原方去香附,加黄药子12克。14剂。
五诊:患者低热已退,甲状腺右侧肿块显著缩小,惟睡眠不深。原方加茯苓12克,夜交藤24克。14剂。
嗣后,患者以原方续服20余剂,至1974年12月复诊时肿块基本消失,随访3年,患者身
体健康,甲状腺腺瘤一直没有复发。
按:上述病例,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辨证治疗,给予海藻玉壶汤、内消瘰疬丸,取
得满意效果。本病是由肝郁化火、灼伤津液、痰火胶结致成肿核,故在治疗时用夏枯
草、昆布、海藻、牡蛎等药之外,加香附、桔叶等,行气解郁以疏肝;加六味地黄丸,
滋阴以降其火;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不致寒凉太过而影响脾胃的运化。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合谷、曲骨、关内、大椎、大杼。
阿是穴位置:肿瘤的周边及中心。下同。
操作:以阿是穴为主,酌选1~2个配穴。刺法有两种:①按压进针,探寻针感,得气
后,小幅度(45~90度)捻转7~8次,然后提插7~8次。每穴操作1分钟,不留针。②视
肿块的大小,在其周围边缘斜向中心30度角刺入3~6针,在瘤体上刺入,以不穿透瘤体
为度,刺人后不提插、不捻转,留针20分钟。以上刺法均隔日针刺1次,10~30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共治疗125例,其中部分病人配合海藻玉壶汤加减内服为辅助治疗,总有效
率为86.89%~100%。
②电针加温针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曲池。
操作:囊腔部中央直刺一针,另于囊腔部的范围内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均稍斜向中
央。进针深度视囊肿大小而定,但以得气为宜c然后接通电针仪,留针20~25分钟。电针
后温针,待艾绒燃尽,即可出针。每天1次,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先单用针灸,若后期消退缓慢,则配合“消瘿饮”治疗。共治疗22例,治愈12
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2)单方验方
①痰核方
组成:五倍子不拘多少。
用法:上药放人砂锅内炒黄,冷却后研松,临睡前用醋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次晨洗
去,7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本病23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7.8%。
②软坚消结散
组成:急性子30克,山慈姑20克,鲜鲫鱼3条,食醋适量。
用法:将急性子、山慈姑研粉,再加鲜卿鱼(不去肚肠)与药粉共捣为泥,加酷调为
糊状,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疗效:用上法治疗8例,均获一定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其他措施
本病应注意预防,一般用碘化食盐,即食盐中加碘化钾或碘化钠。
腺体过大,引起压迫症状,用中西医药物或其他疗法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概 述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又称阿狄森氏病,是由肾上腺皮质本身的病变所致,
1855年首先由英国医生Addison氏所描述。其主要病因是结核、癌瘤及特发性萎缩,在我
国及日本主要是结核造成的肾上腺组织破坏,约占全部病例的68%。近年来由于结核感
染之病例减少,本病的发生也相继下降而较罕见。基于肾上腺储备能力很大,一般须待
肾上腺组织破坏达到80%~90%以上时,临床才出现明显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症
状。现代西医尚缺乏特效疗法。
中医学对本病未见系统论述,但结合本病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黑疸”、“黑
瘅”、“女劳疸”、“虚劳”等有类似之处。在《黄帝内经》中首先论述了黑色归于肾
的理论,并在《素问?痿论》中有“肾热者,色黑而齿槁”之病症描述;在《金匮要略》
中已定名为“黑疸”,其症为“额上黑”,并指出“此为女劳得之”。嗣后,在《续名
医类案》中有“满面皆黑色”的病案介绍。清代张仲华《爱庐医案》中之黑疸病案,其
症见“肌肤舌质尽黑,手指肤间俱黯”,不仅有“额上黑”,而且有舌黑、指黑,更酷
似阿狄森氏病。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从外感六淫,邪气久羁而向元阳不足、命门
火衰转化。从肾论治成为治疗本病之大法。
运用中医药治疗阿狄森氏病,首次报道见于1956年,同年以甘草流浸膏或甘草粉治疗
阿狄森氏病的就有4篇。此后,陆续有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施治或针灸治疗的临床报告出
现,包括集中观察达35例的临床资料,还提出了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三型
分证的辨证方案,也有将本病作为疑难病案进行讨论分析,强调本病与肾及命门的关
系,且认为病属虚劳,表明中医理论对本病的认识正在进一步深化。
病因病机
从中医而论,主要从其临床表现审证求因。其病因可归纳为先天不足,五脏柔弱;外
感六淫,迁延失治;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之后,失于调理等。
本病病机,诸医家较统一的认识是,应归之肾虚。无论外感痨疾,或内伤烦劳,大病
体虚,其损均在肾,影响元阴元阳。如为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血脉,以致经行不畅,
瘀浊外露;如为肾精失藏,精衰则阳不振,致使阴寒内盛,寒则凝滞,血气失运脉络瘀
阻。肾阴肾阳虚衰,则导致其他脏腑和全身虚弱,冲任失调,而现诸证。
辨证分型
阿狄森氏病以色素沉着为主要症状,随着其他伴随症状之主次表现不同,在中医辨证
中,基于黑色归咎于肾,故虽有所分型,但大都仍涉及肾阴、肾阳。综舍临床报道,大
体划分为以下四型:
1.肾阳不足 面部黧黑,两手晦暗,精神不振,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腰膝
酸软,阳痿不举,下肢浮肿。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沉细弱。本型为阿狄森氏病的基
本证候,每一病例几乎均见有本证之某些表现,随其他症候表现之显露而归属于其他诸
型。
2.脾肾两虚 面色苍黑无华,头昏神疲乏力,纳呆脘腹胀满,间或恶心呕吐,大便次频
质溏,形体消瘦软弱,四肢色黯欠温,腰腿酸软无力。舌质淡暗,苔薄,脉沉濡细。本
型以肠胃型为主要表现,常以食欲不振为早期症状,较重者可伴有腹痛,易误诊为溃疡
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后期出现低血压、色素沉着症。
3.肝肾阴虚 面色晦暗,午后两颧发赤,目眶黯黑,皮肤干燥色枯,发枯不泽或脱发,
形体明显消瘦,精神萎靡不振,间或烦躁易怒,夜间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头晕目花,
软弱无力。舌质暗红或绛,舌苔薄少,脉沉细弦涩。本型常系肾上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
现,在肾上腺区x线平片上常可发现钙化阴影,可作为本病系结核性的有力佐证。
4.气血两亏 头昏神疲,肢软无力,心悸气促,纳差消瘦,肤黯干燥,面黑欠华,发枯
稀疏,肢颤汗多,男子阳痿,女子经少。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迟。本型大都属低血
压型,常常在脾肾阳虚的基础上形成全身气血亏乏,尤以气虚之表现明显,血亏系由营
养不良所致,但叉兼有血瘀之表现。
分型治疗
(1)肾阳不足
治法:温肾壮阳,化气行水。
处方:附子10克,肉桂8克,党参10克,黄芪30克,熟地10克,淮山药10克,茯苓10
克,丹参20克,补骨脂10克,鹿角胶15克,杜仲10克,甘草15克。
加减:形寒肢软,阳虚明显,加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下肢浮肿加苍术、藿香、
糯稻根;腰痛酸楚加蜈蚣、乌梢蛇;性欲减退加鹿茸、淫羊藿、狗鞭。
用法:每日1剂,2次煎服。
常用成方:右归丸、附桂八味丸。
(2)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助运,温肾壮阳。
处方:党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黄精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0克,蒲黄10
克,鸡内金10克,山萸肉10克,肉苁蓉10克,鹿衔草10克,甘草10克。
加减:阳虚明显加附子、肉桂;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呃逆加柿蒂、旋复花;腹
胀加枳壳、川朴、公丁香;腹痛加延胡索、川楝子;腹泻加砂仁、神曲、山楂。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常用成方: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汤。
(3)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清热。
处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山萸肉10克,生蒲黄10克,生地20克,枸杞10克,鹿衔草
10克,龟版10克,鳖甲10克,鸡血藤15克,银柴胡10克,胡黄连10克。 加减:头晕目眩
加天麻、青葙子;烦躁心悸加灵磁石、五味子;结核病灶加黄精、白及、冬虫夏草;失
眠多梦加朱砂、枣仁;腰酸膝软加杜仲、牛膝。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一贯煎、补肝汤、左归丸、杞菊地黄丸。
(4)气血两亏
治法:温阳补气,养血活血。
处方:党参10克,黄芪30克,鹿衔草15克,鸡血藤15克,龙眼肉30克,当归10克,川芎
10克,白芍10克,首乌10克,桂枝10克,生蒲黄10克,甘草6克。
加减:气虚明显以红参易党参;阳虚明显加附子、肉桂;血虚明显加阿胶、丹参;妇
女经少加益母草、桑寄生。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常用成方:十全大补丸、八珍汤、归脾汤。
疗效:据临床自1956年至1988年的20篇具有疗效报道的资料统计共79例,其中有部分病
例系配合激素或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基本痊愈4例,显效33例,好转3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6%。
专方治疗
(1)四逆肾气汤
组成:附子9克,肉桂3克,生熟地各12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9克,泽泻12克,茯苓
12克,丹皮9克,干姜3克,甘草30克,龙齿30克,磁石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1例,20剂后黑色十退六七。
(2)右归丸加减
组成:熟地、淮山药、茯苓、丹参各15克,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各12
克,鹿角胶、龟版胶、附子各10克,肉桂5克,田七粉3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1例,服药5个月诸症减轻,继续服药6个月,诸症全消。
老中医经验
庄奕周医案
李××,男,70岁。1981年12月21日就诊。患者于1979年10月,发现面部及腋窝皮肤颜
色黯黑并逐渐加深,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四肢不温,纳差消瘦,发枯齿摇,精神萎
顿,小便清长。患者在40年前染过左上肺结核。舌质淡红,苔黄腻,右脉沉迟,左脉弦
涩。体检:血压90/60毫米汞柱,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身体羸瘦,面部黧黑,尤于两
颧及额上有黑色团块,口唇黑紫,腋下及腰脐部位的皮肤色素沉着尤为明显,双肺呼吸
音正常,心界不大,心率62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胸透左上
肺有陈旧性结核钙化阴影,腹平片见双侧肾上腺区钙化阴影。空腹血糖50毫克%。罗一
开一波三氏水试验阳性,尿17羟皮质类固醇1.1毫克,17酮皮质类固醇2.2毫克。ACTH兴
奋试验,尿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皮质类固醇之排泄率不增加,周围血象嗜酸性粒细胞
降低也不显著。血钠116毫当量/升,氯化物98毫当量/升,血钾6毫当量/升9EKG显示
低电压,T波低平,P-R间期与QT时间延长。西医诊断为阿狄森氏病。先应用西药治疗
年余,疗效不够理想,患者要求加服中药。综观脉证,系属脾肾阳虚,内有瘀血之候。
治宜温补脾肾,佐以活血之品。
处方:党参、黄芪、仙灵脾、肉苁蓉、鹿衔草各15克,肉桂、生蒲黄、当归各6克,山
萸肉、鸡血藤、冬虫夏革各10克。另鹿茸3克研末分冲。
每日1剂,前后共服80多剂,大致守原方略有加减,同时仍服西药。如此经过3个月治
疗,症状明显好转,能适当参与家务劳作。
按:本例年已古稀,以往有肺结核史,今腹平片见双侧肾上腺区钙化阴影,肾上腺结
核病灶已明,故系结核所导致的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临诊以肾阳不足之症为主,兼
有纳差形瘦,营养欠佳脾虚之象,脾肾阳虚之证十分明朗。故主用鹿茸、仙灵脾、苁蓉
等补肾,党参、黄芪益脾,兼以蒲黄活血,当归、鸡血藤荞血也寓有气血双补之意,药
证合拍,治之奏效。 -
其他疗法
(1)针灸
温针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操作:上穴均取,用补法,得气后在针上加艾灸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1例,有效。
(2)单方验方
甘草制剂
组成:甘草。
用法:甘草制剂:①甘草流浸膏,每日15~30毫升,分3次服,逐渐增加至每日45~60
毫升,也可每日80毫升,分4次服,后增加至每日160毫升,分4次服。②甘草粉,每日3
次,每次5克,后增加至每次10克。
甘草流浸膏或甘草粉均以10天为上疗程,可连续服用。
疗效:共治疗11例,显效3例,好转6例,无效2例。
其他措施
病者须避免体力及精神上过度疲劳,感染、受伤,或呕吐、腹泻及大汗所引起的失
水,或温度剧变等刺激。饮食须含丰富的糖类、 蛋白质及维生素类,多钠盐,少钾盐。
病因治疗:肾上腺结核应积极抗结核治疗;肾上腺肿瘤,可手术治疗。
中药疗效不显时,宜结合西医疗法,如替代疗法、应用醛固酮类激素等。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
概 述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血循环中缺乏甲状腺激素,体内代谢过程减
低而引起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发病年龄之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如呆小症、
幼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上称为甲减的一般多指后者。据
国外调查报告,男女的总体发病率分别占0.1%与1.9%,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病因可分
为原发性(先天性)及继发性(获得性)两类,近年来继发于甲状腺切除或碘治疗者居
多。甲减是一难治之症,目前现代西医学仍以替代疗法为主,尚难根治,且多副作用。
甲减症在中医学中无专门病名,基于甲减临床主要表现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脏腑
受损的症状,故多主张应归属于中医学“虚劳”的范畴。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甲减由甲亢
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进行碘治疗后所导致者,当属于“虚损”之列。究中医经典之病
名,则有的学者认为甲减与《素问?奇病论》之“肾风”及《灵枢?水胀篇》之“肤
胀”相似,盖肾风者“有病庞然如有水状”,“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蒌鎏然不
坚,腹大,身尽肿,皮厚”,皆颇似粘液性水肿之状。
单纯以中医药治疗甲减的临床报告,始见于1980年。实际上早在60年代研究的“阳
虚”动物造型,所表现的即为甲减临床症状。近来也有报道阳虚证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含
量偏低,进一步证实了阳虚与甲减的内在关系,由此可以认为中医药对甲减症的研究是
实验先于临床治疗。近十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多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己基本肯定了
中医药的疗效,并初步探索出中医药配合小剂量甲状腺片的有效剂量,在一定程度上阐
明了温肾助阳益气中药治疗甲减的药理作用。它不同于激素的替代治疗,不仅可在临床
症状上改善甲减的阳虚征象,而且在病理上有所逆转。因此可以断言,以中医药治疗甲
减的深人研究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 -
病因病机
甲减属中医“虚劳”或“虚损”范畴。禀赋不足,后天失调,体质薄弱或病久失治,
积劳内伤等因素均可导致脏腑机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其主要病机乃是正虚,涉及
肾、脾、心三脏,并有部分痰浊之表现。
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甲减有始于胎儿期者,可见与肾虚关系密切。且其临床主症为元
气亏乏,气血不足之神疲乏力,畏寒怯冷等,乃是一派虚寒之象,除此以外,尚可见记
忆力减退、毛发脱落、性欲低下等症,也是肾阳虚的表现。据实验报告,凡阳虚证患
者,血清中甲状腺素含量偏低,也反证了甲减患者必具阳虚之表现。但甲减所呈现的虚
寒征象乃是源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足,故本病实系肾之阴精不足,由“阴损及阳”,
呈现“无阴则阳无以生”的病理表现,肾阴虚乃是甲减内在之病理因素。
脾虚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摄食量少,饮食不周,摄碘减少,后天给养来源亏乏,更有
损于机体功能发挥。且因肾虚,脾阳亦衰,脾虚与肾虚形成恶性循环。脾又主肌肉、四
肢司统血之职,据观察,甲减患者有肌无力者占61%,并伴有感觉障碍,手足麻木,肌
肉痛,僵硬或痉挛,此为“脾主肌肉”之功能减退,且有32%~82%患者合并不同程度
之贫血。同时,甲减妇女常有月经紊乱,严重时引起持续大量失血,均系脾不统血之征象。
心虚 甲减患者以心动过缓,脉沉迟缓为主要见症,此乃心阳不振之临床表现,乃
因“肾命不能蒸运,心阳鼓动无能”所致,故病草 初虽不涉及心脏,但基于肾阳衰微,
心阳不振,心肾阳虚而进一步加重临床阳虚之见症。
痰浊 甲减病人临床以阳虚为主要表现,但在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粘液性水肿,是为痰浊
之病理,此痰浊仍源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聚而成痰。甲减患者部分可呈现甲状腺
肿大,“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实验室检查甲减患者普遍存在血清胆固醇升
高的现象,从中医而论,乃是“浊脂”,也属痰浊之范畴,故本病与痰浊关系密切。
辨证分型
在个案报道中多为阳虚,在15例以上的临床资料中也多按阳虚之轻重分为2~4型。而
对痰浊之表现,由于其并非甲减之主要症候,故临床上未见以此立型的。综合各家报
道,大体可划分为以下五型:
1.肾阳虚衰 形寒怯冷,精神萎靡,头昏嗜睡,动作缓慢,表情淡漠,神情呆板,思维
迟纯,面色苍白,毛发稀疏,性欲减退,月经不调,体温偏低。舌淡体胖,脉来沉缓细
迟。本型是甲减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系中医分型中之主型。
2.肾阴阳两虚 头昏目花,皮肤粗糙,干燥,少汗,动作迟缓、呆板,面色苍白,头发
干枯、稀疏、脆弱,声音低嗄,大便秘结。舌淡苔少,脉来迟细。
3.脾肾阳虚 面浮苍黄或咣白无华,形如满月,神疲乏力,肢软无力,手足麻木,少气
懒言,头昏目眩,四肢不温,纳差腹胀,口淡无味,畏寒便溏,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
调或见崩漏。舌质淡胖,舌苔白滑或薄腻,脉弱或沉迟无力。
4.心肾阳虚 形寒肢冷,心悸怔忡,面恍虚浮,动作懒散,头昏目眩,耳鸣失聪,肢软
无力,嗜睡息短,或有胸闷胸痛。脉沉迟微弱,或见结代,舌淡色暗,苔薄白。
5.肝旺脾虚 神疲乏力,浮肿恶寒,纳食腹胀,遗精多梦,健忘失眠,口苦心烦。舌红
苔薄,脉来弦缓。本型较为少见,可能是甲亢向甲减演变过程中之残存的过渡性表现,
不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分型治疗
(1)肾阳虚衰
治法:温肾助阳,益气祛寒。
处方:党参20克,黄芪3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菟丝子10克,熟地10克,桂枝10 克。
加减:阳虚甚者加附片、肉桂;性功能减退明显加巴戟天、淫羊藿;浮胂明显加茯
苓、泽泻;大便秘结加苁蓉、黄精;颈部瘿瘤加鳖甲、龙骨、牡蛎、浙贝。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附桂八味丸、有归丸、斑龙丸。
(2)肾阴阳两虚
治法:补肾益气,滋阴润燥。
处方:生地10克,山萸肉6克,黄精10克,菟丝子10克,苁蓉10克,首乌10克,当归10
克,枸杞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黄芪10克。
加减:皮肤干燥加白芍、生芪;大便秘结加火麻仁、蜂蜜;阳虚明显加附子、肉桂;
浮肿明显加泽泻、赤小豆。
用法:每日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益气,健脾助运。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巴戟天10克,桂枝10
克,陈皮10克,干姜4片,红枣4枚。
加减:纳少加木香、砂仁;腹胀加大腹皮;下肢浮肿加茯苓、车前子;头昏目眩加川
芎、黄精;形寒肢冷加附子、淮山药。
常用成方:斑龙丸合香砂六君丸、真武汤、保和丸、五苓散。
(4)心肾阳虚
治法:温补心肾,强心复脉。
处方:附子10克,肉桂6克,党参10克,黄芪30克,生地2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白芍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炙甘草15克。
加减:脉沉迟弱加麻黄、细辛;脉微结代加人参、枳实;头昏肢软加升麻、柴胡、桂枝。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独参汤、生脉散、炙甘草汤。
(5)肝旺脾虚
治法:健脾平肝,软坚利湿。
处方:柴胡6~10克,白芍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减:口苦失眠烦燥加丹皮、龙胆草、茵陈、栀子;腹胀加陈皮、砂仁;浮肿加车前
子、泽泻;便秘加瓜蒌、火麻仁;口干加生地。
疗效:按上述分型加减治疗共51例,基本恢复14例,好转3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6.2%。
专方治疗
(1)助阳温肾益气汤
组成:党参10~30克,炙黄芪15~30克,仙茅9克,仙灵脾9~15克,菟丝子9~12克,
熟地9~12克。
加减:阳虚甚加熟附块6~9克,肉桂6~9克,桂枝6~9克;浮肿明显加茯苓15~30克,
泽泻15~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4个月。
疗效:以上方为主,结合部分西药治疗,共观察19例,结果多在不同程度上显示疗效。
(2)甘草人参汤
组成:生甘草10克,人参8克。
用法:每日1剂,煎至150毫升,早晚2次分服。30天后改为隔日1剂,人参减为6克,3个
月为一疗程。同时服甲状腺素片15mg/次,早晨1次顿服,以后每周增加剂量1次,15mg
/次,连用3个月。
疗效:治疗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老中医经验
潘文奎医案
胡××,女,44岁。1989年9月20日初诊,5年前起感神疲力乏,肢软无力,并在无意中
发现颈前甲状腺肿大,曾作甲状腺机能测定:T3、T4明显下降,确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
继发甲减。曾服甲状腺素片,但未见明显改善。近测F4为15pmol/L(正常值45~
130)。刻下仍感神疲肢软,上楼时下肢沉重酸软,常睑垂作盹,平素形寒怯冷,厚衣裹
身,纳臧便溏,经少而闭。视之面庞虚浮,鬓稀苍黄,颈前瘿瘤状似鹅蛋,随吞咽上
下,肌肤千燥。苔少,舌偏红,脉来濡软细迟,心率65次/分。证属脾肾两虚,兼有阴
虚之兆。治以补益脾肾,兼顾滋养肾阴。
处方:生地10克,山萸肉6克,菟丝子10克,苁蓉10克,黄精10克,附子10克,肉桂6
克,鹿衔草10克,炙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扁豆10克,苡仁10克,鳖甲20克,煅龙牡
各20克,浙贝母10克。
10月25日二诊:药后精神转振,已能坚持工作,无打盹之情,食欲旺盛,大便渐趋正
常。唯近日温课迎考,上楼又感两腿沉重,此乃药后脾隅见振,原法进治。原方去太子
参、扁豆,加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
12月11日三诊:天已转寒,但无畏寒怯冷之感,身披两件毛衣即适,精神尚振,经事
已行,经量正常,唯劳累久后微感头昏,瘿瘤缩小,已不明显。舌苔薄少,脉来濡软,
脉率76次/分。化验:TSH68MU/ml,T398mg/dl,T43.9mg/dl,FT3.1pmol/L,
FT421.5pmol/L,病情已有明显好转,重用滋养肾阴之剂,复肾元以善后。
处方:熟地10克,山萸肉6克,黄精15克,菟丝子10克,苁蓉10克,附片6克,肉桂6
克,仙灵脾10克,炙黄芪20克,党参10克,茯苓20克,鳖甲20克,白芍10克,枸杞10克,
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
按:患者系中年妇女,病经5年之久,缓慢渐起,兼有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
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甲减之诊断可以成立。从中医而论,初诊除一派肾阳虚见证外,尚
有纳减便溏,显系脾肾两虚,且其有肤干,苔少,舌偏红之象,是为肾阴不足,故用六
味合四君化裁,纳菟丝子、苁蓉、黄精滋养肾阴。伍附子、肉桂助阳益气,佐鳖甲、龙
牡、浙贝以消其瘿。二诊时,脾阳虚证已不复见,药已奏效。然“劳则气耗”,故处方
中删去健脾之剂而增温肾助阳之品。三诊之际,甲减之形寒力怯等阳虚症状已不明显,
精神已振,能正常工作,化验T4、FT4、TSH已趋正常,治已显效,故重用滋养肾阴之
品,以祈复其甲状腺萎缩之腺体。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人迎。
操作:选用迎随补泻和《神应经》中论述的“三飞土进”为补的方法:进针至人迎穴
部位静候5分钟,用指甲轻弹针柄3次,以喉头为中心,往喉头方向向上向内搓针3下(名
为飞法),再把针推进0.5~1cm,将针向喉头方向拨一下(此为一进)。每日1次,10次 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4例,基本恢复6例,显效1例,有效6例,疗效不明1例。
②艾灸
取穴:肾俞、脾俞、命门。
操作:用二味温补肾阳中药研粉,铺在穴位上,厚度为lcm,然后将直径为5cm的空心
胶木圈放在药粉上,以大艾炷(直径4cm)在药粉上施灸,每穴3~5壮,每周3次,4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例,基本恢复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概 述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种常见内
分泌病。临床以甲状腺肿大、食欲亢进、体重减轻、心动过速、情绪易于激动、怕热多
汗、手抖、突眼等症状为主。以女性多见,其发病率甚高,近年似有增长趋势,其确切
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可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甲亢一病,与中医瘿病中的“忧瘿”、“气瘿”非常类似。隋代《诸病源候论》指
出:“瘿者,忧圭气结所生,亦日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阐明了瘿的
发生与情志内伤和水土因素相关。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了治瘿气的方
药和灸法。至宋代,《圣济总录》指出:瘿症“贞彐人多有之,缘忧圭有甚于男子
也。”首先观察到本病的发病具有女多于男的特点。清代《杂病源流犀烛》认为瘿之发
生乃气血凝滞而成。至今对中医证治仍有一定指导意义。近代1934年就出现针灸治疗本
病的文章。50~60年代已有用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观察报道,但多以个案为主,治法倾
向于清胃胆之腑热。70年代加强了对本病的治疗研究,并主张疏肝化痰、益气养阴为
主,重视运用昆布、海藻、黄药子等含碘丰富的药物。80年代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
深化,辨证分型渐趋完善,专方治疗也日益增多。特别是通过实践发现,碘剂有缓解持
续时间不持久、容易复发加重的缺点,故自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突破传统治疗甲亢所
沿用的含碘丰富的中药。最近有人统计与分析了目前中药治疗甲亢的情况,结果发现含
碘较少的药物有效率最高。
甲亢合并突眼症在治疗上是一个难题,目前多主张从肝论治,采用清肝明目,滋阴清
热等法;也有人在理气治肝方药中,注重桂枝的运用,获比较好的疗效。值得一提的
是,近10年来,针灸治疗本病也获得满意疗效,无论在临床与原理研究上,都获得了较
大的进展,应用体针、水针及电针、光针等,各种穴位刺激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甲
亢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据所收集的有疗效分析的文章共30篇统计,治疗1707
例,结果治愈714例,显效468例,有效423例,无效102例,总有效率为94%。
近几年来,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对甲亢肾阴虚患者外周血rk细胞活
性,血浆cAMP含量变化与辨证分型关系,阴虚阳亢病机与头发微量元素变化关系,阴
虚火旺患者尿羟脯氨酸排量等观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不同证的生化基础。对针刺后
患者血液流变性、心血管功能、体内激素代谢、甲皱微循环以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等也
作了系统观察,初步证实了针刺主要是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
病因病机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本病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体质因素、饮食
和水土失宜。而肝郁气滞,气血运行失常,痰湿凝聚,壅结颈前是甲亢基本病机。本病
初起多实,久病多虚。
痰 饮食失调或因水土失宜,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复因肝气郁
结,气血运行不畅,痰与气结,壅于颈前而成瘿肿。
邪 长期忿郁恼怒,情志不舒,致肝郁气滞,津液为之不运,凝聚成痰,痰气交阻而渐
成本病。若气郁日久,或患者素体阴虚,易于化火而成肝火亢盛之势;若痰结日久,气
血运行失常,造成气滞血瘀,可使瘿肿坚硬。
虚 肝火亢盛,燔灼肝经,耗伤阴血,加之妇女经、带、胎、产、乳等特点也易致阴血
不足,成阴虚火旺之体;又因“壮火食气”,火旺日久则伤气,导致气阴两虚之证。
上述病因病机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辨证分型
就文献所及,可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肝邪痰结 性情急躁,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失眠多梦,手指震颤,甲状腺肿大,眼
周酸胀,眼球突出不能完全闭合。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肝火充盛 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头痛眩晕,食欲亢进,或皮肤瘙痒,肢
体震颤,眼球突出,甲状腺肿大。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阴虚火旺 消谷善饥,面赤形瘦,恶热易怒,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眼干睛胀,少寐
多梦,肢端震颤,心悸气短,可见甲状腺胂大,眼球突出。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
数。
4.气阴两虚 心慌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失眠,腹泻便溏,肢体身重,抑郁善忧,手
颤,可有甲状腺胂大,突眼等症。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或有结代。
除以上四型外,临床尚有肝郁血虚、脾虚肝旺、肝胃火旺、肝肾阴虚、心肺两虚等分
型报道。
疗效标准
中医治疗甲亢的疗效评定标准不完全一致。现综合如下: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甲状腺肿、突眼及有关体征基本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恢复正
常。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甲状腺肿、突眼及有关体征明显减轻,甲状腺功能检查接
近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甲状腺胂、突眼及有关体征有所减轻,甲状腺功能检查有
所好转。 无效:经2个月的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T3,T4无变化,甲状腺功能检查无改变。
分型治疗
(1)肝邪痰结
治法:舒肝解郁,消瘿破气。
处方:黄药子15克,海浮石25克,海蛤粉15克,广木香7.5克,醋三棱15克,醋莪术15
克,陈皮10克,大黄7.5克,生牡蛎25克,夏枯草25克,漏芦25克。
加减:血虚加当归、丹参;白细胞减少加生黄芪、鸡血藤、鹿角胶;喉部阻塞感加射
干;气滞较甚加青皮、乌药;内热较甚加玄参、生地;阴虚火旺加玄参、黄柏;心悸明
显加枣仁、远志。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海散瘿汤、蒿芩清胆汤。
(2)肝火充盛
治法:清肝泻火,散结消瘿。
处方:夏枯草2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连翘15克,生牡蛎24克。
加减:手抖明显者加白芍、珍珠母、钩藤;肝火亢盛者加黄连、山栀;胃火盛者加石
膏、知母;甲状腺肿大明显者加炮甲珠、瓜蒌、炒莪术;口干明显,舌红少津者加麦
冬、天花粉;多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等。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软坚散结。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5克,生地24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桑椹子30
克,白芍24克,夏枯草30克,牡蛎30克,黄药子15克,蚤休15克,玄参15克。
加减:阴虚眩晕加枸杞子、何首乌;回艮球突出加草决明、青葙子;心悸失眠多汗加
酸枣仨、五味子、生龙牡;口渴心烦加乌梅、石斛;肝阳上亢加珍珠母、钩藤;甲状腺
肿大加漏芦、炮山甲、海螵蛸;白细胞减少加虎杖、龟版、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当归六黄汤、二至丸、右归丸等加减。
(4)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散结平气。
处方:黄芪15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当归9克,丹参12克,玄参18克,麦冬12克,
黄药子9克,酸枣仁12克,生牡蛎30克。
加减:头晕加杞子、菊花;阴虚风动加龟版、鳖甲、珍珠母;腰困肢软加党参、山
药;月卑虚便溏加党参、白术、山药,去生地、麦冬;气虚自汗加白芍、太子参。
用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蒿芩龙牡汤合四君子汤,生脉散合牡蛎散等加减。
疗效:按上述分型和处方,共治疗甲亢323例,痊愈117例,显效103例,有效77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1.9%。
专方治疗
(1)甲亢专方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生地12克,首乌12克,龟版10克,山药12克,香附10克,
夏枯草15克9白芍12克。
加减:脾气虚减轻,减少养阴药用量或药物,加白术、陈皮、建曲;突眼肿胀加杞
子、白芥子、泽漆、瓦楞子;夜寐不安加酸枣仁;心悸剧加生龙齿、远志。
用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6例。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2)甲亢方
组成:Ⅰ号方:桂枝、白芍、桃仁、赤芍、柴胡各10克,生龙骨、蜜生牡蛎、苡仁各
20克,炙甘草9克,茯苓12克,半夏、青皮各6克,生姜2片,红枣3枚。
Ⅱ号方:茯苓、丹皮、栀子、桂枝、浙贝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天花粉15
克,夏枯草12克,白芍9克,当归8克,青皮6克。
加减:甲状腺肿大明显加香附、夏枯草、浙贝;心烦加麦冬、玄参、莲子心。
用法:上述Ⅰ号方适用于心肝火旺或胃热炽盛之阴虚阳亢证;Ⅱ号方适用于心肾阴虚
或胃阴耗损之虚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30例,治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3)平瘿复方
组成:玄参、白芍、丹皮、生地、当归、茯苓各12克,山萸肉、浙贝、青陈皮、三
棱、莪术各9克,生龙牡各20克,夏枯草15克,瓦楞子12克。
加减:气虚去青皮、陈皮,加党参、黄芪、白术;突眼明显加青葙子、菊花、车前
子;消渴证重加花粉、知母、石膏、葛根,重用生地、山药;心悸失眠较重加夜交藤、
代赭石、炒枣仁、珍珠母。
用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10例,治愈及显效共9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3%。
(4)甲亢平
组成:太子参、生牡蛎各30克,麦冬、玄参各10克,生地、生蛤壳各15克,石斛、浙
贝、夏枯草各12克。 加减:甲状腺肿大有结节加丹参、山慈姑;突眼加石菖蒲;汗多加
浮小麦;心悸甚加朱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0例,治愈24例,显效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100%。
(5)柴胡龙牡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法半夏、生铁落、钩藤各15克,龙骨、牡蛎、生石膏各30
克,葛根20克,僵蚕10克,朱砂3克,甘草5克。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须坚持服药1~3个月,不宜随意更改处方。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00例,显效50例,有效4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
(6)甲亢丸
组成:桔红、三棱各100克,半夏、茯苓、海藻、昆布、煅牡蛎、浙贝母各150克,夏
枯草2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服2次,每次1丸。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9.6%。
(7)甲亢煎
组成;白芍、乌梅、木瓜、沙参、麦冬、石斛、扁豆、莲肉各10克,柴胡、桑叶、黑山栀各6克。
加减:眼胀、眼突出明显者加白蒺藜、草决明、茺蔚子;甲状腺肿硬者加山慈姑、生
牡蛎;心率增快明显者加炒枣仁、生龙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病情稳定后,按上述处方配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备服1丸。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60例。治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8)甲亢灵
组成:煅龙骨、煅牡蛎、淮山药、旱莲草、夏枯草、紫丹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或制成片剂,每片O.25克,每次7
片,每日3次口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1例。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4%。
(9)消瘿汤
组成:生牡蛎、夏枯草各30克,象贝、黄药子各10克,白芍、玄参、生地、麦冬各15
克,地龙9克,甘草5克。
加减:气郁明显加柴胡、郁金;心悸甚加珍珠母、丹参;出汗加五味子;手震颤加钩
藤;肝火亢盛加栀子、龙胆草;甲状腺肿大加海浮石;质硬加三棱、山甲;突眼甚加蚤
休、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2例。治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2.9%。
(10)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
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用法: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匙,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50例,结果: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达91%。
老中医经验
夏少农医案
俞×,女,43岁。患“甲亢”症已7年,曾作吸碘试验3小时40%,24小时54%,经用西
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症见两眼突出,甲状腺胂大,形容消瘦,消谷善饥,烦躁乏力,
心悸,双手震颤,怕热,易出汗。脉细数(120次/分),舌质红嫩。此气阴两虚,痰凝
气滞,故治以益气养阴,疏肝豁痰法。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芍12克,生地12克,淮山药12克,首乌12克,龟版12
克,鳖甲12克,夏枯草30克,制香附12克。服14剂。
服上方后症状有所好转,尤以心悸、震颤改善较速,前法既合,毋庸改弦易辙,再连
进之。治疗10个月后,乏力、善饥、突眼、甲状腺肿大等症状消失。吸碘试验3小时
6.3%,24小时18.9%已转正常。随访6年,形体增胖,精力亦振,恢复工作后无不良感觉。
按:“甲亢”属中医“瘿瘤”及“中消”范围,一般用化痰、软坚、消散瘿瘤之法来
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夏老通过细致的辨证求因,认为乏力、自汗属气虚;口干、烦
热、心悸、震颤、善饥等属阴虚火旺;甲状腺肿及肿块属痰凝气滞,故可用益气养阴为
主,化痰疏气为佐的治则。若病人大便溏薄每日3次以上,须减少养阴药如生地、首乌,
待大便正常后再加白术、陈皮等药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a.气瘿、三阴交、复溜。b.上天柱、风池。配穴:a.阴虚火旺配间使、神
门、太冲、太溪;气阴两虚配内关、足三里、关元、照海。b.攒竹、丝竹空、阳白、鱼腰。
气瘿穴位置:相当于天突穴,视甲状腺肿大程度而稍有出人。
上天柱穴位置:天柱穴直上5分。
操作:主穴和配穴之第1组用于甲亢之高循环动力、高代谢症状;第2组用于内分泌突
眼症。每次选用3~4穴,气瘿穴进针后,针体作45°角,刺人腺体1/2以上,再在两侧
各刺1针;四肢穴均用捻转和提插补泻;上天柱穴和风池穴,针尖向鼻尖作70°内斜,进
针1.3~1.5寸,用徐出徐入手法,使针感到达眼区;攒竹、丝竹空、阳白,三针齐刺,透
向鱼腰,均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1例,其中阴虚火旺33例,气阴两虚18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2
例,总有效率为76.5%。另治疗甲亢突眼症76只眼,治愈16只眼,显效8只眼,有效26只
眼,无效26只眼,总有效率为65.8%。
②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人迎穴。配穴:突眼配丝竹空、攒竹、睛明、风池;心悸配内关;高代
谢症配足三里、神门、三阴交。
操作:针刺人迎穴可根据腺体肿大的情况选择一个刺人最佳点,无论针从哪点刺入,
针尖必须刺到胂大腺体或结节中心为准。手法采用提插补泻法,刺人后提插6次即出针,
配穴一般采用平补平泻,不留针,不重刺。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112例,治愈72例,显效30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
③艾灸
取穴:大杼、风门、肺俞、风府、大椎、身柱、风池。
操作:分别采用着肤灸(每穴7壮),火针(小号平头火针点灸穴位1~2次),艾卷实
按灸(每穴5~7壮)三法治疗。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30例,治愈4例,显例11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100%。
④穴住激光照射
取穴:主穴:扶突。配穴:耳门或睛明。
操作:用低功率氦氖激光治疗仪(波长632A,功率25mw)。激光聚焦照射穴位,主穴
每次5~7分钟,配穴每次3~5分钟,每次一侧,10次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14例,治愈6例,显效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2)单方验方
组成:中草药酸荞菱和家禽气管制剂。
用法:每次口服4~5片,每天3~4次,15天一疗程,可连续3~4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90例,治愈45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4%。
- 硬皮病
概 述
硬皮病系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病变。以皮肤失去弹性而硬化,继而出现萎缩和色素
变化为其特点。临床上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好发于20~50岁之青壮年,以女性多
见。本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失调有关,其确切病因不明,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
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皮痹”、“风湿痹”等
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皮痹”的记载,还提到了本病的转归。如《素问·痹
论》有“痹人脏者死”的论述。说明本病日久可影响脏腑,甚至导致死亡。隋代《诸病
源候论》云:“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
病。”对本病的症候和病因有进一步的认识。宋代吴彦夔在《传信适用方》中形象地描
述:“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似钟磬,日渐瘦恶。”更接近于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在治疗
上,明代《医学入门》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
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的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始见于1959年,60年代以个案为主,自70年代以后,关
于硬皮病的临床观察,出现了大量报道,自1975年至1989年,所及文献累计达60余篇
(包括个案,验案)。其中不少医家主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本病,认为硬皮病的临床
表现有多种瘀血的见证,但若结合临床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血虚血瘀等不同证型,以
温阳通络、疏肝理气、补气生血等法合参,疗效较单纯的活血化瘀法为好。据近十年收
集的30余篇资料来看,明确有疗效的共1806例,其中治愈55例,显效638例,有效971例,
无效142例,总有效率为92.1%。表明中医药对本病有肯定的效果。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得较多的是有效方药的药理研究,如对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治疗前
后末梢循环检查、皮肤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中药
能改善微循环,调整结缔组织代谢,使增粗的胶原纤维变细、疏松化,为中医药治疗提
供了客观依据。但目前这方面工作仍较局限,如对治疗硬皮病常用屮的温阳、益气、通
络等方药的机理研究尚未开展,有待进一步深入。
病因病机
综合各地资料,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硬皮病的病因与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外邪反
复侵袭等有关。肾阳虚衰,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隙侵袭,凝结腠理,痹阻
经络,导致营卫不和或气滞血瘀。
营卫不固,寒凝肌腠 硬皮病发于皮肤,肺主皮毛,故系肺卫之疾,乃素体营血不足,
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隙稽留,凝结于肌腠,遂致脉络不通,营卫不和,气营瘀滞,肌
肤失荣,皮萎而发硬。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肾主藏精,肝气散精,皮肤之精血赖脾胃之供奉,脾胃阳虚即肌
肤失荣,又阳虚则寒,阴寒内盛,凝聚肌表,致气血痹阻。气不行血则血失运行之能,
内则瘀滞积聚,促使血脉凝涩,外则经脉痹塞,皮肤失其所养则肌肤甲错。日久客邪由
皮而“入舍于脏腑”,则病涉肺、脾、肝、肾诸脏。
辨证分型
根据古今医家辨证治疗经验,临床分型可综合划分为四型:
1.气血瘀滞 关节疼痛,屈伸障碍,少腹胀痛,月经不调,面色灰暗,心烦易怒,胸闷
不舒。皮损紫红色暗,硬肿刺痛,皮肤硬化萎缩,指端青紫肿胀。舌质紫暗或瘀斑,苔
薄白或少苔,脉弦涩。
2.脾肾阳虚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纳食不佳,口不渴,大便溏,眼睑、面
部及手肿胀发紧,局部皮肤硬化,指端苍白或青紫,疼痛阵发。舌暗淡嫩,苔灰滞,脉沉细。
3.热毒瘀络 口干口苦,胃纳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周身烦热,皮肤暗红,光
亮、萎缩,硬肿疼痛,皮损高于皮面,关节疼痛,指端坏疽,皮肤溃烂。舌质红,苔薄
黄,脉弦数。
4.寒侵肌肤 形寒怕冷,身痛肌痛,面色咣白,肢端苍白,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发硬,
皮肤光亮肿胀,皮纹消失,毛发脱落,无汗或多汗,关节活动障碍。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
此外,尚有肝郁血瘀、气血不足等证型报道。但本病各型之间是密切关联并可相互转
化,脏腑损害的程度也随病情进退而变化,故临床不可拘泥一证定型,必须灵活辨识。
疗效标准
目前各地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进行分级,大体分为4级。
基本痊愈:皮损大部分恢复正常,仅留轻度皮肤萎缩或色素沉着,皮肤松解、柔软,
肢端痉挛现象消失;指端溃疡愈合,临床伴随之脏腑损害症状基本消失。
显效:皮损50%以上恢复正常,皮肤硬化变软,肢端痉挛现象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
轻,功能大部恢复。
有效:皮损稍好转,皮肤紧张度减轻,硬化范围较前缩小,症状与体征稍见好转。
无效:治疗3个月,皮肤硬化未见好转或皮损继续扩大,内脏功能未恢复或损害加重。
分型治疗
(1)气血瘀滞
治法:活血化瘀,温阳通络。
处方:党参15~30克,黄芪15~30克,鸡血藤30克,熟地30克,丹参15克,鹿角胶12
克,桂枝、红花、赤芍、陈皮、香附各9克,甘草、炮姜炭各6克,当归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阳虚畏寒加附子、肉桂;脾虚便溏加五味子、白术;关节疼痛明显加蓁艽、桑
寄生、乌梢蛇;便秘加当归、桃仁;肢端溃疡疼痛明显加延胡或乳香、没药;阳痿加仙
灵脾,兼肾阴虚加女贞子、龟版;脾胃虚寒加肉豆蔻;脾胃虚弱加白术、山药。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23例,基本治愈8例,显效96例,有效107例,无效7例,死亡5
例,总有效率为94.6%。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开腠散寒。
处方:肉桂9克,仙灵脾9克,桂枝6~9克,山药、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赤芍各
12克,黄芪、党参各15克,路路通9克,陈皮6克,制川草乌各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脾阳虚加木香、砂仁;肾阳虚加附片、巴戟天弋淫羊藿、仙茅;肢端冷紫加细
辛、鸡血藤;皮肤硬化加甲珠、皂角刺、川芎;溃疡不敛加白蔹、赤小豆。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88例,基本痊愈3例,显效41例,有效109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1.4%。
常用成方:阳和汤、回阳通脉汤。
(3)热毒瘀络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处方:银花9克,鸡血藤30克,泽兰叶24克,丹参21克,玄参2克,首乌15克,夏枯草15
克,延胡12克,郁金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营卫不和加黄芪、桂枝;四肢厥冷加肉桂、附子、黄芪。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2例,显效16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4%。
常用成方:解毒活血汤、解毒清营汤。
(4)寒侵肌肤
治法:解肌散寒,宣肺通络。
处方:荆芥、防风、前胡、羌活、独活、枳壳、川芎、当归各9克,甘草、桔梗、生
姜、薄荷、蝉衣各6克,乌梢蛇、茯苓各12克,黄芪、地龙各15克,全蝎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虚者加党参、熟地、白芍;有热象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瘙痒加白藓皮、白蒺藜。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7例,获满意疗效。
常用成方:人参胡桃汤、独活寄生汤。
专方治疗
硬皮病的中医专方治疗较多,特别是活血化瘀法治疗,颇引人注目。
(1)通脉汤
组成:紫丹参、鸡血藤各15克,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当归12克,乳香、
没药各6克,川芎5克,银花30克,甘草10克。
加减:阳虚畏寒明显加附子、肉桂;脾虚便溏加白术、米仁、附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93~6个月以后,上药制成丸剂服用。
疗效:共治疗10例患者,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
(2)79-2片剂
组成:当归、葛根、红花、川芎等中药制成片剂。
用法:每次服4~8片,每日3次。
疗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118例,显效48例,有效66例,无效4例;治疗局限性硬皮病
296例,基本治愈14例,显效119例,有效15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3%。
(3)605方剂
组成:由乳香、没药、川郁金等配成蜜丸,每丸10克。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
疗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104例,显效30例,有效72例,无效2例;治疗局限性硬皮病84
例,显效40例,有效44例,总有效率为98.9%。
(4)牡蛎鳖甲汤
组成:牡蛎30克,鳖甲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钩藤30克,丹参15克,木瓜9克,
丝瓜络9克,延胡索9克。
服法:水煎服,隔2~3日1剂。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7例,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因本病症状错综复杂,虚实兼挟,因此一般主张在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外治法,更易
收效。外洗方直接作用于患处,达到活血脉、蠲痹痛的目的。
(1)菖蒲透骨薰洗方
药物:透骨草12克,石菖蒲10克,川草乌各10克,蕲艾叶15克,红花15克,伸筋草15
克,桂枝15克。
用法:适用于硬皮病浮肿期。上药加水5000毫升,煎煮30分钟,乘热熏蒸,患处以毛
巾漫药液后外敷,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日1~2次。
(2)红花桂枝酒
药物:红花10克,桂枝10克,50%酒精20~30毫升。
用法:上药密闭浸泡7天,过滤取汁,微加温,倒5~10毫升药酒于手掌中,乘热温
熨,轻巧按摩患处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为度,隔日1次。如患处肌肉
肿胀、僵硬及麻木,酌情选用忡和散掺在五应膏中,外敷患处,3~5日1次。
老中医经验
顾伯华医案
邱××,女,52岁。1972年12月30日初诊:患硬皮病6~7年,皮损以四肢末端、额、
颈、胸、背为主,不出汗,吞咽顺利,呼吸尚可,腰脊关节活动不利,伴有酸痛。苔薄
舌淡,脉沉细。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阻于肌肤,络脉痹塞不通,营卫不和
而成。拟温经散寒,补肾阳,和营卫,开腠理。
处方:净麻黄9克,大熟地6克,川桂枝9克,杜红花9克,全当归9克,仙灵脾15克,肉
苁蓉15克,锁阳15克,补骨脂15克,菝葜30克,生甘草9克。
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30克,食盐炒后布包,乘热时熨。
服药1月,病情稳定,考虑经绝期发病,与冲任不调有关。前方加鹿角粉3克(分
吞)。复方当归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服中药2个月,自觉肌肤发热,额
部出汗较多,胸、腋下、手背皮肤较前柔软,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好转。唯关节仍酸痛,
乃血脉失养,风邪滞留之故。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前方去锁阳、菝
葜。加丹参15克、炙地龙9克。加用低分子右旋醣酐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周2次。又一
月,手指溃疡愈合,各种症状均好转。
按:中医认为,本病是络脉闭塞,肌肤失养,风寒所阻而成。其中肾阳不足,卫外不
固是重要内因。所以用温补肾阳之鹿角、苁蓉、仙灵脾、锁阳,活血通脉之丹参、当
归、红花、地龙,温散风寒之麻黄、桂枝。再加上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的低分子右
旋醣酐。因此,在3个月内,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用药规律
据收集的疗效在70%以上、治疗例数较多的临床资料12篇统计,所使用的中药共70余
味,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500 ≥5
丹参、红花、鸡血藤、黄芪、党参、
生甘草、当归、赤芍、川芎。
100~499
≥4 首乌、陈皮、熟地、郁金。
1~3
泽兰、肉桂、丹皮、鹿角胶、苏木、
仙灵脾、香附、腹蛇、祁蛇、葛根、
血竭。
10~99
≥3
苡仁、茯苓、白术、白芍、桔梗、生姜。
1~2
银花、夏枯草、延胡、乳香、没药、
山药、路路通、生地、天花粉、桃
仁、淫羊藿、益母草、巴戟肉、地
龙、五味子、沙参、补骨脂、肉豆
蔻、吴茱萸、威灵仙、白僵蚕、炙麻
黄、升麻、太子参、薄荷、荆芥、防
风、前胡、山栀、木香、淡苁蓉、橘 络。
从上表可见,使用最多的中药以丹参、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和党参、黄芪等益
气健脾药为主。其次为补益肝肾、温阳通络、凉血清热等药物;而清热解毒、发散表
邪、祛风胜湿等药物则较少用。由此可见用药频度与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以活血
化瘀、益气温阳为主的观点趋于一致。
其他疗法
(1)针灸
药饼灸
取穴:a.大椎、肾俞;b.命门、脾俞;c.气海、血海;d.膈俞、肺俞。
操作:药饼成分: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
等量,先研成细末,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和捏成药饼。药饼直径2.5厘米,0.6厘米
厚,上穿数小孔。
每次取1组,各组轮用。将药饼置于穴位之上,再用纯艾制成底面直径2厘米的艾炷,
安放于药饼上,点燃。灸完1壮,再接灸1壮,每穴共灸2壮。每周据症情灸2~4次,3个
月为一疗程。灸治期间可配用丁桂散。
疗效:共治疗21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57.1%。隔药饼间接艾灸,能改善血循环,
祛瘀生新,使皮肤变软。
(2)单方验方
①丹参注射液
组成:丹参。
用法:用丹参注射液8~16毫升,加人低分子右旋醣酐或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内
静脉滴注,每日1次,10~2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68.8%。
②积雪草甙片
组成:积雪草。
用法:每次2~4片,每日口服3~4次,6个月~1年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例,显效33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
③灵芝注射液
组成:灵芝草。
用法:用灵芝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2支,连用1~4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48例,总有效率达83.3%。
④增肌注射液
组成:从略。
用法:每日肌肉注射1~2支,连用1~4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使用数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5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
- 白塞氏病
概 述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
生殖器三联征”。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
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
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
控制病情的药物。
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
匮要略》中即有具体描述:“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目赤如鸠
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
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嗣
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唐代《千金要
方》也持此论。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
步探讨。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
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80年代以
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
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损论者,现代,还有
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对于
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
类。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
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目前,中医药
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还处在临床观察阶段,有关机理研究方面的报道不多。因此,
尽早从中医学角度掌握临床规律和揭示治疗机理,应是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病因病机
中医根据本病的特点与临床表现,结合古文献的相关论述及现代资料,目前基本认为
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湿毒内蕴 由于感受湿热毒气,或恣食膏粱、炙膊、不洁之物,致使湿浊内蕴,日久化
热,或热病、毒痢、斑疹等温热病后,余毒未尽,与湿浊相合,湿热邪毒壅蒸不得透
泄,循经络上蚀口眼,下注外阴而致溃疡。毒火熏蒸,扰乱心神,又见神情恍惚,坐卧
不安。 肝肾阴虚 若汗、吐、下太过,或下痢日久,伤津耗液;或为情志所伤,肝郁化火
伤阴;或热病后养息不当,阴液难复;或房劳过度,肾有所亏,以致肝肾阴亏,阴精不
足则津液亏损,难以上润下濡。虚火内灼,上冲肝窍,下出肾窍,而致本病。
脾肾阳虚 脾土本虚,或长期服用苦寒药,以致中阳受损,健运失司,水湿内聚,禀赋
素虚,或劳役伤肾,致肾阳虚损,气化失利,水流横溢,水湿为聚,积久蕴为湿毒,阴
湿内盛,流注经络、体窍,发为痈疡,本病作矣。
总之,究其成因,当责之于心、肝、脾、肾四脏。当机体一旦受外淫湿火热毒之搔
扰,致脏腑功能失调;或由于脏腑本身气血阴阳相乖,毒邪浊气便循经走窜,随心火上
炎可见咽喉溃烂,甚至嘶哑;下注肝肾二经则见阴部溃疡。本病的病情演变颇为复杂,
病之初期和急性活动期多呈现热毒壅盛的实证,中、晚期则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
候,由于久病体虚,穷及脾肾,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俱衰,而成难治之病。
辨证分型
参阅古今文献及综合各家报道,目前基本上趋于分为:
1.湿热火毒 口腔、外阴溃疡,溃破处颜色鲜红,灼热疼痛,甚至糜烂腐臭。两目红肿
疼痛,视物不清。伴发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坐卧不安,口臭便秘,小溲黄赤。舌
质红,舌边溃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2.阴虚火旺 病情缠绵,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发作,疡面暗红,溃烂的痛,目睛干涩羞
明,视物不清。同时见有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
酸软,面部潮红,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少津,或见裂纹。舌苔薄白,或少苔,
或光剥苔,脉弦细数。
3.脾肾阳虚 病程迁延已久,口腔、外阴溃疡此愈彼发,久难愈合,或屡愈屡发。患处
呈淡红色,疮面平塌凹陷,痛势不甚,绵绵不绝,两眼干涩而痛,兼见头昏头重;倦怠
乏力,面色苍白,饮食纳少,腰膝冷痛,畏寒面浮,下肢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苔薄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眼、口、生殖器溃疡均消失,皮肤及消化、神经系统等全身症状基本消
失,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无复发。
显效:眼、口、生殖器溃疡中有两项消失,或两项病变中有一项消失,另一项明显改
善,全身症状得到改善,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表现。
有效:眼、口、生殖器溃疡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或病情虽有反复,但症状减轻,全身
症状存在或稍微好转。
无效: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尚在发展中,甚至恶化死亡。
分型治疗
(1)湿热火毒
治法:清热除湿,泻火解毒。
处方:龙胆草12克,大青叶20克,蒲公英20克,黄芩15克,黄连4.5克,黄柏12克,生
地15克,丹皮9克,玄参15克,银花9克,炙甘草9克。
加减:两眼红肿赤痛甚加决明子、青葙子;口腔溃疡严重加挂金灯、射干;生殖器溃
疡成脓阶段加山甲片、皂角刺;脓性分泌物增多可加半枝莲、生栀子;大便秘结加生大
黄、玄明粉;小便涩痛加木通、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132例,有效率在79.5%~95.2%之间。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散等。
(2)阴虚火旺
治法:滋养肝肾,清热泻火。
处方:黄连3克,知母9克,石斛20克,龟版15克,生地、熟地各15克,山萸肉9克,茯
苓20克,丹皮9克,北沙参15克,蛇舌草20克,板蓝根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目赤肿痛加枸杞子、杭菊花;口腔溃疡久不愈加天花粉、芦根、地骨皮;生殖
器溃疡久难愈合加露蜂房、皮尾参;皮肤结节肿痛难消酌加桃仁、川芎、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辨治38例,有效率为92.7%左右。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一贯煎、杞菊地黄丸、四物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健脾,益气除湿。
处方:淡附子6克,肉桂5克,党参20克,炙黄芪20克,干姜4克,白术12克,茯苓15
党,当归12克,升麻3克,忍冬藤20克,炙甘草5克。
加减:目翳遮睛加谷精草、杞子;口腔溃疡经常反复发作加太子参、鳖甲;生殖器溃
疡久不愈合加鹿角片、熟地;下肢浮肿较甚加五加皮、汉防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62例患者,总有效率在70%~84%之间。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附桂八味丸、四君子汤、四神丸等。
专方治疗
(1)知柏三参汤
组成:太子参15克,首乌20克,生芪30克,北沙参、玄参、知母各15克,黄柏10克,银
花20克,丹皮、栀子各9克,土茯苓20克。
加减:若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加生地、竹叶、甘草梢;大便秘结,多食易
饥加生石膏、大黄;低热、手足心热加山萸肉、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
(2)重剂板蓝根方
组成:板蓝根。
用法:①急性发作期:用100%板蓝根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或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克,每日2次,5~10天为一疗程。同时内服甘草泻心汤随证化裁。
②缓解期:口服板蓝根冲剂10~20克,每日2次,3~5天为一疗程;或用生药板蓝根30
~60克,代茶饮,同时兼服补中益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疗效:共治疗13例,近期疗效为100%,随访3年内复发者5例,治愈率为61.5%。随访3
~5年,复发者2例,治愈率为84.6%。
用外治法治疗白塞氏病也是中医特色之一,可与内服药同时并用。
(1)溃疡粉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硼砂、冰片各3克,外阴糜烂加苦参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外敷患处。
(2)炉丹散
组成:炉甘石6克,黄丹1.5克,三黄粉3克,煅硼砂1.5克,冰片0.9克。
用法:共研细末,瓶装备用。使用时,先用茶水洗净创面,再将药粉撒布于外阴溃疡
上,用消毒纱布包裹住阴茎以免摩擦,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3)苦参汤
组成:苦参30克,蛇床子15克。
用法:上药共煎水外洗。
(4)雄黄散
组成:雄黄9克,艾叶一团。
用法:雄黄研末,将艾叶作团,然后把雄黄粉撤于艾叶上点燃,再用一铁筒或纸筒将
火罩住,令患者蹲坐其上,针对肛门溃疡处熏之。
疗效:上述4首外用方,均与内服汤药配合应用,其疗效可参见汁目应内服方。
老中医经验
朱锡祺医案
陈×,女,42岁。初诊:1975年3月21日。去年8月患“湿疹”,自耳根始逐渐蔓延,累
及全身,奇痒难忍,足趾间分泌物呈黄净色粘稠液体,量甚多,眼结合膜、鼻腔、咽部
及阴道粘膜等均有散在性小溃疡,伴有分泌物,经皮肤科多种治疗无效,遂来中医科就
诊。脉细,苔厚黄。治拟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生地12克,丹皮9克,萆薜12克,黄柏9克,薏苡仁12克,白鲜皮12克,地肤子12
克,紫草9克,苍耳子9克,泽泻12克,龙胆草6克。
4月4日二诊:药后痒感减轻,多处溃疡面及分泌物明显减少,脉细,苔薄黄,再以原
治,原方去萆薜、泽泻,加苦参片9克,土茯苓30克,清宁丸6克(吞)。服药14剂后,
奇痒已止,溃疡面已无分泌物,部分已结痂。服28剂后,溃疡愈合,痒感消失,胃纳亦
增,睡眠良好。脉细,苔薄,守原方进治,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例散在性多发性皮肤粘膜溃疡,奇痒难忍,湿疹遍发,流出淡黄色粘稠液
体,其量甚多,符合现代医学的白塞氏三联征。中医学认为症属《金匮要略》“狐惑
病”范畴,是由于热毒蕴于营分,湿热客于肌肤。方中生地、丹皮凉血养血,活血散瘀
而清热;黄柏、萆薜、米仁、泽泻清热利湿;龙胆草苦寒燥湿;紫草凉血解毒;土茯苓
清热解毒利湿;白藓皮、地肤子清热凉血,为治皮肤痒症要药;苍耳子化湿止痒;苦参
清下焦湿热效甚佳。全方以凉血清热,利湿解毒之品而热毒除,溃疡愈矣。
用药规律
从1963年至今的40余篇资料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成方或自拟方)共734例,治法较
多,用药面亦较为广泛,兹将用药10例以上的作一统计,见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14 甘草。
100~199 5~10 当归、黄芩、黄连。
50~99 3~5
党参、黄芪、生地、连翘、柴胡、
栀子、龙胆草、泽泻、车前子、土茯苓。
<3
雷公藤、米仁、苦参、半夏、板蓝
根。
10~49 >2
淡附子、肉桂、白术、干姜、茯
苓、三棱、莪术、红花、银花、玄
参、陈皮、木通、大黄、竹叶、赤
小豆、蜂房、鹿角、丹皮、知母、
麦冬、大枣。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药治疗白塞氏病,甘草运用最多。甘草向有“和中国老”之誉,
《本草汇言》记载:“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协阴阳,和不调之
营卫..凡用纯寒纯热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和其
性。”仲景治疗本病之主方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之本意,除取其益胃和中之外,与黄
芩、黄连相配,尚可清热解毒以消肿痛,配舍他药,甘苦辛相济,补泻相和,寒热并
用,升降兼得,使湿祛热清,寒浊得化,清升浊降,诸恙平矣。据现代药理对甘草的研
究,发现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显著增强和延长可的松的效果,抑制抗体产
生。至于甘草的用量,仲景方中用四两(合今之9克),现代有医者提到甘草泻心汤中甘
草用量须大至30~50克,生、炙各半,方为实用。
其次,以活血和血之当归,清热燥湿之黄芩、黄连的临床运用频率较高,则进一步证
实了本病以湿热和气血相乖为其主患。再次,党参、黄芪、生地等补气滋阴药的广泛运
用,亦可看出临床用药的规律和临床分型的研究基本吻合,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病提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合谷、肺俞、脾俞、内关、少冲、风池、足三里。
操作:每次选5~6穴,取双侧,毫针刺人后,以得气为度,留针10~15分钟,每日或
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例,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各种症状的治愈率:口腔溃疡是80%,生殖
器溃疡是80%,皮肤结节和滤泡增生是70%,关节症状是100%。
(2)单方验方
①雷公藤煎剂
组成:雷公藤去皮根的木质部分。
用法:上药10克,加水400毫升,文火煎2小时,浓缩至50毫升,过滤重复煎1次,所得
二液混合约100毫升,为1日量。或上药经分离提取雷公藤总甙,口服,用量以每日1毫克
/公斤计算。均分3次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7例,其中26例服煎剂,21例服总甙提取物,结果显效37例,有效10例。
②土茯苓注射液
组成:土茯苓250克。
用法:上药加工成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一天2次。
③鸡蛋黄油
组成:鸡蛋黄。
用法:熟鸡蛋不限多少,去壳除蛋白留黄,置烧热之少许香油中,文火熬,约30~50
分钟,锅底有胶样油液,即为本药,贮瓶备用。用时蘸少许外搽患处。
(3)食疗
①赤小豆粥
组成:赤小豆、粳米。
用法:将赤小豆适量浸泡半日后,与粳米100克煮粥,早晚趁热服食。具有健脾益肾,
利水消肿,清热利湿的功效,适用于白塞氏病证属湿热者。
②何首乌粥
组成:制首乌30~60克,粳米100克,大枣3~5枚,冰糖适量。
用法:何首乌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与粳米、大枣、冰糖同煮为粥。早晚服用,可
以益肝肾,补精血,适用于本病证属肝肾阴虚者。
其他措施
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饮食有节,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夏季可多吃西瓜类水果,
忌油腥、炙煿之物。
- 红斑性狼疮
红斑性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型较多,但大体可分为盘状红斑性狼疮
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两类。前者以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边缘鲜明的红色或淡红色斑点状
皮疹为临床特征;后者则可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发热、头痛、纳差等一系列症状,并
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本病多发于青年女子,迄今确切病因未明。目前西医多使用免
疫抑制剂或对症治疗,尚缺乏高效而副作用小的方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名称,在《金匮要略》中说的“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
锦纹”,及《医宗金鉴》中说的“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有
痒有痛”,似与红斑狼疮之症状相似。单纯从其皮损的情况而论,则与“红蝴蝶
斑”、“猫眼疮”、“日晒疮”、“马缨丹”等病名类似。而本病累及之多脏器病变之
症状,则又可归属于“痹证”、“虚劳”、“水肿”、“症瘕”、“胁痛”等病,但这
些病名又都缺乏红斑性狼疮的特异性。目前有些医者提出把中西医病名结合起来,可命
名为“阳毒性红斑狼疮”、“狼疮肾性水肿”等。
现代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红斑狼疮的文献报道,始于1962年,用针刺方法治疗一例颊
部红斑狼疮。1965年集中报道75例播散型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资料,其中单纯用中药治
疗的32例,有效率为78.1%。20余年来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越
来越多,在1989年已逾120余篇,积累病例2000余例,其中,100例以上的资料报道达Ⅲ
篇。有效率在75.7%~95.4%之间,不仅可有效地控制病情,使不少患者病情好转,提高
存活期,而且可减少激素的用量及副作用。因此,上海医科大学所编《实用内科学》
(第八版)已将中医药疗法作为治疗此病的主要疗法之一。
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大都以辨证施治为主,也有制定基本方的,随症加减治疗。近年
来备地试制了片剂、丸剂、糖浆,亦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开展了对某些药物(如雷公
藤、青蒿)的药理研究和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有助于科学地诠释中医药治疗本病
的机制。
病因病机
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从中医而论,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毒热内炽 本病90%的患者伴有发热,此系邪热嚣张之势。毒热锢结于营血,故外见红
斑,内有发热,甚者邪蒙清窍,昏谵抽搐,故中医有“温毒发斑”,“热毒发斑”等名
称。临床在急性期也以毒热炽盛型为多。究其毒热由来,有外感与内生之别。外感热毒
大多与曝晒日光有关,也有因感受风湿,蕴阻肌肤,留而不去,久则化为热毒。内生热
毒常由阴虚不能制火,以致邪火内生,于是阴津日亏,阳毒日盛,形成恶性循环。
脏腑虚损 肾与本病有至为重要的关系。肾主骨,红斑狼疮病关节痛,骨坏死者有之;
肾主生殖,本病月经紊乱,闭经者有之;肾主水,本病水肿,肾功能衰竭者有之;其他
症如耳鸣失聪,腰膝酸软,头发稀疏等诀不皆与肾有关连。故名老中医姜春华在《肾的
研究》中指出:“本病(红斑狼疮)与祖国医学中的肾,无论从病理解剖方面或在病理
生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关系。”本病经肾活检有肾损害者占80%~90%,尸检发现率几乎达100%。
除肾脏以外,心、肺、肝、脾四脏在本病过程中均可发生病损,故临床上有“肺部病
变”、“肝脏损害”、“狼疮性肾炎”、“脑型红斑狼疮”、“从心论治”等报告,究
其病变之由,可因邪热灼伤,阴病及阳,或过服苦寒剂所致,故有人认为红斑性狼疮归
属“虚劳”之证。然而
气血失调 本病具有一系列血瘀见证,从临床而论,患者舌质紫、疼痛部位固定,有病
理性块状物(肝脾肿大等),泛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紫绀、内出血、妇女经色紫暗、经
闭及盘状红斑均是血瘀的象征;从血液理化特性测定,如血球压积、全血比粘度、纤维
蛋白原含量均反映血流的聚集性、粘滞性、浓厚性和凝固性;从微循环检查,观察微血
管袢、微血流及微血管周围变化均提示有微循环障碍。血瘀常可导致气滞,尤其是肝脏
损害者,故临床也有见气滞血瘀证候者,
也有以血瘀为主划分为热性血瘀、寒性血瘀二类。 -
辨证分型
红斑性狼疮临床症状众多,病变累及多系统多脏器,各家分型不尽相同,兹结舍有关
文献报道,初步归纳为以下六型:
1.毒热炽盛 壮热稽留或弛张,面部舨红,胸腹等处均见红斑,颜色鲜红,灼热,关节
疼痛较甚,头痛目赤,口干咽痛,溲赤便秘,烦躁不安,甚则谵妄,四肢抽搐或癫痫样
发作,或吐、衄、尿血。舌红少津,苔黄糙,脉多弦数或洪数。此型多见于急性型及暴
发型,少女尤为多见。
2.肝肾阴虚(阴虚内热) 低热缠绵或稍事活动后即热度升高,精神不振或不耐烦劳,
两颧易于升火,皮疹黯褐,尤多见于面颊及手掌指尖,活动或情绪激动后斑色增红,关
节酸楚,头晕耳鸣,腰膝疼痛,头发稀少或焦枯,月经不调或见闭经,小溲短少,大便
偏干。舌红少津或见裂纹,苔少脉来细数。兼有阴虚内热时,可见有午后潮热,五心烦
热,口舌干燥,间有盗汗等症。此型多见于红斑狼疮病情缓解或稳定期。不论五脏之虚
损是本病之因或果,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往往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正越虚而邪越
盛,邪越盛而正越虚,致使病情胶固难愈。
3.脾肾阳虚 面色咣白少华,颜面下肢浮肿,两颧隐红,胸腹胀满,心悸气短,精神萎
靡,周身无力,足底跟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苔色白润,脉
沉细弱。此型多见于红斑狼疮晚期,或合并有狼疮性肾炎者,或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类柯
兴氏症者,病久存活10年以上者也以此型多见。
4.气滞血瘀(邪热伤肝) 胁肋疼痛,腹胀纳呆,或见黄疸,头晕失眠,月经不调,肝
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肤红斑色暗,或有紫癜,或有雷诺氏现象,可见衄血。舌红少
苔,舌质紫瞎,或有瘀点,脉来细弦。此型多见于红斑狼疮合并有肝脏损害蒲。
5.邪蒙清窍 神识昏迷,或有癫痫样发作,四肢抽搐,两颧绯红或瘀紫,头痛头胀,周
身肢节疼痛或红胂,或臀腿红斑紫纹密布不褪,色鲜红或瘀紫,大便秘结,小便失禁或
潴留。舌红或绛或紫黯,脉沉细弱或虚数。此型多见于狼疮危象,脑型红斑狼疮或红斑
狼疮有心肌炎、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以及败血症患者。
6.风湿热痹 关节游走性疼痛,肌肉疼痛,或伴局部关节红胂热痛,屈伸不利,或见低
热,口渴,烦躁,红斑隐显。舌红,苔黄腻,脉多滑数。此型也可舍并有五脏损害,故
亦有风痹损及肌肤脉络,风痹损肾、心、脾、肝、肺的分型。
上述六型中是以毒热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基本征型,但在全病程中有四分之
三的病例,其证型发生演变,其演变规律为毒热炽盛→肝肾阴虚→肾阴不足,其他证型
主要是其主症或并发症之突出表现,尚有混含型之表现,不能拘泥于此。
疗效标准
临床缓解(近期控制):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能正常工作及活动。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能参加轻工作,
恢复一般活动。
好转: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改善不明显或恶化、死亡。
分型治疗
(1)毒热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处方:犀角粉3克(冲服),生地3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
克,银花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白鲜皮10克,紫草10克,蚤休10克。
加减:神志昏糊加神犀丹或紫雪丹;肺燥咽痛加北沙参、瓜蒌;肾阴不足加龟版、麦
冬;关节酸痛明显加秦艽、地龙;心悸加远志、柏子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加减共治疗113例,近期控制22例,显效47例,好转31例,无效13例,总
有效率为88.5%。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化斑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2)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处方:生熟地各15克,知母15克,山萸肉15克,玄参15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5克,
茯苓20克,牛膝10克,旱莲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参30克,蚤休30克。
加减:潮热不退加肯蒿、地骨皮;头发枯稀加首乌、杞子;口腔溃疡加芙蓉叶、野蔷
薇;贫血加丹参、益母草;关节酸痛加虎杖、地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加减共治疗123例,近期控制16例,显效46例,好转4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3.7%。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青蒿鳖甲汤、平斑方等。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利永。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山药1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0
克,车前子10克,丹参20克,鸡血藤15克,秦艽10克,乌梢蛇10克。
加减:肾阳虚甚加仙灵脾、巴戟天;腰膝酸软加补骨脂、牛膝;形寒肢冷加附子、肉
桂;下肢浮肿加猪苓、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48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151例,好转131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为82.8%。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真武汤、四君子汤、五苓散、右归丸。
(4)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柔肝理气。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香附1O克,青皮6克,
陈皮6克,延胡索10克,枳壳10克,鸡血藤10克,牡蛎20克,女贞子10克,枸杞10克。
加减: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腹胀胁痛加州朴、香附;关节酸痛加桑枝、威灵仙;
肢端紫绀加地龙、益母草;红斑色暗加鬼箭羽、凌霄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法治疗65例,近期控制2例,显效21例,好转3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4.6%。
常用成方:疏肝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5)邪蒙清窍
治法:清营滋阴,宁心开窍。
处方:生晒参9克,石斛30克,玄参30克,麦冬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9克,青黛6
克,栀子10克,合成牛黄1.5克(冲),菖蒲9克。
加减:高热稽留加安宫牛黄丸、神犀丹或醒脑静;关节疼痛加秦艽、桑枝、乌梢蛇;
尿少浮肿加茯苓、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47例,显效2例,好转20例,无效25例(其中死亡24例),总有效率为46.8%。
常用成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生脉散。
(6)风湿热痹
治法:祛风通络,清热和营。
处方:秦艽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15克,牛膝10克,当归10
克,赤芍15克,蚤休30克,玄参10克,川草乌10克,伸筋草10克,地龙6克。
加减:红斑显露加泽兰、丹参;关节红肿加贯众、漏芦;咽干咳嗽加麦冬、石斛;头
痛眩晕加钩藤、珍珠母;气虚肢软加黄芪、黄精。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法治疗38例,临床缓解2例,显效5例,好转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
常用成方:独活寄生汤、蠲痹汤、越婢加术汤。
在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中,虽有以单纯中药获效者,但大多医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
疗(其中大部分病人系服用激素后接受中医治疗)。临床实践体会,一般在发病初期或
危急之期,症见壮热,斑疹焮红,神志昏迷之际,宜以西药大剂量激素为主,辅以中药
治疗,以控制症状,救其危候,待病情趋于稳定,以肝肾阴虚或肾阳虚为主要见症时,
则以中药为主,辅以小剂量激素并渐次递减激素用量,以至停用激素,可较快消除临床症状。
专方治疗
(1)雷公藤类制剂
组成:雷公藤。
用法:①雷公藤糖浆: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才目当于原生药30克/日);②雷公藤
片:每日3次,每次3~5片(汴目当于原生药30~60克/日);③昆明山海棠片:每日3
次,每次2~4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据1080例统计,一般一周左右有效,有效率在76%~92%之间。副作用:主要有
月经紊乱、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及外周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
(2)三藤糖浆
组成:雷公藤、红藤、鸡血藤。
用法:上药制成糖浆,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2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三藤糖浆治疗302例,显效151例,占50%,好转137例,占45.4%,无效14例,占
4.6%,总有效率为95.4%。
(3)狼疮丸
组成:金银花、连翘、丹参、赤芍、蒲公英、白藓皮、桃仁、红花、蜈蚣等17味。
用法:配成蜜丸,每丸重9克。缓解期每日2次,每次2丸。急性期每日3次,每次4丸,持续服3~5年。
疗效:单用狼疮丸治76例,显效31例,好转3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5.5%。狼疮
丸配激素治疗230例,显效52例,好转16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2.2%。 -
老中医经验
刘绍式医案
王×,男,41岁,干部,1987年初,患者出现全身酸困,乏力,参加劳动后,指甲末
端周围皮肤出现血性红斑1周后,双颧发红发痒,出现黄豆大红斑点,经西医诊断为系统
性红斑狼疮。1989年2月求治于刘老。症见:体困,低热,心烦心悸,咳嗽气促,舌尖
红,苔薄白,脉弦细,寸脉盛。胸片提示:肺底组织肥厚,合并双下肺感染。予消斑解毒汤加味。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川椒10克,浮萍15克,苦参30克,
苍耳子30克,土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另包),丝瓜络15克,生石膏60克,竹叶10
克,麦冬30克,苏叶10克,杏仁15克,王不留行3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服用3剂后热退,精神增。继服30剂红斑开始减轻,乏力消;服至60剂红斑消退;服100
剂时肺底组织肥厚消除。化验:去氧核糖核酸皮肤试验及免疫荧光抗核抗体阴性。又坚
持服药180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刘老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大多烦躁易怒,遇风湿则病情加重,属内有肝气之
逆,外有风湿之扰,郁久化火成毒,终至整体失调。治当解郁扶正,协调整体,清热除
湿。消斑解毒汤为刘老经验方,组成是: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
浮萍30克,苦参30克,苍耳子30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30克,丝瓜络15克,车前子30
克,川椒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随证加减。上药加水1000毫升,煮
成300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6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渣,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
3次空腹温服。忌食肉、蛋及辛辣之品。消斑解毒汤合小柴胡汤、决渎汤于一炉,加浮
萍、苍耳子解表祛风湿,苦参、土茯苓苦寒燥湿,石膏、黄芩泻火解毒。诸药合用,去
陈菀莝,数途分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显著。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加穴位注射
取穴:分二组,均按辨证分型。a.毒热炽盛:大椎、委中、陷谷、大陵、阳陵泉;肝肾
阴虚:曲池、合谷、迎香、风池、劳富、涌泉;脾肾阳虚:百会、曲池、含谷、足三
里、命门、商丘;气滞血瘀:膻中、气海、合谷、太冲、章门、内关、印堂,b.毒热炽
盛:肾俞、太溪、三阴交;肝肾阴虚:膈俞、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脾肾阳虚:
脾俞、肾俞、关元、天枢、中脘;气滞血瘀:肝俞、膀胱俞、血海、三阴交及背俞穴有
阳性结节者。
操作:按辨证取穴,第一组穴,为毫针刺,针刺法:穴位均按分型选取,进针得气
后,以捻转结合提插,施平补平泻之法,留针30分钟。隔日针1次。第二组穴为穴位注
射。热毒炽盛,用三黄注射液;阴血亏虚用生脉注射液;阳气虚衰用维生素B1加维生素
B12注射液或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而气滞血瘀用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上述药液,每
型每次仅用1种,可交替使用。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后,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
后施雀啄法提插使感应强烈后推药。每次选3~4穴,每穴推入药液0.3~0.5毫升。穴位注
射亦隔日1次,可和针灸交替使用。
疗效:共治疗8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患者和4例盘状红斑性狼疮患者,临床缓解6例,占
50%,有效4例,占33.3%,无效2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
②耳针
取穴:主穴:面颊、外鼻、肺、肾、阳性点。配穴:眠差加神门、心;纳呆加脾、
胃;月经不调加内分泌。.
阳性点位置:在与病变对应的耳区寻找,可为敏感点,亦可为局部形态或色泽变化。
操作:每次取常用穴3~4穴,据症加备用穴1~2穴,双侧均取,以0.5~1寸毫针,快速
在敏感点进针,深度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宜。留针30~45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
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如症情改善后,可改用埋针法,
每次选3~4穴,在一侧耳穴用揿钉式皮内埋人,3~5天1次,两耳交换。.
疗效:共治疗15例,临床缓解10例,占66.7%,显效3例,占20%,无效2例,占
13.3%,总有效率为86.7%。有效病例见效时间最短为一个疗程,最长为六个疗程,且以
病程短者见效快。
- 类风湿性关节炎
概 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慢性自身免疫性
疾病。常好发于青壮年,男女之比约1:39本病发病率较高,据世界关节基金会报道,类
风关的发病率在0.5%~2%之间。我国目前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据对江淮中下游地
区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1.6%,估计我圄罹患本病人数达160万人。关于类风关的病因
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类风关属中医的“痹症”范畴,其临床特征则与“历节病”、“白虎历节风”较为相
似。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历节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已
有较系统的论述。其中所载桂枝芍药汤、乌头汤、越婢加术汤等方因其疗效显著,至今
仍被沿用。继后,在唐代《千金方》、明代《普济方》、清代《张氏医通》等著作中,
对本病关节晚期变形的特点均有形象的描述,并收载了治疗历节病的各类药物处方及针
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现代有关资料首见于1957年,主要介绍针灸治疗类风关的经验。在50~60年代中以传统
疗法治疗为主。进人70年代后,报道逐渐增多,尤其是80年代,广大医者在继承发掘古
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取得了某些突破性进展。在病名上,根据类风关的特
殊关节症状,参照古代文献有关记载并结合临床体会,有医者提出类风关为“尪痹”一
名,并为不少医家所接受。在治疗方面,除传统方药和针灸外,用专方、单方治疗本病
的报道令人瞩目。如雷公藤,迄今为止是公认治疗本病的较为理想的有效新药。初步统
计,本药临床报道已逾千例,有效率在86.7%~98.4%之间。多年随访资料证明其远期疗
效也是乐观的。雷公藤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已得到普遍承认,目前除了对其化学
成分、药理、毒副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外,还致力于雷公藤的剂型、剂量的改革,力求发
挥其更有效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还较广泛地开展了对类风关病人的实验研究。已发现大部分患者微循环变化为
管袢模糊,排列紊乱,血流减慢,提示气血运行不畅。通过对178例患者舌象观察,发现
腻苔者占67.4%,说明湿邪阻滞和痰浊凝结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土。亦有医者运用
中医痹证理论研制痹证动物造模,经种种测定,证明造模结果与痹证病机理论、临床表
现一致,为痹证证候群提供了现代药理学实验依据。此外,通过对患者铺灸疗法治疗前
后的动态变化的实验检测,证明具有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研究的嘏道
虽不多,但为进一步摸索治疗本病之规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不失为可喜的开端。 -
病因病机
中医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的认识,经过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目前比较倾向于
外邪、正虚、瘀血三个方面:
外邪 由于久居严寒之地,或常在野外、露天住宿或居住潮湿,冒雨涉水等等,以致风
寒湿邪侵袭人体,壅塞经络,凝滞关节,久而为痹。若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熏蒸津液,
饮酒积聚形成湿火而成风湿热痹。
正虚 由于禀赋不足或调摄不当,遂使气血虚弱,腠理疏豁,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遏
营卫留连于筋骨血脉而致病。病变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
肉矿“脾虚则四肢不用”。肝主筋,肾主骨,若房室不节,喜怒失调致肝肾精气亏损,
则无以濡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三邪乘虚而人,内外合邪以致关节、筋脉、肌
骨变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瘀血 由于病久屡发不愈,经脉违和,导致气血周流不畅而壅踞经隧,加之督脉空虚,
寒湿侵袭筋骨,凝滞于脉络,如此寒湿、痰浊、瘀血与贼风互相胶结,凝聚不散,深人
骨骱而致关节僵硬,并出现皮下结节等症。
一般说来,病之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皮肉经络,久病则多属正虚邪恋,病位深人
筋骨脏腑。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久病入络而致血瘀。邪、虚、瘀三者既相互区别,又互
相渗透互为因果。因此根据病机入手,分别从祛邪、补虚、化瘀为主进行论治,是近年
来中医药诊治类风关的特点。
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比较趋于一致,主要分为以下六型:
1.风寒湿型 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或
局部发凉,四肢关节深重,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腻,脉象沉紧或沉缓。
2.风湿热型 起病较急,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发红,手不可近,活动受限,
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舌苔白干或黄糙,脉滑数
或濡数。
3.气血两虚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行握俱艰,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困倦。舌体
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紧。
4.脾肾阳虚 关节忡痛,长期反复难愈,病变骨节僵硬,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
悠,同时见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纳食减少,畏寒,腰腿酸软,大便溏薄,
小便清长,夜尿频。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弱。
5.肝肾阴虚 关节疼痛难愈或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为明
显,同时伴有形体羸瘦,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
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6.痰瘀交阻 痹证历时较长,关节强直,关节周围呈黯黑,疼痛剧烈,筋健僵硬,肌肉
萎缩,或见关节畸型,或出现皮下结节,全身情况较差。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来濡涩。
疗效标准
近期治愈: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血沉、类风湿因子
已恢复正常,且停药后可维持3个月以上。
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或已恢复正常,
但关节肿胀尚未消失。
有效:治疗后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好转。
无效:治疗1~3个疗程(每个疗程30天)以上,受累关节肿痛无好转。
分型治疗
(1)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处方:麻黄6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白术15克,
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加减:关节剧痛加炙川乌、杭白芍;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加秦艽、海风藤;关节麻木漫
肿加薏苡仁、苍术。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主共治疗160例,有效率为91.4%~93.0%之间。
常用成方:乌头汤、麻辛附子汤、蠲痹汤。
(2)风湿热型
治法:清热祛风,除湿通络。
处方: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独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
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减:热盛加石膏、生地;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黄柏、龙胆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169例,有效率为90.9%~96.6%。
常用成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防己黄芪汤等。
(3)气血两虚 .
治法:益气补血,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人参6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鸡血藤20克,熟地15
克,羌、独活各15克,桂枝9克。
加减:心悸乏力加炙远志、龙眼肉;关节疼痛甚加制乳香、没药;面色眺白、少气无
力加全当归,并加重黄芪用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共治疗117例,总有效率为94%左右。.
常用成方: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
(4)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益气,疏经通络。
处方:生黄芪2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当归、白芍各12
克,炙甘草10克。
加减:大便溏薄加扁豆;夜尿频数加补骨脂、吴茱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73例,有效率为93.3%~96.8%。
常用成方:真武汤、人参健脾丸、独活寄生汤等。
(5)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和血通络。
处方:生地30克,玄参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鸡血藤、15克,当归15克,川牛膝
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
加减:头昏眼花加枸杞子、杭菊花;午后烦热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骨蒸劳热加地
骨皮、杭白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经治56例,有效率在85.7%左右。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青娥丸、五虎蠲痹散加减。
(6)痰瘀交阻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处方:桃仁12克,红花6克,川芎9克,地龙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没各6
克,当归12克,乌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加减:头昏、面色晦暗酌加炙黄芪、赤芍;肌肉萎缩加党参、白术;关节疼痛甚加虎
杖、鹿衔草;皮下有结节可酌加王不留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经治疗150例,有效率为91.6%~94.3%。
常用成方:身痛还瘀汤、补阳逐五汤、桃红四物汤等。
专方治疗
(1)益肾蠲痹九
组成: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当归、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
螂、炮山甲、全蝎、蜈蚣、地龙、甘草等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1日2次,饭后服。
疗效:经治疗200例,近期治愈67例,显效82例,有效4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
97%。
(2)蚂蚁丸
组成:蚂蚁50克,人参1克,黄芪7.5克,当归4克,鸡血藤7.5克,淫羊藿5克,巴戟天5
克,薏苡仁5克,丹参7.5克,制川乌2.5克,威灵仙5克,蜈蚣2.5克,牛膝2.5克。
用法:上药碾碎过筛,炼蜜调和为丸,每丸重12克。每日服1丸。服药时将核桃1个去
皮壳,大枣1枚去核,药1丸切极碎,盛碗中,打入鸡蛋1个搅匀,蒸成蛋糕状,用白开水
或小米粥空腹送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2例,近期治愈34例,显效46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92.9%。
(3)雷公藤合剂
组成: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乌各320克,红花、炒杜仲各180克,当归、生黄芪各180克。
用法:上药加水7500毫升,煎取药汁3000毫升;药渣再加水7500毫升,煎取药汁5000毫
升;药渣第3次加水4000毫升,煎取2000毫升。三次共取药汁10000毫升,冷却后加人50~
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匀分装入洗净白盐水瓶中,有效期1年,毋需加防腐剂。临服时每
瓶合剂加白(冰)糖100克,溶化后分服。
疗效:经治疗92例,有效率为83.7%。
老中医经验
吴圣农医案
祝××,女,54岁。1985年5月7日入院。患者近5年来四肢小关节肿胀且痛,手指关节
呈梭型,僵硬,活动困难。手指关节x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血沉65毫米/小时,类风湿
因子阳性,抗“O”500单位以下。经用强的松、炎痛喜康、抗生素及中药等治疗效果欠
佳,近3周来有低热,痛势较前加重。先投疏风化湿之剂,症状未见改善。诊其脉沉而
涩,舌质淡紫,苔薄白,舌下静脉暗。辨证为正虚血瘀,久而化热。治以活血化瘀,益
气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合小活络丹加减。
处方:黄芪15克,桂枝、赤芍、归尾各9克,鸡血藤30克,细辛3克,姜黄9克,寻骨风
12克,生、熟薏苡仨各12克,小活络丹10克(分吞)。
药服7剂,痛减热退。连服37剂,手指活动自如。复因寒热不节,又感外邪,上症又
发。仍以上方加麻黄6克散寒通络,再服21剂,痛止肿消。复查血沉25毫米/小时,类风
湿因子弱阳性,粘蛋白4.1毫升,双链DNA20%,临床痊愈出院。
按:本例属阳气虚弱而寒凝血瘀证。血瘀的关键为气滞,气滞的主因是阳虚。故用活
血温阳益气,阳气旺盛则邪浊自化,脉络通利则肿痛自除。方中黄芪、桂枝、细辛、麻
黄,温阳益气,散寒化瘀;归尾、赤芍、鸡血藤活血化瘀;防己利湿;小活络丹通络散
寒止痛,使瘀血蠲除,经脉流畅。
用药规律
治疗类风关的方药很多,为了寻找用药规律,我们选择了至少经治30例以上患者,有
效率在86.6%~96.6%之间的自拟方共21篇资料,可初步反映目前治疗类风关用药的趋
向。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15 雷公藤。
300~500
7 黄芪、当归。
4~5 青风藤、秦艽、制川乌。
100~299
>5
制草乌、桂枝、白术、独活、防
己、乌梢蛇、麻黄、甘草。
1~4
寻骨风、赤芍、红花、细辛、地
龙、苍术、首乌、羌活、伸筋
草、白芍、防风、豨签草、马钱
子、怀牛膝、海风藤、威灵仙、
制附子。
30~99 2~5
鸡血藤、忍冬藤、知母、茯苓、
大枣、莪术、桑枝、老鹳荨、制
乳香、制没药、生地、全蝎、骨
碎补、川芎。
从上表可看出,雷公藤为目前治疗类风关之首选药物,资料表明,无论其单用、复方
或提取物均可获较满意疗效,雷公藤的广泛运用,为治疗类风关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其次,以补气活血、散寒温经、祛风除湿、补肾壮骨之类的中药为多用,与类风关中医
辨证分型及病机分析基本吻合,可供今后寻找临床规律、筛选药物参考,以进一步提高
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脾俞、肾俞、小肠俞、委中、阳陵
泉、足三里、太溪、丘墟。配穴:上肢受累加天宗,下肢受累加秩边。
操作: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小肠俞、委中等穴均用徐疾泻法;脾俞、肾
俞、太溪等穴均用浅刺轻捻补法;足三里用徐疾补法;阳陵泉、丘墟等穴用平补平泻
法,天宗用“合谷剌”,使感应向肩部放射。秩边穴用“输刺”,使感应向下肢放射。
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4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2%。
②蜂针
取穴:上肢:肩榭、蠕俞、肩井、曲池、少海、外关、中渚等;下肢:风市、阳关、
犊鼻、委中、阴谷、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腰部: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等。
操作:a.过敏试验:上午先予一只蜜蜂螫刺病人腰椎一侧皮肤,10秒钟后拔出。若无明
显反应,下午在另一侧皮肤上再用一只蜜蜂螫刺,1分钟后拔出。若半小时内仅有轻度反
应(红肿范围直径在5毫米以内),体温、血压、尿常规无明显变化者,为阴性。若呈中
度局部反应,须进行脱敏后,再行治疗。b.具体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轻轻夹住
蜜蜂头部,使其腹部末端接触皮肤,蜜蜂即弯曲腹部伸出尾部的钩针刺人。30分钟后用
镊子拔出螫针,再行局部消毒,每日1次,蜜蜂只数可逐渐增多,最多一次用20余只。
疗效:共治19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7例。
③铺灸
取穴:督脉(大椎穴~腰俞穴)。
操作:敷药制备:斑麝粉(50%麝香,20%斑蝥粉,15%丁番粉,肉桂15%)1~1.8
克,去皮大蒜500克捣烂成泥,陈艾绒200克。
病人俯卧裸露背部,在脊柱上作常规消毒,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撤上斑麝粉,并
在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处铺敷2寸宽、5分厚的蒜泥一条,然后在蒜泥上铺成长蛇形艾
炷一条,点燃艾炷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然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炷施灸(一般以2
~3壮为宜)。灸毕移去蒜泥,用湿毛巾轻轻揩千。时间在夏暑三伏天,以白天为宜。灸
后起泡可用消毒针挑破,用药棉揩干,再涂上龙胆紫。
疗效:治疗65例,近期治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6%。
④穴住注射
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阳池、合谷,以曲池、外关穴为主;下肢:鹤顶、
阳陵泉、犊鼻、绝骨、解溪、昆仑、太冲,以阳陵泉为主;腰背:大椎、身柱、大杼、
至阳、命门,以大抒穴为主。
操作:药物:追风速注射液(由凤仙、透骨草、骨碎补等药制成)古每次穴位注射时
选用3~6穴位,每穴注射药液0.5~0.8毫升,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0例,近期治愈57例,显效154例,有效2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8.2%。
(2)单方验方
①雷公藤煎
组成:雷公藤根(去皮之木质部分)15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置瓦锅内,用文火煎煮2小时,煎成200毫升,滤出药液,再加
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前后二汁混合为1日量,分2次服,7日为一疗程,停3~4天继
续治疗。
疗效:共治疗155例,显效76例,有效6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7.7%。
②玄驹丸
组成:蚂蚁(以广西产大黑蚂蚁为佳)。
用法:将蚂蚁焙干研成粉末加蜂蜜制成丸,1天3次,每次服5克,白开水送服,30天为
一疗程,连服3个月。
疗效:共治36例,显效27例,有效9例,有效率100%。
其他措施
可进行理疗,主要有热浴、蜡浴、红外线等,目的在于用热疗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使肌肉松弛,起到消炎镇痛作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保存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强肌肉
的力量和耐力。晚期畸形者,可配合手术治疗。
- 艾滋病(AIDS)
概 述
艾滋病(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继癌症后出现的又一致命性疾病,由
于其传播性强,发病迅猛,死亡率高,而被称之为“超级癌症”、“世界瘟疫”。截至
1991年5月1日,全球艾滋病数已累计达35万9千例,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家估
计,到2000年,仅亚洲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将由1996年的35万例增加到200多万例。
自世界上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后,医学界就着手进行研究,但迄今报道的文献中,尚未
有理想的疗效。
艾滋病发病是免疫功能缺陷和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病毒通过密切接触(性
交、接吻等)、输血、注射等方式,或由皮肤破损处侵人人体,通过自己的遗传信息,
将RNA逆转录成DNA,按其病毒的形式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团内,损害其T淋巴细
胞,导致细胞的溶解,而不能发挥其免疫作用,造成免疫缺陷和感染的恶性循环。临床
表现为三期,即艾滋病感染早期(HIV)、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艾滋病后期
(AIDS)。最近美国波士顿达纳一法贝尔癌症研究所的威廉·赫塞尔廷教授等发现,艾滋
病病毒是通过一种名叫树枝状的细胞进人人体,从而揭开了艾滋病病毒在性行为后进人
人体之谜。
现代中医多数医者根据艾滋病具有发病多、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将
其归属于中医“瘟毒”、“温疫”等温病范畴,亦有认为属虚劳恶核等。本病在中医学
中虽无记载,但类似的症状,在历代方书中已有描述。如《左传》载:“晋平公有疾,
蓁伯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色,疾如蛊,非鬼非食..女惑男,惑以生
蛊,乃淫溺惑乱之所生也。”这是因性接触而发病的最早文歇 献记载。《黄帝内经》
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似指抗病与免疫效应的物质,
房劳过度、伤精、免疫力减退,由此罹发“温病”。隋代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
云:“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
也。..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著,如人之换易也。”指出本病是因性交
传染的。
目前对此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者尝试用中医药与针灸防治
艾滋病,发现中医药和针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病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引
起广泛重视,并运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从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
当然,国内外医者所做的探索工作,仅仅是初步的,运用中医药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
病,只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略具优势。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
方面:1.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等深刻认识艾滋病的病因。2.继
续通过实验,寻找防治艾滋病的特效中药和方剂以及针灸治疗艾滋病的原理。3.综合理
论和临床,总结辨证治疗艾滋病的系统理论,并积极与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中医
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病因病机
从中医学理论分析;疾病的发生不越“正虚”、“邪侵”两端。艾滋病病毒大多通过
密切接触,由精液、血液、汗液、唾液等体液途径传播,房室过度及不洁耗伤肾精,导
致肾精匮乏之“正虚”状态。病邪秽毒循精窍、汗窍、血液乘虚而入血络,内舍营分,
以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成为本病发病之源。本病有不同类型之发热,病证属“温热
病”范畴,其邪毒侵犯三焦,直扰营血,外窜经络,内攻脏腑,以致毒邪充斥表里上下
内外,而呈一派热毒极盛的见证。邪毒久羁,耗伤气血,气虚过甚,则无卫外之力,百
病丛生;气衰无以运血,导致血瘀;气陷不能统摄,引发出血。邪毒易伤阴津,且本病
即由肾精耗伤所致,故病久阴津亏涸,而致五脏俱损,气血两亏之患,阴阳极度失调,
甚则危及生命。其病理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以卫气营气失
常为主;二是内伤疾病演变过程,表现为脏腑阴阳虚衰。
辨证分型
根据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型
1.气阴两虚 低热盗汗,咽干口燥,干咳少痰,神疲气短,舌红苔白,脉细弱。本型多
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征期。
2.心脾两虚 短气自汗,倦怠乏力,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手足冷,腹泻便溏,面色萎
黄。舌淡苔白,脉细缓。本症也主要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期。
3.脾肾阳虚 颜面虚浮,咣白,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腰膝、下肢冷痛,腹泻或下利清
谷,腰酸腿软,头重头晕。舌质淡胖,苔白净,脉细弱。本型多见于艾滋病早期或艾滋
病相关综合征期。
4.肝肾阴虚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入夜及午后低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肋隐
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瘦乏力,毛发脱落,精神抑郁。舌红少苔,脉细数。本型
多见于艾滋病后期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5.肺肾阴亏 低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热骨蒸,四肢乏力,耳鸣头昏,腰膝酸
软,咽喉疼痛,进行性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或艾滋病相关
综合征期。
6.湿热熏蒸 热势缠绵,汗出而粘,胸闷纳呆,口舌溃腐,便粘不畅。苔黄腻如积粉,
脉濡数。此系艾滋病伴发感染。
7.肾精不足 头发脱落,齿摇稀疏,耳鸣耳聋,精神恍惚,健忘神疲,动作迟缓,或精
神呆痴,下肢软弱无力,视物不清,反应迟钝。舌质淡,脉弱。
8.肾阴阳两虚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或形寒肢冷,小便频数,耳轮焦
干,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9.热陷营血 发热,皮肤粘膜出血,或吐、衄、便血,心烦躁扰,时或谵语。舌红绛,
脉弦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10.痰铤血瘀 胁下痞块,恶核,肿瘤,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黧黑,或伴发热,出血,
疼痛等。舌质紫暗,脉细涩。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生存质量I级(精神状态佳,饮食、睡眠正常,能进行正常活动)。
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生存质量Ⅱ级(精神状态一般,饮食、睡眠尚可,尚能从事日常活动或社交)。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生存质量III级(精神状态差,饮食、睡眠欠佳,活动不便或不能自理)。
分型治疗
本病中医治疗初期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用;晚期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1)气阴两虚
治疗:补气养阴。
处方: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炒白芍、地骨皮、女贞子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芪生脉饮。
(2)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处方:黄芪、白术、党参、当归、茯苓、枣仁、熟地、丹参、甘草、补骨脂、生龙骨。
加减:泄泻加怀山药、白扁豆、芡实;恶心呕吐加半夏、干姜;气短加五昧子、山
药;苔黄加黄连、黄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脾补肾。
处方:黄芪、白术、茯苓、附子、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药、泽泻、丹
皮、大枣、甘草。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加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味。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养肝。
处方:生地、萸肉、泽泻、知母、鳖甲、女贞子、枸杞子、麦冬、旱莲草、丹皮、菊
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三甲复脉汤、一贯煎。
(5)肺肾阴亏
治法:滋阴生津。
处方:生熟地、紫河车、天麦冬、龟版、黄桕、牛膝、五味子、玄参。
加减:兼咳嗽痰黄、带血、胸痛等之肺热壅盛加银花、蒲公英、薏苡仁、冬瓜仁、鱼
腥草。
治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
(6)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化浊。
处方:藿香、茵陈、石菖蒲、黄连、白蔻仁、滑石、射干、大青叶、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甘露消毒丹、白虎加人参汤。
(7)肾精不足
治法:补益肾精。
处方:牛膝、肉苁蓉、天冬、巴戟天、阿胶、龟版、鳖甲、白芍、杜仲、甘草。
加减:精枯羸瘦加鹿茸、紫河车;干咳频加麦冬、知母、鳖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再造丸。
(8)肾阴阳两虚
治法:滋补肾阴肾阳。
处方: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
(9)热陷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
处方:生地、赤芍、丹皮、栀子、连翘、银花、玄参、黄连、黄芩、石菖蒲、犀角、
羚羊角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羚羊钩藤汤。
(10)痰凝血瘀
治法:祛瘀化痰。
处方:熟地、川芎、地龙、赤芍、南星、半夏、山慈姑、莪术、牡蛎、贝母、玄参、
蜈蚣等。
加减:热毒内盛加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蛇舌草、大青叶、紫草;气虚加黄芪、党
参;阴虚加天麦冬、天花粉、女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合消瘰丸。
疗效:按上述分型辨治,早期艾滋病病人服药1~2个月后,大多改善了症状:面色由
苍白转红润;说话声音由低微到清亮;腹泻停止,盗汗消失。实验室检查,有些病人的
T4细胞数明显上升,表示其免疫机能有所恢复。
专方治疗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通过体外试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抑制艾滋病毒及提高免疫功能的
作用。
老中医经验
黄柄山医案
美籍白种人,男性,40岁。职业:房产主。有同性恋史。1988年1月10日就诊,主诉:
发热、恶寒、咳嗽、胸痛、气短二天。泄泻、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七个月。四诊
检查: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语声低微,咳吐少量黄痰,气短,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肿大,舌质淡,尖红,苔白腻微黄,脉浮数而无力,体温38.8℃。实验室检查:HIV试
验阳性,经专科医院诊断为艾滋病(合并肺感染)。中医诊断:发热(热毒蕴肺兼气
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益气。
处方:银翘、桔梗、杏仁、板蓝根、川贝、党参、黄芪、甘草。水煎服。
患者服15剂后,发热、恶寒、胸痛、咳嗽诸症消失,气短明显减轻。病人自感乏力,
食少纳呆,腰酸膝软,泄泻。检查所见: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此
时,热毒之邪已除,而脾肾气虚之证尚存,故改用六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健脾益
肾补气。药用:人参、白术、黄芪、云苓、胨皮、熟地、没药、肉桂、杜仲、附子、甘
草。水煎服。服上方40剂后,病人食欲、体力明显增强,大便恢复正常,气短等症减
轻。患者对中药的疗效充满信心,要求继续服用汤剂。因此嘱其服上方10剂。10天后复
诊,病人主诉症状好转,病情较稳定,故改用丸剂治疗,金匮肾气丸和健脾丸交替使
用,早晚各一丸。4个月随诊,病情稳定。
按:本例早期采用清热解毒为主,兼以补脾益气,乃急则治标之意,至表症已解,肾
气虚之症状突出,即重在健脾益肾补气,为缓则治本。艾滋病证情复杂,故在辨证时,
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多方,并宜坚持长期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用药规律
由于中医药治疗本病刚属起步,尚无规律可循,但在用药上已作了不少研究。
(1)抗病毒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医者对中药进行了不少研究,并有很多新的发现,通过
实验手段还发现:穿心连的萜黄酮、紫花地丁和夏枯草的含硫多糖具有抗艾滋病作用的
成分。还遴选出牛蒡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草、夏枯草、千里光、穿心莲、一见喜
等11种中药,均对艾滋病毒有抑制生长作用。
(2)增强抗体免疫力药物 研究证实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
地、红枣、杜仲、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天冬、麦冬、百合、五味子、生姜等18味
健脾益肾、补养气血、清热滋阴的中药对HI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能增加白细胞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绿豆、阿胶、人胚、胎盘、鸡血
藤、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刺五加、肉桂等;能增强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
有: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等;能促进单核巨细胞的中药有:云芝、香菇、甘
草等;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灵芝、猪苓、香
菇、当归、地黄、蝮蛇、淫羊藿、补骨脂、刺五加、杜仲等;能增加T细胞数量的中药
有:人参、灵芝、云芝、香菇、绿豆、白术、苡仁、黄精、天门冬、女贞子、淫羊藿
等;对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云苓、香菇、何首乌、胎盘、地
黄、淫羊藿等。
其他疗法
(1)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阙、大椎。
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隔俞、血
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3~5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
脯或经脉显现的症候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
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
主穴针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
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痛,留针时间可稍延长至25分
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宜以灸法为主,前者以常用穴灸治(命门、膏肓、足三
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阙、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要重视预防性技术搡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
针、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
针灸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
疗效:针灸治疗艾滋病人350例。尽管没有达到治愈目的,但针灸有下列效果:①改善
患者的心理状态:接受针灸治疗后多表现为内心宁静,精神振作;②缓解症状和体征:
在针灸期间,患者疲乏困倦、气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睡眠好转,水肿减轻,腹泻
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消除疼痛及缓解肢端麻木无力等,有二例中等大的Kaposi肉瘤的
患者,在针灸治疗后的头2个月消失。针灸尚对出血患者有良好效果;③有助于克服病人
对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针灸同时进行化疗的病人,几乎未发现有副作用。针灸对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有明显的疗效,在高危人群中,针灸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2)单方验方
甘草制剂
组成: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
用法:内服。
疗效:实验研究发现,中药甘草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达98%,且具有增加免疫功能
的作用,在临床实验中还首次查明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和甘草甜素时艾滋病病毒携带
者具有防治发病的作用。
功法:早期以静功为主,随着症状的改善,可练站桩功,及简易的动功,如八段锦等。
疗效:通过20例观察,在3个月的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少患替在疲乏感、食欲、睡眠等方
面有明显的改善。
其他措施
严格禁止高危人群献血,我国已禁止从国外进口血制品。筛选献血人员时需检测抗HIV。
对宾馆、饭店及接待外宾的单位要加强卫生管理,加强海关的检疫督察。
普及艾滋病的知识。
- 中风
概 述
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偏瘫、失语,甚则突然意识丧失为临床主症。本病起病
急骤,往往在短时间内脑部损害症状达到高峰,如患者幸存,则神经功能恢复缓慢。其
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崇最为常见。本病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高,占我国自然死
因的第一、二位。现代医学在本病急性期多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目前尚无公认降低
颅内压的药物,而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更乏特效措施。
在中医学中,本病又名卒中。《黄帝内经》对中风已有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
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则重针灸。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为
中风,将喁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然而,从秦汉直至隋唐,
始终认为本病病因以“虚中外风”为主,治疗多用驱风、扶正的方药,《备急千金要
方》还倡用酒剂和灸法。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非风学
说兴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火气痰虚有关,非独外风所致。至明代,内风为主的病因说
得到肯定,从而推动了治疗的改革,出现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
新的治法和相应的方剂,并开创闭脱救治。至清代,中风分类趋于精细,如分为真中
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辨证用药更为精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
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中医治疗中风的现代临床报道,始见于1952年。50年代,以个案资料为主,亦有用针
灸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病例观察。60年代,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临床文章逐渐增多,但
辨治上,多继承传统方药。自70年代开始,中医药治疗中风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
新的方药研制应用,一些新的穴位刺灸法(如头针)的发现,使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
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80~90年代,可以说是我圄中医研究中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
期,所发表的临床文章及所积累的病例,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
有的。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中风基础理论研究上,应用大量客观资料,进
行对中风病因、诱发因子、中风发病死亡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中风复发病因等的探索;在
中风诊断学的研究上,系统地探讨了中风的舌象、脉象的特征,中风病人脑CT与中医辨
证的关系,中风微观辨证的规范化问题等;在临床治疗的研究上)一方面对中医治则进
行了反复的验证,如有人对1002例缺血性中风分析,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有效
率优于其他中、西医药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方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革新。近年
来,对治疗中风有效方药进行了筛选和研究,包括水蛭、红花、川芎、山鸡椒、丹参等
药物及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等。同时,在药物研
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另外,针灸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无论在
穴位刺激的多样化,
还是在临床疗效的客观化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医辨治中风的机理研究
上,早期多基于传统理论的阐述,近10余年来,已普遍采用多种现代先进指标,对中风
的中医微观辨证的具体特点,中药对中风病人的作用原理,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等,都
作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如脑CT发现中经络、中脏腑的脑部病理性改变有明显差
异,从甲皱微循环中观察到,有典型微循环改变的中风病,可分四种类型。又如一些活
血化瘀的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善
微循环灌流、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等作用。针灸也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
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病灶周围的脑细胞营养,改善抑制的皮层状态,从而有利于
瘫痪肢体及语言障碍的恢复。
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通过现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目
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体质因素:通过对中风病人体质
调查显示,阴盛阳虚者多见;2.年龄因素:以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3.情志因素:心
理因素是中风的重要诱因;4.时间气候因素:调查研究发现中风发病多见于春三月,且
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表明外风确能引动内风;5.饮食劳倦因素。中风病机则可归纳为
痰、风、火、瘀、虚。
痰 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湿滞酿痰,或因劳倦、忧思,脾失健运,津液内
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
风 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生风,内风旋转,气血随之上冲,可夹
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中风危候。
火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以致心火亢盛,肝阳暴张,气血上
逆,心神昏冒,卒发昏仆。
虚 或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烦劳,气血亏损。虚损
不足,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以气虚、阴虚最常见。气虚可生痰,又可因气虚运行无
力,而血行阻滞;阴虚则可使肝风动越,心火亢盛,而发生中风之病。
瘀 或因气血上逆于脑,络破血出,瘀积不散,或系气滞血不畅行,气虚运血无力,瘀
阻经络、清窍,致肢体器官失养而出现半身不遂,失语诸症。
痰、风、火、虚、瘀,筏疾病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
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等。
辨证分型
中风的中医辨证,各家意见不一,有按病位,有据症候,而从多数临床文献看,以后
者多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
舌象调查发现,舌质以瘀者多见,舌苔以黄腻、白腻据多,表明本病多为瘀血、痰热。
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绛舌厚苔,缺血性中风者多青紫舌。而脉图表明,中风病人极
大多数为弦脉,包括弦滑、弦细、弦数、弦实等。
综合各家分型,可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肝阳暴张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
震颤,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浊内阻 形体肥胖,胸腹痞满,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喉中
痰鸣。舌质暗淡,苔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 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偏身麻木。舌胖
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4.元气暴脱(亦称为正气暴脱) 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
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这是传统分型上的脱症,但中
医证治的资料尚不多。
疗效标准
(1)按照统一标准,采用计分法评定:①神志状态:清醒4分;恍惚(思睡、唤醒后
能与人言)3分;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
分。②语言表达:正常4分;亠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
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0分。③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
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分。④上肢指关节:
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
分;不能动0分。⑤下肢髋关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摆动、
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⑥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
略动1分;不会动0分。⑦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尚有部分功能
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
(2)疗效评定:满分为28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积分>24分;显效:积
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减少者;死亡。
分型治疗
(1)肝阳暴张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
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
(2)痰浊内阻
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蒌、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
(4)元气暴脱
治法:回阳固脱。
处方:人参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
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
疗效:上述四型,共治疗2203例,基本痊愈680例,显效746例,有效692例,无效及死
亡85例,总有效率为96.1%。
专方治疗
(1)脑脉复原汤
组成:黄芪20克,丹参15克,水蛭15艽,川芎12克,寄生15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
克,黄精10克,灵芝6克,青皮9克,葛根15克,石菖蒲10克,赤芍10克,珍珠3克
(冲),茯苓15克,红花10克,菊花10克,地龙15克,全蝎6克,白花蛇1条,胆星10
克,海藻10克,白附子10克,黄连10克。
加减:风痰上扰,痰火搏结,去黄芪,加牛膝、川军;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加白
术、人参。
用法:水煎成500毫升,早晚两次服下,每日1剂;亦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分装人
胶囊,每日7.5~9克,分2~3次吞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共治疗652例,基本痊愈256例,显效276例,有效102
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7.2%。
(2)脑血康口服液
组成:由动物类活血化瘀药物提取制成,配方从略。用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
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干结可加服大黄粉3克;痰盛加服竹沥水。
疗效:共治疗180例,基本痊愈107例;壶效挽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90%。脑血康具有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肿吸收、加速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脑部微循环等作用。
(3)清开灵注射液。
组成:配方从略。
用法:取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兑人葡萄溏注射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
连用28天为一疗程。
疗效:本药主要用于邪热、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的中风急性期,不宜用于气
虚、阳虚、脱症等。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111例,基本痊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36例,
无效及死亡21例,总有效率为81.1%;治脑出血23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8
例,无效及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1.3%。
(4)红丹
组成:丹药(系水银、火硝、皂矾、食盐炼制而成)50克,石青(白砒、硫磺炼制而
成)25克,银翠(银块、石青炼制而成)150克,麝香25克,牛黄5克,羚羊角5克,熊胆
5克,冰片5克,枣泥25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充分混合,以枣泥为粘合剂,研匀搓丸,每丸0。5克。以
朱砂为衣,装瓶密封备用。口服或鼻饲,每天2次,每次1丸,7天为一疗程。
疗效:除脑水肿加甘露醇外,以本药治疗371例,基本痊愈171例,显效84例,有效90
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
(5)再生丸
组成:全蝎、麝香、鹿茸、白花蛇、当归、川芎、赤芍、杜仲、防风、木瓜、天麻、
桂枝、高丽参、马钱子、全瓜蒌、枸杞等共30味。
用法:鹿茸切片油炸,马钱子沙炒去毛皮,余药按常规炮制。粉碎成细粉,过100目
筛,炼蜜为丸,每丸为2.5克。每晚服3~5丸,最大量不超过7丸。如需白天服,以1~2
丸为宜。妊娠、重感冒、腹泻及血压过高者禁用。2~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0例,基本痊愈279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
(6)血栓解
组成:水蛭、郁金、川芎。
用法:上药以1.5:2:3的比例进行粉碎、混合,加人赋形剂后压制成片,每片重0.3克。
每日服3次,每次6片。
疗效:共治疗211例,基本痊愈97例,显效73例,进步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2.9%。
(7)参麝活络九
组成:系在大活络丸基础上减去21味药,增加三七等,共34味。配方从略。
用法:每丸重3克,1日3次,每次1丸,3个半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73例,基本痊愈79例,显效32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1%。
(8)抗瘫灵
组成:制马钱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川芎30克,蜈蚣30克。
用法:马钱子按药材炮制规范加工。先将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细饣粉(以减少毒副作
用),再与研为细粉的其他三药合匀,装人胶囊,每粒含药粉3克,贮瓶备用。于每晚睡
前开水送服1~5粒。服后即卧床,切忌活动。应从小剂量开始服,服后肢体有蚁行、灼
热或麻
木感,均属正常反应。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2粒,以后隔周递增1粒,连服90天,停服2~3月。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老中医经验
何任医案
包××,女,64岁。1974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中风以后,半身不遂,口喁流涎,语言蹇
涩,尿多不禁,脉缓。宜益气通络。
处方:黄芪30克,地龙4.5克,炒僵蚕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山萸肉6克,桃仁6
克,红花6克,石菖蒲6克,赤白芍各6克。7剂。
于5月10日复诊。服后流涎见少,尿略减,半身稍能活动。原方再续:黄芪30克,当归
9克,川芎4.5克,地龙6克,桃仨6克,石菖蒲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红花9克,萸
肉9克,钩藤12克910剂。上方服完已能扶持起立,言语大致清楚。
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是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o本病属气虚血滞,脉络瘀
阻的症候,系本方之适应症。以黄芪补气为主,配合当归、川芎、桃仨、红花、地龙等
活血通络之品,使气足血行,脉络得通而获效。
用药规律
中风用药,古今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如下表:
应用频度(次) 药 物
100~195 甘草、人参、当归、防风、茯苓。
50~96
白术、生姜、附子、川芎、白芍、半夏、熟地、肉
桂、黄芪、羌活。
30~49
陈皮、麻黄、独活、辰砂、干姜、天麻、牛膝、麦
冬、南星、生地、细辛、大黄、麝香、杏仁、薄
荷、山萸肉。
(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医案(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
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
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当归(50次),其次为
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
(4)对80年代发表的20首专方(治疗人数2656例)用药情况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00 11~17 丹参、当归、地龙、川芎。
1001~1499
6~10
黄芪、红花、赤芍、水蛭。
≤1000 桃仁、全蝎。
101~1000 3~5
白花蛇、寄生、钩藤、牛膝、海
藻、马钱子、葛根、胆南星、鸡
血藤、蜈蚣。
50~100 2~3
大黄、柴胡、白附子、黄连、石
菖蒲、郁金、杜仲、党参、山萸
肉、肉苁蓉、枸杞子、全瓜蒌、
甘草、淫羊霍、三七、防风、木
瓜、天麻、桂枝、茯苓、枳实。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
用苦寒之品,与受内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民国初以前用药品种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古方
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熄风药物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上则重视
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
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
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乙组:肩
榭、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
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
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
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
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
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
池、翳风,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
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
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开窍法,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脑梗塞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
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脑
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二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
总有效率在83%~96.9%之间。
②头针
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配穴:晕听区、足运感区、语言2区
操作:以主穴为主,语言不利加语言2区;眩晕加晕听区;下肢瘫痪明显加足运感区。
患肢对侧取穴,足运感区针双侧,沿头皮进针至规定深度后,以每分钟200~250次频率
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5分钟,或接电针仪,以500~700次/分频率连续波刺激15~20
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1805例,总有效率在93.4%~98.5%之间。
③眼针
取穴:上焦、下焦。
操作:取患侧为主,可配合健侧。先在穴区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按压,寻得
反应点(表现为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感),以左手指按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
紧,右手持32号5分针轻轻沿皮横刺或直刺,不用手法,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15~
20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法只限于缺血性中风的早期患者,肌肉肢体已变形者,疗效差。观察453例,
总有效率为97%左右。
(2)单方验方
①蝮蛇抗栓酶注射液
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单位。
用法:第一周,以0.2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二周增至0.5单位
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亦每日1次,用药2~3周为一疗程。本药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325例,基本痊愈71例,显效128例,有效84例,无效42
例,总有效率为87.1%。
②山鸡椒注射液
组成:山鸡椒,每毫升含生药2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或静脉注射,20毫升加等量
10%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本药亦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118例,基本痊愈63例,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③川芎嗪注射液
组成:磷酸川芎嗪,每支2毫升含40~50毫克。
用法:静脉滴注。每次以80~100毫克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滴注,每日1次,10次
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本药主要用于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267例,基本痊愈82例,显效109例,有效5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2.1%。
(3)推拿
取穴: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百会;上肢:合谷、手三里、曲
池、外关、养老、少海、肩贞、肩濡;下肢:足三里、丰隆、绝骨、殷门、委中、环
跳、命门;腹部:气海、关元、神阙;背部:大椎。
操作:急性期以头穴为主,行揉、点、按、推等法,然后在肢端穴位点按,操作时间各
为5分钟。恢复期,亦先以同法推按头穴,接着令患者取仰卧位,用揉、滚法对上、下肢
进行放松,点按俞穴,放松关节;再令其取俯卧位,施术于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线,用掌
根从大椎穴平推至骶部3~5遍,点按俞穴,最后用拍打法从上至下拍打数遍,时间15分
钟。上法每日1次,20~3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
疗效:共治疗中风病人147例,基本痊愈57例,显效33例,有效4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2%。
(4)气功
功法:导引静坐法。导引用擦掌、熨目、按阳明、转耳轮、鸣天鼓、叩齿、鸣天鼓、
擦肾腰、捶环跳、掌擦脸面、擦涌泉穴,共12法,视患者情况行之。静坐包括趺坐、立
腰、垂廉、抵腭、咽津、调息、正念、内视八要点。导引每日上午行1~2次,静坐每日
下午行1~2次,每次1小时。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8例,基本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其他措施
急性脑出血病人应保持安静,尽量减少移动,头部放置冰袋,随时吸出呕吐物,保持
呼吸道通畅。中风病人急性期均应加强护理,更换体位,防止肺部感染和褥疮。症状稳
定后应逐步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被动运动和自主运动。同时要加强心理治疗,以增
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危急患者需配合西医药物及手术治疗。
- 癫痫
概 述
癫痫是一种以发作性的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为表现的神经系统常见病。据国内外调
查,其患病率大约为0.5%左右。本病确切的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根据癫痫
的发病是否与某些因素有关而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又称为症状性癫
痫,是指有明显致病因素者,如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脑部感染等,也可以是某些全
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缺氧、代谢性疾病的结果。原发性又称为特发性癫痫,是指
目前尚未查明原因者。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因素在病因未明者中占有相当比例。
癫痫,在中医学中又称癫、癫疾、痫等名。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文献——湖南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到《黄帝内经》时期,又进
一步对癫痫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例如:“此得之在母腹中
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素问·奇病
论》)“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素问·长刺节
论》)治疗则以针灸为主。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有“若僵惊,起如狂”的描
述,指出了本病的发作也有精神失常的表现。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次使用
了“癫痫”的病名,并将癫痫的临床证候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金元以降,医家开始重
视痰浊与癫痫的发病关系。朱丹溪认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并
提出“大率行痰为主”(《丹溪心法》)的治则。以后,痰浊成为医家公认的主要病
因。到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明确指出了本病属“脑系”疾病的概念。清代李用
粹在《证治汇补》中又提出了阴痫、阳痫的分类方法。而王清任则对瘀血阻络的病机做
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创制出多首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本病的专方。总之,历代医家积
累了大量防治本病的经验,并总结出不少迄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
现代中医治疗癫痫的报道首见于1954年,至90年代初,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中医药治
疗癫痫的文献已超过5OO篇,其中80年代以后报道的占70%以上,累计报道观察病例达
一万六千余例。目前,中医药治疗癫痫的总有效率约为80%。从文献报道的内容看,一
直到60年代后期,大多为传统辨证论治经验的验证及民间单方验方的收集整理等。70年
代后,医家进一步重视对癫痫防治的研究,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越来越多,针灸、推拿等
多种治疗方法有所发展,研究手段也从单纯临床观察扩展到治疗方法的机理探讨和药理
药化实验等方面。通过对癫痫患者针刺前后的EEG进行观察,发现针刺前EEG正常者,
针刺后仍属正常,而原来EEG异常者,针刺后72.6%的患者表现为异步化现象(表明癫痫
放电停止或减少),从而证实针刺确实对癫痫有良性控制作用。动物试验亦发现针刺某
些穴位可使癫痫潜伏期延长,发作行为率和死亡率降低,EEG痫波放电频率减少。用活
血化瘀药治疗本病,自80年代以来较为突出。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改善脑部血
液循环,促进瘢痕消散,缓解粘连,使皮层活动区停滞性病理兴奋灶逐渐消除。
总之,中医药防治癫痫具有整体调节、毒副作用低、切实有效等特点,已得到国内外
医学界的重视和肯定。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先天因素多指母孕时卒受惊恐,或胎育中罹患疾
病,误用药物,或父母原有癫痫之患。后天因素则包括七情不遂、六淫外客、跌仆击打
及产育损伤等。此外如饮食失慎、劳累少眠、久病体虚等均可诱发癫痫发作。其具体病
机如下。
风痰闭阻 痰浊内盛,肝风内动,痰随风动,上逆闭阻气机,蒙闭心神,故发癫痫。
痰火上扰 肝火偏旺,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聚为痰,风动痰升,阻塞心窍而发痫疾。
痰瘀阻窍 头部跌仆,瘀血内停,气机阻滞,痰浊蕴结,痰瘀互搏,蒙闭清窍,横窜经
络,发作癫痫。
正气偏虚 痫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致心血不足,肾精亏虚,脾气不健,肝失濡润,
故见痫证频作及一派虚弱之象。
辨证分型
癫痫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总结归纳各地文献,结合临床实际,一般可分为
四个主型:
1.风痰阻闭 平素常感眩晕、胸闷、多痰,发作前可有加剧之先兆。发作时突然昏仆,
神识不清,四肢抽搐,双目呆滞,口吐涎沫,喉间痰鸣,也可见短暂神志不清,或精神
恍惚而无抽搐者。舌苔白腻,脉弦滑。
2.痰火上扰 患者多起病急,突然昏仆,强直抽搐,双目上翻,口吐涎沫,或有吼叫,
甚则如狂,醒后头痛如裂。平素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咯痰不爽,大便秘
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
3.痰瘀阻窍 多有头部外伤、产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癫痫发作症状较为
固定,或常与月经周期有关,多伴头痛,肢麻等症状。舌质暗紫有瘀斑,脉弦而涩。
4.正气偏虚 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发作时抽搐无力或局部肢体抖动。平素有心悸、健
忘,神疲乏力,或神识欠清,智力低下,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舌质红少苔,或质淡边
有齿印,脉细弱。
疗效标准
各地文献报道采用的疗效标准很不统土,对疗效评定的标准,差异较大。今参照1979
年青岛会议所订抗癫痫药物(西药)试用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合各地情况,取长补
短,分四级评定。
显效:用药后,癫痫发作控制,或发作次数在相同周期内较治疗前减少75%以上,发
作时症状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减轻和缩短,脑电图改善。
有效:用药后,癫痫发作次数在相同周期内较治疗前减少50%~75%,发作症状和持
续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和缩短,脑电图略有改善。
效差:用药后,癫痫发作次数在相同周期内较治疗前减少不足50%,发作症状和时间
无明显改善,脑电图无变化。
无效:用药后,癫痫发作的次数、临床症状等均无变化,甚或趋向严重。
分型治疗
(1)风痰阻闭
治法:涤痰宣窍,熄风止痉。
处方:制南星9克,石菖蒲24克,炙远志6克,竹沥半夏9克,陈皮6克,秣茯苓9克,竹
茹9克,生牡蛎(先煎)30克,蝉退6克,白附子6克,枳壳9克,钩藤12克。
加减:胸闷痰盛加瓜蒌皮、天浆壳;惊搐加青龙齿、琥珀末、天麻;抽搐甚加蜈蚣、
全蝎;伴食滞加焦山楂、六神曲;脾虚加炒白术。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牡蛎、龙齿宜先煎20分钟;钩藤、石菖蒲后人;全
蝎、琥珀研末吞服。
疗效:用上法治疗187例,显效和有效共144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为77%。
常用成方:定痫丸、白金丸、五痫神应丸、风引汤等。
(2)痰火上扰
治法:清肝泻火,豁痰止痫。
处方:青礞石15克,胆南星9克,黄芩9克,龙胆草9克,栀子9克,钩藤12克,天竺黄9
克,僵蚕9克,石菖蒲24克,柴胡9克,生石决30克(先煎),生大黄6克(后入),全蝎
3克,炙地龙9克。
加减:热盛者加黄连、石膏;心烦失眠加秣茯神、炒枣仁;抽搐甚者加蜈蚣;月千阳
上亢加牡蛎、代赭石;咯痰不爽加海浮石、贝母。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后大便泻下较剧者,大黄可减量或不用。
疗效:用此法治疗101例癫痫患者,显效与有效共75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4.3%。
常用成方:礞石滚痰丸、牛黄清心丸、钩藤饮子。
(3)痰瘀阻络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处方:黄芪24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石
菖蒲24克,制南星9克,半夏9克,僵蚕9克,地龙9克,天麻9克,全蝎3克(吞)。
加减:痰湿重加海浮石、川贝母;心悸心慌加远志、柏子仁、琥珀末;肾阴虚加紫河
车、熟地;兼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重用黄芪;热盛加黄芩、黄连、栀子,制南星用胆南星。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此法共治疗336例患者,显效和有效264例,总有效率为78.6%。
(4)正气偏虚
治法:益气填精,祛痰定痫。
处方:人参6克,黄精12克,紫河车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秣茯苓9克,石菖蒲
15克,半夏9克,陈皮9克,僵蚕9克,蝉蜕6克,益智仁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胆
南星9克,炙甘草6克。
加减:痰湿重加苍术、厚扑;湿热甚加龙胆草、天竺黄;偏于肝肾不足加龟版、熟
地、首乌;偏于心脾气虚加黄芪、当归、白术;肝阳上亢加牡蛎、磁石、代赭石;伴瘀
血内停加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食滞加保和丸。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应用本法治疗86例患者,显效与有效为6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5.58%。
常用成方:河车八味丸、左归丸、金泊镇心丸、大补元煎。
专方治疗
(1)痫可定(片剂)
组成:青礞石Z00克,白矾200克,全蝎85克,蜈蚣85克,守宫100克,鹿角霜200克,紫
河车200克,珍珠母2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3次,每次7~10片,儿
童酌减。
疗效:用本药治疗各类发作性癫痫46例(原发性20例,继发性26例,其中挽例脑电图
检查异常),显效19例,有效11例,效差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4%。本药对大发
作和局限性发作较好。
(2)抗痫片
组成:桃仁、赤芍、红花、川芎、半夏、香附、木通、苏子、青皮、大腹皮、桑白皮。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打片,每片含生药O.3克。每日3次,每次按每公斤体重半片。
疗效:用本药治疗儿童癫痫患者100例,显效72例,有效12例,效差10例,无效6例,总
有效率为84%。本药对全身强直性阵挛(大发作)效果效好。动物实验结果表东,此药
对回苏灵和咖啡因所致惊厥均有拮抗作用。
(3)痫宁
组成:炙马钱子40克,石菖蒲40克,丹参40克,郁金60克,白矾120克,朱砂30克,苯
巴比妥720毫克,利眠宁720毫克。
用法:马钱子先煮1~2小时,取出后放入麻油中炸至焦黄,去芫,研细末。其余各药
研细末与马钱子末拌匀,装人空心胶囊,每粒0。5克。每日2次,成人每次5~6粒,1~3
岁每次2~3粒,4~10岁每次3~4粒。温水送服。
疗效:用本药治疗各类癫痫34例,显效13例,有效18例,效差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为97%。
(4)癫痫丸
组成:巴豆霜5克,杏仁20克,赤石脂50克,代赭石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搅拌均匀,蜜制为丸如黄豆大。每日3次,每次3粒,饭后温水
送服。孕妇忌服。
疗效:共治疗324例,显效247例,有效5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4.4%。原发性患
者的疗效显著高于继发者(P<0.01)。
(5)五生丸(癫痫二号片)
组成:生半夏3份,生南星3份,生川乌3份,生白附子3份,生白芍9份,黑大豆30份,
生姜汁适量。
用法:先将半夏、南星、川乌用清水漂洗5~7天。晾干后与其他药共研细末,加姜汁
拌匀,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2次,每次5~6片,儿童酌减。
疗效:用本药治疗54例,一年以上未发者3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间歇延长,症
状减轻39例,无效10例,中断治疗2例,总有效率为77.8%。
(6)河南囊虫丸2号
组成:皂角刺62克,蛇床子62克,蜈蚣7条,胆南星46克,僵蚕62克,朱砂9芄,青礞石93克。
用法:上方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2。5克。每日3次,每次1丸,儿童酌减。
疗效:用本药治疗各种类型癫痫180例(原发性21例,继发性159例,包括脑囊虫病史者
99例),显效104例,有效46例,效差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4%。
(7)朱砂一粒丹
组成:炒牙皂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郁金8克,木香8克,紫菀8克,陈皮10克,
甘草6克,牛角1.2克,麝香1克,巴豆霜8克,朱砂5克。
用法:上列各药除朱砂外,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晚1次,每次10~15粒。
加减:伴气血虚弱加服归脾丸;伴肝肾阴虚加服六味地黄丸;伴肝胃不和加服柴胡疏
肝散;伴肝火痰热加服龙胆泻肝丸;伴胃热加生石膏30~60克,水煎月艮。若小儿惊
痫,以本药含服僵蚕钩藤汤(赤芍、川芎、僵蚕、蝉退、钩藤、天竺黄、半夏、杏仁、
茯苓、木通、黄芩、甘草、石菖蒲)。
疗效:用本药治疗60例,显效(3年以上未发作)37例,有效5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
老中医经验
董廷瑶医案
陆××,男,5个月。1982年5月3日初诊。患婴初生4个月起,渐发惊搐,近10天发作愈
频。每发神识迷糊,四肢抽搐,两目上翻,痰鸣吐涎。脑电图检查见有异常痫波。拟诊
原发性癫痫。平时喉中痰多,下颌时颤,眠中作惊,便秘溲黄,唇红干裂,舌红苔薄。
症属痰火惊痫,急予豁痰逐涎,清心开窍。
处方:川连3克,钩藤6克,天浆壳5被,全蝎1.5克,干菖蒲6克,天竺黄6克,天麻4。5
克,胆星3克,僵蚕9克,竹沥半夏9克,陈皮3克。4剂。另服保赤散0.3克,每天1包,分2次服。
药后大便下涎甚多,状如腻油发亮,痰浊得降,近日惊痫不发,痰鸣减少,时有咳
嗽,大便停药即结,小溲黄赤,口渴喜饮,睡眠略安,唇燥面裂,舌红无苔。痰火初
泄,阴液已伤,兹拟滋阴下痰法。
处方:生地9克,玄参9克,麦冬9克,钩藤6克,天浆壳3枚,天花粉9克,竹沥半夏9
克,胆星3克,天竺黄6克,天麻3克,生甘草3克。3剂。另服保赤散0.3克,3包,服法同
上。此后以本方为主,连续服用1月余,惊痫不作,形神颇振,便下通调,干渴喜饮,仍
闻痰鸣,舌红少津。痰浊大减,气阴两耗。予以滋养安惊。
处方:太子参6克,鲜石斛15克,花粉9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龙齿15克,硃茯神9
克,生甘草3克,川贝4.5克,竹茹6克。7剂。
续经连服,西医检查已无异常发现,癫痫从此停发,发育如常儿。
按: 本例婴儿惊痫,初诊以痰火动风蒙窍论治,涤痰汤为主加清心熄风之品,辅以保
赤散攻逐痰涎。药后风痰下泄,而阴亏之象显露,遂以增液滋阴合豁痰开结为治。症情
日见好转,最后以生脉饮加宁神化痰之品收功。 -
用药规律
为了研究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我们选择了各地文献报道中处方完整,疗效较好,临
床观察例数在10例以上的专方86首,将这些方中所用药物进行排列统计,共用中药160
种,其中使用频率(例数)在1O0例以上的有102种。现将此类中药的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500 38 天南星。
2000~2499 27~30 石菖蒲、朱砂。
1500~1999 13~27 半夏、甘草、丹参。
800~1499 9~30
全蝎、僵蚕、蜈蚣、郁金、明矾、天麻、
远志、党参、茯苓、钩藤、地龙、牵牛
子、白芍、青礞石、琥珀、川芎。
500-799 3~9
柴胡、黄芩、陈皮、山药、青黛、桂枝、
硼砂、天竺黄、代赭石、大黄、麝香、桃
仁、生姜、大枣、生铁落。
300~499 2~7
皂角、沉香、白胡椒、甘松、冰片、赤
芍、巴豆、贝母、杏仁、赤石脂、橘红、
黄连、香附、珍珠、乳香、紫河车、雄
黄、千金子、马蹄香、缬草。
200~299 2~8
牛黄、羚羊角、龙骨、马钱子、茯神、黄
芪、葛根、干姜、绿豆、水牛角、荆芥穗。
100~199 1~8
神曲、蝉衣、海浮石、白花蛇、珍珠母、
牡蛎、重楼、白附子、磁石、栀子、乌梢
蛇、枳实、守宫、麦冬、熟地、寒水石、
紫石英、五味子、没药、太子参、辰砂、
青果、白石脂、石膏、滑石、细辛、云南
白药、苦参、木通、青皮、苏子、大腹皮、桑白皮。
从上表统计结果来看,目前治疗癫痫的药物以祛痰开窍熄风止痉类为主,其次是清热
利湿、活血化瘀、扶正补虚类药物。这与中医对癫痫的病因病机认识和临床分型是一致
的。在上述102味中药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天南星、石菖蒲,应用频率和文献报道分别为
2818例、38篇文献和2211例、30篇文献。近年来,有人对两药的药理作用做了实验研
究,发现南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南星浸护液可对抗士的宁、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惊
厥。石菖蒲抗癫痫的有效成份是α一细辛醚,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它有对抗戊四氮所致
的惊搐作用。有报道用α一细辛醚注射液抢救癫痫持续状态18例,其显效率为44.4%,
总有效率为100%。另有人用石菖蒲煎剂治疗大发作患者60例,结果显效17例,进步28
例,总有效率为75%。在活血化瘀药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丹参,其次是地龙、全蝎、蜈
蚣、僵蚕等虫类药,由于具有较好的祛风止痉通络作用,故使用率也较高。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背三针、鸠尾、筋缩、腰奇、间使、额三针、丰隆。配穴:中脉、照
海、神门、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渊、三冲、膻中、血海。
治法:以主穴为主,每次酌情选用4~6穴。背上针取0.6~1.5寸芒针循督脉透刺,如神
道透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阴关。进针后中等频率(120次/分)捻转1分钟。额三
针为双侧眉冲穴沿膀胱经透刺二针,取此连线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顶点沿督脉透
针。余穴邪实用泻法,体虚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疗效:经上方治疗124例,显效85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06%。
②头针
取穴:癫痫穴,顶中线,额中线,顶旁线,枕上正中线,颞后斜线。
癫痫穴位置:风池内1寸上1寸,斜方肌尽头处。
治法:进针后用G-6805治疗仪通低频脉冲电30分钟,发作严重者可适当延长通电时
间。通电以麻感达到前额为好,亦可在脑电图病灶部位进行针刺通电。隔日1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260例,显效174效,有效6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1.9%。
③穴住埋线
取穴:主穴:脊中、筋缩。配穴:大椎、长强、膻中、中脘、气海、内关。
治法:每次选1个主穴,辨证选用1~2个配穴。主穴常规消毒后,切开皮肤,用3号羊
肠线3厘米埋人,不缝合。配穴用18号穿刺针埋线。每次埋线为一疗程,每疗程3个月。
疗效:用此法治疗816例,显效678例,有效138例,总有效率为10O%。大多数患者埋线1~4次。
④艾灸
取穴:a.百会、大椎、身柱;b.前顶、神道、筋缩;c.百会、脊中、腰奇、鸠尾。
治法:上述三组穴位,顺序选用。每年小暑至处暑灸治1次,连续2~3年。穴位局部消
毒,用0.2%普鲁卡因局麻,蒜汁涂抹后艾灸,头部穴位4~5壮,胸背部5~7壮或7~9
壮,体弱及儿童酌减。灸后穴位起泡处敷贴药油膏,并服食公鸡、鱼类以促使其化脓。
药膏每日一换,至灸疤愈合。
疗效:用此法治疗106例,治疗后不再发作31例,发作频度减少50%以上27例,发作频
度减少30%以上21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74.5%。
(2)单方验方
①青阳参
组成:萝摩科植物青阳参根。
用法:煎汤,或制成片剂,每日服300~500毫克。
疗效:共治疗53例,显效3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5%。
②陈石灰丸
组成:用屋顶房壁之陈石灰(愈陈愈佳)600克,朱砂、硼砂各100克,研末炼蜜为
丸,每丸6克。
用法:每日2次,每次2丸,姜汁送下,孕妇忌服。
疗效:治疗64例,显效5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8%
(3)推拿
操作:发作期:掐四关(合谷、太冲)、人中、少商、十宣,及大脚趾、中趾刊、趾
侧旁过敏点;最后掐二扇门、承浆。均用重手法强刺激。
控制期:①双掌分推胸部5~7遍;揉中府、中脘、关元;揉腹部2分钟;重压三阴交、
揉压公孙、是三里。②拇指压印堂至百会段及枕骨下缘各5分钟;揉百会、风府各2分
钟。③揉压背部膀胱经5~7分钟;重压肺俞、心俞,拿捏背肌。上法每日1次,20次一疗程。
疗效:用上法治疗29例6~55岁患者,显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
(4)食疗
钩耳冰醋羹
组成:钩藤、黑木耳、冰糖各120克,食醋500毫升。
用法:将醋先煮沸,入钩藤煎至皮微黑捞出,再放黑木耳、冰糖煮1~2沸即可。早晚
各服1次,每次1~2汤匙。
疗效:用此方治疗原发性癫痫40例,其中35例服1~2料后1年以上未再发作,有效3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其他措施
大发作时立即倒卧,防止跌碰伤。松解患者衣领,保持呼吸通畅。上下臼齿之间填人
毛巾等物,避免舌被咬伤。抽搐时不可用力按压患者的肢体,以免骨折。抽搐后将头部
转向一侧让唾液与呕吐物流出,防止窒息。
- 脊髓炎
概 述
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
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近年来有
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
感染的症状。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
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功
能障碍。
脊髓炎是脊髓之病变,在中医理论中虽有“髓”之名称,诸如《难经本义》曰:“髓
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人脊心,下贯尾骶。”对髓的解剖有所认识,但对髓病尚无专
用病名。仅根据本病之临床表现,其下肢瘫痪者}一般归于“痿躄”范畴,有排尿障碍
者,可诊为“癃闭”,有排便困难者,又归属于“便秘”,还未将此诸病名综合形成脊
髓炎之概念。
现代中医对脊髓炎辨证施治的报道,始见于1962年。嗣后,又有麻疹或带状疱疹并发
之脊髓炎的辨治资料,在病机方面提出了“湿热搏结而成疾”的观点。在治疗上,各地
治法不尽相同,有的根据病变的程度划分为四个阶段治疗,也有的从肾论治,或以玉女
煎、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渗入,有人主张在急
性期,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柏、苍术、黄芩、板蓝根、虎杖、金银花及蒲公英等
药,在恢复期加用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药以助神经营养,无疑是为中医治疗开拓了思路。
病因病机
脊髓炎在起病时,每有发热、头痛等全身感染症状,经1~2周后出现脊髓症状,下肢
麻木、瘫痪等。一般认为,其主要病机如下:
湿热浸淫 本病常由外邪湿热侵袭所致,故病初常有发热、头痛等外感症候。外邪人
侵,首先犯肺,致使肺热叶焦,而成痿证。且湿热壅肺,通调水道之职失司,又因热邪
过盛,下移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成癃闭。若热气偏入肠胃,以致津液竭燥,糟粕痞
结,而致便秘。由此痿躄、癃闭、便秘并见,而成急性脊髓炎之症。
元气败伤 急性脊髓炎迁延不愈,邪热伤津耗气,病由肺罹及脾、肝、肾诸脏。湿热伤
脾,脾主肌肉、四肢,故见弛缓性瘫痪,且因气虚不能运化水津,水湿内停,可致足
肿。久病精血亏损,肝肾阴虚,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津亏不能濡润,致使肌
肤干燥,肢体萎缩,强直不柔,而呈痉挛性瘫痪。此后复因阴虚内热,更灼津伤液,虚
风内动,则可发生强烈痉挛。故随着病情的演变,瘫痪症状弛缓、痉挛之更替,病机由
实转虚,而呈元气衰败之象。
辨证分型
本病可分虚实二端,病初见有外感症候者,多属实证,病久肢瘫痿蹙者,多属虚证。
临床可按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分为四型。
1.肺热阴伤 病起发热,咽干口燥,或兼咳嗽咽痛,头痛昏胀,周身违和。热后突发腰
以下肢体痿弱不用,弛缓麻木,或兼“带脉”灼痛,皮肤枯燥,小便赤涩不利,大便干
结难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 发热不扬,身体困重,下肢痿软,麻木微肿,伴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
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3.脾肾虚损 肢冷痿废不用,肌肉松弛消瘦,踝部水肿,或见褥疮,面色苍黄不华,纳
少腹胀便溏,间或尿频,大便自遗,伴头昏神疲,记忆力减退。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濡。
4.肝肾阴虚 肢痿由弛转挛,两脚屈曲拘急,形体消瘦肤干,伴头昏目眩神疲,夜眠不
实多梦,或见颧红烦热。舌质红绛,舌苔薄白,脉弦细数。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报道的资料,本病的疗效,大体划分为四级。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肌力及感觉恢复正常,步行一如常人,大小便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已能步行,但肌力稍逊,大小便正常。
好转:症状有所好转,感觉或运动障碍有所恢复,尚未能如常人步行。
无效:病情无改善,或不断恶化,甚至死亡。
分型治疗
(1)肺热阴伤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处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8克,桑叶8克,杏仁10克,当归8克,生地15克,黄
芪10克,淮山药8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甘草6克。
加减:高热口渴加银花、连翘;热蒸气分加石膏、知母;咽干疼痛加天花粉、芦根、
桔梗;咳呛少痰加桑白皮、瓜蒌、川贝;腰部疼痛加郁金、川断;大便秘结加黑芝麻、火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清燥救肺汤、大秦艽汤。
(2)湿热浸淫
治法:清化湿热,通利经脉。
处方:黄柏10克,苍术8克,苡仁12克,牛膝10克;桑枝10克,萆蘼15克,蚕砂6克,茯
苓12克,秦艽10克,虎杖15克,威灵仙10克。
加减:下肢浮肿加防己、木瓜;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胸脘痞闷加瓜蒌、郁金、
枳壳;肢麻不遂加川芎、威灵仙;舌紫脉涩加赤芍、桃仁;时值夏暑加藿香、佩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妙丸、龙胆泻肝汤、清暑益气汤。
(3)脾肾虚损
治法:补脾益肾,濡养精髓。
处方:党参1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菟丝子10克,肉苁蓉10克,杜仲10
克,牛膝10克,萆薜10克,升麻8克,陈皮8克,当归10克,甘草6克c
Ⅲ加减:病久体虚重用参、芪;气血不足加枸杞、龙眼肉;动则气喘加附子、核桃
肉;肢痿不收加木瓜、威灵仙;心悸怔忡加柏子仁、酸枣仁。
用法:每白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柔肝,强筋壮骨。
处方:熟地20克,龟版20克,白芍12克,黄精10克,枸杞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
当归10克,鸡血藤10克,伸筋草10克,桑寄生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
加减:久病阴阳俱虚加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锁阳;肌枯肢痿加川芎、玉竹、鳖
甲;气虚血少加黄芪、桂枝、川芎;兼有血瘀加桃仁、红花、木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虎潜丸、地黄饮子、三甲复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圣愈汤。
疗效:按上述辨证分型,共治疗26例,均系验案,其中基本治愈14例,显效2例,好转
10例,全部有效。同时,亦有死亡个案的报道。由于缺乏大样本的观察资料,故并不能
提示中医药治疗必然有效,故确凿的中医药辨治脊髓炎之疗效,还有待于临床资料的进一步积累。
专方治疗
(1)加味玉女煎
组成:石膏、板蓝根各30克,知母、牛膝、丹皮、木瓜各10克,麦冬12克,生地40克,
制首乌、鸡血藤、钩藤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治急性脊髓炎1例,基本治愈。
(2)地黄饮子加减护
组成:生熟地各9克,山茱萸9克,肉苁蓉9克,巴戟天6克,黑附子3克,肉桂2克,天
麦冬各6克,石斛9克,制首乌9克,全当归12克,白芍9克,黄精9克,牛膝9克,丝瓜络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1例急性脊髓炎恢复期,1个半月见效,9个半月后获显效。
老中医经验
欧阳宝霓医案
李××,女,53岁。于1980年5月20日感腰背痛,腹胀,5天后二便难解,两下肢发软不
能行动,知觉丧失。数日后麻痛感自下向上传至胸部,连续发作,昼夜难眠,作腰穿、
椎管造影检查,未见肿瘤及粘连,诊为“急性脊髓炎”,用西药强的松、一氨酪酸等治
疗,历时4月未见明显好转,邀中医诊治。患者神志清楚,常因痛麻频作而衷号,神疲怯
寒,面浮虚胖,颜红如妆,口渴多热饮,上半身汗出如洗,下半身皮肤干燥发凉,尾骨
上有铜钱大之褥疮,下肢痿弱不用,肌肉瘦削,知觉丧失,二便失禁。舌红苔黄,脉浮
芤。综观诸症,证属肝肾阴虚,命门火衰。治以滋养肝肾,温补命门,选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生熟地各9克,山茱萸9克,肉苁蓉9克,巴戟天6克,黑附子3克,肉桂2克,天
冬6克,麦冬6克,石斛9克,制首乌9克,全当归12克,白芍9克,黄精9克,川牛膝9克,
丝瓜络9艽。水煎,日服1剂。
服上方第五天自觉痛减,半月后痛有休止,面红已退,汗出减少。舌淡,苔白,脉沉
细。上方加鹿角胶、龟版胶、橘络各6克,钟乳石9克。一个半月后足趾会动,下肢皮肤
转温,出现温觉。上方去鹿角胶、龟版胶、橘络,加黄芪、党参各9克,枸杞子6克。8个
月下肢已能伸屈,9个半月可扶杖行走。年余可持杖上街,皮肤温润。
按:患者病经5月,显系脊髓炎之后期,元气败伤,精血亏损。精亏肾虚。腰脊失养故
疼痛,二便不司故失禁。阴损及阳,命门火衰,故神疲怯寒,血虚筋脉失养,再加上阴
寒凝滞,故筋萎麻痛。至于面红口干,脉来浮芤,则为虚阳上浮之真寒假热。选地黄饮
子加减,取地黄、巴戟天、山萸肉、苁蓉补肾精;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肉桂、附
子温补命门,引火归源;石斛、天冬、麦冬养阴生津,且制桂、附之刚燥;黄精、党
参、黄芪益气扶正;牛膝、丝瓜络活血通经。年余来守法不变,精血得补,命火得生,
麻消痛止,筋骨强壮,痿证渐除。 -
用药规律
自1962年至1989年之10篇临床资料,虽仅治疗26例,但用药涉及110味之多,由此也反
映本病证型之变化多端,现将治疗3例以上的药物列表统计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 3~6 黄芪、麦冬、石斛、茯苓。
10~14
3~7 淮山药、当归、白术、牛膝。
1~2
犀角、天冬、秦艽、百合、桔梗、
通革、黄芩、陈皮、法夏、杏仁。
3~9
3~4
生地、萸肉、首乌、枸杞、白芍、
菟丝子、肉苁蓉、附子、党参、熟
地、龟版、苍术、伸筋草、赤芍、
川芎、鸡血藤、木瓜、车前子、甘
草。
1~2
板蓝根、金银花、知母、丹皮、鳖
甲、地骨皮、秦艽、青蒿、胡连、
柴胡、银柴胡、黄柏、茸解、玄
参、西洋参、干姜。
从上表观察可知,治疗本病用药以滋阴温阳为主,温肾健脾柔肝,尤以滋阴润燥之药
居多,此乃宗《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成膏者,内渗于骨空,外溢于
脑髓”之旨。补益脊髓、清热解毒之药相对较少,由此也可见,中医治疗脊髓炎,均以
痿定为主症,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之证候居多,急性期求治者相对较少。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电针(之一)
取穴:病灶上、下椎间隙,第2腰椎以下椎间隙、骶管。
操作:每次选择两穴,以毫针刺人,缓缓进针至蛛网膜下腔(切忌过度深刺和乱捣乱
插,以免伤及脊髓),接通电针仪,徐徐调节至适当强度。输出的脉冲电流要稳定,防
止突然增强,引起不良反应。刺激时间15~20分钟,据症情而定,每日1次,15次为一疗
程。电针仪输出线两极,宜接脊柱旁同侧穴,防止电流回路经过心脏。有严重心脏病者
禁用或慎用。
疗效:在常规中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电针共治疗28例,基本 痊愈14例,显效6例,无
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
②电针(之二)
取穴:a.肾俞、大肠俞、中醪、委中、承山、昆仑;b.环跳、阳陵泉、悬钟;c.梁丘、
伏兔、足三里、解溪;d.人中、中极、关元、三阴交、外关。
操作:下肢不能屈伸取第1组;下肢不能抬高迈步,第2、3组交替使用;尿失禁或癃闭
取第4组。接通电针仪,并留针15分钟。
疗效:共治疗16例,均取得显著效果。
③温针
取穴:a.肾俞、大肠俞、次醪、环跳、秩边;b.关元、中极、气冲、足三里、阳陵泉、
太溪。
操作:先取第1组穴,均深刺用大幅度提插结合捻转手法,予以强刺激,反复运针1分
钟后留针;继取第2组穴,弱刺激,留针。然后置艾绒于针柄上点燃,使温热直透俞穴深
部。二组各留针15分钟,每周治疗2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8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3例。
(2)单方验方
①将军散
组成:将军干、蝼蛄、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克。
②桑螵蛸歆
组成:桑螵蛸(酒炒为末)90克,全蝎末30克,甘草末30克,混合。
用法:每日3次,每次4.5克。
其他措施
主要是对症处理:如尿潴留者,可保留导尿;腹胀便秘者,可用肛管排气,肌注新斯
的明,或用50%硫酸镁灌肠;呼吸肌麻痹者,应及时作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
吸;瘫痪肢体在急性期过后作理疗等。
- 震颤麻痹
概 述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病,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临床以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减少
为特征,其确切病因至今不明。西医大多采用左旋多巴或抗胆碱能药物治疗,虽有疗
效,但不少病人因副作用大而被迫停药,或因久服,药效渐减,且不能控制病情的自然
发展。因此,治疗上难度较大。
震颤麻痹归属中医“颤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说明本病属风象,与肝有关,此论一直为后世所宗。关于本病较明确的记载,在
甘医籍中应推明代《证治准绳》,其“杂病”节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
不住而不能任持,风之象也。”并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
多,夫老年阴血不多,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清代的《张氏医通》卷六进一步
指出本病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分别立方。《医宗己任编》则云:“大抵气血俱虚
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并提出以人参养荣汤等治疗本病虚证,
从而使本病的理法方药日趋完善。
现代中医治疗震颤麻痹,最早觅于1955年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报道,但此后一直未引起
重视。从70年代中期起,应用中医中药个案报道陆续出现。治疗以滋阴熄风、益气活血
及养血疏筋等为主。自1979年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震颤麻痹48例临床分析以来,关于本
病的大样本观察垠道逐渐增多。根据本病肝风内动的特征,部分患者伴有血瘀证候,
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理论指导,在平肝熄风治法中增投养血活血之品,是
这一时期的论治特点。80年代,对本病的病机认识渐趋一致,认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是本虚与内风、瘀血、痰热之标实相兼为患,同时进一步认识到重用活血化痰药对减轻
震颤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从70年代中期起,国内不少医家应用针灸治疗本病,包
括体针、头针、电针及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也有用推拿、气功、验方等法治疗获效的
报道。至1990年,就所收集到的29篇(包括个、验案)文献资料统计病例为387例,其中
痊愈84例,显效94例,好转158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为87.6%。中医药治疗本证方法
较多,疗效较肯定,具有一定优势,由此看出其潜力是很大的。
有关震颤麻痹中医药治疗的机理研究,报道尚不多。有人通过肌电图观察,发现用中
药治疗后,震颤明显好转的患者群放电位明显减少。
虽然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且具有副作用少,病人较易接受等优点,但
还无很大把握,其有效方药尚有待进一步发掘,治愈、显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治疗机
理有待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发挥中西医药的协同作用,取长补短,应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医家经验,多数医者认为本病之发生与年老体衰、七情内郁、饮食不当等有
关,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肝肾阴亏 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老年人多血虚精亏,加之摄生不
慎,或疾病所伤,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风内动造成颤动振掉或
拘急强直。
气血两虚 多因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以致气血不足,不能荣
于四末,筋脉失于濡养,而致震颤之疾。
气滞血瘀 情志内郁,或痰湿,气滞不畅,鼓动不能,血行缓慢而瘀阻脉道,致筋脉失
濡而手足颤动,动作减少,屈伸不利。
痰热动风 五志过极,木火太甚,风火相煽,痰热互阻,寇伐脾土,脾主四肢,故见四
肢颤动;若风火盛而脾虚,则津液不行,痰湿停聚,风痰邪热阻滞经络,发为颤证。
辨证分型
由于古今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比较一致,因此各家辨证分型相对集中,一般归
纳为四型论治。
1.肝肾阴虚 躯干僵硬,抖动不已,伴有头痛头昏,耳鸣目糊,五心烦热,口干舌燥,
腰部酸软,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气血两虚 肢体震颤,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动作困难,自汗怕冷,少气懒言,胃纳
减少,便溏浮肿,舌质淡红,脉象沉细。
3.气滞血瘀 四肢或头部、下颌呈固定式的抖动,屈伸不利,躯干或肢体有固定不移的
疼痛或麻木,面色黯黑,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细涩。
4.痰热动风 形体稍胖,神呆懒动,胸脘痞问,口干,头晕,咯痰色黄,项背强急或肢
体振颤,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以上分型是相对的,少数病例症状可不典型,并可同时出现多个证型的症状和特征互
相错杂或转化。故治疗时必须抓住疾病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以提高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
一般根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工作能力等进行综合判定。
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和参加部分工作。
显效: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基本生活或工作能力得以改善。
好转: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运动仍有一定困难或较常人缓慢者。
无效:治疗已满3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者。
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熄风。
处方:生地15克,熟地15克,何首乌12克,玄参9克,钩藤克,白蒺藜9克,羚羊角粉
0.3克,生牡蛎20克,丹参12克,赤芍9克,杜仲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1例,显效10例,好转2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5%。
常用成方: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三甲复脉汤等加减。
(2)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止颤。
处方:黄芪12克,党参9克,当归12克,白芍9克,天麻9克,钩藤12克,珍珠母30克,
丹参9克,鸡血藤9克,羚羊角粉0.3克。
用法:每臼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31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8%。
常用成方:可选用归脾汤合补阳还五汤等加减。
(3)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熄风。
处方: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9克,川芎6克,当归9克,丹参12克,苏木9克,地鳖
虫9克,炮山甲15克,鸡血藤9克,熟地9克,淮牛膝9克,杞子9克,首乌12克,白芍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18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
常用成方:可选用通窍活血汤或逍遥散等加减。
(4)痰热动风
治法:清热豁痰,熄风通络。
处方:全瓜蒌12克,胆南星6克,竹沥9克,钩藤12克,天麻9克,羚羊角粉0.3克,珍珠
母30克,丹参12克,赤芍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6例,临床治愈1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66.7%。
常用成方:可选用温胆汤合羚羊钩藤汤等加减。
以上四型中,如气虚症状明显,重用黄芪、党参,酌加白术、山药、炙甘草;血虚甚
加阿胶、桂圆肉、桑椹子、旱莲草;血瘀甚加红花、山甲、莪术;肌肉僵硬明显加金钱
白花蛇、僵蚕、蝉衣、地龙;项强加葛根;上肢酸麻加姜黄;下肢酸麻加川牛膝;全身
或四肢关节酸痛加虎杖、金雀根、威灵仙、徐长卿、秦艽;头痛头晕加白芷、葛根、川
芎、菊花;脾虚湿重加半夏、陈皮、茯苓、砂仁。
专方治疗
(1)熄风汤
组成:天麻12克,全蝎5克,钩藤12克,洋金花0.6克,蜈蚣2条。
加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加龟版、生地、熟地、山萸肉;面色无华,食少倦怠,头
晕乏力加人参、白术、当归、熟地;胸脘痞闷,咯痰色黄,苔黄腻加胆南星、枳实、竹茹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两煎液混合;早晚分服。重者每日2剂。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58例,治愈47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
(2)养肝熄风汤
组成:生地15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玄参15克,女贞子12克,钩藤5克,
阿胶12克,僵蚕9克,全蝎6克,蜈蚣2条,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3例,远期疗效满意。
(3)中麻Ⅰ号针剂
组成:洋金花单味提取物。
用法:治疗当日清晨禁食,排空小便,测量体温、脉搏及血压,静脉点滴10%葡萄糖
500毫升,加10%氯化钾10毫升,以避免由于空腹入睡过久而发生低血糖。为预防瞳孔过
分散大,两眼滴用1%伊色林,另服心得安10毫克以避免心动过速。药物选用上海中药一
厂制造的中麻Ⅰ号针剂,剂量为0.1毫克/公斤,静脉注射。药物注射后开始每5分钟测
量血压、脉搏1次,半小时后改为每10分钟测量1次,1小时后改为每小时测量1次,直到
病人清醒。每30~60分钟测量腋温1次。个别病人用脑电图作治疗全程监视。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8例,显效5例,好转3例,全部有效。治疗后效果维持2~24天。
老中医经验
施继宗医案
陈××,女,76岁。1981年3月3日求诊。两个月来,上下肢、舌及下颌不自主颤动,手
指颤动如搓丸状,面部、下颌在说话时明显颤动,语言不清,颤动不能随意停止,于情
绪激动时加重,脉呈弦滑。舌质绛红少苔,并伴有咳喘,吐黄白脓痰。辨证为肝阴不
足,虚风内动,肺气不宣。投以养血活血通络,平肝熄风,宣肺化痰之法。
处方:丹参3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麻仁10克,牡蛎20
克,珍珠母30克,生熟地各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山药10克,地龙6克等。
加减:喘咳加杏仁10克,紫菀10克,海浮石10克,旋复花6克(包);纳差加砂仨6克
(后下),麦芽10克等治疗,诸证消失,以六味汤善后。前后用药计23剂,后经随访半
年,未见发作,已能做家务。
按: 施老认为,《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
风。”本病主症是震颤和肌肉强直,证属肝风。肝藏血,主靳,肝之阴血不足无以养筋
则可致本病。肺气不宣,痰浊内生而致咳喘。治疗中间加强平肝熄风祛痰药物,后以养
阴补肾舒筋活络之法直达病所而痊愈。
用药规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60
4
丹参、鸡血藤、当归、熟地、首乌、
钩藤。
<60 玄参、生地、赤芍。
≥30
2~3
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白蒺藜、
白芍、黄芪、党参、竹沥、木瓜、杞
子。
<30
全瓜蒌、胆南星、生牡蛎、僵蚕、全
蝎、茯苓。
≥10
1
紫石英、山药、苡仁、黄精、蝮蛇。
<10
川芎、女贞子、阿胶、蜈蚣、甘草、
龟版、生龙骨。
使用频度最高,文献篇数最多的是丹参、鸡血藤、当归、钩藤等活血化瘀、养血熄风药
和熟地、首乌、玄参、生地等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药。其次为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
黄芪、党参等平肝熄风、益气健脾等药物。另外,清化痰热之全瓜蒌、胆南星、竹沥及祛
风通络之僵蚕、全蝎等虫类药也运用较多。提示临床用药与中医学认为本病之发生多由肝
肾阴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的观点是一致的,运用养血活血、补益肝
肾、熄风通络之品较易收效。特别是有医者指出用羚羊角粉与活血化瘀药物合用,常获良
效。但在临床中应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才能提高疗效。
">
我们选择了疗效较好的临床报道共6篇,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这些文章共涉及药
物近50味,而常用药物见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60
4
丹参、鸡血藤、当归、熟地、首乌、
钩藤。
<60 玄参、生地、赤芍。
≥30
2~3
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白蒺藜、
白芍、黄芪、党参、竹沥、木瓜、杞
子。
<30
全瓜蒌、胆南星、生牡蛎、僵蚕、全
蝎、茯苓。
≥10
1
紫石英、山药、苡仁、黄精、蝮蛇。
<10
川芎、女贞子、阿胶、蜈蚣、甘草、
龟版、生龙骨。
使用频度最高,文献篇数最多的是丹参、鸡血藤、当归、钩藤等活血化瘀、养血熄风药
和熟地、首乌、玄参、生地等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药。其次为羚羊角粉、珍珠母、天麻、
黄芪、党参等平肝熄风、益气健脾等药物。另外,清化痰热之全瓜蒌、胆南星、竹沥及祛
风通络之僵蚕、全蝎等虫类药也运用较多。提示临床用药与中医学认为本病之发生多由肝
肾阴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的观点是一致的,运用养血活血、补益肝
肾、熄风通络之品较易收效。特别是有医者指出用羚羊角粉与活血化瘀药物合用,常获良
效。但在临床中应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才能提高疗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配穴:口干舌尖
红,脉细数加复溜;腰背酸痛强直加命门、肾俞;便秘苔黄加足三里;言语不利加聚
泉、上廉泉。
操作:用32号不锈钢毫针,作捻转补泻法。太溪、复溜、命门、肾俞用补法,余穴用
泻法;聚泉、上廉泉不留针,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留针时隔10分钟作一次捻转补泻手
法。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7天再作第二个疗程。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30例,治愈5例,显效9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②电针加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足三里、命门、关元。配穴:上肢颤动为主取通里、曲泽、三阴交、肝
俞、后溪、合谷;全身症状严重者取风池、太溪、肝俞、阴陵泉、百会。
操作:主穴必取,其他穴位据症状轮换使用。一般一次取5~7穴为佳,原则是局部取
穴,兼以对侧和上下取穴。病员取侧卧位。用0.5~2寸针刺人穴位,使病员有酸、麻、
胀感后,接通电针仪,采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病员能耐受为度,频率每分钟60~80次
左右。在电针同时,取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和维生素B12(100微克/毫升)各1
支,用5毫升注射器,5号齿科针头插入混合备用,于本次针灸未取之穴位进针,待有
酸、胀感和回抽无血时,缓慢分别注人0.5~1毫升药物,每次只需注射2~3穴,穴位要
轮换进行注射。针刺和穴位注射均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继续下一疗
程,直至痊愈。一般治疗3个疗程就可见效。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42例,痊愈14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
③电针
取穴:前顶、百会、承灵、悬颅。
操作:选好穴位,作常规消毒,将28~30号不锈钢针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达到该穴
规定深度后,接上电针仪的输出接头,通电20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50次左右,通
电量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针刺1垛,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53例,显效11例,好转3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7.4%。
④头针
取穴:主穴: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感觉区。配穴:晕听区、语言区、足运感区。
操作:以主穴为主,根据临床症状选择配穴。均取对侧刺激区。常规消毒后将26~28
号毫针沿头皮45度角进针,针体进入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在外,部位在头皮部肌肉之
下,帽状筋腱之上。进针后,以每分钟200~240次的速度捻转针体,另一手将进入头皮
的针体相对固定,不提插。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一般三个疗程见效。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30例,显效13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2)单方验方
蝮蛇抗栓酶注射剂
组成:主要成分为转氨酸脂酶,每克含0.25μ(酶活力单位)。
用法:常用量每公斤体重每天0.008~0.012μ(成人大约0.5μ)加入生理盐水500毫
升,作静脉滴注,滴速不超过40滴/分。每天1次,20天为一疗程。由于该药为蛋白酶类
制剂,首次药用蝮蛇抗栓酶0.125μ加入500毫升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或用0.002μ/
毫升浓度做皮内试验,以防出现过敏反应。
疗效:以上疗法配合口服左旋多巴,共治疗10例,显效1例,好转9例,全部有效。
(3)推拿
操作:①点按百会、印堂、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主阴交、肾俞、肝俞、脾
肾、太冲各1分钟。②滚督脉,由上而下共5次。③自上脘至关元,行缓慢沉着的一指禅
推5分钟。④摩腹5分钟,震丹田1分钟。⑤四肢行滚、抹、搓、四指拿等放松手法。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3例,疗效满意。
(4)气功
功法:患者在中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放松功三步法:放松段人静,意守调息、静
养无力,并且配合运气点穴,拍打放松等。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20例,显效3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
其他措施
应鼓励早期病人多做主动运动,多吃蔬菜、水果或蜂蜜,防止跌跤,避免刺激性食
物、烟、酒等;对晚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应勤翻身,在床上做被动运动等。
可配合多巴胺替代疗法。
对治疗无效,健康情况良好,症状以单侧为主,可考虑用手术治疗。
- 重症肌无力
概 述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而影响肌肉收缩的慢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神
经肌肉疾病之一,以受累的横纹肌无力为特征。迄今为止,尚无特效疗法,其病因和发
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的症状与中医古籍所载的“鞘”、“痿症”、“睢目”、“胞垂”、“睑废”等
类似。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较明确的记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
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社。”(《灵枢·口问》)隋代《诸病源候论·
睢目候》云:衬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
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较详细地阐明了眼型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及证
候。明清时期,对此也有论述,如《景岳全书》称“胞垂”;《银海指南·气病论》则诊
为“眼皮宽纵”。肌体型重症肌无力,似属痿症,明代《证治准绳》记载曰:“痿者,
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纵弛而不收也。”以上表明,中医学对本病已具有相当的认识。
近代医家张锡纯曾记述了应用马钱子治痿的经验。而明确以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
报道始见于1958年。50~60年代本病的治疗以个、验案资料为主。有人还尝试用针灸和
制马钱子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疗效。70年代,大样本报道逐渐增多,辨证分型日趋完
善,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由脾肾虚弱而起,以补益脾肾立法。从1980年至1990年,文献报
道已达30余篇,累计病例有1727例。据统计,以培补脾肾法治疗的病例数占83.3%,总有
效率为92%。此外,也有在补益脾肾的同时结合祛风、温阳、通络等法治疗,收效亦
佳。除辨证施治外,针灸配合中药或抗胆碱酯酶药治疗本病也有较多报道,单纯用针灸
治疗本病的报道多见于眼型,也有用耳针治愈的报道。
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报告尚少,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
成功地抢救了不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病人。有医者用培补脾肾法对重症肌无力症进行了
免疫学观察,结果证实培补脾肾法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也有医者发现用于治疗本病的
黄芪、白术、茯苓、仙灵脾、海藻等药能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今后如能加强
本病的临床和机理的实验研究及有效方药的药理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病因病机
重症肌无力之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导致精血亏耗,气血运行失畅,
经络阻滞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这与脾、肾、肝、肺等脏器有密切关系。
脾气虚弱 脾主肌肉,眼睑属脾,脾为后天之本,若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则气
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渐致四肢痿弱无力,眼睑下垂,甚至肌肉萎缩。
肾精亏虚 肾藏精,精血相生。久病体虚,元气不足,或久患遗泄,致肾精亏虚。精虚
不能灌溉,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筋脉失却营养滋润,而致肢体软弱无力,腰腿痿软。
肝血不足 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骨筋脉失却营养滋润,则筋脉弛缓,关节不
利,致肢体软弱无力。
辨证分型
综合各地医家的治疗经验,对本病的辨证常分以下五型:
1.脾胃气虚 本病多见于单纯眼肌型,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晨轻暮重,伴食欲不振,
大便烂软不实,倦怠乏力,声低气短,面黄,瘦弱。舌胖苔薄,脉细。
2.脾肾气阴二虚 多见于全身型,症见全身乏力,吞咽咀嚼困难,伴有复视,除脾虚见
证外,可见气短咽干。舌红苔剥,脉细数。
3.脾肾阳虚 多见于全身型或延髓型。有显著畏寒怕冷,便溏,腰酸,吞咽明显困难,
全身极度乏力。舌边有齿痕,苔薄质淡,脉沉细弱。
4.肝肾阴虚 除肌无力症状外,尚有复视、斜视、目珠固定或转动不灵活,伴头晕耳
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颧红升火,人夜日干,手足心热,盗汗或自汗。舌偏红,苔
少或光剥,脉细数。
5.气血二亏 除肌无力症状外,伴面黄或苍白瘦弱,饮食元味,食少神疲,声低气短,
头晕乏力。舌淡嫩,苔薄白,脉软弱或沉细。
疗效标准
因本病临床过程缓慢,可有自然缓解期,虽症状消失,亦不一定能肯定治愈,且疗程
太短,疗效不易巩固。故本症疗效观察不应少于3个月,对痊愈病例须观察一年方可判
断,目前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评定尚未统一。现据各家意见,综合如下: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工作或从事轻工作肌电图恢复正常或随意
收缩后肌肉动作电位振幅频率渐减现象明显,随访一年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或体征大部消失,生活自理。尚须服用抗乙酰胆碱酉旨酶剂,激素已
递减1/2以上。肌电图明显好转。
有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抗乙酰胆碱酯酶剂及激素递减1/3~1/5。肌电图
略有改善或无变化。
无效:经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剂量治疗前后无变化。
分型治疗
(1)脾胃气虚:
治法:补气健脾
处方:党参、黄芪各15~30克,升麻、柴胡各9~12克,白术、当归各15克,陈皮9克,
大枣、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酌选加黄精、山药、扁豆等药。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2)脾肾气阴二虚
治法:益气滋阴。
处方:党参、黄芪各15~20克,生地、熟地、山药、杞子、山萸肉、白术各15克,龟
版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酌情选加麦冬、五味子、白芍、阿胶、胎盘片等药。
常用成方:生脉散、左归丸。
(3)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益气。
处方:党参、黄芪各15~30克,附子、肉桂各9克,鹿角胶、熟地、山药、杞子、山萸
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酌选加锁阳、巴戟肉、补骨脂、杜仲、桑寄生、胎盘片等药。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有归丸、四神丸。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补肝
处方:生地15克,山药、茯苓、党参、麦冬、菟丝子、白芍、当归各10克,山萸肉、
泽泻、丹皮、杞子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玄参;自汗加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
常用成方: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生脉散。
(5)气血二亏
治法:补气生血。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各10克,生地15克,炙甘草、川芎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服用紫河车粉,或胎盘片等药。
常用成方:十全大补汤。
疗效:用以上各方共治疗不同症型重症肌无力803例,结果:临床治愈463例,显效94
例,有效128例,无效118例,总有效率为85%。
专方治疗
(1)益气升阳汤
组成:黄芪、党参各15~30克,白术、当归各15克,紫河车12克,陈皮、柴胡、甘草各6克。
加减:中虚下陷加人参、桔梗;肾阳虚较甚加巴戟天、肉苁蓉、鹿角胶;肾阴虚较甚
加服六味地黄丸;若阴虚兼有虚热可用西洋参代党参,加知母、沙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51例;痊愈21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
(2)保元汤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柴胡、升麻各9克,生姜、肉桂各6克,防风、甘草各6
克,赤芍、白芍、地龙各10克。
加减:畏光、流泪、纳呆加苍术、羌活;复视、斜视、眼球活动受限加川芎、全蝎、
蜈蚣;面色咣白、活动乏力;红参易党参;病程长,反复发作,四肢欠温加熟附片、鹿
角胶;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去防风、干姜,加仙鹤草、旱莲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待病情好转后,继用本方制成冲剂内服,每日2
次,每次20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65例,临床治愈24例,好转36例,无效5例,总
有效率为92.5%。
(3)健脾壮阳汤
组成:党参15~30克,白术12~18克,生黄芪24~60克,升麻9~12克,柴胡9~18克,
熟附片15~150克,葛根12~30克, 当归12~24克,陈皮9克,麻黄6~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肾阳虚重加肉桂、鹿角片、杞子、巴戟天、黑芝麻;肢体之力甚加鸡血藤、地
龙干;呼吸不畅加桂枝;虚汗多,去麻黄;服药后口咽干燥或皮肤灼热加生地、麦冬;
局部肌肉抽动加全蝎、蜈蚣;舌麻肢麻酌情减附子用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约250毫升,均分2次温服。熟附子剂量需自小剂量开始,酌
情递增。小部分病人出现轻度口干、头晕、舌麻、肢麻和皮肤灼热感,或局部肌肉抽
动,出现上述症状时可按上列加减法灵活变化。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41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
率为92.7%。
(4)补中益气汤加味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陈皮5克,
升麻5克,桔梗5克,苡仁12克,蚕砂10克,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
加减:腹胀、口中乏味去当归,加麦芽、砂仁、鸡内金;斜视、复视去升麻、桔梗,
加淮山药、枣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治疗22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5.5%。
(5)归芪异功散
组成:党参20克(症状重,用红参5~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6克,黄芪20
克,当归15克,黄精30克,糯米草30克,鸡屎藤30克,甘草5克。
加减:肾阳不足,症较轻,酌加菟丝子、补骨脂、巴戟肉;肾阳不足,症重者加熟附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10例,获满意疗效。
附:重症肌无力危象救治
临床上危象发生,多见于肌体型或球型的病例。以呼吸、吞咽困难,痰涎壅盛,甚至
汗出淋漓,脉细微弱或大而无力为主症。目前抢救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用下方治疗。
组成:别直参(另煎冲)、炙甘草各9克,蛤蚧尾(研冲)一对,坎承2具,大熟地30
克(沉香粉1.5克同捣),煅龙骨、煅牡蛎、黑锡丹(包煎)各30克,淡附片12克,鲜
竹沥30毫升(冲),生姜汁2~3滴(冲)。
加减:神志不清者,加苏合香丸1粒研细冲服。
用法:水煎,鼻饲给药。在应用上述基本方药的同时,积极配合现代医药抢救:呼吸
肌麻痹较轻者,用吸引器吸痰给氧,人工呼吸。呼吸肌麻痹严重,气管深部积痰,行气
管插管或切开,或作人口呼吸,并针对危象程度,轻型肌注或静注新斯的明,重型用短
程大剂量激素治疗。如并发感冒、感染,青霉素为首选药物,亦可选用清热解毒,宣肺
化痰中药,对控制危象有良好疗效。
疔效:用上方共抢救10例危象患者,结果成功8例,2例死亡,总有效率为80%。
此外,有用独参汤峻补元气,配以竹沥、猴枣散、肿节风化痰消坚,结舍西医措施,
治疗6例肌无力危象发作者,结果,有效4例,死亡2例。也有医者针对急性加重期或出现
危象的患者,中药以清肺润燥为主,补益肝肾为辅;恢复期则加以补益脾肾,调理脏
腑,此法配合西医措施,抢救2例均获成功。
老中医经验
张近三医案
周××,女,24岁。患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症,发病已10个月。_开始于复视,两眼睑
下垂难净,逐渐全身乏力,咀嚼困难,须新斯的明支持。上午尚能起床,下午则软瘫无
力。面容憔悴,表情不自然,饮食极少,大便时干时溏。辨证乃精、气、神三者俱虚。
先予益气生津,以助于神。
处方:党参15克,大熟地24克,炙甘草6克,炙黄芪15克,全当归12克,丹参12克,杞
子12克,陈皮9克,炒川芎5克,紫河车粉3克(分吞)。
上药加减服用约3个月,病情减轻,全身肌力有增长,但复视仍较严重,苔薄,脉细。
目为五脏六腑之精华所聚,瞳子属肾,精散则视歧,还是肝肾阴精不足。治补肾填精。
处方:大熟地12克,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山萸肉12克,龟版30克,阿胶9克(烊
冲),制首乌12克,生白芍12克,归身12克,紫河车粉3克(分吞)。
上药加减又服3个月,身体逐渐恢复,容颜丰润,精神亦佳,新斯的明随之逐渐递减,
复视减轻,但未全除。又服益气添精中药数梭月,复视消失,患者能胜任一般劳动,新
斯的明亦停用。病人前后服益气健脾,补肾填精等药剂两年半左右,终获痊愈,现参加
工作并已结婚,随访4年,体力良好,并生育一男孩。
按:张老认为重症肌无力者之所以出现瘫痪,主要由于气虚。咀嚼、吞咽困难为脾肾
虚损,阳不布于四末则四肢怠堕不收,本病治疗总则以培补脾胃为主,强调宜调治不宜
急切,用药宜滋补不宜苦寒,宜固涩不宜通利。治疗过程宜调息不宜烦劳,注意怡情畅
怀,食养调理,才可获愈。
用药规律
根据8篇文献归纳,其中治疗效果较好(治疗例数少则14例,多则上百例,疗效多在
50%以上)的药物共60余味,现归纳为下表:
应用频度(例) 文献报道(篇) 药 物
≥450 ≥6
黄芪、党参、生甘草、白
术、陈皮、升麻、当归。
50~449
3~5
附片、山药、熟地、山萸
肉、杞子、茯苓、白芍、柴
胡。
2
鹿角胶、肉桂、葛根、大
枣。
10~49 1
菟丝子、半夏、黄精、麻
黄、干姜、防风、赤芍、地
龙、台参、生地、龟版、紫
河车、桔梗、苡仁、蚕砂、
制马钱子。
根据上表分析,常用的药物近20余味,说明中药治疗本病的用药相对集中,其中以黄
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等益气健脾药为应用最多。其次为附片、肉桂、山药、熟
地、山萸肉等温补脾肾药,而地龙、制马钱子、防风、生地、龟版、赤芍、台参等祛风
通络、滋阴凉血、清热等药物则运用较少。提示治疗本病以益气健脾、温中补肾为主,
但亦需注意不同体质,疾病各阶段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方能提高疗效。 -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攒竹、阳白、鱼腰。配穴:足三里、三阴交、太阳、合谷、百会、四
白。复视加睛明、风池。
操作:每次选常用穴3穴,备用穴1穴。轻浅刺激,各穴交替使用,亦可透穴刺,如阳
白透鱼腰等,每次运针半至1分钟,不留针。百会穴用米粒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3壮。
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足三里、三阴交针后加灸。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43例,痊愈35例,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5.3%。
②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攒竹、丝竹空、阳白、鱼腰、太冲、太溪、侠溪。配穴:合谷、大都、
脾俞、百会、足三里、中枢、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每次选手足经脉上主穴各一对,根据症状选用1~2个穴,留针20分钟。出针后
再用皮肤针取患侧头部足太阳、足少阳经线及眼轮匝肌,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叩刺,手
法以补法为主轻刺,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本病患者365例,临床治愈311例,显效41例,好转11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5.5%。
(2)单方验方
①马钱子胶囊
组成:马钱子。每粒胶囊装制马钱子粉0.2克。
用法:每日3次,每次1粒,饭后服。每隔2~4天增服1粒,逐渐加至7粒。在增药过程
中,如自觉机体局部有一过性肌肉跳动、抽动感时;切不可再增加,肌力基本正常后减
少马钱子用量,直到终止治疗。
疗效:用上方配合辨证服药共治疗8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62.5%。
②乌金穿片
组成:生草乌20克,洋金花10克,穿山龙170克。
用法:将以上三种药物粉碎过100目筛,用1%淀粉制料,烘静干后加1%硬脂酸镁压
片,共压1000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2~4片。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9例,显效5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
其他措施
避免过劳,情绪波动,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
手术治疗:凡胸腺肿瘤患者,宜行胸腺切除术。对老年人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
手术者,可作胸腺放射治疗。
- 三叉神经痛
概 述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临床表现多见于
一侧面部,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在1~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多在40岁
以后发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现代西医学亦缺乏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疗法。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
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
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
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
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
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
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治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
年代中期才出现。自70年代起,开始有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公诸于世,对一些有效的中
草药如七叶莲等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表的
有关论文达70余篇,为六、七十年代总数的10倍以上。通过大量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
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在治疗上,创制新方,改进剂型,产生了不少重复性强的有效
专方,发现了活血化瘀之法对本病的作用,如活血与祛风并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虫类
药逐瘀,往往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近十余年来,随着穴位刺激
方法的不断增多和对针刺部位的反复探寻、筛选,其有效率亦获得迅速提高。目前,还
有一些单位重视中西药物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统计,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
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
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
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
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辨证分型
1.风寒外袭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
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2.胃火上攻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
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3.肝火上炎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
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
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4.痰瘀阻络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
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
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疗效标准
目前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级尚不一致,有分三级,有分四级。且本病可以出现较长
的缓解期,故应包含一定随访期。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缓解:痛止,诸症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者。
显效:痛止,诸症基本消失,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在3~6个月内复发,但症状较前
轻,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减轻,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症状改善者。
无效: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减轻不明显或症状无改善者。
分型治疗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
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
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
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
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
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疗效:上述四型,按以上方药共治疗456例,缓解及显效220例,有效156例,无效80例,总有效率为82.5%
专方治疗
(1)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
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疗效:共治86例,缓解44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2)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
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疗效:共治疗56例,缓解15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3)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
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
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每次服8
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20片。
疗效:共治疗100例,缓解18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63%。
(4)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
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疗效:共治疗82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与西药治疗
相比,发现本法疗效较佳。
(5)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45例,显效4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老中医经验
黄丈东医案
史××,女,38岁。初诊日期为964年1月24日。患者自1961年起左侧面部及头部剧烈疼
痛,类似触电。经中西药治疗3年,未见显效。最近一月发作尤甚,头面剧痛并引起呕
吐。曾流产5次,失血较多。夜寐不安,舌尖红,苔根厚腻,脉细。治拟养血柔肝,和络熄风。
处方:煨天麻3克,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15克,丹皮4,5克,赤芍9克,丹参9
克,炙甘草3克,陈木瓜4.5克,忍冬藤12克,制胆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诊,前方服后症减,近日头痛较轻,夜寐尚安,胃痛时作。舌尖红刺,苔薄
白,脉细弦。再拟平肝理气,佐化痰瘀。
处方: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桑寄生9克,钩藤9克(后下),陈胆星6克,赤芍9
克,丹参9克,木瓜4.5克,云苓9克,炙甘草4.5克。之后,以前法出人加减。
3月13日五诊。头痛已减,胃中不舒,经脉窜痛,肝胃不和,肝火易动,舌尖红,苔薄
黄,脉细弦。再予清肝调气,和胃畅中之法。
处方: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生石决18克,稆豆衣6克,甘菊花9克,陈皮4.5克,香
附9克,赤芍9克,木瓜4.5克,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药调理而愈。
按:本例头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势剧烈,引起呕吐。5次流产,失血过多,以致阴
血不足。风阳扶痰瘀上扰,导致头面疼痛时作,乃本虚标实之症。各诊选用天麻、钩
藤、石决明等以平肝熄风,丹参、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络。最后以丸药调理,三年宿恙,得以治愈。
用药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本病治疗用药己取得一定经验。现将所收集的观察人数在30例以
上的18首专方归纳统计,其用药情况娜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8~10 川芎、细辛。
5~7 防风、全蝎、地龙。
100~299
3~6
石膏、羌活、白芷、当归、
白芍、白僵蚕、蔓荆子。
2
生地、玄参、麦冬、牛膝、
红花、荜拨、桃仁、生半
夏、川乌。
30~99
2~3 蜈蚣、赤芍、陈皮、附子。
1
知母、路路通、独活、黄
芩、苍术、黄芪、夏枯草、
熟地、甘草、木瓜。
上表表明,诸药中以川芎、细辛两药的使用频度最高。在药理上,川芎有解痉镇静扩
张血管的作用,能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细辛亦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局部麻醉作用,能
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故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是散风胜湿解痉之防风
和搜风逐瘀之全蝎、地龙等。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长,久病必瘀。在王清任头痛从瘀
血证治经验的启示下,联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临床上活血逐瘀药
和治风药同时并用,故这两类药物在本病治疗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
开2.5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0.3~0.5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
时,提插20~50次。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0.8寸,
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
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50
次。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
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
重者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1000例,痛止率54.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为99.2%。其中540例,
随访半年至5年,复发率为39.4%。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
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
内,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 次。
疗效:共治疗89例,总有效率为96%~100%。
③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
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
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20分钟。
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26例,总有效率为92.4%~96.9%。
(2)单方验方
①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
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9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4.4%。
②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③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
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
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
考虑手术治疗。
- 脊髓空洞症
概 述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征是髓内有空洞形成及胶质
增生。于1827年始应用脊髓空洞(Sy-rlng-omyalia)的术语予以定名。迄今病因尚未最
后肯定。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脊髓空洞症不是单独一种病因所造成的一个独立病种,而
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征群。其中大孔区畸形或梗阻是导致空洞形成的重要因素之
一。临床主要症状是受损节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障碍以及长传导束功能
障碍与营养障碍。
中医学中无脊髓空洞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首先表现为肌肤麻木,不知温痛,当归属
于“痱证”之中,痱即废。《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
收。”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又提出风痱:“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
不随者,风痱也。”故现代有以“风痱”立名的。然而,随着脊髓空洞的发展,又可出
现手及前臂肌肉软弱和萎缩,则又可归属“肉痿”之证。诚如张志聪曰:“痿者,四肢
无力萎弱,举动不能,若萎弃不用之状。”张介宾曰:“精气耗伤,故肌肉不仁,发为
肉痿。”基于脊髓空洞症进展缓慢,早期难以明确诊断,故待确诊后延请中医诊治者,
大多已有肌肉痿废之症,故中医临诊一般均诊断为“痿躄”。
中医药治疗脊髓空洞症的报道,首见于1965年,嗣后,陆续有报道,最多的有以益髓
冲剂治疗脊髓空洞症等脊髓疾病104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有些报道中基本肯定了地黄饮子
及针刺的疗效,还有用国产KJ·C-4型K离子痛阈测定仪,以穴位做标记,分别在用药前
后测定病侧的云门、乳根、曲池、合谷、肩榭穴的痛阈,结果说明中药治疗脊髓空洞症
不仅表现在主观自觉症状的改善,并在客观上予以证实。
病因病机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自身之退行性病变。髓既是以先天之精为物质基袖,又得以后天之
精的不断补充。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导致髓病。
肾精不足 肾精是构成人体之本源。《黄帝内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则脑髓
生。”肾精不足,则不能生髓充益,可导致肾虚髓空,本病大都为先天性畸形所致,显
系肾精不足是其主因。初起潜隐发病,待病损脾肾,气血乖戾,精髓为损,而病渐起。
脾阳虚衰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赖脾阳健运而不断供奉,若脾失健运,精
亏髓空,不得充养,髓失其用,且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不用,致使肌肉瘦削,松弛软
弱,痿废不用,且脾阳虚衰,荣卫行涩,肌肤不仁,而酿致肉痿之症。
津血失畅 肾精不足,脾阳虚衰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但肾藏精,精血同源,脾又生
血统血,故肾亏常导致血虚,气虚鼓动力弱,又不能帅血而行,故肌肤既失营血之供
奉,又因血涩不利,麻木!益甚,而可导致指端溃破之症。且肾主水湿之开阖,脾主水
湿之运化,脾肾两虚,津液之布输流畅失调,髓为之变。故津血失畅是由脾肾亏虚所
致,亦是促使病变发展的因素之一。
总之,本病病涉脾肾两脏,始于先天之精亏虚,病变由精涉气及血,后期更可阳病及
阴,肝肾之阴亦耗,肌肉瘦削益甚,而可呈现爪状手之形。
辨证分型
基于本病大多由于先天性病因所导致,故肾病为主,且由于病,程进展缓慢,久病必
虚,故主要是以肾、脾、肝三脏之虚证多见。虽有不同观点,但较一致的意见可划分为 三型。
1.脾虚肉痿 手指麻木,痛温觉迟钝,肌力减退,活动欠灵,鱼际肉萎,逐渐延及上
肢,伴倦怠力乏,口淡纳逊,大便时溏。苔薄,舌质淡胖,脉象沉濡。
2.肾虚髓空 患肢麻木不仨,不知痛温,表面皮肤干燥,触之有感,肌肉萎缩,运动无
力,脊柱弯曲或侧弯,形寒肢冷,反应迟钝。舌质淡胖,苔薄色暗,舌边齿痕,脉沉细涩。
3,肝肾不足 病程已久,肢麻肉削,手呈鹰爪,肌束颤抖,下肢挛急,步履艰行,肤干
粗糙,爪甲脆松,指端溃破,或有坏死,伴头昏目眩,咽干耳鸣,苔少,舌质红绛,脉象弦细。
在上述三型中,从理论上说,应以肾虚髓空型为主,在临床所见,病程已久,以痿蹙
为主要见症,故以脾虚肉痿多见,且兼见肾虚之候,后期则以肝肾阴虚为主。
- 脊髓空洞症
疗效标准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主要依据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一般均划分为三以下级:
显效:指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范围缩小二个节段以上,肌力恢复至四级,能作抗阻力
的运动。
好转:指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无进展,肌力恢复至三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无效:指服药30剂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者。
分型治疗
(1)脾虚肉痿
治法:健脾益髓,养血通络。
处方: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枳壳15克,
川断15克,羌活15克,当归15克,杓杞子50克,狗脊15克,鸡血藤50克,木瓜15克。
加减:肢麻不仁明显加桂枝、地龙;肢软无力加杜仲、补骨脂;肢软下坠加升麻、柴
胡;若伴中枢性疼痛加乳香、没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琼玉膏、圣愈汤。
(2)肾虚髓空
治法:益肾填髓,补气活血。
处方:巴戟天15克,淫羊藿15克,菟丝子20克,鹿角胶12克,龟版胶12克,狗脊12克,
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当归15克,赤芍9克,川芎6克,丹参12克,熟地15克,苁蓉30
克,鸡血藤20克,桑寄生15克。
加减:肾虚明显加附子、肉桂;脾虚明显加党参、自术;肉萎血亏加桂枝、黄精;血
瘀明显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地黄饮子、桂附八味丸、振颓汤、益髓汤。
(3)肝肾不足
治法:滋补肝肾,添精益髓。
处方:熟地20克,龟版20克,白芍15克,枸杞子15克,当归1O克,鸡血藤10克,苁蓉
10克,菟丝子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牛膝10克,桂枝6克,桑寄生10克占加减:
肢颤抖动加羚羊角、双钩藤、全蝎;下肢挛急加僵蚕、地龙;兼肾阳不足加巴戟天、仙
灵脾、补骨脂。
常用成方:虎潜丸、一贯煎、六味地黄丸。
疗效:按上述辩证分型,共治疗144例,其中显效68例,好转51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2.6%。
专方治疗
3.专方治疗
(1)益髓冲剂
组成:鹿茸、熟地、杞果、川芎、冬虫夏草、紫梢花、牛脊髓粉等18味。
用法:成人每次7.5克,1日2次,温开水冲服,30天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92例,显效34例,有效4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0.4%。
(2)增髓饮
组成;黄芪30克,柴胡10克,蟅虫10克,桔梗10克,熟地15克,仙灵脾15克,菟丝子15
克,金毛狗脊Z0克,太子参20克,甘草7,5克,升麻5克。
加减:阳虚畏寒肢冷加苁蓉、桂枝;阴虚手足心热加枸杞、知母;瘀血内阻加丹参、
桃仁;胃纳不佳加焦三仙、鸡内金;大便秘结加郁李仁或大黄;大便稀溏加炒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17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2.4%。
老中医经验
谢海洲医案
齐××,女,32岁。右上肢及腰椎1~4两侧呈节段性麻木不仁,不知痛温,有时感到
自发性闷痛。表面皮肤干燥,触之有感觉,右臂运动无力,肌肉萎缩,脊椎弯曲。舌质
淡嫩有齿痕,舌边暗紫有瘀点,无苔,脉细涩而结。经北京某医院确诊为“脊髓空洞
症”,病历5年,医治效差,转来诊治。中医辨证:先天不足,精髓不充,气馁血瘀,拟
补肾填精,益髓健脑,补气活血调治。
处方:巴戟天12克,淫羊藿12克,菟丝子12克,当归12克,鹿角胶9克,龟版胶12克,
黄芪20克,枸杞子20克,桑寄生15克,怀牛膝15克,狗脊12克,太子参12克,赤芍9克,
鸡血藤20克,山萸肉30克,熟地12克,丹参15克,川芎6克。
守方60剂后,感觉稍复,痛已消除,麻而不木,舌色淡红,瘀点消失,脉弦细。减活
血化瘀药用量,重用补肾填髓益气之品,续服80剂,腰背感觉基本复常,右臂活动有
力,肌肉渐丰。苔、脉复常,疏方配丸以调治。原方加苁蓉、川断、穿山甲,制蜜丸9克
重,每次1丸,1日3次,服药半年左右,症状体征消失,活动如常,复经原北京某医院检
查,无异常发现,病告愈。一年后经追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经西医明确诊断,以补肾填精、益髓健脑、补气活血治法进治,方选左归
饮、当归补血汤、龟鹿二仙胶等化裁,其中补肾药具有益精填髓,促进生长和发育的作
用,且髓由肾滋生,故补益先天为治疗大法。然先天有赖后天之充养,方中补气健脾之
剂可振奋消化功能,使水谷精微供奉周身,补后夭以益先天,脾肾双补是为本案之主渠
道,方中纳活血化瘀之品,乃是宗“久病必有瘀”、堆病必有瘀”之旨,活血以畅络,
改善血循环,促进机体代谢。奏效之后,即减活血化瘀药之用量,重用补肾填髓益气之
品,大补肾精、气血,扶植正气,更以丸药缓治固本而收全功。
用药规律
自1965年至1989年有9篇临床报道以中医药治疗脊髓空洞症144例,共涉及中药73味,兹
将其中用药15例以上的药物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 5~8 熟地、枸杞。
30~99
7 黄芪、川芎。
4~6
茯苓、当归、鸡血藤、党参、白术、
甘草。
1~3
菟丝子、狗脊、鹿茸、冬虫夏草、桑
寄生、牛脊髓。
15~29
5 附子、肉桂。
3~4
苁蓉、丹参、桃仁、巴戟天、五味
子。
1~2
柴胡、蟅虫、桔梗、仙灵脾、太子
参、升麻、麦冬、女贞子、阿胶、枳
壳、川断、羌活、木瓜。
从上表观察,临床运用最多的4味药物,分别是益肾、补精、健脾、活血的药物,其次
则为健脾养血,补肾填精及活血化瘀药物。分别可组成地黄饮子、当归补血汤、四君子
汤、八珍汤等方剂,均是以填精益髓养血为主,以脾肾双补为原则。至于活血化瘀药
物,可改善脊髓的营养以促进其修复,还有抑制胶原纤维代谢的作用,对于神经胶质的
病理性增生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上表分析,活血药侧重于养血通脉,而破血消症之剂尚属少用。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病变相应节段)。配穴:肩榭、曲池、秩边。
操作:夹脊穴从空洞最高平面开始在任一侧取一个穴位,每隔 一个棘突在对侧取一个
穴位,如此交错到最低平面,土般取6~8穴,如病变节段较少,可双侧均取,留针30分
钟,不捻转提插。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
疗效:针刺配合中药,共治疗18例,显效2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6.7%。
②梅花针
取穴:主穴:脊柱两侧(自颈椎直至尾椎两侧之皮肤区)。配穴:早期加中脘、太
渊、心俞、脾俞、胃俞;营养障碍加太渊、肺俞、脾俞、胃俞、足三里;运动障碍加足
三里、大椎、风池、中脘。
操作: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直径范围内均匀叩打20~50下。脊柱两侧叩打方法,自
上而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对
阳性物处采取密刺重叩手法。对皮肤麻木区以诱导刺激法,即在距麻木区5厘米的正常皮
肤处先叩打,继而叩打皮肤麻木区,呈向心性密刺重叩。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
程,休息半个月,继续治疗。
疗效:共治疗4例,显效1例,好转3例,全部有效。
其他措施
深部x线放射治疗:可缓解部分病人之感觉障碍、疼痛和营养障碍,使病情停顿或延迟
发展,但疗效很不肯定。
手术治疗:目前有颅窝手术、空洞切除术、引流术、空洞穿刺术4种。目的是减少或防
止液体向空洞内灌注,或引流空洞内异常灌注的液体。
- 坐骨神经痛
概 述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按病损分为根性和干性二类。
多发生于单侧,以男性青壮年多见。坐骨神经痛,病因复杂多样,且可反复发作。现代
西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效果尚不理想。
坐骨神经痛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畴,临床上多按风寒湿、顽痹及筋痹等论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证的专论,虽然所涉及面较广,其中也包括本病在内。
汉代张仲景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历节病、风湿痹的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至今仍应
用于本病临床。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贼风候》中对本病症候作了明确描述:“其
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唐宋时期,治疗方法有较大
的拓展,除内服药外,还广泛采用针灸、药酒、膏摩等法,宋代又扩充虫类药物,使疗
效进一步提高。至金元时期,将本病另立痛风一名,对病因病机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明
清时期,认识更趋深人,特别是清代王清任提出的血瘀致痹的观点,及所创制的身痛逐
瘀汤,对现代医家仍有重要的影响。
现代用中医、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早临床资料见于1954年。自此之后,直到60年
代,有关文章不少,但内容多以针灸治疗为主。从60年代后期起,以中医药或草药治疗
本病的临床报道日益增多。80年代以来,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
辨证分型与专方治疗并重。辨证分型逐步趋向统一,专方治疗,多以传统方剂进行随证
加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方面的资料有日益增长之势。二是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并
重。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是本病重要疗法,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人统计
用各种穴位刺激法治疗1471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其总有效率达97.5%。三是内外合治或综
合治疗之法引起重视。所谓内外合治是指内服药与外敷药同用,这是因为坐骨神经痛在
病位上多属经筋部分,较为表浅,外用药物易发挥作用。综合治疗是指中医药与其他疗
法,诸如针灸、推拿、气功等结合应用,取长补短,以提高疗效。目前,中医针灸治疗
坐骨神经痛的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得较多的是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机理研究。已检测到,针
刺后,病人周围血相5-HT,cAMP、cGMP、PGE2,PGF2α均有改变,表明其镇痛作用
有一定生理基础。近来还发现,坐骨神经痛病人针刺后皮肤的阻抗值、患肢的肌肉震颤
率及血流量都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并与临床疗效相吻合。另外,还对某些方剂及药物
对坐骨神经痛的止痛作用进行过药理上的探讨,但实验研究做得较少,今后有必要引起重视。 -
病因病机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古今医家看法较为一致,以外邪(风、寒、湿)及损伤为主因,其
病机可概括如下:
寒湿侵袭 本病症多因久居严寒之地,缺乏必要防寒措施,或因冲风冒雨,水中作业,
日积月累而致寒湿之邪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均为阴邪,寒主收
引,湿性粘滞,故本病腰腿痉挛疼痛,难以屈伸,多麻木发凉,易反复发作,病情缠
绵。如病程长久;郁久化热,亦可出现火热灼筋之证。
肝肾亏虚 素体虚弱,无力驱邪外出,寒湿之邪逐渐深人。久病伤阴,致肝肾不足,筋
骨失于濡养,致筋脉牵扯拘急,骨节疼痛而活动时更甚。
气滞血瘀 或因外邪侵淫日久,留着筋内,或因跌仆损伤,气血受阻。经脉阻塞,血不
能行,久而变生瘀血,停留筋骨之中。血瘀痹阻,故痛有定处,且以刺痛为主。
辨证分型
1.寒湿外袭 下肢拘急疼痛,邪犯足少阳疼痛多沿腰腿外侧放射,邪犯足太阳多沿腰腿
后侧放射。遇寒加剧,得热则舒,局部常有冷感,人夜尤甚,或肢体重着不移,伴肌肤
不仁。脉沉涩或紧,苔薄白或白腻。
2.肝肾不足 腰腿酸软乏力,筋脉时有牵引拘急,步履困难;过劳则疼痛加重,卧时痛
减,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夜尿频多,大便干结。脉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瘀滞 病程久长,反复发作或跌仆损伤。疼痛剧烈,痛如针刺或疼痛麻木,患肢
不可屈伸,按压腰腿后外侧之经线穴点,多有明显之压痛。脉细涩或沉迟,舌上多见紫色瘀斑。
除上述外,各地报道尚有其他分型,如外伤型,以有外伤或劳损史,疼痛于损伤后出
现为主要特征,本型可归入气血瘀滞。还有据症候轻重分型及按疼痛经络分布分型等。
疗效标准
根据各地经验,综合如下:
基本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观察一年以上未复发者。
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在明显诱因(受寒、过劳等)后感患肢酸困、微痛,半
年以上未复发者。
有效: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但仍有发作者。
无效: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但仍反复发作或未见好转者。
- 坐骨神经痛
分型治疗
(1)寒湿外袭
治法:散寒逐湿,温通经脉。
处方:制川乌6~12克(先煎2小时),麻黄6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细辛3克,地龙
15克,威灵仙15克,炙甘草10克,川芎10克。
加减:下肢沉重加防己、羌活;局部麻木加当归、鸡血藤;拘挛掣痛加木瓜,兼有热
象加知母、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298例,基本痊愈183例,显效11例,有效86例,无效18
例,总有效率为94%。
常用成方:蠲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加术汤、小活络丹、肾着汤。
(2)肝肾不足
治法:滋肾养肝,壮筋祛痛。
处方:桂枝30~60克,生黄芪20~30克,川断10~20克,独活10克,当归10克,白芍10
克,寄生30克,牛膝30克,杜仲20克,生地30克。
加减:病久加五灵脂、山甲、没药;热重加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共治疗445例,基本痊愈361例,显效36例,有效37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97.5%。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汤、二至丸、独活寄生汤、稀桐丸等。
(3)气血瘀滞
治法:活血化瘀,利气通络。
处方:秦艽15克,制没药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5克,当归15
克,香附10克,牛膝8克,地龙12克,五灵脂(炒)10克,甘草6克。
加减:兼寒重加桂枝、附子;兼湿重加苡仁、苍术、桑枝;屈伸不利力加木瓜、川
断;瘀重加丹参、水蛭;体虚加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及类似上方治疗253例,基本痊愈161例,显效26例,有效48例,无效18
例,总有效率为92.9%。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活络效灵丹等。
专方治疗
(1)补阳还五汤加味
组成:黄芪60克,当归尾30克,赤芍18克,地龙、桂枝各15克,川芎、鸡血藤各21克,
桃仁、红花、甘草各9克,川牛膝12克。
加减:寒湿重加薏苡仁、制马钱子、细辛、五加皮;热重加知母、黄柏;瘀重加骨碎
补、丝瓜络。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184例,基本痊愈146例,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
率为97.3%。
(2)穿石通痹汤
组成:穿山龙、丹参、薏苡仁各30克,石钻风、延胡索各15克,黄芪、熟地各18克,
当归、地龙、川牛膝、炙甘草各10克,赤芍、白芍各15~30克。
加减:偏寒重,去薏苡仁,加苍术、独活、细辛、制川乌;湿热重去黄芪,加防己、
黄柏、木通、栀子、豨莶草,炙甘草易生甘草;气血瘀滞加桃仁、红花、山甲珠、土鳖
虫;阴虚内热去黄芪,加生地、旱莲草、女贞子、沙参、地骨皮、知母、丹皮;久痛人
络加蜈蚣、全蝎、白花蛇、蜃虫。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115例,基本痊愈83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3)血马散
组成:血竭(另研末)15克,制马钱子(砂炒黄,勿炭化,另研末)50克,制乳香、
没药各10克,木瓜、独活、木通、木防己各12克,蜈蚣3条。共研细末,与血竭、制马钱
子混匀,贮瓶备用。
用法:以黄酒或温开水冲服,开始每次2克,渐增至3克,每日2次,服完1料为一疗程。忌鱼腥。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62例,基本痊愈5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
(4)蛇蝎散
组成:蕲蛇、全蝎、蜈蚣各等分,研细末。
用法:每日3克,分1~3次服下,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2例,基本痊愈4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5)马钱子丸
组成:马钱子300克,炙麻黄、制草乌、炒牛膝、炒苍术、制乳香、制没药、炒僵蚕、
炒全蝎、炙甘草各35克。
加减:腰痛加炒杜仲35克;湿重加木防己30克。
用法:先炮制马钱子,方法为:将马钱子放入砂锅或铁锅内加水3000毫升,同时放绿
豆少许同煮,待绿豆开花,取出浸泡冷水中,去皮切成薄片。将上药研末,细筛,装空
心胶囊(每粒重0.25克)。每晚睡前服1次,成人一般服4~6粒,不超过10粒。服用剂量
大小以服后半至一小时肢体出现轻度不自主抽动为宜。用白酒或黄酒为引。服药后,夜
间不宜下床活动,大小便须有人搀扶15天为一疗程,如疼痛减轻,隔6~7日再服,不
减,则换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33例,基本痊愈24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
(6)活血通络散
组成:马钱子(香油炸焦)、牛膝各62克,鸡血藤45克,乳香、没药、桃仁、红花、
制川乌、威灵仙、桂枝、千年健、当归、丹参、独活、海风藤、寻骨风、苍术各31克,
甘草20克。共研为末。
用法:每次3克,每日2~3次,以白酒为引。
疗效:共治疗32例,基本治愈21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本方服
后,患肢出现热或痛感为正常反应。孕妇忌服。
老中医经验
章次公医案
张××,男。久坐则腰痛如折,多走则腰酸难忍,行路太快则趺。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处方:附块9克,丹皮18克,当归18克,全蝎6克,臭梧桐12克;小金丹2粒(每服1粒)。
二诊:近1周来,整天不痛,此为3月来所罕见,今天气候转燎变,又有小痛,尚能忍受。
处方:附块9克,川芎9克,丹皮9克,当归18克,臭梧桐9克,海桐皮9克,全蝎6克;小金丹2粒(分2次吞)。
按:此案为风寒外袭,留着经隧,气血运行受阻而引起,故用附子温阳散寒,全蝎祛
风止痛,丹皮、归、芎行血,并用小金丹,以达到散寒、搜风、逐瘀、止痛的目的。服后效果异常显著。
用药规律
对所收集的治疗本病在20例以上的应用专方共48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其主方用药情
况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20 当归、牛膝、甘草。
15~19 白芍、桂枝。
501~1000 9~14
乳香、没药、黄芪、鸡血藤、川
芎、地龙、马钱子、红花、羌活、
附子、独活、细辛、川乌。
301~500 4~10
秦艽、桃仁、生(干)姜、赤芍、
蜈蚣、麻黄、威灵仙、丹参、熟
地、木瓜、全蝎、杜仲。
30~300 2~6
防己、苍术、草乌、川断、巴戟
天、桑寄生、薏苡仨、延胡索、白
芷、茯苓、木通、海桐皮、续断、
五加皮、骨碎补、栀子、伸筋草、
土鳖子、泽泻、龙胆草、香附。
从上表看出,坐骨神经痛的中医用药比较集中,较为常用的有50种左右,而其中应用
频次高的仅30余种。用得最多的是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当归和舒筋利痹的牛膝,其次为
用以柔肝止痛的白芍和温经止痛的桂枝。甘草具有缓急止痛作用兼调和百药,故在方剂
中出现也较多。就总的用药情况看,以活血类药物居于前列,其次为祛风散寒利湿类药
物,再次为补益肝肾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用药趋向。需要亠提的是,近年
来用马钱子人药治疗本病症的现象日渐增加,该药具祛风定痛、舒筋活络作用,应该说
是可行的。但其有效成分为番木鳖碱,对脊髓神经有强烈兴奋作用,过量或久服易发生
中毒,宜引起警惕。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休针
取穴:主穴:环跳(或秩边)、阳陵泉。配穴:邪犯足太阳经加委中、八醪、承山、
昆仑、殷门;邪犯足少阳经加绝骨、丘墟;久痛加肾俞。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环跳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
足趾;阳陵泉亦须深刺,以同样手法使针感达足背。余穴针感也务求向远端放射。一旦
气至,即行留针,留针时间视疼痛剧烈程度20~60分钟不等,每隔5~10分钟捻转提插1
次。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重者每日可2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64例,总有效率在88.8%~99%之间。
②电针
取穴:主穴:坐骨神经投影点(下称投影点)、环跳、腰4、5夹脊。配穴:干性加阳
陵泉,条口透承山;根性加委中、承扶。
投影点位置:在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至股骨大粗隆连线中点稍下1/3处。
操作:主穴每次取一穴,干性取投影点或环跳,根性取夹脊穴,分别酌加配穴。投影
点用4寸长银针以70度角刺人,针尖稍斜向内侧,使针感放射至足趾,余穴亦须深刺,引
发传导针感。接通电针仪,断续波,频率240~400次/分,强度以能耐受为度,留针20
~3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226例,总有效率为95.7%~97%。
③刺血
取穴:分两组。甲组:环跳、腰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下髎;乙组:承
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绝骨、跗阳、丘墟、昆仑。
操作:甲组偏重于治根性坐骨神经痛,每次取1~2穴;乙组偏重于治干性患者,每次
取2~4穴。以16号三棱针消毒后,于所选穴位或穴周静脉血管点刺出血,深约1~3分,
环跳3~6分。血止拔罐,约2~3分钟去罐。首次治疗出血量可在40~60毫升左右,第
二、三次可略少,约10~30毫升。隔2~3天治第二次,之后一般应间隔7~10天。
疗效:共治疗580例,总有效率为93.7%~96%。
④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太肠俞、环跳、殷门。配穴:太阳经型加委中、承山、昆仑;少阳经型
加委阳、阳陵泉、绝骨。
操作:以醋酸强的松龙25毫克加1%普鲁卡因10毫升、当归注射液2毫升混合摇匀,进
行穴注,每次选4~5穴。大肠俞注药3毫升,余穴均2毫升。7日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0例,基本治愈愈642例,有效306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94.8%。
(2)单方验方
①祛痛煎剂
组成:刺三甲20克,人地金牛15克,铁脚威灵仙15克,走马风15克,丢了棒15克,三丫
苦20克,穿破子15克,五指毛桃15克,九节风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124例,基本痊愈9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7%。
②外敷方
组成:麦麸粉1000克,食盐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黄酒50克。
用法:先将研碎之花椒末与麦麸粉、食盐置铁锅内炒黄,再加人食醋炒至焦黄,加入
黄酒,即装人布袋内,趁热(约60℃)外敷患肢。应持续敷数小时,凉后再加酒炒热。
每日1次。
疗效:以本法治疗30例,基本痊愈27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本法须结合内服药。
(3)推拿
操作:以滚、点为主,拿、搓为辅,配合被动运动。部位为腰、臀及大小腿后外侧、
足背的穴区。令患者仰卧,先于大腿前侧及足背部施滚法约2分钟;再使患者俯卧,在腰
臀及大腿后侧至足腿部施滚法约3分钟,以臀部为重点。侧卧,点按居醪、环跳,在髋臀
部及大小腿外侧施滚法4分钟,并配合屈膝被动运动。再仰卧,滚大腿前侧至足背,并拿
委中、承山,最后施搓法于大腿至小腿,每次操作约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2例,基本痊愈36例,显效5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
(4)食疗
①黄藤蹄筋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30克,牛膝30克,防风15克,寻骨风15克,鲜鸡矢藤30克(干品
用量减半),猪蹄筋1对。
用法:先将上药煎汁800毫升,过滤去渣,再将切成寸半长之蹄筋放入药汁内,用文火
熬至烂熟为度,吃筋喝汤,1~1.5天内服完。
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2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②蜈蚣蛋
组成:生鸡蛋1个,蜈蚣1条。
用法:将蜈蚣研粉,鸡蛋弄一小孔加入蜈蚣粉,以面团封其口,蒸熟。每次服1个,每
日1次,连服10日。
疗效:共治疗12例,皆获效。
③狼毒药酒
组成:狼毒10克,牛膝15克,鸡血藤10克,青风藤10克,海风藤10克,追地风10克,天
麻10克,川乌10克,草乌10克,细辛10克,穿山甲10克。
用法:诸药捣为粗末,装入大口瓶内,加65度白酒750毫升,浸泡四昼夜,将酒滤出,
即可服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5毫升,饭后服。
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其他措施
应针对病因治疗。因腰椎间盘脱出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2~4
周。另可配合理疗。
- 精神分裂症
概 述
精神分裂症(以下简称精分症)是各类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以基本个性改
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相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1986年国内
的一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精分症总患病率为5.69‰,时点患病率为4.75‰患病者女
性明显高于男性。目前,有关精分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现代西医学常用的治疗手段有抗精神病药物、胰岛素休克、电休克和精神治疗等。然
而,本病的复发率较高,国内有关研究资料指出,出院两年以上的病人复发率为29.9%
~51.7%。有部分病人病程迁延,可发展成为慢性衰退状态。
中医学没有类似病名,一般归属于中医癫狂病的范畴。我国古代医家早在春秋战国时
期就对包括精分症在内的精神疾病有了一定认识。《黄帝内经》中的“癫狂篇”是我
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篇论述精神病的专篇。此后晋代葛洪、隋代巢元方等都对精
分症行为离奇、思维荒谬、情感变化莫测等症状特点做了生动描述。唐代孙思邈第一次
将各种癫狂病统括于脏腑虚实寒热辨证体系之中,同时将妇女、儿童的专有精神病分别
附列于妇科、儿科中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的火热说和张子和、朱丹溪的痰浊说深化
了中医对精神病病因学的认识,影响甚广。清代王清任提出气血失调引起脑脉凝滞致发
癫狂的气血说,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所创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迄今仍是治疗
精分症的常用方剂。清末,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对中医精神病学也产生了影响。张锡纯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既注重痰火学说,又结合西医精神病学的某些认识,做了中西
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初步尝试。
现代自195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首次登载朱琏用针灸的方法治愈精分症后,有关中
医治疗本病的报道不断出现。初时,多将精神分裂症混于各种精神病中,统称精神病或
癫狂证960年代后,精神分裂症在中医学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防治单元加以研究。直
到1990年,据统计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中医研治精神分裂症的文献近600篇。累计报
道病例(个案除外)约15000余例。仅1951~1965年间的针灸文献就超过了200篇。各地医
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精分症进行了探讨:在诊断学方面,在积极探索辨证论治规律
的同时,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定性定量化、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诊断
标准、精神分裂症患者舌象和脉象的变化以及经穴导电量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应用等,均
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治疗方面,除按辨证论治外,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减
少了西医传统疗法给病人带来的副反应和恐惧心理,提高了中医治疗的有效率和远期疗
效。目前,国内文献报道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在机理研究方面,近年
来,不少医者对精神分裂症与瘀血的关系较为重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精神分裂
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甲皱微循环有异常,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异常指标随着症状的改善而改善。
病因病机
综观临床实际,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情志和先天禀赋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可综括
如下:
气滞 恼怒伤肝,忧思伤脾,气机拂郁,升降逆乱,而发精神分裂。如《黄帝内经》
曰:“惊则气乱,恐则恐则气下,怒则气上,思则气结。”
痰结 七情不遂,气机失畅,或先天受损,脾气虚弱,致痰涎内生。痰与气结,迷蒙心
窍,神志则乱。也可因五志化火,炼液成痰,痰火相搏,上扰神明而病癫狂。
火郁 火邪可因脏火本炽,阳明热盛,也可由五志不遂,气滞痰浊郁而化火产生。火热
之邪不得发越,或与痰结,或与气搏,上扰清空,则病神乱。
血瘀 气机不畅,阴阳失调,可导致气血凝滞。脏腑生化的气血精微不能上荣元神髓
海,而致灵机混乱,神志失常。如王清任所说:“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相接。”
总之,由于情志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引起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造成阴阳的偏胜
偏衰,不能相护维系,以致神明逆乱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辨证分型
自60年代以来,国内大多医家都是以“重阴者癫,重阳者狂”(《难经》)为辨证和
分型依据。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医者更多采用了根据阴阳、脏腑、气血病
机的不同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以下为1987年精神病专业委员会第
二届学术会议修改通过的辨证分型标准:
1.痰火上扰①躯体症状:大便秘结,溲赤,面红目赤,喜冷饮,舌红或绛,苔黄腻或黄
厚,脉滑数有力。②精神症状:不协调性兴奋,思维联想障碍,矛盾情感,情绪易激
惹,注意力涣散。
2.痰湿内阻①躯体症状:心烦失眠,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
腻,脉滑或沉缓。②精神症状:思维联想障碍,幻觉或妄想,情感淡漠,精神活动迟
缓,意志减退或接触不良。
3.气滞血瘀①躯体症状:周身不适,肌肤粗糙,面色晦暗,痛经、经闭、经少色暗或有
血块。舌质紫或瘀暗,少苔,舌下静脉曲张瘀血,脉涩或弦。②精神症状:行为幼稚或
愚蠢,思维破坏,幻觉、妄想,情绪不稳,兴奋躁动。
4.阴虚火旺①躯体症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颧红,口干不渴。舌红无苔,或舌绛苔
剥,脉细数。②精神症状:病情迁延不愈或偶见冲动,幻觉、妄想,情感平淡偶伴激
惹,思维联想障碍,孤独退缩。
5.阳虚亏损①躯体症状:面色无华或萎黄,体虚无力,畏寒肢冷,食物不化。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弱。②精神症状:情感淡漠,懒散退缩,思维贫乏或片面妄想,意志减退,寡言少动。
以上各项中躯体症状的第上项为必备症状,并同时具备其他症状中的一项,精神症状
诸项中应具备其中3~4项。若患者症状难以纳人上五型者,可另分型施治。 -
疗效标准
目前,用中医药治疗精分症尚无统土的疗效判断标准。国内大多数文献采用的疗效标
准是根据全国精神病会议所订的标准加以修改的。
近期痊愈:病人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对周围环境反应良好,恢复病前的工作、学
习和生活能力。
显效:病人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基本恢复病前的工作、学习能力。
好转:症状部分好转,能料理自己生活,但缺乏自知力或自知力较肤浅。
无效:病人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
分型治疗
(1)痰火上扰
治法:清热涤痰,平肝宁神。
处方:青礞石50克,生石膏20克,生大黄9克,黄芩9克,天竺黄9克,芒硝9克(冲),
半夏9克,朱砂3克,郁金9克,生牡蛎40克,青龙齿20克,栀子9克,石菖蒲9克,枳实9
克,生铁落50克。
加减:烦渴引饮加天花粉;神识昏谵加黄连、竹叶或牛黄清心丸;口苦、耳鸣加龙胆
草、芦荟;失眠不寐加酸枣仁、琥珀;热盛伤阴加生地、玄参、麦冬;血瘀加桃仁、红花、丹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生铁落、牡蛎、龙齿先煎30分钟,大黄后下古早晚各服1次。
疗效:用本法治疗狂证病人310例,近期痊愈165例,好转(包括显效)129例,无效16
例,总有效率为94.8%。
常用成方:礞石滚痰丸、牛黄清心丸、癫狂龙虎丸。
(2)痰湿内阻
治法:化痰开窍,醒脑定志。
处方:石菖蒲10克,半夏10克,郁金10克,硃远志10克,陈皮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
10克,竹茹10克,胆南垦10克,柴胡6克,制香附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心烦加栀子;惊恐加龙齿、琥珀或磁硃丸;便秘加滚痰丸或酒大黄;热盛加黄
连、黄芩;血瘀加桃仁、川芎;正气不足,胆南星换制南星,加党参、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疗效:用此法治疗精分症210例,近期痊愈140例,显效10例,好转3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0%。
常用成方:郁矶丹、甘遂辰砂散、黄连温胆汤。
(3)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开窍。
处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酒制大黄10克(后下),赤芍10克,川芎10
克,地龙10克,制香附10克,青皮10克,龙齿20克,丹参15克,石菖蒲10克。
加减:蕴热加黄芩、木香;痰盛加半夏、竹茹;躁烦甚加琥珀、磁石;抑郁甚加郁
金、远志;阴液不足加生地、玄参;阳气虚加附子、党参。
用法:龙齿先煎30分钟。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疗效:用此法治疗精神分裂症314例,其中单纯用中药治疗60例,近期痊愈15例,显效
12例,好转6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56.5%。加服小剂量西药治疗254例,近期痊愈81
例,显效113例,好转4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4.88%。
常用成方:癫狂梦醒汤、桃仁承气汤、大黄蟅虫丸。
(4)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泻火,安神定志。
处方:生地15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白芍10克,茯神10克,丹皮10克,菖蒲10克,
木通10克,石膏15克,麦冬10克,代赭石30克,珍珠母30克,枣仁12克,黄连4克,朱砂2克。
加减:兼热痰加瓜蒌皮、胆星、天竺黄;兼血瘀加桃仁、丹参、赤芍;大便秘结加火
麻仨、熟大黄;失眠心悸甚加琥珀、柏子仁或加服朱砂安神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疗效:用上述方药共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512例,结果:近期痊愈125例,显效105例,
好转113例,无效169例,总有效率为66.9%。
(5)阳虚亏损
治法:温肾健脾,化痰开窍。
处方:附子10克,肉桂3克,干姜6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党参10克,黄芪15
克,熟地10克,石菖蒲10克,茯苓10克,砂仁3克(后下),龟版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兼血瘀加桃仁、红花、川芎;痰湿盛加半夏、厚朴、白术;汗出加五味子、浮
小麦;食少纳呆加焦山楂、六神曲;浮肿加车前子、陈葫芦;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附子用量可随症酌增,最大量可用至60~120克。
疗效:用本法治疗精神分裂症45例,近期痊愈19例,显效7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总
有效率为86.7%。其中部分病人加用了小剂量西药。
常用成方:右归饮、真武汤、四逆汤。
专方治疗
(1)荡痰汤
组成:生赭石30~60克,大黄15~30克,芒硝18克(冲),半夏9克,郁金9克。
加减:脉实;舌绛红,苔焦黄,大便干加大黄、赭石;再无泻下可加甘遂1~3克;兴
奋躁动不眠加天仙子、磁石、朱砂、龙骨、牡蛎、枣仁;惊恐多疑,忧虑不安,脉弦
细,苔白腻,加柴胡、陈皮、枳壳、竹茹、乌药、香附、茯苓;情感淡漠,意志减退,
脉沉迟,舌淡苔少,加仙茅、益智仁、菖蒲、远志、五味子。
用法:体壮病剧者每日服1剂,余者隔日1剂,15天一疗程:一般服1~3疗程。同时可
加服小剂量安定剂(冬眠灵<300毫克,日)。
疗效: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52例,近期痊愈28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
(2)金蒲丹片
组成:郁金40克,石菖蒲40克,丹参40克,香附20克。
用法:上药研末搅拌,加入赋形剂,制成50片,每片含生药2.8克。每次服15~25片,1
天2次,6周一疗程。
疗效:用金蒲丹片为主,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共治疗20例精分症,近期痊愈64
例,显效70例,好转4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9.7%。
(3)醒癫汤
组成:丹参100克,乌药100克。
用法:上药加水3碗,煎至1碗,温服。每日1剂,晚上服。
疗效:本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初发癫病者14例,均治愈。其二年发率为14.3%。
(4)三香汤
组成:瓜蒌皮、枳壳、桔梗、栀子、香豉、郁金、降香。
加减:属癫证者加石菖蒲、远志、枣仁、淮小麦、胆南星、红枣;属狂证者加黄芩、
大黄、龙胆草、芦荟、胆星、生铁落、生石膏、水牛角、石菖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疗效:用本方治疗癫狂病人(精分症)100例,近期痊愈62例,好转29例,无效9例,总
有效率为91%。
(5)安神泻火汤
组成:黄连9克,全蝎6克,蜈蚣3条,大黄24克,川贝6克,石菖蒲15克,茯神12克,胆
南星9克,天竺黄9克,五谷虫15克,香附12克,芒硝21克(冲),朱砂1.5克,白糖30克。
加减:狂躁去芒硝,加巴豆霜;抑郁加礞石乓地龙、柴胡、白芍;失眠加枣仁、柏子
仁、合欢皮、远志、琥珀,去全蝎、蜈蚣;哭笑不休加龙骨、牡蛎、珍珠母、浮小麦、
大枣、炙甘草,去芒硝、大黄、全蝎、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狂躁者可加服小剂量氯丙嗪。
疗效:治疗50例精分症患者,近期痊愈30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老中医经验
郭泰钟医案
彭××,男,25岁。素性狭隘,3年前忽患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日夜乱跑,骂人不避
亲疏,贪吃无厌,逐渐加剧,稍不如意,竟至要持刀杀人,如是者两年。诊视:体质一
般,面色微红,两目微赤,声音宏亮,大便色黑,脉沉细数而有力。沉为病居于里,数
而有力为火,大便色黑多属血瘀。知为痰火夹瘀血上蒙心窍,以致心中懵懵,成为疯
狂。法当破血行瘀,祛痰降火。拟用桃仁承气汤加味:
处方:桃仁10克,芒硝6克(另包泡服),大黄10克(酒洗),桂枝3克,西红花3克,
粉甘草3克。每日1剂,连服5剂。
复诊:服药后,大便下黑粪甚多,狂态较前减,声音较低,神气略敛,已不似以前日
夜奔走,脉亦稍趋平静。证既应方,去疾务尽,仍以桃仁承气合生地四物汤加红花继进。
处方:桃仁10克,芒硝5克(泡服),大黄6克(酒洗),桂枝5克,西红花3克,生地
黄10克,白芍6克,当归12克,川芎5克,粉甘草5克。每日1剂,连服10剂而病愈。
按: 本例由于秉性固执,胸襟狭隘,遇到事与愿违,则顾虑重重,郁郁不乐,以致恚
怒气逆伤肝,忧愁思虑伤心。肝郁则火伏,心伤则血耗,积久不已,则痰火沸腾,夹瘀
血上凌清窍,此狂证之所由起也。故初用加味桃仁承气破血下瘀,祛痰降火,继则加人
生地四物汤,以补血滋阴,养心安神,标本兼治,逐渐头脑清醒,神明复康。
用药规律
经统计近30年报道的有效专方26首,共使用药物82种,其用药情况见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1~1500 8~10 大黄、石菖蒲。
501~1000
3~7
郁金、半夏、香附、陈皮、茯神、枳实。
2 麦冬、黄连、石膏、丹皮。
100~500
3~6
礞石、芒硝、朱砂、丹参、黄芩、甘
草、桃仁、赤芍、竹茹、代赭石、牛角。
1~2
栀子、远志、琥珀、茯苓、雄黄、黑白
丑、瓜蒌皮、枳壳、桔梗、豆豉、降
香、川芎、当归、枣仁、生地、白芍、
石斛、知母、木通、连翘、厚朴。
<100 1~2
乌药、柴胡、红花、龙骨、牡蛎、青
皮、珍珠、信石、牛黄、巴豆、白芥
子、五谷虫、磁石、明矾、薄荷、附
子、生铁落、夜交藤、洋金花、全蝎、
蜈蚣、川贝、胆星、天竺黄、肉桂、干
姜、巴戟天、仙茅、仙灵脾、川椒、黄
芪、党参、熟地、龟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者是大黄,其次为菖蒲、郁金、半夏、香附、枳实
等。可见精分症的防治,临床上仍以泻火化痰理气“开窍为主要治法。由于瘀血与精分
症在发病因素上的关系日益得到重视和肯定,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使用率
较高的有丹皮、桃仁、赤芍、丹参等。安神镇静类药物如茯神、远志、朱砂、琥珀、柏
子仁等也属常用。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躁狂:大椎、定神、强间、鸠尾;抑郁:巨阙、大陵、劳宫、涌泉、膻
中;妄想:中脘、臂中、神门、三阴交、神庭。配穴:躁狂:合谷透后溪、太溪透涌
泉;抑郁: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妄想:间使透支沟。
臂中穴位置:腕内横纹与肘横纹联线的中点,两骨间取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3~4穴,依症状选穴。配穴在疗效不明显时加用1对透穴。大椎穴深
刺1.2~1.5寸,出现触电感即应退针几分,再施手法。定神穴向上斜刺,深可达1.5寸。躁
狂者用泻法,强刺激;抑郁者多用补法,中强刺激;妄想者宜泻法。开始每日1次。20次
一疗程,停针1周,继续治疗。症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500例,总有效率为88.4%。
②电针
取穴:主穴:水沟、头颞、百会、素髎。配穴:翳风、听宫、神庭、颅息、风池、本
神、临泣、上星、合谷。
治法:主穴每次1~2对,轮流取穴。配穴据症状选1~2穴。接通电针仪(6伏),以高
频率断续通电(即冲击法),每次冲击时间3~10秒。强度分:轻度(面肌抽搐),中度
(头面颈肌抽搐),重度(全身强直或抽搐)。使用强度按症情而定。每次治疗通电20
分钟,一般冲击3次。每日治疗1~2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698例,有效率在72.5%~95.9%之间,如加服少量安定药物,疗效可进一步提高。
③兑针
取穴:哑门。
治法:以氦一氖激光器照射,功率5.9~25毫瓦,每次照射10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4例,显效为78%。本疗法与氯丙嗪相比,疗效相似,而对焦虑抑郁症
候群的疗效则较氯丙嗪显著。
(2)水疗法
方法:令患者安坐,不配合者应于胸腹部加垫,并固定位置。以1.5~2厘米口径水龙头
或用盆,急流对患者兴部前额顶部猛冲。一次冲击30~60分钟,以病人发抖为度。冲后
揩干病人,令其睡眠,一般均能较快入睡,若仍不能安睡,可肌注冬眠灵50毫克。每晚
10~12时冲击1次,一般1~4次可获效。4次以上症情无好转者为无效。
注意事项:①此法适用于内因性精神病,即各类精分症,其他精神病慎用。②有心、
肺、肝、肾严重疾病者不宜用。③严冬冰冻季节不宜用本法,以免冻伤。④夏天用井水
更佳。
疗效:用本法治疗21例,近期痊愈1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3)单方验方
①牛角粉
组成:红牛角(黄牛角亦可)。
用法:将牛角研成细末,每日冲服3次,首次量2~3克,以后逐渐加量至每日60克。30
日一疗程,上般治疗三疗程。
疗效:观察100例,近期痊愈64例,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
87%。对思维及感知分析综合能力障碍者效果较好。
②蚯蚓
组成:活蚯蚓7条,白糖4两。
用法:将活蚯蚓(韭菜地下,色红褐者佳)洗净,放人白糖中,待蚯蚓吸食白糖死
后,去其尸,将剩余残渣冲水喝。另一法将洗净的蚯蚓挤压出水分,去渣加白糖冲服。
疗效:用此法治疗3例,均获近期痊愈。
③挽狂汤
组成:甜瓜蒂6克,淡豆豉9克,党参芦6克,明矾3克,急性子4克。
用法:加水3碗,煎2次。早晨空腹服第一煎,得快吐,止后服;药后6小时仍不吐者服
第二煎。吐不止者可服葱汤(大葱3~5根煎汤)解之。
注意:老、幼、孕、弱者或有宿疾者忌服。月艮后吐者宜粥糜调养。
其他措施
在疾病的急剧阶段,处于躁动兴奋或很不合作者,应给予安静的环境和耐心的护理。
安静合作者应尽早参加到治疗集体中去。并通过讲座等形式将疾病的规律、预防复发的
措施告诉患者。求得患者的合作。
中药治疗效果不显时,可配合精神药物治疗,或采用电休克、胰岛素休克等。
- 红斑性肢痛症
概 述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肢端血管扩张性疾病。本病最容易侵犯肢体的远侧端,尤
其是下肢,其特征为发作性疼痛、皮肤血管充血和皮肤温度增高。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
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末梢血管功能失调,导致血管过度扩张,局部充血所致。本病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患者极为痛苦,目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红斑性肢痛症的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的“痹症”、“脚板痛”、“手足痛”等
范畴,尤与“血痹针目类似。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血痹”的记载。《素问·五脏
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指出了本病病因病机与正虚邪袭,
寒凝经脉有关。宋代《圣济总录》记载的“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
风也。”也颇与本病相近似。明代《普济方》对本病的病名及病因有较深刻的论述。至
清代,对本病的症状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冯氏锦囊秘录》云:“妇人脚十指,如
热油者,此由营卫气虚,湿毒之气流注经络,..下攻脚则脚痛,其脚指如焚。”《疡
医大全·奇病部》记载曰:“人脚板色红如火,不可落地。”并提出用祛火汤治疗。以上
论述表明,古代医家对本病已有一定的认识。
现代中医对红斑性肢痛症治疗的文章,最早见于1955年。50~60年代期间,临床报道甚
少,且以针灸治疗为主,多取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经穴。70年代相继出现了刺血
及耳电针等方法治疗,疗效比较好。80年代以后,在针灸治疗本病获得肯定疗效的基础
上,辨证分型及专方治疗报道增多,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渐趋深入,所取药物大多根据证
情而分别选用凉血散瘀、清热利湿、解毒和通络止痛之品,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从已
有资料分析,无论用中药还是针灸治疗,其有效率都在90%以上。
关于中医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近年通过微循环观察发现,治疗后患者的血液流态、
管襻数目、清晰度、血流速度等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因而纠正微循环障碍是
提高疗效的关键。也有医者认为耳电针对本病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耳廓末梢感觉丰富,
对痛觉敏感,当局部电刺激传入中枢时,可起到镇静、安眠及对大脑的保护作用,从而
调整植物神经中枢,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目前尚存在临床观察样本数偏少,缺乏对照组
的设立等问题,机理研究亦需进一步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散见于诸家临床论著中,古今医家认识
基本趋于一致,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热毒内蕴 素体阳盛(或阴虚),复因寒邪客于肢体脉络,热被寒郁,日久寒从热化,
邪热入血,热毒壅聚,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灼热疼痛。
湿热流注 素体脾虚湿热,复感邪热,以致湿热内蕴,流注经络,闭阻气血,不通则痛。
气血瘀滞 病久体虚,腠理空疏,或外邪乘虚侵袭肌肤,或情志不遂,气机不畅,又复
感寒邪,经脉为寒邪所束,使脉络不通,气血凝滞所致。
辨证分型
综合古今医家的辨证治疗经验,主要可分以下三型:
1.血热 肢端疼痛反复发作,夜间为甚,皮肤潮红,扪之灼手,痛不可近,得冷则痛
减,发病较急,并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2.湿热 四肢末端发作性灼热疼痛、重着,痛处潮红,得冷则舒,得热加重,并见肢体
酸胀麻木,周身倦怠无力,有沉重感,烦热,口干苦,头晕,胸闷,纳呆,便溏。舌质
微红,苔黄或白腻,脉弦数或滑数。
3.瘀滞 肢端卒痛难忍,时痛时止,得热则减,遇寒则剧,情绪抑郁,烦躁不安。舌质
紫暗或有瘀点,或见舌下青筋,脉弦而涩。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
好转:疼痛基本消失,皮肤温度与色泽基本恢复正常,但仍有轻度麻木,能进行一般工作。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盖
分型治疗
(1)血热
治疗: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处方:金银花15克,黄芩9克,连翘12克,归尾12克,玄参12克,粉丹皮12克,赤芍12克,生地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四妙勇安汤。
(2)湿热
治疗:清利湿热,化瘀通络。
处方:黄芩12克,黄桕9克,萆薜15克,连翘12克,薏苡仁12克,赤芍12克,归尾15
克,路路通12克,威灵仙9克,地龙9克,秦艽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妙丸、三妙丸、二妙丸。
(3)瘀滞
治疗: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当归尾15克,生地12克,川芎12克,赤芍15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郁金15
克,红花9克,桃仁6克,地鳖虫9克,王不留行9克,路路通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
加减:以上任何一型,兼有血虚者,加首乌、熟地、鸡血藤;兼有气虚者,加白术、
党参、黄芪、黄精;兼有口干津乏者,加沙参、石斛;兼有便秘或大便干燥者,加大
黄、番泻叶;兼有食纳不佳者,加郁金、神曲、山楂;兼有失眠,心悸多梦,烦燥不安
者,加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上肢疼痛剧烈者,加姜黄、海风藤、桑枝;下肢疼痛剧
烈者,加牛膝、木瓜、杜仲;肢端剧烈疼痛可加服用止痛粉,组成:当归12克,丹参9
克,生乳香6克,生没药6克,金铃子9克,玄胡6克。共研细末,等分四份。每6小时冲服一次,每次1份。
疗效:按上述分型和处方共治疗本病47例,治愈41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
专方治疗
(1)解毒活血汤
组成: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黄芪、银花、赤芍、黄柏、玄参、丹参。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过滤;再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
滤;第三煎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三煎兑于一起,混匀,分三次服。10岁以下小儿减半。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33例患者,治愈27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100%。
(2)凉血散瘀汤
组成:水牛角(先煎)、生地各30克,地榆20克,赤白芍、白茅根、延胡索各12克,
甘草6克。
加减:湿重加苡仁;热重加金银花;舌质瘀斑加丹参。
用法:每日2剂,各水煎2次,混匀,分4次口服,6小时1次。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7例,治愈1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
(3)苍术黄柏汤
组成:苍术10克,黄柏6克,川牛膝6克,防己12克,白芷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176例患者,治愈16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2.6%。
(4)三妙丸含寺药甘阜汤加味
组成:黄柏20克,薏苡仁30克,苍术20克,泽泻12克,川牛膝15克,知母12克,白芍30
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3次煎汁混匀,分3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0例患者,结果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
(5)四妙勇安汤加味
组成:银花、赤芍、玄参各30克,当归、牛膝、黄柏、大青叶、紫花地丁各15克,甘
草、山甲珠各10克。 用法:煎汤待凉后,外洗浸泡患肢30分钟,每日2~4次,治疗期间
应充分休息,患肢稍抬高,饮食宜清淡。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9例,治愈7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
(6)化瘀通络汤
组成:生地10克,丹参9克,地龙10克,细辛3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黄芩9克,延
胡索9克,白芍15克,甘草9克,枣仁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10例,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
老中医经验
许履和医案
陈××,男,11岁。初诊:6年来,每至夏天即出现两手足对称性疼痛,其痛如灼,皮
肤起大片红斑及水泡,曾在当地及南京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红斑性肢痛症。经用多种方
法治疗,不能控制,常用冷水浸泡,疼痛方减,及至半日,红肿遂自行减退。此次又发
病5天,手足灼痛如燎,来到我院求医,手足浸于冷水盆中候诊查:两手足皮肤隐红,两
手前臂伸侧有大片条索状紫红斑,界清,脉弦滑,舌根苔淡黄微腻,足背动脉搏动良
好。先服清热凉血药3剂,两手灼痛减轻,但两足仍剧痛,浸泡于冷水中。脉弦滑,舌尖红。拟内外并治。
处方:玄参15克,忍冬藤30克,当归10克,紫花地丁30克,生甘草4.5克,白芍12克,
粉丹皮9克,生地12克。2剂。
外洗方:炙乳没各12克,红花9克,紫草15克。2剂。药后手足灼痛大为减轻,现已不
需要冷水浸泡,两手前臂大片紫红斑已明显变淡,两足背部皮肤隐红色亦退。内服原方
加连翘10克,外用方同上,共治疗10天,肢端红痛症解除。
按:患者肢端红痛,喜冷恶热,须用冷水浸溃,其痛方减,此为热痛之证。口中干
渴,舌红苔黄等为热象,故用清解之法,以四妙勇安汤加减,药证合拍,治之奏效。
用药规律
将疗效在90%以上、病例数大于10例的8篇文献资料的用药情况作一归纳,共用药物近
60味。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5
黄柏、川牛膝、赤芍。
200 当归、甘草。
70
3~4
苍术、桃仁。
<70 生地、银花、红花、白芍、玄参。
≥40
2
防己、乳香、没药、丹参、白芷、黄连。
<40
黄芩、桂枝、延胡索、知母、连翘、忍冬
藤、路路通、地龙、苡仁、大青叶、泽
泻、制川乌、细辛、枣仁、王不留行、水
牛角、地榆、独活、白茅根、丹皮、川
芎、香附、郁金、地鳖虫、生石膏。
根据上表,常用和较常用的药物近20味。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使用频率最高,如
赤芍、当归、川牛膝、桃仁、苍术、黄柏等。养阴通络止痛之药也较常选用,如生地、
玄参、乳香、没药、白芍等。此外,温经止痛,苦寒泻火之药也占一定比例,而补益类
药物运用甚少。提示:红斑性肢痛症临床上常以清湿热,驱热毒,活血通络为法取效,
其用药有一定规律可循。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三阴交、太溪、太冲、昆仑。配穴:复溜、内庭、行间、解溪、丘墟、
中封、侠溪。
操作:每次选主穴2~3穴,效不显时加用配穴。一般均用泻法。体质强者,进针后提
插捻转,至出现较强针感即出针。体质较弱者可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同时在针
柄上燃艾卷如拇指大,用温针法,一般隔日1次,症情严重者可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疗
程,休息3天,行第二疗程。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本病24例,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
②耳针
取穴:a.交感(双)、神门(双)。b.心(双)、皮质下(双)。c.心(双)、神门(双)。
操作:每次选1组,可交替使用。针刺人耳穴后,加用脉冲电流刺激,频率500~600次
/分,然后调节至患者可以耐受的电量。每次治疗30~40分钟,每日1~2次,睡前可酌情增加1次。
疗效:用上法治疗本病16例,全部获愈。除2例疗次多外,余14例平均16次获痊愈。随
访10例,2~10年均未复发。
③针刺加刺血拔罐
取穴:a.上肢:C6~T3夹脊穴、曲池、外关;下肢:L1~L5夹脊穴、秩边、阳陵泉;b.
上肢:八邪或上八邪;下肢:八风或上八风。
上八邪位置:手背1~5指掌关节后缘之间凹陷处。
八风位置:足背1~5趾跖关节后缘,两跖骨之间。
操作:第1组针刺,据病变部位选穴,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选用28号1.5~2寸毫
针,捻转泻法,得气后运针3~5分钟,后每隔5分钟运针1次,留针15~20分钟。针刺C6
~T3夹脊穴时,直刺稍偏向内侧,进针0.7~1寸,L1~L5夹脊穴进针1~1.2寸,肢体穴针
感向患趾(指)放射。上述穴交替使用,每次取1~2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2
组为拨罐:每次取1穴为宜。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行点刺法,然后拔火罐,以吸出5~
10毫升血为度,术后按常规处理,隔日(或隔2日)1次,5次为一疗程,与针刺法同期进行。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本病8例,治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
④水针
取穴:主穴:解溪、足三里。配穴:合谷、昆仑。
操作:以5毫升注射器20号针头,抽取复方维生素B注射液0.5~2毫升注入所选穴位,每
次1~4穴,总剂量不超过2毫升,每日1次,4次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法治疗本病18例,治愈8例,显著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
其他措施
避免着热,发作时冷敷,消除引起血管扩张的一切因素。
疼痛剧烈时,可配合止痛药物,以暂时解除疼痛。
疗效不显而又较严重者施行交感神经节封闭,也可作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 遗传性共济失调
概 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缓慢进行的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
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大都有遗传史、家族史,具有家族系谱,据统计本病约占整个
神经遗传病的10%。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为最多。现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
遗传性共济失调在中医中无特有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中医常归之于“痿
证”、“痿蹙”、“颤证”等范畴。但又不能与之完全等同。有人认为本病可称为“骨
摇”,依据是《灵枢·根结》篇提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
也。”意思是指骨节弛缓不收,动摇不定之意,与共济失调的表现吻合,后期可发为骨痿,亦相对应一致。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在挪威发病率最高,为十万分之二十三。在我
国,至1980年仅报道8例,都很少论及治疗。首先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是北京友谊医
院神经科,其于1980年报道了应用薄树芝制剂治疗4例马雷共济失调的案例,均有一定疗
效。以中医辨证论治者,自1983年至1990年共有4篇报道,共治疗15例,仅2例无效,且
有6例达到临床痊愈的程度,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相当潜力。
病因病机
本病系遗传性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显非外感之邪所侵,多为先天之本肾虚之故,且其
临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
肝、脾、肾三脏。
肾虚骨摇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多因高年肾气虚衰,或因先天禀赋不足,骨痿
而致崎形,肾督阳虚,支撑无力,以致站立时身体前倾或作左右摇晃,而成骨摇之症。
且肾生髓通脑,肾虚则脑髓失充,筋骨失荣,脑散动觉之气,无气则肢动失常,甚则痿
躄不用 。
阴虚风劫 肾虚为本病之本源,肾精亏乏,则肝阴不足;肝肾阴虚,则筋膜干涩,筋挛
而致运动失灵,呈现共济失调之症。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其振摇抖动,尤以动作之始
末为剧,书写之动作也失之协调,均系肝风之候,且肝失所荣,而可兼有目琉色盲,月
经不调等。
脾虚肉痿 肾虚则脾阳失健,脾虚则四肢不用、四肢不收,尤以肢体动作力缓,肌张力
减低为其主要表现。故初病之时,以肌肉无力、步态蹒跚为主,并努力使用双上肢协助
以维持身体之平稳,以解摇摆不定之势,是为特异之行态。后期脾虚,发为肉痿,且与
骨枯而髓减之骨痿并存,遂成痿蹙之症。
辨证分型
以中医药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大都为个案报告,多未分型,但从各篇报道不同之病机
分析及治则,亦提示本病中医辨证有不同的证型,但本病是为遗传性疾病,当以虚证为
主,临床虽有风动、火旺之象,也是阴虚之因。故临床以肾虚为本,涉及肝、脾,病分
阴虚、阳虚,尤以阴虚风动多见。
1.脾肾亏虚 腿足自感无力,起立要用手撑,行走要靠人扶,步态不稳,跨步躯体前
倾,足软易于跌仆,肢寒肌肉松弛,动则微有颤抖,平素形寒怯冷,纳少脘胀便溏。舌
淡质薄苔白,脉象沉濡微弱。
2.阴虚风劫 肢体瘦削,步履艰难,站则摇晃欲坠,步则曲线行进,两脚剪刀交叉,手
也难以操作,书写歪斜过大,时有肢体颤抖,动作协调不良,言词含糊顿挫,语句单调
不清,伴有头晕目眩,脑转耳鸣,腰膝酸软,或见潮热,手足心热,足跟痛。舌质红或
红绛,苔少或见无苔,脉象细数。
3.肾督阳虚 下肢痿软发凉,脊柱侧弯后凸,行走下肢艰难,躯干前倾欲仆,手足可见
畸形,言语呐吃呆愚,可伴心悸怔忡,阳痿不举,性欲减退。苔薄舌质淡白,脉象沉细 尺弱。
本病主要分为上述三型,虽其中二型归于阳虚,实是病涉脾、肾,有肉痿、骨痿之
别,阴虚虽虚火旺之别,故当详察之。
分型治疗
(1)脾肾亏虚
治法:补肾健脾,填精益脑。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8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熟地20克,淮山药10
克,牛膝8克,杜仲10克,威灵仙12克,鹿角胶10克,炙草6克。
加减:肢萎无力明显加附子、桂枝;站立无能加补骨脂、巴戟天;肉萎形瘦加黄精、
枸杞;肢体颤抖振摇加天麻、钩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振颓汤、附子理中汤、琼玉膏。
(2)阴虚风动
治法:滋肾填精,柔肝熄风。
处方:熟地20克,萸肉8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
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牡蛎20克。
加减:肢萎干枯加黄精、石斛;肢挛僵直加僵蚕、蜈蚣、伸筋草; 肢颤抖动加天麻、
钩藤、羚羊角;烦躁难眠加酸枣仁、磁石;掌热颧红加玄参、石斛;舌强语蹇加白附
子、全蝎;骨萎畸形加补骨脂、地鳖虫;阴阳两虚,加附子、黄芪、淮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补阴丸、虎潜丸、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滋生清阳汤、滋荣养液膏。
(3)肾督阳虚
治法:温补肾督,强筋壮骨。
处方:熟地30克,鹿角胶20克,杜仲12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龟
版20克,鳖甲20克,当归10克,阿胶8克,牛膝10克,桂枝8克。
加减:若病得自幼年加狗脊、淫羊藿、巴戟天;筋挛艰行,加威灵仙、桑枝、鸡血
藤;肢颤风动,加全蝎、蜈蚣、僵蚕;神疲力乏,加黄芪、附子;骨痿畸形,加骨碎
补、牛脊髓;筋枯肉萎,加白芍、枸杞、黄精;舌强语蹇,加白附子、全蝎;神志呆
愚,加益智仁、首乌、灵芝,或加菖蒲、郁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刚丸、鹿角胶丸、振颓丸、益髓汤。
疗效:共治疗89例,其中单纯用中药治疗的计19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3例,好转5
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8.9%;54例为中西药及头皮针综合治疗,结果好转27例,无
变化27例,有效率为50%。另16例疗效不详。
专方治疗
附桂穗步汤
组成:熟附子2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三七5克(兑服),全蝎10克,蜈蚣2条,黄
芪30克,吴茱萸3克。
加减:胸闷心悸加丹参;恶风加防风;食欲不振加党参、白术;梦遗滑精加金樱子;
喉中痰多加白芥子;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加阿胶;经血色淡加鹿角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1例,经连续治疗2~3个月后,临床治愈4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2 例。
老中医经验
贺裕元医案
胡××,男,47岁。1988年4月2日初诊。患者于1987年12月开始出现写字歪斜,后渐至
行走不稳,自觉路面倾斜,双手抓物不准,握物无力。经江西省某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小
脑型共济失调症。嘱请中医诊治。诊其形体消瘦,面色眺白,步态不稳,上肢颤抖,双
目视力减弱,视物变形,语言断续,呈暴发性。膝反射和跟腱反射稍亢进,指鼻试验、
跟膝胫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阳气虚衰,阴血瘀滞,风邪留着,拟
温阳化瘀祛风法,方予附桂稳步汤(处方详上)。服10剂后,患者感觉无变化,遂将熟
附子加至30克,再服20剂,步态不稳及上肢颤抖减轻,病情有所好转。服药2个月后,步
态已趋稳实,行进已不错位,双手已能准确抓物,食欲增加,小便次数臧少。继服3个月
后,步态已完全稳定,双手活动自如,已能工作,视物不再变形,诸症悉除。4个月后随
访未复发,已恢复正常工作。
按:本例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四肢及全身无力,似与“痿证饼目似,但
痿证多为热伤津液,阴血不足,损及肌肉筋脉,而本例显系里虚寒证,病由肾阳虚衰,
风邪留着,以致寒凝血滞,筋脉肌肉失养而得,故以温阳化瘀祛风为法取效。
用药规律
以中药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症近10年来虽有7篇报道,但其中分别治疗54例及16例的资
料,均未列出具体药物,故仅以5篇资料的用药作一统计,共涉及中药56味,其中30味应
用较多,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2 2~3
黄芪、桂枝、附子、当归、山萸肉。
6~11 2~3
党参、白术、鹿角霜、丹参、阿胶。
2~5 1~3
灵芝、熟地、肉桂、巴戟天、苁
蓉、龟版、石斛、麦冬、桃仁、菖
蒲、远志、茯苓、三七、牛膝、钩
藤、地龙、白芥子、全蝎、蜈蚣。
从上表观察,中医治疗本病,以补益脾肾之药为主,且其中不乏补益肾精之药,诸如
山萸肉、鹿角霜、阿胶、灵芝、熟地、苁蓉、龟版之类。此既可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以治其振摇,又都是滋润多津之药,可补益脑髓,诚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五
谷之津液和合而成膏者,内渗于骨空,外溢于脑髓。”是针对小脑病变而设,为治本之
法。至于解痉镇静之药,如地龙、蜈蚣、全蝎、钩藤之类,虽亦有采用,但处于从属地
位,本病系骨摇,毕竟不如抽搐之症严重。
其他疗法
(1)针灸
头针加体针
取穴:主穴:头针:平衡区、视区;体针:手三里、后溪、合谷、外关、是三里、三
阴交、承山、悬钟。配穴:头针:舞蹈震颤区;体针:风池、肾俞、风市、秩边、曲
泽、中渚、丝竹空。
操作:头针持续快速捻转2分钟,频率为150~200次/分,休息10分钟,再捻转2分钟,
共3次;或接G6805治疗仪,通电,用连续波,刺激半小时。体针用快速进针法,平补平
泻,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5丸1o天,再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2例,均好转。
(2)单方验方
①香茸丸
组成:鹿茸、当归、麝香、生川乌、雄羊肾。
用法:每服9克,1日3次。
②振颓丸
组成:人参、白术、当归、马钱子、乳香、没药、蜈蚣、穿山甲。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
用法:每次1丸,以酒送服,每日2次。
③薄树芝制剂(肌731、肌741注射液)
组成:灵芝孢子粉和人工发酵培养的薄树芝Ganoderma capsense(Lloyd)Teng菌丝体。
用法: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1克。
疗效:治疗4例,均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