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人民的灯塔和希望——朝鲜音乐家郑律成和他的《延安颂》
“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之十二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1939年春天,延安大礼堂里开晚会,头一个节目就是歌曲《延安颂》,唱女高音的是汤荣枚,唱男高音的是郑律成。演出气势恢弘、宏伟高昂,演唱结束后,毛泽东主席高兴地鼓掌,郑律成激动得热泪盈眶。
郑律成是中国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但和他们不同的是,郑律成来自朝鲜。
20世纪上半叶,在日本军国主义对东亚国家进行侵略的过程中,大量革命者为了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他们来到中国加入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郑律成作为其中一份子也来到中国。
“七七事变”之后,郑律成和一批有志青年一道奔向延安。那时的延安,是民主与自由的圣地,是抗战歌咏运动的中心,是歌声的海洋,从清晨到傍晚,到处回荡着歌声。郑律成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积极创作。在延安的生活中,他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对革命的一片赤诚,以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庄严和崇高,看到了延安生活艰苦朴素却又生动活泼的方方面面,充满着青春气息和蓬勃朝气。
郑律成在延安
1938年夏日的一个傍晚,当时还是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的郑律成和同学们刚刚参加完一个在延安举行的群众大会,在回校的路上,他看到散会的群众依然兴致勃勃,精神振奋,谈论着国家大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学生们英姿勃勃、步伐整齐,抗战的歌声此起彼伏。革命圣地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无数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无比热爱,对延安的由衷赞颂,郑律成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挑灯夜战,他来谱曲,鲁艺女诗人莫耶写词,终于一气呵成完成了一首歌颂延安的主题音乐,即《延安颂》。
郑律成曾这样回忆创作这支歌曲时的心境:“当时,延安还很荒凉,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生活很艰苦。但是,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灯塔和希望,人们怀着对革命的向往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又从这里把革命的火种带到四面八方。延安充满了朝气,到处都洋溢着热情和明朗的歌声”、“我深深地爱上这个朝气蓬勃、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延安。我日夜琢磨着,想写支这样的歌,它应当是优美的、战斗的、激昂的,以它来歌颂延安。虽然我当时没有专门学过作曲,但革命的激情促使我拿起笔创作这首歌。”
郑律成与少年儿童在一起
《延安颂》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真挚感情。在抗战年代,它不仅激发了延安军民对延安的情感,更拨动了无数热血青年的心弦,唤起了他们对延安的向往,鼓舞着他们奔赴各个抗日战场。1993年,《延安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永载中国音乐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