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点Plog | 论权力和网民正在的展开一场舆论博弈能告诉我们什么?

 阅读的时候适合开心 
今天和以往的碎碎念有些不同。在这次的叙述或者说是一些不足为道的对当下热点事件的评论开始之前,我想再来说说「考研」这件“破事”。
20初试的成绩也要出了,也不给大家打什么预防针了,咱直接了当地说,100个人里面可能有七到八成的人考不上(以现在的数据来说可能是九成的人考不上…)。幸运儿往往就是少才会被如此称呼。有时候可能我们很努力了,真的就是早起贪黑从头学到尾了,期间也没有贪玩,也没有走错什么弯路浪费时间,考研的念头从始至终都很强烈,想放弃无数次都坚持下来…但是最后真的就他x的没有考上,这个时候怎么办?
1、消化期:什么也别想,最不济就是痛哭一场然后狂吃一顿顺带和朋友出去K歌蹦迪玩一整夜。咱不用一下子接受这件事,但咱要慢慢地学会跨过这些生活中的操蛋的事情。做这些也不是为了放纵自己和麻痹自己,而是要告诉咱自己,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2、冷静期:在这几年的自己考研以及看着别人考研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是我在考研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的,因为那时候的我可能和现在很多的你们一样,觉得没考上研我就真的没有什么退路了——有时候没有考上研的他们比考上了研的一些人还要有所作为。很多人没有考上研,但是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电视台在报社在广告公司在互联网企业,他们过得也很快乐。除此之外,还有选择二战的朋友,第二次考试仍然斗志昂扬,并且规避了第一次尝试的时候的一些问题。我的研究生朋友里还有考了三次才上岸的同学,他们就是选择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果你毕业gap一年,去换取一个你所想要的未来,个人认为是值得的。
3、施行期:决定要工作还是二战还是出国留学(去年几个没有考上研的同学就去了英国,现在朋友圈的生活仍然多姿多彩),然后开始着手去准备投简历或者是安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或者是开始考雅思准备文书。
说这些东西不是想给大家打退堂鼓,而是考研这件事情吧,它就是人生的一个选择,那我选了,然后这条路没走通,那咱们那句老话这么说的?条条大路通暴富(不是)罗马是不是,那没走通咱换路呗,那咋滴是不是。
二月出成绩的时候,我当然希望大家都报喜,但是我更希望,报忧的朋友也可以来和我和花总聊一聊。
这周发生的事情有点小多,但是大致上都可以暂且被总结为是一次“权力与公众舆论的博弈”
*
 事件一 
*
 事件二 
*
 事件三 
---
✔✘✔
- 公众 -
- 共识体验 -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认为公众(public)是指某种因传播和观点聚集在一起的零散人群。随后,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进一步认为公众相对于大众、人群这样的字眼而言,更倾向于是一种冷静客观的审视者角色。其实,公众被赋予的期许更多地偏向于在社会中能够有更多的公共决策和日常生活的参与,甚至以此推动某些民主进程。
因此,经常在微博、微信、知乎这样的社交媒体上所看到的积极地发表自身观点,倡导言论自由,高举参与旗帜的人,在其具有理智、客观且公正等观点陈述特点的时候,是可以被称之为是「公众」的。
我们今天来讨论以上三个事件,也是能够被称之为此。
但是,合理讨论能够被允许的前提是带有偏见的、偏激的、暴躁的一刀切式的讨论应当逐渐消失。尤其是在面对权力对立、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医患矛盾、师生矛盾、雇佣矛盾这样一些事情之时,更应秉持住“公众”的身份归属。
这是今天讨论的前提之一:因为我们是公众,所以我们应该要讨论(这也是为什么要有一周热点总结的原因。
🔍 21摸鱼群点这里
对于为什么故宫时间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朋友提出很好的观点和想法,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庆阿光(对他的名字是郭庆光重庆分光…)提出的一个关于“文化尊严”的概念——这是一种文化向权力低头的表征。
🔍 是谁在践踏故宫的“文化尊严”?
顺着这个思路,我想和大家提的是关于“共识体验”的概念。其实,不管是开着大G进了故宫,还是9958对于善款的私自利用而罔顾生命所需,或者是利用职务之便刊登某些不适合刊登的内容,这些事情之所以会引起公众的焦点注意,往往是因为它破坏了一种“共识体验”。
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斯·沃斯认为,只有大众保持冷静、尊重异议;尽管无法实现人人平等,尽管机遇、资源、权威和权力分配永远无法达到平衡,但只要大众能够在差异、竞争和冲突的条件下保持宽容和克制,社会就能始终良好地运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都尊重有人比较富有,有人比较贫困,但是我们存在着某一种共识,例如法律面前、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富人的人钱不是违法所得,大家都是凭劳动凭本事挣钱。这个时候,社会会在这样的共识之下包容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但是,只要打破了这样的共识。
例如,权力面前规则让路,法律面前金钱至上或地位至上的话,就无法使公众得以理解和宽容。就像我们认为文化是一种所谓的“净土”,但其实它也会被权力左右。
这时候的公众会显得尤为不安和暴躁。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涉及公权力、富人阶层的事件会曝光得极为迅速的原因之一。
鉴于此,我可能会在这次的推文中尝试继续给出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理论”、朗夫妇提出的“大众癫狂症”,以不同的视角更多地对这几个事件进行分析。
---
✔✘✔
- 神话理论 -
- 大众癫狂症 -
我决定不要按部就班地开始这部分的叙述。
毕竟能够看到这里的人也不在多数,所以倒不如破了那些什么必须要进行有规则的传播的要求,想到哪里说哪里则是为好。
罗兰·巴尔特在1957年出版的《神话学》中提出,索绪尔所言的“能指”和“所指”(例如能指是苹果(这个符号话语),所指就是苹果这个物体本身)可以被称为是第一系统,同时,这个部分在第二系统中也能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能指”,其“所指”的意义内涵就是“神话”。
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观看阅兵仪式,这个时候的第一系统就是整个这样的事情,而神话就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在其中获得了认同感。
大G进故宫/9958的捐款/主编儿子这些个事件从神话的角度上来说,不仅仅违反了规则,还是对于规则的蔑视,对于权力的左右力量的高歌,对于无权无势者的鄙视——这就是它的神话意义。
而这一层意义恰恰让公众义愤填膺。
最后,来讲讲大众癫狂症。
“大众癫狂症”这个概念听起来倒是有点神韵的样子,其实不过就是美国名为朗夫妇的两位研究者所起的一个关于大众受到媒体所营造的氛围的影响而被煽动起来,不断地偏袒支持某一方或者某一个举动的现象。就像是在电视直播的时候,电视镜头有意识地误导观众对于某些情景的认知一样——如果镜头里是一群欢声笑语的人,你就会认为这个场景很幸福。但是你不知道的镜头之外,可能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这些「新闻选择」会对受众的情感产生影响。
讲这个概念是想强调一件事,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示——看任何事情的时候,多看几个角度,多看几个方面,多看几方的说辞,不要被有意识地误导。
---
✔✘✔
- 最后的总结 -
这周的这些事情可以说的地方太多了,我只能暂且给出这么几个思考角度,但是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例如大家对于奔驰的消遣,也是一个很好玩的网络文化和一种公共事件参与的放反抗方式——正是印证了那个观点:只要能解构的,我定是要戏谑你个痛痛快快 。
  晚 安 啦  
  ABOUT US  
🌟
 我们的产粮囤积在这里 
- 我们的产粮囤积地 
国庆N联考点轰炸机
《2019互联网趋势报告》 ·《CNNIC》
《真相》·《童年的消逝》 ·《消费社会》

文科研究生最爱の装逼词汇

李普曼的彩虹屁
卡斯特的彩虹屁
哈贝马斯的彩虹屁
本雅明的彩虹屁
后真相·花木兰·主流媒体
阿多诺和他的理论·B站
《陈情令》·《范式与流派》划重点
学硕专硕之争·千与千寻·传媒黑话·泫雅
婊言婊语·传媒业女性图鉴·逃离新闻业
鬼夫妻·高考作文·5G·复联4
挣扎的考研人·siri的婚姻·无纸化学习
同性与SM·分享营销之死
乞讨传播学·自拍传播学·我的表演
种瓜田的韩国娱乐圈·丧逼的话·LGBT
👀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