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揭露养育真相:田雨岚似的“冰箱妈妈”不可怕,最害怕的是这种人
电视剧《小舍得》的开播,聚焦“小升初”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种种矛盾,展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当下热议话题。
而随着剧中蒋欣饰演的患有“强迫症”的妈妈田雨岚一次又一次地逼迫孩子挑起的“战争”,更是每天一个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全民焦虑的同时,也再次让“冰箱妈妈”这个称谓成功出圈。
在自闭症圈内盛行过一个专业称谓“冰箱妈妈”,曾经一度被当成是导致自闭症的“罪魁祸首”,凯纳在1943年首次报道自闭症时,曾经认为自闭症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的疾病。可是很快,他放弃了这个观点。到1970年之前,由布鲁诺·贝特海姆提出的“冰箱母亲”理论备受推崇,当时的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家长尤其是母亲的冷漠、养育方式刻板造成的,是一种心理疾病。
这种当时被广泛传播和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自闭症的“冰箱妈妈”理论认为, 自闭症是由于妈妈的冷漠造成的。
这个观点的提出和大面积流传,也一度将自闭症患儿“妈妈”推上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哪怕是如今,虽然这个理论已经被摒弃了40多年,今天却依然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反复提出来。
尽管臭名昭著的“冰箱妈妈”理论已经被大多数人所唾弃, 然而它依然阴魂不散。据说,现在世界上还有两个国家依然有人相信这个没有任何根据的理论,一个是法国,一个是中国。时不时总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跳出来指责我们这些本已经筋疲力尽的妈妈们(也包括爸爸们)。
在那个年代,当一个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家长,尤其是母亲可能会受到来自医生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的批评,认为是母亲的原因造成孩子自闭症。
到了现代,“冰箱妈妈”已经被医学界和科学家彻底推翻,并通过揭露当时的始作俑者是出于某种目的才提出,“冰箱妈妈”是没有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冰箱妈妈”假设的荒谬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另一个身份却是“烤箱姥姥”对于自闭症患儿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她们是否加重了自闭症患儿的病症?该如何纠错和杜绝?
我们先讲一个身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你也或多或少地见过或者听过。
有一位姥姥带三岁多的外孙来机构咨询。
外孙的情况是已经到了三岁,口部肌肉、身体状况、智商都没有问题,可是依然不会说话,只会叫简单的“爸爸、妈妈”等名称。去医院诊断后是语言发育迟缓及疑似自闭症。
孩子已经三岁多了,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本来孩子父母和姥姥姥爷觉得大一点就慢慢自然会说话了,可是现在依然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于是全家就开始担心和焦虑。
因为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爷爷奶奶已去世,所以就由姥姥过来照顾陪伴孩子,前几个月去当地儿童医院做了语言和感统训练,效果甚微。现在又带孩子来当地一所康复机构咨询想要上课。
当时和姥姥见面的情形是,姥姥胸前挎着一个背包和孩子的水壶,背上是外孙。从一楼到三楼康复机构都是一路背着上来的,显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可是见了老师,依然没有要放下外孙的意思,一边咨询一边背着想要下来的外孙不愿意让孩子下来。
终于在老师的劝说下让孩子站到教室里开始评估后,评估老师带孩子在一旁拿着感统训练工具玩,姥姥就一个劲地跟在后面用家乡话不断叮嘱,“宝宝,小心摔着”、“宝宝,不能碰这个,不要摸那个”,“宝宝,喝点水再玩儿”。
与此同时,孩子要走独木桥时,还特别紧张地双手扶着外孙,生怕从离地一尺高的独木桥上掉下来摔着。
半个多小时的评估观察中,姥姥眼不离外孙,外孙看到很多感统训练器械,很高兴要去玩,却都被姥姥无情又怜爱地制止,哪怕是评估老师带着做一些简单的蹦跳旋转以及荡秋千测试,都被姥姥全程保护。
随后,又抱着外孙听老师说明孩子评估情况。
一番讨论后,姥姥打听好了课时费和排课时间,就要带外孙回家和女儿女婿商量后决定什么时候来康复训练。
下楼中,姥姥不顾年迈的身体和满头大汗,又背上外孙一路扶着楼梯颤颤悠悠地下楼。全程还不停歇地问外孙渴不渴,饿不饿?并给孩子水壶喝水。
望着两人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位拥有“博爱”的姥姥剥夺了这个外孙对于外界的探求与尝试,一刻不离地紧紧将外孙保护在自己年迈的身体里,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一个眼神,她就知道是不是渴了、饿了,还没有等外孙张口,就递上水壶、食物。
对于这样的姥姥,我们暂且称其为“烤箱姥姥”,在外呵护已然如此,在家时,对外孙的爱,其实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们接触过了很多老人代养及接送康复训练的家庭中,这已经不是个例。
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关注和提到“姥姥”照顾自闭症外孙或孙女呢?
一方面,不排除有爷爷奶奶代养和接送的家庭也很多,但是结合前文所说的“冰箱妈妈”,这个妈妈的妈妈就是姥姥,姥姥对于女儿的爱和对于女儿生了一个各方面有明显落后的孩子而生出的愧疚感,让她觉得有愧于女婿和亲家,也觉得女儿很可怜,就会天然地把这种可怜转化成为对于自闭症外孙或外孙女的无限的爱,想要尽可能通过金钱和代养上补偿女儿的亏欠。
同时,大部分婆媳关系是天敌,不可能有母女之间的这种情感和亏欠来得真切和想要补偿。因为大部分婆婆看到儿媳妇生了一个自闭症孩子,都会责怪甚至鼓动儿子离婚,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由此,我们这里重点强调和说明的是姥姥的这种身份属性,也正是出于以上的背景而延伸出了“烤箱姥姥”。
另一方面,只有妈妈更了解女儿所受的苦与累,才会无条件地帮助她。(一部分婆媳关系也很好,奶奶也会无私地爱自闭症的孙子和孙女,但是本文不是讨论此话题)。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烤箱姥姥”就成为了温暖“冰箱妈妈”的最佳支援方,也会毫无保留地把这份亏欠的爱转嫁到自闭症外孙或孙女身上。
说得好听一点是“博爱”,但是说不好听却是这种打着“博爱”旗号的“溺爱”无形中伤害了女儿和外孙或孙女。直接加重了本来有各方面发育落后或者说自闭症的外孙或孙女变得症状更严重。
这里无意责怪姥姥,但是往往好心办坏事,没有医学和心理认知能力的姥姥们,他们其实并不懂得“贵人语迟”和过度的“溺爱”其实是在害孩子,更不明白,这种“溺爱”更会将一个发育落后的孩子推向更严重落后的境地,一旦再错过了最佳黄金干预期,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一切的康复训练都已经来不及了。
还有更多的家庭中,姥姥因为疼爱有“问题”的孩子,就会像照顾一个瘫痪儿童一样,孩子十几岁了,还在一直喂饭、穿衣、背着走路,不让干任何家务,像一个烤箱一样,把孩子牢牢保护其中,试图以自己的博爱来补偿女儿和外孙所遭受的苦与痛。
可是,正如“自闭症患儿父母老去后,孩子未来怎么办”的话题一样,姥姥无力照顾孩子后,孩子也长大了,他们依然没有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完善,那这样的孩子将何去何从?
一味地保护和溺爱,其实并不是为孩子好,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自闭儿身边的“烤箱姥姥”真的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