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超新星剧烈百倍的特超新星,只出现在宇宙初期,我们要如何探索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总是有着一些史诗般的传奇故事。那些先祖在现代人的眼中,不仅神秘,而且总是似乎非常强大。在宇宙中,也有着同样的故事上演。在今天看似剧烈的超新星,它们的“先祖”同样更加令人震撼!

超级+超级,前所未有的尝试

超新星是宇宙中最美丽的“烟火”,垂死的恒星通过最后的挣扎,留给宇宙最后的一次绚烂。

在超新星爆发的背后,除了视觉之美,还有科学之美。超新星在爆发的时候,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非常极端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的,我们在实验室中很难发现。同时,它们会产生大量比氢和氦重的元素。这些元素改变了整个宇宙的面貌,让宇宙更加多元化,这也是生物出现的基础。

而在所有的超新星爆发中,有一种最为剧烈,也最为神秘。它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科学家们给它起了个更震撼的名字——特超新星(hypernova,也有翻译为超超新星的)。

为了探究特超新星的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的尝试。如今,来自台湾省的天文学家陈科荣以及来自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S. E. Woosley、朴茨茅斯大学的Daniel J. Whalen等人,利用超级计算机,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模拟了超级超新星的爆发过程。

特超新星,宇宙的极致绚丽

所谓的特超新星,都是来自于极其巨大的恒星,它们的质量通常是太阳的130-250倍,能量巨大,所以爆发的时候威力也比普通超新星强100倍左右。

特超新星的形成有两种渠道:一是核心坍缩,二是不稳定对。

  • 坍缩:在恒星演化末期,核心处聚变减缓,对抗自身引力的外压随之降低,最终在突破临界值后发生内核的坍缩。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超新星爆发,会导致它留下一颗中子星或者黑洞的遗骸。

  • 不稳定对: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超新星,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只出现在质量在太阳130-250倍之间的恒星中。在这样的恒星核心处,经常会有电子与反电子对的出现,降低了核心处对抗引力的压力。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恒星发生热核爆炸,最终恒星被完全炸碎,一点遗骸都不会留下。

(图片说明:不稳定对超新星爆发原理示意图,其核心处的高能伽马射线是产生正负电子对的根本原因)

该团队主要研究的,就是不稳定对超新星。

看不见的第一代恒星

可是,想要观测特超新星,比观测普通的超新星要难得多,因为这样的大质量恒星实在太少了。别看网上到处都是巨大恒星和太阳的对比,实际上我们发现的大质量恒星并不多,尤其是超过130倍太阳质量的。

宇宙中的确曾经有一段时期充满了如此巨大的恒星,那就是大爆炸后不足3亿年左右的时期。那个时候,宇宙第一代恒星刚刚形成,它们全都是这样的巨无霸。第一代恒星又叫星族III星,普遍是极其巨大,并且发出耀眼的蓝色光芒的天体。

(图片说明:艺术家绘制的第一代恒星假想图)

它们出现得早,死亡得也快,别说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即使是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也未必能够看到那么古老的宇宙。因此,与其苦苦等待着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问世的更加强大的望远镜,不如另辟蹊径。于是,他们决定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特超新星爆发的过程。

超级计算机-超级超新星

当然,这不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个过程,但是他们是首次将这个过程模拟得如此深入的团队。以往的模拟都是将时间限制在30天内,而这一次他们模拟到了爆发后300天的时间。

他们之所以模拟得这么久,就在于镍-56的存在。镍-56是超新星爆发持久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是它的存在,超新星爆发将会只是一闪而过。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超新星爆发的过程,该团队对三颗独立的恒星进行了模拟。

(图片说明:不稳定对超新星爆发时,爆炸的冲击波即将冲破恒星表面时的模拟画面)

在日本国立天文台(NAOJ)的计算天体物理中心(CfCA),有一台强大的超级计算机——Cray XC50。Cray XC50是美国Cray公司发布的一台超级计算机,发布于2016年,一度号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超级计算机之一。2018年,CfCA采购了一台Cray XC50,通过其强大的计算力进行科研探索。

陈科荣等人最终决定,利用这台超级计算机,来模拟特超新星爆发的过程。

即使它的计算力如此强大,模拟工作也仍然挑战重重。陈科荣介绍:“模拟的规模越大,保持分辨率所导致的计算难度就对计算机要求越高,更不用说其中涉及的物理学理论也非常复杂。”好在他们此前就做过类似的模拟,这一次通过更加完善的代码和程序结构,保证了模拟过程的顺利进行。

(图片说明:超级计算机Cray XC50)

无与伦比的爆炸

一颗质量达到太阳200倍的大质量恒星,可以合成0.1-30个太阳质量的放射性元素镍-56。他们相信,如此大量镍-56的衰变过程,在极大程度上反应了特超新星爆发的各个不同阶段。这些镍-56绝不仅仅是延长特超新星亮光的瞬间那么简单,还“可能在深处提供重要的爆发动力效应,这会导致不同元素的混合、给观测提供重要的信号。”

正是通过这些信号,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模拟结果。

(图片说明:不稳定对超新星内部结构3D图像,蓝色立方体是整个模拟空间,橙色区域是镍-56衰变的区域)

在镍-56刚刚开始衰变的时候,被加热的气体就开始向外膨胀,形成一个具有薄外壳的结构。他们在论文中指出:“气体外壳以内的温度极高……大约30%的能量用来推动气体、另外的~70%能量极有可能就是超新星的光源。以往的模拟过程都忽略了推动气体的效应,导致超新星的亮度都被高估了。”

在爆发后的200天左右,炽热的镍-56气泡也形成了一个外壳,这个外壳位于喷射物形成的硅质结构附近。这个阶段,镍-56衰变的能量开始更多地向推动喷射物向外膨胀的过程转移,导致超新星的亮度不再那么耀眼。

(图片说明:该团队的模拟结果,三种不同的超新星各为一列,每行代表的是超新星爆发后20天、100天和300天后的状态,红线代表着镍-56的气泡外壳)

追寻宇宙最初的模样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第一代恒星至今仍然无法被我们观测到。虽然本文的作者很有信心,但我们前几天也介绍过,另外一位科学家认为即使是明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乃至欧南台的极大望远镜,恐怕也仍然不足以直接观测到第一代恒星。因此,对于这些恒星的爆发进行模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目前我们仅有的能够研究特超新星爆发的手段之一。

这些第一代恒星的爆发,为当初那个只有氢和氦以及微量锂的宇宙提供了大量更重的元素,而这些元素正是创造生物、地球乃至今天这个宇宙的基础。如果不是这些特超新星爆发,宇宙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我们对宇宙的演化如此好奇,却又如此无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能够用于研究早期宇宙的手段还非常有限,计算机模拟正是其中之一,这也是超级计算机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宇宙啊,你到底为何是今天这副模样?或许在几十年后,我们才能得到答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