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渐渐老去,课渐渐年轻:我的《木笛》磨课之路(三)
『向语而生』三十九:
文 | 肖绍国
(接本号上篇推文)
管他是学王崧舟,还是似王崧舟,总之,目前我只有学习和模仿。
从北京回来,应浙江大学“演绎激情 本色语文”全国小学语文课堂研讨观摩活动组委会的邀请,我于2006年4月8日,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逸夫”体育馆再次做课《木笛》,所借的班级是杭州市江干区采荷二小的孩子,这堂课是我和我的《木笛》到现在为止,感觉最好的、最奇妙的一次。
图片 / 来自网络
记得当时我的课是安排在下午的5:00钟开始,主办方可能是让我争取把天上的星星都上出来。而且我的课是在北方“玫瑰”窦桂梅之后上,她做课的内容是《游园不值》,课已经上得很精彩了,可“玫瑰”还闲不过瘾,在课结束之后,她用她那特有的北方女子的豪爽做了10分钟左右更为精彩的说课,把全场气氛点到200ºC。可怜呀,接下来我怎么上课呀!没办法,还得上,上着上着,感觉来了。
周一贯先生听了我的课之后也给予了我鼓励,王崧舟先生对我这堂课的实录做了十分精彩的点评,据先生自己说,这篇点评是他继王自文《古诗两首》的点评、张祖庆《亚马逊和探险记》的点评之后,又一篇用心之作,全文刊发在《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9期上。
我受宠若惊,现在我把先生的点评奉献给大家:
(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同学们,在我来给大家上课之前,大家已经初读了《木笛》一文,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评:“笛声”者,“心声”也。这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肖老师深谙此道,一句“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即是对此道的回望和印证。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一口气把它读了下来,而且通顺流畅,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请坐。这就是那曲木笛声,她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继续听,这曲木笛在课文的结尾处还在吹,还有谁听到其它声音了吗?来,你来。
生:“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是的,这一处不太容易被人发现,被你发现了,非常关键,真好。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字正腔圆地读读这4个词语?
评:摘录词语是假,把“笛声”读薄是真。读薄“笛声”,就是借有关键词锁定笛声之属性、聚焦笛声之旨趣、抵达笛声之精神,就是对笛声的一种干净、凝练、不畏浮云遮望眼式的把握,就是读“笛声”时的阅微知著、披沙沥金。读法决定教法,这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维护。
(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得不错,有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读“脉管滴血(xiě)”。大家跟我读。
生:(齐)“脉管滴血(xiě)”
师:我再请一个同学字正腔圆地,不紧不慢地,一板一眼地读读这四个词。请你读。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这4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评:读词亦需“语境感”。词从文本中被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词虽已成了寂寞的独体,但其身处文本的经历,却让它们之间自成一种贯通的气息、涌动的韵律。由词散发开去,倾听也罢,凝视也罢,联想也罢,终究是对文本语境这一存在的回归和拥抱。以“语境”之笔抒写课堂细节,当是诗意语文的一种本体智慧。
师:(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深情范读)“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来,你说。
生1:我仿佛听到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木笛声,让我感觉浑身发冷。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好极了。还有谁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2:我觉得好像四周围荒芜人烟似的,独自一人时听到很凄凉的声音,非常的恐怖。
师:凄凉、恐怖、可怕。还有呢?你说——
生3:这木笛声非常的悲伤,好像在哭诉,让人很难过。
师:悲伤!难过!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板书)。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
生:哭泣。
师:那么这里的“诉”难道是告诉的意思吗?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应该是倾诉的意思。
师:是啊!倾诉、倾吐的意思。
评:词意品读,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诗意语文绝不冷落乃至放逐基础的历练,所不同的是,这种历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痕的点化、无形的熏习、无为的顺应。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来,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一齐有滋有味地、很有感觉地再来读一读这4个词语。(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
生:(齐)“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跟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你就想像一下,站在你面前的青年朱丹,孩子们,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冒出来了,想要问问朱丹呢?
生1: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是啊,问得好。
生2: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朱丹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
师:是啊,如此悲凉,你这个问题问得多好啊,还有谁想问?
生3:朱丹,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师:是啊,问得好,你来。
生4: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欢乐的笛声,而现在在这里(面对这片烛光),为什么吹奏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是啊,你把课文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问得很有价值。
评:语文之问与科学之问迥异其趣。语文之问偏于审美,科学之问则重于理性。审美的问,自然以情感为逻辑之维,这是诗意语文的一种课堂主张。学生的种种叩问,其意并非在求得一明晰确凿之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问实乃不问之问、问不在问,这是一种饱蘸情绪的问、宣泄情绪的问、制造情绪的问,问出一种情绪、情意和情味,也就宣告了“问”这一存在的终结。
(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
师:是呀,朱丹,你是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些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先随着笛声去寻找他为何流泪?显而易见,众所周知,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是因为——是因为——
评:审美之问的终结,也是读薄笛声的终结,课堂之旅开始折向“读厚”之途。一句“随着笛声去寻找他为何流泪”的指点,吹响了这种转向的号角。但细读这一转向,其背后折射的依然是对“笛声乃心声”这一课堂叙事脉络的自觉遵从。我以为,由“笛声”抵达“心声”的过程,既是一种读法规则的敞开,更是一种精神机制的澄明。
生:是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