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贵州首届学生回忆:我是七七级
贵州改革 2020-07-07
编者按:从1977到2020,高考,这一浓缩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是一扇攸关个人、国家、民族前途未来的命运之门。如今这扇门再次开启,其裹挟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惊人威势,负荷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无限希冀,承载着“一考定胜负”的沉重压力,让我们通过那些年、那些人的高考故事、内心感悟、命运变迁,回望40年高考路。
李裴,现任贵州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
与人闲谈,李裴常常随口蹦出“我是七七级”。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570万名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学生,从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军营哨所涌向考场。李裴正是其中一。
彼时的李裴正在习水县天鹅公社大湾大队大茶湾生产队大土头插队。得知恢复高考的那天,李裴觉得“天空晴朗得令人眩晕”。家中父亲与母亲意见不同,父亲认为应该去“考大学”,母亲却有些迟疑道“考中专吧”。但从小勤奋好学的李裴,被知识的光芒所牵引,终于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在1978年的春天收到了贵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于是,一根扁担,一头藤箱一头铺盖,李裴坐着火车来到贵阳,是谓生平头一遭。
几乎是百里挑一,当李裴与63名同学坐在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室里,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1岁,年龄最小的17岁。老师、同学、食堂、宿舍,一切都新奇而亲切,大家为了民族崛起、为了国家兴盛,为了追回曾经的蹉跎岁月,通宵达旦、不分昼夜、抢座位、占灯光、排队打饭、登高一呼,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李裴说,那个时代,人心思定,但现实的嘈杂与喧嚣让人迷茫,高考的横空出世把有志向的年轻人吸引去接受高等教育,让全社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是历史的一扇大门。一批批满怀梦想、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不分贫富贵贱地进入大学这个熔炉锤炼,肩负着国家、民族的使命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持续不断地改善和完善着社会经济的构成。
那些当初在农村、工厂、牧区、营房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高考后,各自在祖国的建设发展中发光发热……李裴正是如此,他在1982从贵州大学本科毕业后,在贵州地质局工作了4年,又投入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门下攻读文艺学硕士。李裴时时以自己是“七七级”考生为使命,在工作中勇挑重担,从贵州教育学院到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从贵州省委办公厅到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他为省委、省政府起草和修改完善各种重要文件文稿500多个,主编著述150多本,主持、参与完成重大课题200余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多彩贵州后发赶超的大潮中。在李裴看来,“七七级”作为一个奠基符号和一种助推力量,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李裴认为,高考提供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舞台。时至今日,高考仍然是大部分人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一环,仍然是学子们通向美好未来最通达最公平的一条道路。据统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1.086亿人通过高考步入大学之门。
同时,高考改变的不仅是一批人的个人命运,而且改变的是人才的选拔机制。从那时起,高考作为高等学校连接社会的重要环节而备受关注,高考成为整个国家一年一度的盛大社会活动,高考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过了考试招生本身,举国上下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尚,努力奋斗、公平竞争改变个体命运成为新价值。在高考的拉动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从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20年的2956所。
“高考深深影响了我及我们这一代人及数代人的命运,在知青岁月里,当兵被拒,招工电厂锅炉工、酒厂酒糟工等被拒的经历,始终历历在目,如果没有高考,我的人生将会步入另一个轨迹。同时,可以猜想,我们的国家、民族也将是另一番景象。”李裴说。
来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记者:曹 雯
微编:思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