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育儿】宝宝得了肺炎怎么办|彭鑫博士中医育儿课堂

原创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今天

本文作者:彭鑫

文章摘自:《中医古法 婴幼养生》

  肺炎,在小孩的常见病中被称为儿童健康第一杀手,特别是年龄小的小孩,尤其是一岁以下的婴儿得肺炎死亡率非常高。

  肺炎的外部表现其实跟感冒初期和咳嗽有点像,一开始有点发热,紧跟着就是咳嗽,但是肺炎的进展会比前两种病深入一些。一般小孩咳都是浅咳,要再严重的话,会听到肺里有痰的声音,比较湿的声音。

  但是如果是肺炎,咳嗽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呼吸急促。小孩的鼻子会煽动,鼻翼煽动呼吸急促,而且他咳出来的痰都非常黏,痰声非常重,这说明肺里边的渗出液会比较多。(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再有一个特点就是严重的小孩会出现类似窒息的情况,口唇会青紫,面部苍白,这就是肺炎严重并且有生命危险的表现。

  肺炎的治病因素用中医的眼光看来非常简单,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外因,就是外感风邪。风邪就像我们以前讲感冒一样,风邪包括风寒和风热,这都会引起肺炎。另一个是内因,就是肺和脾不足。有的孩子是先天,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后天的,大人喂养不当,用中医的话讲叫调摄不当,结果身体就虚弱,就容易得这种病。

  古人讲“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现在生活好了,营养也丰富了,却有非常多的小孩肺热,肺里有热,从孩子的外表可以看出:脸总是红扑扑的,一伸出小舌头来,特别红,舌苔还挺厚,(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有的还挺腻的,嘴唇通红的,所以这种孩子稍微有一点伤风感冒,一下就容易走肺,紧跟着就是咳嗽,再加上合并一些其他的感染,可能就得肺炎了。

  这样的孩子需要化热,避免经常给孩子高热量的食物。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冷忽热,像春秋换季的时候,要给孩子注意添减衣服,冷热一交替就容易导致感染,得感冒,进而引起肺炎。

  风寒闭肺型肺炎

  就是寒气风气合在一起伤了肺气,风寒闭肺型肺炎的呼吸会比较急促,而且会有呛咳。还有就是会怕冷,出汗不多。这都是风寒的表现。另外一个有痰,但是痰颜色是白的,是清晰的,有的会有鼻涕,鼻涕也是清的。口不渴,舌头不红。

  食疗方法:葱姜杏仁汤

  葱白三段,生姜5片,杏仁5到10克,大米放一把,水适量一起来煮,煮开了之后,一直煮到大米粥煮好就行了。趁着热喝,最好能发汗。

  风热闭肺型肺炎

  这种肺炎的表现,只要是风热型的,嘴特别干燥,特别想喝水,但是喝多少都不解渴。孩子的身体是纯阳之体,很容易化热,他的先天能量也多,很容易第一步是风寒,很快就转化成风热了。

  食疗方法:桑杏石膏汤

  桑叶、杏仁、石膏、粳米。桑叶和杏仁各5克到10克,生石膏多放一些,是20到30克,粳米是50克,一起熬成粥喝。喝之后会感觉到特别滋润,很解渴的,尽量给孩子多喝,喝了很舒服,汗一下就排出来了,肺热就透出来,身体就会有很好的转化,就用不着去医院了。

  需要注意的是石膏偏寒,时间喝长了的话,容易伤胃,因此不能长期喝。肺炎的病程最长是14天,短的话是7天,喝3、5天就可以了。

  肺炎孩子的护理

  1.休息。

  休息很重要,因为人安静的时候是养阴,四肢活动、流动的时候是养阳气。(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因为肺是属于手太阴肺经,它是阴经,就应该把阴气给收敛来,养阴,包括养肝、养肾、养肺一样,都需要好好休息,尤其是睡眠,不要说太多话,小孩喜欢玩、闹、高声喊叫,不要让他这样。

  2.饮食。

  做一些可口的饭菜,而且多喝一些粥,因为好消化。可以将百合30克,山药50克,粳米50克到100克一起来熬粥喝,滋养肺气。

  3.空气流通。

  保持空气流通,温度还有湿度都调整好,不要太干燥,要是太潮湿也不行,湿度是60%为好。

  4.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尤其是特别小的小孩自己不会咳痰,你得给他变换体位,给他抱起来拍一拍,痰就能吐出来了。

  5.多喝水。

  多喝水,小便多了之后就排出来了。

  6.隔离。

  孩子一旦有了初期表现,就不要去公共场所,不要送到幼儿园了,以免传染到其他小朋友,(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也不要跟其他得了感冒的小孩进行接触,一定要隔离好。

  肺炎的预防

  1.首先就是季节的预防,冬春季是肺炎的高发季节,由于温差比较大,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

  2.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感冒流行的季节不要去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包括地铁站、商场,还有就是去医院里的急诊室,通常都是病菌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果必须要去,大人和孩子最好都戴上口罩。

未完待续,明天内容更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选自《中医古法 婴幼养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