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讲药理-05

学习往期课程请往下拉!

第05 讲 中药材的储存 中药的炮制:含义、目的

第四节 中药材的储存

下面我们继续介绍第二章的第四节,中药材的储存。因为中药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所以不可能都用新鲜的。因为新鲜的它受出产的季节或者出产地区的限制。所以一般都要采收了以后,要干燥,对植物药或者动物药来说,干燥了都需要有储存的这么一个要求。所以在储存的过程当中,对中药材的质量会有明显的影响,由于储存过程当中的比如说鼠害,或者其他的一些昆虫或者微生物的破坏,另外就是说温度、湿度,光照等等,都会影响药材的内在质量。所以中药材在储存的过程当中就像我们教科书上所谈到的很容易出现虫蛀、霉变、变色或者走油,这些往往都是造成了它的质量的改变或者质量的降低。这些内容可以看一下书上,这个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有的时候药材的储藏过程当中,外观没有变化,但是它的内在质量降低了,对于绝大多数的药材来说,都会发生。比如说芳香的药材,芳香的药材在中药材里面品种也不少。为什么会芳香呢?它一般都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这个挥发性的芳香油随着储存的时间越长,它挥发得越多,它的含量就越少。比如说我们今后开窍药当中的石菖蒲,这个芳香的药,有人测定过它的这个挥发油的损耗,好像储存一年基本上就可以损耗将近50%,所以就明显的影响它的质量。这个是对于芳香类的药,大家容易理解。比如说有的芳香的药把它捣碎了,比如说我们的砂仁、白蔻、肉桂、丁香,把它捣碎了放在药的抽屉里面,可能刚刚捣碎的时候,那个香味非常浓烈,有的时候过个十天半个月,可能那种气味就非常淡了。这种现象,比如说我们在家里面,这个就是在烹饪当中我们都会知道,比如说有的香料五香粉或者花椒粉,刚刚新鲜把它捣碎的,那很远的地方都能够闻到一种清香的,如果放一段时间,哪怕是在密闭的玻璃瓶里面放,那个气味也会越来越淡,那味道越来越差,也就是它里面的挥发油的成分减少了。很多芳香的药挥发油就是重要的一个有效的部位,它当然不是单一的成分,现在习惯上把这一大类成分称为有效的部位,这个部位常常是很重要的。有的不芳香的药,比如说有的药物现在含这种苷类的从化学上来讲,就是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甘甜、甘苦的甘,过去称为甙,一个游弋的弋下面一个甘,现在规范为苷类的药。凡是含苷类的药,它同时都含有能够让这种苷类水解的一种酶类,么如果说在储存的过程当中,空气当中的湿度偏大,这些药材都会吸湿,吸湿以后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酶类都会造成苷类化学成分的水解,使它的含量降低,降低它的临床疗效。比如说以后我们要学中药当中名贵的人参,人参就有两大类,一大类就是挖起来清洁了以后就直接晒干,这叫生晒参;另一类要经过蒸煮,然后它变成了一种带有淡淡的红色的称为红参,经过了高温处理的。生晒参是直接挖起来,阳光晒干,没有经过高温处理。除了它药效有区别,我们今后要讲以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生晒的人参不利于储藏,红参相对来说有利于储藏。因为生晒参没有经过加热的处理,没有破坏掉它相应的酶,人参的主要成分就是人参的皂苷,在储存的过程当中,这个酶会造成人参皂苷的水解,使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所降低,所以它保存的时间就不应该很久,而且要注意储藏的方法。红参因为它经过了蒸或者煮,加热的时候这个酶一般就失掉了活性,这样的红参可能就有利于储藏。它不容易造成人参的皂苷的成分的水解。不芳香的药也会有这种情况。所以总体说来,绝大多数中药都是随着储藏时间(的不同)质量会受到影响,要么是变质,甚至于产生有害的成分;最好的情况就是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使质量降低了。但是在《中药学》当中,在这一节里面提到了,18页,第三段和第四段,就是在本草文献里面,前人对少数的一些药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认为这一类的药物要用比较陈久的,要多储藏一段时间,所以最早提出来的就是六味药,就是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后来有些补充,这个前人没有讲,为什么这些药要用比较陈久的,也是储藏一段时间以后的,没有讲充分的理由。当然也有人简单说,比如说去掉它的燥烈,或者毒烈之性,使它的燥性或者烈性降低。这里面比如说狼毒、麻黄有一定的毒性;吴茱萸、麻黄、半夏、橘皮这些有一定的燥性,就认为这方面有所缓和。现在也有人对其中的一些品种进行过一些研究,比如说研究的结果,半夏放置了以后好像祛痰止咳的作用有所增强的倾向,有增强止咳祛痰的这种倾向性。这个橘皮,有的人认为橘皮里面最有效的那是里面含的橙皮苷,是主要的有效成分,而这个橙皮苷它不容易挥发掉,比较稳定,它里面含的芳香性的容易挥发的挥发油往往不是主要的有效成分,放了一段时间以后,非有效成分的这类芳香成分挥发掉一部分,使有效的橙皮苷一类的成分的相对量含量有所增高,用这样的研究来解释这个陈皮储藏的原因。有的还谈到比如槐花放置了久一些以后,它里面的芸香苷可以转化成鞣质,有利于它的止血。都是从一定的角度,初步解释了这些药物它储藏一定时间的道理。但是这并不充分,这些道理。当然我们不能认为这些药放得越久越好,前人说的这些药宜陈,陈到什么时候,现在没有定论,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回答大家。如果同学们问我,陈皮,橘皮又叫陈皮,要陈到什么时候,采收下来,一个月算陈呢,二个月、一个季度、半年、一年、二年,这个都没有准确的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什么药不是放得越久越好,不像那个老窑酒,那放上百年,有的老窑,那个质量都非常好。可能药物不会这个样子,不是,可能有一个时间限度,这个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就是刚才那些回答也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比如说槐花,用陈久的鞣质的含量还高了,但是如果槐花用来清肝火,现在发现清肝火相当于现在把它用来比如说降血压或者降低血管的脆性,保护血管,用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的治疗药。这个槐花,它需要的不是鞣质,而是芸香苷,它的含量降低,把它作为清肝火或者降血压使用,反而不好了。所以这个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可能它放久对某些作用有好处,可能对某些作用也不一定有好处。橘皮,不是有效的这种挥发成分高一点,你马上就用,那有什么害处呢?没有什么害处。所以这个并不能完美的解释,陈皮需要用陈久的,所以这些药是不是需要用陈久的,我们都是在今后希望同学们加以关注,如果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进行一些研究。这一节的问题也是其他教科书上到目前为止没有的,也是为了引起临床医生的一些关注,所以我们作了一个补充,原则上也作为参考。只是对有的药物要用陈久的这种说法自古以来,从《本草经集注》到目前为止都有,我们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呢?这个大家可以作为这一节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来对待。这一章,也就是第二章的内容我们就用前面的这一点时间作了简单的介绍。我刚才已经说了,总体来说这一章都是作为了解,第一节和第四节严格来讲是参考,就是说今后完全不会考查大家,不管什么考试,因为其他的统编教材里面没有这些内容。第二节、第三节虽然作为了解,有这个考核的知识点,我们在讲的过程当中给大家已经提到了。把重点就放在有考核点的地方。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现在请同学们翻过来,翻到20页,没有标页码的20页,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下面在教科书上有三段文字,这三段文字算是这一章的概述。概述在这三段文字当中大家主要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炮制的含义,就是什么叫炮制?因为炮制是中药当中特有的一种制药方法,所以这个需要大家了解。在教科书上来说就是第一段文字,就是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制剂之前,根据临床用药的目的以及储存、配方或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尽量满足医疗需要,这些加工处理方法统称为炮制。这个说得比较详细。简言之就是简单的讲,就是第一句话,什么叫炮制?炮制就是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制剂之前的各种加工处理方法。就是把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串在一起,中间那些目的把它省掉,都可以。什么叫炮制?炮制就是在中药材制备成各种制剂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方法,统称为炮制。因为中药使用的是原生药,在制成制剂以前,最常见的制剂就是制成汤剂,把这个药拿回家里面,放在药罐里面煎熬来服用,这个也是一种制剂。现在卖的中成药它有很多的剂型,什么丸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等,那是在药厂里面生产的,在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在提取它的有效的成分以前,这都是制剂以前,这些药很多都要经过一些特殊的加工处理,自古以来都非常强调这个加工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炮制。所以大家要求的就是了解它的含义,重点就是这样一句话。另外顺便就了解第二段,第二段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炮制的不同称谓,这个作为一个常识性的了解。最早的炮制就是我们书上第二段的第一个用的炮炙,第一个炮就是火字旁一个包,这个就是古代把食物用东西包上,放在火里面去烧,这个称为炮;第二个炙上面那个实际上就是一个肉,比如说我们现在心肝脾肺肾,左边那个偏旁实际上不是一个月字,月并列二横,这个它不是二横,其实过去这个叫做肉部,它写得不规范,把它斜写下面一个火,它的意思就是把肉放在火上来烤,烧烤。所以前面的一个炮,就是把食品放在火里面去烧,后面一个炙就是把肉放在火上去烤,所以它与最初的用火来烧烤食物有关,古代用的以这个术语为多。比如说我们在《本草史》里面,就中药学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说第一个分支学科,雷敩编了一个《炮炙论》,它就是介绍中药炮制的一个专著,也是中药最早出现的一个二级学科,他用的书名就是用的这个炮炙。后面修事或者修治在以后的本草文献里面,也是指炮制的意思。比如在清代有一本书就叫《修事指南》,他是把《本草纲目》有关炮制的内容,把它全部集中起来再加上他本人的一些观点,这是张仲岩的一个著作,就是清代的《修事指南》,就用的是修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他的每一味药下面分了很多栏目来介绍,其中有一项就是修治,就是第三个。所以在古代,炮炙、修事、修治和我们这里这个炮制,应该是同谓语,可以互相代替,互相使用的。也就是说古代炮制有不同的用语,它可称为炮炙,可以称为修事或者称为修治。但是在当代,这些术语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就是这种炮制方法的总称,就用我们这一章这个标题这个炮和这个制造的制,这个炮,炮制,用这个作为总称。我们书上第二段的第一个,刚才说的这个炮,这个上面一个肉,下面一个火这个炙,现在一般用于用火来加工炮制药物的这种方法,因为它两个字都有火,我们后面讲炮制方法的时候有火制或者水火共制,凡是与火有关的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一般常常用这个炮炙。这个修事或修治呢,往往是一些不用火来加工处理的一些炮制方法,比如有的药要洗一洗,要淘一淘,有的要把皮刮掉,有的要把里面的心挖掉,有的要捣碎,有的要把它切片等等,这样的一些方法往往叫做修事或者修治。就是说把用火与不用火来炮制把它分了一下,但是这个没有法定的规定,也没有权威的这种一定要这样用,这是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到目前也是在当代,这个术语就产生了这么细微的一个变化。我们在用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以注意,因为这些词汇它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个时代发展了,它使用在改变,我们必须承认它,承认这个现实。这个第三段就是讲这个炮制的重要性,历代高度重视,这个炮制而且要适中,太过了不行,不炮制也不行。这个都是供大家参考,所以在整个这个概述部分,就是我刚才讲的,就要求掌握这个术语的问题。在这一章下面分了二节,第一节是炮制的目的,第二节炮制的方法,这二节当中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上,昨天我讲了都是属于要求熟悉的,就是第二个要求的层次,大家要基本上把它掌握,比掌握的要求稍低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炮制的目的比较简单,就几条,容易记。炮制的方法对于临床医生来讲,不需要自己操作。中药炮制学对于药学专业、对于中药专业的同学它是一门专业科,本身它就要学100多个学时,不但要学理论,而且还要学实践,他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来完成这门课程。所以对于药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一点内容根本就不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一些重要的炮制方法又必须熟悉,因为在开处方的时候你要告诉药房,这个药你需要怎样的药,需要生的?需要什么样的炮制品?比如说大黄这味药,医生开处方的时候,你就要写明,用生大黄,不写就是(用)生大黄,另外常常有用酒炒的,用蒸熟了的,有炒焦了的,有炒炭了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你要写酒大黄或者熟大黄,焦大黄或者(什么),这样子注明。药房再根据你医生的要求来进行配方,你不知道炮制的方法,处方的时候书写处方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一些常用的主要的重要的炮制方法,临床医生应该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总的这一章的内容就属于熟悉要求级别的。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中药的炮制有多方面的目的,我们书上把它概括到六个方面,其实还可以概括其他的一些,但主要是这六个方面。对于具体的药物来讲,某一个药物用一种方法来炮制,它的目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它有多方面的目的。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一种矿物药叫做磁石,磁铁石,四氧化三铁,那非常坚硬,它的炮制方法就要用淬的方法,因为磁铁矿非常坚硬,配方的时候很不方便,如果临时配方,比如说某一个处方里面要30克的磁石,这个磁石一大块,几公斤,要把它敲碎,耽误时间,有的医院的药房非常繁忙,临时敲碎的时候异常困难。把它淬了以后它就比较酥松,比较松脆,容易打碎,为配方提供了一种方便。这个也是一种目的,但是它还有另外的目的,那淬的时候往往要用醋来淬,它就可以增强它的一些疗效,它可以使它的化学成分发生一些改变,我们以后要讲。它主要是四氧化三铁,在淬的时候它和醋会发生一些反应,生成一些醋酸铁,醋酸铁的水溶性就要比四氧化三铁要好得多。它在水当中的溶解性就增强,对疗效就有所帮助。它就有第二个目的,有的药材可能还有第三、第四个目的,我们这里是为了大家便于学习。所以把这些炮制的目的把它一一的孤立起来,我们在这里只是简单的知道,中药炮制主要有这样方面的一些目的。还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过去的一些中药书上,尤其是在中药的一些启蒙的读物上,常常有一些歌诀,很容易背诵。在炮制的时候往往要加一些辅料,辅助的一些物品和药一起炮制,在那些歌诀的药书上那些辅料的炮制的作用都很单一,比如说我们书上在炮制的目的第二行就讲的,古人就提出了酒炙升提,姜炙发散,这个就是《本草蒙筌》它作为歌诀形式当中我摘的两句,他把它看成比如说姜,酒加到药物里面炒了,能够使它的升提这个性质增强,往往把它看成是单一的。其实辅料相同,对于不同药材往往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它的目的不一样。比如说酒来讲,大黄用酒来炒,可能会增强了它的升提性质,降低了它的苦寒沉降的性质;比如说对于川芎,可能增强的是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作用,它可能与升提还有一定的区别。而我们今后学涌吐药要用常山来炒,常山来炒它并不是让它升提,是让常山的引起呕吐的这种毒副反应降低,它不但不是升提,可能还使常山的升提作用减弱了、减缓了。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个辅料。对于姜同样的道理,醋(也是)。所以我们今后见到的那一类的炮制的有关歌诀的时候,要从前人那种比较局限的思维方法当中跳出来。也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的观点,某一味药物用什么方法炮制,它可能有多方面的目的,可能有一种目的是最主要的,但是还有很多比较次要的其他的目的。炮制的时候加的辅料,这种辅料发挥的作用对药物造成的影响,前人认为比较单一,实际上它是比较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中药的炮制。我们在这个总论的第三章,中药的炮制只是从理论上来把炮制的一些基本理论初步的了解,在今后学习各论的时候,有很多药物都需要炮制,一些重要的药物的炮制,它怎样炮制,用什么方法?用这种方法炮制了的药物临床上有什么意义?结合到我们前面总论的内容,要把它融合在一起来加深理解,要能够解决今后各论当中的学习具体药物当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不要孤立的学习中药炮制这一章,要和各论紧密结合起来,和具体的药物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了中药炮制对于临床医生要求的最低的这样的一些知识点。下面我就把第一节炮制的目的分别作简单的介绍,炮制的目的我们这书上概括为下面这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这个是炮制最重要的目的,第一重要的目的。我们在第二节里面要学很多炮制的方法,这些炮制的方法可以说几乎都与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有关。在第二节也会提到,炮制会加很多辅料,这些加辅料来炮制药物的目的也基本上都是第一个目的,为了增效的,简单说就是增效,两个字,增强临床的疗效。疗效为什么增强了?因为它的药物的作用增强了,疗效才会提高。比如说我们很多中药材,都需要切片,当然切片它可以方便配方。比如说茯苓(今后要讲)很大,有的几公斤、十多公斤,配方的时候不方便,把茯苓切成薄片,那切成薄片不但是为了配方,为了美观,更重要的一个目的还是为了增效。为什么呢?因为茯苓常常作为汤剂,切片以后可以让茯苓和水更充分的接触,它的有效成分才能很好的溶出,溶解在药汤里面,才能够发挥茯苓的医疗作用。有人作过试验,就是说茯苓,把它切成1厘米的立方体,就是长宽高都是一厘米的立方体,把它放在水里面去煎煮,煎煮1小时后用刀切开,它的中心部分仍然是干的。就是说经过了一个小时的煎煮,这个1公分见方的茯苓的里面,水分还没有进去,水分没有进去,里面的有效成分当然不可以通过水的这种对流这样子交换,使有效成分到外面的药汤当中。如果我们把茯苓切成2毫米厚的薄片,可能煎半个小时就煎得很透了。所以有的药切片,比如刚才说的磁铁石,磁石,要把它捣碎,也是为了让它充分的和溶媒接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这个就是最常见的。我们后面讲很多药物,比如说有的要加蜂蜜炒,有的要加姜炒,有的加酒炒,一般来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增效。我们书上也举了一些例子,这个在今后的学习当中,还会有更多的例子来补充。所以同学们可以初步的看一下书上的例子,现在记不住不要紧,但是第一肯定要记住,它是为了增效,这个目的非常重要。我们书上在第二段,就是第一个问题的第二段,就是我刚才说的含有甙类的现在叫做苷类,它容易水解以后降低它的成分,如果经过加热的炮制方法,比如说炒、蒸,刚才说的红参经过了蒸这样的方法,它有利于保存,这个就使它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稳定,这些都是为了增效的。它能够保持,实际上不减弱,也可以说是属于增效的范畴,所以我们单独提了一行,它和增加有所区别。它是使它保持不变,不容易丢失。这是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简单的讲为了便于记忆,就是减毒。第一是增效,第二是减毒。但它的实际内容不但是减毒,还有消除或者降低副作用。这里就涉及到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的问题,这个我们今后要讲,毒性作用实际上这种毒性就是对人体的一种伤害性,对人体的组织器官对脏腑的功能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损伤,一般都比较严重。副作用,是在药物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需要的一些反应,这个叫做副作用。比如说我们今后使用大黄,大黄有清热的作用,又有泻下的作用,如果把大黄作为清热药来使用,那有的人里热比较重,可以用大黄来清热泻火,或者清热解毒,但是这种患者他并没有便秘,大便是正常的,在使用大黄清热的同时,他可能会造成一些比较轻微的腹泻,这种轻微的腹泻是不为患者所需要的,它是由大黄的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但又不为治疗目的所需要,这个就叫做副作用。一般它比较轻微,往往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停药以后都会消除。后面会提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它是两个方面,从广义来讲,这个都可以说是不良反应,或者统称叫做毒副反应。减毒实际上是减低的毒副反应,是保证这个用药的安全。另外要注意这里用了两个并列的词组,降低或者消除,为什么要这样子用并列,这个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中药当中,有的药物有明显的毒性,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的化痰止咳的半夏或者天南星,就是天南星科的两种植物,它们都有比较强的毒性,这种毒性主要就是对口腔咽喉造成很强的刺激,一种辛辣刺激。如果我们有生活经验的同学就会知道天南星科的植物在食物当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一种叫做艿芋的,有的地方叫芋头。也是天南星科的植物,用的也是它的块根,这个毒性也是对口腔咽喉这些粘膜造成很重的刺激。我们烹饪的时候就要把它这个毒性降低,药物炮制同样的道理。另外一种天南星的植物就是那种蒟蒻,有的地方叫魔芋,它很类似于天南星的,毒性和天南星不相上下,与口腔接触了也是刺激性很强,有的接触了手,手的皮肤就要发红发肿发麻,有的很难受,有的甚至于起水泡,它们的毒性其实都是同一类的。我们要学的中药半夏、天南星,我们为了用药的安全,就要把它的毒性进行处理,经研究发现我们食用比如说艿芋或者蒟蒻的时候,这都是很好的保健食品,这个毒性成分它是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是一种苛辣性成分,经过高热的煎煮,让它完全破坏,就是让毒性完全消除,使这个毒性的成分完全破坏,它的毒性就完全消除了,就非常安全。中药的天南星和半夏产生毒性的化学成分,现在研究与它的疗效与它的作用之间还没有关系,它不是有效成分所产生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完全把它消除,把这个毒性成分消除,使它不发生毒性的反应。但是另外有的毒药就不一样,比如说泻下药当中有一味药叫巴豆,巴豆的毒性成分就是里面含的巴豆油,巴豆油既是巴豆产生毒性的毒性成分,又是巴豆产生泻下的治疗所需要的,或者说有效的成分。如果像巴豆这样的,你把里面的巴豆油全部去掉,让它不含一点巴豆油,那当然它毒性消除了,没有了,但是如果要把巴豆作为一个泻下的药物,它又不会收到预期的临床效果。像这种情况,就是说它的毒性成分和有效的成分不能分开,甚至完全是一体的时候,我们就只能适当的降低,降到一定的范围来保证用药的安全。所以为什么我们这里要用一个降低或者消除,有的是应该全部消除的,有的是不应该消除只能部分降低的。所以这个巴豆炮制,过去一些研究,因为巴豆里面含的脂肪油一般可能都含到百分之四五十,或者更多一点,至少降低了以后一般保证要在含到百分之二十以内,十五到二十这样一个范围就比较好,如果完全更低了,那就不能作为泻下通便这样一个功效来使用。这就是把这个标题为什么这样子来表述,跟大家作了一个说明。至于中药里面毒性的药很多,不同的毒性的药它采用的炮制方法不同,这个在各论当中我们再来一一的介绍。另外关于副作用的问题,这个就是更加普遍。因为中药它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每一味中药它有很多种功效,它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有一种功效的中药非常少见,少则二三种,多则四五种、五六种功效,一味中药。但是众多的功效对于某一个患者来说,不可能完全都是有用的,有的功效可能对于某一个患者它是不需要的。不比如说今后我们要学的第一味药,麻黄,麻黄前面就有两大功效。一个是发汗解表的功效,服用了以后那让人出汗来祛除表邪治疗表证;另外还有平喘止咳的功效,可以治疗咳喘证。如果是因为外感风寒,又没有汗,表实无汗,又有咳嗽气喘,麻黄它可以通过它发散风寒,发汗解表来驱散在体表的风寒邪气,又可以通过它的止咳平喘的作用来缓解由于风寒外感引起的咳嗽气喘这个症状,两个功效同时发挥,相辅相成,对于风寒引起的咳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个药物,非常重要。但是在临床上,有的咳喘患者它不是风寒引起的,而且由于肺热壅盛所引起的这一类的患者,往往有的还要出汗,而且汗还偏多,有汗出。麻黄又是温性的药,又有发汗的作用,麻黄的发汗作用对于已经有汗的这种喘咳,加重出汗,更加伤津液,不利。它的温性对肺热也是不利的,有矛盾。这个时候,麻黄的温性和发汗的作用可能就会引起一些副作用,我们通过炮制,比如说我们今后要讲麻黄发汗可能主要是它里面的挥发油,我们把麻黄用蜂蜜来炮制,蜜炙麻黄,降低了它的挥发油,它不但蜂蜜增加了止咳平喘的作用,发汗的作用也降低了,它又变得更加温和,对于肺热喘咳蜜炙的麻黄就比生的麻黄更加安全,更能够适合临床的应用。这个就是属于降低的是副作用,这个情况可能一般的药物都会存在,所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注意理解。

  第三,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更加适应病情或扩大临床应用。药物的性能我们在下面第五章里面要介绍,比如说这个药是寒性的,是温性的,是作用于什么部位的等等,这些内容属于中药的性能。我们后面讲这个性能就是对药物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是)概括功效的基本特征的,用于概括功效基本特征的一种中药的理论。功效我们后面在下一章也要讲,就是中药对于人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治疗和保健作用叫做功效,性能和功效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从功效当中产生了性能,性能是比较笼统,它不是具体的作用;功效它是具体的作用,它是产生性能的基础。我们通过后面两章的学习,回过头来可能才比较清楚。改变了以后,有的药物它原来对某一个患者不是很适合的,它也能适合;有的是原来不能应用的范围,它也可以使用。比如说我刚才以麻黄为例,讲了麻黄它最适合的是风寒引起的咳喘,如果是肺热引起的咳喘,它对这个病情适应性不是很强。我们用蜂蜜来炮制了以后,它的温散的性质降低了,对于肺热的喘咳它可能就更加适应一些。适应病情其他的药也可以有这方面的情况。另外一个扩大应用范围,扩大应用范围呢严格的讲很多是变成另外的一种药了,从一味药变成另一味药。比如说我们在解表药以后要学荆芥,荆芥主要是治疗表证的一个药物,生用的时候它主要是祛风解表。把这个荆芥炒成荆芥炭,炒焦了以后制炭使用,它这个祛风解表的作用就基本上不存在了,或者很不明显了,它主要就成为一个收敛止血药,它主要就用于出血证。荆芥和荆芥炭它仅仅是通过一种炮制的方法,它的功效改变了。生的荆芥是祛风解表为主的,荆芥炭是以收敛止血为主的,两个功效明显不同,功效不同当然相应的功效的基本特征就不一样,所以性能也发生了改变。荆芥我们今后要学,生的它的性能是辛温的,而荆芥炭它的性能是苦涩平的,有涩味,有苦味,药性是比较平和的。比如说我们以后学的生地和熟地,生首乌和制首乌等等,都属于这种扩大应用范围,严格的讲这种扩大应用范围有的是从一味药变为了另外一味药了。所以我们今后学的生地黄在清热凉血药,而熟地黄在补血药,仅仅是一个是直接采挖起来晒干的生品,另外一个就是经过了久蒸久晒,或者加了一定的辅料炮制以后,经过炮制处理就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中药炮制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前面的三点,后面的三点相对来说就要次要一些,但是也相当重要。

  第四点是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注意这里谈的是性状,这里(指前面)谈的是性能,性能是中药的基本理论,它是描述功效的基本特征的;性状是药物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一些物理特征,比如说它是红的,是黑的,是青的,是香的,是臭的,改变了药材的某些性状。改变了性状有什么用呢?便于储存或者制剂。便于储存,比如说我刚才讲中药一般很多鲜品作用都很好,但是不可能都用鲜品,因为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都要干燥,把鲜的变成干的,就要改变它的性状。但是有的药物很难干燥,比如我们今后清热解毒药当中要学一种药叫马齿苋,马齿苋它的茎和叶都是肉质的,非常嫩,里面的水分很多,要直接把它晒干,是晒不干的。把这个马齿苋新鲜的放在开水里面去烫一下,马上把它滤起来晒干,这个我们今后要学,就是炮制方法当中的dan法,把它dan一下,这个就容易干燥。这个改变的也是性状,它便于保存,便于制剂。比如刚才的磁铁石,磁石很硬,比如说你要粉碎,要制成散剂,或者丸剂,它不容易把它加工成粉末状,经过了醋淬以后它就比较松脆,就容易制成粉末,它就容易制剂,这一点容易理解。

  第五点是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称量的准确。因为我们中药里面不管是植物药、动物药甚至是矿物药,不是我们采收起来的,所有的整个植物或者动物或者一大块的矿物它都可以直接入药,它有的是非药用的部分,那比如说枳壳就是一个柑桔类的果实,那用的是它的果壳,里面有果瓤,果瓤它是非药用的部分,我们就要把里面的果瓤把它清除干净,剩下的完全是属于果皮的,这样就比较纯净,里面的果肉它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比如说都称10克枳壳,如果有瓤的瓤可能就占掉了1克、2克,实际上药用部分只有8克,这样子就称量不准确。目前有的地方有的药材的质量很差,有的不法的为了谋取暴利的一些药材的经营者就有意地在药材里面添加一些杂质在里面,现在据我知道有些市场上,比如说有种动物药叫全虫的,有的就里面加很多的盐,它为了就是说避免它腐烂,当然加工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盐,少量的,用的时候把它去掉。有的就过多的比如说把1斤的全虫加一二公斤的盐在里面,其实它大部分都是盐了,比如说你开3克的全虫,可能就只有1克是全虫,2克都是食盐。现在更有甚者在产区,产区怎么呢,把这个活的全虫三四天不给它喂吃的,让它非常饥饿,然后他要卖的时候要把它在开水里面烫死之前,然后在一个池子里面(放入)那个很稀的水泥浆,把它搅拌起,把这个虫放在里面它很饥饿的状态就大量地吃水泥浆,所以现在有的市场上买的全虫肚里面全是水泥块,那里面肯定是不能作为药材使用。像这样其实一种违法的行为,很恶劣的行为,这是有意的添加了一些杂质。(炮制也可以)保证质量,称量也会准确。另外有的药很苦,或者有的很臭,患者难以服用,比如有的臭的药加一点酒来炒,加一点醋来炒,它的臭味不那么臭了,味道不那么苦了,容易服用,所以这个也是容易理解。我们炮制的目的就六个方面,以前面三点为主,增效、减毒、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休息。

(0)

相关推荐

  • 哪些是有毒的中草药(二)

    有毒的中药有哪些 已明确的中药毒副作用成分 马兜铃酸:有肾毒性,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发生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做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 ...

  • 中药存放越陈越好吗?

    进入寒冬,不少市民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前往各大中药店,购买中药材进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秋冬进补以补气补血为主,像黄芪.党参.当归.阿胶这些中药材的销量都十分可观.过去中药材大都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 ...

  • 张廷模讲药理-07

    学习往期课程请往下拉! 主讲人:张廷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该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主张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提 ...

  • 张廷模讲药理-06

    学习往期课程请往下拉! 第06 讲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作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下面讲第22页,中药炮制的第二节,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前面讲过,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药学专业的一个基本功,他们在中药 ...

  • 张廷模讲药理-04

    学习往期课程请往下拉! 第04 讲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大家翻在教材的第12页,总论的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因为中药一般都是以原生的药材入药为主,所以药材的品种的来源.产地.采 ...

  • 张廷模讲药理-03

    学习往期课程请往下拉! 第03 讲 中药学的发展(二) 三.隋唐时期 关于中药学的发展呢,我们介绍了秦汉时期和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的简单情况,现在呢,介绍第三,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专著,就 ...

  • 张廷模讲药理-02

    第一节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这一章在教学大纲里面是作为了解的,作一些常识性的了解.在这一章里面有两节,第一节是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这一节原则上是同学们自己看,这个就是作为参考的,一般不会考试,作为最基 ...

  • 张廷模讲“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这个结论对于我们现在的祛风湿药,尤其是比如我们在祛风湿清热药这个秦艽以后要讲的,什么络石藤.豨莶草,甚至于桑枝这些比较,那么秦艽风药当中的润剂可能就不能成立,可能它的燥性就比桑枝.比络石藤这些还要强一 ...

  • 张廷模讲药物毒性,药物偏性

    正确的对待中药的毒性        下面呢介绍第三点,就是正确的对待中药的毒性,怎么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现在有的人有这种说法,因为中药是天然的药,(所以)中药是无毒的,这个还非常盛行,尤其我们在一些药 ...

  • 张廷模《中药学》教学片(全79讲)

    张廷模《中药学》教学片(全79讲)

  • 张廷模:漫谈附子

    附子和前面祛风湿散寒药当中的川乌或者乌头,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头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就叫做附子,依附在母根旁边,如子之附母,属于同一种植物.它的整个块根称为附子,但是在商品药材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