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从艺无悔,七十年壮心未已 ——潮州市从艺70周年老文艺家口述访谈之杨坚平篇

在2020年广东省文联成立70周年之际,省文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从艺70周年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潮州市共有4名老文艺家获此项殊荣,分别是:杨坚平(民间文艺)、许永光(摄影)、吴瑞深(民间文艺)、林文杰(文学与民间文艺)。

老文艺家们70年来始终把艺术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以坚定的信仰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绘就出一幅幅姹紫嫣红的文艺画卷,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榜样和标杆,成为屹立时代潮头的艺术“常青树”。

近期,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为四位老文艺家作口述史采访,以文字、视频、照片等形式整理记录老文艺家的创作历程,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艺术文档。

2021年2月19日,恰逢正月初八,年节的气氛还很浓厚,我们来到了潮州市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准备访谈老文艺家杨坚平老师。这座博物馆坐落在潮州市古城区文星路1/5号,有五层楼,里面展示了杨老师多年来设计与收集的孤品2044件。杨老师1932年出生于南国边陲小城,却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潮州传统工艺博物馆馆长,国家级、省级非遗专家,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刺绣委员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东卷》主编,深圳市杨坚平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粤绣《九龙屏》设计(合作)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通锦绣《春满南国》(合作)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奖”,一生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04年荣获国际潮学文艺奖特等奖,200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20年被广东省文联授予“广东省从艺70周年老文艺家”称号。他从事中国木雕艺术、刺绣艺术创作设计与理论研究70年,出版相关著作29部,是我国工艺美术技艺人员出版论著的第一人。在诸多工艺美术大师中,杨坚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院派”,尤为难能可贵。以下是我们的访谈记录。

访谈时间丨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
访谈地点丨潮州市古城区文星路1/5号 潮州市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
受访对象丨杨坚平
采访者丨曹亚明  张玉金

七十年从艺无悔

曹亚明(以下简称曹):杨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您交流,今年是您从艺70周年,我们想知道您是如何走上工艺美术之路的?
杨坚平(以下简称杨):你们来得正好,我是广东省民协顾问,省民协李主席推荐我为“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候选人,我正准备这些材料呢。我出生在潮州市北门外的贫困家庭,那时候潮州有个义安艺术学校,我在艺术学校专门读美术。但是因为家庭贫困,中途辍学出来打工,14岁的时候就到商务印书馆潮安办事处当学徒(“小公司”)。打工时我还仍然有机会学画,我们当时都跟潮州几个前辈学习美术技巧和知识。因为潮州这里有个最大的奇事就是解放前在上海美专、杭州美专读书的人特别多,五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潮汕。我的老师庄华岳老师跟赵无极、董希文是同班同学。我跟庄、郑学了三年半的素描,为美术的基本功打了基础。后来我参加了潮安工人俱乐部工人美术组,委任我当组长,刚好这里有很多老师跟关山月老师都是原来上海美专、杭州美专的同学。1952年,关老师到潮州来写生,吴藏石老师就叫我陪他去写生。写生以后关老师就跟我说:“小杨,你一辈子学油画,最终是跟俄罗斯的油画家一样,我劝你去转行改业。”我说:“那怎么改呀?”。他说:“小杨,你现在还年轻,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跟潮州这里的传统工艺比较,这里太丰富,太有特色了。你还是专门去搞民间美术研究与创作吧。”后来我就问他:“那怎么办呢?”他说:“很多尼姑、庙祝都擅长剪纸,但生活无着落,你给她米,换回剪纸收藏起来,并同她们创作剪纸。”所以我才进到工艺美术行业。现有我收藏了一千多件民间剪纸,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搜集的,这一批剪纸是无价之宝。
曹:潮州剪纸跟其他地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杨:因为我发现潮州这里的剪纸有一个最大的艺术特色,也是最厉害的地方,都是随意发挥剪刀剪出来的。不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一些剪纸那样是通过绘画再来剪。早期的尼姑、庙祝剪纸不仅为了养心,更是为了生存之道。练就好绝技本领。另外,这些剪纸师傅也很有创造性的。你们刚才几位进来的时候,看那楼底下陈三五娘组画,包括“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剪纸都是属于运用潮剧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像讲故事一样,构成一个完整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是潮州剪纸在全国首创出来的。艺术贵在创新,贵在创造独一无二。假定跟别人一样的,别人有,你一模一样,就没有特色。特别是民间工艺,每个地方都应该有它的特色,它才有生存发展的余地。
张玉金(以下简称张):的确是这样,潮州剪纸是一个个故事系列,除了剪纸木雕等其它工艺也都有这种特点,这就是潮州剪纸的特色。
曹:我们很想知道,这70年的工艺美术之路您是怎样走过来的?就从来没有动摇过吗?
杨:我一生从事工艺美术到现在刚好70年,这70年从来没有摇摆过,都是往这条路走下去。1956年的时候,我已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华南分会的会员,也发表了不少油画版画。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工艺美术的道路呢?因为我热爱我的家乡,我对家乡非常怀念。我觉得潮州人很了不起。潮州这个地方,人多地少,可是人很聪明智慧,非常勤劳,也出现了很多各方各面的人才。我觉得潮州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勤奋”两个字。我的一生呢,应该说是“勤奋的一生”,我从来没有礼拜六、礼拜天,都是天天干工作。
曹:我想知道您为什么会这么有激情?
杨:因为我除了一方面搞工艺美术,我一生还修建了几个大佛寺。像开元寺是我从一张白纸主持修起来的。1980年至1982年,我被市政府聘为开元寺修建委员并担任雕塑工艺组组长,负责佛像、木雕、潮绣的总工艺设计师,主持了整个唐代开元寺的工艺修缮重建工程。潮阳灵山寺也是我去主持弄起来的,韩文公祠也是,还主持了泰国曼谷最大的中国式佛寺“紫真阁”的雕刻、刺绣工程。后来我通过慢慢的接触和了解,在佛寺修建工程中也懂得一些人生观。
曹:是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杨:我是共产党教育下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我从修建佛寺也慢慢懂得人生的哲理,修建佛寺是功德无量的,很多人都同意这一观点,那时候我在主持修建开元寺的时候,慢慢悟到一个道理,养成“看人长处,不议人短处”,树立了“一切皆空”的心态。自从我开始修建开元寺以后,静心著书,保持每年出版一本书。
曹:每年一本,那您现在一共出版了多少?
杨:尚未公开发行出版和内部印刷不算的话,就已经编著和主编29本书了。我仍然现在手头还在做事,因为我觉得人生的价值,留给后人的文化财富才是最有价值的。
人生追求:第一,广博的知识;第二,深渊的技艺

:杨老师,我知道您老在潮绣和木雕等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我们想请教您为啥有一段时间说我们潮州不叫潮绣,而叫顾绣,是什么原因?后来听说在您向邹瑜书记的建议下改成了叫潮绣,是不是这样的?
杨:解放初期的时候,大家对潮绣还不是那么了解,都叫顾绣。我一生研究中国刺绣跟中国木雕。1961年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潮州很多人都把原原本本的潮绣叫顾绣,这是大错特错。为什么说它错呢?顾绣它出名于明末,产生于上海松江府有个露香园,一个顾姓的女子擅长刺绣,她利用丈夫的画稿来刺绣,创新“画绣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在江南一带很出名。那时候就没有一个四大名绣的概念,所以一直到清代中期慢慢才出现这些以地方对绣种命名的称呼。但是各地所产绣品传到各地、销售绣品的都全部叫顾绣。我小时候的太平路(我们现在叫牌坊街)卖丝绸绫缎,同时也卖绣品。店面有两个柱子,右边叫“丝绸绫缎”,左边这一条柱子就标着四个字“顾绣抄庄”。解放初期,潮州太平路这里买丝绸绫缎和绣品的都到布铺来买,所以等于说当时的商店就有销售顾绣产品,既卖丝绸绫缎又卖绣品,全部都这样子。我上书报告汕头地委邹瑜书记阐明历史,邹批示将潮州市顾绣厂改名为潮州市潮绣厂。
:清代中期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四大名绣的概念呢?
杨:美术史论家把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跟四川的蜀绣称为为中国四大名绣。粤绣,就包括广府地区跟潮汕地区的刺绣。先说粤绣:这两个地方从事刺绣的人特别多,而且两个地方基本上是有分工的。广府的绣品主要是供应给宫廷用的。我们这里刺绣应用于民间习俗活动的庙宇祠堂豪宅装饰和销售到东南亚一带的。广府地区跟潮汕地区同属于岭南文化的范畴,但是大体上二者是有区别的。譬如我们后面这件作品属于钉金绣,广绣也有钉金绣,潮州钉金绣垫得很高,广府的钉金绣垫得很薄。主要是它的产品功能用途决定它的艺术形式,广府的钉金绣主要应用于洋金银褂裙、龙袍一类,广府附近地区,这包括中山、南海、番禺,顺德这一带,女人要出嫁就必须要洋金褂裙。死了以后,就穿在棺材里。那后来为什么移来潮州生产?解放后60年代,广州大多数的绣工,已经转行搞现代工业,所以做刺绣的人就少,大量的生丝绣片跟洋金褂件就移到潮州这里来抢市场,因为潮州它会钉高,甚至做起来的洋金褂件比广府还要好,所以就变成现在我们生产的洋金褂裙还要比它那边更完整、更成熟。至于清代确立的“中国四大名绣”主要原因是这四个地域刺绣很发达,规模大、影响大,才被树立起来!
:那就是说,上海顾绣它首先是和绘画结合,是和文人士大夫以及画家相关的,服务对象是皇家、文人和富商,所以顾绣风格更加精细雅致。
张:中国四大名绣有哪些不同呢?
杨:中国四大名绣有很明显的不同,苏绣初始它吸取上海顾绣很多好的针法技艺,但是并不是有了顾绣才有苏绣。譬如从明代苏绣已奠定了它的艺术风格:“精细雅洁”四个字,就是绣得很精细,特别是丝线,它发挥得非常好,它一根蚕丝可以劈成几根甚至三十几根。它绣得很精细,苏州的双面绣特别出名。湘绣从秦代以后是跟画家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就画绣结合。同时湘绣它也找了另外一条门路,等于说我湘绣的发展跟你苏州精细雅洁(一样的话),就没有特色。因此它创造了一种针法——“鬅毛针”来表现动物,刚好恰如其分。就我们在第二个展柜介绍四大名绣,老虎、狮子是湘绣最大的特点;蜀绣是跟民间刺绣结合,非常有地方特色;整个广东的粤绣它就是垫高立体,常用金线和银线,发挥得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张:相比之下,潮绣有什么独特之处?
杨:总结一下潮绣的特点:第一,潮绣的用料比全国任何地方绣种的用料都多。譬如这里用的材料,我跟你总结一下,有丝线、人造丝线、各种垫高立体的棉线,还有棉花、纸丁、甚至铁丝等。这些材料是全国别的地方没有的。潮绣第二个特点就是绣的技艺工种非常多。我总结它的几个字,铺、钉、垫、缀。第三个,这里绣种特别多。有人造丝线绣双面绣屏风还有蚕丝绣、线绣、钉金绣,还有金线、银线跟丝线结合的金绒混合绣、头发绣、珠绣。而且潮绣最宝贵,在我们的博物馆有一套最完整的教材,潮绣的纹样、针法技艺、制作工艺流程,一共有五百多款,这是很完整的非遗潮绣教材,在全国别的地方没有。
张:感谢杨老师对潮绣和四大名绣的介绍,使我们对潮绣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您一生涉猎潮州工艺美术各个门类,但主要还是在刺绣和木雕这两个类别。您还被称为潮州木雕的“学院派大师”,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设计和研究木雕的呢?
杨:我真正与木雕结缘是在1961年,当时与张鉴轩等16位木雕艺术家被借调到广州,集中创作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木雕、窗帘装饰工程。后来,我与张鉴轩连续几年四处走访田野调查,一起搜集、记录了三大本明、清潮州当地古建筑的资料,同年编著出版《潮州木雕研究》。我一生研究潮州木雕,包括整个中国木雕。我对民间工艺的研究还是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上所有潮汕地方的祠堂我都跑过。我从民间调查,看得多,到处跑,就了解和总结一下规律,这是我们做民间艺术调查的一个手段。我一看“木瓜”,就知道它是哪个年代的。在我出版的潮州木雕书籍里都有详写,这些材料怎么来,不是凭空的。因为我们做学术的两个依据,一个是文字上的依据,即史书上的记载。第二个依据就通过现场实物调查研究记录。潮州木雕史书上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我只是找现有的总结一下,就是以木瓜为例来总结。建筑也是这样,建筑我们潮州木雕创造了一个建筑的梁架的形式,叫“三条梁”,我们潮州话把“梁”叫“(木载)”。“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我不仅总结了这“三(木载)五木瓜”从明代就开始了,同时我也在中国的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很多地方去找这些古建筑梁架装饰的演变历史,最终我找到安徽跟江西有两个古建筑也有“三(木载)”,但历史比潮州要慢,它是清初的时候才有,我们明末已经形成了梁架。所以我举例子,主要是我们做学问的,要认认真真地去进行田野调查考察、研究,因为我们是留给后人的。我一生就追求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广博的知识”。我什么都有研究,包括潮州音乐我也研究,潮剧我也研究,建筑也有研究,很多都有艺术共通的地方。第二,我追求“深渊的技艺”。比如说我出版的书我不会随随便便就拿来出版,它都是有依据的。像我上个月出版的《粤绣》也是这样。本来书在三年前可以出版。为了考证一个问题,我拖了三年才出版,这是一生我做学问的一个基本要求。
张:请问潮州木雕跟其他地方的木雕有何不同之处?
杨:塑雕是西方出名,东方就以中国为主的木雕在全世界最有特色。我考查过的中国木雕有浙江的东阳木雕、福州的木雕、江西的木雕、湖南南部的湘南木雕,还有陕西的木雕、云南白族的木雕。基本上可以分成南方木雕跟北方木雕。北方木雕总体比较粗犷。南方木雕比较细腻,就是比较纤细。
为什么有中国四大木雕的称誉呢?60年前,世界有三个人在研究中国木雕,除我之外还有故宫杨伯达院长和新加坡刘奇俊教授,都出版过中国木雕的书。但是他们对我1961年出版的《潮州木雕研究》这本书评价非常高。我提出把浙江的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跟潮州这边的木雕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他们两位一致赞成。另外我已经出了六本潮州木雕的书,这六本书没有出版以前,全国对于东阳木雕排在首位。东阳木雕是服务于宫廷的,它从南宋到明清时代,所有的宫廷的工匠都是出自于东阳。所以有东阳八百个名师长期服务宫廷的记载。东阳的木雕擅长做什么呢?擅长于浮雕跟深浮雕。潮州的木雕它是擅长多层次的镂通雕,彰显各自艺术特色。
潮州木雕艺术特色。第一是创造装饰绘画跟雕刻相融合的艺术形式(镂通雕),是潮州木雕对全世界木雕最大的贡献。第二种潮州木雕在明清两代的艺术成就。中国最出名的美术理论家陈少丰教授,他出版了一本叫《中国雕塑史》在明清木雕的一段记载,它说潮州木雕的艺术成就不是在建筑上的装饰,而是施以神器装饰的大神龛、神亭、神轿、宣炉罩、馔盒等祭祀这一类的艺术品。这种神器装饰形成最完整体系,全国、全世界都没有。第三个是跟其他的民间工艺融合在一起,像木雕跟精细化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多种艺术融合在一起的结合体。最后一个呢,就是它这种艺术形式非常有装饰性。最著名的木雕艺术家张鉴轩,他总结的潮州木雕的特色叫“杂杂、匀匀、通通”六个字。
 

70年壮心未已

曹:杨老师说起潮绣和木雕来就滔滔不绝,我们还想听听您自己的人生故事,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到深圳去发展?
杨:我去深圳是有因由的。我被邀请去苏州,参加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在家乡搞一个“苏绣创新论坛”。我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述苏绣明清两代钉金绣的辉煌成就》。我当时的目的就是说苏州解放后的发展全部是丝绒绣,根本就放弃了原来明、清两代在为宫廷服务的钉金绣。刚好有个集团的董事长是潮阳人,他也去参加会议,他说:“哎呀,我们潮汕老乡对苏绣也有研究。”所以就邀请我去深圳搞中国丝绸文化创意园。当时议明我帮做三件事:第一,我负责组织征集全国的丝绸印染、织绣艺术展品。第二,我策划成博展中心。第三,我负责申请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基地牌子这三方面工作。我自己在深圳组建粤绣研究所并任所长,2010年9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这一干就是14年。
曹:这14年跟深圳特区建设步伐基本上是同步的。您为什么到潮州建博物馆?
杨:我一生就是搞研究,搞收藏,搞设计。其实这些收藏作品对我编著书特别有利。刚好国家发改委聘我去当全国工艺美术的普查专家。全国聘了九个人,我是其中一个,我利用这个机会跑了全国20几个省份,这一段普查的经历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也收集了很多材料,为我编书打好基础。我不是功利的,就像买这些作品以后,不是来做买卖,是我作为编书插图的需要,不然我还要去用别人的图片,我也要付出啊。所以我就变成是热爱它,收藏家一样,热爱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自己一生节约勤俭,衣服破了还是照样穿,但是我收集这些是有价值的。我来潮州办馆,其实我是想有生之年为我的家乡弘扬潮州文化做一件好事。博物馆里摆的都是潮州的特有的展品,假定这里放到别的地方它也可以起作用,但是相对来说,放在潮州它的价值作用就更大。
曹:我看您的这些藏品都是价值不菲哦。
杨:很多人都出价,出了很多高价跟我买,我都舍不得卖。因为我懂得一个道理,你搞博物馆,一般的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一定要有特色,要有水平,要有别人所没有的,就是说镇馆之宝才有价值。
曹:您的博物馆里一共有多少藏品?有哪些镇馆之宝?
杨:摆在潮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藏品一共有2044件,我手头还有全国其他地方的藏品,都放在深圳那边,还有很多。我一生加起来,起码应该超过有3000件的作品在我手里。也不算多,因为一方面博物馆又要求数量,更需要有质量、有水平、有特色。譬如我这镇馆之宝——九龙屏风,结合了潮绣独特的垫凸技艺和粤绣的二针企鳞技法。观者可见龙鳞片闪闪发光,既富于质感而又浑厚,是三十几年前向国家申报国家金奖的原作。第二个,像这里的一公分绣的双面绣猫,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件作品,是我的学生绣的,可惜她已经去世了。
曹:您的家人支持您办博物馆吗?
杨:家人还是蛮支持的。我太太跟我在一起,应该多多少少都有受影响,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相互尊重。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培养热爱的人能够来继承事业,也很重要。所以看到这些喜欢搞理论研究的年轻人,我就太高兴了,我也乐意帮他。什么道理呢?我也发现一个问题,现在搞制作的人太多。潮州不缺演员,缺有才华的导演人。现在我们潮州,需要有才华的来参与建设,来组织这种产业,扩大生产,才能够继承。靠一个人、一个家庭夫妻两个人,或是父子两个人做不成大事的。
曹:您这里藏品的种类特别多,有很多创新的东西,而且您还会亲自给参观者详细讲解,几乎每走到一个藏品的前面,您都会有一段故事可以讲出来。您这里马上要正式开馆,请问接下来您有些什么打算?
杨:我现在在这里做的事比较多。第一是培养人才,培养来管理博物馆的,我们还在找副馆长。第二要培养从事理论研究的年轻人,包括我跟韩师探讨出版非遗教材,对传承发展也更有利。另外还有我还要录制讲解。讲解不是说一个人口头来讲解,是录完音以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扫二维码。其实我刚才讲了,你现在整个中山路那么多作坊,都是夫妻两个人负责,都是小作坊。还有培养一批义工,来培养一些产业的队伍,也是要我们慢慢地一步一步来走,强强联合以后,形成整个产业。
杨:但是我现在比年轻人要吃力一点。“勤奋、认真、敬业”,这六个字就是我人生的准则。我既要工作也要注意上下,“上”指头脑。从艺70年以来,我编著29本书,本身脑袋的养护也非常重要。“下”就是两个脚要保持变化。年轻时,为了了解潮州木雕,跑了不下一百个村,每到一处就看当地的祠堂及大宅建筑,研究当地的木雕题材,拜访当地木雕艺人,通过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
曹:杨老师,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您都快90岁了身体还这么硬朗?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吗?
杨:其实我有几个条件,也不是什么秘密。第一我的为人就是“一切皆空”。我看人都看人家的长处,我就会擅长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比如你跟我接触,我就知道你人的长处,我不会看人家的短处,就看所有人的长处。第二我人从来不贪。从1959年起,我分别在汕头地区工艺美术研究所、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潮州市刺绣研究所任设计、所长等职务,当了31年的研究所长,人家都说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贪的,他是自己买的。包括我帮别人做的事,人家给我们好处费我都还给人家,这是做人的一个准则。设计师的设计费是我应得的报酬,我也要慢慢提高身价以后,再把赚的钱用在搞创新上面。另外我有个观点,我会坚持共同分享,所以合作的人也合得来,也容易相处。所以我办博物馆,很多老同事、老朋友都来帮我忙。
再一个就是我很注意饮食,就是吃的东西要有讲究。一般我吃粗粮,你要营养够就好,我对养生,也会下定决心去研究,人的生活需要的养分要多少?哪些蔬菜含什么,哪些肉类含什么,我们都要知道。再一个我和医生交朋友,增加一些养生的知识,其实我们生活的一些知识,年轻人都不理解,很随随便便。其实我觉得人的生存,做好工作以外,养好身体也是很重要的,你不能老是感冒,老是病。所以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我都有好朋友,经常去请教他们。有一次我在去北京艺术研究院上课,到飞机场的时候,骤然间眼睛看不见,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我马上打个电话问问老中医,老中医就说不要怕不要怕,你是胃太寒,年纪老了,胃太寒,你吃一点姜就马上好了。
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杨坚平老师侃侃而谈,不仅讲述了他一生的从艺历程和人生追求,还引领大家参观了他收藏的潮州历代民间工艺精品,详细讲解了不同历史时期潮州民间工艺的特点、制作技艺以及与国内其他相近工艺品种的区别与特色,就工艺美术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直到访谈结束时,将近90岁的杨老师依然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又开始在堆满书籍资料的办公室整理书稿。2021年,已经是杨坚平老师从艺第71个年头,他还依然为潮州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孜孜不倦地工作,年近九旬还仍以“垂暮”之姿回应着时代命题,不惧路之修远,上下而求索!
(文字整理:朱谷强 曹亚明)

杨坚平创作年表

1948年肄业于潮州义安艺术学校。
1950年连续几年从事民间剪纸搜集、研究与创作。
1956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华南协会的首批会员。
1959年起,在汕头专区,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研究所任设计、所长等职务。
1980-1982年被潮州市政府委任为潮州开元寺修建委员兼总工艺师,主持佛像、木雕、潮绣装饰工程。
1982年创作设计的粤绣精品《九龙屏》(合作)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1986年广东省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家”(后改为广东省一级工艺大师)。
1988年广东省人事局评定“高级工艺美术师”技术职称。
1990年受聘泰国最大汉佛寺承担木雕设计和佛洞装饰工程。
1993年受意大利DIDA设计师之托在汕头特区组建时装饰品制作所,从事抽纱饰品设计。
1998年连续八年受聘广东省民协顾问执行主编《广东民间工艺十大丛书》。
2000年编著《潮州民间美术全集》《潮汕工艺美术》等。
2004年,杨坚平被汕头市委任为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
2004年编著《潮州民间美术全集》获第五届潮学奖特等奖。
2004年被文化部、工信部、人事部属下司聘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
2004年12月《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编委会聘为“广东卷八部书”主编。
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06年被国家聘为“全国工艺美术普查专家”九人之一。
2007年受聘深圳庆鹏集团(中国丝绸文化园)高级顾问。
2009年在深圳组建粤绣研究所并任所长。
2010年9月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和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2012年担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和刺绣委员会会长
2013年被文化部中国非遗中心授予“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以国家非遗专家名义获奖)。
2018年第二次为泰国紫真阁大佛寺主持设计木雕工程。
2019年为深圳“银湖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制作潮州木雕9*6米历史上特大装饰木雕。
2019年举办《潮州市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展陈设计与收藏2044件孤品。
2020年编著《广东十大民间工艺:粤绣》。
(0)

相关推荐